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正强读《学记》(一)_第1页
俞正强读《学记》(一)_第2页
俞正强读《学记》(一)_第3页
俞正强读《学记》(一)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者按2020年的寒假,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显得格外漫长。教师和学生都宅在家读书、学习。为了帮助教师 们、同学们更加有效地度过居家的日子,有机构在网络平台上推出了 “云伴读”活动,请名家、名校长带领 教师们品读教育经典,在阅读中照亮彼此。我们特邀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俞正强校长,将他授课的 音频内容整理成文字,刊于本栏,以飨读者。俞正强读学记(一)我觉得学记是每个老师一定要好好研读的 一本书。中国有句古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我 们老师也可以讲“半部学记上讲台”。作为老师, 我们在读学记的时候,主要思考它对学的认识、 对学的总结等,并以此改善我们现在的教,改善我们 跟学生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学

2、记没有教记,这件事情很有意 思。这本书不是来记“教”的,而是来记“学”的, 所以学是主,教是从,这个想法跟我们现在所倡导的 一些教学理念是吻合的。在知道古人们对学记的 研究之后,会感觉到要把“学”这件事情想好是一件 不容易的事情。一、化民由学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言叟闻,不足以动众;就贤 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这一段在讲“学”的意义。学的意义在于什么? 在化民成俗。化民成俗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前面的三 个字:求善良。“发虑宪,求善良”,有的注释将求善 良理解成求一些贤良的人,这是站在一个统治者的角 度思考的。“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靠 近贤良的人,

3、体谅远方的人,是可以让众人动起来 的,但是很难让大家改变。如果要让大家养成善良的 习俗,必须从学开始。从教师的角度看,我喜欢把“求善良”理解成展 现内心的善和良,“发虑宪”就是讲一些大道理,讲 一些规章制度。通过发布一些校纪校规,彰显内心的 善良,学报告,讲体会,听讲座,这样做是可以造 成声势的,但大家不一定会落在行动当中。“就贤体 远”,就是评比、表彰一些贤良的人,这样做可以让 大家有所行动,但这些行动是不能够成为习惯的。真正的善良就是要达到化民的程度,让民真正地 改变,把善良固定下来成为一种习惯。假设,班里有 一个学生早上喜欢睡懒觉,“睡懒觉”就是习惯,我 们怎样让他改变这个习惯变成一个早

4、睡早起的人,这 个改变就是一个“化”的过程。对于个人来讲是一种 习惯,对于一个班来讲就是班风,对于一所学校来讲 就是校风,对于一个乡或者一个族来讲,那种习惯就 成了 “俗”,这叫“化民成俗”。所以,“俗”就是很 多人的习惯所产生的一种共有的效果。这一句同样适 用于班级。老师通过讲行为习惯、班级班规、校纪 校规让学生变得善良,达到改变的效果只能是一个声 势。靠讲讲是没用的,那要怎么做呢?要有行动,让 学生动起来;但是要真正地改变习惯,还是不够的, 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从学开始。学的目的,就是化民成俗。君子,我们可以理 解为天子、统治者,统治者要化民成俗。我们是老 师,老师要干什么?也要讲

5、一些化民成俗的事情。怎 么化?化的出发点是求善良,求善良不能落在“发虑 宪”上。求善良,把善良成为一种俗,必须要到学的 层面上来,所以第一段充分强调学的重要,第二段继 续讲学的重要性。文中打了个比方,就是“玉不琢不 成器”,从这里引出“人不学不知道”,把“学”的意 义蕴含其中。学的目的是什么?要成器。怎么成器? 要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古时有“霸道”,有“王道”,成“霸”的人不一 定是教学为先,成“王”的人一定是教学为先。这里 第一次出现了 “教”。后面一句话是引用的:念终始 典于学。这句话来自兑命这本书,意思是自始至 终,以学为典。“典”是什么意思?典就是典范,最 重要的东

6、西,最让人向往的东西。典礼,就是礼中之 典,是礼中最重要的,所以我们开学会有开学典礼, 毕业会有毕业典礼。“念终始典于学”,这里强调了 学,学是自始至终最重要的事情。为什么?因为人不 学是不知道的。为什么?因为玉不琢是不成器的。如 果玉不能成器,玉还是一块石头。“是故古之王者,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只有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能 够成为王者。在学校里,一个书教得最好的人,可能就是师之 王,也是一个王者。家庭当中,家长做得最好的人, 他要把家建好,要把子孙养好,也一定是教学为先 的。一户人家要兴旺,一定要把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 置上,跟一个王者建立一个国家,把教学当作最重要 的事情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大

7、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 家,都要把教学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二、教学相长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和前面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一 样,先打了一个比方。这句话讲了学的重要。“求善 良”始终是学的目标,“求善良”首先要“知其善”, 知道它的好,然后有所行动,表现出来,成为习惯, 很多人的习惯就汇聚成了 “俗”。例如,我们中华民 族有“一家有难八方支援”的好习惯,这就是一个 “俗”,但现在很多“俗”都慢慢离我们远去了。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一段话,把“教”弓I出来了。“教”是什么?“学”是什

8、么?教和学,是不同的主体,一个是教的主 体,一个是学的主体,学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老师 是教然后知困的。但同时还有一个主体的,如老师学 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教学相长”有两种 解读,一种解读是老师跟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老师 在教学生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长,老师也获得了 成长;另一种解读是教和学的主体是同一个,老师要 教和学同时进行,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我们平时讲 “教学相长”通常是指两个主体的,是学生和老师之 间的教学相长,其实我们更要体会同一个主体的教学 相长,就是我的学是如何促进我的教的,我的教是如 何促进我的学的。这一点很重要。兑命曰:“学学 半。”按照高时良先生的说法,前面这

9、个学是有个反文 旁的,本质上是教的意思。教和学是一个整体的两个 部分,学促进了教,教促进了学。我们在讨论“教学相长”这个词的时候,要更强 调一个主体的教和学的相互促进。同样的,学生也可 以是一个主体的教学相长。例如,一个学生在学校学 习了做饭,回家去教妈妈。教妈妈的过程,其实就是 促进他在学校“学”的过程。同样的,学校“学”的 过程也促进了 “教”妈妈的过程。妈妈尽管已经会做 饭,但在接受孩子教的时候,也促进了孩子的学。有 时候老师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回去把今天所学的教 给家长,如今天学了 1+1=2,作业是回去教会妈妈。 妈妈装作不懂,让孩子教一教,这个过程对孩子是很 有好处的。“学然后知不

10、足,教然后知困”,有时候老师教 学生,学生说明白了,但学生的“明白”跟老师教的 “明白”可能是不一样的。网络上有一张图很有意思,叫鱼牛图。这张 图是说一只青蛙到陆地上来看见一头牛,回去以后告 诉水里的鱼牛是什么样的。然后青蛙问鱼:“你听明 白了吗?”鱼说听明白了。这时候青蛙脑海里的牛跟 鱼脑海里的牛一样吗?不一样。青蛙脑海里的牛的尾 巴是细细长长的,而鱼从来没有看到过细细长长的尾 巴,他只看到过鱼的尾巴,所以在鱼的脑海里牛的尾 巴跟鱼的尾巴差不多。如果不教就不知道困,教然后 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不足就能自反,自己去反 思,去实践,困然后就能多去思考,就能自强,这就 是教学相长,明白了就能够很

11、好地改善教学。鱼牛图三、教学组织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这是学习的机构,有小的学习机构,有大的学习机 构。国的学习机构叫学,代表了正宗。不论什么地方 都会有一个很隆重的学习机构。有了机构就要管理, 就要有学制。比年入学,中年考校。比年就是每一年都入学。 中年考校,隔一年考一次。也就是说,第一年入学, 第三年才有考校,不是经常考。考的目的是什么?是 为了校。考和校可以理解为两个都是动词;也可以理 解为是一个名词,一种行为叫考校;也可以说考的目 的是为了校,很值得研究。战国之前,考校的事情,是中年进行的。现在可 以说比年入学,一年考很多次,现在好像不考就不放 心。考的目的是为了

12、校,我们现在考比较多,校比较 少。现在考得太多可能真的不是一件好事情。后面是 考校的内容,考什么呢? 一年、三年、五年、七年。 一年,离经辨志。离经比较好解释,离经就是古代的 断句,比方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把它断成“道 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断成“道可,道非,常道”。 断在哪里,就是理解的水平。辨志,有两种说法,一 种说法是因为离经就是断句,辨志就是理解章,这一 章讲什么东西,理解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就叫辨志。 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一年下来,考察这个学生是否有 一些志向。我想这两种说法都对。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从 这个地方来看,离经跟敬业、博习、论学对应,辨志 跟乐群、亲师

13、、取友对应。离经、敬业、博习、论 学,这是“才”,就是教务处的工作,辨志、乐群、 亲师、取友,这是“德”,就是教育处的工作;离 经、敬业、博习、论学是语文老师的工作,辨志、乐 群、亲师、取友是班主任的工作。所以在古代,考校 其实是德、才融在一起不分的。“离经”是专心致志 地学习,因为学习是一件很苦恼的事情,有些学生遇 到困难就离开了,放弃了学习。“敬业”是以学习为 乐,就是忠诚于学习。“博习”就是把学习变得广博, 慢慢地就变得越来越厉害。“辨志”是个人要有志向。“乐群”是群体要有志向。“亲师”“取友”,师要亲, 友要选,一个人亲近师长,选择学习的朋友,都是 很重要的事情。论学就是可以自己进行研

14、究性学习。 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谓之 “小成”。教学工作中,学里面本身蕴含着才的成长和德的 成长。这两个方面就像一个种子的两瓣一样,是一起 成长起来的,这对老师来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 们现在可能比较重视离经,比较重视敬业,比较重视 博习,比较重视论学。论学有点像综合实践、项目学 习。论学的时候一定要有友,博习的时候一定要有 师,为什么?师可以引入。离经辨志、敬业乐群是 个人的事情,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就是一个团队的 事情,乐群是个人跟团队之间的过渡。考校给学生的 学习指出了方向,通过考校来引领学生的学和老师的 教:五年了,我要会博习亲师;七年了,我要会论学 取友现在很少有

15、课程告诉学生怎么取友。小学六 年,我们也不知道哪一年教学生亲师,哪一年教学生 取友,哪一年教学生辨志。一年级的时候教学生乐 群,六年级的时候也教学生乐群;一年级的时候教学 生亲师,六年级的时候也教学生亲师,到大学还在教 学生亲师。我们现在“教”的次序是很有问题的,老 师都是模模糊糊地讲,所以学生最后也是模模糊糊 的,很混沌。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强 立而不反”,就是很稳定,不会回去了,学生化民成 俗了之后,那个“俗”就一直在,而不会几天就忘 了。这个叫“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化民易 俗就是前面的化民成俗,易俗就是成俗,就是把这个 “俗”易掉了,就有了我们想要的“俗易俗本质

16、上 是成俗的方式,成熟的“学”,不是一年达成的,按 照学记的说法,要学九年才能化民易俗,所以易 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是一件持之以恒的事情。 当然,也不是遥遥无期,可以一年一年很清晰地排出 顺序。所以,我们以此类推小学六个年级中,一定要 清楚一年级要干什么,二年级要干什么,三年级要干 什么,每个年级是不一样的,这样学生才不会厌倦。 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大学不是指 现在的大学,可以理解成真正的学,就好像“我”有 “大我”有“小我”,达到化民易俗的“学”才是我们 要的真正的学,叫作大学之道。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记上 说:“蚂蚁就是一只跟着一只走的,求学的人应效法蚂 蚁衔土不息而成土堆的精神不倦地学习。”说的就是这 个道理啊!从家到党到术到国,是有路径的,就好像 一群蚂蚁走一条路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学是有体系 的,一个是组织的体系,一个是内容的体系。这个体 系是由小到大的,是有序的。内容体系分两个,一个 是才的体系,离经、敬业、博习、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