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课件打包第五章_第1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打包第五章_第2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打包第五章_第3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打包第五章_第4页
发展经济学课件打包第五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章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教程主要内容第一节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第三节 资本形成的方式第一节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 一、资本与资本形成二、资本匮乏与贫困三、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1.1概念:资本(Capital) “凡用于生产、扩大再生产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包括这种物质的载体)即为资本”。 现代西方经济学“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论 “资本就是为了生产用途而积累起来的资产储备” 国富论.传统意义上的资本:物质资本由人类生产出来的一种非用于目前消费而用于扩大生产能力的耐用品。主要表现形式为货币和生产资料,包括机器设备、厂房、运

2、输设备、存货等。其特征在于: 它是投资过程的结果,投资过程即资本形成过程; 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本期和未来时期的生产能力; 它具有耐用性,一般使用一年以上,有的可以使用几十年,甚至更长,因此有一个磨损和折旧问题。物质资本的延伸:资本深化(capital deepening)如果要增加人均产出,则人均资本量要相应增加,即资本深化。增加的资本通常凝结着更先进的技术,意味着一个劳动者的装备水平越来越高。资本宽化(capital widening)如果人口与劳动力是增长的,一定的资本被要求装备更多的劳动者。.资本概念的拓展 资本应该是指在长期能够产生收入的一切东西。它不仅包括投资于工厂的生产耐用品,还应

3、包括传统被认为是用作消费的东西;它不仅包括有形之物,还应包括无形之物。资本物质资本无形资本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金融资本(Financial Capital )投资品(Investment goods)资本品(Capital goods)1.2资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是指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如何筹集足够的、实现经济起飞和现代化的初始资本。总资本形成(gross capital formation)减去更新的旧资本(depreciation)即净资本形成(net capital formation)。原则上只有净资本形成才增加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但

4、是,由于有些资本更新事实上包含有资本深化和更高的生产能力,且很难分开计算,因此,经济学家在考虑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通常使用总资本形成这一概念。 总资本形成 按照联合国国民帐户体系,总资本形成可分作两大类:总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增加。 一般地,总资本形成就是指总固定资本形成,其中主要部分是机械设备和建筑物,这两类一般占总资本形成的90%。 资本是生产活动四大基本要素之一。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被认为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早期发展经济理论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而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和人均收入低下的原因则是资本匮乏和投资不足。因此,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资

5、本形成问题是实现经济起飞和摆脱贫困的先决条件。二、资本匮乏与贫困“贫困恶性循环”理论1953年美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格纳纳克斯(R.Nurkse)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首先提出。主要观点: “穷国之所以穷,是因为它穷”(A country is poor because it is poor)由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低,投资的资金供给(储蓄)和产品需求(消费)都不足,这就限制了资本形成,使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贫困之中。 “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供给方面:需求方面:“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 低储蓄能力低投资引

6、诱低消费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一方面,即使有储蓄,也因投资引诱不足而难以消化;另一方面,即使有投资引诱,也缺少储蓄可用来投资。两个恶性循环相互联系,很难打破,“发展前景悲观”。 困境: 怎样打破这个恶性循环呢? 增加储蓄,扩大投资,而且要同时对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形成各行业的相互需求,使经济增长率迅速达到一个临界值,冲出这个恶性循环的泥潭,走上工业化的轨道。三、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一)西方经济学家的资本形成理论 “大推进”理论 “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起飞”理论(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三)正确认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于1943年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工业化的

7、若干问题一文中提出。 理论核心是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以促进这些部门的平均增长,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3.1“大推进”理论一是生产函数的不可分性: 在基础设施供给方面“社会分摊资本” 具有明显的过程上的不可分性和时序上的不可逆性。 二是需求的不可分性: 各产业相互关联,各自形成对方的要素供给者和产品需求者。三是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 人均国民收入较低,储蓄低下与投资规模所需大量储蓄之间的“储蓄缺口”必须被打破。 目标是取得外部经济效果。所需的巨大资本来源于国内国际双向投资。重点投

8、资领域集中于基础设施和轻工业部门。必须通过政府计划而非市场调节来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已被广泛接受,并在区域经济发展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反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和良方。首先,立论基础的“三个不可分性” 事实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可分趋势,忽略了专业化分工和比较优势的客观存在。第二,大推进所需巨额资本难以实现。再次,大推动理论过分重视和强调计划的作用,忽视发挥市场经济的自我组织作用。在实践中也没有成功的案例。 意义批判实践3.2“临界最小努力”理论 由美国经济学家莱宾斯坦(Leibenstein.H) 于1957年在经济落后与增长 中提出。主要观点:发展中国家要打破“低收入贫困”

9、之间的恶性循环,鉴于其人口多增长快的特点,必须首先保证足够高的投资率,使国民收入的增长超过人口增长,使人均收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这个投资率水平即“临界最小努力”,没有这个最小努力就很难使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进行临界最小努力的四个因素:(一)需要克服由于生产要素不可分性而产生的规模内在不经济。需要克服由于不具备外在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外在不经济。(二)必须通过大量投资,使收入增长冲破人口快速增长的障碍。 (三)初期的投资努力必须达到或超过某一最低限度。(四)莱宾斯坦认为,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规模都小于经济起飞所需要的临界最小数量。 为什么发展中国家的低收入均衡陷阱难以冲破呢? 莱宾斯

10、坦用提高收入的力量和压低收入的力量之间的冲突来说明。他认为,经济增长中所存在的这两种力量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因为这两种力量受不同因素支配。 提高收入的力量由上一期的收入水平和投资水平决定,压低收入的力量由上一期的人口增长和投资规模决定。只有当收入水平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前者力量才能大过后者,人均收入水平才会大幅度提高。 压低收入的力量往往大于提高收入的力量; 收入增长滞后于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收入难以打破低水平的均衡。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对策建议: 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只有通过大规模投资,才能使提高收入的力量大于压低收入的力量。还要具备一些制度和人文条件,如观念的更新,形成追求利润、承当风险的意识

11、,适宜企业家成长和投资盈利的社会环境等。 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条件: 第一,要有10%以上投资增长率; 第二,要建立主导产业部门; 第三,要有制度上的保证。 追求生活质量高额消费走向成熟实现起飞起飞准备传统社会3.3 罗斯托“起飞”理论第一个条件是首要的: 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假定人口年增长率为1%1.5%,投资与产量之比为3.51,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2%,必须有10.5%的积累率,要使国民生产净值增长3%,必须有12.5%的积累率。 要达到相应的投资率就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源。罗斯托认为,起飞阶段的资金可通过两大途径获得:一是进行收入控制权的转移。二是使迅速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利润转变为投资。 以上理

12、论都强调了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对于认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及摆脱贫困是有启发意义的。 经济发展史也证明,在经济极度落后,科技不发达,人力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对于推动经济增长的确非常重要。 理论研究的结论:(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实证 中国经济增长实证 中国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比较 麦迪森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人力资源、资源配置效率和资本资源三大类。通过对22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进行统计分析,认为在19501965年的15年间,其经济增长率平均为5.55%,其中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5%,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10%,而资本对经济增

13、长的贡献为55%。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实证纳迪利(Nadiri,M.)在1971年也作了类似研究,他把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四大类: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以及资源流动对全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结果是,在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中主要是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共同观点:资源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要小于发达国家,而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发展中国家大于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的作用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走的是一条粗放式的发展道路,选择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发展战略。 只有重视技术进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才能真

14、正实现高效的经济增长。 实证研究的结论: 从斯密、李嘉图到穆勒都认为物质资本积累是经济发展的动力,资本积累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中期,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更是强化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大推进”理论等无非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物质资本稀缺特别严重这一特征,换一种方式论述“资本决定论”而已。 (三)资本形成对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资本决定论的局限性首先,从实践来看,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或投资率都很高,但并没有实现经济上的起飞。其次,一些实施高积累、高投入发展战略的国家由于长期忽视技术进步,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形成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最后,片面强调物质资本投资,一些发

15、展中国家政府忽视人力资本投资,造成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比例失衡,成为长期制约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成因。再次,片面强调物质资本形成,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资本存量的增长,而忽视资本的合理配置。 第二节 资本形成的来源 一、资本的形成过程 二、储蓄的来源与分类 三、储蓄的形成 一、资本的形成过程储蓄储蓄集中投资将资金贷给厂商进行生产,增加资本存量。零星的储蓄汇集起来产出节约的一部分金融机构真正形成资本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 3投资行为本身,即通过投资使这些资本资源转化为实际的物质资本存量增长。 1必须增加实际的储蓄数量,为投资者积蓄资金; 2通过金融与信用机制从各种不同来源聚集可投资的资金,并使投资

16、者容易利用这些资金; 二、储蓄的来源与分类 消费税收强制性储蓄公司储蓄 私人或家庭储蓄 储蓄国内储蓄私人储蓄公共储蓄国际储蓄外国援助外国私人储蓄外国直接投资外国的证券投资外国商业借贷 储蓄国民收入三、储蓄的形成 1.私人储蓄 2.公司储蓄 3.政府储蓄 4.外国储蓄自愿储蓄非自愿储蓄也称家庭储蓄,是指家庭收入减去消费支出后的余额。是总储蓄的主要来源。1.私人储蓄影响因素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所得税储蓄倾向收入分配状况储蓄习惯金融制度与支付习惯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财政与货币政策3.1.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数学表达1: S=s(Y)式中:S为储蓄;Y为收入;s为储蓄率,或称边际储蓄倾向。也就

17、是说人们的储蓄S是收入Y的函数数学表达2: S=a+sY式中:Y为当前可支配收入;a为常量基本观点:家庭储蓄直接依赖于个人实际收入水平。 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不考虑过去、未来、收入的相对水平;是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 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絕對收入假說(Absolute e Hypothesis)3.1.2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一)主要观点(二)公式表达式中:S为储蓄;a为常数;Yp为持久收入;Yt为暂时收入;b1和b2为参数。 个人的消

18、费/储蓄主要不是其现期收入决定,而是由永久收入决定,即可以预计到的长期收入(包括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3.1.3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一)主要观点消费/储蓄习惯因阶级不同而具有很大差异,仅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人比靠财产收入(利息、租金和利润等)的资本家储蓄倾向低得多。 (二)公式表达式中:Sw为主要收入来自劳动的储蓄倾向;Sc为财产收入的储蓄倾向;L为劳动收入;P为财产收入。 企业储蓄是利润转化而来的。 企业将其利润用于投资时: 一方面可以维持原有的资本存量,这主要指重置投资和折旧,通过购买新的机器设备替换已报废的旧机器; 另一方面当企业投资购买新设备或兴建新厂房时,其资本存量可以扩大,这

19、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企业储蓄 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公共投资,从而产生资本形成。 政府储蓄的主要来源是税收。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两方面:公共投资支出(资本支出)和经常性支出(消费支出)。 政府的储蓄是政府收入减去政府支出后的余额。 3.政府储蓄4.外国储蓄 外国储蓄中的官方储蓄包括外国政府以及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和贷款,一般比较优惠,无利息或低利率,期限也较长。 外国私人储蓄则包括外国私人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对本国的贷款、直接投资(FDI)以及购买本国的债券和股票。专题讨论:中国的储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我国的高储蓄率与世瞩目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且持续上升。20ec80s初,我国储蓄率保持在35%左右,至90s末则超过了40%,2005年之后就一直在50%以上,而且目前还在持续上升。 高储蓄率的原因: 1.传统文化的影响; 2.城乡居民消费出现断层; 3.居名投资渠道狭窄; 4.收入差距拉大; 5.不确性与预防性动机: (1)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2)金融市场投资收益的不确定;(3)未来市场价格的不确定性。高储蓄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历史经验表明,如果一个经济体储蓄率能达到或超过30%,那么它不可避免地会达到8%的平均经济增速。如日本因为高储蓄率(30%)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非常惊人的经济增速。 这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