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_第1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_第2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_第3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_第4页
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 【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练习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日夜张爱玲 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走走又回过头去看了个究竟。以后就写了这个 落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

2、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水门汀地上,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领下盛胡须的锦囊。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哔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

3、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但是,忽然我已经走过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脸一扬,绽开极大的嘴,朝天唱将起来:“一百只洋买两只!一百只洋两只买咧!伙计!一百只洋贱末贱咧!”这歌声我在楼上常常听见的,但还是吓了一大跳,不大能够相信就是从他嘴里出来的,因为声音极大,而前一秒钟他还是在那里静静眺望着一切的。现在他仰着头,面如满月,笑嘻嘻张开大口吆喝着,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那种愉快的空气想起来真叫人伤心。 有个道士沿街化缘,穿一件黄黄的黑布

4、道袍,头顶心梳的一个灰扑扑的小髻,很像摩登女人的两个小鬈叠在一起。黄脸上的细眼睛与头发同时一把拉了上去,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的脸相。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但是因为营养不足,身材又高又瘦,永远是十七八岁抽长条子的模样。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简,“托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连来生也肯卖那是子孙后裔的前途。)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缤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粱

5、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惘然。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再过去一家店面,无线电里媚媚唱着申曲,也是同样的人情人理有来有去的家常是非。先是个女人在那里发言,然后一个男

6、子高亢流利地接口唱出这一串:“想我年纪大来岁数增,三长两短命归阴,抱头送终有啥人?”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栩栩游着。街道转了个弯,突然荒凉起来。迎面一带红墙,红砖上漆出来栳栳大的四个蓝团白字,是一个小学校。校园里高高生长着许多萧条的白色大树;背后的莹白的天,将微欹的树干映成了淡绿的。申曲还在那里唱着,可是词句再也听不清了。我想起在一个唱本上看到的开篇:“谯楼初鼓定天下隐隐谯楼二鼓敲谯楼三鼓更凄凉”第一句口气很大,我非常喜欢那壮丽的景象,汉唐一路传下来的中国,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

7、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甲】是中国。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菜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在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地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涂改之后成为这样: 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8、。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乙】。(节选自传奇增订本1947年)(1)结合上下文,分别简析文中【甲】、【乙】两处“到底”的含意。 (2)文中出现了各种不同的人,结合作者笔下的桔贩、道士等人,简要概括其共同的形象意义。 (3)本文以诗开篇,以诗结尾,有何用意。 (4)文章写的只是“我”的一次买菜经历,却用“中国的日夜”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灯火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9、“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

10、,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深夜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

11、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

12、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多少风与云吹送过去了,我们长大了,家里安装电灯了,刚开始,我们只要五烛光的灯泡,五烛光的亮度刚好模拟煤油灯的古意,却免除了油烟的熏染、风动的闪烁,那样笃定而拘谨的五烛光灯泡,是我们使用“电火”的第一步。此后,四十烛光、六十烛光的灯泡陪伴着我们的成长,日光灯一到,黄光从此成为白光,那又更向前跨过了一步,这时,伴读的祖母早已回到天上去了,惨白的日光灯下总觉得缺少了昔日那份盈满的温馨,总觉得身边嘘寒问暖的声音就这样沉寂了下去,我怅怅然在良好的灯光下写作。继之而来的美术灯,霓虹灯,将我们的家、我们的城装扮得更美,耀眼、闪烁的灯,增添了一些妖媚,每个家、每个众人

13、进出的地方,都安装了无数的、千奇百怪的灯,入夜以后的都市和乡村,比白天更多了一些新奇和眩惑。有一次,我从华冈上望向台北,万家灯火里哪一盏是为我而开的?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四十年了,从摇曳昏黄的煤油灯下,我们来到一个全新的世界,坐在讲求爱眼照明的桌前,如果祖母还在,那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情境?我常有一个奇怪的想法,在一个万灯闪亮的夜晚,陪祖母静静欣赏这一些光影缤纷!我说不出喜欢煤油灯的理由,但我知道灯火在我心中的意义。(有删节)(1)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14、 西魏的微笑薛林荣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

15、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那么,她的原型是谁?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

16、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 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

17、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造佛像无不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信仰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和蔼可

18、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 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 陀女相!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 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节选自散文2014年第4期)(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工笔细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的微笑,形神兼备。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最后被逼自尽。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书匠陈人波 我是在一个小

20、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颀客。 那天,偶尔路过,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了书摊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便想买下。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抬到了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走了。他却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涎沫四溅地把我“训”了起来。 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都读过些什么史书,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吗?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

21、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吗?又知道多少中国人在权力与屠刀面前屈膝受辱、掉尽了面子的故事吗?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提价了多少吗?最后还问我,高就什么职业,月薪多少,常买书吗?我闹目养神,让六根清净,等他问完了,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十元钱,让我走了。一路上,我觉得此翁真有意思,为了卖出一本书,竟煞费这么多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

22、过了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年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开了这个小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也有一些眼下流行的通俗杂志和资料性较强的书刊,报纸却只有一份海南日报。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或快食面,生活有些苍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老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

23、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他说,他开这个小书摊已近一年了,摊子虽然简陋得不成样子,但来买书的人并不看你的摊子如何,而是看你架上的书是否可读,读之是否有益。买书人往往先看内容,后看价格,然后再磨嘴皮,这就得靠你大体上懂得书的内容,给顾客作说服性的宣传、鼓动,这样你的书才可以卖得出去。原来,他是靠这能说会道的“三寸不烂之舌”来经营他的小书摊的,怪不得他的书摊虽然简陋,但生意却不坏,每月下来总能赚三四百元,赚得自自在在,欢欢喜喜。 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提前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

24、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三十五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了,退休前还入了党呢。如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呢,梦里还常常回到他那个熟悉的地方,回到一双双黑眼睛的面前。他跟我说这些时,老花花的眼镜后面竟渗出了莹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使我触摸到了一个老书匠炽热的心跳和深沉的情感。 又过了几多时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们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也许,这就是一个老书匠拳拳的青

25、春情怀吧,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学他的经营之道,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音(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9日24版)(1)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部有何作用?(2)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3)综合全文,分析老书匠“经营之道”的具体含义。(4)本文另一个标题叫“遇见”,若以“遇见”问题,有什么优势和不足?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鲁镇的黑夜与白天迟子建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

26、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那栗色的窗子又一律是木格的。木格很细碎,就仿佛是横在窗上的一把把剪刀一样,把射进屋的阳光给凭空剪得零落而黯淡,所以几乎很难看到一间阳光充足的屋子。当年的“迅哥儿”流连在这样的深宅大院里,住在永远暮气沉沉的房子里,他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就会更为迫切。而由这寂静和昏暗生发出的幻想,也会像河里游荡的小鱼一样活跃。这是绍兴,而绍兴在我的心目中就是鲁镇。已是子夜时分了。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大排档正在高潮上。那排档是南北向的一条长巷,有些歪斜,而正是这歪斜,使它显出了随意、世俗和浪漫的气息。巷子里湿漉漉的,这当然不

27、是雨的滋润,而是摊主洗菜时泼出的水。摊位一座连着一座,清一色的塑料棚顶,每个棚子大约放四五张圆桌,每张桌都能容七八个人。摊前的煤火通红通红的,炒菜的声音和着摊主招徕客人的声音,让人觉得亲切和温暖。这种时刻,我心中鲁镇的影子一闪一闪地呈现了。我仿佛看到了孔乙己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情形;我还看到了吕纬甫在酒楼上讲述两朵剪绒花故事时怅惘的神情。我甚至想,如果不远处的护城河下泊着一条船,我们登得船上,在夜色中划桨而行,一定能够看到真正的社戏,喝到戏台下卖的豆浆。如果碰到一个老旦坐在椅子上咿咿呀呀地唱个不休,我也一样会烦得撑船就走。如果偷不成别家的豆子在船上煮着吃,就姑且偷一缕月光来当发带,束着我随风飘扬

28、的长发。夜越来越深了,是凌晨时分了,我们却毫无睡意。次日,我起得很迟。沿着绍兴广场的护城河北走,没有多远,老街就呈现出来了。见到它,我的眼睛蓦然一亮,感觉它仿佛扭着身子活跃地动了几下。在狭窄的老街上闲走,我会无限地放松和陶醉。这种时刻,你觉得那街分明像河流一样,它潺潺地流动着,等着你的脚踏出阵阵水花。这街只有两米左右的宽度,它的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老房子。房前的门楼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数是两层的小楼,但也有三层的。它们的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屋顶的瓦却基本是深灰的,灰得年头久了,就泛黑了。不过它们与天色是极为协调的,仿佛它们就是天的底座。你不要小觑了这老街,看着它不长,走起来

29、就长了,长得仿佛没有尽头。而且也不是笔直的,略略地弯着,它这种弯不是老人的那种透出暮气的驼背,而是一个少女笑得不能自持时妖娆的弯腰,风情万种。街上很少有行人,石板路上干干净净的,给人以明净、妥帖之感。我推开了几处门楼,进得院子,更想直接地接近老房子,真正的老屋比比皆是,它们保持房屋原来的状态,格局是老格局,窗户也是老窗户。如果不是有现代的人影闪现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一百年前的鲁镇,听见了单四嫂子在空虚寂静的夜晚呼唤宝儿的哭声,嗅到了华老栓买来的人血馒头被火焰舔舐过所发出的奇怪的香味,看到了在祝福声中被主人呵斥后凄凉地放下烛台的眼神呆滞的祥林嫂。这是鲁镇,是鲁迅笔下那个永远不会消失的鲁镇。

30、那屋檐上的荒草,那窗棂上所弥漫的蒙昧天光,那院子中的桂花树,那天井中放置的杂物,似乎都透着旧时代的气息,它让人有某种伤感和惆怅,又让人有某种辛酸后的喜悦。在那条老街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着白衣的盲人。他用一根细而长的竹竿探着走路,走得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看来他对这老街熟稔之极,老街也许是他的眼睛仅能看到的一道光。当我们走完老街在一家茶楼坐下时,透过拉起的窗户,我能望见护城河上的拱形石桥。那桥是灰色的,上面匍匐着一些绿色藤萝,有棵高高的柳树越过石桥,它仿佛是一个淘气的少年,赤脚站在水里,笑嘻嘻地看着流水。把目光放得远一些,再远一些,便可望见老街上的房屋,看见灰瓦和飞檐,它们像漂浮在鲁镇上空的

31、凝重的浮云,让我陷于回忆和思索之中。我总想鲁迅在骨子里其实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从他的故居到老街,我感受到的是栩栩如生的鲁镇,它闲适、恬静、慵懒、舒缓,这是能让人的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孔乙己是现实的,但也是浪漫的,只不过那是被苦难压榨出的辛酸的浪漫:他赊账喝酒,他偷了书被人打断腿时为自己的辩解,都体现了鲁迅在其身上倾注的浪漫主义的热情。还有那个让人过目不忘的阿Q,他对革命的无知的游戏态度,他自甘其辱的精神上的自我安慰,直至他为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努力画上的那个圆圈时,都仿佛是神秘的、可爱的,让人憎恨而又同情。而在故事新编中鲁迅的浪漫主义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挥洒自如。出关里骑着青牛的老子,还有铸剑里在

32、滚烫的大金鼎里那颗如泣如诉的报仇的人头,不都是些有光彩、有魅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浪漫主义人物么!绍兴似乎总是阴气沉沉的,我心目中的鲁镇因了这特定的天色而一直伫立在眼前。它的白天和黑夜仿佛是没有界限的,白天有暗夜的气象,而黑夜又有白天隐约的影子,一如鲁迅作品带给我的气息。待我把目光再转到石桥上时,竟然又看见了先前在老街里遇见的那个盲人,他怀抱着竹竿,沉静地坐在石桥上但他不是沉静地坐着,他不时地转身,用竹竿去抚弄柳树,于是就有一些微黄的柳叶天女散花般地被打落。它们落在水里,向下游荡来,渐渐地接近我们所坐的茶楼。我多想在它们经过的一瞬间泼一杯清茶在它们身上,可我怕同行者笑我痴狂,而且我也不敢肯定,它

33、们确乎能够领受茶的芬芳之气,于是只是静看着它们一摇一摆地远去。(迟子建同名散文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立足于绍兴黑夜与白天的色调,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写了眼前所见的大排档、老街等景象,极具画面感。B.作品将绍兴的现实场景与鲁迅作品中的众多人物自然联系在一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情感体验。C.老街上的白衣盲人给作者留下很深的印象,他“不急不躁,有板有眼”的步态,让作者感受到老街生活的从容平静。D.作者认为绍兴是一个让人想象力急遽飞翔的地方,正是这一方乡土促使鲁迅形成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2)作者为什么认为绍兴就是鲁镇?请结

34、合文本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以“鲁镇的黑夜与白天”为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涵元阁岑燮钧 舜江有个著名的涵元阁,旧主人据说是前清大员。少爷是书痴,收罗了不少孤本。暮年,少爷膝下荒凉,多次对书童谢玉良说: “不知涵元阁会落在谁手。倘也是个爱书的,我也放心了。” “老爷,你放心,有我一天在,就不会让涵元阁丢失一本书。” 少爷曾跟着高人,学会了古书修复。谢玉良是书童,自然也懂七八分。少爷过世后,涵元阁捐给舜江大学的图书馆,他就成了古籍部的修书匠。他有一手当年跟着少爷学的绝技借尸还魂法,能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在新的纸张上。这一技法,江湖罕见。谢玉

35、良渐渐老去,就带了个徒弟龙志安。 龙志安是个年轻人,学古典文献的。修古书是件精细活,须坐得冷板凳。拆线,清洗节页,处理虫眼,替换册页,重新装订,这可不是简单的事,一天糊不了几页。尤其是借尸还魂的技法,不轻易传人。入了这个行,就得守着这个活。龙志安虽不敢怠慢,眼神却总有点迷茫。 谢玉良闲了时,就给龙志安讲当年的事。“我是答应了老爷的,他守一辈子,我也守一辈子。”仿佛这藏书楼就是他的旧主人一般。 可惜,形势逼人。日本人攻下了上海,舜江府也危在旦夕。舜江大学西迁,搬走了涵元阁的一半藏书车马颠簸,已不能再多带了。 “师傅,你跟我们一起走吧。” “我老了,跟不了你们年轻人了。这半楼藏书,耗费了老爷的一世

36、心血,宋元孤本,尽在其中,你要好生看管,剩下的,我守着。” “师傅,你要好好的,等我们回来!”龙志安眼睛红了。 日本人进城那一夜,谢玉良住在涵元阁。他提着一盏马灯,前前后后仔细查看。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他上楼下楼,坐立不安。过了一会儿,他听到外面日本兵一队队经过,感觉楼都在震动,那靴子仿佛就踏在古书上一般。 一天,一个日本人进入涵元阁,身后跟着两个侍卫、一个翻译。翻译官说,太君想上楼参观参观著名的涵元阁。谢玉良说,除了一堆破书,又没什么好看的。 “破书?我就是要看破书!”日本人说着半生不熟的汉语。 “把书柜都打开!”翻译撂下一句话。谢玉良没法,只得一一打开。“下去!”日本人把他赶

37、走了。 谢玉良弓着背,在楼下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迟钝的耳朵变得特别灵敏,上面的些微声响都牵动着他的心。他几乎说得出每本书的来历,其中最东边一柜的最上层的一套书,少爷第一次用借尸还魂法把破损严重的册页换掉。看着旧墨迹重新附着在新书页上,少爷说有这门绝技,古书可以不朽了。前几日,谢玉良检视书柜,发现这一套书竟然没有西迁,他心头一沉。 日本人走下楼来,捧着一函旧书。谢玉良眼睛直了,他伸出手去,想把那函书夺回来,侍卫把他挡住了,他喊:“书不下楼不能拿走啊!”这一说,仿佛提醒了日本人:“你的, 知道,孤本哪里?”谢玉良装糊涂道:“我只是个管门的,什么孤本不孤本?”侍卫一把把他推倒了。 第二天,涵元阁门口的

38、牌子换成了“东亚文化联谊处”,日本兵已经站上了岗。 谢玉良再也不能进入涵元阁。他撑着手杖,绕着涵元阁一圈圈地走。涵元阁虽不高,却仿佛九层高台一般。他几乎天都要沿着涵元阁外边的小路,绕着往里看,走近了看,站在高处看,透过花墙看,或者远远地看。他看见涵元阁旁的银杏树,一天一天变黄,叶子一天少似一天,最终变成了孤零零的一株。他又看着它慢慢返青,坚强地长出新叶。他就这样一圈一圈绕着涵元阁。他的背越来越驼了。 他病倒了,时好时坏。 那一天,他发着低烧,真的看见了一个瘦削的男子,握住了他的手:“师傅,日本人跑了,我回来了!”他愣愣地看了半天,两行浊泪流了下来。半晌,他的精神好了些,让龙志安扶着,去看四年多

39、没进去的涵元阁。他抚摸着楼梯,一步一步撑上去。他翻到一本很破的古书,对龙志安说: “你借尸还魂一下吧。” 走时,他回头看了看那株银杏树,金黄的叶子三三两两地悠然落下。 五更时分,谢玉良死了。他双目紧闭,似乎没有什么痛苦。 龙志安啜泣着,两眼直直的 , “师傅,我也会守一辈子的”,把那本刚刚替换好册页的古书放在他的胸口。(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要写了涵元阁三代看护人继承和保护古籍的故事,时间跨度较大,情节跌宕起伏,但贯穿三代看护人的精神脉络是一致的。B.因为形势逼人、车马颠簸,舜江大学西迁时只带走了一半图书,这为下文谢玉良守护半楼图

40、书、与日本人抗争等情节作了铺垫。C.小说细节描写传神,有助于凸显人物性格,如“他把灯芯旋得只剩一点点,一灯如豆”就刻画了谢玉良谨慎、节俭的性格特征。D.小说中的名字意蕴丰富:“涵元阁”意为涵养元气之阁,“谢玉良”意为主人公具有美玉般的情操,“龙志安”寄寓人们的美好期盼。(2)文中多次提到“借尸还魂法”并作了简单介绍,这对于本小说具有怎样的作用? (3)小说画线处描写了龙志安的眼睛,分别体现了龙志安怎样的心情?龙志安这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坚硬的荒原(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朴实得连一条皱褶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

41、寒冷,笼罩在铅也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那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颤栗的身躯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

42、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光秃秃、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回答。他抬起一只脚,放在孩子软弱无力的脖子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一个骷髅头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呀,啃呀,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痛心的,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旁,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前面的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

43、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咽喉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不焦不躁,更不心慈手软,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的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抖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呀?”“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那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吮着

44、。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为了挤出那些疲惫不堪的泪水,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坚硬的荒原上。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摩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了几个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知道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枝头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他已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老人抓住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儿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

45、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到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黑暗。 一把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把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把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

46、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黑暗,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注释】指阿根廷和乌拉圭境内的潘帕荒原。(1)请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作用。 (2)理解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老人无动于衷 , 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满头白发。(3)简析第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文学评论家说,拉丁美洲作家常借助象征手法,设置看似荒诞离奇的情节,来表达深邃的主题。请结合小说画线段

47、落谈谈你对荒诞情节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 宝钗道:“菊花倒也合景,只是前人太多了。”湘云道:“我也是如此想着,恐怕落套。”宝钗想了一想,说道:“有了,如今以菊花为宾,以人为主,竟拟出几个题目来,都是两个字:一个虚字,一个实字,实字便用菊字,虚字就用通用门的。如此又是咏菊,又是赋事,前人也没作过,也不能落套。赋景咏物两关着,又新鲜,又大方。” 湘云笑道:“这却很好。只是不知用何等虚字才好。你先想一个我听听。”宝钗想了一想,笑道:“菊梦就好。”湘云笑道:“果然好。我也有一个,菊影可使得?”宝钗道:“也罢了。只是也有人作过,

48、若题目多,这个也算的上。我又有了一个。”湘云道:“快说出来。”宝钗道:“问菊如何?”湘云拍案叫妙,因接说道:“我也有了,访菊如何?”宝钗也赞有趣,因说道:“越性拟出十个来,写上再来。”说着,二人研墨蘸笔,湘云便写,宝钗便念,一时凑了十个。湘云看了一遍,又笑道:“十个还不成幅,越性凑成十二个便全了,也如人家的字画册页一样。” 宝钗听说,又想了两个,一共凑成十二。又说道:“既这样,越性编出他个次序先后来。”湘云道:“如此更妙,竟弄成个菊谱了。”宝钗道:“起首是忆菊;忆之不得,故访,第二是访菊;访之既得,便种,第三是种菊;种既盛开,故相对而赏,第四是对菊;相对而兴有余,故折来供瓶为玩,第五是供菊;既

49、供而不吟,亦觉菊无彩色,第六便是咏菊;既入词章,不可不供笔墨,第七便是画菊;既为菊如是碌碌,究竟不知菊有何妙处,不禁有所问,第八便是问菊;菊如解语,使人狂喜不禁,第九便是簪菊;如此人事虽尽,犹有菊之可咏者,菊影菊梦二首续在第十第十一;末卷便以残菊总收前题之盛。这便是三秋的妙景妙事都有了。” 第三十八回 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宝钗也走过来,另拿了一只杯来,也饮了一口,便蘸笔至墙上把头一个忆菊勾了,底下又赘了一个“蘅”字。宝玉忙道:“好姐姐,第二个我已经有了四句了,你让我作罢。”宝钗笑道:“我好容易有了一首,你就忙的这样。”黛玉也不说话,接过笔来把第八个问菊勾了,接着把第十一个菊梦也

50、勾了,也赘一个“潇”字。宝玉也拿起笔来,将第二个访菊也勾了,也赘上一个“绛”字。探春走来看看道:“竟没有人作簪菊,让我作这簪菊。”又指看宝玉笑道:“才宣过总不许带出闺阁字样来,你可要留神。” 说着,只见史湘云走来,将第四第五对菊供菊一连两个都勾了,也赘上一个“湘”字。探春道:“你也该起个号。”湘云笑道:“我们家里如今虽有几处轩馆,我又不住着,借了来也没趣。”宝钗笑道:“方才老太太说,你们家也有这个水亭叫枕霞阁,难道不是你的。如今虽没了,你到底是旧主人。”众人都道有理,宝玉不待湘云动手,便代将“湘”字抹了,改了一个“霞”字。 又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

51、,一并誊录出来,某人作的底下赘明某人的号。李纨等从头看起: 问菊潇湘妃子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菊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

52、笑路旁。 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然后簪菊对菊供菊画菊忆菊次之。”宝玉听说,喜的拍手叫“极是,极公道。”黛玉道:“我那首也不好,到底伤于纤巧些。”李纨道:“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 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 )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李纨笑道:“固如此说,你的口齿噙香句也敌的过了。”探春又道:“秋无迹,梦有知,把个( )字竟烘染出来了。”宝钗笑

53、道:“短鬓冷沾,葛巾香染,也就把( )菊形容的一个缝儿也没了。”湘云道:“偕谁隐,为底迟,真个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李纨笑道:“你的科头坐,抱膝吟,竟一时也不能别开,菊花有知,也必腻烦了。”说的大家都笑了。 宝玉笑道:“我又落第。难道谁家种,何处秋,蜡屐远来,冷吟不尽,都不是访,昨夜雨,今朝霜,都不是种不成?但恨敌不上口齿噙香对月吟、清冷香中抱膝吟、短鬓、葛巾、金淡泊、翠离披、秋无迹、梦有知这几句罢了。”又道:“明儿闲了,我一个人作出十二首来。”李纨道:“你的也好,只是不及这几句新巧就是了。”(1)文中括号内的字,填写正确的一项是( ) A.供、忆、簪B.对、忆、画C.对、梦、簪D.供、梦、

54、画(2)“喃喃负手扣东篱”一句中使用了某位古代诗人的典故,请从下面的诗句中找出涉及这位诗人的选项是( ) A.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杜甫秋兴)B.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C.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元稹菊花)D.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3)咏菊内容上属于咏物诗,体裁上属于_诗。 (4)李纨评诗:“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问菊的“问”乃题眼,请概括潇湘妃子在诗中“问”了“菊”哪些问题?问菊表达了潇湘妃子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爷爷和他的牛王

55、全喜 那年秋天,生产队粮食丰收,上缴的公粮多,有了钱,队长就让爷爷和他到上百里外的赵陵铺赶集买牲口。队长想买一匹马,可钱不够。爷爷说:“买不起马,就买一头牛吧。”可看得上眼的牛要价也挺高,钱还是不够。他们在集上转来转去,见有人卖一头病牛,那是头牸牛,个头高大,身无杂毛,通体金黄,看牙口还是幼牛,就是骨瘦如柴,脊背高高隆起,肋骨清晰可见。长长的毛发里夹杂着草节和粪末,脏兮兮的。肚皮上长着碗口大的疱,一副病态,一阵风似能把它吹倒。 卖牛的要价很低,只有100元。队长却担心:“大叔,这牛咱不能要,要养不活,图贱买病牛,没法和社员们交代哩!”拉了爷爷的手要走。 “哞哞”病牛两眼湿汪汪的,冲着爷爷叫了起

56、来,爷爷动了心,说:“要真养好了,这可是头好牛哩!”卖牛的就说:“大叔好眼力,这牛要没病,要值上千元哩。”见队长拉着爷爷依然要走,卖牛的又说:“甭走,甭走,这牛算白给你们了,看着给个钱就牵走!”话说到这份儿上,队长也无话可说了,花了80块钱,把牛牵了回去。 队里添了新牲口,社员们都来观看,见买回个不能干活的病牛,有的抱怨说:“咋买个病牛哩,不中看不中用。”有的说话更难听:“这牛要是死了,不能一个人喝凉水全队里人都跟着肚里疼,谁买的牛算谁的。” 队里的饲养员也说话了:“队长,要是养这病牛,俺怕以后牛死了担嫌,这饲养员俺就不干了。” 队长犯了难,他把爷爷叫到一边,说:“大叔,咋办哩?要不咱再去赶个

57、集,把牛卖了吧?” 爷爷说:“赶集怕没人要哩,把牛交给我吧,养好了算队里的,养死了算俺的。” 队长说:“就听大叔的,这牛咱不去卖了,你当队里的饲养员,不过,牛养好了是队里的,养死了还是队里的。” 爷爷当了生产队的饲养员,搬了铺盖住进牲口棚。他日夜照看那头病牛,请兽医看了一段时间也不见好,眼看着牛一天天弱下去无力地卧在地下,爷爷心疼得饭也吃不下。无奈之下,爷爷把剪刀在炉火上烧红冷却后,拿剪刀剜掉了牛肚上的脓包,用自己酿的高粱烧酒把脓血冲洗干净,再用一种俗称“马泡蛋”的草药面撒在创口上。爷爷每天用高粱烧酒冲洗牛的创口一次,再撒“马泡蛋”药面,熬了小米汤给牛喝。二十多天过去后,牛竟然神奇地好了。 这

58、头瘦得要散了架的病牛,在爷爷的精心饲养下,几个月的时间竟变了模样,臀部圆润,毛发金黄发亮,头上的两个弯弯的犄角还略带几分威严。 爷爷给牛起名叫大黄。 大黄个大体肥,塞进车辕子里,满满的,没啥空隙,显得非常拥挤。它独自拉着满满的一大车草圈粪走在田间大道上,比别的生产队两头牛拉的大粪车还轻松走得快。更让社员们惊喜的是在充满希望的初春时节,大黄竟然发情怀上了牛仔。 九月怀胎期满,大黄顺利分娩,产下一头牸牛,淡黄色,虎头虎脑的,特别讨人喜爱。爷爷给它取了个名:小黄。 一天凌晨,爷爷给大黄添草料,大黄突然用舌头舔了舔爷爷的手,接着仰头发出“哞哞”的叫声,又要挣脱经绳往牛棚外去,爷爷不知大黄咋回事,就把大

59、黄和小黄牵出了牛棚拴在了大槐树上,把草料倒在簸箩里喂大黄吃,大黄依然不吃草料,仰头冲着牲口棚发出“哞哞”的叫声。爷爷这才感到异常,从牛棚的柱子上摘下保险灯,提着保险灯走到队部前的大槐树下,敲响了生产队集合人的大钟。 凌晨钟声,惊心动魄,人们从睡梦中爬起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纷纷来到大槐树下询问究竟。 队长说:“大叔,有嘛事哩?” 爷爷说:“不知道,大黄它们都不想待在牛棚里了,俺恐怕要出啥事哩。” 牲口叫,鸡鸣狗咬,人声嘈杂,整个村子的人都被惊动起来了。 忽然,大地剧烈地摇晃起来,队里的牛棚和村里的一些土坯旧屋坍塌了。所幸,全村无一人伤亡,生产队的牲口也毫发无损。 这年村里选了两个劳动模范出席

60、县里的劳模表彰大会,一个是爷爷,一个竟然是大黄,爷爷和大黄披着大红花,站在县城大礼堂舞台上的照片刊登在报纸上,成了轰动一时的新闻。(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9年6期,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爷爷和队长观看病牛时,队长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不应该贪图价格的便宜而去买一头又病又老的牛,这样做没法向村民们交代。B.面对村民们的抱怨、饲养员的不满,队长犯了难,想要卖掉病牛;此时,爷爷的话语中展现出了宁愿为了集体牺牲个人利益的品质。C.当了饲养员后,爷爷日夜悉心地照看病牛;当请来的兽医也无法医治好病牛时,他无奈之下亲自动手,结果竟然奇迹般地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