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_第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_第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_第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_第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述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国外研究:国外关于自然资源评价的研究可以追溯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则始于18世纪80年代德国的林价算法,后来在中欧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积累发展为盈亏计算、成本计算等方法鲁滨逊戈雷格里(1985)42鲁滨逊戈雷格里.森林资源经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美国在20世纪初引进德国林价算法,并随着经营学的发展而广泛应用于林业的经营管理中。日本则先沿用古典算法,二战后开始广泛引进西方经济学,目前多采用欧美算法。20世纪中叶,前苏联也建立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林价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广泛引入,使其发展成为林价算法及林业较利学,后由科塔(Cotte.H)

2、,哈尔蒂希(Hartgi.GD)等人完善补充,目前已发展到较为成熟的阶段,在世界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1910年,联合国林业署出具了一份有关世界森林资源的报告,这是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利用的最早尝试。1980年在联合国环境署的资助下,世界农业和粮食组织以森林采伐为重点开展了全球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1987年,挪威完成了“挪威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报告(Costanza.R.,1997) 44Costanza,R.The Value of the Worlds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 J. Nature

3、 , 1997, 387(6630):115.。随后,加拿大、美国、萨尔瓦多、法国、英国等国家纷纷仿效,开展同类课题的研究。美国主张建立新的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提出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核算工作的指导思想,并构筑新的指标与指标体系。1987年,挪威、菲律宾等国合作完成了挪威、印度尼西亚的自然资源核算研究,提出了核算方式和纳入国民经济账户、修正GNP的初步方法(Rob Koeling等,2003) 45Rob Koeling. Adam Kilgarriff. An Evaluation of a Lexicographers Work bench Incorporating Word Sense D

4、isambiguation J,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 Volume 2588/2003.。法国1987年也发表了“法国自然资源核算账户”,1989年发表了“环境核算体系法国方法”(G.Cuniberti等,2003) 46G.Cuniberti,L.MatassiniLiquid markets and market liquids:Collective and single-asset dynamics in financial markets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Condensed Matte

5、r ,Volume 20,Number 4.。 韩国从1990年起开始致力于开发SEEA以计算绿色GDP,其中包括林木账户、碳账户与森林游憩账户等,并均进行了相关森林资源评估的研究(侯元兆等,2004)。联合国统计署和环境规划署对资源与环境核算及国民经济账户体系进行改进,编制了环境经济综合核算手册9 9L.Wiktor,Adamowicz.Incorporating Natural Capital into Economy-Wide Impact Analysis:A Case Study from Albert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

6、t,2003,86:149-169.。世界银行也发表了“关于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耗竭的核算问题”和“关于工业化国家资源与环境核算实践的调查”等报告。10 10T.R.Bielecki,M.Jeanblanc,M.Rutkowski. Pricing and Hedging of Credit Risk:Replication and Mean-Variance Approaches(I). Mathematics of Finance,2003,37-53.随着世界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范围也开始不断向生态环境等方面扩展。2000年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在设计上覆盖了比以往评估范围更广

7、的森林相关利益,在以森林采伐仍作为一个非常重要方面的前提下,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明显增长,而且诸如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和森林火灾等方面的问题也被包括在内,所出具的评估力图能提供与生产方面有关的信息,如造林、木材供应总量、其他林木以及非木质林业产品等 (Wiktor Adamowicz,2003) 47Wiktor Adamowicz. Economic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theory versus practiceJ.Forest Economics 2003,9(27).。目前,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对象不再限于林地和林木等实

8、物资产及其所有权,森林景观、生物多样性、森林碳汇和生态保护等内容也逐渐受到重视,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内容的重要性将会更加凸显。由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应用方面,而且越来越重视环境和生态保护等生态效益的核算,甚至直接纳入到国民经济账户中核算。国内的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研究国内对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起步较晚,大概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林业体制改革的深入、林业资源资产化管理的需要而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就其研究的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景谦平,侯元兆(2006)通过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8个

9、基本要素的介绍、对比和分析,探讨了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也为森林资产评估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些建议。森林资产评估的基本要素,景谦平,侯元兆2006年19卷02期,世界林业研究:1-6.谢中(2009)调查分析了贵州省20082009年间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项目后认为,贵州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着森林资源档案不全、时效性差,评估过程中以资产核查取代调查、不进行精度控制和质量检查等问题,此外在评估理论、技术标准、管理和方法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他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贵州省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谢中,林业调查规划,2009年34卷05期:75-80.李珍

10、,赵慧峰(2011)也针对林权抵押贷款资产评估的特点及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李珍,赵慧峰,谈改进林权抵押贷款资产评估,财会月刊,2011年21期:64-66,此外,霍振彬,王宏伟(2007),张秋虹,张绪成,吕宗月(2011)也分别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业及评估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行业的建议。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分析,霍振彬,王宏伟,中国资产评估,2007年06期:12-14.规范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势在必行,张秋虹,张绪成,吕宗月,经济研究导报,2011年04期:65-67.由相关学者的研究看出,虽然我国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的研究取得了

11、一些进展,但是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森林资源的档案、评估所需数据的调查、评估方法和管理等方面,需要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研究出解决当前问题的对策。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方面研究。理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价理论、方法,理论的应用以及评估方面的基本概念方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与方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题研究组,详细的介绍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方法、程序和理论基础。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课题研究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和方法,林业经济,1997(l):3845高岚,王富玮,李道和(2006)以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为平台,在分析国内外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发展和应用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森林资源资产的

12、评价理论与方法。高岚,王富玮,李道和,森林资源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殷春梅(2007)通过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依据、评估程序等的分析,提出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应注意的问题,为评估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浅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程序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殷春梅,科技信息,2007年16期:332-334.孙晶波,李玮(2006),王富炜,王自力(2009)也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理论和评估价值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孙晶波,李玮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方法在实践中的探索J林业科技情报,2006,(2):23-26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价值类型及其估值,王富

13、炜,王自力,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8卷4期:83-86.此外,张宁,唐彦民,杨金山(2009)还从理论上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对象的确定及评估种类进行论述。简述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意义和方法,张宁,唐彦民,杨金山,林业勘察设计,2009年02期:32-33.评估技术和方法研究。对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和方法,国内学者所做的研究较多。最初的理论主要来源于国外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在此基础上,国内学者根据我国森林资源的具体情况加以修正和完善,研究出适合我国的评估方法。陈留平,刘健(2002)详细介绍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和评估的操作规范、运用技巧等,并通过国内的案例加以具体说

14、明。3陈留平,刘健编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运作技巧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2林凡华,王庆林,许玉国(2007)针对林业行业特点,来确定相应的资产评估方法和参考技术指标,以及时准确的得出评估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研究,林凡华,王庆林,许玉国,林业科技,2007年32卷1期:17-21)张卫民(2010)根据资产评估的基本原理,分别从市价法、成本法和收益法对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研究,来改进和完善评估的方法。森林资源资产价格及评估方法研究,张卫民,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此外,朱龙章,刘少雄等(2010)在对现有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

15、出了森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规程,林智勇(2010)则对整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进行了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技术探讨,朱龙章,刘少雄,刘尔平,曾春风,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4期:204-206.整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智勇,2010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有学者研究了针对林地、某种类型林木及森林景观和环境资源的评估方法。单胜道,尤建新(2003)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林地评估方法体系,并对各种方法进行应用评价12。12单胜道,尤建新林地价格评估方法体系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26-128周经纬,张勇(2011)总结了林木资产评估的四种主要方法及其应用范

16、围,继而为林木资产的评估活动提供了参考。林木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探讨,周经纬,张勇,商业会计,2011年1期,66-67. 于波,张峰,陆文彬(2010),袁传武,张家来等(2010)也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技术标准和方法做了相应的研究。对于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的综述,于波,张峰,陆文彬,科技信息,2010年1期:1040-1041.近年来,森林景观和环境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于它们的评估也越来越重要,这方面正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然而由于森林资源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使得对环境和景观资源的评估难度较大,尤其是在评估相关资料数据的收集方面。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应用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评

17、估的应用研究主要是应用某一评估方法对某林种或某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探讨其可行性和适用性。刘礼平(2006)结合竹林资源经营特性,从理论方法到实例应用分别对未成熟林和成熟林进行论述、评估,验证评估方法的可行性。毛竹林资产评估方法的应用,刘礼平,林业经济,2006,10期:66-68.胡瑶瑶,奚祥华(2009)通过对林地资产评估基本方法的研究,并在具体应用的基础上,来研究林地资产评估时方法的选择。林地资产评估方法应用研究,胡瑶瑶,奚祥华,中国林业经济,2009年6期:17-19. 任仕伟等(2011)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基本概念和方法体系出发,分析了现行市价法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现行市价

18、法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分析,任仕伟,金钱荣,阮素华,范荣梅,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34卷2期:119-120.王彬,孙倩倩,刘国顺(2009),金钱荣(2011)等也对重置成本法和收益现值法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林木资产评估在林权流转中的应用研究,王彬,孙倩倩,刘国顺,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754-7755.收益现值法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的应用研究,金钱荣,赵宪桃,金鸿龚,龚彩艳,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34卷6期:101-102.其他方面的研究。刘晓光(2004)探讨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和其资产化管理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强森林资源资产化管理的

19、具体建议。谈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其资产化管理的再认识,刘晓光,森林工程,2004年20卷4期:9-10.周汉峰,肖传连(2008)指出,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门槛太高,不利于开展集体森林资源流转评估,而且很多集体山林未进行评估便予以流转,集体森林资源流转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周汉峰,肖传连,江西林业科技,2008年04期:52-53.郭保香(2011)研究了当前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类型、评估收费情况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收费问题的探讨,郭保香,林业经济,2011年1期:82-85.此外,蔡英花(2009),王立苍(2010),贺邦靖(2011)也从博弈论模型、利

20、率确定、规范流转和林权质押等专业服务的提供方面对森林资源资产评估进行研究。基于博弈论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管理研究,蔡英花,绿色财会,2009年11期:7-9.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中利率确定方法探讨,王立苍,林业调查规划,2010年35卷3期:68-70.充分发挥资产评估作业,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中国资产评估,贺邦靖,2011年2期:6-8.综上,尽管我国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评估技术和方法等方面,而对于森林资源资产及其信息服务方面的研究甚少。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动态1、集体森林资源评估管理和现状问题研究主要是对集体

21、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其代表人物有郭保香(国家林业局)、王宏伟(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陶仁川(四川林业厅)。郭保香(2010)系统总结了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发展历程,指出在评估中存在着评估标准和评估方法使用随意、森林资源调查难度大、资料残缺、评估法规和应用管理办法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和促进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健康发展的对策2。另外也有一些学者对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关研究。如,周松孙,余卫平,曹环环(2011)认为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责不清、调查资料收

22、集有限、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需理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体系,建立分区分林种资产评估模型,同时还要提高评估队伍整体素质3。胡铭(2007)分析了集体林权改革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问题及原因,并从机构设置、机制的建立、规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观点4。此外,赵利梅(2010),徐朝国,朱再昱,曹端荣(2010)也对集体林地流转中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5,6。由以上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我国在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面普遍存在着评估体系不健全、评估标准不统一、森林资源调查难度大、评估时资料残缺等问题,因此造成了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较低。2、区域性的集体森林资

23、源资产评估研究该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个区域(省或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研究,代表人物有刘豪(2009)、周兆喜(2010)。刘豪,沈茂斌(2009)认为,在集体林权改革不断深入、集体林权交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云南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满足林农和市场的要求,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当评估方法,组建森林资源交易市场,加强评估工作的规范管理7。周兆喜,胡长林(2010)通过研究发现,目前吉林省对资产评估的认知上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观点:基于评估对象不改变林地性质的评估和评估对象完全改变林地性质的评估,二者的评估目的、价值类型完全不同,因此评估时采用的评估方法、参数和模型也

24、完全不同,由此产生两种不同的评估体系8。总的说来,关于区域内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和问题的研究较多,且多集中在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较早的南方集体林区。如,易烜,桂小杰,唐明武等(2010),胡铭(2007),马联胜(2009)对湖南、湖北、四川凉山等地的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现状进行了研究,然后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9,10,11。除此之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其他地区集体林资源的评估。聂向华,杨宁,苗静(2011)结合黑龙江省嘉荫县的林改工作实际,针对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分林”工作中需要对森林资源资产进行量化的实际问题,运用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基本理论,提出了简捷、适用的评估作价方法12。

25、杨德勇(2010)则对目前云南省集体林权流转中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做了研究 13。3、案例研究。该研究是针对某个实践案例,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资产的评估提出可操作性的措施。主要是我国某些资产评估公司,如哈尔滨资产评估事务所、北京中企华资评估有限公司等。综合以上关于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的研究发现,对于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实际问题在于评估模型、评估方法及评估所用各种信息数据的收集如森林资源的数据、经济参数、宏观经济指标以及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等方面。这些信息是评估工作的关键所在。另外,各学者的研究多注重理论研究,而忽视应用和实践研究,因而可操作性差。三、有关集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就笔者所查阅的资料看,关于森林资源资产评估信息服务体系的研究很少。国外不存在集体性质的森林资源,故没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我国虽然有面积广大的集体森林资源,但这方面的研究却也几乎没有。于是笔者将范围扩展到整个资产评估行业,发现有学者对其他行业的资产评估或资产评估行业的信息化体系作了相关研究。高影(2004)研究了农村集体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