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学课件(共3张)_第1页
马说教学课件(共3张)_第2页
马说教学课件(共3张)_第3页
马说教学课件(共3张)_第4页
马说教学课件(共3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马 说韩 愈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领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3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可惜,

2、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背景资料文体知识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马说”即“说马”,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

3、里马的问题”。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就属于这一文体。知识链接(1)订正字音 骈(pin) 槽枥(co l) 一食(sh) 粟(s) 食马者(s) 检查预习(2)词语释义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仅。一食:吃一次食物。或:有时。策:鞭打。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课文朗读点击以下图标即可播放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整体感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

4、一石。 4.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 “其真不知马也!” 1.造成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内容探究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文中哪些语言体现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第1自然段是怎样证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的? 文章一开篇就奇峰突起,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点出论证的前提。这句话实际上指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但这里的“伯乐”是个普遍概念,指的是特别善于相马的人。因此,下面接着就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论断,突出了“常有”和“不常

5、有”之间的尖锐矛盾,说明千里马的被埋没具有必然性。然后趁势而下,说到千里马的命运,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具体情形,引人深思。 4.作者是怎样层层深入地阐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 千里马被埋没,在一般人看来,大概要归咎于它的才美“不外见”。因此,第2自然段一开头就用“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点出问题要害。“一食或尽粟一石”强调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常马,“不知其能千里而食”是说“食马者”只是按照常马的食量来喂养它,说明这种人的无知。接着,先以“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作低回之势;再用一组排比句揭示这“才美不外见”,正是“食不饱,力不足

6、”所造成的恶果;最后又用反诘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这是从反面证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 5.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生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6.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1.品味“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句。品味赏析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三个“不”,写出“食马者”不识千

7、里马的具体表现,把“食马者”的无知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写出了食马者的什么态度? 细节描写,勾画了食马者明明不识马却自以为识马的可笑丑态,实则辛辣地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愚昧无知。写法探究1.托物寓意。 本文通篇说马,而意在论人,这里以物作喻,用“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用“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这种写法称为托物寓意。此写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例如,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来描绘千里马的终身遭遇,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来揭示它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人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有才之士的悲愤。又如,用“策之不以其道

8、天下无马”来刻画“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更具有辛辣的嘲讽作用。 2脉络清晰,中心突出。 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始指出唯伯乐知马,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是具有必然性的,从反面展开论述;中间从“食马者”的无知,揭示了问题的实质;之后痛斥“食马者”的浅薄愚妄,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鉴赏评价 作者是怎样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的? 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食马者”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紧承上文,全面总结了这种人“不知马”的表现。“执策而临之”写他们洋洋自得、以“知马者”自居的神情。“之”指代千里马。他们在千里马跟前竟然宣称“天下无马”,这是十足的妄说,两相对照,生动地揭露了这种人的愚蠢、荒唐。拓展延伸贾 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赏析】贾生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其着眼点不在个人的穷通得失,而在于指出封建统治者不能真正重视人才,使其在政治上发挥作用。此诗寓慨于讽,深刻而具有力度,在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中,寄寓了诗人自己在政治上备受排挤、壮志难酬的感伤。 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