论文(浅论我国死缓制度)_第1页
论文(浅论我国死缓制度)_第2页
论文(浅论我国死缓制度)_第3页
论文(浅论我国死缓制度)_第4页
论文(浅论我国死缓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10/10 对我国刑法制度中死缓的思考前 言我国的刑罚制度,分为主刑和附加刑,其中,主刑有五种即: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前四种都是针对人生自由的,是自由刑。而死刑是以生命为核心的内容,称为生命刑。我国的死刑政策是保留死刑的,但坚持少杀,慎杀,防止错杀。为了体现和落实该刑事政策思想,我国刑法上对死刑进行了一系列的必要限制规定。最主要的就是为我国首创的死缓制度。一、死缓的概述死缓是判处死刑缓期2年执行的简称,虽然死缓制度最早产生与我国1950年镇压反革命运动时期,但在刑事法律中形成一项专门的法律制度还是在1979年刑法典中,我国1979年刑法第43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

2、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布缓期两年执行,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刑法学界一般认为这就是死缓的最初定义。在1997年修订之后的刑法第48条第1款基本沿用了原刑法中的规定,但将原刑法规定的“实行劳动改造,以观后效。”予以删除。现在的死缓定义是:对于那些应当判处死刑但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犯罪分子,人民法院依法对其判处死刑的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死刑的特殊制度。(一)死缓的功能死缓不是一种刑种,但不能因此否定它具有刑法意义的功能。因为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死缓对于实现刑罚的目的,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正因为它不是一个独立刑种,它的刑罚功能更加特殊,同时,由于死缓以应当判处

3、死刑为前提条件,它的刑罚功能不能完全脱离死刑的刑罚功能,但与死刑立即执行的功能又有严格的区别。我认为死缓的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体现出来:首先,对于犯罪人的政治意义。这是死缓最直接的刑罚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1)可以分化瓦解犯罪分子。现在的社会犯罪有很多都是团伙作案,我们给犯罪分子一线光明,也许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不仅使犯罪分子有立功的机会,而且能够分解一个犯罪集团。可以说,死缓非常成功的再现了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刑事政策,成为摧垮犯罪分子对抗法律与人民心理的有力武器。同时也可以使犯罪分子拥有生的希望。(2)可以教育改造犯罪人。从审判实践来看,被判处死缓的人,多数不上诉,说明他们对死

4、缓的判决一般是满意的。他们觉得国家与人民对他们网开一面,给他们生的机会,感激国家与党,这种感激之情加以引导,很容易转变成良好动力,促使其服从改造,争取减刑与重获自由加倍努力。事实也证明,被判处死缓的人,多数能够积极改造,一些人还立功受奖。这是死缓对犯罪人具有教育改造的必然结果。死缓正是通过感化和激励犯罪分子改邪归正,重获新生,从而实现我国的刑罚目的。其次,是对国家,对社会的意义。主要表现在(1)贯彻少杀、慎杀政策。少杀、慎杀是指对犯罪分子使用刑罚时,处以死刑的要少,要谨慎,这也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在死刑上的运用和具体化,死缓是该刑事政策的突出体现。死缓制度使犯下死罪的犯罪分子通过两

5、年考验期后,被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这大大减少了实际执行死刑的数量,和世界刑罚发展的主流相符合。(2)起到威慑的作用。死缓是附条件的免除死刑,它并没有超越死刑的范畴,仍有执行死刑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有着强于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威慑力,使一般人不敢犯罪,它具有警戒和约束全社会的普遍性。最后,死缓对受害人也具有社会政治意义。死缓虽然是对犯罪者给予新生的机会,但对于受害人所具有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死缓仍然是死刑的刑种,这对于受害人是一种安慰和慰籍,因为犯罪人毕竟是被判处了死刑。随着犯罪人的教育改造,受害人的报应心理逐渐得以消弥。即使是2年考验期满以后,犯罪人被减刑,这表明犯罪人能够接受改造,有弃

6、恶从善的可能,对此害人也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传统的报应心理对于国家刑罚权的影响必将减弱。我们不能抱着绝对报应主义的思想来否定死缓制度对受害人的功能。(二)死缓的适用我们一般将适用死缓的条件分为前提条件和实质条件:(1)适用死缓的前提条件我国刑法第48条规定:“死刑只适用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根据这一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必须同时具备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罪行极其严重”;二是“应当判处死刑”。如果不符合这两个前提条件,就不能对犯罪分子适用死刑,自然也就不能对其适用死缓了。(2)适用死

7、缓的实质条件“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是适用死缓的实质条件。所谓“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是指犯罪分子在罪行极其严重并且应当判处死刑的前提下,还具有从宽处罚的情节。对于从宽处罚的情节,虽然不可以作为对抗死刑的依据,但却应当作为适用死缓的依据。对于那些确实有极其严重的罪行的犯罪人,被判处死刑,但却也有从宽处罚的情形,这种情形就是宣告死缓的唯一依据。在这里所说的从宽情节包括刑法明文规定的,司法解释规定的,刑法理论与办案过程中所遇到的从宽处罚情节。二、现行死缓制度的缺陷对于1997年刑法对1979年刑法规定的死缓制度所做的完善,刑法理论界和司法部门目前大都是持肯定的态度。人们普遍认为。现行刑法规定的死缓制度

8、进一步贯彻了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死刑政策,弥补和纠正了1979年刑法存在的诸多不足。但是,也要看到,现行刑法的规定仍有不足之处。(一)死缓的实质性条件过于原则现行刑法完全沿用了1979年刑法的规定,即“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份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缓。这就是说判处死缓有两个条件,一是罪该处死,二是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其中,不是必须立即执行是判处死缓的实质条件。对该实质条件,在刑法修订过程中不少学者建议将其具体化,以便实践当中统一适用,防止各地执法不一。而1997年刑法并未采纳这些学者的建议。这样,在今后使用死缓的实践中,掌握这一实质条件仍然在于法官自由裁量,并靠死缓的符合程序严格

9、把关。我们如果简单的靠法官的自我认识来判定适用死缓的实质条件,就是对犯罪人的不公平。每一个法官在看待同一问题时所思考的角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法官都应该按同一种思维方式来思考同一件事情,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这一死缓的实质条件中,赋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就等于将犯罪人的生死大权赋予了法官,只靠死缓的复核程序来把关,并不能做到万无一失,在刑罚制度中也是不完善的。(二)对于死缓犯是否适用减刑假释的规定不明确死缓犯减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之后是否可以再减刑?对死缓犯减刑之后是否能够假释?根据刑法第78条规定,减刑是针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10、适用;根据刑法第81条规定,假释是对判处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适用。它们均未规定对死缓犯如何适用。如果死缓犯经过2年考验期变更刑罚以后,仍然可以依据这两条实行减刑和假释,那么,这种减刑和假释跟那些不是判处死缓的犯罪分子(直接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减刑和假释有什么区别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这种规定是不合理的,死缓作为死刑的特殊组成部分,应该有其执行的底线,最低标准,以别于那些直接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适用减刑与假释的条件。而现行刑法中对于死缓的减刑与假释都没有与直接判处有期徒刑与无期徒刑适用减刑与假释的条件相区别,而是混为一谈。扰乱了刑法中关于减刑和假释的适用。(三)死缓犯在考验

11、期内故意犯罪何时执行死刑在刑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前,刑事法学界对于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执行死刑是否需要等到2年期满后才能执行死刑的问题观点较为一致,认为对死缓犯执行死刑不以等到2年期满后再执行死刑.但是刑法刑事诉讼法修订之后,对这一问题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规定死缓制度的刑法第48条告诉人们,死缓是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两年执行”,如果没有等到2年期满后就执行,是否有为死缓本质?死缓的本质是给犯罪人以自新之路,就要综合考察犯罪人在2年缓期执行期间的表现,没有等到2年期满行死刑,是否有悖死缓的宗旨?然而,如果故意犯罪要等到2年期满后才执行死刑,是否会因为故意犯罪与执行死刑的时间间隔

12、长而出现根据法律应当执行死刑但基于情理不需要执行死刑的情况?权衡利弊,似乎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再执行死刑要合适一些?本人认为,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故意犯罪,以现行有效的法律规定来看,不必等到2年期满之后才能执行死刑。刑法第50条,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二款对死缓犯减为有期徒刑、无期徒刑都规定“有两年期满后”的限制条件,而对于死缓犯执行死刑只规定“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这表明对死缓犯在2年考验期内执行死刑,不必等到2年期满后才执行死刑是符合立法本质的。其次,对死缓犯再2年考验期内执行死刑并不违反死缓制度的本质,与死缓制度的宗旨也并不相悖。死缓制度确实是为了限制死刑立即使用而设立的,其宗旨也确实是为

13、了给犯罪人一条自新之路,但是,死缓犯在犯有较为严重犯罪(按照刑法第48条的规定,即罪该处死)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后,又在两年缓期执行期间再犯故意犯罪,表明其具有较大的人生危险性和较深的主观恶性,很难对其改造和矫治使其重新社会化,而如果等到2年期满后才对其执行死刑,可能会使死刑的威慑作用降低,对被宣判执行死刑等待两年期满后执行死刑的死缓犯而言,不仅其有可能再犯新的罪,严重扰乱监狱的监管秩序,人为加大监管难度,而且等到2年期满后才执行对于死缓犯而言,在等待执行期间其必然会丧失生活的信念甚至可能导致精神的崩溃,这也是不人道的。三、完善现行刑法规定的死缓制度的构想针对现行刑法在实施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

14、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方面予以补充完善:(一)将死缓的实质条件具体化大致可以从这些方面考虑:(1)是犯罪的客观危害或者主观恶性有一方面未达到最严重的程度;(2)是犯罪分子具备从宽处罚的法定情节;(3)是在共同犯罪中不是罪行最严重的主犯;(4)是受害人或者其他有关方面的过错是导致被告人犯罪的主要原因;(5)是被告人自身身体状况特殊或者犯罪后为国家和社会做出重大有益的事情;(6)是基于个别犯罪证据考虑须留有余地;(7)是基于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因素的考虑。总之,如果说案件符合适用死刑,又具有重要的从重处罚情节或者多个从重处罚情节,才能适用死刑的话,那么,如果犯罪人同时又具有重要的从宽

15、处罚情节或者多个从宽处罚情节,就可以评价为“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从而适用“死缓”。(二)确定“悔改表现与无故意犯罪”的范围根据我国刑法第50条、第51条的规定,死缓犯在两年考验期内无故意犯罪又无悔改表现的,仍应当减为无期徒刑。这里的无故意犯罪和积极悔改的说法太过笼统,它们之间的标准是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只有监管人员才清楚,如果监管人员徇私呢?这里就存有漏洞,很多人再次犯罪,与监管人员的监管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我们只有将这里的无故意犯罪明确规定有哪些行为属于故意犯罪,哪些行为不能算作故意。唯有这样才能将无故意犯罪补充完整。同样的,对于积极悔改表现也规定如何算积极悔改,比如努力劳动,服从监管人员

16、监管,认真学习科学技术等等,将这些条件用法律规定下来,作为再次减刑的重要依据。才能使犯罪人真正达到悔改,给他们明确的目标去努力。(三)加大死缓制度与死刑之间的区别死刑是直接以剥夺人的生命为目的的刑罚。如果犯罪人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那么他的生命即被剥夺。如果被判死缓,那么他在两年考验期满后,无论表现怎样,只要没有故意犯罪,就可以减为无期徒刑,如果无期徒刑执行期间有立功表现或表现良好的情况,就可以减为有期徒刑。从这个角度来看,似乎与其所犯罪行不符,该受的惩罚没有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罪责刑不相适应。我们可以增加死缓的考验期限,根据犯罪的严重程度和犯罪人的人身性的大小,将死刑犯缓期执行的期限划为2年、

17、3年、5年,也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类型的犯罪确定死缓犯的考验期。加大它们之间的差距,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死缓作为一种刑罚制度的意义,从而彰显其特殊之处。(四)对考验期内的重大立功与故意犯罪做出规定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10条第2款和刑法第50条的规定,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两年期满以后,减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则执行死刑。但是,如果死缓犯在缓期执行期间先有重大立功表现,后又故意犯罪的,应如何处理在现行法律中没有规定。对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既然刑法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而该原则又包含了有利于被害人的思想,故在上述情况下,应做出有利于犯罪人的选择

18、,即不得执行死刑;但由于犯罪人在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同时又故意犯罪,故减为有期徒刑有不当之处,似应减为无期徒刑。本人基本同意对于这种情况的犯罪人不执行死刑的观点,但是本人认为,在死缓期间,既有故意犯罪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为故意犯罪有重有轻,重大立功表现也有区别,这就需要同时注重刑罚的惩罚功能与感化功能综合考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而对犯罪人做出恰当的处理。我们设想,对死缓犯做出下列不同的处理:(1)有重大立功表现兼严重故意犯罪的,一般不予减刑,但严重故意犯罪在前且重大立功表现又非常突出的,可以考虑减为无期徒刑。不过,在前的犯罪如属该处死刑立即执行的,其后未待执行死刑,罪犯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为例外,不考虑减刑;(2)有重大立功表现兼较重故意犯罪的,一般减为无期徒刑,其中较重故意犯罪在前且重大立功表现又非常突出的,可以考虑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使用该法定刑幅度内较高的刑罚(如18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3)有重大立功表现兼较轻故意犯罪一般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该法定刑幅度内较低的刑罚。其中,较轻的故意犯罪或重大立功表现前后交替的,可以上述三点为要旨适用规则,确定各个故意犯罪或重大立功表现,对死缓犯处理结果的影响程度,对其做出适当处理。四、死缓的发展方向就当今世界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