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天津漕运文化2009-12-2706:46:55|分类:饮食文化|字号订阅一、漕运促进了天津的兴盛天津沿革:金代:直沽寨;元代:海津镇;清代:天津卫。都带“水”偏旁。天津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约在4000多年前,现在的天津市区所在地逐渐全部露出海底成陆,而至迟到战国时期,这里已有先民劳作生息。在西汉时期,现在天津的地域隶属渔阳郡。金朝在海河边设立“直沽寨”,成为畿南军事重镇。元代在直沽设“海津镇”。明永乐二年在直沽设卫,兴工筑城,并赐名“天津”,意谓“天子车驾渡河之处”。接着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卫”是明朝的军事建制,天津三卫士兵定额16800人。清顺雍正年间改天津卫为天津州,不久升州为府,
2、辖天津、静海、青县、南皮、盐山、庆云、沧州六县一州。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至公元1293年全线通航),前后共持续了1779年。在漫长的岁月里,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到了隋朝,隋炀帝动用几百万人,开凿贯通了大运河,这为以后国家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作出了巨大贡献),隋代开始全线贯通,经唐宋发展,最终在元代成为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贯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全长1794公里,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
3、巴拿马运河的33倍。现存的大运河都是明清留下来的,那时是运河发展的鼎盛期。这条大动脉,带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南北物资大交流,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民俗、饮食、工艺、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漕运文化。京杭大运河在天津境内,就是北运河(长180公里)和南运河(长414公里,历史上曾是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一部分,因隋炀帝曾乘龙舟沿永济渠抵涿郡,故南运河被称为御河。)在天津会师,又在这里被海河一齐送入渤海。因此海河成为连接运河航运与海运的唯一通道。据记载,漕运发达时期,从天津到通州的北运河上每年要承载2万艘运粮的漕船,官兵12万人次,连同商船共3万艘。水道的开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
4、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津卫”。因此天津城市的兴起与漕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天津是运河载来的城市。、从地名看天津的源起天津聚落是伴随着漕运而逐渐形成的,明显呈现带状分布特征。海河与运河沿岸附近的聚落密度和规模都较大,如南运河沿岸的静海、独流、唐官屯、王官屯、双塘等,都是明代漕运的码头,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北运河沿岸聚落的漕运文化特征更突出,如“老米店”为元代漕运屯米处;“粜粮务”是糟粮交易场;“木厂”是漕运存放木材的地方;“南口哨”是保护漕运的哨所;“大三里浅”则形象地说明北运河淤塞严重,水浅处长达三里。海河是元代海漕通道,“军粮城”是重要的漕粮囤积处和转运站。城内的仓门口、仓廒街等也是漕运
5、留下的文化遗址。天津自古靠漕运兴市,沿海河和运河多处建有仓廒以囤粮,从而出现了如南仓、北仓,上仓、下仓,东仓、西仓等成对的地名。“南仓”位于北辰区天穆镇,元初即为百万粮仓,因与“北仓”位置相对,故名“南仓”。“北仓”位于北辰区京津路西侧、北运河东岸,元、明时即为漕运码头和储粮地,清乾隆年间在此建造津邑储备粮仓,与“南仓”同为仓廒,以相对位置得名“北仓”。“上仓”位于蓟县县城南15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漕运最靠北的一座大型粮仓,以北为上,故名“上仓”。“下仓”位于蓟县县城南285公里,唐代成村,是当时上仓南面的一座运粮仓廒所在,以南为下,故名“下仓”。“东仓”“西仓”都处于武清区大沙河乡,是相
6、邻的两个村落,皆为元朝时储运漕粮仓廒的旧址。元末仓廒废置,演变为村落,因所处方位,分别名为“东仓”“西仓”。“仓廒街”位于红桥区东北部,在东马路西侧,明宣德元年(1426)在此建仓廒储存漕粮,后形成街道,故名仓廒街。“仓门口”是胡同名,处于仓廒大门的位置,故名。“仓门口横胡同”处在仓门口前方,故名。“军粮城”位于东丽区津塘公路北侧,唐朝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为保证幽蓟地区的军需物资供给,在此建造储运中转军粮的基地,因而命名为“军粮城”。武清北蔡村乡有村名“粜粮务”,辽代时这里曾是百姓买卖粮食的交易市场,后成为村名。武清有地名“仓上”,明代在此驻军屯田,建有储粮仓廒,渐成聚落,始名小仓屯,后
7、演化为“仓上”。与漕运有关的地名,还得谈到“席厂”。漕运粮食的船只需要加盖苫席以遮风蔽雨,于是编织苇席的工场就应求而生了。河北区就有一些相关地名:地处北运河下游东岸有“席厂村”,明洪武年间漕粮运输船队在此停泊需添加苫盖苇席,于是当地遂以编席为业,因而得名“席厂村”;并由此派生出“席厂大街”“席厂下坡”等街巷名。四、运河两岸的文化遗产南运河作为古代联结南北经济的运输线、生命线,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也养育了沿岸百姓,沿河百姓除利用运河灌溉农田、发展水上运输、打鱼捞虾外,沿河湿地盛产的芦苇等也成为百姓谋生的重要资源。历史上苇席、苇编业在天津经济中占有一定的比重。驰名中外的天津大白菜、天津冬菜、独流老醋、沙窝萝卜等都与南运河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南运河天津段沿岸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闻名世界的“杨柳青年画”。杨柳青年画经过几百年的流传,传统工艺不仅完好地保持下来,而且有新的发展,现在已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运河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天津城西南运河岸边的水西庄,该园为康熙年间大盐商查日乾所建,后历年增建,成为天津最为著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