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1页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2页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3页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4页
第3课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试说明中的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初郡国并行制;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一、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地方官),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报制四海,适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负锄梃谪戍之徒,大呼而成群。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材料二】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

2、之治,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柳宗元封建论1.据材料一,秦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 柳宗元认为导致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2.据材料二,汉初地方政治制度设计主要是基于怎样的认识?3.综合以上材料,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识是什么?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中书门下,机要之司。擢才而居,委任实重。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比来惟觉阿旨顺情,唯唯苟过,遂无一言谏诤者,岂是道理?自今诏敕疑有不

3、稳便,必须执言,毋得妄有畏惧,知而寝默。 贞观政要唐太宗认为“中书门下委任实重”的主要考虑是什么三省之间的运作程序是什么?从材料中得出唐政治设计的特点1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2.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4、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三、元朝的行省制度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元史地理志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如指掌矣。虞集道园学古录 行省的设置:元朝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 “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行省与中央的关系:A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中央的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没有中央诏旨,行政官员

5、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B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C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行省制度的意义:A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C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融合,D加强了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四、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

6、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段灼传材料一、二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各是什么?材料一血缘、门第、等级、世袭。材料二德行、学问、法令、谋略等四个方面。进步性:打破血缘、世袭。 材料三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主要实行于什么时期,其主要弊端是什么?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科举制的作用分析 1.从官吏的来源看: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2.从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看:推动了儒学地位的提升,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从选官的方式看:严格的考试,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4.从官吏的素

7、质看: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官吏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5.从社会影响看: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据材料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 张扬了“学而优则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

8、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政治影响力。 .孙中山说“自世卿贵族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从中可以看出孙中山最为赞赏的是科举制A.采取公平公正的考试形式 B.引入丰富多样的考试内容C.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 D.选拔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下表所示为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进士科与明经科相比(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A.更为重视对考生经义记忆和解读能力的考查B.弱化考生对儒家经书学习的倾向较为明显C.对考生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要求较高D.成为当时录取考生数量最

9、多的一种考试科目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材料三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疆裂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至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汉书诸侯王表材料四 知封建(分封制)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什么制度?(2分)主要叙述了哪一历史现象?(4分)(2)材料二反映了秦朝实行什么制度?(2分)作者对此的基本态度是什么?(2分)(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说明西汉地方行政体制出现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后来带来什么影响?(4分)(4)材料四是怎样评价两种政治制度的?(4分)(1)西周实行分封制;(2分)分封之初诸侯与周王关系密切,后诸侯之间互相争霸,周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