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的未来(共15页)_第1页
民营银行的未来(共15页)_第2页
民营银行的未来(共15页)_第3页
民营银行的未来(共15页)_第4页
民营银行的未来(共15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台湾的借鉴(jijin)以及未来发展(fzhn)模式一、台湾地区银行(ynhng)民营化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当局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问题一直持保守态度,对于业内提出的开放民营银行的请求,多以时机尚未成熟、银行数量足够、监督管理制度未健全等理由拒绝。直到80年代中期,这种状况才发生了改变。l985年召开的“经济改革会议”,明确将开放银行设立作为“金融改革”的项目,1989年修订的银行法,正式允许民营银行设立。台湾当局对民营银行开放态度的转变,主要是由于当时台湾地区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国际“金融自由化”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在“金融自由化”思想的影

2、响下,纷纷放松金融管制,采取各项自由化措施,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Zahra等, 2000)。这对台湾地区当时的金融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资本的快速移动,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各类金融创新不断涌现,台湾地区严格的金融管制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固化的金融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时经济、金融发展的需要,在国际市场上的弊端日渐凸显。(二)台湾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需要2O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台湾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人均GDP从l961年的6472新台币上升到l989年的19.96万新台币,年均增长率达12.55%(见图1)。在经济高速增长下,金融服务需求激增。同时,台湾

3、经济实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显现,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间经济和以公营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业间的摩擦明显,限制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资料(zlio)来源:台湾地区“中央银行”。图1:19601990年期间(qjin)台湾地区人均GDP此外,由于长期的贸易顺差,台湾地区外汇储备量由1983年的119亿美元累积到1990年的731亿美元,仅次于当时的美国和日本,造成了货币供给扩张压力。台币在国际压力下被迫持续升值,给出口及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满足巨大的外汇结汇需求以及减轻台币升值压力,台湾当局不得不大量发行基础货币,广义(gungy)货币供应量由1961年的174亿新台币增长到19

4、89年的5.59万亿新台币,年均增长率高达22.02%(见图2)。资料来源:台湾地区“中央银行”。图2:19601990年期间台湾地区广义货币供应量(M2)这种情况一方面使台湾地区的公营银行担当金融中介的功能变得十分乏力,无法满足市场信贷融资的需求,正规渠道资金供需严重失调;另一方面,货币供应过剩,社会游资充足,导致各类脱离监管的“影子银行”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当铺、地下钱庄、民间互助会等地下金融组织兴旺发展。当时台湾地区地下金融的平均融资贡献度接近30%,银行利率与黑市利率并存,金融二元性(Financial Dualism)特征显著,严重干扰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根据台湾地区“中央银行”统计,

5、1991年,台湾地区民间借贷资金规模高达 6000亿新台币,占正规金融体系的30%,占GNP的55%。当时,台湾很多投资公司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再投资股市,造成股市和房地产出现了泡沫(熊继洲和罗得志,2003)。(三)提升银行业效率的要求银行业的整体效率主要来源于足够数量银行之间的适度、有效竞争(Clarke、 Cull 和 Shirley,2005)。20世纪90年代前,台湾银行业在总行和各级分支机构的设立上都受到严格的控制。这种严格的准入管制造成了公营银行的金融垄断,台湾前三大商业银行的利润率均超过100%。然而,公营银行的高效并没有带来整体银行业的高效。在高度垄断下,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公营

6、银行作风保守,服务产品创新迟缓等问题明显。当时台湾社会对公营银行体系贷款难、手续繁琐、态度不佳的批评声不断,银行体系效率难以提升。随着国际“金融自由化”进程不断深入,台湾地区的经济金融问题(wnt)也日益突出,内外要求开放金融市场的呼声随之日益高涨。台湾当局为了适应时局发展,扭转当时的不利局势,开始逐步放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牌照审批,推动“金融自由化”。二、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fzhn)的路径台湾民营银行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975 1989年的准民营银行尝试、1989 1992年的民营银行准入放开、1992 2000年的公营银行民营化以及2000年后的民营银行兼并重组(见图3)。从其

7、发展路径来看,台湾银行的民营化过程由最初的小范围开放,到民营银行快速发展、民营资本控股(kn )公营银行,再到后来台湾金改后的兼并重组,具有清晰的发展路径。(一)准民营银行的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前,台湾地区就已经出现了区域性的民间合会储蓄公司,开展信用贷款、小额存款和信贷分期服务等业务。在公营银行垄断银行体系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向银行融资十分困难,融资渠道不畅,这些民间的合会就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来源。1975年7月,台湾地区第一次修订银行法,增加了“中小企业银行”一条,规定 “该类银行的主要任务是供给中小企业长期信用,协助其改善生产(shngchn)设备、财务结构及健全经营管理”。据此

8、,台湾将当时规模较大的民间合会储蓄公司“台湾合会储蓄公司”重组改制为“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在之后的19781979年两年间,台湾当局又按照地区分别批准成立了台北区、新竹区、台南区、台中区、高雄区、花莲区、台东区等7家中小企业银行(见表1)。这7家中小企业银行是在原来民间合会的基础上重组发展起来的,都是纯民营(mn yn)资本,基本上没有公营股份。由于当时台湾银行法对民营银行尚未解禁,故此7家民营中小企业银行可称为准民营银行(熊继洲和罗得志,2003)。尽管准民营银行依然受到严格的业务和分支行设立的管制,也还不能有效满足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但其却形成了台湾民营银行发展的独特(dt)突破方式。(二

9、)民营银行的设立在1989年之前,台湾地区银行业一直由台湾“中央银行”、“财政部”和存款保险公司联合监管。尽管台湾通过前述的改制方式(fngsh)构建了一批准民营银行,但民营资本对银行业的准入一直没有正式放开。1989年7月,在台湾第二次修订银行法后,民营银行的设立才拥有了法律依据。在随后(suhu)的1990年,台湾地区“财政部”颁布了商业银行设立标准,开始正式受理民营银行的设立申请(见表2)。起初,台湾当局为民营银行准入设置了很高的门槛。当时台湾地区的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彰化银行的股本分别为73、72、65亿新台币,而新设民营银行的资本金要求却达到100亿新台币,远高于当时公营银行的自有资

10、本。此外(cwi),台当局还规定民营银行只允许设立5个分行,而当时的公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均超过50家。台当局希望能通过这些严格的准入要求来平稳推进民营银行的发展,但是事与愿违,这种严厉的管制并未能压制台湾权贵力量进入银行业的欲望。在1990年后的短短两年时间里,台湾民间就发起设立了16家民营银行,而且在此后数年持续增加,并迅速超过了公营银行数量(熊继洲和罗得志,2003)。(三)公营银行私营化20世纪70年代末,很多国家开始大规模地推动公营事业民营化政策。1979年,英国政府率先积极推动民营化,之后各国纷纷跟进,公营事业的民营化逐步成为一种超越地域、经济制度、产业及经济发展阶段的全球性行动。

11、就公营事业民营化问题,台湾当局早在l953年出台的“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对此有了规定。随着l991年该条例的修正及1992年“公营事业移转民营条例实施细则”的公布,台湾地区正式揭开了公营事业民营化的序幕。在公营事业民营化的大背景下,公营银行民营化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台湾公营事业民营化浪潮中的重要一环。由于自1990年后民营银行迅速增加,银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公营银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一方面民营银行因受政府政策约束较小,能够以经营效率为导向;另一方面,公营银行则因需要配合政府各项金融政策而受到种种束缚。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逐渐流向民营银行,公营银行面临的经营和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从而进一步推

12、动了公营银行民营化。台湾公营银行的民营化是以出售公营股权的方式(fngsh)实现的。首批民营化的公营银行为彰化银行、第一银行、华南银行和台湾企银,于1998年完成民营化;随后,农民银行、交通银行、高雄银行、台北银行于1999年完成民营化(郑航滨,2005)。通过民营银行的准入开放以及公营银行的民营化,截至2001年年末,台湾民营银行由11家增加到48家,而公营银行则由13家减少为5家(见表3)。从资产规模看,民营银行(ynhng)资产在金融机构全部资产的占比由8.89%上升到51.5%;公营银行则由53.68%下降到19.7%(余铭忠、耿怡和赖郁芬,2011)。2001年后,台湾当局先后推行了

13、第一次、第二次金融改革,提出了“公营银行彻底民营化”的目标,要求2005年前公营股权比例下降至20%以下,2010年前公营股权全部释出(杨思思,2009);同时要求,当时仅存的五家公营银行除中国输出入银行由于其特殊性保持公营外,其余(qy)四家(合作金库、台湾银行、土地银行与“中央”信托局)要在2006年年底前完成民营化。该目标并未完全实现:除合作金库于2005年成为民营银行外,台湾银行、土地银行与“中央”信托局三家公营银行后来在提升整体金融产业竞争力的政策下,与中国输出入银行合并为台湾金控公司,短期内不再实施民营化(见表4)。(四)民营银行兼并(jinbng)重组在民营银行快速设立以及大批公

14、营银行民营化后,台湾地区金融(jnrng)体系的竞争日趋激烈并趋于恶化,逐渐影响到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在2001年台湾地区加入世贸组织后,外部竞争也愈加激烈,部分新设民营银行出现亏损。为弥补与具有经营优势及丰富经营经验的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差距,解决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给亏损银行一个正常的退出渠道,台湾地区围绕金融机构合并、金融风险防范和金融中心建设,主动推进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规模化和多元化以及民营银行的并购重组(汤世生,2011)。为此。台湾地区于2000年颁布金融机构合并法,2001年颁布金融控股公司法,鼓励金融机构之间兼并重组,并给予一定的税费优惠。此后,经

15、营不善的民营银行陆续被有实力的银行或金融控股集团收购(见表5)。三、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fzhn)的主要经验和教训(一)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的主要(zhyo)经验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金融体系结构的完善,增强了银行业的活力(hul);另一方面实现了金融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平衡调整,提升了金融系统的效率。1. 民营银行的发展推动了银行业组织体系的完善虽然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是一种受困于经济金融环境变革下的被迫式发展,在制度安排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在客观上还是带来了银行业组织体系的完善。银行业组织体系多元化对台湾金融经济的后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民营银行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

16、解了金融体制和经济制度之间匹配度不足而产生的摩擦,经济与金融之间相对僵化的非均衡状态得以打破并改善,推动了经济金融活动中的“相容性激励”。此外,多元的银行业组织体系带来了有效的市场竞争,促进了银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除了新设的民营银行按照经济金融环境和自身实际实行差异化的市场运作外,公营银行在民营化之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组织机构的改革和对内部管理的强化。民营银行的发展使得台湾地区的银行业实现了整体上的变革,银行业维护自身稳健运营和抵御外在系统性、市场性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根据IMF的评估报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并没有对台湾地区银行业造成严重的伤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地区银行业在当时已具备足

17、够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2. 民营银行带来的竞争促进了金融配置效率提升台湾地区企业私有制与银行公有制的矛盾(modn)由来已久。在银行体系民营化之前,公营银行明显的信贷歧视以及放款中存在的“重抵押、轻效益”的行为特征造成了信贷配置效率的低下。这充分显示出金融体制与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和摩擦。金融制度的低效在阻碍经济发展的同时,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地下金融的活跃,形成了金融的二元性。在台湾地区民营银行设立和公营银行民营化之后,银行业竞争提高,贷款的可获得性大大增加,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提升(tshng),中小民营企业可以更加便捷、以更低的成本从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当时台湾地下金融的业务范围正是后来民营银行

18、最重要的服务对象,地下金融在资金供给中减少的份额正是由民营银行所补充的。从民营企业的资金来源来看,根据台湾“金管局”的公开数据,民营银行发展前五年(19841988)与后五年(19891993)相比,民间借贷占金融机构借贷的平均比例下降了12.42%。(二)台湾地区民营(mn yn)银行发展的主要教训在看到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成效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其经历的困难和曲折。由于未能与当时的经济状况、金融市场、信用环境及监管体系有效同步,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存在着发展进程过快、特权集团介入严重、公司治理失效、退出机制缺位等问题,其中的反面教训值得深思。1. 民营银行开放超速造成过度竞争台湾当局在新设

19、民营银行的准入上,采取了一次性放开而非试点先行的方式。尽管为限制民营银行的设立数量设置了较高的准入门槛,将准入资本金最低限额提高到100亿新台币,但是由于台湾民间资本受到多年的管制,进入银行业的意愿极为强烈,结果事与愿违,在短短两年内就新增16家民营银行,发展速度过快(王曙光和张元琦,2005)。在台湾有限的市场容量下,银行数量的激增造成了市场的恶性竞争。各银行为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份额,穷尽各种手段,以致利润微薄,综合竞争力大幅下降且风险不断积聚(董红蕾,2003)。1989年至2001年,台湾地区的银行数量由24家增长到53家,分行由953家增长到2690家,平均每年增加近200家分行。

20、但净资产收益率却由1994年的1%下降至2001年的0.4%,净资本收益率则由11.5%下降至5.5%,贷款逾期比例也由1995年的2.88%上升至2001年的7.7%(李纪珠和唐正仪,2007)。2. 特权集团介入严重致使公司治理缺位台湾地区民营银行高准入门槛使得新设的民营银行大都依附于大企业、大财团或权势人物,导致大财团及政要人物实际上控制了银行。民营银行的股权结构仍类似于家族企业,存在公司治理缺失、管理透明度不足、内控机制薄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一些民营银行设立后,外部监管失效,内部管理失衡,出现了大股东操控董事会的现象,甚至引发了弊案。尽管台湾当局对关联人贷款等行为进行了限制,但一些在财团

21、控制下的银行采取与其他财团相互贷款、交叉授信等方式变相规避监管。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泛亚银行、中兴银行等民营银行出现的财务危机,2006年中华商业银行发生的严重挤兑危机,均与企业财团的内部违规贷款有关,暴露出高额质押贷款、虚假财务报告、交叉持股等诸多公司治理问题(范文仲和周特立,2013)。3. 有效的退出(tuch)机制缺失在放开民营银行设立前,台湾地区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随着民营银行数量的激增,因其个体运营上的差异(chy)而导致的优胜劣汰不可避免,但是台湾当局一直没有建立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在这种环境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在考虑退出市场时发现退出成本太高,因而更多地依赖于台湾当局对

22、银行采取的“不可倒闭”政策,形成了很高的道德风险。同时,由于缺乏有效和明确的退出机制,还造成了台湾当局对银行监管不力,诸如撤换高管、停业整顿等监管手段基本失效,对经营已出现严重问题的银行多采用拖延战术,致问题(wnt)久拖不决,亏损积累越来越大,退出成本越来越高,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以中兴银行为例,1998年其因经营不善、面临破产时,净资产还有60亿元新台币,但由于缺乏有效退出机制,台湾当局虽然对其进行接管但难以处置,到2000年亏损已达800亿新台币,大大增加了处理成本和难度(戴淑庚和张亦春,2005)。最终,台湾当局出台金融机构合并法,允许亏损银行以合并方式退出经营,中兴银行被联

23、邦商业银行并购。四、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对内地的启示就内地而言,发展民营银行一方面可构建多层次、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和服务效率,扭转当前社会融资总额不断创下新高,而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却持续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改善金融竞争环境,增加金融服务的竞争性供给,缓解民营经济、小微企业和“三农”面临的融资约束。从政策条件看,自2005年国务院颁布“非公经济36条”以来,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工作始终在有序推进,尤其在近几年取得了实质性突破。2012年3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抓紧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等行

24、业”。2013年7月,国务院下发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等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的突破性指导意见。目前,如何适度、有序、有效地将民间资本引入银行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参考台湾地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路径,借鉴其经验和教训,内地民营银行的发展应“把握两条发展路径,建立有效制度安排,依托良好市场环境”。即从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民营化这两条路径入手,在准入、过程、退出三个环节建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合理监管框架,依托成熟的金融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民营银行市场化运作在改善竞争环境、激发市场活力、优化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25、缓解民营经济、涉农经济和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提高宏观融资效率。(一)稳妥推动民营银行组建目前,我国内地的民间借贷投向农业和工商业的规模达到了3万亿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2013),表明民间资本规模庞大且投资欲望强烈。通过组建民营银行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实体,将可有效地满足民营企业的融资需求。在组建过程中,为避免出现类似台湾地区的种种问题,应在民营银行组建的数量、规模、布局、股东条件等方面加以有效规范和控制,并优化分类监管,使民营银行的设立有助于整个银行业金融体系的广覆盖、差异化和高效率。一是严格总量控制。在新设民营银行准入安排上要严控数量,避免 “一哄而上”的逐利局面,做到新设民营银

26、行数量与其当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人口规模、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相匹配。在步骤上采用渐进式的推进方式,先选择试点地区,设立适当数量的民营银行,后再根据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及民营银行运作情况逐批增设。二是适度规模。新设民营银行应重点吸引了解当地金融环境,关注当地金融需求的地方民间资本,在准入安排上不宜设置过高的资本金要求,在其设立初期控制在中小规模较为适宜。这一方面可避免因偏重设立规模,而与现有银行在规模上形成竞争关系;另一方面,也可防止大型家族企业、关联股东或特权阶级的过度介入。三是优选股东。要把对风险的管控、承受和化解能力作为选择股东的硬性要求。为此,金融监管部门应制定相应标准,并联合工商、税务等相关

27、单位,从企业或个人的背景、资金实力、信用情况、运营情况、金融行业经历等方面,对民营银行股东资格进行筛选,将股东作为民营银行风险化解的第一责任人,严防经营失败的风险外溢。同时可以建立升级机制,选取那些经过数年市场考验、经营规范、经验成熟的小贷公司或担保公司升格为民营银行。四是合理布局。在新设民营银行的布局上要根据区域经济、金融环境特征,加大调查研究,统筹规划,加强民营银行设立的针对性,防止区域性过度竞争。一方面,可以选取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较为活跃、机构覆盖率不高、金融服务相对薄弱或金融二元性显著的地区;另一方面,也可以选择金融服务较为发达,但机构结构相对僵化,金融服务与地方、产业特征衔接不够紧密

28、的地区。五是有限牌照。应建立民营银行牌照分类管理制度,按照民营银行不同的经营地域、业务范围和业务规模上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有限牌照,实行差异化管理,帮助民营银行合理定位,突出业务重点。同时,支持设立区域性、专业化、有特色的民营银行,实现民营银行特色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降低风险共振,控制风险敞口。(二)有序推进(tujn)地方中小银行民营化民营化是银行业引入民间资本的第二条有效路径。相对新设民营银行,民营化依托的是已经成型的银行结构、资金规模和产品服务,因而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目前,内地银行的民营化仍处于民营资本参股阶段,下一步应进一步扩大民营化银行范围,通过逐步调整股权占比

29、的方式,使民间资本在银行由参股转变为控股,获得银行管理的主导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化。一是要明确民营化的对象。应主要针对地方中小银行,尤其是地域化和县域级的城商行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开展银行民营化改革。地方中小银行由于其股权结构相对简单,在民营化上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行性;而大型(dxng)银行一方面由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不易(b y)实行民营化,另一方面由于其具有系统性银行的特殊政治经济地位,为保持金融体系稳定,确保金融系统的国际竞争力,也不宜民营化。金融体系内生的脆弱性要求银行体系不能过度竞争。台湾地区就是因为仓促推进全面大规模的民营化降低了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力与控制力,导致市场无序竞争加

30、剧,才引发岛内的多起企业财务危机,甚至造成银行业的挤兑,严重影响了经济金融的稳定。二是要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要分阶段、分类别调整银行业的民间资本占比,逐步实现民营化。整体上应由监管部门确定中小银行民营化的时间表,明确一定时限内民间资本总体占比目标;个体上要实行“一行一策”,根据股东背景实力、增股意愿和机构运营等情况,逐家制定民营化安排和细则。民营化的过程重在提高民间资本在单家银行中的占比,要逐步实现民间资本对银行的控股权,在经济发展和民营银行运营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推动国有股权从中小银行全面退出。三是要确保民营化的有效性。在台湾地区公营银行民营化的过程中,尽管公营银行的股权比例下降到了50%以

31、下,但是由于存在金字塔的股权结构以及复杂的交叉持股、互为董事等问题,多数民营化后的银行在实质上仍由政府控制,民营资本对银行并不具备实际的管理控制能力。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民营化目标并没有实现。鉴此,内地中小银行的民营化应避免简单以国有股权稀释作为目标,而要在合理的监管框架下,确保民营化银行与政府部门彻底脱离,真正让民营资本在经营策略、业务发展、人事任命等方面实现完全自主的市场化运作,以充分发挥民营化的效果。(三)建立有效(yuxio)的监管制度银行业民营资本的放开是金融改革的重要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对民营银行和民间资本进行适度的金融监管和维护好市场秩序,是改革能否顺利推进的关键。坚持法律

32、为先的监管体系建设,是台湾地区民营银行发展的重要经验。内地要发展民营银行也必须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环境,充分运用法律的强制性、约束性、稳定性等特点,使民营银行发展的每一步都能有法可依。在完善法律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按市场化导向(do xin),以“自担风险”为原则,严格依法准入与退出,使银行业实现真正的优胜劣汰;另一方面要实现股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安排,谨防政府过多干预,做到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实现民营银行的自主经营,自我约束。一是要细化民间资本准入规范。围绕股东的背景、实力、资格、地域特征来制定民间资本的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步骤,并切实消除民间资本投资的“玻璃门”、“弹簧门”等体制障碍;同时在

33、路径选择上,应该遵循从区域铺开、由小规模起步、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原则,以避免出现台湾地区因对民间资本开放过快,导致大量中小民营银行过快进入市场所造成的银行业的过度竞争。二是要建立严格的民营银行股东监管制度。要最大限度地对民营银行股东信息进行公开,尤其是对法人股东股权持有状况、交叉持股控股情况、内部关联关系以及董事、高管人员个人情况等,进行公开、充分的披露,以实现社会监督,筛除 “恶意投资者”。在运营过程中,还应对民营股东股份进行监管,保证民营银行不出现被个别股东操纵而损害其他相关主体利益的情况,避免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要设计科学的投资人行为监管规则,强调长期收益,防止短期投机或套取银行贷款

34、,杜绝出现关联贷款。三是要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监督机制。要确保民营银行在经营管理中能遵循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治理结构,保证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形成成熟的股东、董事会和管理层之间的制衡关系和民营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同时,也要在清晰的制度框架下,给予管理层充分的自主权以适应市场的快速调整,使其能按照市场化规则运作,保障委托代理机制功能的有效发挥。四是要建立银行的退出机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面临挑战。国际经验表明,在利率市场化开始及完成后的五年内,小型银行很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破产倒闭(银监会利率(ll)市场化改革研究工

35、作小组,2012),基础较为薄弱的新设民营银行受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将更为明显。有效的银行退出机制是保证银行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实现优胜劣汰,健康发展的关键。台湾地区民营银行的发展正是由于未能及时建立有效的市场退出机制,使经营不善的银行难以退出市场,才导致过度竞争的局面长期无法得到缓解。因此,内地在发展民营银行的过程中,应以民营银行股东自行管控风险、自主化解风险、自觉承担风险为前提,健全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加快推出银行破产条例,依法对民营银行的接管、重组、兼并和破产实施监督管理,杜绝出现风险处置真空或由国家信用提供隐性担保;同时要进一步研究包括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在内的银行退出规则,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36、加强对存款人的保护。(四)加快推进(tujn)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市场建设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能够充分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剂供需双方的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一是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剂供需双方的资金,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一个自由、开放、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台湾地区自1981年揭开利率自由化的序幕,到1990年已实现利率的完全自由化,从而使台湾地区的民营银行能够充分发挥灵活、自主的特点,激发鲶鱼效应。二是要建设完善发达的货币市场。货币市场的发达程度决定了新生银行的生存环境和抵御资本冲击的

37、能力。发达的货币市场可以使新生的民营银行得到更好的流动性,并能快速适应“市场机制形成的利率”。受多项因素影响,2013年我国货币市场出现的流动性紧张事件,暴露出了内地某些银行在流动性管理和业务结构上的缺陷,必须持续督促银行加大风险管理、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zhun xn)的力度。(周民源,经济学博士,福建银监局。)一、民营(mn yn)银行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在当前中国金融环境下,银行金融机构规模已经非常臃肿了,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银行12家、邮政储蓄银行1家、政策性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132家、农村商业银行128家、农村合作银行65家、村镇银行1000家、外资银行47家。民资进入银行业面临

38、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的银行业更是错综复杂,非正规金融的参与、外资银行的介入,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民营银行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再也不是以前那样纯粹的金融环境了。以前银行业基于金融垄断,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凭借息差赚取丰厚的利润。现如今银行业机构虽然比较臃肿,但是在服务“三农”、中小微企业方面还存在不足。民营银行准入机制能否改变这种现状呢?能否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一个“鲢鱼效应”呢?民营银行面临三座大山:传统银行、外资银行、互联网金融。民营银行能否在这些银行的夹击之下获得发展,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究。二、民营银行自身(zshn)优劣势分析第一,民营(mn yn)银行具有产权制度优势。清晰的产权制度是民营银行的核

39、心竞争力所在,也是民营银行生存和发展(fzhn)的制度基础。国有商业银行倾向于服务大型国有企业,这样一来就导致中小企业很难拿到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支持。而民营银行由于产权制度比较清晰,经营目标比较明确,受政府的干预较少,能够更为有效地为股东创造利润,民营银行实行真正意义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第二,信息和成本优势。由于民营银行大多是“草根”出生的区域性金融机构,相比大型国有银行而言,其具有信息获得优势。克服信息不对称和因信息不充分而导致的高交易成本这一金融服务的障碍。这样,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减少,民营银行便可能更好地选准贷款投向,形成高质量的信贷资产,形成相互依赖的稳定性银企关系,促进银企间的良性循环。第三,灵活的经营机制优势。与国有商业银行严格的贷款审批相比,民营银行由于规模相对较小,管理成本较低,决策迅速,能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生产的特点。三、民营银行发展模式探究通过以上的一些分析,民营企业申办银行应该具有哪些资质条件呢?其未来发展模式又有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呢?如何规范民营银行的发展使其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到目前为止,全国有67家民营企业准备申请开办银行,那么什么样的企业才会受到银监会的关注,它们才最有可能在开办民营银行方面拔得头筹。首先,其业务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