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申报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自评报告福建省周宁职业中专学校近年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县直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争创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为方向,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变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三年来,学校按照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评估标准的3个A级指标,15个B级指标,40个C级指标的内容要求,不断加强和完善软硬件
2、设施。现将创建情况向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汇报如下:一、 学校概况周宁职业中专学校是我县职教中心牵头学校,肩负全县职业中专学历教育和各类各部门职业培训的重任,同时,学校还承担“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宁德市三电技能培训基地”、“周宁县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等功用。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创办于1983年,2000年初整体搬迁至现址,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现校园占地面积76亩,校舍建筑面积23848多平方米,教学设施设备基本完备。学校以应用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及电脑财务会计为骨干专业,设置了计算机、财会、应用电子、旅游、农村经济等专业,其中计算机、财
3、会、应用电子为市级重点专业。学校现有教学班29个,在校生达2023人,教职工109人,是一所规模较大、影响颇广的学校。二、硕果累累的办学成效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承担学历教育和非学历中短期培训的双重教育任务,推行毕业证书和职业技术(或资格)证书的“双证”制度。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经常性地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并选派优秀学生参加各级中职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近几年,我校的学生在财会专业、计算机专业、电子专业在省市职业技能竞赛中均获得良好成绩;超过91%的学生在毕业前通过了专业技能鉴定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单招考试中,连续多年升学率超过8
4、0%,许多学生升入了高一级职业教育院校学习深造,圆了自己的高校梦。建校以来,共培养了一万多名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分别推荐到北京、厦门、上海和福州等城市及本地区就业,平均就业率超过95%,为社会输送了“知识基础扎实,专业技能实用,职业道德良好”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毕业生中,已有一大批人凭良好的开拓精神、扎实的专业技能和突出的工作业绩脱颖而出,有的进入企业管理层,有的成为企业技术骨干,有的自主创业,毕业生以质量高、能力强、后劲足,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如86届毕业生吴国全已成为县人事局主任科员兼副局长;90届、91届毕业生李文光、陈明瑭分别成为周宁狮城中学副校长和周宁六中校长;98届毕
5、业生许传授已成为飞毛腿(福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98届毕业生凌志辉成为冠捷公司驻巴西办事处负责人;01届毕业生郑柳青被冠捷公司公派至马耳他深造;我校名誉校长、89届毕业生杨仙林自主创业,资产过亿还有数以百计的成功企业家、数以千计的业务骨干,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优化育人环境,增强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获得市文明学校、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先进单位、市职教招生先进单位、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县平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工会组织等荣誉称号,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三、职业教育事业备受县委县政府高度
6、重视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学校前身为周宁职业高级中学,原校址位于狮子山脚下,创建之初,学校面积15亩,教职工18人,学生80多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进取,学校不断发展壮大,原校址的规模已完全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周宁县委县政府认为,只有做大做强,才能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周宁的职业教育事业才能有出路。经过多方的研究和论证,县委县政府决定对学校校址进行整体搬迁,并提出了力争在短期内实现职业高中到中专学校升格的要求。经过多方努力,学校于2000年初实现了整体搬迁,同年底升格为职业中专学校。搬迁和升格后,县委县政府及县直有关部门仍然关注周宁职专的发展,县主要领导经常到校调研并指导工作,以各
7、种方式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力支持:协助学校解决了土地转让、不良资产化解、危房改造及拆迁等难题,县政府先后成立了职专综合楼建设领导小组、申报省级重点专业中专学校领导小组,成立了周宁县职教中心并确定我校为职教中心牵头校。县发改局协助我校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贷款和建设项目立项,几年来,为我校争取到了开发行800万元贷款、国家发改委项目资金支持190万、省长基金会资金支持210万元,目前仍在为我校争取教育中央投资计划项目资金600万元,同时为我校学生宿舍、实训大楼等重点项目争取到了项目立项使我校的基础建设能够得以顺利进行;县教育局、人事局、编办等部门在全县教师数总体超编的情况下,全力支持我校的教师队伍建
8、设,三年来,为我校增加了11个编制,分配了27位(其中4位为外省市籍教师)应届非师资类本科毕业生,使我校专业教师紧缺的困境得以缓解;财政局、建设局等相关单位也为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不遗余力的帮助。职专在周宁的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回报,以我校名誉校长杨仙林为代表的众多周宁在沪企业家,为我校的发展慷慨解囊:捐赠图书为我校建立了校友图书馆、捐赠电脑建立了教师电子备课室,目前,他们正为成立周宁职专教育基金会积极筹备着。甚至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也为我校捐赠印刷设备。在县委县政府、社会各界及职专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周宁职专得以在宽松的环境中大踏步的前进,如今学校校园校舍面积和办
9、学规模不断扩大,师资队伍逐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专业设置日趋合理,毕业生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与建校之初有了天壤之别。周宁职专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凝聚了全县人民的心血、厚爱和期望,经过三年的认真筹备,我们正式向省教育厅申报省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四、常抓不懈,开创我校总体工作新局面学校全体师生以“求实创新、开拓进取”为校训,以建设高山一流职业学校为目标,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一)基础设施建设已具规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几经建设,我校现拥有一幢教学主楼、一座办公楼、一幢多功能楼、两
10、幢教师宿舍楼,正在筹备兴建两座学生宿舍楼和一座实训楼;文体设施不断完善,能满足学生参加各项文体活动的需要,有标准的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及单双杆区、室内乒乓球场、健身室、舞蹈室、室内舞台等,400米环形跑道的标准田径场已经整平,预计于年底前开工建设。学校有较充足的教学设施和场所,拥有计算机房5间(计算机408台),财会模拟实验室2间,阅览室及图书室各1间(藏书达6万册),电子电工实验设备8套,家用电器综合实验设备8套,制冷实验设备1台。近年来,为了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现代化教育的需要,学校还下大力气,建设了校园音响系统,开通校园宽带网,建起了办公网络和教师电子备课阅览室,并开设了全县最先进
11、的多媒体电教室(5间)和学校教学监控系统。这些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添置和使用,为我校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专业骨干培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是学校的生力军,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原则,高度重视对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拥有一支爱岗敬业、学历达标、结构合理、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高级讲师15人,讲师36人,专任教师中大专以上学历占100%。近年来,我校健全完善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和条例,积极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拟定了学习培训计划,千方百计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创造条件。至今,专任教师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12、的有80人,占理论课教师总数的80.6%,还有部分教师正在参加专升本函授或自学考试。在抓好学历提高的同时,学校还实施“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鼓励教师参加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教育教研交流、在岗自学、课题研讨、课件制作等各种类型的中短期培训学习,已有2人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15人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18多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为了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时代要求,学校还加强了教师对素质教育理论学习和现代教学手段培训工作,每年寒暑假都充分利用学校设备先进的有利条件,分批组织教师培训计算机知识,现有32位教师通过计算机初中级考试并获得证书,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学会并掌握了课件制作和运用多媒体
13、上课的技能。为适应教学需求,学校还向社会招聘叶建西、魏日奎等2名经济师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师结构类型,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早更快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三)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体系、突出和谐校园建设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是我校教育的出发点。学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积极探索德育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实效性。建立了以党支部为核心,以政教处、团委、年段长、班主任、保卫科等部门为骨干的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学校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这个中心,进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狠抓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两项教育,注重对学生遵纪守法、文明诚实、助人为乐以及自律自强等行为的养成教育
14、;开展以每年元旦汇演为中心内容的文化艺术节和以校运动会为中心内容的体育节系列活动;开展一系列的主题征文或演讲活动。根据专业特色,电器专业每年开展“小制作、小发明”活动;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各类有班级特色的班报与网页;创办学生文学社,成立校运动队、舞蹈队,开辟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会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省市级先进集体、优秀学生干部和三好学生。同时,学校还十分重视社会、家庭的德育资源,成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聘请校外辅导员,完善家长学校制度,积极与部队社区共建,拓展德育基地,并经常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法制教育。从而建立
15、起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育人新格局。(四)抓常规、促教改,素质教育成效显著教学质量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是关键。我校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这个主题开展教学教改工作。首先,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对教师备课、授课、公开课教学、听课、评课、批改作业、出卷、辅导竞赛等制定出相应的较为完整细致的评价标准,由各学科教研组具体实施,并接受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近年来,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的教学常规规范化管理予以高度评价。其次,为树立现代教学新理念,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16、依据上级部署,学校严格要求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并组织开展新教师技能培训和创优评优活动,大力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激励并创设条件让教师参与省市级立项课题实验,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课改理论培训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培训,并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获取最新教学教改信息,特别要求教师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学会设计制作课件和运用多媒体技术上课。近年来,我校教研教改蔚然成风,学术研究氛围浓厚,共有六十多篇教师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交流。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个性,我校实施了人本管理,施行弹性学分制,充分照顾学生的具体情况,允许学生半工半读,先实践、后补修学分,可以在5年内修完全部学业。实行
17、了学生评价改革,推行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学校还按照“全面发展,培养特长”的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县级以上学科竞赛和文体比赛,获得喜人的成绩:我校参加2006年首届宁德市职业学校财会技能级赛获得团体第一名,电子专业技能竞赛获得团体第三名,其中05级电子专业魏谢华获得电子元器件识别比赛第一名 ;08级计算机学生杨陈良、彭华俊、07级计算机专业林清华参加2009年宁德市中职学校技能大赛“计算机”项目分别获得二、三等奖;校学生篮球队在参加县高中男子篮球比赛中屡获佳绩;校舞蹈队、艺术队多次参加周宁县各类文艺演出及县委宣传部组织的文艺下乡活动,学生李陈生还参加了省体育局
18、组织的男子排球集训。素质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学校各项工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与赞誉。(五)加强招生宣传和就业推荐工作近年来,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减少及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逐年壮大,加上社会重普高轻职教的思想仍普遍存在,许多学生初中毕业后赴上海就业,导致了中职学校生源的逐年萎缩,给我校招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我校每年的招生工作都尽力做到早启动、早宣传,通过印制精美传单、招生简章、录制播放职业教育专题片等,组织人员到各中学和村镇进行宣讲,向学生和家长面对面宣传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相关优惠政策及接受职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报纸专刊、有线电视、校园网站等媒介宣传我校的发展成就,扩大学校社会影响
19、;通过邀请有成就的职专毕业生回到初中母校现身说法,让学生感受到接受职业教育的美好前景,经过有的放矢的不懈努力,我校每年均能完成上级布置的招生任务,近两年的招生数还呈现可喜的上升趋势。我校十分注重学生就业工作,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每年初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生就业推荐工作领导小组,校领导班子经常带领有关人员深入调查,走访用人单位,倾听企业的意见。学校通过早年向企业输送大量优秀毕业生,与福州冠捷公司、华映光电公司、东南汽车公司、厦门友达公司、北京南国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飞毛腿(福建)公司等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中等技术人员的供需关系;通过周宁在沪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与上海私营企业建立了新的人
20、才供需关系,近几年,我校大量合格毕业生涌向上海就业或创业,学校就业工作逐渐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自主就业的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由学校推荐就业的模式。学校认真做好毕业班学生就业前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思想,强化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化;加强我校就业推荐网络的完善,进一步了解就业市场动态;认真做好各就业点的跟踪和反馈工作。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力求做到让每一个毕业生都有一个满意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招得进、学得好、送得出”的良好发展态势。(六)突出专业特长,开展技能鉴定,努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新时期,职业学校教育必须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能力为本位,
21、实行产教结合和校企合作,造就生产、服务和管理为一体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校依据这样的办学理念,为了办学能更加贴近市场,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及时对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进行了调整。为适应“闽东亲水游”及周宁建设生态旅游强县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还设置了旅游专业;针对在沪企业对财会人员的大量需求,学校连续三年招收财会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同时外聘财政局经济师担任兼职教师,逐年增加财会专业的招生数。学校还承担了大量的校外短训任务。学校先后与县农办、旅游局、移民办、民政局等单位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导游班培训、库区移民子女实用技术培训及科技拥军实用技能培训等。根据国
22、家对技术工种人员实行“双证制”的有关要求,历年来我校一贯鼓励、支持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对应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考核,让学生取得“双证书”,为就业创造优越的条件。为了落实“双证制”,我校努力创造条件,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12月12日成立了“周宁职业中专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同时配套引进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培训了一批考评员,学校可以对维修电工、计算机操作员等工种进行鉴定并发证,2009年5月进行首次为93人进行了职业技能技术鉴定。为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我校几年来十分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先后与周宁县移动公司等单位达成协议,做为我校学生实训基地。学校正计
23、划兴建一座占地面积1125平方米、建筑面积5625平方米、预算投资800万元的实训大楼,并添置相应的器材,届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我校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七)创建科学的管理机制,促进学校的规范管理近年来,学校进行了教学体制和内部激励机制改革,按规定配备了党、政、工、团及相关职能管理机制,培养并提拨了部分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教学骨干担任校级领导,中层管理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精干,均来自教学第一线。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心全意投入到教育教学管理之中。我校加快制度建设步伐,通过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完善制度,坚持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民主监督,相继修订、健全并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先后出台
24、了教师考勤制度、教师年度考核量化细则、教职工年度考核评优条件、教学督导制度、职称评聘量化评分标准、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试行)、学分制管理方案(试行)、校务公开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条例。学校还实行了“年段负责制”和“教研组负责制”双轨运行的管理机制,强化管理力度,提高管理效率,使学校管理日趋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学校财务制度健全,各项财务管理措施得以落实,经费收支严格按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能严格按有关文件规定合理收费,不存在向学生乱收费现象。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及时将学校的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学期综合考评、职称晋级、财务收支等重大事项进行公示。通过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极大鼓舞
25、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八)建立助学金、奖学金制度学校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文件精神,两年来,准确地为1000多名学生发放了每年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并逐步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帮助所有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还特别关注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坚持开展扶贫助学工程,制定并实施了周宁职专中职贫困生资助方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减免或缓交学杂费,并积极争取政府补助和社会热心人士的资助资金;开展勤工俭学,优先推荐贫困生就业等有效措施。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获得200-800元不等的资助,使许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贫困生顺利就学并实现就业。学校还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实施奖学金制度,对获得一、二、三等奖奖学金的学生每
26、年予以500、300、200元的奖励。回顾过去,我们为我们付出而得到的回报感到欣慰;展望未来,我们为学校美好的前景而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周宁职专必将能把握申报省级重点中专学校这一新的发展机遇,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实施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并继续沿着“学校建设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质量优质化”的道路奋勇前进,务实创新,励志图强,努力将我校建设成山区县一流职业学校。总之,对照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指标体系,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
27、是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创新、开拓进取的领导班子。二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明确、理念新颖、形式灵活、具有自己的特色。办学成绩显著,发展前景好。三是有一支团结向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专业技能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四是专业设置能适应社会需要、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五是毕业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就业质量逐年提高。五、存在的不足之处对照标准,我们也清醒的看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学校基础设施还较为薄弱,教学设备急需添置和更新。二是专业教师的数量相对不足,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改革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三是骨干专业的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应加紧建设实训大
28、楼和图书馆,以满足教学的需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通过认真、全面的分析,广泛征求意见,已着手进行整改:一是借助政府力量和社会力量,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校园建设和设备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二是继续加强内部教育教学的管理和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的业务进修,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进一步加大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彰显职业教育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经济的功能。四是努力探索后勤社会化的路子,解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给学校带来的后勤压力。五是要以参评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契机、为新的起点,
29、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早日参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而努力。六、学校近中远期发展规划创建省级重点中专学校是我校前进的动力,也是我校美好前景中的一个重要亮点。我们将以创建为契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先导,以优秀的教育教学质量为保证,以一流的服务为宗旨,创建一流的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使学校的教育科研、培养模式与管理水平进入全省职校先进行列,力争在35年内创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建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为将来争取升格为职业大专院校奠定坚实的基础。(一)近期规划(2007
30、年2010)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学生宿舍楼、实训楼、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充实计算机专业、财会专业、电子电工专业的实训设备;力争专任教师的学历达标率达90%以上,其中高级讲师比例超过20%;在校生人数增加到2200人以上,年职业培训人数力争达到2500名;新增一个国家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汽车维修服务专业,并力争招生数达50人以上;创建一个省级重点专业(财会专业)及一个重点实训室。(二)中期规划(2011年2013年)用三年时间完成体育馆、新办公楼等基础设施;建成标准的篮球场6个和排球场1个,室内羽毛球场2个及室内乒乓球室等,添置各类图书6万册,使学校藏书量超过12万册;力求75%以上的专业课教师
31、成为“双师型”教师;新增设电器工程自动化专业;创建一个国家级重点专业,一个省级重点专业,力争迈入国家级重点中专行列。(三)远期规划(2014年2016年)扩大校园面积,征用校园东侧30多亩地建成百亩校园;建成独立的图书馆,藏书量达20万册以上;建设2号实训大楼,添置实训设备;力争早日升格为职业教育大专院校。春风化雨二十载,桃李芬芳香满园。2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一万名毕业生,他们活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用青春抒写人生最美丽的诗篇,用业绩谱写学校灿烂的历史。如今我们要紧抓职业教育大好形势,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进取精神,把继承和创新作为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继续深化改革,走创新之路,树立
32、品牌意识,团结一心,锐意进取,为创办一流职校而努力奋斗!、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关于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学院评建工作从2006年1月开始,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创新、特别能打硬仗”的评估精神,扎扎实实地开展评建整改工作。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学院按照评估指标体系要求进行逐项自评,并邀请省内外专家到校指导,自评达到较为满意的结果,现形成下述自评报告,请专家组考察审定。第一部分 学院概况一、历史沿革学院有四十余年的办学历史,前身是创办于19
33、65年的辽宁仪器仪表中等技术学校,隶属辽宁省仪器仪表工业公司,校址位于丹东市福春街。由于受“文革”影响,学校于1970年停办。1979年恢复办学,更名为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校址位于丹东市桃源街,1992年学校被评为省部级重点中专,1999年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同年,经辽宁省政府批准,学校开始高职教育办学试点,1999年学校划转辽宁省教育厅所属。2000年学校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002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在原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基础上,独立升格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9月在保留原校区(现北校区)基础上,正式组建
34、学院南校区(浪头校区),地址位于丹东市北环路。2004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数控技术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在四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三变体制、三迁校址、三易其名,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具有一定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二、学院现状学院坚持服务于机电设备制造行业,根据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附加产业这一产业结构对应设置主体专业,形成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的专业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加大制造业服务类专业建设。现设有4系2部共六个教学单位,有10个专业群,30个专业方向。学院拥有国家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院
35、现有全日制在校生4113名,专任教师201人,兼职教师67人,生师比17:1;具有副高级以上职务教师77人,其中教授20人,高级职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3%;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教师4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76.2%;现有占地面积354468.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94169.8平方米,生均22.9平方米;学生宿舍总面积30001.6平方米,生均7.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276.3万元,生均5534.4元,百名学生配备教学用计算机台数36台,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数37个,馆藏图书251090册,生均61册。第二部分 评建
36、工作一、落实组织、建立网络遵照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暂行)和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实施细则与操作规程的精神,建立了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把评建工作分解为十大专项工作,每个专项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总负责,分项工作由中层干部负责组织落实。建立了评建办公室,负责相关工作的组织、落实、指导和督办整体工作进程。建立了自评负责人制,由院领导、中层干部组成校内评建专家组,实行主要指标和关键要素负责制,每人负责一个关键要素,指导各自指标的自评自查自建工作。同时,各系部也参照学院评建工作组织形式,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进一
37、步分解任务,落实到人,在全院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评估工作组织网络。完整的评建系统网络和明确的职责范围,保证了评建工作层层有人负责,条条有人落实。二、思想动员、全员参与根据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要求,学院本着“文章做在促上、精力用在改上、力量花在建上”的原则,明确了“人人都是评估对象,事事都是评估内容”的思想,先后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对象,突出准确理解有关评估文件精神和学院发展建设理念两个着力点,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的思想动员。实施了“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先后组织百余人次到省内外5所已经评上优秀和按照新的评估方案已通过评估的高职院校学习取经,邀请了2名教育部评估专家进校通过模拟评估、
38、实地讲评、举办讲座等形式,现场指导评建工作。按照教职工和学生两种类别印发了评估工作宣传手册,并组织了应知应会知识测验。学院多次召开党委会、院长办公会、院务会、教务系统大会等,统一思想,研究布置和检查评建工作。从而使教职工明确了评估的根本目的和对学院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形成了“评估牵系你我他,誓与学院共荣辱”的氛围,全体教职工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以主人翁的态度为评估出力。这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为迎评促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三、周密部署、按步实施评估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既要以历史的眼光回顾总结过去,又要以发展的观点进行整改,所以我们在开展评建工作中严格按照有关评估文件
39、精神对照检查工作,评严、改实、促建,力戒虚浮。具体工作共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明确任务,总体部署。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建立了组织网络,分解了指标任务,明确了职责责任,理清了工作思路。第二阶段 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各部门对照评估指标自评自查,摸清家底,找出差距,准备原始材料。第三阶段 组织自评,整改建设。在自评基础上,学院确定重点整改项目,提出整改措施,限定整改时间,进行规范管理。涉及到综合性比较强的项目由院领导协调,涉及到的具体项目由归口管理部门落实整改。第四阶段 全面优化,迎接评估。由评建办协调,各部门配合,组织材料内审、数据统计、进行预评。对预评查找出来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由学院评建工作领导
40、小组全面审核,迎接专家进校评估。第三部分 办学成效学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倾力打造学院精神,其灵魂是“艰苦创业,真抓实干”的校魂精神,以党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切入点,常抓不懈。提出了“平常时期看得出来,关键时刻冲得出来,危难时期豁得出来,利益面前让得出来”的党员作风;提出了“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校风;提出了“敬业、爱生、博学、专精”的教风;提出了“勤学善思、诚实求真”的学风。在打造学院精神过程中,将“厚德笃行”的校训贯穿于办学指导思想、质量方针、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生素质培养等各个方面,集中民智、凝聚民心、调动民力,始终没有安于现状,始终没有
41、停止发展的脚步,始终在抢抓机遇,始终在推动大发展。一、领导作用(一)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学院领导班子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三个面向”和党的教育方针,突出高等、职业、现代的特点,按照省委省政府“建设两大基地、形成三大支柱产业”和“五点一线”的发展思路,树立“学校以育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紧贴地区发展需求,本着“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求做大,但求做精”、“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原则,实施了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在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指导下,作为有机电设备制造业的行业背景和
42、地处辽宁“五点一线”战略规划区域内的一所高职院校,学院坚持“依托行业,服务行业,融入行业,引领行业”的办学方向,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逐步形成了以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的专业结构,建立了机械加工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工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电子信息、软件技术、艺术设计、制造类服务业、应用语言十大专业群,形成了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相互渗透、并重发展的格局。(二)明确了办学目标与定位2002年学院独立升格后,面对高职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冷静思考,大胆创新,脚踏实地,志存高远,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学院特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的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扎根丹东,服务辽宁
43、,依托行业,面向一线”的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紧紧围绕辽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创建工科类专业为主体,机电类专业为特色,规模适度、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社会欢迎的辽宁省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目标定位;坚持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职业技术培训,形成高职教育与国家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日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培训并重发展的层次类型定位;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模式定位。牢固确立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牢固确立教师在办好学校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四定位四牢固”办学思路指导下,学院深化改革,加强建设
44、,打造特色,培育品牌,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社会认可度不断提升,学院始终保持着健康快速的发展势头。在办学目标与定位的引领下,学院在校生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近三年来,“三校生”单招、“五年一贯制”生源逐年减少,高中生源逐年增加,2005年招收初中生263人,“三校生”618人,高中生614人;2006年招收初中生173人,“三校生”537人,高中生730人;2007年招收初中生117人,“三校生”253人,高中生1217人。不仅实现了初中、“三校”生源逐步减少,高中生源逐步增加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录取总量和生源质量的双提高。2006年学院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4.29%,报到率达到92
45、.31%;2007年第一志愿上线率达到67.82%,报到率达到95.43%。在“不求做大,但求做精”原则的指导下,几年来学院按照“稳定数量,提高质量”的招生原则,适当控制了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在校生总数一直稳定在4000余人,使办学资源基本满足办学规模变化的需要,切实处理好了规模与质量的关系。在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发展格局构建过程中,短期培训种类、规模也在逐步增加,2005年职业培训达到1800人次;2006年职业培训达到2100人次,2007年9月又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签定了20余个职种,年培训规模达2000余人的订单培训计划。(三)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入。学院
46、领导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近三年,省财政拨款4300余万元,学院学费收入5700余万元,教育部、财政部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奖励资金和辽宁省配套资金达1000余万元,用于教学基础设施和师生工作、学习、生活状况的改善,根据测算,“十五”期间学院在编教职工人年均收入增长了52.2%。20062007学年按时、足额地向学生发放奖助学金115万元。关注教学及学生情况。学院建立了院级领导及院长助理走访教学及学生工作制度,经常研究教学和学生工作,院领导担任班导师,坚持听课、走访学生寝室、校内外实习点。20062007学年度院领导听课81次、走访学生寝室41次、走访校内外
47、实习点44次。对在走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能够处理的立即处理,不能马上处理的,在七日内给予答复。做到了心里装着师生,凡事想着师生,工作依靠师生,为师生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重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的合作育人。学院原来隶属辽宁省机械工业厅,有丰富的行业办学背景,有30余年的行业办学历史,有较成熟的职业教育经验。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在互惠双赢基础上,建立了与区域社会及产业合作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特别是由辽宁曙光汽车集团投资建设,学院管理运行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项目正式启动,掀开了学院校企深层次合作新的一页。学院先后成立了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委
48、员会、科研产业处、高职教育研究所和具有法人资格的丹东新实机电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组织,各个专业组建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建了5个研究室,形成了学院与各系部、各教研室组成的产学结合教育工作网络,建立了研究、管理、指导、评价、推广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建立了教师参与产学结合教育的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产学结合教育活动并取得成果的教师,要在年终考核和评职过程中予以加分,对优秀成果要给予奖励,把教育教学研究真正地纳入到教学运行的整体工作中。学院每年都制定产学研工作计划和项目计划,并由各系(部)具体组织实施。学院还定期召开产学研工作会议,检查落实产学结合教育工作,使产学结合教育工作常抓不懈。学院制定了相关
49、政策对产学研项目研究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和保证。建立了产学研项目奖励和运行经费保障制度,项目成果推广经费制度。设立了专项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重点项目研究和对纵向、横向项目的经费配套,用于支持纵向项目的前期和基础研究。二、师资队伍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打造学院品牌的首要条件。学院站在“人才兴校”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个提升,三个引进,五个工程”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一个提升”的目标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水平;“三个引进”的目标是引进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业带头人,引进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合同制教师,引进一批由企业技术骨干与能手组成的兼职教师;“五个工程”的目标是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
50、养工程、专业带头人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师德教育工程。截止目前,学院先后选送54名教师攻读硕士以上学位,与苏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联合开办硕士研究生班;分期分批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参加生产实践,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培训;先后选派20人次到国外进行短期的培训考察等。目前,学院有1个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的76.2%;教师中有国家教育部高职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辽宁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丹东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3人;19名教师被丹东市聘为科技评审专家,22名教师成为行业协会、教学指
51、导委员会的骨干成员;教师取得职务专利2项,正在申请中的职务专利6项。此外,学院还聘请了2名高校的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聘用了4名来自韩国的外教来校担任教学工作。三、课程建设学院十分重视课程建设工作,自1999年举办高职教育试点以来,就着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学院升格后,我们以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为抓手,着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学院坚持为人才培养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依托国家职业标准、行业职业标准、企业认证标准,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学院从1993年开始在无损检测专业试
52、行职业技能鉴定,从1999年开始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学院在“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应具备该专业所涵盖职业(工种)的职业技能水平,专业教师应具备指导学生掌握这种水平的必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原则下,形成了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教学理念。除选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外,还选用了行业标准和企业认证标准,使全部专业都选定了与本专业贴近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鉴定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在这方面的工作成绩多次受到上级表扬,2004年学院在辽宁省高职教学工作会议上做了题为“深化教育改革,推行职业技能鉴定,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经验介绍。2004年12月,“国家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有效
53、衔接的研究与实践”获辽宁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构建职业标准与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过程中,对高职课程模式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进行了系统改革,在打破传统课程模式,实现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有机整合等方面取得了进展,构建了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高职课程模式,实现了课程理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结构、课程实施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从而变以“理论教学为主线”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在教学计划中有详细的专业能力分解图、培养方案分解图;在课程安排上以能力为主线,根据教学模块进行分解和整体优化,理论模块与实践模块相结合,基本技能模块与专业技能模块相结合。教学地点也根据课程性质,灵活的安排在不同地点进行:
54、以理论教学为主,穿插进行部分课内实践的课程,主要在教室内进行教学;以实践环节为主,边传授知识边培养技能的课程,主要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设计和综合实训,则采用专用周方式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把以生产过程为导向的“教、学、做”有效地融为一体。在文化课改革方面,我们根据生源特点,通过摸底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高等数学和英语采取了分层教学、分模块教学等措施,教学效果显著。在“两课”教学改革中,我们在聘请丹东市委讲师团、市委宣传部理论处的专家授课方面取得较好效果。在理论教学中,推行启发式、引导发现式、讨论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在专业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教学设施和实训条件,推广项目教学
55、法、现场教学法,实现了理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上述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截止到2007年7月,学院已经建成院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四、实践教学学院秉承崇尚实践的传统,千方百计加快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已开设的专业都建立了仿真性强、设备较先进、软硬件配套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实训室建设中,学院提出了“强调二次开发,淡化整体外购,立足校内资源,注重校外基地,着重软件建设,适度硬件投入”的建设理念,按照“教室专业化,实验室实训化,实训室仿真化,实习基地企业化”的总体目标,构建了集证书考核、基本技能实训、综合实训、专业实训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教学平
56、台,充分体现了真实的职业氛围。各专业都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总结并实施了任务到班、责任到人、共同管理、分类指导、阶段考核的管理方法,注重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全院现有校外签约实习基地61家,涵盖了学院全部专业,合作机制完善,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稳定,运行情况良好。学院依托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近二年学院学生参加各类技能鉴定超过14000人次,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了学生就业渠道。现有国家、省、市职业技能鉴定站、培训基地10个,开设了32个职种的中、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有技能鉴定考评员55人。2007届毕业生获取“双证书
57、”人数达到毕业生总数的84.67%。学院在各专业都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由来自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各行业的专家组成,定期开展专业研究活动,研究企业需求与学院专业的衔接,讨论修订专业教学计划和大纲,指导学院的教学活动。学院坚持每年进行教研立项研究,组织专业教师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对各专业对应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规范规定的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进行详细剖析,在此基础上,对学院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滚动修订调整,确保教学培养目标能始终符合国家职业标准和适应行业、社会发展变化。五、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是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行业工作需求的关键环节,是学院教学建设的核心。学院依据区域经济和
58、产业发展总体思路,将现有30个专业按照服务领域划分为10大专业群。其中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软件技术、制造类服务业、汽车工程6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特色专业群;将机械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汽车工程4大专业群确定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群。每个专业群都确定了核心专业和专业建设目标,其中电气自动化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检测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特色专业。专业群建设采用“公共基础平台+公共专业技术平台+专业方向”的基本框架,课程体系按照“321模式”构建。其中,“3”代表用前三个学期完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和公共专业技术平台课程;“2”代表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1”
59、代表第六学期完成顶岗实践,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六大特色专业群建设,学院着力打造了自动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工程、信息技术工程、国际商务管理四大中心。建立了优质核心课程研发团队,吸纳企业技术骨干广泛参与,着力对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实施了单元课程开发,共开发单元课程20余门,形成了理论和实践相互融通、“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块,为实施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创造条件。目前学院建成国家级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省级试点专业1个,院级示范专业8个。(一)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色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国家级高职教育试点专业、辽宁省高职教育示范专业。该专业始终坚持教学同生产实
60、践相结合,并服务于生产实践的专业建设理念,广泛开展校企合作,通过对众多企业典型生产自动化系统和成套设备的研究分析,在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上,以建设真实性或仿真性实训环境为抓手,促进专业教师开发生产性实训项目,先后完成了常规仪表串级控制系统、系列传感器与显示仪表开发、现场总线实训室改造、PLC控制实训用教学电梯的研制、钟罩式气体计量器微机控制检定系统、电子技术技能综合训练实训室的建设等生产性自动控制系统,为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提供了生产性环境。以项目为导向,在校内努力打造生产性教学环境,实现教学与生产结合、学习同工作结合,初步形成了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该专业开设的可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贸市场副食品供货服务方案
- 分娩镇痛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 输血不良反应热线咨询与处理预案
- 特殊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制度
- 科技公司客户访问与信息管理制度
- 农村环境治理与资源回收方案
- 技术岗薪资评估与调整方案
- 工厂防震减灾安全保障措施
- 小学教师课堂管理工作总结
- IT行业校企协同创新方案
- 医院护理培训课件:《消渴病痹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
- YMO青少年数学思维28届1-6年级全国总决赛试卷
- 廉洁从业管理办法
- 各工序的产能计算
- 家长会课件:三年级上册期中数学家长会课件
-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报告2022
- 地铁应急管理知识培训44
- 廉洁提醒谈话记录表 (空表)
- 《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解读急性胰腺炎外科诊治现状与进展
- 二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材分析
- 游戏综合YY频道设计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