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解析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解析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解析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解析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自然科学类科普文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宇宙的边疆卡尔萨根我索取荣誉的对象不应该是太空,而应该是我的灵魂。假如我拥有一切,我就无所用心。好大喜功则为宇宙汪洋所吞没,开动脑筋则领悟世界。布菜斯始斯卡感想录已知的事物是有限的,未知的事物是无穷的;我站立在茫茫无边神秘莫测的汪洋中的一个小岛上。继续开拓是我们每一代人的职责。T.H.赫胥黎宇宙现在是这样,过去是这样,将来也永远是这样。只要一想起宇宙,我们就难以平静我们心情激动,感叹不己,如同回忆起许久以前的一次悬崖失足那样令人晕眩颤栗。我们知道我们在探索最深奥的秘密。宇宙的大小和年龄不

2、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我们的小小行星只不过是无限永恒的时空中的一个有限世界。从宏观来看,大多数人类所关心的问题都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们人类朝气蓬勃、勇敢好学、前途无量。几千年来,我们对宇宙及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地位作出了最惊人的和出乎意料的发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回想起来是很令人兴奋的。这些探索活动提醒我们:好奇是人类的习性,理解是一种乐趣,知识是生存的先决条件。因为我们在这个宇宙中只不过是晨空中飞扬的一粒尘埃,所以,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我们探索宇宙的时候,既要勇于怀疑,又要富于想象。想象经常能够把我们带领到崭新的境界,没有想象,我们就到处

3、碰壁。怀疑可以使我们摆脱幻想,还可以检验我们的推测。宇宙神奥非凡,它有典雅的事实,错综的关系,微妙的机制。地球的表面就是宇宙汪洋之滨。我们现有的知识大部分是从地球上获得的。近来,我们已经开始向大海涉足,当然,海水才刚刚没及我们的脚趾,充其量也只不过溅湿我们的踝节。海水是迷人的。大海在向我们召唤。我们的本能告诉我们,我们是在这个大海里诞生的。我们还乡心切。虽然我们的夙望可能会冒犯“天神”,但是我相信我们并不是在做无谓的空想。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万英里,约2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一束光

4、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相当于6万亿英里)的空间,这个长度单位光在一年里所通过的距离称为一光年。光年不是度量时间的单位,而是度量距离的极大单位。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那是一个奇特而荒芜的地方。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033分之一。(1033,在10之后接3

5、3个0)。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其中有些是孤独的徘徊者,大部分则群集在一起,挤作一团,在大宇宙的黑夜里不停地飘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我们所见到的极其宏伟壮观的宇宙。我们隶属于这些星云,我们所见到的星云离地球80亿光年,处在已知宇宙的中心。星系是由气体、尘埃和恒星群(上千亿个恒星)组成的,每个恒星对某人来说都可能是一个太阳。在星系里有恒星、行星,也可能有生物、智能生命和宇宙间的文明。但是从远处着眼,星系更多地让人想起一堆动人的发现物贝壳,或许是

6、珊瑚大自然在宇宙的汪洋里创造的永恒的产物。宇宙间有若干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平均由1000亿个恒星组成。在所有星系里,行星的数量跟恒星的总数大概一样多,即1011*1011=1022。在这样庞大的数量里,难道只有一个普通的恒星太阳是被有人居住的行星伴随着吗?为什么我们这些隐藏在宇宙中某个被遗忘角落里的人类就这样幸运呢?我认为,宇宙里很可能到处都充满着生命,只是我们人类尚未发现而已。我们的探索才刚刚开始。80亿光年以外嵌着银河系的星系团催迫着我们去探索。探索太阳和地球就更不用说了。我们确信,有人居住的这个行星只不过是一丁点儿的岩石和金属,它靠着反射太阳光而发出微光。在这样的大距离里,它已经消失得无

7、影无踪。但是,这个时候,我们的旅程只到达地球上的天文学所通称的“本星系群”。本星系群宽达数百万光年,大约由20个子星系组成,是一个稀疏、模糊而又实实在在的星系团。其中的一个星系是M31,从地球上看,这个星系位于仙女星座。跟其他旋涡星系一样,它是一个由恒星、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巨大火轮。M31有两个卫星,它通过引力跟使我呆在坐椅上相同的物理学定律将矮椭圆星系束缚在一起。整个宇亩中的自然法则都是一样的。我们现在离地球200万光年。M31以外是另一个非常相似的星系,也就是我们自已的星系。它的旋涡臂缓慢地转动着每2亿5千万年旋转一周。现在,我们离地球4万光年,我们正处于密集的银河中心。但是, 假如我们希望

8、找到地球的话,就必须将方向扭转到银河系的边远地带,扭转到接近遥远的旋涡臂边缘的模糊的地方。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恒星即使在两个旋臂之间,也像流水一样漂浮在我们的四周气势磅礴的自身发光的星球,有些虽然象肥皂泡一样脆弱,却又大得可以容得下1万个太阳或1万亿个地球;有些小如一座城池,但密度却比铅大100万亿倍。有些恒星跟太阳一样是孤独的;多数恒星有伴侣,通常是成双成对,互相环绕。但是那些星团不断地从三星系逐渐转化成由数十个恒星组成的松散的星团,再转化成由百万个恒星组成的璀璨夺目的大球状星团。有些双星紧靠在一起,星体物质在他们之间川流不息,多数双星都象木星与太阳一样分离开来。有些恒星超新星的亮度跟它们所

9、在的整个星系的亮度一样;有些恒星黑洞在几公里以外就看不见了。有些恒星的光彩长年不减;有些恒星闪烁不定,或以匀称的节奏闪烁着。有些恒星稳重端庄地转动着,有些恒星狂热地旋转着,弄得自己面貌全非,成了扁圆形。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其他恒星也是X光或射电波的光源。发蓝光的恒星是年青的星,会发热;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发红光的恒星常常是垂亡的老年星;而发白光或黑光的恒星则已奄奄一息。银河里大约有4千亿个各种各样的恒星,它们的运转既复杂又巧妙。对于所有这些恒星,地球上的居民到目前为止比较了解的却只有一个。每个星系都是太空中的一个岛屿,它们与其邻居隔光年之距遥遥相望,我

10、可以想象,在无数星球上的生物对宇宙的模糊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开始的时候都以为,除了他们自己小小的行星以及他们周围的那些区区可数的恒星以外,再也没有其他的星星了。我们是在与世隔绝的情况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对宇宙的正确认识是逐渐形成的。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做“地球”的星球上。人类返回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1对加波纹线文段中恒星发光情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多数恒星主要是以可见光成红外光放出光芒。B有些恒星发蓝光,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它是年青的星。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而成为常见的星。D如果恒星发白光或黑光,它就到了奄奄一息的时候了。2准确严密性是

11、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请从这一角度,在下面的句子中找出一个最具代表性的词语加以说明。句子:“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3文章第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简要说说其表达作用。句子:“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答案】1C2词语:“约”。“约”是大概的意思,表估计,这里是对一束光每秒传播距离的估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3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比作“海水的泡沫”,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星系的具体样子。【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12、的能力。C“恒星到了中年以后,它们就会发黄光”错误,文中说的是“发黄光的恒星是常见的星,它们已经到了中年”,不是“到了中年以后”,而是发黄光就标志着恒星“已经到了中年”。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题干提示答题角度“准确严密”。然后找出句子中最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词语,并加以分析。“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句中没有代表性的是“约”,“约”意思是“大概”,表约数,此处如果把“约”去掉,就变成“30万公里”,就变成确数,也就是说一束光美妙传播的距离就变成确定无疑的数字,这显然与事实不合,所以加上“约”就表明是估算,语言准确严密

13、。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说明方法的能力。说明方法主要包括下定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从一个星系际的优越地位上,我们可以看到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象海水的泡沫一样遍布在空间的浪涛上,这些光须就是星系”,“象”把“无数模糊纤细的光须”比作“海水的泡沫”,这是打比方;打比方的效果是生动形象展现事物的特点,此处是展现星系的样子,借助“海水泡沫”这一状态展现了星系的具体样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森林的枢纽戎可红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鸟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潮。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

14、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少,整个系统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生态学家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

15、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藤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

16、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

17、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到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

18、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有删改)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关键种”海星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物种数却迅速减少。C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较长久地生存下去。D由于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因此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可见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以“红

19、日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这一方式体现了科普文的特点。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D作者以海星的去除实验为例,通过海星在维护海滩生态系统多样性上的不可或缺,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6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D5B6(1)关键种在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20、有的关键种具有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像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环境的作用。(2)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认识到关键种的重要性,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要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在真实的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可知,保护关键种不一定比发现它更难。故选D。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表现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理解错误,根据第一段中“试想一

21、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应该是形象生动地引出啄木鸟对森林的作用。C“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中“描写”分析错误。文本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没有运用描写。D“证明海星就是海洋世界的关键种”错误。文本最后一段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要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说明海星只是用来举例子进行说明,并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种。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关键种的作用:由原文“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可概括为:有的关键种

22、具有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由原文“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啄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可概括为:像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环境的作用。意义:由原文“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

23、想象”,可概括为:目的是环境保护,认识到其重要性,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克隆:动物的自我救赎工程赵建伟大自然曾于千万年前做出过一项规定,至今仍一直在坚持不懈地执行当中:任谁都不可以长生不老。为了弥补死亡带来的缺憾,大自然给予所有生物另外一项权利繁殖,并推出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形式。其中的无性繁殖,就是我们所说的“克隆”。以自我克隆的方式进行的繁衍不涉及任何基因交换,母体是什么样子,生出来的孩子也是什么样子。它们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是一种独立的“自己嫁给自己”的繁殖方式。克隆在动物界比较少见,但并不是没有。一些“

24、档次”比较低的动物,如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等就自觉放弃了有性繁殖,而选择最为直接,也最为到位的二裂、多裂、断裂等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衍后代。除了它们之外,还有些动物也不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就可以进行自我复制,比如蚜虫。蚜虫在一些未经历农药洗礼的“纯绿色蔬莱”和棉花叶子上比较常见。这种虫子个头很小,但数量极多,经常密密麻麻地爬满菜叶和棉叶的背面,在我国北方又被称为“腻虫”。它们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无性繁殖。如每年11月正是雌雄蚜虫交配的高峰期,如果碰巧在雌蚜方圆几分米的距离内找不到雄蚜,这些伟大的母亲就会开始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无性繁殖,克隆自身。令人瞠目结舌的是,雌蚜

25、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都相当惊人。我国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计算了一下:在北京,一只雌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定它克隆的后代全部都能存活,并且能正常繁殖,经过10代克隆,能繁殖出6.71020只子孙。直观点说,如果一只棉蚜的大小约1平方毫米,那么一只棉蚜在一年内克隆出的后代就可以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平铺60层。倘若让这些蚜虫头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到太阳排350万个来回。好在蚜虫也有天敌,最终没能统治地球。但不可否认,因为有了自我克隆这项特殊的本领,就繁殖而言,蚜虫是动物界毫无疑问的冠军。事实上,蚜虫如此尽心尽力地克隆出一大堆孩子,并非出于本意,而是感染了一种叫作“沃尔巴克氏体”的病菌。感染

26、了这种病菌的雌蚜,到了一定时期,不需要异性伴侣的配合就可以进行“孤雌生殖”。其实,自我克隆对有的动物而言也不只是繁衍后代这一个目的。在紧急情况下,这也是它自救的法宝。在海洋中生活着一种名为“沙钱”的奇特生物,当它的幼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或预感到有危险时,它能够在24小时之内克隆自己的身体,从而实现逃生。克隆后的“沙钱”会形成多个蓓蕾状的胚胎,并发育成新的具有相同基因特征的沙钱幼体,但分离的克隆体比原来的幼体小许多。母体沙钱克隆之后,身体仅为最初的一半大小,而没有危险出现时,这一奇特的现象便不会发生。自我克隆后的沙钱不仅保存了其基因的延续性,也因为身体变小而有效躲避了鱼类的掠食,是一项获得了双重收

27、益的好工程。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动物的自我克隆毋庸置疑也是它救赎之旅的重要环节。在“先生存,再发展”宗旨的引导下,通过自我克隆这种方法,大自然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为原本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有删改)7下列对“克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克隆就是无性繁殖。这种繁殖方式的特点是不涉及任何基因交换。B克隆主要存在于植物界中,某些低等动物也采用克隆来繁殖后代。C克隆对于有的动物而言,也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的方法。D克隆有利于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有助于增添动植物身上的色彩。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克隆这种方式进行繁衍,生出来的

28、孩子的形状、大小甚至基因等跟母体一模一样,没有差别。B蚜虫既可以进行有性繁殖,又可以进行无性繁殖,其繁殖能力在动物界堪为冠军。C蚜虫能够无性繁殖,克隆自身,是因为感染了某种病菌。受感染的蚜虫,每到11月就会自我克隆。D克隆是动物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它合乎“先生存,再发展”的宗旨,能有效地延长动物的生命。9作为一篇科普文,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举例分析。【答案】7D8B9科学严谨。如第4段引用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的计算结果,以具体详细的数据,将雌蚜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介绍得准确严密。形象通俗,有文学性。如第1段中“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自己嫁给自己”,采用

29、打比方的方法,将克隆的特点介绍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有助于增添动植物身上的色彩”错误。根据原文“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通过自我克隆这种方法,大自然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画,为原本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可知原文是“为原本平淡的世界增添了许多色彩”。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生出来的孩子的形状、大小甚至基因等跟母体一模一样”错误。根据原文“克隆后的沙钱会形成多个蓓蕾状的胚胎,并发育成新的具有相同基因特征的沙钱幼体,但分离的克隆体比原来的幼体小许多。母体沙钱克隆之后,身体仅为

30、最初的一半大小”,由文中对沙钱的介绍可知,大小并不一样。C“受感染的蚜虫,每到11月就会自我克隆”错误。根据原文“如每年11月正是雌雄蚜虫交配的高峰期,如果碰巧在雌蚜方圆几分米的距离内找不到雄蚜,这些伟大的母亲就会开始一项了不起的工程:无性繁殖,克隆自身”,可知应是雌性蚜虫,且“每到11月”说法过于绝对。D“能有效地延长动物的生命”错误。根据原文“在大自然延续物种多样性的努力中,动物的自我克隆毋庸置疑也是它救赎之旅的重要环节。在先生存,再发展宗旨的引导下”,可知应是“延续物种多样性”。故选B。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赏析科普文的语言,主要从逻辑的严密性和说明的生动性出发,并结合文

31、中实例加以解析说明。由第四段中的内容“我国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计算了一下:在北京,一只雌棉蚜自6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150天中,假定它克隆的后代全部都能存活,并且能正常繁殖,经过10代克隆,能繁殖出6.71020只子孙。直观点说,如果一只棉蚜的大小约1平方毫米,那么一只棉蚜在一年内克隆出的后代就可以在整个中国版图上平铺60层。倘若让这些蚜虫头尾相接,可以从地球到太阳排350万个来回”,作者引用昆虫学家朱弘复教授的计算结果,以具体详细的数据,将雌蚜虫克隆的速度和数量介绍得准确严密,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准确、严谨的特点。由第一段中“它们对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得结婚这类法律条文完全置之不理,是

32、一种独立的自己嫁给自己的繁殖方式”,第二段中“一些档次比较低的动物”,第三段中“还有些动物也不需要通过高科技手段就可以进行自我复制”,作者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克隆的特点介绍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体现了科普文语言的平实(通俗)、质朴的特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冬至过后,迎来了更为寒冷的一二月。好在我早用了一整年的美食给自己囤积了厚厚的脂肪来抵御寒冷,如果再能围着火炉烤个小火,那才真是惬意呀!在人类历史上,面对寒冷并不是一开始就这么惬意。在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因为散热需要而脱离厚重的毛发系统,却为了获取空间和食物不得不又穿上了各种兽皮,征战更为寒冷的地方。直到近百年间在各种科技的

33、加持下,吃饱喝足的人类才真正踏上了南北极和各大洲的高山之巅。对寒冷的征战,人类尚且艰难,于植物而言又岂能容易!为了争夺阳光和养分,许多植物也早在数亿年前便踏上了向寒冷地区不断进击的旅程。在南北极和地球上各大陆的许多高山区域,恶劣的自然环境让许多树木难以生存,取而代之的是各种低矮灌木草丛和大量地衣苔藓组成的植被,苔原也因此得名。地球上有着近2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极地苔原覆盖,这是地球上真正的酷寒之地。在向极地大陆挺进的过程中,植物首先需要挑战的困难是低温,低温会冻伤植物的细胞组织,也会阻碍植物生理代谢的进程。对于极地植物而言,让它们恐惧的不是冬天的冰寒,而是春、夏的低温。冬季冰霜期,植物会降

34、低体内含水量,增加抗冻蛋白,全面进入休眠状态,挺一挺冬天也就过去了。春季是它们的生长期,也是生存挑战的开始。极地区域日均温度经常徘徊在5-8C之间,很少能超过13C。如格陵兰岛最温暖的区域,在最温暖的月份平均温度依旧低于10C。植物还要面临时常光顾的倒春寒,因此每一种保暖增温的措施对于极地植物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抵抗低温,极地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实用的方法。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科学家发现挪威虎耳草在它2m上空中温度只有0.5C,而在1cm的地表温度可达3.5C。“秋

35、裤”能御寒,极寒地区的植物也都知道。许多植物在萌发时将自己藏在掉落的老叶中,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寒冷给它们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其实冰雪形成的天然冰壳也是重要的保温层,可以帮助植物抵御突如其来的低温寒流,就像北极爱斯基摩人的冰屋,可以很大程度上隔绝极端低温带来的影响。利用颜色也是极地植物不会错过的招数。一些花朵的温度会随着颜色变深相应提高,相比于浅色花,一些深色花会将温度提升4.2C。温度的增加可以加速花的成长发育,也能显著提高传粉效率,激励那些追寻温暖的昆虫为其传粉。在高山地区,各类深色甚至接近黑色的花也不少见。生活在极地的植物除了要具备高强的“外功”,还需要实用有效的“内功”。极地植物能通过调节

36、体内渗透压,在降温时,让钙离子快速地汇入细胞液来抵御低温的侵袭,一些生长在北极的灌木,在生长期还能耐受-8C的低温。苔原类植物可以通过调控抗冻蛋白和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低温下的生理活动。如一些叶状地衣可以在脱水50%的情况下,依旧能够高效地进行呼吸作用,还有些可在光照度很低的情况下进行光合作用。生长在北极圈的植物还得面对阳光辐射不足的挑战。在北纬75度以上的区域,一年中有着3个月几乎不见阳光的日子。这迫使这些植物掌握了各种更加高效的资源利用技巧。如一些北极植物的叶绿素比例较同类群高山植物的更高,这能够在生长期提高呼吸率和光合作用率,并将能量快速转化为糖和油脂类进行存储。极地植物无论适应力多强,活

37、得多精彩,有本事繁衍生息才能真正站稳脚跟。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留给它们开花的时间非常短暂,它们还面临大家同时开花争夺有限传粉昆虫的麻烦。为了在短短数月内获得这些虫子的青睐,争夺为数不多的蛾子、蝴蝶等传粉昆虫,许多植物投其所好,用昆虫喜欢的色彩鲜艳的花朵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在争夺传粉昆虫的战争中,为了吸引昆虫的注意力,花往往需要长得更高和开得更大,因此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花型常远远超过了本身植株的大小。我们不知道每一次开花能否真正吸引传粉昆虫的青睐,但这是大自然造化的奇迹。(摘编自你还有秋裤羽绒服可以御寒,植物咋办?)10下列对材料

38、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摆脱厚重的毛发系统,还是不得已穿上兽皮,这都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做出的选择。B苔原类植物长得不高,并能调节体内的渗透压,这些因素有利于让其在严寒的环境中生存。C极地植物害怕在夏天遭遇低温,因为夏天是它们的生长期,而低温会让它们进入休眠状态。D极地植物为了生存既要学会利用外部的环境,又要不断地进化以适应极地恶劣的天气。1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天然冰壳也具有保温作用,作者用爱斯基摩人的冰屋进行类比。B为了在极地更好地生存,一些植物的花朵在开放后,颜色显得较深,个头也会相对较大。C日照时长和叶绿素含

39、量会影响光合作用,这是部分极地植物需要更多叶绿素的重要原因。D于极地植物而言,超过8cm的极限高度,其稳定的温度环境会受影响,生长进程也会放缓。12本篇文章语言极具特色,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10C11D12运用说明性的语言,通过列数字等将极地植物如何抵御寒冷清晰地呈现出来,客观严谨。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易于理解。语言风格生动有趣,增强了科普文阅读的趣味性。(意思对即可)【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C.“低温会让它们进入休眠状态”错,结合原文“夏天短暂,在此期间它们必须完成生长、开花和结果的使命”可知,低温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冬

40、天它们才华会进入休眠状态。故选C。1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D.“超过8cm的极限高度”错,原文“在极地,长得高可能会活不下去,多数苔原类植物身高不超过8cm,在低矮的地表环境中温度相对较高、较稳定,这能够有力保障植物的生长需要”说的是多数植物的高度,并没有说8cm是极限高度。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结合“近2500万平方公里”“在5-8C之间,很少能超过13C”“依旧低于10C”“身高不超过8cm”“在它2m上空中温度只有0.5C,而在1cm的地表温度可达3.5C”可知,文章多次列举数字,增强语言的准确性,符合科普类性文章准确性的语言特点。结合

41、“用昆虫喜欢的色彩鲜艳的花朵组成了美丽壮观的花海”“许多极地植物在开花上的投入和付出都是极为奢侈的”“投其所好”这些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文学色彩。“秋裤”能御寒、高强的“外功”、实用有效的“内功”这些语言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总之,作为一篇科普类说明文,本文在语言的运用上集科学性与文学性于一体,用浅显、通俗由生动、形象的语言介绍极地植物如何抵御寒冷的科普知识,达到了普及知识的效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当我们看向水面,通常觉得水是平的,然而仔细观察一杯水时,你会发现杯中的水面并不完全平坦,

42、它在边缘处略微向上弯曲这是它的“弯月面”,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注意这一点又有何用?只关注这一点,可能没什么用。但与其他几个因素联系在一起,它便能帮助我们理解河水何以泛滥。水会受到玻璃的吸引,这是水的一个特性。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若非如此,它们便会散开,成为气体。正如老师为我们反复讲述的那样,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紧密结合而成。但老师至少我的老师没有教我的是,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

43、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想要展现水的这种“黏性”很简单,接一杯水,在一个平滑的防水面(比如厨房的操作台)上倒上几滴。现在弯下身,直到自己的视线与液滴平行。你是否看到水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假如倒得够多,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水吸附自身以及杯壁的张力还引发了一种叫“毛细作用”的现象,每当把画笔蘸在水中,我们都会发现水沿着刷毛向上流。想要解释毛细作用,只需将我们已经了解过的两种效应结合起来考虑。水会受到某些物体表面的吸引,比如玻璃和画笔的纤

44、维,此外它还会受到自身的吸引。因此当一个开口足够细小时,便会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水面会受到它上面材料的吸引,被向上拉,又因为开口太过狭窄从而使得液体的整个表面都被向上拉动。之后,由于水受到了自身的吸引,下面的水也跟着被拉了上去。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下次当你路过一条两边是泥岸的小河、小溪,注意观察一下岸边的泥,被河水打湿的泥会又黑又湿,但是注意,泥土湿润的地方要高于河水拍打的位置。高于水面的泥是颗粒和气孔的混合物,有点像有着纤细壁管的细密蜂巢。河里的水因毛细作用而被向上吸入这些气孔中,结果就是水面以上的泥被浸湿了。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

45、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这意味着,当气压突然降低,比如风暴来临的时候,土壤无法吸附如此之多的毛细水,于是水就会回流到原来的溪流中,从而加大了在风暴天气中出现洪涝的可能性。海面高度会受到潮汐状态的影响,而潮汐又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里我只提一种气压。低气压时的海面要高于高气压时,当高气压系统转变为低气压系统,海面通常会上涨30厘米左右,设想你正身处一片你所熟悉的沿海区城,这时你突然注意到海面似乎比你之前任何时候看到的都要高,这或许会让你猜测气压一定是大幅度下降了。这又意味着,你不仅能预测到坏天气要来了因为气压表显示气压下降时很

46、可能出现坏天气,而且还可以预测出出现洪涝的风险大大上升因为在第一滴雨尚未降落时,所有溪流和河流中因毛细作用而被吸附在岸上的水将会被释放出来。(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会产生一种吸引力或者排斥力。B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水会吸引水、水具有黏性。C在一个平滑的厨房操作台上倒几滴水,水会自然地形成一些微微凸起的“小水塘”,这体现出水具有张力这一特性。D水质相同的情况下,与土质疏松且含有大颗沙砾的泥土相比,在由细小颗粒

47、组成的泥土中,水向上传输的高度会更高。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先前许多伟大的探险一样,我们的旅程起始于厨房”“现在该去野外观察一下这种效应了”,这些语句可以起到提升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当太细而无法支撑自身的重量时,它才会坠落到地面。这种自然现象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D作者在行文时经常变换叙事的地点,从厨房、小河、小溪到大海,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15文中画横线句子中

48、“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3A14A15水的纯度因素;泥土颗粒间的气孔因素;气压因素。【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A.“玻璃杯中弯月面与凸月面的现象,表明了当水与其他物质接触时”错误,原文“这个弯月面的形成是因为水受到了玻璃的吸引,它被拉向杯壁”“有些液体,比如唯一的液体金属水银,会受玻璃的排斥,因而它的表面会像倒扣的碗,叫作凸月面”可见,“弯月面”是“水”与其他物质接触受吸引形成的现象,而“凸月面”则是液体金属水银与其他物质接触时受排斥形成的现象。故选A。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材料内容的能力。B.“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水会受到物体表面吸

49、引,作者使用了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这一现象进行说明”错误,原文“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一个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还会受到其邻近水分子中的氧原子的吸引,这使得水分子之间互相依附,为了帮助理解这一点,可以设想两个在羊毛衫上摩擦过的气球会因静电轻轻地黏附在一起”可见,作者举例是为了说明“液体内部也有微弱的吸引力”。C.“水滴从树叶上落下时,会先拉伸成细长的形状表现了水的毛细作用”错误,根据“有一些会流下去,但还有一些会留在台面上,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水会受到相邻的水的吸引,这种黏性或张力强大到有些时候能够对抗重力”可见,该现象体现的是水内部的黏性或张力,而毛细作用是指水会吸附物体往上拉。

50、D.“这让读者认识到,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错误,作者只是从人们熟悉的身边举例,让人们能认识到这些现象,再列举自然界各种现象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也同样存在这些现象,但并不是说“凭借室内观察到的水的特性足以预测自然界的变化”,因为在自然界还有其他因素的影响,这是室内无法完全观察到的。故选A。1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根据后文“河水何以泛滥”的论述,“水向上传输的高度受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水的纯度干净的水要比受污染的水升得更高但主要因素还是颗粒间的气孔大小。气压也会影响在泥土间向上传输并停留在那里的水量”,即可概括出三点因素:水的纯度、颗粒间的气孔大小和

51、气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你吸入的空气中大约有3/4的氮气,除了让你的肺保持膨胀以外,它对你没有多大作用。你的目标是空气中那些由氧气构成的21%,但你只能通过在混合物中仔细搜寻来获取,就像从一堆糖豆里用勺子挑出那些你喜欢的颜色的糖豆那样。随着你的胸腔扩大且空气被压缩进去,这些气体到达头发丝一般细的支气管中,然后进入数以亿计的肺泡中。这些泡沫一样的肺泡在肺内部为粉红色的海绵状结构,它们的表面具有吸附性,全部表面积加起来接近70平方米,几乎相当于单打网球场面积的1/3,大多数空气分子在这里扩散。从微观尺度来看,你的血液就像是挤满半透明深红色斑点的液体,当肺部跳动时,它们只用不到一秒钟便挤进肺

52、泡外的毛细血管中。血液中的红细胞像一辆辆快速移动的车子,它们可以载着氧气通过血管抵达你身体的任何地方。与此同时,刚刚在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逸出并进入肺泡中。在整个过程中,大部分新吸入的氧气只是简单地又从肺里面被吹了出来。这尽管看起来有些浪费,但也有好处。残余的氧气可以在口对口的人工呼吸中对无意识的人发挥作用,而不会让他们因为二氧化碳过多窒息而死。0568升的血液大约可以携带约0113升的氧气,这几乎足以维持人体一分钟的静息状态。不过在空气从肺到细胞然后又返回肺的旅程中,氧气的含量逐渐下降。当静脉血将气体重新送回肺泡时,跟肺部中的空气相比,其氧气含量几乎可以忽略,而这种不平衡可以驱动更多

53、氧气扩散到血液中。如果说氧气分子有目标的话,那么当它们进入你的身体时,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在你的体内分解。如果你想陪着氧气分子一起到你的细胞中走完它的人体之旅,你只能把自己变成一种形而上的东西。你也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你不可能在变成不可压缩的原子后还是你自己,就像一栋由砖盖成的大楼缩减为一块砖后不可能仍然是这栋楼。把原子范围的尺度放大到适应你的尺度同样不适用,因为在这样奇幻的世界里,你周围每样事物的运动速度都会快得离奇。原子只有人体的百亿分之一那么大,所以,氧原子从心脏到双手的旅程就相当于人类尺度下的数百万公里那么远,而手臂肱动脉的血液在一秒内就可以走完这个旅程。尽管如此,通过这个思维实验,你还是可

54、以去想象你的所见所感的:将一个皮肤细胞放大一百亿倍,它将会像一座90米高并充满生机的小山一样,这样你就能更容易地看到氧气在里面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在这样的规模下,组成细胞的原子就如同沙粒一般大小,而此时你的身体在躺下来的时候则会占据巨大的空间,头在纽约,腰身横跨太平洋,而脚却位于澳大利亚。你现在需要强行钻过一层柔韧的油膜才能进入这座“细胞山”中。山体内很潮湿我们暂且接受这个设定,假设你在充满多糖物质的细胞里还能呼吸。山体内的场景看起来极富工业特征,结构蛋白质构成的线缆有手臂那么粗,延伸到四面八方,支撑着细胞外形。旁边不远处就是你要参观的目的地一个圆柱形气泡状的物体,差不多有拖拉机车斗那么大。这是

55、线粒体,一座活的能量车间,食物就是它的燃料。你的每一个细胞中可能含有的线粒体数量从几十到上千个不等,并且它们形态各异,可能像豆荚,也可能像面条。进入这些线粒体后,你所呼吸的氧气来到了它们命运的终点。细胞中的酶以及线粒体基质将食物的分子粉碎,从而形成由大量电子、氢离子以及二氧化碳构成的大杂烩。线粒体基质周围有一层软膜,其中嵌有一系列蛋白质,电子便由它们吸收,有一些还会在通过时发生抽动、弯曲或者翻滚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运转,化学能得以储存,并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有的时候,这个过程也会帮助身体产生热量。最后,每一个完成能量转移的电子都完成了最后一跃,从而为后续赶来的电子腾出空间。而这里,就是你对含

56、氧空气有所需求的精确地点。利用这些活化的电子,氧气从粉碎后的食物分子中拴住了氢离子。在这个食物与空气参与的转变过程中,进食与呼吸这两个过程得到的不同成分完成重组,并产生水分子,也就是人体中代谢生成的水分。在吸入的氧气的协助下,你的静脉中有1/10的液体是通过这种方式生成的。此空气和水之间的关联比炼金术师们想象的还要紧密,因为它们可以互相展现对方原子的重组。这,便是你呼吸的原因。你的每一次呼吸,都使一些空气成了你身体的一部分。你利用空气启动了细胞这台微型机器,又花上一点时间收拾了那些潮湿的废弃物,并通过呼气、流汗等各种方式将它们排到周围环境中。(摘编自科特施塔格诗意的原子,孙亚飞译)16下列对材

57、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在呼吸时,空气会由支气管进入到肺内部的肺泡中,然后在这里进行扩散。B从细胞回到肺泡的氧气与肺部空气中氧气的不平衡会促使更多的氧气不断扩散到血液中。C那些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的化学能来自食物中的电子对线粒体基质周围的蛋白质的加工。D人们将通过进食与呼吸两个过程得到的不同成分重组生成水,静脉中的1/10液体就是这样产生的。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从一堆糖豆里用勺子挑出那些你喜欢的颜色的糖豆那样”使用比喻手法,指出从混合物中寻找氧气有一定难度。B“几乎相当于单打网球场面积的1/3”一句,用相对具象的说法形象地指出肺

58、泡形成的海绵状结构的表面积之大。C第二人称“你”的使用,使得文本具有较强的亲和力,拉近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科普文的吸引力。D文章第两段在阐释“思维实验”时,借助丰富的想象力向读者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氧的人体之旅。1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体所需要的氧气来自人体的呼吸,空气中的氧分子进入人体的最终目标就是在人体内进行分解。B在血液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输送到全身之后,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由血液转移到肺泡中。C人呼出的气体中除了二氧化碳外还有氧气,这使得人们在做口对口的人工呼吸时不会让被救助者窒息死亡。D氧气在进入充满多糖物质的细胞后,就成了线粒体这座活的能量车间中食物燃料

59、的重要的助燃剂。19下列根据第段中的相关文字所绘制的流程图,较为准确的一项是( )ABCD20本文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科普文语言的科学性,请简要分析。【答案】16C17A18C19A20使用具体数据。文中使用大量的具体数据说明氧在人体内的活动过程。用词严谨。文章在阐释原理时,使用了“大约”“几乎”“可能”等限制性词语。描述客观。在展示思维试验时,用来形容被放大的细胞、原子等的事物,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并非随意而为。【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来自食物中的电子对线粒体基质周围的蛋白质的加工”错误,原文第段说的是“线粒体基质周围有一层软膜,其中嵌有一系列蛋白质,

60、电子便由它们吸收,有一些还会在通过时发生抽动、弯曲或者翻滚现象。正是由于这样的运转,化学能得以储存,并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所以那些为肌肉和代谢提供动力的化学能来自线粒体基质周围的软膜中嵌有的蛋白质对食物中的电子的吸收。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内容和手法的能力。A.“比喻手法”错误,这里使用的是类比手法。故选A。1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最终目标”错误,原文第段说的是“如果说氧气分子有目标的话,那么当它们进入你的身体时,最首要的目标就是在你的体内分解”。B.“在血液中的红细胞将氧气输送到全身之后”错误,原文说的是“血液中的红细胞像一辆辆快速移动的车子,它们可以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