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车水车又称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是先人们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高超劳动技艺,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相传为造出雏形,经三国时改造完善后在蜀国推广使用,隋唐时广泛用于农业灌溉,至今已有 1700 余年历史。6. 以水流为动力的旧式动力机械装置,用以带动石磨、风箱等。水车是一种古老的提水灌溉工具。水车也叫天车,车高 10 米多,由一根长 5 米,口径 05 米的车轴支撑着 24辐条,呈放射状向四周展开。每根辐条的顶端都带着一个刮板和水斗。刮板刮水,水斗装水。河水冲来,借着水势缓缓转动着十多吨重的水车,一个个水斗装筒车tng ch筒车(chinoria)亦称“水转筒车”。一种以水流作
2、动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称“水转筒车”。据史料记载,筒车发明于隋而胜于唐,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这种靠水力自动的古老筒车,在家乡郁郁葱葱的山简、溪流间了一幅幅远古的田园春,为中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满了河水被逐级上去。临顶,水斗又自然倾斜,将水注入渡槽,流到灌溉的农田里。水车外形酷似古式车轮。轮幅直径大的 20 米左右,小的也在 10 米以上,可提水高达 15-18米。轮幅中心是合抱粗的轮轴,以及比木斗多一倍的横板。一般大水车可灌溉农田六、七百亩,小的也可灌溉一、二百亩。水车省工、省力、省,在古代可以算是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了。2. 旧式灌溉机械。用人或畜力作为动力,通过管、筒、水槽等机件将
3、水上提。宋入蜀记卷一:“妇人足踏水车,手犹绩麻不置。”宋史河渠志五:“地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 清履园丛话考索水车:“ 大江 以南灌田之法,俱用水车,其来已久。又名曰桔橰。”第一卷第二七章:“几年前咱们在 和州 、 滁州一带,那儿水多,庄稼人还常常用水车浇水。”1)指提水工具的一种。我国水车灌溉使用很早。宋史河渠志五:“地用水车汲引,灌溉甚便。”井边的提水器械。随着社会的发展,提水工具的使用越来越被重视,先后又出现了戽斗、汲 筒、龙骨车(又名翻车)和筒车。戽斗是用粗绳缚于木桶或笆斗的两边,两人对立各执一绳,将河水汲入田间。汲筒是用打通竹节之粗大竹杆,相互连接,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支架,跨越涧谷
4、,引水入田。龙骨车是用连串的活节木板装入水槽中,上面辅以横轴利用人力踏转或利用旋转,沟溪河水随板导入。筒车是利用水力运转的原理,让竹筒取水,流水自转导灌入田,不用人力。筒车的使用在安康始于南宋 营田时。恒口千工堰龙口下筒车河是 营田时制筒车引水入渠处,故地留“筒车河”之名。在河东岸崖壁上遗有石刻两方,字迹虽已漫漶,但依稀仍可认出“奉檄制龙筒车”、“提水入堰”、“灌田”等字样。后来发展的高转筒车, 农书描绘的高转筒车,属于提水机械。以人力或畜力为动力,外形如龙骨车,其运水 如井车,其上、下都有木架,各装一个木轮,轮径约四尺( 一尺约合 0.32 公尺)轮缘旁边高、中间低,当中做出凹槽,更显凹凸不
5、平,以加大轮缘与竹筒的摩擦力。下面 半浸水中,两轮上用 相连, 约一尺,竹筒间距离约五寸,在上下两轮之间、在上面 与竹筒之下,用木架及木板托住,以承受竹筒水后的重量。高转筒车也用人力或畜力转动上轮。绑着竹筒的 是传动件,当上轮转动时,及下轮都随着转动,竹筒也随 上下。当竹筒下行到水中时,就兜满水,而后随上行,到达上轮高处时,竹筒将水侵泻到水槽内,如此循环不已。带动连成串的小竹筒盛水,沿水槽而上,可在高岸上从低水源地区取水。南宋以来,筒车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并渐行推广普及。明、清之际,安康各县都可见到筒车。地方志书多有记载。诸如平利坝河的筒车垭, 县的筒车沟,宁陕县汶水河的筒车湾这些至今沿用的
6、地名,即可探寻到当年的踪迹。在汉滨区迎风乡 河畔,至今仍可看到筒车风姿。它们在喷珠溅玉、浇灌农田的同时,也成了人们旅游观光的靓丽风景。记载筒车唐诗人有机汲记加以描述。直至今日,云、桂、川、甘、陕、粤等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经记载的汉阴抱翁老人耻用的桔槔,即是竖于发展筒车装有很多尺把长的竹筒管。流水冲击下面的水轮转动,竹筒就浸满了水,并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带到高处倒出。2中的筒车1仍使用之。此外,尚有“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均巧妙合理,为我国古代人民杰出发明。唐水轮赋:“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以电散,
7、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水轮咏:“孤轮运寒水,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构造上下各有一个,下轮一半淹在水中,两轮之间有轮带,轮带上农书所绘的筒车车的侧边(便于水槽接水的位置)。 3,将转轮浸入水中一定的深度,大约 0.81.0 米。 4,1,做一个大转轮。 2,在转轮
8、上装一些竹筒,使筒口朝着转轮前进的方向(也就是水流的下游方向)。注意要与筒车的轴呈 45 度左右的角度,否则,在倒水时,不能倒向筒原理筒起到了叶轮的作用:承受水的冲力(由水的动能(速度)提供),获得的能量使筒车旋转起来。并克服筒车的摩擦阻力、以及被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当转过一定角度,原先浸在水里的竹筒(已灌满了水)将离开水面被。筒底所在的外环半径大于筒口所在的内环,由于两者为同心圆,所以在低处时,竹筒盛水(筒口高于筒底),在高处时,竹筒泄水(筒口低于筒底)。可以通过调整水槽的位置和长度,使水槽能够接到的水。 当筒车旋转太慢,或者提不起水,可在筒车上装一些木板或竹板,便于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
9、动能),也可以将筒车浸入水中更深一些,来获得能量(这样处理,由于竹筒出水时的位置与筒车轴线之间的角度更大,筒口与筒底的高差也更大,能够使竹筒内存下的水)。当水流的速度较低时,竹筒也要相对小一些,否则,筒车从水中获得的能量有限,以克服被提起的水对筒车的反力矩(或者说:势能)。 如此往复,循环提水。 筒车本身的效率很低,但无需供给动力。作用不用人畜之力,功效高。1制作筒车通过两大轮,将低处之水带向高处,结构巧妙合理。3分布中国西南部山丘和西北 上中游 使用的很多。云、桂、川、甘、陕、粤等地也有使用。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车已传到 。829 年, 的“太 符”专门谈及“应作水车事”,说:“传闻 ,渠
10、堰不便之处,多构水车。无水之地, 不失其利。此间之民, 此备,动若 。宜下仰民间,作备件器,以为农业之资。其以手转、以足踏、服牛回等,备随便宜。”这一记载不仅是 两国人民经济文化交流的绝好证明,也生动说明水车使用已成“”,其种类有手转、足踏、 等。此外,亚太地区一些国家也使用筒车。4在筒车轴心靠后约 1.0 米的位置(高度比筒车顶部低一些)装一个流水槽。分类畜力筒车依靠齿轮传动带动筒车。高转筒车农书所绘的筒车崩腾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夜有声。”宋水轮咏:“孤轮运寒水,自营。随流转自速,居高还复倾。”宋史.太祖:“六月庚子,步至晋王邸,命作机轮,挽金水河注邸中为池。”宋土贵要予赋水轮诗:“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且注,循环下上无时了。”元代农书对筒车有很详细的介绍,且配有图谱。临亨粤剑编卷三:“水车,每辐用水筒一枚,前仰后俯,转轮而上,恰注水槽中,以田之高下为轮之大小,即三四丈以上田,亦能灌之,了不用人力。”中国历史博物馆据水轮赋和农书复原,筒车是利用水力驱动的灌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取暖设备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跨境电商供应链优化研究-全面剖析
- 企业大数据平台构建-全面剖析
- 数字体育营销趋势-第1篇-全面剖析
- 初中总务处个人工作计划范文(9篇)
- 电商与实体店批发融合-全面剖析
- 2024年可克达拉市花城街道招聘社区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基于云计算的大规模数组数据处理技术-全面剖析
- 果园绿色生产技术-全面剖析
- 交叉集友元机制-全面剖析
- 冷却塔维修施工方案
- 航天发射场智能化-深度研究
- 信息时代背景下班主任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效率的策略研究
- 旅游业员工工资保障措施建议
- 班组长、员工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记录表
- 老年康体指导职业教育79课件
- 北京市建设工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图集(2019版)
- 2025年江苏省江宁城建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辽宁广告职业学院
- 高钛渣及其产品深加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4年中国黄油行业供需态势及进出口状况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