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八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_第1页
2022年八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_第2页
2022年八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_第3页
2022年八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_第4页
2022年八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译文及赏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外古诗词背诵赏析(译文)赠从弟(其二)刘桢 译文 高高耸立的山上的松树,在山谷中吹来的瑟瑟风中挺立。风声是多么强大,松枝有是多么劲挺!冰与霜正下得猛烈急骤,而松柏却整年长久端正挺立。难道不怕遭受严寒吗?松柏有不惧严寒的本性!赏析 开头第一句描写出全诗的主体松数的形象:亭亭立与山上。 第二句采取对立的方式写亭亭之 松所处的环境(背景):瑟瑟谷中风。在瑟瑟的山谷风声中,松树高耸的立在山上,这一形象,可以 称得上“ 雄伟” 。三、四两句对风声与松树都予以展开描写,描写它们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以上写的是 “ 亭亭山上松”在风中的形象, 以下四句写松树在冰霜严寒中的形象。“ 冰霜正惨凄”,先 渲染环

2、境的严酷,再写松树的表现:“ 终岁常端正” 。为什么松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能够“ 终 岁常端正” ?诗人先以反诘句写出疑问:“ 岂不罹凝寒” ,然后从容回答:“ 松柏有本性” 。如果说前面四句主要写松上形象的话,那么后面四句则主要写松树的品质。它雄伟挺拔,不惧怕 任何恶劣严酷的环境。这样,松树的形象才得到完整的表现。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劲挺的风格写出了松树的鲜明形象,其实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诗中因此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 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些送别或留别的

3、诗里,难免染上凄凉、 伤感的色彩。 江淹别赋 所谓 “黯 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代确乎是这样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 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 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 又犯了死罪, 幸而遇赦, 但官职还是丢掉了。他的父亲受他牵累,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溺水而死。年仅 25 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 ” ,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

4、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 ”,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 ” ,泛指长安附近。 项羽破秦后,把秦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秦朝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 三秦 ” 。“城阙辅三秦 ”,是说京城长安周围有三秦夹辅着。“五津 ”,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岷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 ”。长安是诗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伟,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这里,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

5、依依惜别的感情。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县尉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么得意。当他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候,彼此的感情很自然地会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感情很真挚,态度很诚恳,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 然而然地流露出来,是很动人的。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即将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意思是说:我们分手之后, 虽然天

6、各一方, 但是不必悲伤。 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 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离别而悲 伤,就像那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出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弟弟曹彪分离时写道:“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 “ 忧思成疾,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

7、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译文 前面看不到古代知人善任的君王,后面又看不到举贤授能的贤君。想到天地是那样永久长远,独个儿流下了悲伤的眼泪。赏析 这首诗,是古今一致公认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 一句五个字,但却包括了燕昭王在内的许多古 代贤王,他们知人善任,人尽其才,大约怎么也不会任用像武攸宜这样的无能之人;至于作者自己,如有像燕昭王这样的统治者,才能一定会得到施展,抱负终会实现。但这一切不过是感慨而已,因为 前代的贤王已成过去,是见不着的。“ 后不见来者” ,后代的贤君也将会有的,但人的生命是如此短暂,自己又怎么能见得着呢!前代的贤王见不着,后代的贤君等不到

8、,空有治国安民的理想,终一生不得实现,这该是多么令人忧 郁的事情啊!这首诗的题目有一个“ 登” 字但是诗中无一处点明这个字,不过读者又处处感到有这个字的存在。一、二句的“ 前” 与“ 后” 自然是诗人登高所望的“ 眼前” 与“ 身后” ,但他却因此联想到久远的古 昔与以后的时代;古今相连,造成了时间的漫长。诗人的苦闷痛苦的心情因时间与空间的衬托,得到 了极为深沉的表现。前三句写诗人登高时的心理活动,最后一句才写外部表情。内心是表情的依赖,表情是内心的反 映,两者恰当结合,勾画出一个胸怀大志而又不逢其时、独立悲叹的动人形象。全诗的语句长短不齐,音调富于变化,更有助于表达诗人起伏强烈的慨叹之情。终

9、南别业 王维 译文(自己) 中年以后厌尘俗喧嚣,信奉佛教, 晚年定居安家在南山边陲,常游山水。 每有闲情逸致,就独自到山中游玩。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 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就与他谈论山间水边之事,相与留连,忘 了回去的时间。赏析 这首诗把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 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何等自由惬意,这是作者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突出地表现了退隐 者豁达的性格。诗语平白如话

10、,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 ”,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即厌尘俗,而信奉佛教。 “晚” 是晚年:“南山陲 ”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那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

11、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可知道诗中第二联“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来的闲情逸致了。上一句 “独往 ”,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 自知 ”,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诗人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赏景怡情,能自得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不求人知,自己心会其趣而已。第三联,即言 “胜事自知 ”。“ 行到水穷处 ”, 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 ”,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就给人以

12、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 “ 云无心以出岫 ”的话(见归去来辞 )。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闲适也就明白揭出了。此二句深为后代诗家赞赏。近人俞陛云说: “ 行至水穷, 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 见妙境之无穷。 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 ”(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 这二句诗真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毋怪宣和画谱指出: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及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之类,以其句法,皆所画也。”最后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突出了 “ 偶然 ” 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

13、于偶然,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 行到水穷处 ” 自然又是偶然。 “ 偶然 ” 二字实在是贯穿上下,成为此 次出游的一个特色。而且正因处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 ”,更显出心中的悠闲,如行云自 由遨翔,如流水自由流淌,形迹毫无拘束。它写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我们 了解王维的思想是有认识意义的。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译文 丢弃我离开的,昨天的日子不能够挽留;搅乱我的心绪的,今天的日子又有许多烦恼忧愁。秋风万里送来南飞的大雁,面对这种景象应该在高楼上 酣畅地饮酒。你的文章如建安风骨那样刚健,我的诗向南齐小谢的诗那样清新秀发。全都满怀超逸的兴致,豪壮的情

14、思飞扬横溢,想要登上青天把明月揽取。抽刀斩断流水但水更加不停的流,举杯饮酒想消除忧愁但却更加忧愁。人活在世上不符合心愿,明天就打散头发去摆弄扁舟。赏析 这首诗的一、二两句直接抒写了诗人郁积的烦忧和苦闷,两个长句激荡排比,表现了诗人长期以 来政治上遭受挫折,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长期纠缠在诗人心头,使他难以解脱。第三、四俩感句是个转 折,从极度苦闷突然进入辽阔开朗的境界,点出在楼上饯别的主题,展示出诗人豪迈宽广的襟怀。中间六句痛苦淋漓的抒发豪情意逸兴,前面的烦忧苦闷一扫而光。诗句自然照应了题中的谢楼和校书叔云,一则是恭维李云的诗文刚健遒劲,颇句建安风骨;二则是说自己的诗歌像小谢那样清新秀 发。“ 惧怀

15、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进一步渲染了长空万里的秋雁激发起来的壮思逸兴,用极 其浪漫的手法,把诗人的性格和昂扬豪迈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四句诗人再一次回到痛苦的现实中来,更加强烈地感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无法调和,使他潇 洒旷达外表下深藏着的悲哀更加深重。诗人时而把自己抛向欢乐的绝顶,时而使自己陷于痛苦的深渊。语言的健举豪爽和比喻的自 思想感情的急骤变化和艺术结构的起伏跌宕,在全诗得到了完美的体现。然天成也为以后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译文 长安大街上,下着小雨像酥油那样软润,野草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只是萌芽。这是最值得称道的一年中春季最美好的时节,它远胜过皇城绿柳如

16、云的时候。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 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 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 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 “ 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 绝胜” 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

17、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 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 小雨 润如酥” ,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 又将要出现的“ 烟柳满皇都” 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 绝胜” 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 巧。无 题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赏析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 “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 李杜

18、 ”。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特别在于他所独创的“ 无题诗 ” 。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 无题 为题的诗篇, 计有二十首, 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这首诗记叙的应是两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暂相见后即又

19、离别的景况,风无力百花残 ” 可以知道。 “东风 ” 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这从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 百花残 ” 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难得 ”,而离别就更为 “ 难舍 ”。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 两难之境 ” 的伤悲心情。 “难” 之一字,是为全篇的诗眼。紧接着,作者在颔联连设两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 “春蚕 ” 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 ” 、“蜡流泪 ”巧妙比喻,用 “丝 ”谐音 “思

20、” ,用 “到死 ”、“ 成灰 ” 与“方尽 ”、“ 始干 ”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此外, 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义隽永,耐人寻味。颈联 “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 “镜 ”,是顾影自怜;对“ 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 晓” 一“夜” 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

21、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末联 “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 ”,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 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 青鸟 ” ,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 ” ,可作 “ 没有多远的路 ”或“ 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 ”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 “ 相见时难 ” ,也更进一步突显出“

22、别亦难 ”,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最后,让我们再以译读的方式来领略一下这首“爱情的绝唱 ”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我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无 题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

23、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赏析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

24、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 ”、“心有 ”,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 ”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 的欢

25、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 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 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 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 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 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

26、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赏析相见欢是五代时期南唐最后一个皇帝李煜亡国后被宋朝囚禁时写的一首小令。由于经历了子 夭妻亡、 从皇帝到阶下囚的生活巨变,李煜的心情沉重而又复杂,过着“ 日夕以泪洗面”的痛苦生活。痛苦和屈辱使他感受极深,其间他写了一些情感特别悲凉沉痛的词,相见欢就是其中之一。皇帝 没有做好的李煜,却成为婉约词派的杰出代表,留下了不少流传千古的杰作。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这一妇孺能诵的名句,就出自李煜的绝笔虞美人一词。李煜写词,善用 通俗而锤炼的语言、形象而贴切的比

27、喻表达抽象的感情,给读者无限的感染力。本词上片先写人。诗人用“ 无言”、“ 独上” 直接抒写自己身陷囹圄的孤独与沉痛;然后写景,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与渲染凄凉的处境。你看:月是残缺的,如钩的秋月挂在星空,那清冷的月光如 秋霜笼罩着深深的庭院,笼罩着庭院里那静默的梧桐,这梧桐分明就是已成为囚徒的作者自己。词中 的“ 锁” 字用得极为精妙,使人联想到秋月锁的不是深院里的梧桐,而是“ 锁” 的失去了自由的亡国 奴的李煜。十分绝妙地描绘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与凄凉沉痛的心境。本词下片直抒胸臆。 “ 剪不断,理还乱” 这一比喻真是神来之笔。曾为一国之君的李煜,一下子 跌落为阶下囚,国家的沦亡,家庭的不幸,个

28、人的屈辱,这巨大的落差,给了他苦不堪言的沉重的打 击。他的心绪如同一团“ 剪不断,理还乱” 的乱麻那是何等的烦乱与痛苦!“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头” 更是直接抒发诗人内心深处那种无法言喻而又万般无奈的孤苦寂寞与凄凉沉痛之情。读罢全词,不禁让人喟然长叹、感慨万千!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译文 : 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 ,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 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 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

29、,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 就。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第一句 “ 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 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 闻说鸡鸣见日升” 的“ 闻说” ,就是“ 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 的“ 缘”,当“ 因为”、“ 由于” 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

30、,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 不畏浮云遮望眼” 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 (陆贾;新语 慎微篇 :“ 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

31、障日也。” )。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 !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 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幕遮范仲淹” 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

32、,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赏析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劲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 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起手两句即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展现出一派长空湛碧、大地橙黄的高远境界,而未写秋景经常出现的衰飒之气。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一折化用为 “ 碧云天,黄花地”同样极富画面美与诗意美。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头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

33、,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 秋水共长天一色”,所以说“ 寒烟翠 ” ,“ 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 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上片结尾三句: 傍晚, 夕阳映照着远处的山峦,碧天连着秋水绿波,萋萋芳草, 一直向远方延伸。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中的天涯。这三句写 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 “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整个上片所写景色的阔达在文人的笔下是少见的,而悠悠乡思离情, 也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 暗暗透出,写来毫不着迹,这种由景及

34、情的自然过渡,手法也很高妙。过片紧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 ” 、“ 旅思 ”。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 旅思 ”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重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 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象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 明月 ” 句写夜间因思乡旅愁而不能入睡, 尽管月光皎洁, 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 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

35、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生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在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和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在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来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穠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伤;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苏幕遮周邦彦赏析此词上片记景。起头描写的静景,焚沉香以消溽暑,这二句的环境安静非常。三四句出现鸟叫,并点出昨夜下雨, 并有动景 鸟雀的动作, 表示晴天到来, 气氛轻松愉快。 五六句清秀的工笔细描,极具形态又仿若音乐在耳。以荷花形态动作的轻快结束上阙。下阙抒情相对上阙缠绵倍至。又用词白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