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1页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2页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3页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4页
《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焚书晁错晁错论阅读练习及答案李贽苏轼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卓吾曰:晁错对策,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 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及,而自亲事。”亲事那么不行不知术数矣。 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 岂文帝咸有一德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又不得 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那么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 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那么可,谓其不知术数那么不行。夫 治国之术多矣,假设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那么亦岂得 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 霸又自

2、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 未常不皆有真实确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行以语治。虽其间亦 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假设执左券而后为之者 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 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那么有定,是之谓执确 定以应于不穷,次也。假设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那么术在,而术 不能违时;术在那么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那么管夷吾诸人能之,上 之上也。假设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 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

3、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 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 之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 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 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 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犯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 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 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 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 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那么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 可得

4、而间哉?(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解释】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 文贤良对策。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 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 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 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 操左券。.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其臣莫及及:比得上、赶得上.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佐:辅佐C.谋弱山东之诸侯弱:减弱D.可得而间哉间:离间.以下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5、相同的一组是()A.以其臣皆莫及也以三矢赐庄宗.真假设执左券而后为之者也吾力足以举百钧,而缺乏以举一羽C.以诛错为名壹是皆以修身为本D.其为变岂足怪哉吾其还也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为哪一项()A.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犯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 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B.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犯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 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C.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犯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 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D.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犯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 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

6、平者也.以下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缘由的 一组是()其臣莫及,而自亲事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 那么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A.B.C.D.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李贽认为,汉文帝并不是不懂得治国的方法和谋略,只是文帝身 边没有得力的关心之臣而已。B.李贽认为,儒者在谈论治国方法的时候,虽然其中或许有一二次 的偶合,但那并不是儒者的熟识所致,也不是思想和才能相融合的结 果,而是好像事前先有把握而后才去做的。C.五帝、五霸、六家、九流,但凡有把握成就大的功劳的人,都有 着适于

7、自己的那一套治理方法和谋略。D.苏轼认为,吴楚七国发难,晁错却只想保全自己,留守京城,加 上袁盎的挑拨离间,最终给晁错带来了杀身之祸。.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2)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那么有定,是之谓执确定以应于 不穷,次也。(3)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以上两段历史评价从不同角度动身,均指出了晁错的失策所在。 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两段评论的侧重点。答案:BCDBD(1)正由于这样晁错特殊难受,才把汉文帝推崇到与五帝并列的 地位。(2)把握确定的方法和谋略,应对不断变化的时势,时势本就变化 无常,但方

8、法与谋略却是老一套,所以说拿不变的方法与谋略来应对 不断变化的时势,这是次等的治国策略。(3)天下人都为晁错因竭尽忠心却患病祸害而哀痛,却不知道晁错 自己也有自取其祸的缘由。第一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认为文帝不知术数,想使文帝听 从自己。其次篇文章的侧重点:晁错错在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晁错让自己留守 京城,却让皇帝御驾亲征,他把危险推给了皇帝,把平安留给了自己。【解析】此题考查同学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力气。B.佐,名词,辅佐之人,辅臣。句意:既不能像五霸的辅臣。应选B。此题考查同学理解分析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力气。A.以,介词,由于。句意:由于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罢了。以,介词,把,拿。句意:

9、把三支箭赐给庄宗。B.而,顺承连词,然后。句意: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 而,转折连词,去葭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百钧重的东西,却不能 够拿起一片羽毛。C.为,动词,和“以”搭配,把作为。句意:把诛杀晁错作为(反 叛朝廷的)名义。/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D.代词,他们。句意:他们起来叛乱有什么惊异的呢? 语气副词,表婉商,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应选C。此题考查同学文言文断句的力气。句意:由于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后方特别平安,你自己是挑 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特别平安的事情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 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怒不平的缘由哪。“难首”,指罪魁祸首,中间不应

10、断开,排解BC。“以其至危”是“遣天子”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解A。 应选D。此题考查同学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力气。依据“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可知,作者认为 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是由于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说的是五帝,与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无关。是对汉文帝臣子中只有贾生才能过人的评价,臣子贤能,不是直推 文帝于五帝的缘由。这是对汉文帝有汉文帝治国方法的评论,是为了论述治国之术与人 才、时势的关系,与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无关。应选B。此题考查同学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力气。D.依据原文“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 亦不免于祸错以身任其危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

11、”可见, 作者认为,在那时即使没有袁盎的挑拨离间,晁错也不能免祸。参考译文:(一)我说:晁错写的贤良对策,把汉文帝直接推崇为上古五帝那样的 帝王,并非阿谀奉承,只是由于他的臣子都比不上罢了。所以说:“五 帝特别神圣,他们的臣子比不上他们,所以自己亲自处理政事。“亲 自处理政事就不行能不懂得治理国家和管理手下的方法手段。如今看 当时在朝廷的诸位臣子,只有贾谊罢了。贾谊虽然是千古难得的英才, 但他与文帝相距太远了,这样怎么能是文帝咸有一德的臣子呢?既不 能像五霸的辅臣,比其君主贤能,又不能像三王的臣子,和君主一样 贤能,那么孝文帝真的是孤立无援,没有可堪辅佐之人了。因此晁错 为他感到哀伤,故而推崇

12、他和五帝相提并论。然而说汉文帝没有辅臣 是可以的,认为他不懂得治理国家的政务就不对了。治国的方法很多, 假如认为别人全都不懂得治国方法,确定想要别人全都用自己的方法, 那么又怎么能说是懂得治理方法呢?汉文帝有汉文帝的方法,汉高祖 有汉高祖的方法,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的方法。以至于六家九流, 但凡有所倚仗而成就大功业的人,未尝不全都有确定的真实的方法。 只有儒家的人不懂得,所以不能够谈论治理国家的方法。虽然中间也 有一两个偶然相合的,然而全都不是性情稳定、神灵契合,心中融会 贯穿,真好像有了把握之后才做这样的事。因此顺应当时的时势,接 受确定的方法,世事没有固定的时势,我也没有固定的方法,这就

13、叫 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己不必劳顿,这才是上等。把握方法,驾驭时 势,时势原来无常,而方法那么有固定规律,这就叫做把握确定规律来 应对不穷的变化,这是次等。假如看不见当时的时势,不懂得方法, 时势在那么方法在,而方法不能违反时势;方法在那么时势在,而时势也 不能违反方法:这就是管夷吾等人的才能,是上等中的上等。像晁错 这样的人,只不过是刑名一家的学说,申、商一类的方法,反而认为 文帝不懂得治国方法,而想要牵制文帝让他听从自己的策略,真是糊 涂啊!(二) 从前晁错弹精竭虑效忠汉室,建议景帝减弱山东诸侯各国的实力。于 是山东诸侯各国共同起兵,借着杀晁错的名义。可是景帝没有洞察到 他们的用心,就把晁错杀了来劝告他们退兵。天下人都为晁错因尽忠 而遭杀身之祸而痛心,却不明白其中局部缘由却是晁错自己造成的。 七国那样强大,却突然想减弱它,他们起来叛乱莫非值得惊异吗?晁 错不在这个时候豁出自己的性命,为天下人承受对抗大难从而把握吴、 楚等国的命运,却竟然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想让景帝御驾亲征平定叛 乱而自己留守京城。再说那挑起七国之乱的是谁呢?自己想赢得那个 美名,又怎么能躲避这场患难呢?由于亲自带兵出征极为危险,留守 后方特别平安,你自己是挑起大难的罪魁祸,却选择特别平安的事情 来做,把极为危险的事情留给皇上去担当,这是忠臣义士愤怒不平的 缘由哪。在这个时候,即使没有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