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_第1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_第2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_第3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_第4页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习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1.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时间是A.1915年 B.1917年 C.1918年 D.1921年2.人的文学作者是A.李大钊 B.陈独秀 C.周作人 D.胡适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A.1928年 B.1930年 C.1937年 D.1942年4.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成立于A.上海 B.武汉 C.重庆 D.香港5.七月杂志的主编是A.巴金 B.老舍C.胡风 D.茅盾6.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于A.1937年 B.1938年C.1942年 D.1945年7.1921年1月成立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是A.创造社 B.语丝社C.新月社 D.文学研究会8.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

2、年)创刊于A.1915年 B.1917年C.1919年 D.1921年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1.B 2.BC 3.B 4.B 5.C 6.C 7.D 8.A三、名词解释题1.新青年:中国现代文学史、文化思想上最重要的刊物。1915年创刊于上海,原名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五四”前后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同时进行了新文化运动和文学改革运动。创刊号发表的敬告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反封建思想的革命主张,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该刊还广泛译介外国文学。1920年9月,它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

3、关刊物,1926年终刊。2.“人的文学”: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在另一篇文章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了“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3.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

4、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其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要老老实实表现人生,尤其应描绘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他主要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叶圣陶的倪焕之、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冰心的超人等均为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力作。4.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

5、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如郭沫若的诗集前茅、郁达夫的茑萝行、春风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浓重的主观抒情色彩、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而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5.新月社:新月社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又创办诗刊周刊、新月周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自由体诗出现的散文化倾向,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于诗歌艺术的的追求带有唯美倾向,但在当时对于新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发

6、展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6.语丝社:语丝社得名于语丝周刊。语丝创刊于1924年11 月,1930年3月停刊,语丝社随之消散。语丝主要撰稿人有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杂感、短评、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代表的幽雅的小品形成了该社散文创作两大类,对散文发展有重要影响。7.学衡派: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

7、,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1933年,学衡停刊。8.甲寅派:甲寅派得名于甲寅杂志。1925年甲寅在北京复刊后,成为章士钊等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为镇压进步学生运动制造舆论,维护反动军阀统治,抨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终。9.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日战争期间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起人包括全国文艺界各方面的代表近百人,理事会推举

8、老舍为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文协”还提出了“文章入伍”的口号,对鼓励作家深入现实生和实际斗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文协”的会刊抗战文艺是贯通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唯一的刊物,它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创作的繁荣,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四、简答题1.简述胡适文学改良的基本主张。答:随着思想启蒙运动的逐渐深入,在文学领域相应地发动一个改革运动是势所必至的。胡适1917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文学改良刍议是最早系统地提出这种改革主张的文章。他针对旧文学的形式主义、拟古主义毛病,提出改良文学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避俗字俗语。他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

9、正宗,取代文言文,并且,他认为只有实写今日社会之情状,并有高远和真挚情感的文学,才是真文学。胡适的“八事”主张,大多着眼于形式的改良,没有进一步深入到文学内容的革命。后来,胡适未能对他的文学改良主张作进一步发展和探求,反而在1918年4月发表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表示“国语的文字,文学的国语”是他的建设新文学论的唯一宗旨,明显地表现出保守的改良主义倾向。2.简述陈独秀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答:真正高张文学革命大旗的陈独秀在1917年2月发表的文学革命论中,明确革命文学的“三大主义”,作为反封建文学的响亮口号:一、“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二、“推倒陈腐的铺

10、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三、“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他的“三大主义”不仅反对旧文学陈腐的形式,而且着重反对了封建文学腐朽的思想内容。他还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的“利器”。总之,陈独秀的文学主张,触及到了文学革命的根本问题,正面地提出建设新文学的建设和口号,体现了激进民主派在文学革命上的革命要求,发展了晚清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并将它推到了最高点。3.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的原因。答: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但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反革命势力中心的上海,却兴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是有历史原

11、因的。首先,在政治上,国民党背叛革命,从而开始了长达10年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在文学战线上提出和建设与革命步调统一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有其必要性的。同时,工农大众和小资产阶级的国民党黑暗统治下,也迫切需要从革命文学中得到对前途的了解和信心。其次,从文学本身来看,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这时兴起,决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1928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正蓬勃发展。1928年和1930年,世界革命作家联盟成立,这给了中国革命作家很大的推动和鼓舞。第三,大革命失败后,由于上海的大都市条件的租界环境,许多革命作家在上海会合。他们愤慨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不满当时文学不适应现实斗争状况,于

12、是,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些历史条件综合作用,就使得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兴起了。4.简述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答: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作了著名的对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演。他从作家和社会斗争实际、作家和革命、作家和大众的关系作了深刻论述,指出作家如果不和实际斗争接触,如果对革命抱着浪漫蒂克,则无论怎样激烈和“左”,一触到革命实际,便即刻撞碎。这些肺腑之言对当时不少深信自己无产阶级化了,实际基本上还是小资产阶级世界观的左翼作家是最切实的诤言。此外,鲁迅还分别阐述了对旧社会和旧势力的斗争必须坚决持更坚韧,联合战线以有共同目的的为必要条件、而目

13、的都在工农大众、战线中就统一了等四个重要课题。也包含着他对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作家思想动向的思考分析,对“左联”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思想和文艺方向等而言是重要的指导文献,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深远指导作用。5.简述“左联”对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开展及其重要意义。答:“左联”依据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开展了文艺大众化运动。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决议提出,今后的文学,需以“属于大众,为大众所理解,所爱好”为原则,为此成立了“大众文学委员会”。“左联”时期进行了三次规模较大的文艺大众化讨论。1930年春“左联”成立前后和1931年至1932年的两次讨论着重

14、于文艺大众化的意义,大众文学的形式问题,也涉及到内容、语言、群众学习的问题。1934年的讨论讨论了旧形式的采用,以及由反击复古主张而提出的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问题。瞿秋白发表普罗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鲁迅发表文艺的大众化、门外文谈等文,就文艺的普及与提高,对旧文艺的批判继承革新创造、作家和群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精辟的意见,是文艺大众化讨论在理论上的重要收获。文艺大众化运动为文学走向大众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促进大众文学的发展。6.简述“左联”与新月派的论战。答:1928年至1930年,“左联”与新月派展开了文艺思想论战。1928年新月创刊号上刊出新月的态度,提出“健康”与“

15、尊严”原则,把当今文坛列为功利派、攻击派、偏激派、主义派等13种派别予以否定。后来,梁实秋发表文学与革命、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等文,提出文学是表现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是没有阶级性的,攻击无产阶级文学把阶级束缚加在文学上。“左联”对新月派简单机械的观点进行了批驳。鲁迅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一文指出:“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无需加以束缚,实乃出于必然。”鲁迅明确宣告无产者文学是为了以解放本阶级及一切阶级而斗争的一翼。这次论战,是新文学史上无产阶级文学思想和资产阶级文学思想第一次重大论争,关系到文学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论战显示了马克思

16、主义理论的威力。7.简述“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的斗争。答:1930年至1931年,“左联”对“民族主义文学”展开斗争。“民族主义文学”属于国民党,由潘公展等国民党文人、官员组成。1930年6月,他们出版前锋周报,发表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宣言,竭力鼓吹“文艺的最高意义,就是民族主义”,攻击左翼文艺运动导致“新文艺的危机”。以后,又出版前锋月刊,发表大量文章,以实质上是封建意识和法西斯思想的民族意识,假借民族主义抹煞阶级斗争。鲁迅的“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茅盾的民族主义文艺的现形等文分析揭露了他们的文学本质和错误可笑的理论。鲁迅、瞿秋白还对他们的代表作陇海线上、黄河之血、国门之线作了剖析,指

17、出其“屠夫文学”、“杀人放火文学”的实质及丑恶表现。此次斗争不久就以为文坛不齿的“民族主义文学”的偃旗息鼓而结束了。8.简述“左联”对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错误倾向的纠正。答:“左联”成立初期,由于“左联”思潮的影响,轻视创作,甚至批评创作为“作品万能观念”、“作品主义”;同时,革命文学初期的图解左倾盲目动的政策,缺乏生活气息、艺术粗糙等偏向还没有清算,所以成功作品很少。1931年11月“左联”执委会通过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其中由鲁迅、茅盾、丁玲等起草的“创作问题题材,方法,及形式”一节提出创作问题在革命文学进入新时期占据了重要地位,而且必须正确理解,批评了忽视作品的错误倾向;在题材方面

18、,指出需注意现实社会生活中广大的题材,并作了分类举例,以纠正初期革命文学对题材的狭隘理解;对创作倾向,提出要和“观念论,机械论,主观论,浪漫主义,粉饰主义,假的客观主义,标语口号主义的方法及文学批评斗争”。1932年,“左联”重版阳翰笙的地泉,对地泉及初期革命文学创作中的错误倾向进行批判,因此产生了积极的结果。“左联”中后期,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产生了不少优秀之作,构成新文学第二个十年繁荣局面的重要方面。9.简述“两个口号”论争的意义。答:1935年底上海文学界地下党领导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并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解散“左联”。1936年4月,党中央派冯雪锋为特派员从延安到上海。鲁迅、冯雪锋、

19、胡风等商量后,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以行补救。主张国防文学的一些作家对此进行指责,于是发生两个口号的论争,使左翼文学处于分裂状态。鲁迅著文提出两个口号可并存,批评国防文学的宗派主义理论,也批评了大众文学有些作家对口号的错误解释。这一场论争是左翼文艺界在新形势下围绕建立文艺界统一战线而发生的思想分歧和论争。两个口号论争得到了积极和结果,为过渡到抗战文艺运动和建立更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准备了较充分的思想条件。10.简析关于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内容及意义。答:1940年前后,进步文学界进行了民族形式讨论。1939年和1940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新民主主义论,提

20、出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民族形式的问题。在延安,从1939年开始开展了民族形式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在国统区,抗战初期就已发生过“旧瓶装新酒”是否适应的讨论。1940年的讨论发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向林冰发表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等文,强调民间形式是大众自己的作风和气派,是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否定五四以来新文艺的形式。另一种观点以葛一虹为代表,他发表了一系列文章批向林冰的错误观点,肯定新文艺在民族形式上所作的努力和成就,但否定一切旧形式,否认新文艺形式上存在缺点。许多作家则在批评向林冰时,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建立新文艺的民族形式。如郭沫若在“民族形式”商兑中指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现实生活,茅盾在旧形式、

21、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指出新文艺民族形式的建立,要学习吸收中外文艺的优秀之处,要继续自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更要深入民族现实,提炼熔铸新鲜活泼的质素。这次讨论,是“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讨论在新现实之下的继续和发展,对新文艺向民族化大众化方向发展,起了重要影响。第二章 鲁 迅 一、单项选择题1.鲁迅出生在A.1881年 B.1895年C.1902年 D.1915年2.鲁迅去世于A.1936年 B.1937年C.1940年 D.1942年3.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A.1917年 B.1918年C.1919年 D.1921年4.鲁迅唯一的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是A.离婚 B.祝福C.伤逝 D.风波5.下列哪篇

22、作品是历史题材的小说A.故乡 B.鸭的喜剧C.社戏 D.铸剑6.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下列哪一种杂志A.京报副刊 B.晨报副刊C.新青年 D.学灯7.药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A.呐喊 B.彷徨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8.祝福收入鲁迅哪一部作品集A. 呐喊 B.彷徨C.野草D.故事新编9.下列哪部作品是收入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A.孔乙己 B.阿Q正传C.铸剑 D.故乡10.散文秋夜是下列哪位作家的作品A.鲁迅 B.巴金C.茅盾 D.冰心11.鲁迅的春末闲谈收入下列哪一杂文集A.三闲集 B.坟C.热风 D.华盖集12.鲁迅论证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务所应持有的正确态度的杂文名篇是A.秋夜 B.“友邦惊

23、诧”论C.拿来主义 D.春末闲谈第二章 鲁 迅 一、单项选择题1.A2.A3.B4.C5.D6.B7.A8.B9.C10.A11.B12.C三、名词解释题1.野草:现代散文诗开先河之作。创作于1923年至1926年间。1927年7月由北平北新书局作为“乌合丛书”之一出版。共收鲁迅散文诗23篇,其中包括秋夜、影的告别、墓志铭等广为人知的篇章。野草的情感内涵主要通过是的意象与气质表现出来。大量运用象征、梦境和幻觉自然联系,语言具有是一样的跳跃性的音乐感。野草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表达了作者面对重重困惑坚持探索前行的顽强意志,以及渴求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寻找到新的思想武器的迫切心

24、情。2.朝花夕拾:叙事散文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原名旧事重提,1927年5月编定成书时改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中的文章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命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切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笔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3.阿Q正传:鲁迅最有影响的小说代表作,也是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921年12月在晨报副刊上连载发表。作品成功塑造了阿Q这

25、个不朽的典型形象,通过描写阿Q的性格,高度集中的概括了民族的病态和国民的劣根性,显示了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独特的典型化艺术手法。无论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艺术技巧方面,阿Q正传都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经典之作。4.“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时其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四、简答题1.简析狂人日记的思想性与象征意义。答:狂人日记

26、是中国第一篇现代小说,全篇以“狂人”的病情发展为线索,以他流动的意识内容为描绘对象,逐层深入地揭露了封建道德的残酷性与虚伪性。把猛烈的炮火对准了传统的封建道德,揭露了这种道德是一种“吃人”的道德,几千年的封建史是“吃人”的历史。全文以现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写成。狂人意识流动分三个层次:(一)、感到赵贵翁和路人都是“吃人”的人,都要吃他;(二)、知道大哥也是“吃人”的人,也要吃他;(三)、怀疑自己也在无意中吃过人。以此揭示其象征意义的思想内涵:(一)、封建道德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造成封建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普遍冷酷;(二)、封建道德在家庭关系中的贯彻,即封建的家族制度,使家庭关系也带上的反人性的“吃

27、人”性质;(三)、在传统封建道德的无情侵染下,在封建社会中成长起来的人都有可能沾染上一些“吃人”思想,都有可能在无意中吃过人、害过人。在人物塑造上,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也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他是个“迫害狂”患者,他病态的心理恰恰昭示了在“吃人”的社会,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荒谬性。内心活动极为丰富,却难以转化为外部行动。象征了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2.简析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答: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风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族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

28、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通过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国的民族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3.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成就。答: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宝库中经典作品。其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艺术描写的高度典型化。作品将阿Q放在未庄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从而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产生和滋长找到了合适的土壤。阿Q主义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它表现在作为流浪雇农的阿Q身上时却又有其特殊性。这说明,鲁迅笔下的阿Q试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极其个性化的落后农民的典型,而不是抽象概念的化

29、身。(2)精彩的细节描写。关于阿Q的肖像画即是突出的例证之一。又如赵府点灯的描写,出现在不同的段落里,使赵太爷的吝啬贪小的性格,一层深一层的从三个“例外”里反映出来。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活画了地主阶级卑污的灵魂。(3)强烈的批判与讽刺特色。小说不仅有头尾两部分的议论,而且其他许多地方也都穿插着议论成分。这些议论诙谐而精辟,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浓厚的批判、讽刺色彩,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战斗的思想家的特色。(4)阿Q正传中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练,饱含幽默感,且好用反语,喜欢夸张,显示了卓越的语言艺术。4.为什么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的形象总结?答: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

30、点”,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社会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得不彻底性。可以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1)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背景来看,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2)从小说中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

31、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Q对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与糊涂的,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当他鼓起勇气投奔革命时,却依然弄不清楚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转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Q”革命了,便怯怯的迎着他低声叫“老Q”;另一方面与假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投机革命。未庄的人原先并不知道什么革命,阿Q“革命”后,未庄的人都用惊惧和可怜的眼光看着他。(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

32、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惩一儆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的和冷酷的。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们的觉悟性与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与教训。5.简析孔乙己的悲剧命运答:孔乙己是个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盲目维护者,科举制度产生了丁举人这样极少数的权势者,一朝中举,身价百倍,有钱有势,作威作福,而大多数知识分子则如孔乙己白首穷经,百无一能,穷愁潦倒,沦落下层,受害而不觉悟,意识不到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不合理性,在不自觉中被它们吃掉了

33、自己的一生乃至生命。孔乙己在最潦倒时还摆出读书人的架子,不肯脱下代表他身份的长袍,不肯和“短衣帮”的人平起平坐地喝酒,他无为谋生,有一手好字,却又不肯凭此吃饭,偷了书卖,反而振振有词地为自己辩白:“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终于因此被丁举人打折了腿,从此消失了他卑微的身影。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物。而孔乙己则是它们在精神肉体上的全面受害者。鲁迅在小说中,表现了对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强烈的控诉。6.简析药的艺术结构答:药的构思十分精当,它使主体开掘的更为深刻。作者精心的设计了两条情节线索:一条是华老拴为

34、了医治儿子小拴的痨病,听信刽子手康大叔的话,买人血馒头当药吃;小拴死后,华大妈上坟。以上故事情节用主要篇幅正面来写,是明线。一条是夏瑜为解救民众的疾苦进行革命斗争,入狱后仍进行革命宣传,最后遭到封建统治者的杀害的故事。以上故事采取侧面描写的手法,为暗线。到夏四奶奶为儿子夏瑜上坟,才由暗线转为明线。作者采用双线结构把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命运连接在一起,将两个故事凝为一体,更高明的是作者将两条线索和两个主人化作完全隔膜的外在处理。使作品增添了许多寂寞、悲凉的情调。给读者以一种莫名的惆怅,引人深思,作者又设计的人血馒头作为两个主人翁命运的连接物,安排了三个场景:丁字街头血的悲剧;华老拴的茶馆;坟场。让

35、两个被不同方式杀害的死者的母亲在坟场相遇,是明暗两条线融合在一起。7.简析祥林嫂的命运悲剧。答: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祥林嫂被婆婆买到深山坳里,丈夫死后被大伯收去房子赶出贺家,。她第二次到鲁镇的遭遇极其悲惨,封建礼教认为寡妇再嫁败坏风俗,何况她死了两个丈夫,更被视为不祥之物。封建卫道者鲁四老爷就告诫四婶,不要让祥林嫂祭祀时沾手。鲁镇的人们也以“又冷又尖”的态度对待她。祥林嫂精神上受到歧视、压迫;柳妈又告诉她死后要被阎王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使她极其痛苦,灵魂不得一点安宁。祥林嫂为自己的命运奋斗挣扎,但是她的一切努力得不到封建势力的承认和原囿。捐门槛赎罪后,四婶一声“你放着罢,

36、祥林嫂”,给予她精神上的致命一击。她在鲁镇的祝福之夜,倒毙街头。作品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严密、强大深固,压迫祥林嫂的,是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世到阴间,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这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的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祥林嫂的悲剧,深刻表现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对妇女压迫的惨重,揭示了人们反封建的重要性与长期性、艰巨性。8.简析祝福中鲁四老爷形象的典型意义。答:小说祝福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的优秀作品。除祥林嫂,作品还描写了一些次要人物,鲁四老爷就是其中性格最为突出的一个。在作品中,鲁四老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作品着中揭露了

37、他的顽固保守、冷酷自私而又极端虚伪的思想性格。他是儒家的忠实信徒,仇视任何社会变革。正是这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双手沾满了象祥林嫂这样的无数劳动妇女的鲜血。他在经济上残酷的剥削祥林嫂,驱使她干着牛马活;他用封建伦理道德宰割祥林嫂,使她的精神上受到惨重的戕害。在榨干了祥林嫂的最后一滴血汗后,就将她一脚踢开,使其沦为乞丐并惨死街头。由于祥林嫂正死于临近“祝福”之时,鲁四老爷认为不吉利,会破坏地主阶级的“好运气”,竟仅彻底撕下了“心平气和”的假面具,破口大骂祥林嫂是“谬种”,赤裸裸的揭示出他那丑恶的吃人本质。鲁四老爷是直接残害祥林嫂致死的刽子手,他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着贫苦农民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对

38、立关系和不可调和的矛盾。9.祝福在艺术构思和人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答:祝福艺术技巧圆熟。作者选取鲁四老爷家三次祝福的场景并作了细致的描绘。第一次祝福大典,祥林嫂辛勤劳作,干得愉快;第二次祝福大典,祥林嫂因再醮守寡,被视为不祥之物而受到打击;最后祥林嫂恰恰又是在“祝福”的喜庆气氛中悲凉的死去。这样的艺术构思具有一种强烈的对照效果,特别是用“祝福”作为小说的题目,尤其强化了这种对照作用,有力的展现了封建宗法制度和伦理道德的残酷性和虚伪性。小说在人物塑造上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祥林嫂不同时期的形象特征,从最能体现她精神状态的眼睛着墨,鲜明的揭示了她的性格与命运。10.简析祝福在叙述方式上的特色。答:祝

39、福虽然写的是祥林嫂的悲剧和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种种精神折磨,却是以“我”这样一个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的。祥林嫂的经历与遭遇是透过“我”的视角,经过“我”的思考和分析展现给读者的,因而“我”成为作品中的讲故事人。可以说,祝福中不单是祥林嫂的故事,也有“我”的感受在里面,“我”作为一个回故乡过年的外地游子,能够对祥林嫂的际遇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与评价,而这种对封建礼教的认识与评判,也正是作者鲁迅想要通过小说表达的内容。这样的叙述方式在寓于客观性强的同时,也有很强的主观色彩,便于作者议论和表达看法,也有助于作品主题的传达。11.简析伤逝的思想内涵。答:伤逝是鲁迅唯一的爱情小说。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

40、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子君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分裂。但子君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

41、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幻想,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根,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12.简析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答: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时期年轻知识分子勇敢追求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的代表,他们曾经发出过“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样的时代强音,并付诸了果断的行动。但他们的爱情最终归于失败,以悲剧结局。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有:其一,封建势力依然强大,“五四”时期虽然出现了新思想新文化,但封建思想意识并不是即刻就被一扫而尽的,它仍然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二,知识分子个性解放的要求不可

42、能离开社会解放而单独完成,离开了社会解放,无论他们曾经表现得如何坚决,他们的抗争终究是软弱无力的,甚至是一事无成的;其三,从子君的角度来说,女性在追求婚恋幸福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获得人格上和经济地位上的独立,爱情才能有所附倚,否则美满只能是空幻的愿望。13.简析历史小说铸剑所传达的现实意义。答:铸剑成功地塑造了眉间尺、宴子敖二个复仇者形象。少年眉间尺性格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从优柔的性情到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为父报仇。宴之敖则纯然是复仇精神的化身,他冷峻似铁,刚毅机智,为自己,为眉间尺,为一切被残害者,挺身而出,割下自己头颅,与眉间尺一起向暴君讨还血债。通过这两个形象,表现了对暴虐黑暗势力,“血债必须

43、用同物偿还”的反抗复仇思想。小说写于1926年北洋军阀制造的“三一八”血腥惨案之后,写于阶级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4.简析铸剑的浪漫主义特色。答:鲁迅的铸剑是一篇浪漫主义的杰作。深沉炽烈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离奇荒诞的情节,夸张的手法,构成浪漫主义的主要倾向。小说以复仇为主题,而描写的却是幻想世界,采用神话的手法,用在现实中荒诞离奇的故事,表达作者观念中的特定内涵,特别是金鼎沸水中头的歌舞和三头搏斗,堪称浪漫主义的极致,把誓死向暴君讨还血债,至死也不停息战斗的复仇精神,表现得笔酣墨畅,元气淋漓。这种用非现实性描写表达现实意志的浪漫主义幻想与想象,不仅增强了故事本身的生动性

44、和鲜明性,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15.简析鲁迅笔下“新知识分子”的基本特点。答:鲁迅笔下“新知识分子”是自觉对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进行反抗的首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孤独者中的魏连殳,都属于这类人物形象。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是这类人物的象征性表现,药中的夏瑜则是政治革命者,幸福的家庭中的男主人公、端午节中的方玄绰有少量因素属于这类人物的思想范畴。这类人物的特征是已经意识到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强大,他们的理想终于被毁灭。由于思想的觉醒,这类人物的内心是丰富的,但由于传统封建思想势力的

45、强大,他们的内心愿望极难转化为外部的行动,在反封建行动上受到了环境条件的强力抑制。鲁迅在塑造这类人物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人物心理的刻画和人物的内心独白,细腻地刻画他们内心的痛苦经历。16.简析秋夜的思想内涵。答:秋夜是散文集野草的第一篇,在创作它时,鲁迅正在北京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及封建势力进行韧性的战斗。他的内心是矛盾、痛苦又压抑的,但是他具有顽强不倦的战斗精神,决不向黑暗势力低头。秋夜正是作者与旧社会抗争到底的誓言。文章表达了作者无论路途多么艰难迷惘,无论跋涉多么困顿,都毫不懈怠,决不屈服的坚强决心;同时也流露出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文中特别刻画了枣树的

46、形象,它饱经沧桑,坚实挺拨,以直而长的枝干直刺天空,不受任何蛊惑,一意要制天空的死命。它的这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这种战士的坚韧和执著,是秋夜的主旋律。在艺术上,该作品通过对秋夜室内外景物的描写,用象征的手法,寄寓了作者在现实斗争中强烈的爱憎感情。作品里的天空、星星、繁霜、月亮,以及夜游的恶鸟,都是丑恶而狡猾的反动势力的象征。对于摧残野花草的邪恶势力,作品给予强烈的鞭挞和抨击,表现了作者的无比憎恶。而那挺然而立的枣树,虽然在寒风中落尽了叶子,但它仍然“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

47、知道“秋后要有春”,也知道“春后还是秋”,然而它坚信春天必然到来;它始终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而决不被各式各样的“蛊惑的眼睛”所迷惑。枣树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那些顽强、坚毅的战斗者的生动写照。作者对那为追求光明而牺牲的小青虫表示了敬意,对那冻得红惨惨的小粉花寄予了同情,同时又在不满于它的多空想,少行动。秋夜中的形象,传达出作者对黑暗暴虐的统治势力的憎恶和愤怒,对被压迫被摧残的弱小者的同情,对热忱追求光明的幼小者的赞美。尤其是枣树形象,表现出一种顽强抗击黑暗、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的韧性战斗精神,既是作者对这样的战斗者的热情颂歌,也是鲁迅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战斗豪情的诗意写照。17.简析春末闲谈融知识性、

48、趣味性于一体的特色。答:春末闲谈是一篇说理性文章,作者充分发挥“闲谈”思路无拘无束、散淡广博的特点,古今中外各种事例旁征博引,使文章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生动的趣味性。本文暴露统治阶级为实现其黄金世界的理想施行种种麻痹术,以自然界中的细腰蜂作比,详细地介绍了细腰蜂捕捉、麻痹青虫的方法后,分析其异同,提示其实质,显得生动形象、新鲜贴切,使说理不显干枯,很有趣味性。此外,作者还引用了中国历史上常常改朝换代,俄国沙皇专制统治最终被推翻等事例,说明统治者的各种麻痹术,都不能奏效。文章也引用陶潜诗句指出被统治者“无头也会仍有猛志,阔人的天下一时总怕难得太平”等等,在“闲谈”中阐发了深刻思想。语言幽默风趣,好

49、用反语,令人在开颜一笑中受到思想启示和感情陶冶。18.简析鲁迅拿来主义思想主题的深刻性及其在论说方法上的特点。答:文章在总结和批判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的同时,揭露了帝国主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的侵略实质,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投降主义。针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两种错误的政策,作者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外国文化、新生事物应采取先“拿来”的态度,不要盲目的全盘接受或完全摒弃,要在“拿来”之后运用头脑进行区分,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

50、放、或毁灭的态度。最后,文章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提醒人们在“拿来”的同时要勇于改造、创新,真正的掌握新接触的事物、事件,并将其合理改造成适合自身需要的新事物、新事件,这才是“拿来”的最终目的。文章提出的观点,对我们国家及其个人的发,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论证上,拿来主义采取正反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有破有立,使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把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章前半部分总结和批判了近百年来统治阶级实行的“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反动的对外政策,揭露了帝国主义把“鸦片”、“废枪炮”等东西向我们“送来 ”的侵略实质,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投降主义。

51、后半部分论述对待外国文化、外国事物应采取“拿来主义”,在和恐惧害怕、虚无主义、全盘接受等几种错误态度的对比中,形象地阐明拿来主义是如何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去占有、挑选一切事物,根据事物的价值和对我们的用处而分别对它们采取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的态度的。结尾论述了“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主观条件,“拿来主义”对于培养新人和建设新文艺的重要意义。文章虽短,却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说理透彻,充满了辩证法。19.简析朝花夕拾的艺术特点。答:朝花夕拾主要回忆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表达了对亲友老师的深情怀念,并且在对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貌的广泛描写中,抒发了对封建制度和黑暗社会现实的愤激之情。在艺

52、术上显示了一种明朗朴素、刚健清新、亲切自然的风格特色。它以深情、平易和舒展的笔触,描绘了作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用逼真传神的白描手法,塑造刻画了许多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具有传记文学的基本特点。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朴质、愚昧、烦琐,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的长妈妈,真实鲜明的劳动妇女形象给人印象十分深刻。文章所写的人和事,往往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炽热的社会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富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是非分明,文章的格式和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回忆和感想,抒情与讽刺,议论与描写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读来引人入胜。20.简析鲁迅忆韦素园君的思想蕴涵。答:忆韦素园君是鲁

53、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记叙与韦素园相识、交往的若干情景,展现了韦素园认真而激烈的个性以及对朋友的关怀与友爱,并肯定他“在默默中支持了未名社”的努力与功绩,从而赞美韦素园宁愿作为无名的基石,无名的泥土,“切切实实的,点点滴滴的做下去 ”的实干精神。同时,通过对韦素园人格的认同和赞美,鲁迅也嘲讽、批评了社会上其他一些做事轻浮、虚张声势的人。韦素园成了这类人的映照,从而表达了鲁迅对他们的不满和批评。忆韦素园君在人物刻画方面显示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作者寥寥数笔即将韦素园的基本性格特点色勒出来。首先,文章中有关韦素园的文字,基本上都与未名社的活动相联系,作者在肯定未名社的立场上肯定韦素园对于未名社

54、所起的作用,自始至终将韦素园放在未名社的工作中加以考察,也就是在整个新文学运动背景中来评价韦素园这一文学青年,而决非以个人的好恶论功过,也决不就人论人、孤立地褒扬一个人,这就使这一人物回忆篇章有了更深广的内涵。其次,以具体事例,形象地、实事求是地描述人物是这篇散文的又一特点。鲁迅特别用了韦素园改名“漱园”、处理未名社内冲突等“小例子”,来揭示这一人物的性格品质,而毫无夸饰、抽象的议论。并且在这些事物的记叙中,鲁迅又有意用了对比手法,文章中既可见韦素园与未名社中有的人在光景艰难时却起来捣乱的行为对比,又有韦素园对于自己患病与对待朋友咯血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在比较中,这一人物的性格便愈加鲜明动人。第

55、三,作者采用片断式章法,看似“零落”地“记忆”已故之人,其实却逻辑地展示了自己与韦素园相识到永别的过程:从初写韦素园的外貌、给人的表面印象到深入这一人物的内心;从回忆韦素园对未名社的努力支持,到确认未名社最终取得的成果与影响,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刻画韦素园的性格,肯定他的功绩,使文章结构凝炼,层次清晰。最后,作者还在叙述中糅入议论与抒情,配之以凝重、诚挚的笔调,突出地显示了鲁迅对韦素园的爱戴与怀念。 五、论述题1.结合作品,具体论析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答: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一个贫困的

56、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这恰恰表达了在阿Q身上有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即精神胜利法。阿Q 这种基本性格的主要特征为: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地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

57、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国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

58、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性格的揭露意在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2.试论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答: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地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困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

59、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太爷竟然可以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性、阿Q相),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

60、,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精神胜利法,实质上用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的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方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为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偏偏头上有几处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