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课件_第1页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课件_第2页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课件_第3页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课件_第4页
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连词的概念与而以则、然则虽、虽然然、然而之连词1.连词的概念 连词是语言中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可以连接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并列、承接、选择、进层、转折、假设、因果等关系。 古代汉语中连词较多,常用的有:与、及、而、则、以、且、况、抑、虽、然、故、苟、倘、使、第令、之等等。这些连词,有的只连接词和词组(如:与、及),有的既可以连接词、词组,又可以连接句子(如:则、而),有的只能连接句子(如:虽、故)。2.与 主要用来连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联合结构,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连词“和”、“跟”等。例如: 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遊) 杀人以梃与刃,

2、有以异乎?(孟子梁惠王上) 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并列成分,一般要在两个成分之间连续用连词“与”连接。例如: 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汉书刑法志) 物之所以然与所以知之与所以使人知之,不必同。(墨子经说下) 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国语晋语三) “与”既作介词又作连词,区别有三点: 1)连词“与”前后成分是并列关系,一般可以调换位置,意思是基本不变,介词“与”跟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宾语不能和前面的成分调换位置,否则意思大变,如“汉王与义帝发丧”变换为“义帝与汉王发丧”,则完全不能成立。 2)介词“与”后面的成分可以是代词“之”,如“与之同命”,连词“与”不连接代词

3、“之”。 3)介词与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连词与后面的成分不能省略。3.而 连词“而”一般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根据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有三种用法。 1)用在联合结构之中,表示两种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前后成分是动词或形容词或主谓词组。如: 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战国策赵策)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述而)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以上三例,而分别联结动词、形容词和主谓词组。 从语义关系看,“而”字所连接的前后两成分,有时是顺接,即意思上是并列或相承的,“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有时是逆接,即意思上是相对或相反的,含转折义,“而”相当于现代

4、汉语的“但”“可是”。如: 若网在手,有条而不紊。(尚书盘庚上)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学而)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庄子盗跖) 前二例“而”字顺接,后二例而字逆接。 2)用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动词,前后成分语义相承,是一种顺承。例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士朝而受业,昼而讲贯,夕而复习,夜而计过无憾,而后即安。(国语鲁语) 北而攻齐,东而攻越。(墨子非攻中) 以上四例“再”、“三”、“终日”、“昼”、“夕”、“夜”“北”、“东”都是状语,用“而”连接。这种连词而或可

5、译成就,或可译成地,或译不出。 3)用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这种用法的“而”分别有“却”、“如果”、“则”的意思,也可以仅表对主语的强调。例如: 郑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也。(国语周语上)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马四足,一马而四足也。(墨子小取) 有些“而”虽然有“却”、“如果”、则等义,并不能说明而字本身就含有这些意义。而不过是个单纯的连词而已,这些意义源于而所在句子和其他句法成分所构成的关系意义。“而”字有时可以连接名词性成分,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山海经海内东经

6、) 余狐裘而羔袖。(左传襄公十四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史记五帝本纪)4.以 连词“以”可以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也可以连接分句。所连接的前后成分有多种意义关系。 1)手段和目的关系 “以”字前项是手段,后项是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例如: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左传僖公五年) 百工居肆以成其事。(论语子张) 2)原因和结果关系有前因后果和前果后因两种情况,“以”可译为“以致”“因为”等。例如: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昔秦缪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息夫躬传) 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六十六章) 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

7、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春秋杂下) 秦以不早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史记叔孙通列传) 3)连贯关系 “以”字前后的动作行为一先一后,或者前项是后项的方式、状态。例如: 余折以御。(左传鞌之战) 樊哙侧其盾以撞。(史记项羽本纪) 郑县人卜妻子之市,买鳖以归。(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史记刺客列传) 4)并列关系 “以”字前后成分分不出先后,“以”相当于连词“而”。例如: 其为人也,善射以好思。(荀子解蔽) 主明以严,将智以勇。(史记张仪列传) 富以苟,不如贫以誉。生以辱,不如死以荣。(大戴礼记曾子制言) 5)偏正关系 “以”字前项用作状语修饰后项。

8、“以”或不译,或可译为“地”“着”等。例如: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 前例 “以”不译。后例 “以”意思相当于“地”。 “以”既作介词,又作连词。要注意区别。它们的不同点主要在于:介词“以”和后边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去修饰限定谓语,连词“以”前后成分,除偏正关系外,都是谓语,都用去陈述主语。5.则、然则 A.连词“则” 主要用来连接分句,有时也连接动词、形容词及其词组。根据所连前后成分的意义关系,有以下四种用法。 1)表示承接关系即前后两成分之间具有承接关系。其中有的是时间先后相承,“则”有“就”“便”“于是”之意。例如: 闻令

9、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汉书贾谊传)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遊)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 前二例表时间相承,后二例表因果相承。 有的是逆时相承,即“则”后的分句表示的事情 比“则”前分句表示的事情先发生,“则”有“(原来)已经”之意。例如: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子路从而后)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2)表示假设关系 “则”用在前一分句中,表示一种假设情况,后分句表示结果或结论。这种“则”有“如果”的意思。例如: 时则不至,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逰) 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

10、无与战。(史记项羽本纪) 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耶?”(史记李斯列传) 3)表示让步关系 “则”用在前一分句中,表示姑且肯定分句所述情况,后分句转述正意。这时,“则”有“固然”“倒是”等意思。例如: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郑风东门之墠) 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4)表示转折关系 “则”所连接的前后两成分或两分句意思相悖,“则”有“可是”“却”“反而”等意思。例如: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 B.“然则” 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则”组成的词组,表示顺着上文语意中说应有的结果,意

11、思是“既然如此,那么,”或“这样就”。例如: (知罃)对曰:“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左传成公三年) 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愆曰:“然。”鲁仲连曰:“然则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战国策赵策) “然则”后来凝固成一个词,相当于“那么” ,“然”已虚化无义。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6.虽、虽然 A.连词“虽” 一般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以分事实性让步和假设性让步两种。 1)事实性让步 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已经存在的事实。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例如: 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许

12、既伏其罪矣,虽有君命,寡人弗敢与闻。(左传隐公十一年) 灌婴虽少,然数力战。(史记灌婴列传) 2)假设性让步即“虽”字所在分句叙述的情况是一种假设事情。这时“虽”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纵然”,“即使”。例如: 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 虽杀臣,不能绝也。(墨子公输) B.“虽然” 是由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组成的词组,往往单独成句,意思是“虽然如此”,其中“虽”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然”相当于现代汉语“如此”。例如: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许行) 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墨子公输) 中古以后“虽然”凝固成一个连词,不再含“如此”的意思,与现代汉语“虽然

13、”相同。例如: 虽然有以,非鬼非蜮,乃心忧矣。(庾信竹杖赋)7.然、然而 1)连词“然”: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然而”、“可是”或“但是”。例如: 自始合,苟有险,余必下推车。然子病矣。(左传鞌之战) 先生有幸臣之意,然有大伤臣之实。(韩非子问田) 楚子使唐狡与蔡鸠居告唐惠君曰:“不谷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谷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籍君灵,以济楚师。”(左传宣公二年) 2)“然而”:是由指示代词“然”和连词“而”组成的词组,意思是“如此,而”,或“虽然如此,却”,“然”用以指代上文作为一种条件,“而”表示转折,其后的成分或分句转入正意。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1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史记商君列传) 此三臣者,岂不忠哉?然而不免于死。(史记李斯列传) 后来有些“然而”的“然”不再有指代作用,“然而”凝固成一个连词,相当于“可是”、“但是”。例如: 夫垂泣不欲刑者,仁也;然而不可不刑者,法也。(韩非子五蠹)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战国策魏策下) 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就来源于这种凝固结构。8.之 “之”本义是动词“往”、“到去”。例如: 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韩非子说林)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庄子人间世) 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王见 之,曰:“牛何之?

15、”(孟子梁惠王上) 连词“之”主要有以下三种用法。1)连接定语和中心语。定语和中心语的语义关系多种多样,有领属关系、修饰限制关系、同一关系、分数关系等。例如: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庄子养生主) 是子也,虎豹之状而豺狼之声。(左传宣公四年)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2)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使主谓结构变成名词性偏正结构,去充当单句的句子成分(包括作主语、宾语和状语)或者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奉阳君徐为不信臣,甚不欲臣之之齐,又不欲臣之之韩、梁也。(战国纵横家

16、书苏秦自赵献书赵王书)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战国策赵策) 我之不德,民将弃我,岂唯郑?(左传襄公九年) 天方受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左传宣公十五年) 3)连接主语和介词短语。介词主要有“于”和“与”。其中“于”是“对于”的意思,“与”表示某种关系。例如: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上) 今人主之于言也,悦其辩而不求其当焉。(韩非子五蠹) 且今时赵之与秦,犹郡县也。(史记张仪列传)介词介词的概念和介词结构所表示的意义于(於、乎)以为与1.介词的概念和介词结构所表示的意义 介词,是介绍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与动词、形容

17、词发生关系的虚词。 介词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或形容词的状语或补语,以表示处所、方位、时间、目的、原因、方式、对象、工具、范围、身份等。 介词大都从动词虚化而来,能带宾语,不过在句中不作主要谓语,与一般动词有别。 古代汉语中常用介词有“于(於)、乎、以、为、与、自、从、由、及、被”等。2.于(於、乎) “于”和“於”上古并不同音(“於”为“乌”的异体分化字),但作为介词,用法基本一致。“乎”上古与“于”音近,在作介词时,用法与“于”基本相同,此外“乎”还可作语气词。“于”等的介词用法主要有以下五种: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从、到、在”

18、。例如: 初,郑武公娶于申。(左传隐公元年) 守职之人皆奔走逃亡,入于河海。(汉书董仲舒传)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初,宣子田於首山,舍于翳桑。(左传宣公二年) 颜成、子游立侍乎前。(庄子齐物论) 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同今介词“到、在”。例如: 自十月不雨至于五月,不日旱,不为灾也。(左传僖公三年) 是干戚用於古,不用於今也。(韩非子五蠹)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 名垂乎后世。(荀子王霸) 3)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介词“对、对于、向、给”等。例如: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言博问也。(荀子大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於晋,且贰於楚也。(左传

19、僖公三十年)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战国策齐策) 尧让天下于许由。(庄子、逍遥游) 4)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例如: 季氏富于周公。(论语先进) 此所谓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故人莫贵乎生,莫乐乎安,所以养生安乐者,莫大乎礼义。(荀子强国)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荀子不苟) 故圣人之所以同於众其不异於众者,性也。(荀子性恶) 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 5)引出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例如: 鲁击柝闻于邾。(左传哀公七年) 辰赢嬖于二君。(左传文公六年) 刑赏已诺,信乎天下矣。(荀子王霸)3.以 介词“以”是由动词虚化来的。动词“以”基本

20、义为“用”,引申可据上下文灵活译为“使用、凭借、任用、认为”等。例如: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论语八佾) 子曰:“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论语子路) 公以告臧孙,臧孙以难,告郈孙,郈孙以可,劝。(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郑以子良为有礼。(左传宣公十四年) 介词“以”的主要用法有五种: 1)介绍动作行为进行的工具或凭借。可译“用”或“拿”,有时可译“率领”或“依照”。例如: 以戈逐子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为国以礼。(论语先进)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韩非子五蠹)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泰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晧晧乎不可尚已!(孟

21、子滕文公上) 宫之奇以其族行。(左传僖公五年) 项梁以八千人渡江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2)介绍动作行为进行时凭着的某种资格、身份或地位。可译“凭”或“凭身份”。例如: 骞以郎应募使月氏。(汉书张骞传) 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史记佞幸列传)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史记李将军列传) 3)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因”、“因为”或“由于”。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梁惠王 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孟子尽心下)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

22、谓之文也。(论语公治长) 今人主以其清洁也进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战国策魏策) 4)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伯楚以吕郤之谋告公。(国语晋语四) 昔天以越予吴,而吴不受命。(国语越语)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5)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相当于“于”和“在”。例如: 晋穆侯之夫人姜氏以条之役生太子,命之曰仇。 文以五月五日生。(史记孟尝君列传) 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左传昭公元年)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承上文可省略,例如: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

23、以遗之。(左传隐公元年)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墨子公输)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论语季氏) “有以”和“无以(亡以)”是两个凝固结构,意思同于“有所以”和“无所以”,可译为“有用来的东西”和“没有用来的东西”。例如: 人各有以事君。(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战国策燕策) 幼不能强学,老无以教之,吾耻之。(荀子宥坐)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3.为 介词“为”读“wi,和它的宾语结成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动词之前作状语,用法有五种: 1)介绍动作行为服务的对象,可译为“替”、“给”。例如: 为长安君约车百乘。(战国策赵策) 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2)介绍动作行为相关的对象。可译为“对”、“向”。例如: 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史记魏公子列传)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3)介绍动作行为的目的,读Wi,可译为“为了”、“为着”。例如: 赵宣子,古之良史也,为法受恶。(左传宣公二年) 今子弟远劳于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宁。(盐铁论忧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