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教学课件之宏观均衡_第1页
金融学教学课件之宏观均衡_第2页
金融学教学课件之宏观均衡_第3页
金融学教学课件之宏观均衡_第4页
金融学教学课件之宏观均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 融 学第四篇 宏观均衡1第四篇 目录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第十五章 财政收支、公债与货币供给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第二十章 IS-LM模型与总供求均衡模型2第四篇 宏观均衡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3第十三章 目录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理论发展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与宏观角度4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5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1中国古代有货币需求思想的萌芽。 管子:“币若干而中用?”2. 按

2、每人平均铸币多少即可满足流通需要的思路,一直是中国控制铸币数量的主要思路。直至建国前夕,在有的革命根据地议论钞票发行时,仍然有人均多少为宜的考虑。6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1. 西欧,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问题,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如货币数量论,如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观点 ,等等。7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2.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 公式表明:货币量取决于价格的水平、进入流通的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

3、速度三因素。8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3.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前提: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4.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9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1. 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10第十三章第一节

4、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2. 费雪分析,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稳定 的。 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11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3. 费雪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4. 费雪方程式没有考虑微观主体动机的影响。12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在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的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需

5、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 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Md kPY13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的功能。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量占收入的比例。14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

6、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但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比较中决定货币需求。 特别是利率的作用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15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1.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2.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16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3. 可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

7、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能:如果利率趋于上升,债券价格就要下跌;利率趋于下降,债券价格就要上升。 如果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于持有生利资产;反之,对货币需求减少,对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17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4. 关键在于微观主体对现存利率水平的估价: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从而债券价格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5. 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18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6.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

8、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式: MM1M2L1(Y)L2(r) 7. 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 19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1.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相应地,分别有如下两个函数式: 20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然而,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又持

9、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所以,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21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 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个货币需求函数: 式中, 为实际货币需求。22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2. 恒久性收入y是弗里德曼分析货币需求中所提出的概念,可以理解为预期未来收入的折现值,或预期的长期平均收入。货币需求与它正相关。3. 弗里德曼把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两类。人力财富很

10、不容易转化为货币。所以,在总财富中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出于谨慎动机的货币需求也就越大;而非人力财富所占的比例越大,则货币需求相对越小。这样,非人力财富占个人总财富的比率w与货币需求为负相关关系。 23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4.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是作为不生利资产看待;而弗里德曼考察的货币扩及M2等大口径的货币诸形态,其中有相当部分,如定期存款,确是有收益的。 物价变动率 ,也就是保存实物的名义报酬率。把物价的变动变量纳入货币需求函数,是通货膨胀的现实反映。24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5. 强调恒久性收入对货币

11、需求的重要作用是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的一个特点。恒久性收入对货币需求的重要作用可以用实证方法证明。 对于货币需求,弗雷德曼最具概括性的论断是:由于恒久性收入的波动幅度比现期收入小得多,且货币流通速度也相对稳定,因而,货币需求也是比较稳定的。25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脉络 货币需求理论中所考察的货币,是从金到摆脱金;从纸币到一切可称之为货币的金融资产;从不能带来收益的货币到可以带来收益的货币。 宏观总量作为考察的出发点是费雪及其前人一贯的思路;开始于剑桥学派的思路则是把微观行为主体的持币动机作为考察货币需求的出发点。26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货币需求理论

12、的发展脉络 仅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问题,那么纳入视野的就只是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考察角度转向微观,所需求的就不只是起流通职能的货币,还有起保存价值职能的货币。 如果可以粗略地表述,就是从 f(Y)发展为 f(Y,r),并不断纳入更多的自变量。27第十三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值得探讨的一些课题1. 是否应从全球角度考虑货币需求?2.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28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29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1.上世纪50年代建国之后,是在与西方经济学科基本隔绝的条件下,只能就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理

13、论探讨货币需求问题。2. 主要涉及的方面: 货币必要量所说的“货币”,是只包括现金,还是既包括现金又包括银行结算存款。 30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对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的理解 必要量公式右端的分子,除可“商品价格总额”,是否还是应该列入各种支付。 企业感到的资金短缺是否是货币供给不足。 贮藏钞票的需求是否也构成货币必要量的内容31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1. 所谓“18”,它的具体含义是,每8元零售商品供应需要1元人民币实现其流通。如果按公式计算的值为8,则可判断货币发行量适度,商品流通正常。公式极简明: 32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

14、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2. 这个公式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是由银行工作者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式始终是有实用价值的衡量的尺度。 这是由于公式反映了商品供给金额与货币需求之间的本质联系。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33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1:8”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3.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公式日益不能用来解释货币流通他现象。 问题在于,18这个数值本身其所以能够成为一个标准尺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经济体制,与之相应的运行机制,乃至一些体现和反映经济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性质和要求的重要规章

15、法令,都必须相当稳定。而改革开放都使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34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1.改革开放不久,提出了这样的公式: 或35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一个有争议但流传甚广的公式2.上世纪80年代前期提出后,曾引起很多争义。 但在如何确定年度计划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实际操作中,在如何估价货币供求对比形势中,往往引以为据。36第十三章第二节 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公式的发展1.改革开放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的假设前提,改变了。必须引入了与货币需求负相关的货币流通速度。2.目前实际使用的是对MV=PY两边同时取对数微分后形成的公式: 37第

16、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38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1. 就宏观角度而言,货币需求函数中各个变量的客观性决定了货币需求是客观的范畴。 就微观主体而言,主观持有货币的意愿和判断起决定性作用,货币需求好像成为 “主观”的。 能否统一?39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2. 宏观货币需求是微观货币需求的集合,那么在微观货币需求形成中起作用的人的心理因素,也不能排除在宏观货币需求分析的视野之外。 不过,从整个社会来看,人们对有关变量变动的反应以及心理变化,是受客观社会条件所制约并有共同的规律。因而应该承认,从微观视角论证的货币需求同样

17、是客观的范畴。 。 40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主观的需求与客观的需求3. 决策当局的主观选择也是宏观货币分析中的一个值得不能予以忽视的因素。 41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1.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区别在于是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以下符号表示:Md ;42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2. 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如在价格水平变动较为明显的条件下,比较年度之间货币需求的变动,必须消除物价因素之后才有可能进行。43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产出潜力是指部分闲置的、

18、有结合可能的资源,所蕴蓄的有效产出增长的可能性。 能够促成上述资源结合而投出的货币是经济过程之所必需,是客观的货币需求。44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 这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问题。1.以往的货币需求理论都认为持有可带来收益的金融资产,都是持有无收益货币的负相关因素。都没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 45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2. 然而,服务于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存在。 比如,2001年6月份起,人民银行广义货币供给M2的统计口径中就增加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3. 需要研究的是金融资产交易的需求应

19、如何纳入货币需求模型。这要求严肃的科学论证。 46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1.事后分析中的货币需求可以认定是一个确定量。2. 事前,从微观角度来考察,在收入给定的条件下要受消费倾向和多种机会成本变量的影响,而影响不可能是精确的。从宏观角度来考察,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和难以预期的因素也会使那些相关关系极强的因素之间并非只能形成一个精确的数量比例。这样,本期或下期分析中的货币需求只能是一个具有一定宽度的值域。47第十三章第三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 48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第四节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与宏观角度49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

20、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1.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2.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为机会成本变量,如利息、物价变动率;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50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3. 将机会成本变量引入货币需求模型或函数,是从微观角度考察货币需求问题的典型表现。 这一发展是提高货币需求分析的转折点。4. 这样的分析并不神秘。几十年来,我国的银行工作者经常从事货币需求的微观分析。问题是需要提到理论高度。51第十三章第四

21、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 资产选择 资产选择的方向:购买的金融资产、持有现金和购买实物资产。 基本消费支出后有相当的剩余货币收入和可供选择的多样化的资产是资产选择的前提条件。521.城市居民家庭持有的金融资产上升速度极快。2.资产选择已成为多数中国城乡居民,特别是大中城市居民安排货币剩余的一个内容。3. 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已可以观察到。 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 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53 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中国城乡居民资产选择54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1.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

22、。2.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3. 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55第十三章第四节 微观分析角度与宏观分析角度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1. 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象的重要依据。2. 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给决策的依据。3. 两者不能偏废,要配合进行。56第二篇 宏观均衡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57第十四章 目录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58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23、59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问题述要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60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1. 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2.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3. 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金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一致,把现金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61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62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

24、及其口径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63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1、M2、M3划分的若干层次。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M1这两项大体一致。64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

25、求。65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外国和IMF的M系列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和Debt。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和“广义流动性”。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口径:M0、M2、M4、M4c和M5,没有M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66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中国的M系列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

26、M1是准货币 。67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货币供给的流动性1.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2. M1/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68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1. 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2. 名义货币供给记作Ms,实际货币供给为Ms/P。 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3.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69第十四章第一节

27、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 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 M=R+D 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R,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D ,决定货币供给量的变化。70第十四章第一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71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72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1. 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

28、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信贷指标。73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2. 从货币供给的过程看综合信贷计划,反映的是由银行贷款给企业,发放给企业的贷款转化为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忽略其他次要项目,有一个极其简明的恒等式: 贷款存款现金发行 从第十二章有关的论述来看,货币创造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样的恒等关系。74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1.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2.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

29、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操纵。 75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公开市场操作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76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贴现政策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77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法定准备金

30、率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78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作用的。79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简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

31、面。80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81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 调节超额准备金: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R/D的制约; 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变量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的贴现率。82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1.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

32、响的特点如: 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 “倒逼机制”对增加货币供给曾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力。 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2. 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83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乘数公式的再说明1. 第十二章第三节引述了这样的公式:84第十四章第二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乘数公式的再说明2. 对其中B、C/D和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B 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 起作用。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rd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

33、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R/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85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86第十四章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1.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外生性问题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一个问题。2. 如果认定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那就是说,货币供给决定于客观经济过程,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有局限性。 如果肯定是外生变量,则等于说,货币当局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影响经济进程。 87第十四章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货币主义的外生变量论及反对意见1. 弗里德曼认为中央银行能够

34、直接决定H,而H对于D/R和D/C有决定性影响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2. 反对的观点:货币供给与H ,与D/C,与D/R之间的关系不应简单视之。特别是D/C和D/R,常常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动,不应当成货币供给方程中的固定参数。特别是在经济波动时期, D/R同H之间往往具有反向变动关系。88第十四章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问题1. 在中国是直接从货币供给能否由中央银行有效控制这一角度提出的。2. 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可能有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89第十四章第三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能否既视为内生变量又视为外生变量1.在计量经济学中,一个变量在一个理论模型

35、中不能同时作为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2.但货币供给的决定不能机械地简化为一个理论模型。90第十四章 货币供给 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91第十四章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引起关注的超额货币现象1. 改革开放以来,以M2衡量的货币增长速度经常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与通货膨胀率之和。人们称之为“超额”货币现象。2. 其实,在国内外,对于判断货币供给是多是少,都是把自己论证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作为标准:如果货币供给多于根据这个货币需求函数所计算出来的量,意味着有了超额货币;如果货币供给少于这个量,则意味着相应的货币“失踪”。 92第十四章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引起关注的超额货币现象93第十四章第四节 超额货币及其所反映的规律 一个简单模型个人收入与货币余额1. 假定一个人有稳定的工资收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