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班语文教学计划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 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 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两个文言 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第一单元是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记录了鲁迅在 日本留学的一段经历;我的母亲是胡适自传的一个章节,叙述了母亲对自己人生的深远 影响;我的第一本书里诗人牛汉通过对一本书的追述,表明了读书对人生的意义;列 夫?托尔斯泰为我们描
2、绘出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 肖像画” ,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 世界;我的童年向我们展示了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的旅程。“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 际” 也围绕着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人母亲为主题设计。第二单元主要由散文诗构成,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散文诗单元。所选的课文都反映了 作者的心灵之声,而且语言优美,含有哲理,内涵丰富,很适合诵读。此外,“ 写作 ?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 寻觅春天的踪迹,也是一个非常诗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动。第三单元是以人与自然为主题编写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题材,从 不同角度,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是“
3、科海 泛舟” ,这是一次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科学技术,在科技活动中练习写 作与口语交际。第四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编写。五篇课文中,云南的歌会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 的情景;端午的鸭蛋写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吆喝写的是趣味 良多的“ 生活交响曲” ;春酒描绘了故乡的风土人情;俗世奇人写的是两位民间高 人。此外,“ 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也是围绕民风民俗为主题设计。文言课文的编排方式是单独组元,每单元五篇,共有两个单元,文言文 ( 含古代诗歌 ) 教 学应当做好以下两点:一、狠抓诵读教学,使学生读得正确,并逐步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文言单元的背诵量相当大,要求
4、全文背诵的有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马说、送东阳马生序、诗词曲五首、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二、倡导 探究式的学习,弃绝“ 填鸭” ,着力培养学生自行领悟的能力。文言和现代语同源而异流,极浅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听人读一遍也能听出个大概,何况是初中学生 ! 再说,课本里的文言文内容和语言都比较浅显,不像古代经书那样深奥费解,佶屈聱牙,再加上注 释全用通俗的现代语,简洁明了,认真读几遍至少也能读懂大半,这就是探究的基础。更为 重要的是,从学生一拿到新的课本就要大致翻阅一番这个事实还可以看出他们本来就存在着 探究的愿望。因此, 问题仅在于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使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收到最
5、大的成效。此外,“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是一次小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对学过的古诗 词作一番梳理,激发学生学习优秀古诗词的兴趣。另外,“ 背起行囊走四方” 的实践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及其楹联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在观赏过程中勤 于记录、乐于考证的意识。二、学生情况分析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各单元的“ 单 元说明” 中都依据这三个方面设计了单元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在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并使 他们掌握一定的方法方面设计的学习目标如下。要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对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
6、心动魄的情景和 各具特色的语言,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还要努力提高默读的质量和速度。熟读这些课文,要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理清说明顺序,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 文准确、周密的语言。默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按照要求筛选信息。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荚的 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在反复诵读中,了解借景抒情的写法,体 会作品的语言特色。四、教学措施五、教学进度表第一周 语文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2) 1、藤野先生( 3)第二周 2、我的母亲(
7、2) 3、我的第一本书( 2) 4、列夫 ?托尔斯泰( 1)第三周列夫 ?托尔斯泰( 2)5、我的童年( 1)第四周综合性活动 ?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2)综合性活动 ?写作?口语交际、:献给母亲的歌(1)21、与朱元九思书( 2) 22、五柳先生传( 2)第五周 23、马说( 2) 24、送东阳马生序(3)第六周 25、诗词曲五首( 4)学月测试第七周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古诗苑漫步(3) 6、雪( 2)第八周 7、雷电颂( 2) 8、短文两篇( 2)9、海燕( 2)第九周 10、组歌( 2)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 ?: 寻觅春天的踪迹( 3)第十周 26、小石潭记(
8、 2)27、岳阳楼记( 1)第十一周 27 、岳阳楼记( 2)28、醉翁亭记( 3)第十二周 29 、满井游记( 2)30、诗五首( 4)第十三周 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3) 11、敬畏自然( 2)第十四周 1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13、旅鼠之谜( 1)学月考试 第十五周 14 、大雁归来( 1) 15、喂出来( 2)3) 16、云南的歌会( 2)第十六周综合性学习 ?写作?口语交际:科海泛舟( 17、端午的鸭蛋( 2)第十七周 18 、吆喝( 2) 19、春酒( 1)3) 20、俗世奇人( 1)第十八周写作?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期末复习 第十
9、九周二十周 期末复习、考试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2016.2.22 年 级八年级主备人1.藤野先生鲁迅使用人王学兰审核人张兰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并积累词语。2、理清线索;复习人物描写方法,探究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 用。学习目标 3、理解“ 无非” 、“ 实在” 、“ 大概” 、“ 居然” 、“ 何尝” 等副词对表达句子意 思的作用。4、学习藤野先生正直、热情、治学严谨的高尚品质和重视中日友情、毫无民族偏见 的精神;学习鲁迅先生的尊师好学的高尚品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 学习难点学习时数 环节理清线索; 复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外貌描写及典型事例对人物思想和性格的作用。1、
10、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 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暗线。2、作者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表达。3 课时学习准备预习课文,完成导学案。学习过程个性优化设计预习导学案一、 走近作者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 原名周树人, 著名作品集有 野草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华盖集、坟等。1926 年 8 月底,由于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鲁迅离开北京,到厦门大学任教。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 20 年后,于 1926 年 10 月 12 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 1904 年夏末至 1906 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段。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例的描绘,着重
11、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二、积累文体常识散文是同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特点:形散而神不散形散:是指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神不散:是指中心必须明确,无论散文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如何灵活,都必须为中心服务。三、通读课文,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逐段标号;2、划出生字词,并结合注释或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3、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可以写在纸条上交于老师;4、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大意。5、检查预习情况:( 1)鲁迅,原名,浙江人,伟大的家、家和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和,回忆性散文集。我能列举学过的文章:(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驿站( y )教诲(
12、hu )系住( j)芦荟(hu)瞥见( pi畸形( j)匿名( n)诘责( ji)绯红( f i )杳无消息( y o 深恶痛疾( w油光可鉴( jin (3) 解释下列词语。客死:死在异国他乡。诘责:质问并责备。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油光可鉴: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正人君子: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正人君子 ”的文人。( 4)写出本文主要内容:这篇回忆录通过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时藤野先生的事迹,表达了对恩 师的真挚怀念之情。第一课时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
13、原到三味书屋回忆起自己的 启蒙老师寿镜吾先生,老先生的“ 方正、质朴、博学” ,令童年鲁迅信服、导入敬畏。但鲁迅在回忆中说:“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 最使我感激,给 我鼓励的一个。” 却是另外一位日本人藤野先生。藤野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是什么让鲁迅这样深情感念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感受这段难忘的经历、认识这位给鲁迅以鞭策的先生。一、检查预习导学案完成情况。1、展示交流预习导学案答案。2、出示学习目标:1)、理解、积累“ 绯红、标致、诘责、油光可鉴、深恶痛疾” 等词语。2)、回顾复习作者鲁迅及相关知识;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时代背 景材料。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思路。4)、研
14、读典型事例,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运用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 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5)、学习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多媒体出示助读资料: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 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 ,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重提 ,这组散文,是浸透着儿时故乡瓜果的清新甜美滋味的小品,鲁迅把这美好的合作回忆散文,比作一组晨光里绽开的花朵,拾来自赏、自慰,而并不是直接为阿了战斗。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探究人的投枪和匕首。我们前面提到的风筝、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长和 都是
15、选自这一本集子。4、简介作者的留学目的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到日本学医的。19041906 年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他原准备毕业回来救治像他父亲一样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来实现治病救人,救人救国的人生梦想。可鲁迅最终并没有成为一名医生,他后来放弃了医学,于 1906 年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1909 年回国后, 继续用文艺作为武器进行战斗,成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阅读这篇课文。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了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请你依 据文章叙述中时间的推移和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内容,列出结构简表。提示:根据时间
16、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将全文分成三个部分。见藤野前,在东京相识与藤野在仙台相处 离别相别后(离开仙台后)深切怀念2、结合文章结构层次图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第一部分:从开头到“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第二部分:从“ 我就往仙台” 到“ 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第三部分:从“ 我离开仙台之后” 到完。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明确:从本文结构可知全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的,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组织材料。开头写在东京的所见所感是作者往仙台的缘由,接着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最后
17、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 先生的怀念。这是全文的一条明线。这篇文章还有另外一条暗线,那么全文 的暗线是什么呢?我们先按下暂且不表。下面先来看作者在文中是如何描述 藤野先生的。三、研读,分析藤野形象 1、学生采用跳读方式。阅读有关写藤野先生的内容 学生浏览 6 10 段,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等方面的语句。(投影 显示如下 )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作者关于藤野先生的描写,说说作者初到仙台时,目睹耳闻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课文如何描写藤野先生的形象?目睹印象治学严谨 耳闻亲见生活俭朴、学者形象 读到此,一个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已展现在我们的目前了,这是作者,也是我们读者对藤野先生的初步了
18、解。让我们继续读下去,看作 者为我们叙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事情,透过这些事情,我们将更深入地了解藤野先生的内在品质。大家找找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一共写了我与藤野先生之间的几件事情,2、学生朗读 1123 段,要求学生给每件事情拟一个小标题。明确每件事情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什么思想品质。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结论: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治学 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提问:学了 623 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学 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投影显示如下 : 明确:学会选择典
19、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叙事应该有详略 上下文注意过渡 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读到此,我们更深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 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 小结 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出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下节课接着学习。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C(迭叠 ) ) A. 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B. 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
20、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2、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是 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本文围绕 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反馈 练习 3、从句式搭配的角度看 , 最恰当的一项是 D 在我迷惘徘徊的时候 , 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坚如磐石;在我骄傲的时候 , 你呼唤我: _ ;在我怯懦的时候 , 你呼唤我:是山的儿女就应勇敢如山 . 环节 4A 是山的儿女怎能居功自傲 B 谦虚谨慎是山的儿女的品质 . 个性优化设计C 是山的儿女就不能自满自足 D 是山的儿女就应虚怀若谷、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A 、看到白衣天使为抗击“ 非典
21、” 而忘我工作 , 使我很受教育 . B 、有没有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 , 是衡量一个优秀球队的标准之一 C 、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 , 现已进入蓄水阶段 . D、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 , 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 第二课时上节课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藤野先生为人正直,他真诚地关心着鲁迅,热情地帮助鲁迅,对待鲁迅没有丝毫的民族偏见。读到此,我们会想:在这样导入 一位老师的真诚帮助下,鲁迅定然能实现自己做医生的梦想,学成回国后去治病救人,救人救国。可鲁迅最终却作了弃医从文的决定,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合作研讨:1、 鲁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原
22、因有二:一是因为日本学生怀疑鲁迅考试得了60 分是先生泄露了题目,他们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因为当时中国是弱国。二是因为看电影时,鲁迅看 到中国人为俄国人作侦探被日本人抓获要枪毙时,日本学生拍掌欢呼,对中合作 探究国人民大肆污蔑。鲁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同时感到中国人思 想的麻木。这时鲁迅觉得,“ 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要唤醒人们麻木的思想,当首推文艺。为此,他决定弃医从文。2、我们阅读了有关直接写藤野先生的一些文字,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 直接写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
23、统摄全文的?这也就是全文的一条暗线。3、领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作者是抱着什么目的去日本的?为什么又离开日本去了仙台?(出示自题小像诗)自题小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全诗译文:我以我血荐轩辕。我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割舍游子对祖国故土的眷恋 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誓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 找找看,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学生思考,研讨交流,教师小结。A、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B、去 仙 台 日暮里
24、:触发忧国之情 爱 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C、弃医从文(显示图片和电影资料)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爱 国 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电影注释: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时期,一次, 青年鲁迅看到这样一个镜头。一个被认为给俄国人做侦探的中国人,被日军捉住杀头示众。而围观的众多 中国人,各个麻木不仁。再加上他周围的一些受军国主义影响的人,大肆叫 嚣,使年轻的鲁迅深受刺激,愤怒和悲痛嚼住了他的心。使他觉得“ 凡是愚 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 看客” 。对于他们,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重要的是改变人的精神。电影 事件,打破了鲁
25、迅医学救国的幻想,从此他便终止学医,决计要学文艺了。)D、 多写文章 爱国 小结主题思想。(投影)二、语文活动:猜猜我是谁?学习本文“ 写人抓特征” ,几笔勾勒出藤野先生外貌的白描手法,写出 自己的外貌或典型性格特征 教师收齐后打乱,再分发给同学,大家根据所写的特征推断这是哪位同 学。请几位同学交流,然后研究为什么猜(不)中的原因,明确写人必须抓 住特征。三、研读关键语段,深透理解文意精读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1、2 语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2)、“ 实在标致极了 ”改为 “实在丑极了 ”可以吗 ?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明确:品析(
26、1)、与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呼应。作者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东京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 的生活。“ 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远大抱负与灰色的环境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心绪包容在这感慨良多的一句话里面。反衬出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2)、句中 “标致 ” 是反语, 用以讽刺。 “实在 ”表示 “的确 ” 的意思, 用“ 实在 ”加强 “标致 ”,增强了这一反浯的讽刺力量,更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 生的鄙夷和反感。而改动后则语意直露,缺乏讽刺意味。2、学生集体诵渎第 5 语段,思考:(1)、初到仙台的 “我” 受到
27、优待。 究其缘由是 “物以希为贵 ” 那么句中的 “ 大 慨”可以用 “因为 ” 替代吗 ? (2)、“ 居然睡安稳了 ”句中 “居然 ” 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 用? 教师点拨:(1)、“ 大概 ” 表示似有此事,但不完全肯定与句末语气的“罢” 合用,更 加强了不肯定语气。作者用诙谐的口气猜测他在仙台受“ 优待 ”的原因,有点 自谦、自喜,还有点隐含的感激之情。作者把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推断为 “ 物 以希为贵 ” ,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而 “ 因为 ” 则表达不出这层意味。(2)、“ 居然 ” 表示出乎意料,想不到。前面说明这个客店居住
28、条件不好,不易安睡, 但出乎意料的睡安稳了,表露了作者对生活环境的恶劣不以为意。“居然 ” 一词加强了整个句子的幽默感。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请同学们课后反 小结 复阅读本文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 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以强盛祖国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积累应用: 1 、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手法判定有误的一项是(C) A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比喻) B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清国留学生” 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 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比喻、夸张) C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
29、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 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比拟、反语) D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 他的影响了。(反语)反馈 练习 2 、下列各项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D) A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带着大眼镜,挟着一叠大大 小小的书。 B 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C 我主张光明正大去做事,而不阳奉阴违地去待人。 D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环节 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个性优化设计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反语 , 如“ 实在标致极了” “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 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几句中
30、加点的词语都是反语 , 请你说说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些词的含义是什么 ? 标致:讽刺,形容十分丑陋。精通时事:指精通一些无聊的事情。正人君子:指反动文人。第三课时1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品析“ 无非” “ 实在” “ 大概” “ 居然” “ 似乎”教学 目标等副词对表达文意的作用。2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含感情色彩的语言。体验反思,理解课文主旨。3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体会鲁迅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怀。一、精读研讨:1学生自读课文第24 至 3l 语段,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这句话 ?
31、 (2)、“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特意写明呢 ? (3)、“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句中 “ 何尝 ” 是什么意思 ? (4)、匿名信和看电影事件促成作者弃医从文的转变,对这两件事的叙述 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 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教师明确:(1)、这是在考试风波一事使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人格受到极大伤害后写 下的一句极为愤慨的话。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慨,而是以歧 视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的:在他们看来,贫弱中国的国民是低能儿,分数六十分以上,是老师漏题,而不是个人能力所能达到的。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做法引起作者极大愤慨,这种愤慨不仅是因个人的
32、人格遭到侮辱,更因民族衰弱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所以这句 话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强盛的愿望。(2)、文中看电影事件中所叙述的中国人的情形,是依着一个要被枪毙的精读中国人、一群围着看枪毙的中国人和一个“ 我”的次序来说的。特意写明:“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说明作者没把自己看做局外人,旁观者。“ 他(3)、“ 何尝 ” 与“不 ”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 麻木不仁, 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品析“酒醉似的喝采 ” 原指日本学生看到枪毙中国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句中的们”指麻木的中国人。(4)、匿名信事例中作者有意揭示
33、日本“ 爱国青年 ”的荒谬逻辑,表现在遭受屈辱后极为辛酸和愤懑的感情。看电影事件反映作者难以抑制的激愤。这 两件事各有侧重,第一件事侧重写弱国国民受人歧视,从而激发作者立志使自己祖国富强的志向,第二件事写中国国民的不觉悟 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两件事促使作者弃医从文。2、学生自读课文 38 语段,教师点拨: 这是造成民族衰弱语段中“ 良心发现” 一词是指作者热爱祖国、勇于斗争的思想受到触动;“ 增加勇气” 是指作者长期遭受反动势力的迫害,一想到藤野先生对自己乃 至对中国的希望,便增加了勇气;“ 正人君子” 指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反 动政府的御用文人等。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决心以笔做刀枪,与反动势力斗
34、 争到底,为中国的光明继续奋斗。文章这一结尾,把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之情与爱国主义思想统一起来,把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从而深化了主题,使文章更具现实意义。3、学生齐读课文 1、5、24 31、3638 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诵读要求:第 1 段要读出辛辣嘲讽意味,第 5 段以轻松亲切语调表现友好之情, 24 31 段则充满愤激,3638 段应满溢感激。二、合作研讨,体验反思 1、关于课文主旨的理解,沦争颇为热烈,对于下面的说法,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结合文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学生各抒己见激烈争论。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如
35、下:较倾向于第 (1)种:“ 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为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 和本意。理由:第一,散文叙述的焦点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和藤野 先生有直接关系,恰如结尾处点明的“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而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给人印象最 深的 ?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从全文的 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 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也正因作品饱含的爱国主义感情,从而使藤野的形象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感情是文章的“ 底色” 和背景。第三,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
36、5 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 鲁迅全集 ,译者增田涉写信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 请你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 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你译出加入。”1936 年鲁迅又向来到上海的增田涉打听藤野的近况,可见其怀念之情。所以 说,歌颂藤野先生是文章的主旨。2、鲁迅弃医从文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什么启示 义。 学生积极发言,教师引导、鼓励。?请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欣赏一篇优秀的作品,就像品味陈年佳酿,只有用心体悟,才能获得心 灵的飞跃和思想的升华。鲁迅的文章尤为如此。走进散文藤野先生,使 小结 我们更亲近地触摸了鲁迅奋然前行的心迹,更深透理解了鲁迅感念师恩的丰 富内涵。藤野先生,令鲁
37、迅感念,更镌刻在读者的心中,愿我们在关爱的沐 浴中,生活的天空更为湛蓝、亮丽。阅读下文,回答问题。(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 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 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 ”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反 馈 练 习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 中国来,我看
38、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1、在上文的 “( )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这是 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某些日本人 例略 3、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 4、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 择对你有何启示?一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启示略 5、概括文段大意。看电影事件促使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 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39、“ 清国留学生” 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 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 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 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 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 那是在学 跳舞。”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1、概括本选段三个内容。写作者在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的所见所感。2、首段首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句中“ 这样” 指代什么?“ 无非”有什么表达作用?本句在结构
40、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这样 ” 指“ 清国留学生 ” 的种种丑态丑行。“ 无非 ” 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之情。全句顿起前两段内容,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 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3、写了上野的樱花之后,立即用一个“ 但” 字起什么作用?起转折作用,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4、如何理解“ 标致” 一词在文中的作用。“ 标致 ” 本义是妩媚动人,多用在女性身上。此处用来形容 “ 清国留学生 ”,是反语。5、作者对 “ 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感情态度的?持怎样的态度?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厌恶、鄙弃的态度,通过描写清国留学生货樱花的丑态和学跳舞的丑
41、行 来展示,并运用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加强这种效果。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藤野先生 鲁迅(一)在东京():写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在仙台():写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开仙台后():写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二)添改讲义关心学生、工作认真负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重视学生思想观念进步了解女人裹脚实事求是、探索研究年级八年级2 我的母亲胡适张兰使用人主备人王学兰审核人1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 学习目标 性、特点。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学习重点1理解母亲对 “我” 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2理解文章中关键
42、语句的含义。学习难点领会本文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厚感情。学习时数2 课时学习准备工具书。满文军演唱的懂你课前预习,熟读课文,梳理下列问题:一、童年生活 1-4 1.文绉绉像先生 2.喜欢看书装先生 3.组织戏剧班扮史文恭 4.族里长辈反对失去学音乐机会 5.老师又骂又撕失去学做画机会二、母亲形象 5-12 (一)对“ 我” 的管教;1.学习上的督促:天刚亮时,她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2.做人上的训导:除略写早晨对我教育外,详写我因说轻薄话而受重罚。(二)当家后母如何处理家庭难事和矛盾;1.除夕之夜如何打发败家大哥的债主。2.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方法是“ 忍” )。3.如何处理妯娌之
43、间的矛盾(方法是“ 哭” )。(三)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人格的侮辱。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请本家评理,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才罢休。三、深远影响 13 1.独立能力 2.好脾气 3.待人接物的和气 4.能宽恕人,体谅人环学习过程个性优化设计节第一课时学 习 导 言学 习 目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 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4、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标 母亲的品性、特点。了解胡适及
44、他的母亲:胡 适(18911962.) 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上海。幼年在故乡家塾读书, 1904 年随兄到上海,先后进梅溪学堂、澄衷学堂,1906 年考入中国公学。 1910 年赴美留学,先入康奈尔大学农科,1912 年转文学院,修哲学、文学。1915 年人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是杜威。从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实用主义。1916 年开始与在美同学讨沦白话文,最后写成文学改良当议, 1917 年 1 月发表于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最早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在新文化运动初期产生重大影响。1917 年回国任北资 料 链 接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1920 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45、。五四运动以后,思想逐渐趋于保守。1928 年受聘担任中国公学校长兼文理学院院长。 1931 年回北大任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 年 5 月创办独立评论。抗战期间一直担任驻美大使。1946 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 年到美国,次年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图书馆馆长。1958 年回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 年 2 月 24 日中央研究院举行第五次院士会议,为欢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迎新院士举行的酒会结束时,因猝发心脏病逝世。冯顺娣,安徽绩溪县中屯人,旧社会传统的“ 母亲形象” 。17 岁,她嫁给 49 岁做官的胡传,成了几个孩子的后母。20 岁生了胡适, 23 岁守寡。婚后第二年,来
46、到上海,在胡适三岁的时候,胡传死在厦门。当时冯顺娣只有 23 岁。她命运多舛,但注重对儿子的“ 智力投资” ,在家道中落后,还借钱给儿子买下了图书集成一书。了人世。1918 年 11 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一、初步自学,整体感知:注意学生学习方法、习惯的引导1、请通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逐段标号:2)、反复朗读课文,将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写下来,借助工具书或在 小组内寻求解决。3)、试用一句话概文章内容 请同学认真自学,10 分钟后检测学习效果。2、生按要求自学,师巡视。自二、预习检测:庶祖母 (sh) 侮辱(w) 主1、给加点字注意:学文绉绉(zh u) 绰号( chu )质问(
47、 zh ) 广漠( )野蛮( )掷钱( zh )习摹画( )抽屉(t)嬉戏( x )2、解词: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气量: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宽恕:宽容饶恕。文绉绉: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三、 精读课文,自学并讨论探究以下问题:【学习要求及方法指导:学生精读后,独立思考,并写下初步思考的结论,学生之间以“ 合作小组” 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代表本组发表讨论后的观点,其他小组可发表不同的观点。】1、理清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段 4 段)作者写自己童年的
48、身体、性格特点,表达了对童年往事的追念和惋惜之情。第二部分: ( 5 段 12 段)写母亲对作者直接的教育和对作者在做人方面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部分:(13 段)写母亲对自己深远的影响。2、请用课文的一句话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 她是我的慈母兼任严父3、 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了母亲的什么品质?可用“ 读了,我看到了一位 的母亲” 作答。(方法指导:如何概括事件?例如:用文中原句、找中心句、自己概括等)A、每天教我早起,聆听教诲,催我上学谆谆教诲、严格督学B、母亲从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教子有方C、我说了轻薄的话,受到责罚责罚严厉,教我做人D、用舌头舔我的
49、病眼慈爱E、新年到来大哥的债主来讨债,母亲从不骂一句, 脸上从不露一点怒色宽以待人、品性善良互 动 学 习F、受了两个嫂子的气,她只是忍让,忍无可忍时,就痛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宽厚、善良、隐忍G、听了五叔的牢骚话,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正直、很有刚气概括地说,写了母亲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作为当家 的后母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对待他人对自己的人格侮辱。通过写这些事,表现母亲以下品性:慈母严父,对我谆谆教诲;对我要求严格,却从不拿孩子出气;气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温和,从来没有一句伤人感情的活。4、以上几个故事中,哪些话语, 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
50、找出来,作批注。如: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他醒来坐了多久了。” 作者以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如: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病。 ”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母亲的感激。如: “ 我母亲 23 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 可以看出作者是掏出心灵来写母亲,如实道来,真诚倾吐,流露出对母亲的疼爱之情。四、音乐欣赏法国作家莫泊桑曾说过:“人世间最美丽的情景是出现在我们回忆母亲的时候 ”。有一首歌就能很好地表达这种意境。请同学们欣赏满文军的
51、懂你 。小 我们中国人表达感情太含蓄,太内敛,有爱在心口难开,今天就让我们回结 去对妈妈大声说一句“ 妈妈,我爱你” 好吗?1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 (B.份, C.侮, D.恕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 ”的身分。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反 馈 练 习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野蛮 ” 无贬义, “ 野蛮的孩子们 ”指健壮、淘气敢冒险的孩子。(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52、。“混”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我“混” 应有人管束,引起对母亲的怀念;没有人管束,能“混” ,说明母亲给我的教益大。3、试用一句话概文章内容:此文是作者中年时对自己人生历程的回顾,回忆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作 业完成练习册“ 积累应用” 。第二课时目标1、揣摩语言,学会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感受母爱的至高无上,体会母爱这种博大的情怀。一、精读研讨: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要求及方法指导:学生精读后,独立思考,并写下初步思考的结论;学生之间以“ 合作小组” 的形式,展开讨论、交流;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代表本组发表讨论后的观
53、点,其他小组可发表不同的观点。】1、本文是中年胡适对自己人生经历的一段回顾,除了主体部分写母亲外,课文的其余部分还提及到了什么? 童年的性格特征和童年往事;母亲与家人的相处;2、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他与家人相处的情景?精读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是为了体现母亲平时的待人接物以及这些对品析“ 我” 的影响。 因此,可以说, 写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 “ 母亲是我的恩师” ,写她以身示范对“ 我” 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 我” 的“ 言教” ,更写了母亲对“ 我” 的“ 身教” 。3、人们常说 :母亲
54、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回顾人生历程时 ,胡适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念之情 ,但在文中却极少运用直接抒情的语句 ,那么作者的情感是如何体现的 ?对此 ,大体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 文章质朴、 真切的叙述语言和自然流畅的结构与作者真挚、发自内心的情感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如 ,有些语句就饱蘸感情 ; “每天天刚亮时 ,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我母亲 23 岁做了寡妇 ,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等。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来回忆童年往事,毫无成人的姿态,亦无
55、学者的深沉,如实道来 ,真诚倾吐 ,甚至可以说 ,作者是掏出 “心灵 ” 来写母亲的 ,全文自然而然地洋溢着作者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二、揣摩品味:品味关键语词 ,把握自传的语体特点。教师导学 :人们常说 “ 文如其人 ” “文即其人 ” ,文风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做人的态度风格。本文语言直白、坦诚,毫无夸饰之辞 ,而这正是胡适的品性受了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请同学们结合语境 ,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分寸感。(投影 ) 1、我在这九年 (18951904)之中 ,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 (看文章 )的方面 ,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用“不能不 ”双重否定 ,表达了作者对 “打了
56、一点底子 ” 的肯定 ,但 “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说自己 “混” 了二十多年 ,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尽管作者当时已是文化名人 ,而且这一 “混”字与下句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有暗接之妙。 “我”在人海里 “混 ” ,就该有人来管束“我” ,但却没有 ,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没有一个管束过“我” , “我” 还能在人海里 “混”了二十多年 ,说明了母亲给“我” 的教益是多么大。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
57、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 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事实上 ,作者的 “好脾气 ” “待人接物的和气” “宽恕人 ” “体谅人 ”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 ,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 ,前面都加了 “ 如果 ” 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 ,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 ,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 ,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三、活读课文,合作探究:请你就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法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关于对作者母亲为人、教子的方式的看法,可以件仁见智, 但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教育意义的。作者母亲为人方面,主要是克己谦让,宽容善待, 和睦仁慈; 而在教子方面, 主要表现为
58、严格,有时过于严厉。 这是由于旧社会的妇女把 “ 相夫教子”作为天职和美德。而对于作者母亲来说,深感教子的责任更加重大。 她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自己身上, 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还有如何才能对得住她去世的丈夫,等等。正是这诸多原因,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四、拓展延伸( 1)朗读、鉴赏有关母爱的诗词。( 2)课外推荐阅读: 老舍我的母亲 、邹韬奋我的母亲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赵丽宏母亲和书。小结父母是孩子人生路上的第一任老师,相信你的父母特别是你的母亲的许多言行已深深的影响了你,并
59、引着你走向未来。课后, 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告诉他们并感谢他们对你的教诲。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下列问题。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 (其实只有十二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谢我的慈母。如果我能宽恕人, 体谅人我都得感1、第一句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是对上文的总结。2、对文中加粗字 “混” 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A、一个“ 混” 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B、这一“ 混” 字与下句“ 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暗接,“
60、我” 在人海 里“ 混” 应该有人来管束“ 我” ,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C、一个“ 混” 字,潜在地说明了母亲给“ 我” 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 人管束过“ 我” ,“ 我” 还能在人海里“ 混” 了二十多年。D、一个“ 混” 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反馈 练习3、作者的“ 好脾气” 、“ 待人接物的和气” 、“ 宽恕人” 、“ 体谅人” 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文中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 “ 如果” 这一表假设的词语,对此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加上“ 如果” 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 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买房子贷款合同样本
- 农村玉米地收购合同样本
- 修建项目厂房合同标准文本
- 农场林地出租合同标准文本
- 中介与卖房合同样本
- 个人工装合同样本
- 出售闲置书桌合同样本
- 个人退股协议合同标准文本
- 冷冻产品购销合同标准文本
- 冰箱设备转让合同标准文本
- 土地污染及其防治课件
-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学习任务群的课程论分析
- 幼儿园《角色游戏》课件
- 先心病的护理课件
- 近视眼的防控课件
-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导论》完整版课件(全)
- 抖音直播运营团队薪酬绩效考核管理方案(直播带货团队薪酬绩效提成方案)
- 压电陶瓷精品课件
- 教学课件·植物组织培养
-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市级优质课课件
- 基于仿真的轴承动力学分析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