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_第1页
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_第2页
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_第3页
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_第4页
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资料来自小木虫论坛;H.J.Zhao汇总CASTEP获得电荷密度等高线的Matlab作图法MATLAB程序用来处理MS电荷密度的等高线做法,分四步:1找到电荷密度图的存储文件,一般是在自己所建的计算project中,隐藏的,castep模块是.charg_frm格式的,可以用txt打开后另存为txt格式。(这个地方注意把文件单独拷贝出来,以免破坏原始文件)2读取数据,在matlab命令里输入一下命令:path,fn=uigetfile(*txt,Open);fp=fopen(fn,path,l);head=fscanf(fp,%s,4);data=fscanf(fp,%f,4,18*18*14

2、4);fclose(fp);这是读取刚才保存的txt数据的,其中18*18*144是可以改的,分别对应a,b,c的重复单元。3作矩阵。a=reshape(data(1,:),18,18,144);b=reshape(data(2,:),18,18,144);c=reshape(data(3,:),18,18,144);d=reshape(data(4,:),18,18,144);其中18*18*144是可以改的,分别对应a,b,c的重复单元,即长宽高的值。4作等高线图layer=1;contour(reshape(a(:,layer,:),18,144),reshape(c(:,layer,:

3、),18,144),reshape(d(:,layer,:),18,144),8);layer=1(2,3,4.)可以修改作图的层数,分别是从前面到后面。最后的8表示显示线条数目,可以自己修改成9,10或其它。holdon表示累积作图,holdoff表示清空前面的作图举例;做表面层和第九层的等高线图layer=9;contour(reshape(a(:,layer,:),18,144),reshape(c(:,layer,:),18,144),reshape(d(:,layer,:),18,144),8);holdonlayer=1;contour(reshape(a(:,layer,:),1

4、8,144),reshape(c(:,layer,:),18,144),reshape(d(:,layer,:),18,144),8);这是沿侧面做等高线(即xz平面),其它方向作图类似。只要修改其中的参数就可以了,如把a(:,layer,:),18,144),reshape(c(:,layer,:),18,144),reshape(d(:,layer,:),18,144),8);改为a(layer,:,:),18,144),reshape(c(layer,l:,:),18,144),reshape(d(layer,:,:),18,144),8);1.00.0-0.50.55-1o-D5000

5、5101502.0-1.0-1.5-2:.O2.01.51.00.50.0QJfl匚負An-ixx-O.7-5OO-Oj6s250-O.5DOO0.3750ZPI00.125002SM1.00.80.60.40.20.0-0.2-0.4-0.6-0.8-1.0-1.0-0.8-0.6-0.4-020.00.20.40.60.81.0AxisTitleMS4.3磁性体系LDA+U计算设置在最新发布的MS版本中增加了LDA+U的计算,这是MS计算性能特别是CASTEP模块的一次巨大提高,终于解决了已久的d,f轨道带隙分裂问题,也不会再被审稿人轻视认为是简单DFT计算结果了。这里讲解一下MS.43里

6、面element设置方面的问题,我们选择了Fe3O4体系,该体系是铁磁性的,计算该体系主要涉及到两个参数设置,一个是自旋设置(SPinparameters),其次是FeHubbard参数设置。首先介绍需要用到的菜单:打开MS之后看到主菜单,打开如下图所示的菜单:(点击此图,可放大观看)由于计算体系位Fe3O4,计算采用USPP完成,Fe的USPP价电子参数为3d64s2,O是2s22p6,结构中的磁性主要来自于Fe原子磁矩的定向排列,计算中自旋参数和Hubbard参数主要是针对Fe调整。再建造好Fe3O4结构之后(注MS结构库中包含此结构),为一个面心立方晶格,一个惯用晶胞包含8个Fe3O4单

7、位,因此整个结构有24个Fe原子,32个O。计算可以采用FCC结构的初级晶胞结构,也可以采用惯用晶胞。我们计算采用后者。打开Modifyelectronicconfiguration菜单,看到Spin和HubbardU两个子菜单如图:SPin主要是自旋控制参数,由于再铁磁性结构中Fe自旋是高度极化的,因此这个地方设置为Highspinstate,即3d6结构为4个自旋平行同向电子。自旋方向不管是Up还是Down当然不会改变Fe原子自旋极化的性质,但会改变总的磁矩(自旋电子数目,这点会再CASTEP计算参数Spin设置中体现出来,可以尝试把部分Fe原子自旋改成High,SPinup,部分为Hig

8、h,Down,然后查看CASTEP计算控制面板的SPin数值)。下面按照Fe3O4具体情况设置,Fe自旋为Highspin,方向Up。自旋电子数目+4,O原子不予考虑。HUbbard带参数设置,主要针对d轨道,Fe的Hubbard参数再CASTEP里面默认数值是2.5eV,根据一些文献也可以选取其他参数,比如再FeO计算文献中选用了6eV,也有用45eV的,根据具体计算情况和结果可以调整,这可能会要求计算几次,比较结果。但为了保证结果准确性,是必要的。我们计算选Fe的dU=5eV。如下所示:元素的电荷这里不需要考虑,实际上一般QM计算原子电荷状态是中性原子状态,再MD计算中,可能对这个参数有要

9、求,或者计算原子必须要带电荷。一般默认即可!接下来进入MSCASTEP计算控制菜单:MS4.3中CASTEP模块功能增加了泛函类型,如增加了HF交换,HF交换+LDA关联等,增加了LDA+U计算。在上面的计算中对Fe3O4Fe的参数做了修正,在CASTEP计算控制面板中可以看到默认的自旋电子数目是96个,因为我们采用了惯用晶胞,24个Fe原子,每个自旋电子数目是4个,因此是96。计算中无需再次对此进行设置,默认即可。Hubbard计算参数已经设置,此时只要选中该计算项目即可,需要注意的是LDA+U计算只支持自旋极化计算模型(spinpolarizedscheme),并且不能用于应力,NMR,声

10、子谱等的计算,只能用于能量计算任务,而不是结构优化任务。最后设置如下图:LDA+U是对平均场计算结果的一个微扰,只不过是对特定的轨道做了一个Coulomb相互作用的修正(Onsite),因此这种微扰不会对LDA计算得到的几何结构有太大的改变,只是对电子结构有影响,而且特别是那些d或者f轨道能级分布。因此采用LDA计算结构,得到优化结构,然后引入U对d轨道能级的修正应该来说是不会对平衡结构有太大的影响Hubbard参数U和Stoner自旋极化参量在平均场近似或者说是一般得LDA计算中,能带得自旋分裂是由一个称为Stoner参数I来主导得,而且平均场近似中认为这个交换分裂能是小于带宽得,一般而言I

11、得数值在LSDA中大概在1eV左右,这样即使对于某些氧化物如NiO,FeO,MnO等即使能带发生交换分裂,整个体系依然是金属性得,试验观察到得这些氧化物实际上是绝缘体,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些氧化物中d轨道得能级位置不是由I来决定得,而是Hubbard参数U决定,U也称为OnsiteCoulomb作用能,相当于把两个电子放在空间同一个位置需要得能量,U数值一般在10eV左右,如此大得分裂能足以将Fermi面附近连续分布得d能级分开,从而得到正确得基态性质,目前广泛采用得LDA+U的算法就是针对某些定域轨道,如d或者f,这些轨道占据存在强烈的在位Coulomb排斥。正是U使得带隙分裂,而不是轨道极化参

12、量I。U计算目前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最近由人采用线性响应理论,同时结合轨道束缚的DFT计算自洽的求解了部分体系的U参数,在大部分情况下U数值要根据计算结果和试验参数的符合程度而定。LDA+U计算核心思路是:首先将研究体系的轨道分隔成两个子体系(subsystem),其中一部分是一般的DFT算法(如LSDA,GGA)等可以比较准确描述的体系,另外是定域在原子周围的轨道如d或者f轨道,这些轨道在标准的DFT计算下不能获得正确的能量与占据数之间的关系(如DFT总是认为分数占据是能量最小的,而不是整数占据);对于d或者f轨道,能带模型采用Hubbard模型,而其他轨道仍然是按照KohnSHam方程求解

13、;d以及f轨道电子之间的关联能采用一个和轨道占据以及自旋相关的有效U表示;整体计算的时候需要将原来DFT计算过程中已经包含的部分关联能扣除,这部分一般叫DoubleCountingpart,并且用一个新的U来表示,最终的结果是在DFT计算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和d或者f轨道直接相关的分裂势的微扰项,这部分能量可以采用一般微扰理论计算。在CASTEP最新的版本中增加的LDA+U的计算,U参数的设置一般主要是针对过渡金属氧化物(Chargetransfertypeinsulator),包含非满层f轨道的元素等,高温超导体强关联体系。在参数设置方面主要是需要注意d和f轨道,至于s以及p轨道一般不需要设置

14、,当然由文献也报道p轨道的这种关联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有效U如下:SpeciesUJU-J(UEfDNiO3.00.957.1CoO7.30.926.9FeO6.S0.S95.9MnO6.90.8610.3VO6.70.815.9TiO6.60.735.3Reference:BandtheoryandMottinsulators:HubbardUinsteatofStonerI,PRBVol44No3(1991);3d轨道U和J计算如下所示:主要原理是改变d轨道的占据,在自旋极化的前提下计算不同自旋轨道能量的差值提取U和J,U微Coulomb排斥能,J是交换能,U在所有电子中都存在,不管自旋是

15、否相同,J只存在于自旋相同的电子上。下面给出过渡金属(不包括稀土元素)U和J参数的选取(uintinRy,1Ry=13.6eV):3dseries:ElementsUJV0.250.05Or0.260.053Mn0.2S0.055Fe0.30.050Co0.310.059Ni0.310.064dseries:ElementsUJNb0.190.04Mo0.20.04Tc0.210.042Ru0.220.042Rh0.250.044Pd0.290.0445dseries:ElementsUJTa0.190.039W0.200.038Re0.2050.039Os0.20.039Ir0.210.03

16、3Pt0.2150.038对于其他过渡金属化合物U般在510eV之间。如在PRB73,134418(2006)这个文献中作者在计算Co掺杂的ZnO时采用的U是6和8eV。过渡金属的U数值和d电子排列以及价态有关系,因此上面给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数值,具体文献见PhysicalReviewBVol50,No23,1994.LDA+U算法主要原创作者是俄罗斯金属研究所的V.Anisimov,重要文献有:CorrectedatomiclimitinthelocaldensityapproximatenandtheelectronicstructureofdimpuritiesinRb,Phys

17、.Rev.B50,23(1994);BandtheoryandMottinsulators:HubbardUinsteadofStonerI,Phys.Rev.B.44No.3(1991);MaterialsStudio4.3版本中也给出了一些元素默认的U数值(实际是Ueff=UJ):ElementNameAtomicnumberAngularMomentumHubbardUSc21d2.5eVTi22d2.5eVV23d2.5eVCr24d2.5贺Mn25d2.5eVFe26d2.5eVCo27d2.5eVNi2Sd2.5eVCu29d2.5eVY39d2.0eVZr40d2.0贺Nb41d2.0eVMo42d2.0eVTc43d2.0eVRu44d2.0eVRh45d2.0eVPd46d2.0eVAg47d2.0贺Cd48d2.0eVLa57f6.0贺Ce58f6.0eVPr59f6.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