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离骚(节选) (3)_第1页
2离骚(节选) (3)_第2页
2离骚(节选) (3)_第3页
2离骚(节选) (3)_第4页
2离骚(节选) (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水诗文与文人情怀 从屈原、陶潜、李商隐到苏轼 张 忠二一九 年七月山水诗文是中国人对自然美进行至深开掘的宏大析晶自然成为美的三大逻辑- 致用- 比德- 畅神中国文人情怀的历史演进- 屈原- 陶渊明- 李商隐- 苏轼山水诗文的经典性分析- 兰亭集序- 游褒禅山记- 赤壁赋基本内容2人与自然的联系,从文化意义上来看,应该说,中国人的作为更周到、更细密、更深刻。中国的山水艺术成熟于魏晋时期-中国最早的山水诗:曹操(东汉末)观沧海-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展子虔(隋)游春图-中国最早的山水游记:马第伯(东汉初)封禅仪记山水意识与文人情怀-山水意识构成中国古代文人情怀的核心内涵山水艺术成为一种艺术模式-

2、中国人独到的山水意识使山水艺术日臻精妙,形成有着鲜明特色的艺术范式,让中国文人的精神境界呈现出一种更缠绵、更洒脱、更从容、更隽永的风度之美。一、山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骄傲3 自然美的本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经典命题:1.自然是人的延伸属人的自然和非属人的自然。2.人化自然人的自然(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3.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是人本主义;完成了的人本主义是自然主义。自然美在本质上言说着何种程度的历史进程中的人与其现实中的自然缔结了何种程度的历史实践关系。这种实在的历史实践关系就是自然成为美的逻辑致用、比德和畅神 自然美在人与自然相互进化的历史进程中磨合、砥砺、演进文人作

3、为某种程度历史进程中的人能与山水自然实现至深至广互动的本质力量即文人的山水意识,即文人情怀;所以山水诗文就可以作为一把尺子测度出文人情怀来。二、自然成为美的三大逻辑4 基本涵义-经济致用“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作为人类物质需要的基础对象,即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对象,从各种各样的生产方式上维系着两者之间的血肉关系,从最根本上决定着人与自然的基本精神联系,这是自然事物从逻辑上之所以构成自然美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 意义延伸- 由实用确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精神联系尽管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和前提,但仅由此所决定的这种精神联系的内涵却相对简朴和单纯,因而显得特别初级和幼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

4、能满足于日益丰富和精致的人类精神发展的需要。这就是说,由依赖于物质联系而确立的精神联系仅仅是一方面而已,远远地不能涵盖人类精神生活的整体内涵。- 那么,那些仅用于自然本身的特性去说理的诗文,应该说从境界上也仅限于这种致用的品位,其作为山水游记的意义和价值就相当不经典了,如游褒禅山记,如果仅从中间两段去看,确实相当一般。自然成为美的三大逻辑(一)致用5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

5、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节选)6基本涵

6、义-“君子比德于玉”(礼记聘义)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碈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碈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碈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队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仁者乐山,知者乐水”(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意义延伸- 古人认为自然物含有或类有人的道德属性,从而成为人的某种道德属性的象征。- “知水仁山”揭示了人格和自然之间存在的对应关系,人在欣赏自然美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

7、地带有本身的性格、情感和伦理色彩,进行不同的选择。由于从自然美中可发现人格美,因此人格美也可通过自然美体现。自然作为美的三大逻辑(二)比德78梅傲高洁傲岸 9兰幽幽雅空灵 10竹俭虚心有节 11菊淡冷艳清贞 12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 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任道兮。 纷緼宜修,姱而不丑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 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 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

8、兮。 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屈原(前339?-前278?)13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1017-1073) 基本涵义 语出宗炳画山水序:应目、会心、畅神山水自然,声色熏暖,悦目怡听即为应目;哲理事态,契合心绪是为会心;玄机幽妙,逞怀养性所谓畅神。- 诗态表现:-通感:“箭泾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天眼:“千里莺啼绿

9、映红”-直觉:“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游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自然美的三个现实逻辑(三)畅神14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卷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泾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波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通感八声甘州 灵岩陪庚幕诸公游 吴文英16天眼江南春 杜牡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直觉锦瑟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

10、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8游目饮酒其五 陶潜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9三、文人情怀的历程与政治的尖锐冲突屈原不得不走向自然,然而自然也不错,至少解决了生活问题陶潜与生命的尖锐冲突李商隐不得不回归自然,原来自然中也可以解决生命问题苏轼20屈原政治是什么?政治:只讲历史理性,不讲人文关怀无善不可为,无恶不可为;只计大体之功利,不计小己之利害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人情操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21陶渊明自然是什么?自然:-应目-会心-畅神正直、善良、傲岸、 刚烈的文人们避开与现实

11、政治剧烈冲突的精神家园22李商隐生命是什么?生命:-春蚕到死丝方尽(无题)-深知身在情常在( 暮秋独游曲江 )-殷忧动即来(江亭散席循柳路吟(归官舍) )正直、善良、傲岸、刚烈的文 人们不仅面临与现实政治剧烈冲突的压力同时开始更清醒地面临着“此身非我有”的终极压力。这个压力更令人难堪。苏轼人是什么?人: 真“人生空漠,无所寄托”吗?真可以“何羡天地、不取分毫、适遇风月”。“变与不变”其实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具有浓烈的禅意玄思特征,名义上特本分规矩,其实特放浪特自由,文人面临的一切压力,均由其荡然无存。人之大的命题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

12、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西人的借鉴尼采的酒神精神古希腊人的精神状态:陶醉和狂欢魔变(自弃):个人逗留于一个异己的天性从而舍弃了自己。人神合一王夫之的总结“能兴即谓之豪杰”俟解:有豪傑而不聖賢者矣,未有聖賢而不豪傑者也。能興即謂之豪傑。興者,性之生乎氣者也。拖沓委順當世之然而然,不然而不然,終日勞而不能度越於祿位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計薪,日以挫其志氣,仰視天而不知其高,俯視地而不知其厚,雖覺如夢,雖視如盲,虽勤動其四體而心不靈,惟不興故也。聖人以诗教以蕩滌

13、其濁心,震其暮氣,納之於豪杰而後期之以聖賢,此救人道於亂世之大權也。兴与“酒神精神一类”,决不止作一诗作手法解,其本质“天人合一”。山水诗文的经典性分析(一)兰亭集序:知大而不兴,所以不解“一死生和齐彭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

14、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天地宇宙恒大人的心境可比天地宇宙,但人本身却停留在短暂渺小,个中纠结、苦闷无法排解有心境而无兴。山水诗文的经典性分析(二)游褒禅山记:似“理而不兴”,所以有彰变法“俗用”之嫌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

15、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神比天地人文之大,自然的廓大幽深;历史的悠远沧桑。写法特殊明在喻理,意在经济致用,暗有神性度量之幽意,惜在文字篇章之外,俗常难识。赤壁赋明确地用自弃(魔变)超主客、泯物我,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不是让自然山水之大比衬出自己的渺小和羸弱,也不满足于自己单单的一个心态之大,关键是自己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完全融入自然山水的生命中,让自己的小命进入天地的大命,让个体汇入整体,让有限纳入无限,从而实现人格的至大至刚和无为逍遥。山水诗文的经典性分析(三)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