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_第1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_第2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_第3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_第4页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汇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Part one 题型一、填空(4个)二、名词解释(3个)三、简答题(2个)四、论述题(50分)结合家乡写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Part two平时作业汇总第一次Question 1 :什么是空间经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应该分为那些类别?一.空间经济效应的含义: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通过对空间区位的选择实现对人力、资金、交通成本等经济要素的节约。其中的“空间”是指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运作的经济空间, 它并不局限于地理上的空间。对于一个经济空间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空间中的经济要素通过或集聚 或扩散的方式实现要素的节约,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对多个经济空间(一个以上) 而言,空间的经济效应是指各个经济空间

2、通过跨空间的或主动或被动的协作(距离效应、关联效应)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二.分类:空间内部的效应:空间集聚效应空间扩散效应空间的之间的效应:空间的距离效应效应空间的关联效应Question 2 :空间距离效应对于区域经济运行的影响积极的影响: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一个空间内部而言,各个经济主体(或 者经济要素)之间保持较远的空间距离有利于实现产业的合理布局。 以城市规划 为例,城市的各个功能区的设置为城市经济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埋下了伏笔。MmicmEb .m E眄门NXLNTi MC*iTLyndhursT TWa7 .41J34S1Codirhu 皿-REbrouq

3、k-Hf甲电iv了尼KCiSrn 吊休手阳H 屯 MtH w-dmcfcPbi3.“1 口了里粕君 Pori *nhinq|lDHPQWMH gp01V:ni r 出 wJk -“ECi 巾Cri5.机即版后讨匹:-.,尤宁IJru-on Q*0H LreG-M lorli.咽氏克Newark .ts中密充解ftRidged c春西市 .Jersev CrtyRc= vcwinp/等哈利 .-MHEN ,0纽约New York七件隼身J5的优为祖蝴flRGKLYNrai$ 口 HE FAS依甫日E而不Eittf尼速三厂也始F F. MSEyH:国餐甲纯圮Gb伫外栏内弁G edl%型:&GiM4

4、1nLTyFkhi川0 Hi匚 tg rxaniasEP Hii、 rNorill Neh-HirHyde力山k门口国(1产口EW 幽 URE工利哥持史始v. M si trjni片迪界Rae Ce 那口 口四上图是纽约的城市规划地图。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空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可以为各自保留一定的发 展空间,同时减缓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八r/ f市/总血兵尸辆兴市- yi3r /J/.府士上图是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分布序卜才7UY曲11,1r、y粒造性.一 一、 ! - 4器sm:1 1 m Jg软系由慎有殳上”=.#公哪宜文导.俄大学弓、房71 石肇山亚成市亮研匹总奏 上体育而心用f

5、ifc-郎立能怖0_孤中g送大贵.影上图是重庆的城市分布图消极的影响:需要再一次说明:空间跑离的远近是一乂 teL-“BD %.83:题f ePv J Wr:. / D 八好片益-试虱底W3k,& r . 一 -L西 chip、膛市、市 aWMaSc因,:、-0 fw-flETEf,1i-muX . F: 7 7ITJ TJ坤血身/vWZz_x,SEBF1用立空尸厂何舜立交二1 L J人和立交i q /击徒*站&强昂廓i太平%网醇*重徒力帆鸣舞右榻独?普93交班权费)泊屈寺府园、惮立交/一%,/;江南立交 H g)L / aw /-窕JJ裹而对/7:/一个相对概念。在最开始对这个话题进行分析的

6、时候我尝试过把积极和消极影响细分为远距离的影响和近距离的影响,但是实际操作之后发现这是不可能办到的。对于一个经济空间的发展, 空间距离并不是越小越好。 虽然空间距离的缩小可可以节约交通运输成本和实现资源的聚集, 但是同时过度的聚集又会引发很多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房价畸形等问题,实际上都可以通过对空间距离的调整,来缓和或者解决。关键: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二次外部性与集聚效应外部性(externality):外部性又称为溢出效应、 外部影响或外差效应, 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 (包括厂商或个人) 的经济活动对他

7、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 即社会成员 (包括组织和个人) 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 分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y)。 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 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 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负外部性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集聚效应( Combined effect):“集聚效应 ”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

8、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 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 1950 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 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 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 “增长中心 ”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 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PS:经济增长极的意义:经济增长极作为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力量, 它自身不仅形成强大 的规模经济,对其他经济也产生着支配效应、乘数效应和极化与扩散效

9、应。这三 种效应的产生,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极的重大意义极化效应极化效应又称回波效应,是指迅速增长的推动性产业吸引和拉动其他经济活 动,不断趋向增长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出现经济活动和经济要素的极 化,然后形成地理上的极化,从而获得各种集聚经济,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反 过来又进一步增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加速其增长速度和扩大其吸引范围。佩鲁认为,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 即出现发达 地区越来越发达,不发达地区越来越落后,经济不平衡状态越来越突出,甚至形 成一个国家内地理上的二元经济局面。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的推动力通过一系列联动机制不断向周围发 散的

10、过程。扩散作用的结果,是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对周围地区产生较大的乘数作 用。扩散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不发达地区的扩散,即通过建立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在发 展的初级阶段,极化效应是主要的,当增长极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极化效应削弱, 扩散效应加强。增长极效应是一种多种效应的复合体, 如上游下游效应、集聚效 应和互利效应等。如果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大于回波效应,就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共同发展。然 而由于积累性因果循环的关系,回波效应往往大于扩散效应,导致增长极地区越 来越发达,周边地区越来越落后,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使地区经济差距 扩大,甚至形成

11、独立于周边地区的 飞地”。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外围理论)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核心区是社会地域组织的一个次系统,能产生和吸引大量的革新;边缘区是 另一个次系统,与核心区相互依存,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区。 核心区和边 缘区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空间系统。一个空间系统发展的动力是核心区产生大量革新(材料、技术、精神、体制 等),这些革新从核心向外扩散,影响边缘区的经济活动、社会文化结构、权力 组织和聚落类型。因此,连续不断的产生的革新,通过成功的结构转换作用于整 个空间系统,促进国家的发展。中心外围理论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这个角度来阐述核心-边缘理论:中心-外围

12、理论,是由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 普雷维什提出的一种理论模式, 它将资本主义世界划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生产结构同质性和多样化的中心”;一个是生产结构异质性和专业化的 外围”。前者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后 者则包括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心”与 外围”之间的这种结构性差异并不说明它们是彼此独立存在的体系,恰恰相反,它们是作为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两极存 在的,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动态的世界经济体系。第三次新增长理论New Growth Theory理论核心: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突破是将知识、人力资本等内生技术变化因素引入经济 增长模式中,提出要素收益递增假定,其结果是资本收益率可以不变或增长,人均产出可以

13、无限增长,并且增长在长期内可以单独递增。 技术内牛化的引入,说 明技术不再是外生,人类无法控制的东西,而是人类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投资的 产物理论背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 一条由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的演 进道路。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罗默、卢卡斯等人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 在对新古典增长理论重新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组以“内生技术变化”为核心的论文,探讨了长期增长的可能前景,重新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增长理论和问题的 兴趣,掀起了一股“新增长理论”的研究潮流。新增长理论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全力解决经济科学中一个重要且令他人 困惑的主题:增长的根本原因。新增长理论的出现标志着新古

14、典经济增长理论向 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这一融合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如外生技术变化),而是经济体系的内部力量(如内生技术变化)作用的产物,重视对 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究和开发、收益递增、劳动分工和专业化、边干边 学、开放经济和垄断化等新问题的研究,重新阐释了经济增长率和人均收入的广 泛地跨国差异,为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幅全新的图景。这一理论自1980年代产生以来,迅速成为理论关注的焦点,对世界经济增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 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钱纳里即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 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六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

15、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 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初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经济阶段。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没有或极少有现代工业, 生产力水平很低。第二阶段是工业化初期阶段。产业结构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 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工业中则以食品、烟草、采掘、建材等初级产 品的生产为主。这一时期的产业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厂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第三阶段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制造业内部由轻型工业的迅

16、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 非农业劳动力开始占主体, 第三产业开始迅速发展, 也就是所谓的重化工业阶段。重化工业的大规模发展是支持区域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因素,这一阶段产业大部分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第四阶段是工业化后期阶段。 在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 第三产业开始由平稳增长转入持续高速增长, 并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这一时期发展最快的领域是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服务业,如金融、信息、广告、公用事业、咨询服务等。后期产业 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 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第五阶段是后工业化社会。 制造业内部结构由资

17、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向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转换,同时生活方式现代化,高档耐用消费品被推广普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第六阶段是现代化社会。 第三产业开始分化, 知识密集型产业开始从服务业中分离出来,并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的欲望成现出多样性和多边性,追求个性。增长极模式增长极模式是这样的一种经济增长模式: 由于受到资本、 人力和资源等要素的限制, 一个国家或地区难以实现均衡发展, 因而经济增长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增长极包括了两个明确的内涵: 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开发模式较适合发

18、展中和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中国的先发展沿海沿江地区和先发展部分重点产业的开发思路就是增长极模式的具体运用。第四次配第 -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中, “配第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 经济进一步发展, 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结合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叙述,我们这样解释人均国民收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

19、国家都低于1, 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 1.从时间分析来看, 农业相对国民收入下降的趋势说明, 在劳动力相对比重和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情况下, 国民收入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了劳动力比重下降的程度。 因此, 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没有停止。 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减少以及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减少, 是任何国家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普遍现象。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上升是普遍现象。劳动力相对比重的变化,由于不同的国度工业化水平不同而有差异,综合起来看是微增或没有大的变化,显然, 相对国民收入就是上升的。 一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上, 在国民收入特别是人均国民收入

20、的增长上,第二产业有较大贡献。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从时间序列分析来看, 一般表现为先下降然后上升的趋势, 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始终是上升的, 说明第三产业具有很强的吸收劳动力的特性。霍夫曼系数又称霍夫曼比例。 指一国工业化进展中, 消费品部门与资本品部门的净产值之比。(霍夫曼比例 = 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随着一国工业化的进展, , 霍夫曼比例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消费资料主要是轻纺工业部门生产的, 资本资料主要是重化工部门生产的, 因而, 霍夫曼对工业结构的研究实际上是在分析工业结构的 “重工业化 ”趋势。 实际情况表明, 霍 夫曼关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的

21、理论在工业化前期是基本符合现实区位商在区域经济学中,通常用区位商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区位商是指一个地区特定部门的产值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与全国该部门产值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之间的比值。区位商大于 1,可以认为该产业是地区的专业化部门; 区位商越大, 专业化水平越高; 如果区位商小于或等于 1,则认为该产业是自给性部门。一个地区某专业化水平的具体计算, 是以该部门可以用于输出部分的产值与该部门总产值之比来衡量。 地区某产业专业化系数=1 1/区位商。利用它可以为人们发展区域经济提供定量分析数据参考依据。主导产业主导产业, 顾名思义, 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

22、业, 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 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 从质的方面看, 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第五次. 核心区核心区是指在全国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 经济增长快、 发展质量高的地区,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地区,通常其人均GDP 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围区外围

23、区是指经济发展相对迟缓、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处于经济技术低梯度 上,接受核心区的经济技术辐射而得到发展。.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 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应考虑 自然生态状况、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区位特征、环境容量、现有开发密度、经济 结构特征、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等多种因素。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根据不同区域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 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确定主体功

24、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完善开发政策,逐步形 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第六次.区位选择标准(P97)(一)成本最低区位选择要达到成本最低,首先考虑的是寻找运费的最低点。 在一个市场和 多个原料、燃料来源地的情况下,运费的最低点可以行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 当中去寻找。其次是寻找劳动力成本的最低点,因为劳动力成本对某些产品的生产力成本 的影响,超过了运费的影响。因此,当劳动力成本的影响增大时,企业可能会离 开运费的最低点,专项去寻求劳动费的最低点。(二)市场份额最大把占有市场作为生产的目的,区位选择为占有市场服务,是实现生产的利润 最大化的原则。(三

25、)集聚效应集聚是成本和市场两个要素的综合反映。在特定时期,集聚可以共同享受基 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共享通讯信息,共享能源交通,共享辅助企业,共同开 发市场,共享优越的生产要素,集中管理,分工协作,带来生产上的便利,直接促成利润增加,导致企业巨大的外部收益,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Combined effect集聚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 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不断扩大的基本因素。集聚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经济现象,如产业的集聚效应,最典型的例子当数 美国硅谷,聚集了几十家全球IT巨头和数不清的中小型高科技公司。.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

26、向是指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分布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它是通过企业受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影响下向某类 地域集中,从而形成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 不同类别的指向,将使一定的地域呈 现出不的产业布局特征。附:产业布局指向的类型.天然资源指向:包括原材料、燃料、廉价电力、富矿、优良水质、港口及 交通运输枢纽等指向;.知识资源指向:要求区域内分布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劳动力资源指向:劳动力的数量是产业进行区位选择的必要条件。一个地 区工业化实现,必须具备最低数量的自由流动的劳动力,称为“门槛数量”。劳 动力的质量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综合的,对某些产业则是限制性影响。.

27、运输费用指向:在原料产地、能源基地与消费市场一定的情况下,运费最 低的地点可以带来最大利润,是企业选址的最佳地点。决定运费大小的主要因素 是运送货物的重量和运送距离。.市场指向:市场指向包括中间产品市场和最终消费品市场指向。.配套产业指向:配套产业指向,上下游产业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对产业 整体在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各个过程中,可以增强互补功能,有利于 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益,是吸引企业前来加盟的一个重要因素。.优惠政策指向:政府可通过改善区位条件、增加区位补助金和区位限制条 件等手段吸引、诱导或改变个人或企业的区位投资。.资本资源指向:要求区域内资本富集程度高,融资渠道四通八达。.同业集

28、聚指向:同类企业集聚在一起相互竞争,不仅可以刺激技术进步, 降低成本,还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获得规模经济;.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指向:不同的布局应遵循成本最小原则或利润最大 原则,不同的布局形式产生不同的收益。 由于一般工业区位需求宽敞的面积, 而 支付较少的租金,同时为了减少城市污染,缓解城市压力,工业布局一般在城市 外围,从而减少成本支出。. 新产业区(P112)以特定的地方劳动力市场为基础的由社会劳动分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企业 所组成的本地化网络。新产业区是产业地域集中地一种新的形式,除了一般的集聚意义之外,特别强调专业化和小企业集群,强调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及 制度的建设。所以,新产业区

29、可以成为 社会经济综合体第七次.城市化urbanization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 的历史过程。.城市化推动机制(P173)城市化推动推动机制(城市化动力机制)是指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推进 城市化进程的各种力量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可以概括为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以及它们交互作用 所产生的共同的作用力。具体而言:.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0、。.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城市对居民拉力。.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统筹区域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 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要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其中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 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 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 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 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六大提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

31、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破解 三农” 难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要落实这一战略决策,必须从 战略高度考察其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明确其战略思路和主要内容,给出其战略 重点与对策建议。.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 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 互促共进的城镇化。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后正式实行城镇化体制改革,上海浦东, 苏州等应运而生。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 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 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

32、等化,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 现共同富裕。互动问题:.解读中心地理论与艾萨德模式(关于城市分布的模式).怎样看城市体系与城市群的关系.怎样认识区域经济的发展环境第八次.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 1933年和1940年提出的,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 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建立基础之一。克里斯塔勒创建中心地理论深受杜能和韦伯区位论的影响,故他的理论也建立在 理想地表”之上,其基本特征是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

33、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 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 的交通面。后来,克氏又引入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条件,即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属 于经济行为合理的人的概念。这一概念表示生产者为谋取最大利润,寻求掌握尽 可能大的市场区,致使生产者之间的间隔距离尽可能地大;消费者为尽可能减少 旅行费用,都自觉地到最近的中心地购买货物或取得服务。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备完成上述行为的完整知识。经济人假设条件的补充对中心地六边形网络图形的 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城市首位度1939年,马克 杰斐逊(M. Jefferson)提出了城市首位律(Law of the Primate City),作为对国家城市规模分布规律的概括。

34、他提出这一法则是基于观察到一 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一个国家的 首位城市”总要比这个国家的第二位城市大得 异乎寻常。不仅如此,首位城市还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智能和情感,在国家 中发挥异常突出的影响。城市首位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研究首位城市的相对重要 性,即城市首位度。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 程度。为了计算简化和易于理解的需要,杰斐逊提出了两城市指数”,即用首位城市与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规模之比的计算方法:S=P1/P2两城市指数尽管容易理解和计算方便, 但不免以偏概全。为了改进首位度两 城市指数的简单化,又有人提出四城市指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四城市指数:S=P

35、1/ (P2+P3+P4)H一城市指数:S=2P1/ (P2+P3+- +P11 )按照位序一规模的原理,所谓正常的二城市指数是应该 2,正常的四城市指 数和十一城市指数应该是1。尽管四城市或十一城市指数更能全面反映城市规模 的特点,但有些研究也表明了它们并不比两城市指数有显著优势。事实上,两种方法的结果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选用了两城市指数方法, 显得更为简单 实用。.艾萨德模式(P197)解释艾萨德模式需要先介绍克里斯坦勒的中心地理论。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做了进一步的完善,阐述了人口密度不平衡对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中心地理论是以匀质区域为理论前提的。但是,在现实的经济社会生活中, 任

36、何区域都是不匀质的,包括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口密度等, 以非匀质区域为基础形成的城镇体系与中心地理论差异很大。阿萨德认为:在绝大部分地区,人口的空间分布是非均匀的,中心地附近人 口密度会比较高,随着中心城市向外围延伸,人口的密度下降。人口规模不同对 中心地模式中市场区的大小产生重大影响。 在人口密度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单位 面积土地产生的商品和服务需求量大于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较小的市场面积就能满足企业较高销售量的需求。因此,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市场范围通常比较小, 或者说,同样大面积的中心地比较多;相反,在人口密度比较低的地区,市场范 围比较大,同样大小的面积范围内中心地个数比较少

37、。.城镇体系Urban System城镇体系,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 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 镇组成的系统。这一概念在美国等国家被用于描述国家经济与国家地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规划之中。.城市群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 群为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 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英地理学者戈德认为,城市群是城市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

38、间组织形式,是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集团,是大都市区的联合体。附:截止2015年,中国现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呼 包鄂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哈长城市群共8个国家级城市群。.自然资源自然资源,亦称天然资源,是指在其原始状态下就有价值的货物。一般来说假如获取这个货物的主要工程是收集和纯化,而不是生产的话,那么这个货物是一种自然资源。采矿、采油、渔业和林业因此一般被看作获取自然资源的工业, 而农业则不是。自然资源是成为货物的自然财富。.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人力资本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

39、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 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 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 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一一人力资本。附:人力资本和其他资本的对比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 特别是在当今后工 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将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 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 GDP勺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交易成本Transaction Costs交易成本是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 易相关的成本。交

40、易成本又称交易费用,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科斯所提出。交易成本理论的根本论点在于对企业的本质加以解释。由于经济体系中企业的专业分工与市场价格机能的运作,产生了专业分工的现象;但是使用市场的价 格机能的成本相对偏高,而形成企业机制,它是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而形成的 一种交易或组织形式。由于交易成本泛指所有为促成交易发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难进行明确的界定与列举,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种类的交易成本。附:交易成本可以解释一个企业对原材料是采取自制而不是从市场采购(或者相反),对所需的资本是采用内源融资而不是从资本市场融资(或者相反)的原因。.区域基础设施发展的基本特征(P212).基础设施的建设

41、工程规模巨大,需耗费巨额投资.基础设施的生产需要能反映时代技术特点.基础设施经营的经济效益比较低.为了保证社会正常运行,必须保证满足社会对基础设施最低水平的消费 需求.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是研究能源生产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关系 的指标。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生产总量年平均增长速度/国民经济年平均增长速 度。第九次.比较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 嘉图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 而应该 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 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 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

42、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有利。当两国间不存在绝对优势时,比较优势的存在也会导致两国间的国际贸易。在这样的国际贸易中,一国将出口自己具有比较优势(成本更低或者成本高得不 如其他产品那么厉害)的商品进口自己具有比较劣势(成本更高或者成本低得不 那么明显)的商品。.要素禀赋理论狭义的要素禀赋理论:用生产要素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 口贸易类型。俄林认为,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的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的直接 基础,而价格差异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从而要素相对价格不同决定的, 所以要素禀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

43、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 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 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 而进口资本 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附:相关概念解释:.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 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衡量要素的丰裕程度有两种方法:一是以生产要素供给总量衡量,若一国某 要素的供给比例大于别国的同种要素供给比例,则该国相对于别国而言,该 要素丰裕;另一方法是以要

44、素相对价格衡量,若一国某要素的相对价格一一 某要素的价格和别的要素价格的比率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相对价格,则该国该要素相对于别国丰裕。以总量法衡量的要素丰裕只考虑要素的供给,而以价 格法衡量的要素丰裕考虑了要素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因而较为科学。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广义的要素禀赋论包括狭义的要素禀赋论和要素价格 均等化学说。附:相关概念解释1.要素价格均等化学说:在开放经济中,国际间因生产要素自然禀赋不同而引 起的生产要素价格差异将通过两条途径而逐步缩小,即要素价格将趋于均 等。第一条途径是生产要素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直接均等化;第 二条途径是商品的国际移动,它导致要素价格的间接均等化。国际贸易最终 会使所有生产要素在所有地区都趋于相等。 俄林认为生产要素价格完全相同 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只是一种趋势。.新贸易理论New Trade Theory新贸易理论是对比较成本理论的发展。新贸易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自然禀赋 的差异均是引发IDL (国际分工)和贸易发生的主要解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