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德阳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0年修订版)德阳市规划和建设局 目录TOC o 1-5 h z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第三章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4建设用地强度分区4建筑容量控制4.建设规划控制9.第四章建筑间距1.1居住建筑间距1.3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24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25建筑间距计算规则27第五章建筑退让2.85.1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29建筑后退道路红线31第六章基地绿地率33第七章配套设施管理规定3.4第八章建筑高度、体量及色彩38第九章基地出入口41第十章日照分析4.1第十一章附则4.6附录一名词解释-.47-附录二计算规则-.50- 第一章总则第1.0
2、.1条为了加强城市规划技术管理工作,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并结合德阳市规划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定。第1.0.2条本规定仅适用于德阳市城市规划区内新建、改建、扩建的各项建设工程,市域各县(市、区)规划技术管理工作可参照执行,也可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另行制定。第1.0.3条根据规划区内不同区域特点及实际情况划定不同的城市形态分区,在城市形态分区内制定实施城市规划和进行建设,应当符合所在城市形态分区的规划控制要求。第1.0.4条为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价值,在旧城区;长江路、泰山路、庐山路等城市主干道交叉口;城市副中心广场周边;城际铁路专线站点周边
3、以及规划确定的城市重要节点范围内的建设项目,强调以设计方案的合理性为规划管理的核心和原则。第1.0.5条编制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时,本规定可作为参考条件。第1.0.6条建设工程必须按核准的设计施工图纸进行施工,确需变更建筑物(含构筑物)使用性质、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墙色彩及材料的,应报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重新核准。第1.0.7条本规定未包括的内容,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技术规范执行。本规定所定的技术标准为建设规划的最低标准,除执行本规定外,还应当根据城市规划有关规定创造良好的环境质量。第1.0.8条临时建筑层数原则不超过一层,其管理应参照本规定执行。第1.0.9条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4、中出现本规定之外或难以界定的情况时,可以组织专家论证其方案合理性,以专家论证结论作为方案审查的参考依据。第二章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第2.1条在城市用地规划管理中,对用地性质的确定应依据经批准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无控制性详细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尚未批准的,按已批准的上一级规划和本规定执行。第2.2条建设用地的划分、使用应遵循兼容性原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已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按控制性详细规划执行;控制性详细规划未明确兼容性内容的,根据表2-1的规定确定兼容范围。(1)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按规划用地性质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上报,经批准后执行。(2)工业项目所需行政办公及生活设施用地面积不得超过建设项目净用
5、地面积的7%,且在工业用地范围内严禁建造成套住宅、专家楼、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等非生产性配套设施。城市建设用地兼容性- -主导用地性质兼容用地性质大类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中类一类居住用地二类住宅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中类小类一类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二类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用地金融保险用地贸易咨询用地服务业用旅馆业用市场用地新闻出版用地文化艺术团体用地广播视用大类中类小类类别R11R12R21R22C11C21C22C23地C24地C25C26C31C32C3居住用地一类住宅用地一类住宅用地代码R11XXC12XXXXXXXXXX公共服务设施R12XX二类住宅用地用地R21
6、XXXVVVVVVV二类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丄2丄R22XX公共设施用地商业金融用地用地行政办公用地C11C12Qc1X商业用地C2IC22X金融保木险用上地贸易咨询用地C23XX服务业用地C24CX旅馆业用地J厶JC26XXXXXVVVVVVVV文化娱乐用地市场用地C2UV新闻出版用地C31V文化艺术用地C32XXV广播电视用地JJJC34V图书展览用地V影剧院用地C35V游乐用地C36V仓储科研设计用地普通仓储用地C65W1XXXXXXXXXXXXXX用地工业用地bXXXXVVVVVVVVVV工业用地bixxixxixxixixxixixixiX|注:1、X禁止兼容兼容比例不超过20%;兼
7、容比例不超过50%;兼容比例100%;本表中市场用地指一、特种市场用地的兼容性须经规划批准,一、二级批发市场兼容比例不超1过5。2、行政划拨用地禁止兼容,农迁房、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除外。3、本表所涉及的规划管理按相关管理办法执行。4、未列入的土地性质不具备兼容性(如教育用地等。) 第三章建设用地使用强度控制建设用地强度分区第3.1.1条城市规划区按规划区位、交通条件、绿化环境等综合承载能力,将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划分为三类控制强度分区(即一类强度控制区、二类强度控制区、特殊强度控制区),形成疏密有致、高低错落、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的城市空间形态详: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中心城区开发
8、强度规划图,其中特殊强度控制区为:旧城核心区和东山片区。3.2建筑容量控制第3.2.1条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按第3.2.2条和3.2.3条的规定执行。根据德阳实际,为丰富城市景观,提升城市价值,旧城核心区及规划需重点控制区域的建设项目,可参照第3.2.2条和第3.2.3条的规定具体研究确定开发强度,并应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为管理的核心和原则。第3.2.2条居住建筑规划容量控制指标表(一)一类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规划控制指标(包括旧城区)表3-1用地性质建筑形式总建筑密度总容积率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容积率二类居住用地兼容的商业及公共设施小于20%时住宅33%5.0详见表3-1-1表3-1-2兼
9、容的商业及公共设施大于20%小于50%时商住楼40%5.5商业、商住楼与住宅建筑混合在同一用地内rL35%5.0商业用地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兼容小于50%的居住建筑)商住楼50%6.0高层建筑密度20%2.53.0商业或商住楼与住宅建筑混合在同一用地内45%5.0 一类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表3-1-1规划限高(米)H222230303737505060平均层数(层)678910111213151618住宅建筑密度33%28%27%26%24%23%22%20%20%住宅建筑容积率2.02.02.22.32.42.52.72.83.0333.4一类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表3-
10、1-2规划限高(米)或平均层数(层)608080100192425272832住宅建筑密度18%17%16%住宅建筑容积率3.5-4.2434.54.65.0二)二类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规划控制指标表32用地性质建筑形式总建筑密度总容积率住宅建筑密度住宅容积率二类居住用地兼容的商业及公共设施小于20%时住宅30%4.5详见表3-2-1表3-2-2兼容的商业及公共设施大于20%小于50%时:商住40%5.0商业或商住楼与住宅建筑混合在同一用地内35%4.5商业用地商业兼容住宅用地可兼容小于50%的居住建筑商住45%5.5高层建筑密度18%2.5商业或商住楼与住宅建筑混合在同一用地内40%5.0二类
11、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表3-2-1规划限高(米)H16H2222-30303737505060平均层数(层)H5H678910111213161718住宅建筑密度35%33%30%28%27%26%24%23%22%20%20%住宅建筑容积率1.61.71.82.22.32.42.52.72.83.03.3二类强度控制区居住建筑容量控制指标表表3-2-2规划限高(米)60vH80平均层数(层)19212226住宅密度18%17%住宅容积率3.43.63.74.5注:1、本表中的商业是指商业金融业用地对应的建筑形式(市场用地除外;)2、兼容的比例是指兼容类的地上建筑面积与该项目计入容积
12、率的建筑面积的比例;3、总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中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比值;4、住宅建筑密度是指建设项目住宅类建筑标准层正投影面积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比例;5、住宅容积率指项目中住宅(含公寓)的建筑面积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比例;6、本表中容积率为上限,因建设工程性质、功能、区位以及用地情况的不同,相应指标可能达不到上限。第3.2.3条非居住建筑规划容量控制指标规划区非居住建筑规划控制指标表表33用地性质建筑形式建筑密度容积率备注公共设施用地纯商业建筑类强度控制区1.8旧城核心区在保证消防、机动车停放的前提下以方案的合理性为审批原则,商业用地建筑密度原则上60%.二类强度控制区1.5综
13、合楼、办公建筑、宾馆酒店类强度控制区45%二类强度控制区1.5事业办公用地2.0医疗卫生用地医院、疗养院按规范执行科研设计用地科研用房、办公用房及附属设施1.5工业仓储用地市场用地1.2生产厂房、配套办公用房、服务用房30%M0.5轻工业0.9建筑层高超过8.0米,在计算容积率时,该层建筑面积应加倍计算。物流用地直接满足物流功能的建筑配套办公用房、服务用房30%M0.7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农贸市场50%2.5社会停车场(库)50%无控制要求注:非居住建筑容积率无限制要求的,在满足规划控制要求的基础上,以方案的合理性为管理原则。第3.2.4条考虑到城市道路及用地面积对容积率的影响,提供规划条件时,城
14、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在第3.2.2条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本条规定对住宅容积率进行修正,最终确定建设项目的建设容量,并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一)住宅容积率折算系数表3-4用地面积划道路条数(条J12345000m2以下1.11.151.21.255000m210000m20.951.11.151.210000m220000m20.91.01.11.15注:1、所临规划道路:旧区核心区才2米,其他区域16米。2、地块周边临二条或两条以上道路,且道路宽度均在30米以上,容积率修正值可按上述指标提高5。(二)旧城核心区,若道路宽度02米,地块容积率应在第3.2.2条规定的基础上降低,折减系数为90-95。其他
15、区域,若道路016米,地块容积率应在第3.2.2条规定的基础上降低,折减系数为90-95。(三)规划净用地面积v10000平方米的地块,应充分结合周边交通情况、市政设施等配套情况,审慎确定开发强度。第3.2.5条考虑到城市道路及用地面积对建筑密度的影响,提供规划设计条件时应在本条规定的基础上,对住宅建筑密度进行修正,并按照以下规定执行。(一)用地面积小于等于5000平方米,临二条或二条以上道路,且其中至少有一条道路宽度不小于30米,建筑密度可结合上表规定进行调整。(1)平均层数小于等于6层,调整系数为1.15。(2)平均层数大于6层小于等于20层,调整系数为1.1。(3)平均层数大于20层,调
16、整系数为1.15。(二)用地面积大于5000平方米且小于10000平方米,由二条或两条以上道路围合,且至少有一条道路宽度不小于30米,住宅建筑密度可结合上表规定进行适当调整。(1)平均层数小于等于6层,调整系数为1.15。(2)平均层数大于6层小于等于20层,调整系数为1.051.1。(3)平均层数大于20层,调整系数为1.1。第3.2.6条原有建设用地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已超出规定值的,或加建后严重破坏空间环境的,不得在原有建设用地内进行扩建、加层。第3.2.7条以上规定的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指标均为上限。确定单个建筑基地的具体建筑容量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现状情况、服务区位、交通区位、环
17、境区位、土地价值等因素,进行综合环境分析后确定。第3.2.8条对于混合类型的建筑基地,其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将建筑基地按使用性质分类划定后,按不同类型分别执行;对难以分类执行的综合性基地,应按不同性质的建筑面积所占比例和不同建筑容量控制指标换算建筑容量综合控制指标。第3.2.9条对未列入上表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等设施的建筑容量控制指标,应按照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和有关规定执行。3.3建设规划控制第3.3.1条项目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下列最小面积的,不得单独开发建设:除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如公厕、社区用房、幼儿园、停车场、农贸市场等)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政府拍卖土地
18、外,建设用地面积未达到1500m2的,不得单独开发建设。建设基地未达到规定的最小面积,但有下列情况之一,且经确定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可予以核准建设:(1)邻接土地已经完成建设或已完成道路、河道或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2)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的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3)城市规划区内的村镇建设,因特殊情况,确实难以达到前款规定面积的。第3.3.2条位于城市绿地、公园、绿化隔离带、道路旁的地块,在规划条件要求外为公共绿地或市政公益设施提供了用地,并按规划要求进行建设的,在符合消防、卫生、交通等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同时满足表3-5的规定要求,可按第3.3.3条的规定增
19、加建筑面积。表35提供的公共绿地及公共开放空间的用地面积1规划净用地面积不低于规划净用地面积的4%,不小于500平方米。30000m第3.3.3条允许增加的容积率上限应按以下规定控制R:原容积率):(1)R2.5时,每增加1平方米公共绿地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并按规划要求建设的,在其开发建设项目中允许增加2.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2)2.5vR3.0时,每增加1平方米公共绿地或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并按规划要求建设的,在其开发建设项目中允许增加3.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4)以上增加的建筑面积不得大于规条规定的容积率的15。第3.3.4条规划净用地范围内,在规划条件外自行修建公厕,并向公众开放,服从政
20、府统一管理的,旧城核心区建筑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其它区域建筑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可按公厕面积的5倍增加建筑面积。第3.3.5条所提供的公共绿地、公共开放空间用地应便于使用及管理,便于进行公共活动,且地块相对集中,同时具备下列条件:(1)建设项目临城市道路,首层为居住用房,设有围墙,公共空间应按围墙控制红线进行计算,且最小宽度不小于5米,同时要保证围墙与建筑的距离不小于3米。(2)建设项目临城市道路,首层为商业,公共空间应按建筑控制红线进行计算。且最小宽度不应小于5米。(3)单块用地的最小面积不应小于300平方米。(4)所提供的公共绿地不纳入小区绿地率计算。(5)所提供的公共绿地及公共开放空
21、间位置应适宜,且能有助提升区域的公共价值。第3.3.6条各设计阶段建筑面积计算应当按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执行,且不得突破规划设计条件规定的容积率。第四章建筑间距第4.0.1条根据四川省城镇体系规划和德阳市总体规划(20012020),德阳应按大城市的标准进行日照间距控制。在旧城区,新建建筑的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降低后的日照标准不得低于大寒日1小时。旧城范围以政府批准的范围为准。第4.0.2条住宅建筑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工程管线埋设、卫生、建筑物保护、空间环境等要求,并应符合本章规定。第4.0.3条每套住宅至少应有一个
22、居住空间获得日照,日照标准不得低于大寒日照2小时。第4.0.4条老年人住宅、残疾人住宅的卧室、起居室、医院、疗养院半数以上的病房和疗养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日照标准。第4.0.5条托儿所、幼儿园的主要生活用房应获得冬至日不小于3小时的日照标准。第4.0.6条中、小学半数以上教学楼的教室应能获得冬至日不小于2小时的日照标准。第4.0.7条宿舍半数以上的居室应能获得同住宅居住空间相等的日照标准。第4.0.8条须满足日照要求的建筑,日照时间计算起点应从最低层住宅窗台面起计算,窗户计算高度(含落地门窗、组合门窗、阳台封窗等门窗形式)按离室内地坪0.9米的高度计算。第4.0.9条日照计算应计入实
23、体女儿墙和跃层建筑的高度以,及出挑阳台、檐口等影响因素。第4.0.11条住宅建筑中不满足日照要求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应不大于15,旧城区、旧城核心区、小二楼改造项目、经济适用房、农迁房(农民安置房)等不大于20。(包括南北向时受遮挡的户数)“不满足日照要求”的户数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高层平面布局中全北向的房间;或建筑形式造成自身遮挡;或建筑东西向布局和呈L形布局形成的遮挡,日照不满足规范要求;(二)建筑主要朝向南北向时,或拼联建筑主要朝向南北向相对部分,受遮挡建筑影响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不得大于3%。若受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其首层应架空,受影响的户型应首先作为物管用房等对日照没有要求的房间
24、;(三)多层区和高层区能相对分开,多层区内未进行日照分析,其户数不应纳入日照相关指标统计;(四)不满足日照要求的户型应在售房合同中明确。规划主管部门应将不满足日照要求的户型函告房管部门,并将该项作为规划验收的重要内容。(南北向是指南偏东、南偏西45范围不包括45)4.1居住建筑间距LX南北向建筑间距,LY东西向建筑间距,HS南侧建筑高度,H:平均建筑高度、W:高层建筑面宽,B:山墙或高层次要朝向宽度第4.1.1条多、低层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含中高层)(1)南北向时:1)新城区,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2)主城区、天元片区、孝感片区,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0倍;3)
25、东山片区,低层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4倍,多层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1.2倍;4)旧城核心区,其间距不得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0.8倍。5)若南侧建筑低于北侧建筑,应按平均高度计算。(2)东西向时:1)新城区,其间距不得小于平均建筑高度的1.2倍;2)主城区、天元片区、孝感片区,其间距不得小于平均建筑高度的1.0倍;3)东山片区,低层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4倍,多层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2倍;4)旧城核心区不得小于平均建筑高度的0.8倍。(3)低层与低层居住建筑最小间距不得小于7米,多层与低层居住建筑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0米,多层与多层居住建筑最小间距不得小于15米。第4.1.2条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
26、时的间距控制:(1)建筑山墙宽度小于13米(含13米)的间距控制:山墙位于居住建筑长边南侧,其间距不小于10米,旧城核心区不予折减;山墙位于居住建筑长边北侧、东侧或西侧,其间距不小于8米,旧城核心区可酌情减少,但不得小于6米。(图4-1、图4-2,注:B为山墙宽度)2)建筑山墙大于13米,小于17米(含17米)的间距控制:山墙位于居住建筑长边南侧,其间距不小于12米,山墙位于居住建筑长边北侧、东侧或西侧,其间距不小于10米,旧城核心区均不予折减。(图4-1、图4-2)(3)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7米的间距控制:按居住建筑长边平行布置的规定控制。(4)8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间距控制均按上述(1)、
27、(2)项规定值增加2m。第4.1.3条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控制。(1)山墙宽度小于13米(含13米),其间距不小于6米;低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4米;8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9米。(2)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17米(含17米),其间距不小于8米;低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6米;8层居住建筑间距不小于13米。(3)山墙宽度大于17米,按居住建筑长边平行布置的规定控制。(4)两个山墙间设有公共道路或山墙面开窗或开门的,其间距应按(1)、(2)、(3)条规定值增加2米。(不包括8层居住建筑)(5)山墙设有阳台的,算至阳台边,且应按(1)、(2)、(3)项规定值增加2米。(不包括8层居住建筑)第4.
28、1.4条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一)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位于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南侧,其间距控制如下:(图4-3,注:Hgs为南侧高层建筑高度,W为高层建筑面gs宽)(1)9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距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不小于24米,其他区域不小于27米。(2)12层以上,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距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不小于27米,其他区域不小于30米。(3)9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
29、朝向距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按平均高度的0.8倍计算,且不小于27米;其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1.0倍计算,且不小于30米。(4)12层以上,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距北侧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按平均高度的0.7倍计算,且不小于35米;其H”:旷12层w24m)H”I2层w30m(|0城核心区Lx27m)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0.8倍计算,且不小于38米。(3)H:912层w40mLx1.0H;且0m(旧城核心区L0.8H;且27m)(4)H”12层w40mLx0.8H;且38mL:南北向建筑间距0.7H;且35m)二)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位于多低层建筑长边的北
30、侧、东侧、西侧的,其间距控制如下(图4-4所示,注:Hg为高层建筑高度)g(1)9层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不小于24米。(2)12层以上,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不小于27米。(3)9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建筑长边的距离,旧城核心区按平均高度的0.7倍计算,且不小于24米;其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0.9倍计算,且不小于27米。(4)12层以上,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长边的间距
31、:旧城核心按平均高度的0.6倍计算,且不小于33米;其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0.7倍计算,且不小于35米。Hg:912层w12层眺40mLy27mHg:912层w40mLy0.9H;且乂7m(旧城核心区Ly20.7H;且24m)Hg12层w40mLy0.7H;且35m(旧城核心区Ly0.6H;且刃3m)L:南北向建筑间距(高层在北侧)第4.1.5条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相对布置时的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北W图4-5Hgs12层w40mH“12层w40mLx3Om(|0/L?xLx27m)7H;且沁(旧城核心区Lx0.6H;且刃5m)Hu:912层w40m24m)Lx0.8H;且鴻0m(旧城核心区LxO
32、.6H;且27m)LQ27m(旧城核心区L(1)H12层w40m)_Q30m(旧城核心区LQ27m)H,12层w40mLQO.6H;且刃5m(旧城核心区LQO.5H;且33m)(1)9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相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不小于24米,其他区域不小于27米。(2)12层以上,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相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不小于27米,其他区域不小于30米。(3)912层(包括12层)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相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按平均高度的0.5倍计算,且不小于27米;其
33、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0.7倍计算,且不小于30米。(4)12层以上,面宽大于40米的高层建筑主要朝向相对的间距:旧城核心区按平均高度的0.5倍计算,且不小于33米;其他区域按平均高度的0.6倍计算,且不小于35米。第4.1.6条点式高层与板式高层的间距控制(一)点式高层在板式高层北侧,其间距按板式高层间距的0.9倍控制,最小值不予折减。(二)点式高层在板式高层的东、西、南侧,其间距按点式高层间距增加3米控制。第4.1.7条高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多低层居住建筑垂直布置的间距控制:(包括高层主要朝向对高层次要朝向或高层次要朝向相对)(一)高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宽度小于20米的间距控制:(1)91
34、2层(含12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位于多低层长边或高层主要朝向南侧的间距控制(图4-7):当山墙宽度13米,其间距不小于15米。当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20米,其间距不小于20米。(2)、912层(含12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位于多低层长边或高层主要朝向的北侧、东侧或西侧的间距控制(图4-8):当山墙宽度小于等于13米,其间距不小于15米。当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20米,其间距不小于18米,且不小于山墙或次要朝向宽度。(3)12层以上,高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位于多低层长边或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南侧的间距控制(图4-9):当山墙宽度13米,其间距不小于20米。当山墙(或
35、次要朝向)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20米,其间距不应小于南侧高层居住建筑高度的0.3倍,且不小于20米。东侧或西侧的间距(图4-10):HQ12层B(13m,b18m;20m(B12层B13m,Lx20m;20mB13m,LQ0.3H跖且20m(高)多r-LJ|Hi(4)12层以上,高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位于多低层长边及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的北侧当山墙宽度13米,其间距不小于18米。当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20米,其间距不应小于平均高度的0.3倍,且不小于18米,同时不应小于山墙或次要朝向宽度。第4.1.8条高层居住建筑山墙(次要朝向)宽度大2于0米,其间距按长边相对控制。第4.1.9
36、条高层居住建筑山墙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并应同时满足消防和施工安全的要求。)(一)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小于13米的间距控制:(1)918层(包括18层),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小于9米。(2)18层以上,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3米。(二)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20米的间距控制:(1)918层(包括18层),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小于13米。(2)18层以上,山墙之间的间距不应小于15米,且不小于较高山墙宽度。(三)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20米的间距按长边相对控制。第4.1.10条高层居住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控制:(1)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小于13米的间距控制918层,其间距
37、不小于13米;18层以上,其间距不小于15米;若山墙之间每23层设置空中花园相连,可适当减小间距,但不小于9米。(2)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20米,其间距不小于15米,且不小于较宽山墙宽度。(3)高层居住建筑山墙宽度大于20米的间距按长边相对控制。第4.1.11条高层居住建筑主要朝向与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的间距控L”:南北向建筑间距(高层在北侧)B13mL*15m;17mBB制:(一)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位于南侧。(图4-11)(1)当山墙宽度M3米,其间距不小于15米。(2)当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17,其间距不小于山墙宽度,且不小于15米。(3)当山墙宽度大于17米按长边相
38、对控制。(二)多低层居住建筑山墙位于北侧、东侧或西侧(图4-12)(1)当山墙宽度M3米,其间距不小于13米。(2)当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等于17,间距不小于山墙宽度(3)当山墙宽度大于17米,按长边相对控制。北BL多多B-Lx:南北向建筑间跖(高层在南侧)B13m,Ly13m17mB6m,Ly按主要朝向控制BK6m.LQ20mBQ6m丄按主要朝向控制图4-16第4.1.14条高层建筑与多低层建筑重叠面的间距控制(图4-17、(北B.6mL按长边相对控制Lx:南北向建筑间距(高层在南侧)图4一17多Bw1BmLx=LyB*6mL,按长边相对控制Lx:南北向建筑间距(高层在北侧)Ly图4T8图
39、4-18)(1)无重叠面时最近点距离不小于13米。(2)重叠面小于6米(含6米)时,高层位于北侧、东侧或西侧其间距不小于18米;高层位于南侧,其间距不小于20米。(3)重叠面大于6米时,按主要朝向相对的规定控制。第4.1.15条高层、多低层居住建筑与高层、多低层居住建筑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表4-1)表41建筑主要朝向(长边)间的夹角高层与高层(主要朝向)高层主要朝向与多低层(长边)多低层与多低层a30按主要朝向相对规定控制按主要朝向(长边)对长边规定控制3Ca60按主要朝向与山墙次要朝向)相对的规定控制按主要朝向(长边)与山墙(次要朝向相对的规定控制注:(1)表中a指两栋居住建筑主要
40、朝向(长边)间的锐角夹角。(2)若东西向与南北向同时存在,计算南北向。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第4.2.1条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一)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北侧时的间距控制:(1)非居住建筑为多低层建筑,其间距按非居住建筑高度控制,且低层不小于13米,多层不小于15米。(2)非居住建筑为高层建筑,其间距按居住建筑要求控制。(二)非居住建筑位于居住建筑南、东、西侧的间距控制。(1)非居住建筑为低层建筑,其间距按非居住建筑高度控制,且不小于13米。(2)非居住建筑为多层或高层建筑,其间距按居住建筑要求控制。第4.2.2条居住建筑与非居住建筑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一)居住建
41、筑山墙或次要朝向与非居住建筑长边相对时的间距控制。(1)当山墙或次要朝向面宽小于13米的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3米。高层建筑与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0米。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6米。(2)当山墙面宽大于13米小于20米的间距按以下规定控制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5米。高层建筑与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3米。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8米。(二)居住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与非居住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相对时,高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13米,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6米,高层建筑与多低层建筑之间间距不小于9米。(三)非居住建筑山墙与居住建筑长边或主要朝向相对时,按居住建筑间距控制。
42、第4.23条高层建筑裙房间距按多层建筑间距规定控制。非居住建筑的间距控制第4.3.1条非居住建筑之间的间距按4表-2控制。(不包括厂房和仓库)表4-2最小间距朝向朝向多层建筑高层建筑(24米)长边山墙主要朝向次要朝向(山墙)多层建筑长边点式板式旧城核心区0.8H,且冷米其他区域1.0H且n6米8.0米点式0.3H且24米旧城核心区:面宽V3米;13米其他区域面宽13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5米板式0.4H且27米山墙-6.0米13.0米13.0米咼层建筑主要朝向点式-点式0.3H,且27.0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5米板式-板式0.4H,且30.0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8米次要
43、朝向(山墙)-面宽13米;13米面宽13米;次要朝向(侧面)宽度且15米注:1、H:建筑的计算高度(当两栋建筑的高度不一样时,为两栋建筑的平均高度2、H(多)多层建筑计算高度。第4.3.2条低层辅助用房不宜单独建设,应纳入主体建筑。若必须单独设置时,与相邻多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6米,与高层建筑的最小间距为9米,且应满足消防规范的要求。第4.3.3条多层建筑与堡坎或坡脚(坡度25)的间距控制:(1)堡坎高度小于3米(含3米),建筑外墙与堡坎的距离应不小于4米,且应同时满足退界距离要求;(2)堡坎高度大于3米,小于6米,建筑主要朝向外墙与堡坎的距离应不小于8米,山墙应不小于6米,且应同时满足退界距离
44、要求;(3)堡坎高度大于6米,或山体坡度大于25,其间距应按建筑高度控制,且不小于10米,建筑山墙应不小于8米;(4)高层建筑与堡坎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3米。当堡坎高度大于6米,或山体坡度大于25,其间距应不小于20米。建筑间距计算规则第4.4.1条同一建筑在同时满足建筑间距和后退红线等多重控制要求的情况下,按最大的距离控制。第4.4.2条建筑间距按相邻建筑外墙之间的最小垂直距离计算。建筑物有凸窗的或高层建筑有阳台的,其建筑间距按照建筑物的凸窗或阳台外边线的垂直投影计算。第4.4.3条多层建筑外纵墙面外挑阳台、梯平台、走廊外挑尺寸1.5米累计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二分之一的,或外挑尺寸X.5米累计
45、长度超过纵墙面长度的1/4的,或阳台连续长度超过10米的,其间距以最大外凸部份外边线的垂直投影计算。第4.4.4条建筑山墙设置外挑阳台的,建筑间距按阳台外边线的垂直投影计算。第4.4.5条建筑物楼梯间有每处不超过3米长(含3米)的凸出部分,凸出距离不超过1米,且其累计总长度不超过同一面建筑外墙总长度的1/8者,其最小间距可不计凸出部分。第4.4.6条居住建筑下部为商店或其它非居住用房时,居住建筑间距的计算,不得扣除下部商店或其他非居住用房的高度。但同一裙房之上的几栋建筑,计算间距时可扣除裙房高度。第4.4.7条多层住宅拼接不宜大于4个单元,且总长度不宜大于80米,若长度超过80米,在规定间距的
46、基础上增加3米控制。第4.4.8条按本规定进行间距计算时,高度超过80米的建筑按80米计算。第4.4.9条当建筑作退台时,视其不同高度分别确定间距。第4.4.10条一栋建筑的主要采光面开窗部分与另一栋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或两栋建筑主要采光面的不开窗部分相对时,均视为主要采光面与主要采光面相对。第4.4.11条建筑间距按前款规定仍无法确定的,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第五章建筑退让第5.0.1条沿建筑用地红线和城市规划道路、公路、河道、铁路两侧以及电力线路、自来水管等保护带的建筑物,在退让界外建筑物距离符合本规定第四章有关间距规定外,退界距离应符合本章规定,并同时符合
47、消防、环保、防灾和交通安全的要求。第5.0.2条新建建筑物的离界距离按第5.1.1条的规定控制,其离界距离小于消防要求时,应按消防要求的规定控制。第5.0.3条新建建筑物退让公路、铁路、供电高压走廊、危险仓库、排水走廊等,按相关规定执行。在城市现状公共通道边新建建筑物,应根据相邻各方关系确定间距。第5.0.4条沿铁路两侧新建、扩建建筑工程,应符合以下规定:(一)铁路干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20米;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的建筑工程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铁路两侧的围墙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不得小于10米,围墙的高度不得大于3米。(二)铁路两侧的高层建筑、高大构
48、筑物(水塔、烟囱等、)危险品仓库和厂房与轨道中心线的距离须经铁路主管部门审核后确定。5.1建筑后退用地红线距离第5.1.1条各类建筑的离界距离,按表5-1规定的建筑物高度的倍数控制,但不得小于最小距离,且不得影响周边地块的正常使用。表5-1建筑类型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米)居住建筑、非居住建筑、文教卫生建筑多、低层长边(包括8层)0.4(旧城核心区)3.0(低层)6.0(多层)0.5(主城区)0.6(新城区)多、低层山墙山墙宽度小于13米(包括13米)3.0米8层:4m)山墙宽度小于17米,大于13米4.0米(8层:6m)山墙宽度大于17米按长边退界控制咼层主要朝向南向(板式)(9-
49、12层)0.4H(旧城核心区)14m0.5H东西北向(板式)(9-12层)0.35H(旧城核心区)12m0.45H南向(板式)12层以上0.35H(旧城核心区)18m(1日城核心区)0.40H19m东西北向(板式)12层以上0.35H18m南向(点式)9-12层(包括12层)12m(1日城核心区)14m东西北向(点式)9-12层(包括12层)12m南向(点式)12层以上15m东西北向(点式)12层以上14m咼层山墙(次要朝向)9-12层山墙宽度小于13米(包括13米)6.5m12-18层6.5m9-18层(包括18层)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20米(包括20米)9.0m山墙宽度大于20米按长边相
50、对控制建筑类型建筑朝向建筑高度的倍数最小距离(米)18层以上山墙宽度小于13米(包括13米)9.0m山墙宽度大于13米小于20米(包括20米)12m山墙宽度大于20米按长边相对控制低层辅助用房长边0.5H2.0m山墙一一一(不开窗)2,开窗3.0注: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分级控制原则:多层建筑山墙不分级控制;高层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与建筑长边或主要朝向相对时,不应分级控制;高层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相对时,可分级控制,但不应大于级;高层建筑山墙或次要朝向后退用地界可分级控制,但不应大于级。第5.1.2条低层独立式住宅主要朝向离界距离按建筑高度的0.7倍控制。第5.1.3条临街建筑若双方有协议,在满足消防
51、的前提下,可毗邻建设,若设有规划通道(通道宽度4米),山墙离界距离可适当降低,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后确定。第5.1.4条界外是居住建筑的,除须符合第5.2.1条离界距离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第5.1.5条建筑后退公共绿地绿线的规定。(1)多低层长边或山墙及高层裙房后退绿线不小于5米。(2)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单层公共建筑后退绿线不小于10米。第5.1.6条若拟建建筑对界外空地(规划为住宅、托儿所、医院、疗养院、教学楼等有日照要求的建筑)有日照影响,其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在界外的影响距离(用地界至不符合日照要求的阴影范围的边际线)不应大于10米
52、。不满足日照的阴影连续宽度不足6米的,且累计宽度不足10米的,可不计入影响范围。第5.1.7条地下建筑物的离界距离(包括汽车坡道,)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从室外地面到地下建筑物底板底部的距离)的0.7倍,若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其离界距离可适当缩小。地下室为一层时,其最小值应不小于3米;地下室为二层及二层以上时,其最小值不应小于4米。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用地红线(旧城核心区,不宜小于4米)。第5.1.8条厂房退界距离,按下列规定控制:(1)高度不超过24米的厂房最小值为7米;(2)超过24米的厂房其最小值为10米;(3)长度超过80米,退界距离应适当增加,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
53、根据厂房及周边环境状况分析后确定。(4)厂房若临道路设置,且临道路设置了围墙,则厂房后退围墙距离按以上要求控制。5.2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第5.2.1条用地内部道路后退道路红线不得小于2米。第5.2.2条围墙后退道路红线不得小于2米。第5.2.3条地下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距离原则上按建筑控制红线进行控制。第5.2.4条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场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聚的多低层建筑(含高层建筑裙房,)其面临城市道路的主要出入口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除,经批准的详细规划另有规定外后,退道路红线应为12-15米,并应设置临时车停场地及出租车临时等候及下客区域。严格控制底商建筑形式。一个街坊不允
54、许四面均设置临街商业用房(商业用地除外),应划定一定区域,合理布局设置商业网点。设有商业的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不得小于10米,旧城核心区或已建区零星地块不小于7米。第5.2.5条在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的各类建筑应当按照城市规划要求退让城市道路。道路交叉口四周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多低层建筑不得小于7米,高层建筑不得小于10-12米。高层建筑应当按照第5.2.6条、第5.2.7条规定退让城市道路红线。第5.2.6条在规划路幅30米以上的城市道路两侧建设永久性点式高层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板式高层应在此基础上再后退3-5米)(1)若高度超过24米,小于50米,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0米;(2)若高度超过
55、50米,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2米。第5.2.7条在规划路幅不足30米的城市道路两侧建设的永久性点式高层建筑应符合下列规定:(板式高层应在此基础上再后退3-5米)(1)高度超过24米不超过5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0米;(2)高度超过50米不超过8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2米;(3)高度超过80米的,退让距离不得小于15米。第5.2.8条在建筑红线外,不得设置零星建筑物(构筑物)。凸窗离地高度大于3.3米可外挑,凸窗外挑尺寸不得大于0.6米。雨蓬外挑尺寸不得大于规定后退道路红线距离的0.5倍,外挑部分净高不小于4米,且一层不得落柱。第5.2.9条在现有永久性建筑两侧新建建筑,且永久性建筑未按前
56、项规定退够应退间距的,新建建筑在满足自身应退距离的前提下,与已建建筑之间的间距应满足第四章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第5.2.10条沿城市道路两侧货运装卸泊位应后退建筑控制红线设置。第六章基地绿地率第6.0.1条建设项目规划绿地率指标建设项目用地面积小于3000平方米的,考虑到用地面积对绿地率的影响,提供规划条件时,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结合地块周边道路状况,在表6-1的基础上对绿地率进行修正,并最终确立建设项目的绿地率,折减系数应控制在90%95%。表6-1建设项目分类绿地率居住旧城核心区25%35%新城区35%45%商业用地旧城核心区13%15%新城区15%20%商住楼(20%兼容的商业13%1
57、5%新城区20%25%工业用地20%有严重污染的工业用地35%大专学校、医院、疗养院、办公等35%部队、体育场馆、机关团体、大型公共文化设施30%交通枢纽20%35%宾馆、饭店、金融等25%35%仓储用地10%20%物流用地15%20%注:各类市场用地绿地率原则不低于10%15%。第6.02条建设用地内利用地下室、半地下室建筑的屋顶作为绿地,其顶板埋深应符合下列规定,方可计入绿地面积。(1)顶板面突出室外地坪应小于1.0米(2)顶板的覆土厚度不小于0.7米。(3)位于集中绿地范围内的地下室,其顶板覆土厚度应不小于1.0米。(4)水面可计入绿地,其深度不小于0.6米。第6.03条有条件的住宅用地
58、内,宜设置集中绿地,集中绿地的面积不小于用地规定绿地面积的30,宜将不小于50的集中绿地面积临规划道路(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设置,并同时满足以下规定:(1)单块绿地面积不小于150平方米;(2)临规划道路(河道或城市开放空间)的集中绿地计算进深不大于计算宽度的两倍;(3)在已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用地范围内新增规划绿地时,该绿地作为代征地处理,但可参与指标计算。第七章配套设施管理规定第7.0.1条居住类建设项目应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进行配套建设,其中幼儿园、公共厕所应符合表7-1的要求。公共服务设施控制指标表71居住建筑面积幼儿园公共厕所规模用地面积(m2)规模面积(m2)3.5万-5万平方
59、米1个505万-10万平方米1个8010万-20万平方米6班幼儿园20001个8020万-30万平方米8班幼儿园25001个每处面积10040万平方米以上2个8班幼儿园每处不小于25002个每处面积100注:根据用地规模、幼儿园的服务半径要求,2个或2个以上的幼儿园可合并建设但用地规模不应减小。第7.0.2条新建居住建筑,应按以下规定配建物业管理用房(包括业主委员会活动用房),物业管理用房不得设置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设置层数必须方便管理。原则不设置在四层及以上,物业管理用房可分处设置,但每处建筑面积不得小于50m2。物业管理用房(包括业主委员会用房)面积按以下指标控制:(1)总建筑面积5000
60、平方米(包括5000平方米)以下,按照1控制,且不小于20平方米。(2)总建筑面积500015000平方米(包括15000平方米),按照0.8控制,且不小于50平方米。(3)总建筑面积1500030000平方米(包括30000平方米),按照0.6控制,且不小于120平方米。(4)总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以上,按照0.4控制,且不小于180平方米。第7.0.3条拟建居住建筑面积之和大于3万平方米的项目,应配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一处,并配置健身活动设施,每处建设面积不小于200m2。健身活动场所用地面积按每3万平方米居住建筑面积为单位按100m2递增。全民健身活动场所宜结合绿地、社区文化活动站等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面对小语种证书考试的试题及答案准备
- 小语种证书考试复习回顾与展望及试题及答案
- 预测模型金融理财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在线学习体验分享试题及答案
- 考官指南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试题及答案
- 国际金融理财师考试财务审计知识试题及答案
- 2024小语种考试互动试题及答案整合
- 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考点分析与总结试题及答案
- 2.3.1分子结构与物质的性质课件高二化学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1
- 202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全局观念试题及答案
- 选修-危重病学外科液体治疗课件
- 第二章-社区护理程序课件
- 抑郁障碍的心理治疗
- 胃肠功能紊乱
- 棚户区改造住宅大面积拆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NB/T 10742-2021智能化综采工作面设计规范
- GB/T 6320-2008杠杆齿轮比较仪
- GB/T 5538-2005动植物油脂过氧化值测定
- GB/T 5530-2005动植物油脂酸值和酸度测定
- 某智慧城市政务云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 德勤业务管理流程优化咨询报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