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育硕士(共23页)_第1页
在职教育硕士(共23页)_第2页
在职教育硕士(共23页)_第3页
在职教育硕士(共23页)_第4页
在职教育硕士(共23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在职(zizh)研究生教育(jioy)硕士心理学复习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duxing)、任务和方法一、概念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6、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

2、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它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性。二、填空题1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论灵魂被认为是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2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3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认为:心理学有一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短暂的历史。4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5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6、应用实验法进行研究时,应该有三个变量,一是自变量,

3、二是因变量,三是无关变量。7、实验法可以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8构造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创始人为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冯特首创了实验内省法。这个理论为冯特的学生铁钦纳继承和发展。9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代表人物有杜威等,强调意识的功能和作用,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10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应(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曾试图引进中间变量,但斯金纳反对任何形式的内因论,拒绝中间变量。认为强化和改变行为的主要动力是有机体操作环境的结果。11行为主义完全否定(fudng)

4、了对人的心理、意识的研究,以行为和生理反应代替心理现象。12格式(g shi)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惠特海默等,后期的代表任务是勒温,强调心理的整体性。13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构造主义、机能主义和格式塔心理学主要(zhyo)重视意识经验的研究,行为主义重视正常行为的分析,而精神分析则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构成。14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被视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势力。强调人有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5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包括皮亚杰学派,皮亚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着力探索智慧的性质,认为智力的本质

5、就是适应。16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三、问答题1、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2、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机体因素

6、,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3、简述人的心理的实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4简述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系统性原则,即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应该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和相互关系中去分析认识。教育性原则,研究的选题、使用方法和程序不应该损害被试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第二章心理的生理

7、基础一、概念1、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一个(y )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zhn h)信息的功能。2、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kngzh)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3、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4、听觉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5、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

8、作的有规律的应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6、条件反射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暂时建立起来的神经联系。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可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7、第一信号系统(吃梅子)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它是人和动物共有的。8、第二信号系统(谈梅生津)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9、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

9、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10、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二:(1)扩散和集中: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止不动的,而是要向临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布,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程度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2)相互诱导: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11、相互诱导(负诱导)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之一。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就是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

10、为正诱导和负诱导。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二填空题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2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3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4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b rn)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niwi)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5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boku)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型神经。6人的小脑有维

11、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7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8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9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10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11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他发现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他把这种分配叫做强化时程表。12抑制过程可以分为非条件抑制(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和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包括消退抑制和分化抑

12、制)。三、简答题1、斯金纳把强化时程表分为哪几种?正确的反应每次都予以强化定比间隔强化定时间隔强化不定比间隔强化,它的效果最好。不定时间隔强化在实际生活中,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2、工具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关系?(P171)第三章心理的发生与发展一、概念1、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2、感应性指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映,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是心理发生的标志。二、填空题1、动物心理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2、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是:一是劳动,二是语言。3

13、、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是: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环境和教育在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人的内在需要与外界环境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心理发展的动力。4、人类心理的基本特点主要包括概括性(凡这样必那样)、目的性(预见性)(要那样就这样)、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三、简答题1、简述人类心理发展的条件。2、在儿童教育方面华生提出哪些主张?3、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5、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历史学说认为个体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五个标志?6、维果斯基的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第四章感觉和知觉一、概念(ginin)1、感觉(gnju)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gnju

14、qgun)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2、知觉人脑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3、感受性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4、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5、差别感受性是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6、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7、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8、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9、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比现象。10、似动知觉又叫似动运动知觉。两个静态的物体,按一定时间依次呈现,使人觉得是一个动态的物体,即同一个物体从

15、一个位臵移动到另一个位臵,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知觉。11、知觉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12、*观察又称“思维的知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13、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情况。14、感受野当呈现特定刺激的时候,可记录到感觉神经通路及大脑皮质各水平上单个神经细胞的放电现象,据此可以揭示该个神经细胞所管辖的刺激区域。这个区域称为该神经细胞的感受野。而每个神经细胞的感受野都有其侦察特定特征的功能,又称为特征侦察器。二、填空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在数量上成反比关系。可以用公式E=1/R表示。其中

16、,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2、对两个刺激量强度差别的感觉能力是:差别感受性。3、暗适应是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明适应是感受性降低的过程。4、吃了糖再吃桔子会觉桔酸,这种味觉现象是:继时对比。5、视觉恒常性包括: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形状恒常性。6、空间知觉分为: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又称距离知觉或立体知觉。7、运动知觉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8、知觉的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9、观察的品质有: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10、19世纪(shj)60年代初,费希纳根据等距量

17、表的实验(shyn)结果,提出了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符合(fh)对数定律。11、作为视觉特征侦察器的大脑相应皮层细胞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简单细胞,二是复杂细胞,三是超复杂细胞。12、19世纪前半期韦伯发现差别感觉阈限与原来的刺激量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用公式K=I/I表示。其中,I代表原有刺激量,I代表增加的刺激量,K代表常数,这个公式叫韦伯定律。三、问题1、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力是学生学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一下几方面入手: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学会做观

18、察记录;观察后的归纳和总结;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2、*论述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知觉作为对事物的综合、整体的反映,其基本特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认识知觉的基本特征对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进行知觉时,从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把某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对象,而把另一些事物或现象当作知觉背景。知觉的选择性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如刺激强的事物、变化着的事物等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2)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

19、解性是指人在知觉一些事物或现象时,不仅能形成关于它的知觉形象,还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事物加以解释或判断,即从不同方面对它加以理解。人的知觉的理解性与人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3)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把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反映。在形成对客观事物整体性知觉时,客观事物各个组成部分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强的部分所起的作用,要大于弱的部分,知觉中强的成分决定着知觉整体性特点。如在小学生的识字教学中,

20、学生容易将字型相近的字写错,如容易将“折”“析”“拆”三个字、混淆,就是由于“、”在整个字型中是弱的部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强化这一“、,”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性。(4)知觉地恒常性:知觉地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然相对不变。如视知觉恒常性有颜色恒常性、大小恒常性、亮度恒常性和形状恒常性。知觉恒常性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第五章记忆一、概念1、记忆(jy)是经验的印留、保持(boch)和再作用的过程。按信息加工理论的说法,记忆是人脑对信息

21、的编码、储存、检索和提取(tq)的过程。2、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通常以表象形式存在,具有直观形象性。3、语词记忆是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亦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4、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具有鲜明、生动、深刻和情境性等特点。5、动作记忆以个体的动作、运动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其特点是容易保持和恢复。6、短时记忆是指信息一次呈现后,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具有意识性、操作性、按原始信息的感觉通道编码等特点,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7、长时记忆是指学习过的材料在人脑中保持1分钟以上乃至终

22、身的记忆。长时记忆具有组织性、备用性等特点,其容量几乎无限。8、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识记即为编码。9、回忆即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10、再认就是当曾经接触过的事物再出现时,能认出它。11、*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简称表象。)12、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并灵活运用一些有效的方法的识记。13、无意识记是指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有意采用任何识记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14、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15、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发生干扰作用。16

23、、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回忆或再认。17、保持人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过程。18、复习多次的识记称为复习。就信息加工理论而言,编码在识记中起决定性作用。19、识记的敏捷性识记速度的快慢。20、保持的持久性对识记材料保持时间的久暂。21、记忆的正确性对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22、记忆(jy)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够(nnggu)把记忆中所储存的知识迅速地提取出来,以解决当前的实际(shj)问题。23、工作记忆由短时记忆扩展而来,是指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将信息加以储存,即它具有加工与存储双重功能。它有三个组成成分:中央执行系统、视空

24、间画板和语音回路。24、情景记忆关于个人经历过的事件的记忆。25、语义记忆关于世界各种知识的记忆。26、程序记忆关于怎样作的记忆,是通过熟练行为和认知程序来表达的。与意识分离。27、外显记忆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搜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有意识提取信息的记忆。28、内隐记忆指不需要意识或不需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它是无意识提取的记忆。二、填空1、根据记忆内容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词语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2、根据记忆信息加工与保持时间长短,记忆可分为:瞬时记忆(感觉登记)、短时记忆、长时记忆。3、记忆的基本

25、环节有: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4、记忆表象的特点有:直观形象性、概括性和模糊片断性。5、根据识记材料和方法不同,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6、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是:前摄抑制。7、*记忆的品质有: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记忆的准备性。8、遗忘变量与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是:遗忘曲线,遗忘规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9、由李白想到杜甫,由春天想到繁荣是联想律的类似律。10、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其容量约为72个组块。11、20世纪80年代后,心理学家将短时记忆扩展为工作记忆。12心理学家将长时记忆扩展为情景记忆、语义记忆和程序记忆,主要是根据3类记忆所存储的知识在性

26、质上的不同划分的。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均属于有意识记忆,可归为知道什么的记忆,而程序记忆是关于怎样做的记忆,与意识分离。13、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14、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潘菲尔德提出了记忆的定位说。认为有关听觉的记忆在听觉中枢产生,视觉记忆在视觉中枢产生、语言记忆在语言中枢产生。15、反响回路是指神经系统的皮层与皮层下组织之间存在的某种闭合的神经环路。16、瑞典神经(shnjng)生理学家海登提出了记忆的化学分子说。认为个人的长时记忆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内核糖核酸(RNA)的作用,核糖核酸被看作(kn zu)是记忆分子。三、问题(wnt)1、简

27、述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如下几个: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活动的内容与性质;识记的方法;材料的数量与性质。2、如何有效合理地组织复习?不是任何复习,都能得到同等的良好效果。复习的效果决定于复习的合理组织: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尝试回忆与识记交替进行,通过尝试回忆了解材料的难点。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的合理运用:对于不太长的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复习的形式多样化: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尽可能利用多种分析器的活动,把看、读、写、听结合起来复习。3、简述记忆表象及其

28、特点。记忆表象是指人在知觉客观事物后,在人脑中所保存的形象。但不能把表象看成是知觉的翻版或重复。记忆表象有三个特点:直观形象性。概括性:表象反映同一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多次感知过的一般特点,因而它比知觉形象有更高的概括性。模糊片断性:表象的形象没有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4简述巴甫洛夫的关于记忆的生理机制的理论。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记忆被认为是大脑皮质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巩固和恢复。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就是识记。暂时神经联系一旦形成便会在大脑皮质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因受到强化而巩固,因不强化而消退,这就是保持和遗忘。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在一定条件下的重新活动,就是回忆和再认

29、。5、遗忘规律的内容。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又称保持曲线。这条曲线表明,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这就是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以后的很多研究又丰富了遗忘过程的规律:有意义材料较无意义材料遗忘得慢;数量多的材料遗忘较快;两种相似的材料前后间隔短,则容易相互干扰而造成遗忘;学习程度不够的材料容易遗忘;过度学习50的材料保持得好一些。第六章思维与想象一、概念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动作思维又叫直觉行动思维,是以实际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形象思维又叫直观形象思维,它是依靠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4、抽象思维又叫语

30、词逻辑思维,是依赖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的思维。5、集中性思维(swi)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cho zhe)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d ch)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6、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赖常规寻找变异的思维。7、*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也是构成人类知识的最基本单位。8、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9、想

31、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10、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描述或图形等的提示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11、创造想象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使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12、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13、常规思维运用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常用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14、创造思维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创造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的独创性。15、梦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16、功能固定当一个人了解到某物体的某种作用时,很难看出它还有其它作用,特别是最初看到的它的功能影响最大。功能固定作用

32、,对问题解决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二、填空1、按思维的不同形态分,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2、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3、分析综合的三种水平是:知觉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表象水平上的分析与综合;语词符号的分析与综合。4、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5、掌握概念的两条途径是:一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与积累经验;另一条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也包括个人自学),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的阶段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7、创造性思维经历的阶段有: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8、想象的形成方式有:综合夸张拟

33、人化典型化。9、发散性思维的指标有:灵活性独特性流畅性。10、比较(bjio)是分类的基础。11、具体化是同抽象和概括(giku)相反的思维过程。三、问题(wnt)1、思维与感觉、知觉的区别与联系。一、相同点感知和思维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感知和思维都是人的认识活动(过程)。二、不同点感觉和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整体属性的反映,具有直接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反映,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感觉和知觉反映的是当前事物;思维不仅反映当前,还能反映过去,并能预见未来。三、联系感、知觉所提供的信息或认识是思维活动的基础;思维是在感觉和知觉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深入和全面的

34、认识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才能实现。2、举例说明影响学生掌握科学概念的因素。在教学条件下,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有: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基本一致时,日常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掌握。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相邻”概念,对学习邻角、邻边具有促进作用。当日常概念的含义与科学概念的内涵不一致时,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的掌握产生消极作用。如“垂”的概念,日常理解为自上而下,所以在学习几何中“垂线”概念时,也只理解为自上而下。变式。变式时事物的变换样式。客观事物常常有多种表现形式。教学中,多提供具有本质属性的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相反如果提供的变式不

35、充分或不正确,则会引起缩小概念内涵或扩大概念外延的错误。如直角三角形的教学中,可以提供多种直角三角形的变式,有助于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词语的运用。掌握科学概念需要丰富的感性知识作基础。借助于词可以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与概括,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同特征。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语词描述来提供某些感性的情境,以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定义。定义是用简洁、明确的语言来表达概念的内涵。通过下定义可以把概念的内涵固定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实质。在教学中下定义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试述创造思维及其创造思维的特点。创造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创造活动的一种思维。创造思维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

36、又不同于一般思维。它有以下特点:创造思维一般是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活动都需要创作思维。创造思维具有新异或独特性。创造思维既是发散式思维与聚合式思维的统一,又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创造思维过程是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构思,因而它又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创造思维往往具有突发性,即灵感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创造思维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是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独创性、敏捷性的综合表现。4、分析与综合的关系。两者在认识过程中总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分析就不可能(knng)有综合,通过对事物的分析,人的认识(rn shi)才能够深入;离开了分析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37、是肤浅的。只有分析没有(mi yu)综合。分析的材料将是孤立的没有联系的,也不能形成对事物完整全面的认识。此外,分析为最初的综合所指引,分析又是进一步综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5、常用的比较方式有哪几种?对事物的特征进行比较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纵向比较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行比较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人的知觉特点,主要是知觉的整体性定势,包括知觉定势和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功能固定上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动机,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与问题的解决。解决比较容易问题时,动机强度应该偏高;在解决很困难的问题时,要获得最佳效率,动机程度应偏低。个性差异,表现在个性倾向性性格特征以及智力等方面。7、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启

38、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造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力的学生。8、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广阔性,能全面细致地考虑问题思维的批判性,使自己的思维受到已知客观事物的充分检验,是以思维的广阔性为基础的思维的深刻性,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是以批判性为前提的思维的灵活性,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而变化思维的敏捷性,能在很快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准确意见。敏捷性是思维其它品质发展的结果。第七章情绪与情感一、概念1、情绪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与有机体的需要密切联系。2、需要是个

39、体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所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3、心境是一种较持久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4、*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暴风雨般的、激动而又短促的情绪状态。如欣喜若狂。5、*应激又称应激状态,是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情绪状态。6、道德感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7、美感(mign)是人对客观事物或对象的美的特征的情感(qnggn)体验。它是由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外界事物的美进行评价时产生的一种肯定、满意、愉悦、爱慕(im)的情感。8、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

40、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属于高级情感,与人的认识成就的获得,需要、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索追求及思维活动的解决相联系。10、激奋水平人或动物的神经系统在高度兴奋和高度抑制之间有不同的水平,叫激奋水平。愈兴奋表明激奋水平愈高。二、填空1、按需要对象的性质分,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3、情感状态有: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4、*表情动作简称表情。表情的动作分为: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和动作表情。5、情绪、情感具有信号功能和调节功能。6、情绪、情感的两极性还表现为情绪情感可以分为积极的与消极的体验;增力作用与减力作用。7、当个体缺乏某种依赖条件时,就会体

41、验到缺乏感的心理状态。若这种状态被意识到,称为愿望;未被明显意识到,称之为意向。三、问题1、论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区别从需要角度看,情绪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从发生角度看,情绪发生较早,是人类与动物所共有的;情感发生较晚,是人类独有的。从稳定性程度看,情绪带有环境性;情感既有环境性,又有稳定性和长期性。从表现角度看,情绪带有冲动性,情感有意识性,始终在意识的控制之下。(二)联系情感是在情绪基础上产生的,情感对情绪有巨大反作用。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同一种情感在不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情绪表现。2、联系实际谈谈情绪、

42、情感的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3、简述叶克斯道得生定律。叶克斯道得生定律说明了作业效率与激奋水平的关系,即前者先随着后者的升高而提高,达到最佳水平后,又随后者的升高而降低。总的说来,就是作业效率在适中的激奋水平下最高。但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又以作业的复杂程度为转移,作业愈简单,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高;作业愈复杂,这种适中的激奋水平应偏低。4、简述马斯洛的需要(xyo)五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xyo)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需要是其它(qt)各种需要的基础。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

43、峰。需要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相关。婴儿期主要是生理需要;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的需要;到了少年青年初期,尊重需要日益强烈;青年中晚期,自我实现需要占优势。5各种情绪理论。第八章意志一、概念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2、动机是能引起、维持一个人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念头、愿望、理想等。动机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3、意志的自觉性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4、意

44、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5、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6、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7、*双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的两个动机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同时达到。这种从两所爱者或两趋向中仅能择其一的矛盾心理状态,称为双趋冲突。8、双避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种都想躲避的威胁,而他又必须接受其一。这种从两所恶者或两躲避者中必须选择其一的困扰心理状态,称为双避冲突。9、随意运动意识支配的运动。意识不能支配的运动叫不随意运动。二、填空1、意志行动的特点有:有明确

45、的预定目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2、意志对行动的支配表现在:一是发动,二是制止。3、意志行动的基础是随意运动,其重要特征是克服困难。4、引起动机的条件有:一是内在条件(需要),二是外在条件(主体之外的各种物质刺激)。5、动机的功能有激发功能选择和指向功能维持和调节功能。6、意志行动过程分为:(1)采取决定(judng)阶段确定行动(xngdng)目的制定(zhdng)行动计划作出行动决定。(2)执行决定阶段三、问题1、简述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活动的区别和联系。(一)区别认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情感过程是人脑对自身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态度的反映。意志过程是人

46、脑自觉确定目的,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反映。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属性(本质属性)的反映,情感过程是对自身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是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二)联系认识是意志活动的基础,离开认识,意志无法产生。情感对意志有重要作用,它既可能是意志活动的动力,也可能是阻力。人的意志能影响或调节人的情感。2、简述意志行动的特点。意志行动是受意识支配、调节、控制的行动。它具有以下特点:有明确的预定目的。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它始终是在自觉目的的支配下进行的。随意运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行动的机制,就是在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下所进行的运动分析器的活动。意志行动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人在确

47、立目的和实现目的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克服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点,没有困难的行动不能称之为意志行动3、论述意志行动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做法。一、意志的基本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四个方面。意志的自觉性:就是一个人能够深刻地认识行动的正确性和重要性,并自愿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行动目的的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个人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合理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的品质。意志地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二、意志品质的培养人们的意志品质

48、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做法是: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青少年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使学生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才能是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明确生活目的,追求崇高理想。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除结合教学内容或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向学生讲述意志锻炼的意义、锻炼的方法外,还应当组织好学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gnj)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9、。如对于怯懦的学生,则应多鼓励他们去克服困难,以增强其信心和勇气;对于任性(rnxng)和固执的学生,应该从目的性和原则性方面着手培养,使他们理解(lji)固执与顽强的区别。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在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过程中,周围人们的影响、集体的委派任务、榜样的教育等,都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锻炼才能真正起作用。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已逐步形成,他们能认识自我、评价自己,这就为学生意志的锻炼提供了前提条件。4、各种动机理论。5、学习动机的培养。第九章注意一、概念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注意分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求人们同时去注意更多的事物,即

50、所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就叫注意的分配。它是指人在一定时间之内,能够同时进行不同活动的数量而言。3、注意转移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身上,叫注意的转移。从生理机制上看,注意的转移是大脑皮层上优势兴奋中心的转移。4、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稳定的兴趣是后天形成的。5、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没有兴趣,但对事物或活动的未来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间接兴趣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6、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到有需要而产生的兴趣。7、注意范围又称注意的广度,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来的对象的数目。8、注意的稳定性注

51、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9、爱好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10、好奇心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倾向。是兴趣的先导。11、兴趣效能兴趣对活动的推动所产生的效果。二、填空1、注意的特点有:指向性和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有:选择的功能;保持的功能;调节和监督的功能。3、注意的基本品质有: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4、以兴趣的倾向性,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5、*兴趣的品质有:兴趣广度和兴趣中心;兴趣的稳定性和兴趣转移;兴趣效能。三、问题1、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P211)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b yu z zh)地

52、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zh y)。无意注意时心理活动(hu dng)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由一些主客观条件所引起的。容易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比较强烈的刺激作用;刺激物之间显著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新异突出的刺激作用等。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当时的特殊情绪状态;当时的直接兴趣。2、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P212)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有意注意的发生和维持,虽也与主体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有关,但这些主观因素的作用是间接表现出来的。它们都受主体当时

53、确定的活动目的所制约。具体说来,有利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包括: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有意注意是一种有预先目的的注意,目的越明确、越具体,有意注意就越容易保持。合理组织活动。活动组织得是否合理关系到有意注意的保持。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一种对活动结果的兴趣。有了这种间接兴趣,尽管活动本身枯燥,但有意注意仍能保持很长时间。排除干扰。外界的刺激物、机体的某些状态(如疾病、疲劳等)、无关的思想和情绪等都可能干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因此要采取措施,排除干扰。3、简述如何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P214)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的对象上的持续时间。一个人的注意能否集中和稳定,与注意对象的特点有直

54、接关系,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有无坚定的目的。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是进行学习和搞好工作的必要条件。怎样培养集中而稳定的注意呢?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当一个人对自己学习和工作的重大意义认识得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和决心越大时,他的注意就越能集中和稳定。要有对学习和工作的浓厚兴趣。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的人,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要与分心现象作斗争。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引起分心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周围环境嘈杂,二是任务繁多。面对这种情况,要分出轻重缓急,统一安排,逐个解决。4、简述兴趣与爱好的区别和联系。(P217)(一)区别兴趣是力求认识、探求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是人想熟识

55、某种对象、积极探究它、领会它的一种认识倾向;爱好则是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如某人对足球感兴趣,不一定爱好踢足球。(二)联系兴趣和爱好都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当兴趣发展成为从事某种确定活动的倾向时,就成了爱好。在日常生活中,兴趣和爱好经常是一致的,其兴趣所在,也就是其爱好所在。5、试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P219)兴趣不是天生的,它可以在学习活动中逐步建立,兴趣产生于认识的需要。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了解哪些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在个人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曾获得成功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发人的兴趣。如学生对学习好的功课容易感兴趣。第二,在未经历过的事物或活动中,有成功希望

56、的事物或活动容易引起(ynq)兴趣。第三(d sn),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最容易(rngy)引起兴趣。如学生对那些略超出其智力水平的问题最感兴趣,但如果难度过大,则不会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凡是那些能带来愉快感的事,就容易引发兴趣。如解决了某一难题而体验到喜悦感,会增强人对相应活动的兴趣。第五,新奇的事物容易引发兴趣。不论是生动多样的教学方式,还是新颖的教学内容,都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举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有关刺激物的特点组织学生的注意: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安

57、静、教室内布臵的简朴等;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使学生在课上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方法要避免单调呆板、教学形式要多样化、教学组织要生动有趣、教学内容要丰富且逻辑性强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干扰,如果学生只凭借无意注意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要经常地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明确为什么学习、每部分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集中。要合理地组织

58、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如向学生提出问题,在学生刚开始注意分散时给予提示和批评等。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意志的品质。(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一堂课上,教师都应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有时要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时,则必须设法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事例,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教学任务,使学生

59、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臵作业。7、注意的各种理论。第十章言语和技能一、概念1、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2、独白言语是指一个人独自进行的、较长而连贯的言语,如演说。3、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称为技能。4、动作技能是指在学习活动、体育活动和生产劳动中外部行为的操作方式系统,包括体操、书写等。动作技能主要是借助于骨骼肌和相应的神经过程而实现的。5、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指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tuno)中进行认识活动的心智操作方式(fngsh)系统。6、*练习曲线(lin x q xin)是练习

60、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练习曲线5、因练习者的能力、练习内容的复杂程度和困难程度、练习方法及计算方法不同而异。7、*迁移技能的迁移是指已掌握的技能、技巧对以后的技能、技巧的学习产生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种情况。8、高原现象在复杂机能形成过程中出现的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二、填空1、*按技能的性质和特点,把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2、会骑自行车者骑不好三轮车主要受负迁移的影响。3、技能形成的条件有动作概念的掌握;示范;反馈;练习中的时间分配。4、智力技能的特征有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三、问题1、简述技能与习惯的区别从表面上看,习惯和技能都是若干动作的组织体系,但两者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