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上海市上海交大附中高二下学期期中高二语文(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20分钟)一、积累与应用(15分)1. 按要求填空。(1)出师一表真名世,_!(陆游书愤)(2)庄生晓梦迷蝴蝶,_。(李商隐锦瑟)(3)女娲炼石补天处,_。(李贺李凭箜篌引)(4)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司马迁屈原列传)(5)其志洁,_。(司马迁屈原列传)(6)屈原列传中,评价屈原离骚以小见大、言近旨远特点的两句是“_,_”。【1题答案】【答案】 . 千载谁堪伯仲间 . 望帝春心托杜鹃 . 石破天惊逗秋雨 . 信而见疑 . 故其称物芳 .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2、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堪、疑、指、迩、见。选择题。(8分)2. 小方同学想搜集一些古人名言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以下选项中不合适一项是( )A. 敬人者人恒敬之,恶人者人恒恶之。B.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C.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D.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2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准确、得体的能力。A.句意是: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伤害别人的人,别人也会伤害他。这句话说明,人与人相处,应互相敬重,平等相待,于己于人都有好处;恶言相对,互相攻奸,损人又不利己。用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合适。B.句意是:严厉地责备自己而宽
3、容地对待别人,就可以远离别人的怨恨了。这句话是说对自己要严,对他人要宽。用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合适。C.句意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这句话谈的是志向和目标。用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不合适。D.句意是:仰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这句话是说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用来指导自己待人接物合适。故选 C。3. 下列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 王老师一生治学严谨,教学兢兢业业,待人平易可亲,堪称为人师表。B. 有人常在网上发表惊世骇俗的言论,以为这是标新立异,不知其实是可圈可点,惹人厌烦。C. 新冠疫情刚开始的时候,武汉市万人空巷,整
4、座城市的人用坚忍守护着更多人的平安。D. 在辩论赛上,小明同学总能抓住对方辩手的逻辑漏洞,一针见血、振振有词。【3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兢兢业业:形容做事谨慎、勤恳。语境指教学勤恳,使用正确。B.可圈可点: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语境为贬义,褒贬误用。C.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语境为居家守护平安,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语意含贬义,语境为褒义,不合语境,褒贬误用。故选B。4. 把下列四句话填写到语段中,使语意完整,最合适的一项是( )中
5、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一百年,是中国文艺理论发生巨变、取得辉煌成绩的一百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研究中国共产党 , , , ,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未来发展有着特别的意义。在其探索和跋涉过程中有何经验与教训是如何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的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在其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思考和总结A. B. C. D. 【4题答案】【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该段文字阐述作者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认识。通读题中所给的四个句子可知和句式分别保持一致,应该各自排在一起。其中两句中,逻辑上应该是先“实现马克思
6、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然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不断迈向新形态”,所以在前在后。排除BD两项。“经验与教训”和“思考和总结”都是相较于“马克思文艺理论”而言的,所以应该放在的后面。并且,比较可知,“探索和跋涉” 属于过去的状态,而“不断前进的过程”属于现在和未来,所以在前在后,排除A选项。故选 C。二、阅读(6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法国)卢梭当初,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似乎彼此间没有任何道义上的联系,也没有什么大家公认的义务,因此,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只有从生理意义上来理解这两个词,我们才可以
7、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害的品质称为邪恶,把对保护自己的生存有益的品质称为美德,而且,在后一种情况下,我们还应当把最不反抗天性的冲动的人称为最有美德的人。不过,只要我们不抛开这几个词的通常的意思,我们就最好是不要匆忙下结论,并捐弃我们的偏见,用天平来衡量一下: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在他们已经知道他们应当互相为善以后,他们的知识的进步是否足够弥补他们互相造成的伤害?最后,从总的方面来衡量,让我们评判一下: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
8、人的指挥更幸福?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
9、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
10、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
11、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作者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
12、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在剧院中,我们每天都可看到被剧中的不幸者的苦难遭遇感动得伤心流泪的观众,尽管他们当中有那么一个人身为暴君,屡屡对敌人滥施酷刑。如嗜血成性的苏拉,对不是由他造成的痛苦,也是很伤感的;又如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尽管他每天听见被他下令杀害的许多公民的叫声无动于衷,但他从来不敢到剧院去看悲剧,因为他害怕人们看见他同剧中的昂朵玛克和普里亚姆一起叹息。可以肯定的是
13、,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5. 依据文意,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6. 依据文意,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 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B. 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C. 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D. 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7. 第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14、。B. 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C. 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D. 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8. 第段写蜜蜂的寓言中的故事,有什么作用?9. 分析本文论证思路。【59题答案】【答案】5. 怜悯心是在人类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的一种最应该具备的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最普遍和最有用的、合乎自然的人心(秉性或美德)。 6. D 7. C 8. 故事中的被囚禁的人作为
15、陌生人,虽然与当事人不存在任何特殊性关系,而且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他却由于目睹孩子的痛苦而自然而然地产生巨大的悲伤之感,并因不能一伸援手而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这有力地证明,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 9.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接着批驳了“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然后提出“悲悯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这一观点;最后,分析“怜悯心”的意义: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论证驳立结合,思路严谨。【解析】【5题详
16、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下定义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熟知下定义的公式,即“种概念(被定义概念)=特征+属概念”。根据题干明确种概念为“怜悯心”,结合甲文第二段确定属概念和特征,题干要求“用判断句给怜悯心下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具备的定义”,判断句的表达模式为“什么是什么”,其中“内涵”,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禀,具体指概念的特征;“外延”,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确指的对象的范围,也就是“属概念”。结合第三段“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分析,
17、可知“属概念”(外延)指人的“心”(秉性或美德),特征(内涵)为:“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合乎自然”。根据以上内容和下定义的公式(判断句)组织成句即可。【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因为人是宇宙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
18、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相关信息运用了“归谬法”。“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亦称“逆证”,是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这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A.抓住本源,即大家熟知的错误点来分析论证。B.列举特例来证明普遍认知的错误。D举名篇或者特例来证明观点的绝对性错误。C.“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属于归谬法,即先认为观点正确,从而推出错误结论。故选C。【8题详解】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及分析文本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看故事的内容,“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故事中被囚禁的人与母亲和孩子并不认识,也没有特殊的关系,孩子的安危与他的自身利益也没有切实关系;但是当他看到母亲和孩子的悲惨遭遇时,他的内心产生的痛苦和悲伤的感受,“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并且“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
20、孩子一伸援手”,他为此感到难过。这里伸出援手并不是想要得到感激或赞美,只是出于对受害者难以抑制的强烈的怜悯之心。再看作用。从内容上看,这个故事说明了人是有“怜悯心”的,即使是陌生人,是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无关的事,也不会影响人们对他人痛苦的同情。这个故事作为论据,论证的内容应是作者的观点,这个观点应当从故事前面去找,也就是“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概括出来就是: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天然的美德。这个故事强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这个观点。从结构上看,下文作者接着写到“这是纯粹的
21、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也就是卢梭认为“怜悯”是人的天性,具有强大的力量。这个故事为下文阐述其作用张本。【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第一段第一句话谈的是自然状态中的人,说明“他们既不能被看作是好人,也不能被看作是恶人;他们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强调了这种状态下的人只有“天性”,这是引子;第二句用“不过”转折,引导读者思考“在文明人中是不是美德多于邪恶?他们的美德给他们带来的好处,是不是比他们的邪恶给他们带来的害处多?”,从而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第二段主要批驳了霍布斯的观点,“我们尤
22、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第三段继续批驳其观点,“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由此总结第二部分:批驳了“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在批驳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
23、的怜悯之心的表现”;第四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由此总结第三部分:提出“悲悯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这一观点;第五段最后,分析“怜悯心”的意义“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感情,它能缓和每一个人只知道顾自己的自爱心,从而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论证驳立结合,思路严谨。(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元.徐再思晚云收,夕阳挂,一川枫叶,两岸芦花。鸥鹭栖,牛羊下。万顷波光天图画,水晶宫冷浸红霞。凝烟暮景,转晖老树,背影昏鸦。【注】西山:又名洞庭山,位于吴江
24、县(今苏州市)境内的太湖中。10. 下列对本作品体裁的称呼,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乐府B. 曲子词C. 散曲D. 北曲11. 下列对本作品景物描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前四句写景由高而下,色彩分明,每句构成一幅图景。B. 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以鸟雀归巢衬牛羊归牧。C. 万顷句从两岸写到水面,由远而近,色调由冷而暖。D. 水晶宫句描摹出夕阳投射出水面的动态,由实而虚。12. 对画线句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的不同意境作赏析。【1012题答案】【答案】10. B 11. A 12. 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
25、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画线句描绘了在暮霭背景中,夕阳在树影间移动,为树梢上的乌鸦勾勒出明亮的轮廓,乌鸦安栖树梢,营造出恬静优美的意境。【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古诗词常识的识记能力。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本题的题目是中吕普天乐-西山夕照。由以上分析可知,本作品属于“曲子词”。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
26、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曲的前四句一联三字句,一联为四字句,每字一景,从天上写到地下,层次分明。暮云渐收,残阳斜挂。余晖与枫叶相映,火红中透出碧紫;水边的芦花在晚风中轻摇,似仙鹤起舞。晚霞如火,残阳似血;枫叶与芦花相映,红白分明。这四句,取物之颜色红白相映,对比强烈,用意甚为深远。A项,分析正确。B项,“鸥鹭、牛羊句由静而动”分析错误,并没有写它们的“动”。C项,“由远而近”分析错误,前面的“两岸芦花”已经写了水边,现在放眼湖面,写色彩变幻的粼粼波光,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图。这里的描写是“由近到远”。D项,“
27、由实而虚”分析错误,“水晶宫”这一意象的引入更添许多朦胧的美感。想象自然贴切,生动形象。没有实写,都是虚写。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本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马致远秋思中“老树”“昏鸦”是漂泊“天涯”之人眼中的意象,在落日黄昏的背景中营造了萧瑟、凄冷的意境,将“断肠人”孤寂悲苦的情思形象化。本曲划线诗句,这三句是作者用大手笔的细心点缀,淡淡的暮霭,老树的光影,背负夕阳的昏鸦,光与影的结合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此处的“老树”“乌鸦”是诗化后的意象,它们与马致
28、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不同,不是孤寂、迟暮的象征,没有凄凉萧瑟之感,而是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温暖、和谐。【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
29、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诗词赏析:这是徐再思吴江八景组曲中的最后一支小令,描绘的是一幅宁静的山水,点缀的是枫叶、芦花、鸥鹭、牛羊、老树、昏鸦。这一切,都因为夕阳晚霞,被罩上了一层浓艳的色彩。万顷波光是冷浸红霞,夕阳的光辉在老树上流转,树上的昏鸦,背带着落日余晖,此时此景,确实是令人陶醉的。在描绘西山夕照的图景时,作者挥洒自如,既有酣畅淋漓的泼墨,又有精巧细致的点缀刻画。整支曲人在画外,处处写景,但由于描摹得生动传神,总能使读者不由自主地走入作者所构建的美丽山水之中。这支小令宛如一幅恬淡的风情画,写得空灵平淡,仿佛不带任何主观色彩
30、。曲的前四句一联三字句,一联为四字句,每字一景,从天上写到地下,层次分明。暮云渐收,残阳斜挂。余晖与枫叶相映,火红中透出碧紫;水边的芦花在晚风中轻摇,似仙鹤起舞。晚霞如火,残阳似血;枫叶与芦花相映,红白分明。这四句,取物之颜色红白相映,对比强烈,用意甚为深远。接下来第五、六两句写了白色的鸥鹭与黄色的牛、白色的羊。这两句中一个“栖”字,一个“下”字写出了鸟雀之还巢,牛羊之归牧,天地间在描绘中逐渐归于平静。夜色将临,万籁渐寂,山村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富于色彩。一幅山村风俗画粗略出现。第七、八两句写眼前是一幅天然的图画,霞光映入水中如浸入龙宫般奇妙仙幻。这两句巧妙对画面做了总体化的色调处理,增强了其迷离
31、扑朔的意境。前面的“两岸芦花”已经写了水边,现在放眼湖面,写色彩变幻的粼粼波光,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图。“水晶宫”这一意象的引入更添许多朦胧的美感。五光十色,变换飘摇的奇妙霞光,或许会透过水面,洒进龙宫中去。若是那样,水晶宫也会因了霞光而变得更加辉煌,更温暖。想象自然贴切,生动形象。“冷”字犹巧,因传说中的水晶宫是寒冷的;“浸”字更妙,写出了霞光射进水晶宫的动势。结尾三句“鼎足对”可以说是完成画作的细部刻画。“凝烟暮景”,画出了淡淡的、飘忽的暮霭,化用王勃滕王阁序“烟光凝而暮山紫”句意而更加凝练;“转晖老树”,画出了夕阳的光影在树间移动,使老树逆光处色彩也随着变幻;“背影昏鸦”,点缀出老鸦背着夕阳
32、,强烈的晚霞为它勾勒出明晰的轮廓,甚至在两翅间镀上明亮的金色。总之,这三句是作者用大手笔的细心点缀,淡淡的暮霭,老树的光影,背负夕阳的昏鸦,光与影的结合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纵观全曲,既注意大笔写意又侧重细部描绘,力求神貌兼备;色彩运用大胆,强烈,自如,夺人眼目;虽不着感情色彩却使人悟出热烈与向往之情,赋予客观景物以新意。曲中流露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此处的“老树”“乌鸦”是诗化后的意象,它们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不同,不是孤寂、迟暮的象征,没有凄凉萧瑟之感,而是让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温暖、和谐。(三)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一)屈原列传(节选)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
33、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
34、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二)苏武传(节选)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
35、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
36、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13. 解释下列加点词(1)屈平既嫉之(2)一篇之中三致志焉(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4)然亡国破家相随属(5)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6)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7)而收系张胜(8)马畜弥山(9)空以身膏草野(10)复举剑拟之14.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 被发行吟泽畔B. 畔主背亲C. 头县北阙D. 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15. 下列句子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 兵挫地削B. 外欺于张仪C. 何以汝为见D. 而自令见放为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人又谁能以身
37、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17. 茅坤评价屈原列传“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请结合语段(一)予以分析。18. 语段(二)画浪线部分苏武对卫律的斥责很有逻辑,请加以分析。【1318题答案】【答案】13. (1)痛恨(2)表达(3)无论;不管(4)接连(5)诋毁;说坏话(6)审讯(7)关押(8)充满(9)滋润(10)比划 14. D 15. C 16. (1)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2)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判处虞常,想趁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 17. 示例:“以议论行叙事体”是在叙事
38、中间往往插入或长或短的议论。选段第一段叙述楚国“兵挫地削”、楚怀王客死秦国的命运,“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是议论的写法,作者评价怀王的昏庸;选段第三段采用记叙的写法,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话中又有议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与“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之温蠖”,彰显两人不同的价值观,从而表明屈原高洁的思想。 18. 首先斥责卫律背叛汉朝与亲人,不愿再见卫律(不愿投降);接着进一步斥责卫律不能公正审判,这样做会导致两国相斗的后果;最后再次表明自己不会投降,义正辞严警告杀使者的后果是导致匈奴灭亡。
39、思路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激烈。【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1)嫉:痛恨。句意: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2)致:表达。句意: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3)无:无论;不管。句意: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4)属:接连。句意: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5)短:诋毁;说坏话。句意: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6)辞:审讯。句意: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7)系:关押。句意: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8)弥:充满。句意:马和其他牲畜满山。(9)膏:滋润。句意:白白地用身体滋润草地。(10)拟:比划。句意: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比划。【14题
40、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A.被,通“披”,披散。句意:披着头发在泽畔边走边吟诗。B.畔,通“叛”,背叛。句意:背叛皇上、抛弃亲人。C.县,通“悬”,悬挂。句意: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D.无通假字。句意: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并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A.被动句,“挫”“削”意义上表被动。句意: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B.被动句,“于”字表被动。句意:在外被张仪所欺骗。C.宾语前置句和介宾后置句,正常语序“以何见汝”。句意:我为什么要见你!D.被动句,“见”字表被动。句意:却使自己被放逐呢?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
41、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1)“身之察察”,定语后置,清白的身躯;“汶汶”,玷污。(2)“益”,逐渐;“晓”,通知,告知;“会论”,会同判决罪犯死刑;“因”,趁着;“降”,使投降。【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段表达方式的能力。根据题干“以议论行叙事体,即采用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的提示,可知要分析屈原列传中在叙事中插入议论的写法。屈原列传的显著特点,就是它不像其他史传文那样以叙事为主。主要原因在于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燔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载,更几乎是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不可能的。这就是这篇列传为什么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写法
42、的根本原因。就具体内容来说,第一段先简洁叙事,即“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接着从屈原和楚王两个角度展开议论。第三段是叙述屈原投江前与渔父谈话的事情,在这段对话中,屈原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他的心志也是在叙事中以议论的形式来表达的。【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艺术特点的能力。“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首先表明自己鲜明的态度:卫律是一个不顾恩义叛主背亲之人,自己价值观与之不同,绝不会因他的花言巧语而投降。“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
43、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接着指斥卫律辜负单于的信任,不公平审判,反而打算借此机会杀害汉朝使者,挑起匈奴与汉朝两国的战争,连举两个杀害汉朝使者导致国灭的历史事件,点出问题的严重性。“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再次表明自己绝不投降的态度,指出卫律这么做最终只会导致两国相斗,而匈奴国灭。先从道德恩义上指斥卫律,再从行为处事上指斥卫律,最后点出其肆意行事的后果,思路层层递进,语气越来越激烈。参考译文:(一)屈原列传(节选)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用他的弟弟子兰为令尹。楚国人都抱怨子兰,因为他劝怀王入秦而最终未能回来。屈原也为此怨恨子兰,虽然流放在外,仍然眷恋着楚国,心
44、里挂念着怀王,念念不忘返回朝廷。他希望国君总有一天醒悟,世俗总有一天改变。屈原关怀君王,想振兴国家改变楚国的形势,一篇作品中,都再三表现出来这种想法。然而终于无可奈何,所以不能够返回朝廷。由此可以看出怀王始终没有觉悟啊。国君无论愚笨或明智、贤明或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接连发生,而圣明君主治理好国家的多少世代也没有出现,这是因为所谓忠臣并不忠,所谓贤臣并不贤。怀王因为不明白忠臣的职分,所以在内被郑袖所迷惑,在外被张仪所欺骗,疏远屈原而信任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六个郡,自己也被扣留死在秦国,为天下人所耻笑。这是不了解人
45、的祸害。令尹子兰得知屈原怨恨他,非常愤怒,终于让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顷襄王发怒,就放逐了屈原。屈原到了江滨,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
46、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于是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二)苏武传(节选)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
47、,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
48、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四)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心源亭记(明)李贤邓之儒学,在古
49、城巽隅,规制宏敞,殿后曰“明伦堂”。堂前道中一井,其水湛然以清,有司作亭其上,御史项君题之曰“心源”。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噫!旨,心源之名,亭也!夫源者,井内之泉也,而必冠之以心者,何哉?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苟终日荡之,未有不浊者也。虚灵不昩者,心之本体也。苟私欲蔽之,未有不昏者也。水之荡而浊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清于是乎出矣。心之蔽而昏者,有时静焉,则本体之明于是乎在矣。甚矣,水之清浊有似于人心之昏明也。清而明者,莫不皆由乎静,浊而昏者,莫不皆由乎动,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故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
50、已矣。或曰:项君名亭之意,果出于此乎?曰:不可得而知也。据心源之名而推心源之理如此。然项君之意,虽不可知,要之不出此理之外也。于是乎记。(李贤古穰集卷三)【注】邓:地名。邓州。巽隅:东南角。放心:丧失了的善良之心。19. 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 哉B. 也C. 焉D. 耳20. 第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大宽敞的邓州官学坐落于古城的东南角。B. 殿后通往明伦堂的道路上有一口清澈的井。C. 御史将当地官员修建的井命名为“心源”。D. 州守崔富吩咐李贤的同乡去邀请李贤作记。21. 对文中“心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性清明的心源,会因为被个人欲望蒙蔽而变混浊。B.
51、 变得混浊的心源,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恢复本性。C. 寻找丧失了的善良之心,其实就是寻找清明的心源。D. “学问之道”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22. 下面的句子是文中的原话,把它放回到文本中,合理的位置是( )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A. 第段末尾B. 第段末尾C. 第段末尾D. 第段末尾23. 第段的论述在第段的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加以分析。【1923题答案】【答案】19. A 20. D 21. D 22. C 23. 答案示例:第段论述了“心”和“源”的相似处,指出两者在本性及其变化上是相似的。第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心”和“源”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
52、,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正确运用虚词的能力。“哉”表示感叹的语气。“也”多用来表示判断,或者句末、句中语气词,没有感情色彩。此处是一种喜悦,夸赞的情感。因此“哉”合适。“焉”用于句尾,补足某种语气,例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也没有感叹语气。“耳”经常翻译成“罢了”,用于此处不合适。故选A。【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州守崔君富谓予郡人也,请记之”意思是: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篇记。因此,崔君请李贤作记。故选D。【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旨的能力。D.“在于让道德不昏昧,进而让心源清明”错
53、误,由“此心之明德,无或昏也”可知,应该首先保证心源清明,然后才能让道德不昏昧。选项顺序反了。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居是学者,睹心源之明,宁不惕然有所警哉”中的“是”作为代词,承接的是“求学问之道”,因此应当放到第段末尾。故选C。【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述过程能力。由“夫源者,井内之泉也”“湛然以清者,水之本体也”可知,第段论述了“心”和“源”有其相似之处,它们都像水,本性是清澈的,一旦被遮蔽昏庸,失去本性。由“然水之浊者,静则清矣,初无用力于其间。而心之明者,虽由乎静,必有主敬之功焉”可知,第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了“心”和“源
54、”的不同处,强调了“心”的由昏复明,除“静”之外,还必须有“主敬之功”。参考译文:邓州的儒学,在古城的东南角,规格宏大宽敞,大殿的后面叫做“明伦堂”。明伦堂前道路中有一口井,井水清澈,官吏在井上建造一个亭子,御史项君题写叫做“心源”。邓州太守崔君说我是本郡人,让我写一篇记。呀!美好呀,心源这个名字,这个亭子。源,是井内的泉水,而一定要加上心字,为什么呢?清澈,水的本性。如果整天摇荡,没有不混浊的。虚空灵动不昏庸,心的本性。如果私欲遮蔽了它,没有昏庸的。水被摇荡而混浊,有时静止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显现出来了。心被遮蔽昏庸,有时静止下来,那么本性的清明于是存在了。太过了,水的清澈混浊,就像人心
55、的昏庸清明。清澈与清明,没有不源于静,混浊与昏庸,没有不源于动,然而水的混浊,静止就清澈了,起初不要在中间用力,而心的清明,虽然源于静止,一定需要主敬的功夫,这心的光明德行,是不会迷惑昏昧的。所以说:取得学问的方法没有其他,寻求丧失了的善良之心罢了。有人说:项君给这个亭子起名的意思,真是这个吗?我说:不能得知。根据心源的名字而推论心源的这样的道理。然而,项君的意思,虽不可能知道,要点不超出这个道理之外。于是写下这篇记。三、作文(70分)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有人说,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而不是从外界摄入;也有人不以为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24题答案】【答案】例文:阅尽万物,而后拈花微笑王阳明有言:“万物皆备于我。”小王子则说:“真正的事物只有用内心才能看见。”然而现实中,我们日复一日地操练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联合研发与技术保密协议20243篇
- 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协议(2024版)3篇
- 二零二四年度技术开发合同:某科研机构与科技公司就共同研发新技术达成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高端餐饮管理服务合同3篇
- 公司申请书集合8篇
- 2024年度沙子石子购销合同协议书3篇
- 全新环保工程项目施工与监理合同(2024版)3篇
- 2024版全年服务人工挖孔桩包工合同2篇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竞赛作业试题大全附答案
- 2024年二手房买方支付托管资金证明文件要求2篇
- 工地试验室安全教育培训
- 生活垃圾分类培训课件
- 戏剧艺术概论-中央戏剧学院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第九讲 全面依法治国PPT习概论2023优化版教学课件
- 幼儿园教研五大领域主题30篇
- 民航危险品运输培训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管理英语3》形考任务1-8参考答案(2022春更新)
- 俞军产品方法论
- 西欧航运地理
- 2023年西安国际港务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0年单招烹饪高考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