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评析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出一份让人无从挑剔的试卷,所以总觉得老找别人的茬有点不厚道,但对问题多多的试卷又真的是百般不满意,觉得不说又于心不安,毕竟这样的一份卷子年年牵动着多少人的心,牵涉多少人的利益,再往深处,我是不敢想了。如此煎熬了将近一个月,又让自己煎熬了一个多礼拜,我写下了下面这一些褐色的文字。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发烧了,因为在找茬的同时,总觉得别人不可能有那么多的问题,有问题应该是自己的问题。请各位帮我诊断一下,是否发烧了。为了社会的稳定、教育的稳定,官方杂志是不会发表这种胡说八道的文字的,我就没有必要把它写成正儿八经的文章,如此一来,既省力,又
2、方便大家帮我看看哪儿说错了。 泉州五中 陈宏明 2008.7.14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第卷(选择题共15分)一、(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迁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这是个病句。“只是”有三个用法:副词,仅仅是,不过是;副词,表示强调限于某个情况或范围;连词,但是(口气较轻)。从前后的语意联系来看, “只是”错用了:放在这个位置的“只是”只能当连词用,可“只是”前后语句(不管是第一句与第二句,还是第一句与二、三句)并不存在转折关系。“
3、观念”不能用“变迁”形容。前面说了“由于”,后面再说“也随之”,重复了。该句最好改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原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此处的“比如”用错了:“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一句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后面的“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是一个现象描述的句子,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不能用“比如”来描述,因为“比如”只能用于表例举的语境。这个过渡性的插入语最好改成类似“下面的这个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的表述。(
4、下一段第二句的“就像”就用对了)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很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怀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现象还告诉我们,“还”字错用了:“这种想象”在前面是用来证明“传统民间艺术要永葆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这个观点的正确性的,这里是用来揭示一种为人所忽略的生活真相的,二者之间并非程度上的增加或范围上的补充,不能用“还”来表明前后之间的联系。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
5、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乃至”前的逗号用错了,应去掉。因为“乃至”的用法是直接置于名词或名词短语之间表进层关系的。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
6、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四处明显的错误,其中三处可见作者表达的清晰度存在明显不足。作者如此,尚没有过多的理由去责备他,但作为高考考题阅读材料的命题者,材料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就没有理由去原谅他们。因为高考在考生、家长和老师的眼中,是多么的神圣,一切细节应该经过推敲、推敲、再推敲。目前,在高考中除了语病题的改错,其它题目还没有用病句纷杂、表达逻辑混乱的材料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先例。(如果材料选择、题目设置都合理的话,这也是一种考法)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材料表达的规范性至关重要。因为,往大的方面说,它应该体现语言表达的纯粹性、规范性
7、,为教学肩负起榜样的责任,毕竟,表达的清晰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思维的清晰度;何况说,在考试中它多少会影响学生对材料的把握。再说了,我们在“语用题”中考查学生的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用能力,却自己在所出的题目和材料中犯下明显的错误,那岂不是笑话?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C.许多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渐渐失去了它的实用功能,转化为历史文化,有的还成为经典。D.应该通过努力,让那些还没有完全从生活中消
8、失的传统民间艺术,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生活。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B.研究和借鉴马家窑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器产品。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曰:“何为为
9、仆?”对曰:“不免冻饿之切吾身,是以为仆也。”晏子曰:“为仆几何?”对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赎乎?”对曰:“可。”遂解左骖以赠之,因载而与之俱归。至舍,不辞而入,越石父怒而请绝,晏于使人应之曰:“吾未尝得交夫子也,子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赎之,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绝我之暴也。”越石父对之曰:“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已,而申乎知已,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赎我,吾以子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辞也,吾以子为忘;今又不辞而入,是与臣我者同矣。我犹且为臣,请鬻于世。”晏子出,见之曰:“向者见客之容,而今也见客之意。婴闻之,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
10、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婴诚革之。”乃令粪洒改席,尊醮而礼之。越石父曰:“吾闻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夫子礼之,仆不敢当也。”晏子遂以为上客。君子曰:“俗人之有功则德,德则骄,晏子有功,免人于厄,而反诎下之,其去俗亦远矣。此全功之道也。”(选自晏子春秋)注赠:当作“赎”。 晏子春秋集释卷第五关于“赠”字有这样的集释: 孙星衍云:“使偿其佣直也。赠,吕氏春秋、新序、文选注、御览俱作赎 。”黄以周云:“赠当作赎。标题云解左骖赎之与归,吕氏春秋、新序及文选注、御览所引亦并作赎。”则虞案:史记管晏列传“解左骖赎之 ”,绎史亦作“赎”,指海本据改。这里的注很显然地是从黄以周的解释中“借鉴”来的。根据
11、集释,对于此处的“赠”,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两种理解:(把马)赠送给(晏子),“使偿其佣直”;“赠”字写错了,应当写成“赎”才对。值得一提的是,黄以周主张中的“赠当作赎”,说的是“赠”字写错了,而不是“赠”字应理解成“赎”。这样的话,这注就有问题了:“赠:当作赎”这样的表述会产生歧义,一、即黄以周的解释,“赠”字写错了,该写成“赎”;二、“赠”字应作“赎”义来理解。如取第一个解释,何必来这个注,直接把文本中的“赠”改为“赎”不就完了吗?如取第二个解释,显然不符合黄以周的意思,在理解上也显得非常牵强。粪洒:扫除清洗。醮:古代嘉礼中的一种仪节。摈:通“傧”,傧相。因为整个句子理解难度很大,这个注等于白
12、注。难度怎么大,看看下面的文字就知道了。晏子春秋集释卷第五:三一孙星衍云:“说文:醮,冠娶礼祭。玉篇:子肖切。”则虞案:迺令改席者,仪礼聘礼:“宾及庙门,公揖入,立于中庭,几筵既设,摈者出请命。”是宾至庙门设几筵也。士昏礼:“主人筵于户西,西上右几,使者玄端至,事毕,请醴宾,主人彻几改筵。”昏礼使者士之属,若群吏使往来者,犹诸侯之于聘宾,故其仪略如聘礼,晏子之于石父,亦犹是也。吕氏春秋赞能,管仲至齐境,桓公迎之,亦曰:“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 桓公不以管仲为囚徒而轻其礼,晏子不以石父为贱,故为设几筵也。“尊醮而礼之”者,此亦礼之常。凡宾主人,行礼毕,主人待宾用醴,则谓之礼,不用醴,则曰傧。凡
13、礼,主人必彻几改筵,迎宾于庙门外。此“礼之 ”之“礼”当从此为释,非泛指也。三二则虞案:“至恭不修途”者,应上文改席而言。凡礼不改席者有二:一曰礼差轻者;二曰礼太重者。聘礼:“宾问卿,卿受于祖庙,及庙门,大夫揖入,傧者请命。”注:“不几筵,辟君也。 ”此“至恭不修途”之义也。“尊礼不受摈”者,“摈 ”为“傧”之异体,实一字也。士昏礼:“摈者出请,宾告事毕,入告,出请醴宾。”贾疏云:“秋官司仪云:诸公相与宾,及将币,宾亦如之。注云:上于下曰礼,敌者曰傧。聘礼卿亦云无傧,注云: 无傧,辟君。是大夫已上尊,得有礼傧两名,士以下卑,唯称礼也。”此文上云“礼之”,是有礼而无傧明矣。故曰:“尊礼不受傧”。
14、晏子为之改筵,礼也;又为礼之而不傧,亦礼也;故云“敢不敬从”。若晏子不改筵而傧,则非礼矣。今本作“不敢当也”,与上两句语意适相反。盖自唐以来,仪礼难读,因妄改之“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这两句话不知能不能理解成:至高的恭敬是不要讲究表现方式的(心诚即可),对别人行尊礼的人是不会遭到人家唾弃的(“摈”不通“傧”)。多说的话:对于文言文阅读的考试,我觉得有必要进行改革。理由:一、目前的实词释义正误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的判断以及对原文内容分析概括的正误判断等题型实在考查不出学生文言文阅读的真正能力;二、阅读材料的阅读难度往往很大(试问,上面阅读材料中“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不为彼功诎身之理”
15、、“省行者不引其过,察实者不讥其辞,婴可以辞而无弃乎”、“ 至恭不修途,尊礼不受摈”这三句话,有几个老师可以不用借助参考资料把它们准确翻译出来),而题目的难度却很小(往往在选项的语境中就能靠语感、靠比较把题做出来,无须关照阅读材料),更有甚者,猜题也能让一部分考生得利,这样的考查形式会让人觉得可笑。与其这样,我们倒不如向成人高考学习(2003年成考,文言阅读题的设置就改变了,题型和全国高考不一样),把阅读材料的阅读难度降低,然后用主观题的形式来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下面附2007年的成人高考试卷的文言题目: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
16、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17、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注】间:间谍。马服君:赵奢的封号。胶柱而鼓瑟:瑟,古代弦乐器;柱是用来调弦的;鼓,弹奏。把柱胶注,弦不能调,声音就没有变化了。16.把文中划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7.从赵奢对赵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怎样的人?(5分)18.赵国的长平惨败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6分)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何绝我之暴也暴:暴躁B.士者诎乎不知已诎:屈从C.请鬻于世鬻:卖D.免人于厄厄:困境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因载而与之俱归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
18、不在也B. 吾乃今日睹而赎之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C. 而申乎知已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D. 故君子不以功轻人之身 秦亦不以城予赵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子前往晋国,在途中遇到了越石父,替他赎身,可见晏子善于识别人才,爱护人才。B.越石父认为晏子对自己失礼,仍把他当奴仆,十分生气,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C.晏子听了越石父的一番话后,深感愧疚,就以嘉礼相待,这使越石父颇受感动。此题答案为B,可C中 “深感愧疚”四个字值得探讨:晏子的“不辞而入”如果是自然行为,是疏忽,那么后面他应对越石父所说的话就是“深感愧疚”的话;如果“不辞而入”是晏子有意而为之的,想看看越石父
19、有什么反映,以此来观察越石父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应对越石父所说的话就不能说是“深感愧疚”了。孤立的一个文本,两种解读都有可能。晏子也该是一个能人吧,如果是这样,那么第二种解读可能更为合适。D.君子认为,晏子能远离世俗的偏见,礼贤下士,不居功自傲,这样就可以保全功德了。 此处的“君子”在文本中所指代的肯定不是现在的“君子”,在题目选项内容表述中,这二者是应该给区别开来的(就如某个文言阅读材料中提到黄河的“河”,如果考题选项提到它,肯定就要用“黄河”而不能用“河”来表述它),至少要加个引号。第卷(共135分)三、(32分)6.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
20、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公孙衍张仪章)(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3分)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分)译:。【参考答案】(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比较一下,高考试题所提供的参考答案和下面的解释哪一个好,“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见人教版新课程高中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里的注释)。需要探讨的是:“得志”二字不一定要翻译出来,因为此处的“得志”与现
21、代汉语的“得志”同义,同为“志愿(名利上的)实现”。翻译了,就要翻译正确。根据语境,此处的“得志”“不得志”该是指有没有得到君王的重用,政治主张是否得到采纳。通过“(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的表述,可以看出出题者所说的“(孟子的)志向”是和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按照这种理解,上一句“(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的意思显然不符合原文的意思。“走自己的路”的翻译会产生歧义(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 / 远离统治者),翻译不准确。(2)根据以上两段内容,简要谈谈孔孟二人的处世态度。(4分)答:。【参考答案】孔子和孟子都希望通过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来实现自己
22、的理想。孔子认为,如果自己不被国君任用,就韬光养晦,安贫乐道;而孟子认为,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意思对即可)在高考的语境中,“如果自己不得志,就独自践行,守道不屈”这个参考答案的表述不能让人恭维:“践行”什么?话都说不完整。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6分)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参考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
23、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言之成理即可)这个答案的前半部分存在的问题简直不可思议:姑且不论“从燕子落笔”这个表述存在的语病,仅就答案中观点和阐释分析之间的逻辑关系而论,答案居然会前言不搭后语。“景中含情”是从表现手法上说的,景中之“情”该是作者的“情”,可“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
24、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难道要说燕子的情?)、“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说的是作者的情吗?牛头不对马嘴。倒是后半部分的答案说得简练到位,这应该是从唐诗鉴赏辞典上借鉴来的。如果真是这样,我的纳闷就大了:借鉴别人的行,自己做就不行?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1),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2)峨眉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韩愈师说)(4),潮打空城寂寞回。(刘禹锡石头城)(5),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6)叶子本是并肩密密地挨着,。(朱自清荷塘月色)9.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
25、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5分)A.关羽身在曹营心怀故主,当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就决意要离开曹操,曹操设法挽留他,但关羽去意已定,把曹操送给他的金银财宝和汉寿亭侯的官印一并送还。这就是“封金挂印”的故事。(三国演义)B.吴荪甫和同道成立了一个银行,并收购了几个工厂。由于战事频繁,企业发展受扼制,吴荪甫面临困境。尽管如此,此时的他还是为自己打气:“不!我还是要干下去!”(子夜)C.方鸿渐与孙柔嘉订婚后,为了摆脱家庭的束缚,双双与赵辛楣等人一道前往三间大学任教。他们一行受到了校长高松年的热情和真诚欢迎。(围城)D.德蓬风先生去世后,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她根
26、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只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欧也妮葛朗台)对“福建省2008年语文试卷名著选择题第9题D项”的质疑泉港一中王光强我认为D项也有错。这题的内容是来自欧也妮葛朗台的结局部分5、6两段的内容。“作为妻子的欧也妮虽然每年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但生活仍和做姑娘时一样”是第6段。原文是这样描述的“德蓬风太太三十三岁做了寡妇,富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尽管富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她依旧过着当年欧也妮葛朗台的生活”这样表述能符全第6段前部分内容。我要说的是这道题的后部分“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 应该是来源于第5段内容。也是“德蓬风太太
27、三十三岁做了寡妇,富有八十万法郎的收入”的前一段,我现在把我手头的译本摘出,“现在上帝把大堆的黄金丢给被黄金束缚的女子,而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支援受难的人”“而她根本不把黄金放在心上,只在向往天国,过着虔诚慈爱的生活,只有一些圣洁的思想不断地暗中支援受难的人”这段是作者评述的话。支援的施动者是谁?“受难的人”指的又是谁?分析:从表面看施动者可以认为是“圣洁的思想”或“欧也妮”; “受难的人”可以认为是“欧也妮”或“生活困难的人”。 但“不断地暗中”决定了这“施动者”不是“欧也妮”因为“欧也妮”没必要“暗中” 后文中“办了不少公
28、益与虔诚的事业,一所养老院,几处教会小学,一所库藏丰富的图书馆”“索漠的几座教堂靠她捐助,多添了一些装修”等一段描述证实了这点。就欧也妮做了寡妇把握财权,还有必要“暗中帮助”吗?我想她要怎么帮助就怎么帮助了,根本没必要“暗中”。“ 受难的人”这与前文相呼应,欧也妮葛朗台的第五章“苦难的家庭”“ 苦难的人”指的就是欧也妮。我认为施动者是“一些圣洁的思想”,只有是“圣洁的思想”才会有“不断的暗中支援受难人”。“ 受难的人”指的是欧也妮。高考题目改为设置,“她根本不把金子放在心上,一心向往天国,并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那只能理解为欧也妮用物质“不停地暗中帮助那些受苦的人”了,这与原文有出入。
29、如果说D题没误那只能说出题者对原文“暗中支援受难的人”解读的失误。E.聂赫留朵夫第一次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便鼓起勇气当面向她忏悔,并表示愿意娶她以赎罪;玛丝洛娃宽恕了他,并请求他向法院疏通减刑。(复活)10.阅读名著选段,按要求答题(以下两题任选一题)。(5分)(1)下面是鸣凤跳湖前的心理活动,其中的“一堵墙”可以有哪些理解?周围是那样地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巴金家)【参考答案】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风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鸣凤的
30、丫环地位与觉慧的少爷地位也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交流的一堵墙。(可以有其它理解,如: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三项答对二项即可)对于第一个答案,有的老师说:觉慧和鸣凤谈恋爱,高老太爷并不知情,怎能说“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家长制是横亘在鸣风与觉慧之间的一道高墙”?这话说得有道理,在高老太爷眼里,鸣凤只是一个丫环,高老太爷要把鸣凤嫁给冯乐山,是因为冯乐山看中了鸣凤。第二个答案说的“丫环地位”和“少爷地位”是“一堵墙”,也有问题。首先,表述上不通顺,应说成“两人的地位差别是一堵墙”才合适。其次,有的老师认为,两人恋爱都谈了,怎能说两人的地位差别是阻隔他们思想、情感
31、交流的一堵墙?确实是这样,觉慧当时不能注意她,关心她,是因为他在忙他的革命大事,再说,鸣凤投湖前去找觉慧,觉慧第一次吻了她,鸣凤知道觉慧是爱着她的,不能说这“一堵墙”阻隔了他们的思想、情感交流。其实,“一堵墙”在小说第二十六章反复出现,其中有两处文字比较直接地点出了“一堵墙”的含义:“但是在他们两个人的中间横着那一堵不能推倒的墙,使他们不能够接近。这就是身份的不同”“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她不能够拉住他,她不能够妨碍他,她不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她应该放弃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
32、她应该永久地去了”。如此看来,这“一堵墙”指的就是两人身份、地位的差别。只不过这“一堵墙”在鸣凤眼里,影响的是两人的亲近和结合,而不是他们的思想、情感交流。“一堵墙”不应该有“当鸣凤决定离开人间时,她与觉慧又产生了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一堵墙”这样的理解。理由:“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和“他是不能够到她这里来的”一样,是鸣凤“完全明白了”的内容,而这“完全明白”是清醒状态下而不是幻化状态下的心理活动(能够“静静地倾听着”“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又能够有“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的感受,说明此时她的头脑是清醒的,而且小说中也没有关于鸣凤精神恍惚和幻化的描写),这“一堵墙”隔开的是现世生活
33、中而不是阴阳两界的鸣凤和觉慧。(2)请你谈谈下面画横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这时,加西莫多重新抬起眼睛去望埃及姑娘,看见她的身子吊在绞刑架上,远远地在她的白衣服里作临死的痛苦的颤抖。随后他低下头去看看直挺挺躺在钟塔下面的摔得不像人样的副主教,他从心底里发出了一声鸣咽:“啊!都是我爱过的人呀!”(雨果巴黎圣母院)第()题答:四、(1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3题。这篇文章行文结构清楚:前两段以盆景引入风的话题;中间三段用并列结构状写风的特性、作用;第五段状写风的品格;第六段点题。但是行文过程中,有很多材料是言不达意的,有的和段落中心相悖,有的表达不清晰,有的二者兼而有之。下面我就把自己的看法批在
34、相应的地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要横挑鼻子竖挑眼,是因为高考试卷对中学教学产生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近些年,像去年的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今年的吟风这种风格的散文在文坛上是很流行的,在中学作文教学领域,许多老师也很喜欢这种文章,进而倡导学生效仿,唯美之风盛行。结果,对形式的过分追求导致忽视了内容表达的逻辑要求。2006年高考优卷作文拣尽空白 终见风景(和“名师点评”一起附在后面)就是这样的文章,形式很美,但推敲下来,说的大多不是话。长期以往,这种影响可能就要用流毒二字来形容了。吟 风张绪佑昨夜一阵凛风,将报社门前台阶上的盆景吹得落叶满地。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昨日”是相对
35、于“今天”而言的,它从来都没有相对于“昨夜”而言的用法。此处的“昨日”明显是用错了,让人以为第二个句子是“昨日还是满树黄叶的银杏,今天忽然间只剩秃骨临风了”的意思(这样就和前一句相悖了),只要把“昨日”改为“日间”就没有这个问题了。也许有人会说:大家都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你这是吹毛求疵。我认为,这“毛”是要吹的,这“疵”是要求的,因为这种语境下对文本失误的宽容、对命题者的宽容会导致对语文教学的犯罪,要记住,高考有显性的导向性,也有隐性的导向性。虽然读者整体认读时会自动忽略文本的表达失误,就像现在DVD里高级的扫描程序遇到无效数据便自动跳过以继续播放一样,但这不能成为忽略文本表达失误的理由,毕
36、竟作为高考试题阅读材料的文本的语言应该具有规范性。季风就这样将冰清玉洁的冬姑送临。日复一日,当我踏上门前的台阶,总要留心关注这盆银杏的生态。该句,没有主语,“留心”“关注”重复,没有必要。可改为“日复一日,每当踏上门前的台阶,我总要留意这盆银杏的生态”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都是伴随着季风而变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变幻”是不规则地改变的意思,“季风”“变幻”说得通,“四时的变换”“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似乎不能用“变幻”来形容,要是用“变化”来形容会妥当得多,其中,用“变幻”形容“四时的变换”不伦不类。“从它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的主语即陈述对象是什么?根据语境,
37、当是一直变化着的“四时”“世情”“心境”,可是整句话的表述前后不连贯,导致这个分句缺少主语。言之不成理:说“四时”变化“从它(银杏盆景)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可以,可说“世情的冷暖”“心境的忧乐”“从它(银杏盆景)的生命常态中显现出来”好像就说不通了。文学作品语言要美,但更要注意内容表达的合情合理,不能一味地追求冲击读者视觉器官、直到把人弄晕了才肯罢手的目标。新岁来临时,当春风悄悄拂过,银杏的秃枝上就萌发了嫩绿,绿叶漫漫地展开了翅膀,将新的生命张扬。满眼的碧绿带着极好的心情,又迎来了凉爽的夏风,将生命的热情推向极致。当夏至尽头,气爽的高秋带来了新的生命信息,“气爽”显然是一个生造词,别扭。满树
38、的金黄预示着生命的成熟,尽管它并未结出丰盈的硕果。“硕果”何须“丰盈”来修饰?难道有不丰盈的硕果吗?其实,换一个角度来修饰,也可达到语言美的效果,如“累累的硕果”。秋后的寒风无情袭来,它便适时地脱下金色的外衣,将生命珍藏,将希望孕育。生命之树就这样随着季风而四时变幻。说“生命之树”“四时变幻”,与上文一样用词不当。风是什么?风是大气的精灵。集日月精气于心,集天地灵气于表,集山川海洋豪气于怀,化作流畅的血脉,灵动的气韵,去感受世界,去催生万物。语言很美,但不注重逻辑的合理性:“日月精气”“天地灵气”“山川海洋豪气”三气相对而言,凭什么说这个集于心、那个集于表、另一个集于怀?理由不一定要说出来,但
39、总应有一定的合理性,让人能接受。“心”“表”“怀”的顺序也不合理,应该是“表”“怀”“心”由外而内的顺序或是“心”“怀”“表”由内而外的顺序。“风”化作“气韵”就有点别扭(请问“气韵”是什么?),更何况是化作“血脉”(想象也要符合逻辑)。“血脉”“气韵”如何“去感受世界”?人间万象,山川陡变,唯有风最敏感。说风“敏感”于“山川陡变”,很好,但相比之下,说风“敏感”于“人间万象”,就显得不通顺了,如把“人间万象”换成“人间冷暖”就没有问题了。风是人间的使者。风既带给人们高山的伟岸气质,又带给人们大海的宽广胸怀;可以想象风给人间带来大海的宽广胸怀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但很难想象风给人间带来高山的伟岸
40、气质会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其次,风既是使者,它要传送的肯定是高山和大海准备馈赠给人间的东西,难道高山准备把自己的伟岸气质送给人间?大海准备把自己的宽广胸怀送给人间?按照这一句话的意思,风就不是上一句话所说的“人间”的使者了,应该是自然界和人类之间的使者。此处又只讲究词藻,不讲究内容和逻辑。既可给人们带来心高气爽的愉悦,“心高气爽”是生造词,别扭。又可给人们带来秋尽叶落的悲怜;既带来春燕的呢喃,又带来秋雁的长吟既是使者,风所带来的愉悦、悲怜,春燕的呢喃、秋雁的长吟,是谁要送给人间的?这个问题又让该段第一句话陷入尴尬。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教人识时应世,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
41、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风教人“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这话不知有多怪!“四时”用“变换”来形容也不当。先教人“识时应世”,再教人“临风应对四时的变换”,表意逻辑反了。这一些和风的使者身份又有何关系?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风刀犀利,岁月无涯,数万年雕塑了无数沟壑、奇山异水,雕塑了古道,雕塑了枯树,雕塑了瘦洞,雕塑了自然界这个大盆景。“风刀”该是用来雕刻的吧,怎能说“雕塑了”呢?(“雕塑”是“塑造”和“雕刻”的结合)此处要说的是“风”,提“岁月无涯”干什么?“古道”当属人文景观,怎能包含于“自然界这个大盆景”?又怎么是自然界的这把“风刀”所能雕出来的呢?塑了霜,塑了雪,塑了云,塑了雾,塑造了有形和无形的自
42、然境界,留下了万年不衰的艺术创意。风还是忠实的史学家。它用如椽巨笔席卷千年,纵横天下,翻江倒海,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伴随着多少次战火烽烟,多少回山崩海啸,多少代历史变迁,它记下了千里大漠,记下了秃岭荒原,记下了古罗马斗兽场、古楼兰王国、圆明圆废墟、深埋海底的泰坦尼克号。它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将这一切刻写在每一个人的额头上、须发间。此段所说的“风”让人说不好是在说自然意义上的风,还是在说人文、历史意义上的风。因为很难想象自然意义上的风是如何“将历史记在了悬崖,记在了洞穴,
43、记在了无数次山川巨变之中,记在了无数个破败的村落、庭院和宫殿里”,同样的,人文、历史意义上的风是如何“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也记下了人生,记下了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的,也令人难以想象。按照正常的逻辑,应先说记下了“人生”“人世的艰辛”“生活的印痕”“岁月的磨难”,再说记录了“历史”。如此描述,想把风说成是史学家,牵强,很难让人接受,总让人觉得这是为了写文章而写文章,甚至是无病呻吟。因为史学家是历史的客观记录者,风(不管是自然意义上还是人文历史意义上的)如何记录历史,难以让人有一个合理的想象。其实,风,更多的是事件的影响者、制造者,而不是旁观者、记录者。疾风知劲草,识忠奸,辨善恶,磊落
44、坦荡。句式不整齐,表意条理性也不够强:前三句说的是风的洞察力,后一句说的是风的胸怀。(要是两句说洞察力,两句说胸怀,表意的条理性就强多了)既满怀爱心,将春意遍布人间,又疾恶如仇,将丑恶揭露得淋漓尽致。它心高气豪,敢爱敢怒,颇具英雄气度。有时狂飚怒号,摧枯拉朽;有时暴性陡起,肆虐山河;有时和煦可掬,遍布抚爱。风有怀柔、有激越、有狂放、有悲壮。这句话标点错误,又是病句:动词“有”少了宾语的中心词,“怀柔”,词典里的意思:用政治手段笼络其他的民族或国家,使归附自己。不知此处要当什么意思用。古来多少英雄把酒临风,抒发豪情,畅怀壮志。“畅怀”是心情无所拘束的意思,有“畅怀痛饮”“畅怀大笑”的说法,没见过
45、“畅怀壮志”的说法。刘邦雄踞天下,重返故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大风歌。荆柯满怀壮志,临风唱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绝命悲壮。血战沙场的勇猛将士,面对死亡唱起了“风雪满弓刀”的豪情。“唱响”“绝命悲壮”、“唱起”“豪情”,搭配上都不通顺。这三个句子像排比又不太整齐,但如果改整齐点,不但形式会更美,而且表情达意上会更有气势。风是有情的,风是有骨的。英雄所爱的是大风的一泻千里的豪迈,是义无反顾的铮铮风骨。在临风之时,那些随风而倒的墙头小草缺少的正是这种风骨。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没有“虽有而惟有(但只有)”这样的表达句式,语意关联上不通顺。去掉“惟其”;改一改,让
46、句子念起来不会使人感到佶屈聱牙,比如:一年四季,虽然季风都处在变化之中,但是它的风骨永远不变。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季风万年不衰的永久风源。“日月经天”“乾坤朗朗”是“风源”,主谓如何能搭配?愿清丽的风荡涤世俗尘埃,将世界催化得更清纯、更壮丽!“催化”“世界”也是不合理的搭配。(文章的个别文字有作改动)出题者的这几个说明文字也值得推敲:如今口头语到处可以听到类似“有做(事情)”的表达,可是在规范的书面语上可没见过这样的“土话”,“文章的个别文字作了改动”,这才是规范的书面语。11.为什么作者在文章开头写了一盆银杏?(3分)答:【参考答案】写银杏是为了引出风。从而以有形写无形,以银杏状风,突出风
47、的形象。“从而”: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参考答案前后的表述让“从而”这个连词用得别扭。“这样做的目的是:以银杏引出风,从而以银杏状风,突出风的形象”,这样的修改就可避免错误使用虚词的问题。1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季风虽有四时之变,而惟有其风骨不变”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参考答案】风从外在看,在温暖的春风,凉爽的夏风,气爽的秋风,寒冷的冬风。它是随着四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时时在重新雕塑着一个新的世界。风从本质看,不变的是,它有情,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它更有骨,心高气豪,义无反顾,颇有英雄气度。(意思对即可)前两句回答对“四时之变”的理解,到位,可在表达上出了个
48、小问题:“外在”是一个形容词,不能与介词“从”形成正确搭配。后两句回答对“风骨不变”的理解,应当阐释风的气概、品格,可答案说“有情”“更有骨”,似乎“情”属于风骨的范畴,这显然是一种错误;按照答案的表述结构,“磊落坦荡”“敢爱敢怒”属于情的范畴,这笑话闹大了。13.文章表现了怎样的感情?请从作品的内容和写法两方面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的?(8分)答: 【参考答案】文章表现了激越、豪迈的情感。内容上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例:“它掠过丛林、村庄、田野、河流,阅尽了人间姿色保持生命之树不衰”,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豪迈的激情得以淋漓尽致地阐发。写法上运用了比
49、喻、排比、拟人等手法。例:“风是大自然的雕塑家。雕塑了雕塑了雕塑了”,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形象、生动,文章的情感也更加丰厚了。(意思对即可)文章所吟的是风,要表达的情感应该是作者对风的情感。可参考答案回答的是“激越、豪迈的情感”,难道作者把自己当作风来写了?“从小处写到大处,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通过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的写景拓展”,这样的表述应该是阐述写法的文字,怎么能从“内容”角度阐述文中表达的情感呢?答案似乎这样组织会合理一些:文章表现了作者对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内容上,作者不但把风说成是大气的精灵,又依次把风形容成“人间使者”“大自然的雕塑家”“史学家”,高度
50、赞扬了风对自然、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最后还对风的气概、品格详加状写,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写法上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把风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从而表现了自己对风的热爱和敬仰之情。五、(16分)14.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按要求答题。(6分)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注深处地壳失踪之谜。通常情况下,地幔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壳似乎大面积失踪,地幔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地壳
51、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幔将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海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搭乘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前往佛得角群岛和加勒比之间的区域进行考察。科学家将利用声纳技术形成海底声纳图像,并利用海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科学家认为,这次考察将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地幔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构造的理解。此
52、处用词明显错误,“对板块构造”的认知不能用“理解”,宜改成“了解”。(1)从上面文字材料中提取三个关键词、。(3分)(2)阅读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说说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3分)答:【参考答案】“可能”:因为这还只是他的主观推测,有待于科学考察的验证。“最有意义”:因为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另外某种原因;而这“原因”正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切入口、关键处。这一题,只能问“克里斯为什么认为可能”,而不能问“为什么认为最有意义”,因为文中并没有关于“最有意义”的解说信息。“参考答案”中的文字也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要体现“最”,那就要在比较中回答问
53、题,就像问“为什么说他最有力气”,就要回答“其他人的力气都比他小”或者是“没有一个人的力气能比得过他”。“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另外某种原因;而这“原因”正是科学研究不可多得的切入口、关键处”根本无法说明“最有意义”的原因。15.在下面横线上分别续写一个含“明”字的成语,然后加以解释。(2分)在汉语里,含有“明”字的成语可以表示褒扬、赞美,例如“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再如。含有“明”字的成语也可以表示批评、贬责,例如“明抢暗偷”,斥现公开抢劫、暗中偷盗的行为;再如。16.今年4月1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就全球粮食价格飙升可能引发的后果发出预警。阅读下面图表
54、,请你就我国粮食问题写一条宣传标语(16字以内)。(3分) 图表略答:17.明天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学校准备举办“端午节晚会”。请你以晚会节目主持人的身份,在横线上写一段开场白。(5分)要求:主题鲜明,语言生动;80字左右。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目。【示例】(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晚上好!)二千多年来,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一路相伴走来,他那爱国情杯、浪漫诗篇,已经化为民族的文化与精魂。今晚,让我们用青春的旋律、美妙的舞姿、动人的歌声,欢度民族的传统节日。(下面请欣赏晚会的精彩节日。)为了照顾后句的主语“他”承前的合理性,前句的“飘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诗人屈原
55、一路相伴走来”,应该改成“不朽的诗人屈原和飘香的端午一路相伴走来”。六、(70分)18.作文(略)六、(7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与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三个人走进商店。一个人买了一瓶果汁,说:“我喜欢甜的。”一个人买了一杯咖啡,说:“我就喜欢这又苦又甜的滋味。”还有一个人买了一瓶矿泉水后说:“我喜欢淡淡的矿泉水。”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这是一道供料作文题。(这种题型的作文题自从恢复高考开始,就在高考语文试卷以及各级作文测试、平时写作训练中盛行成风。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至今为止,供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
56、近30年的高考中占据了将近一半的分量。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比起其他命题形式,它要求考生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寓意分析,这就增加了审题难度(有的寓意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更有利于反押题、反套题,有利于考试考查公平、公正。其次,它更能综合训练学生审题和行文两大作文能力。供料作文属于情境条件作文,而情景条件的设计是写作教学趋向使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写作教学要趋向实用,人们就要重视它。从生活作文的角度来看,大家大都是有感于社会现象、生活现象而写文章的,对生活的审视能力直接关系到你感言的质量。让人感到可喜的是,作文考查中对材料的审视比对题目的审视更逼近于生活实际中对生活现象、社会现象的透视分析,更为可贵的
57、是,供料作文比较便于更充分地考查学生基本的理论水平、认识生活的深度以及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我们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放虎归山”的,而不是要他们在学校里不断地参加考试。从这角度看,材料作文训练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真正的作文素养又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自从上世纪末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高考作文试题和各级作文测试、平时写作训练风向陡转,话题作文铺天盖地,以致于其它作文题型的训练都遭到了漠视)参考郭庭平先生的研究成果供料议论文写作,我们可以知道,供料作文的训练具有如下优点:选材的广泛性(材料可以是文字、图画、图表、名言警句、典型事例、童话寓言;可以涉及中外古今,包揽天文地理)、文体的多样性(各种记叙文、议论文
58、都可以)、能力的综合性(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机结合)、思维的发散性(容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多角度地提炼材料寓意,择佳者敷衍成文;也可反向思维,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不同凡响的见解取胜)、命题的避猜性(命题者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选取一小截作为命题材料)。供料作文重返考场,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有意纠偏,随兴选中,还是),都要遵循自己的规范(作为作文训练方法和考试题型,每一种作文题型都必须有自己的规范,不管是在命题环节还是写作环节,因为没有了规范,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把公平的量尺),不管这规范是新定的,还是因袭的。当然,已是约定俗成的最好。下面,我结合今年命题和改卷的情况,有所针对地谈谈个人
59、的一些看法。从命题的角度说,作文材料要能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或蕴含人生哲理,富有现实意义,具备积极因素。可今年的作文材料只简单罗列了三个人对果汁、咖啡、矿泉水喜好不同的行为现象,并没有进一步说明行为现象的结果,无法让人得到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启示,只能获得“生活中人们对事物的喜好各不相同”这样的关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如果是这样,材料作文提供给审题的思维发散性的优点就无从体现出来。比较往往更能说明问题。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方面做得很好的例子(引自郭庭平的供料议论文写作)。材料一第10届亚运会女子万米赛跑的金牌被中国队的山东姑娘王秀婷夺得。记者席上像炸了锅。原来这是韩永林领队酝酿已久的“计划”:以肖红艳为
60、“牺牲队员”,在前冲锋吸引日本选手,而王秀婷埋伏阵中伺机夺魁。比赛开始,肖红艳冲在最前面,两名日本队员紧追不舍;5000米后王秀婷跑到前几名,日本队员却不把她放在眼里。后两圈,王秀婷将所有的选手甩在后面,最后冲线领先日本的荒本久200多米,创造了亚运会新纪录。而肖红艳则因领跑体力消耗过大,名列第三。这则材料涉及对象有肖红艳、王秀婷、韩永林领队、日本队员等,变换思考的对象至少可提炼出四个寓意。1.肖红艳:为了实现夺魁的计划,在前冲锋吸引日本选手,因体力消耗过大,只名列第三。 为了集体要勇于牺牲个人利益。2.王秀婷:埋伏阵中,5000米后跑到前几名,撞线时领先日本的荒本久200多米,刷新亚运会记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时空会客厅》节目方案
- 安质部管理制度
- 公共厕所保洁制度
- 2024年道路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下载
- 2024年吉林客运驾驶员考试虚拟场景考试题目
- 2024年哈尔滨客运从业资格证题库
- 吉首大学《风景建筑速写》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机械设计基础》期末考试试卷六
- 广东省公务员考试2021-2020申论真题(附答案)
- 吉林艺术学院《数字空间设计表现》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超星尔雅学习通走近核科学技术章节测试答案
- 初中艺术鄂教七年级上册(2022年新编) 漫步艺术长廊舞剧欣赏《永不消逝的电波》教学设计
- 水电厂检修标准化作业流程图
- 中考数学复习专题课件:瓜豆原理之直线型
- GB 18384-2020 电动汽车安全要求
- 腹股沟斜疝护理查房ppt
- 精品堆垛机安装指导书
- PMC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实务课件
- 鸡的饲养管理-优质课件
- 人工湿地设计规范标准[详]
- 提灌站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