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文标题:中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政策分析论文作者 陈鸣/朱自锋/李仲平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教育财会研究,论文单位 武汉,点击次数 495,论文页数 3035,43页2003年2003月论文网 /paper_45115111/ 教育成本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政府、学校、学生和家长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是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在我国的公立普通高等学校,政府采用拨款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企业以纳税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而学生个人则以交学费的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高等教育为什么要
2、实行教育成本的分担?进而如何确定国家、学生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这既是理论问题,又是社会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根据经济学界公认的公共产品理论,依据产品或服务在消费上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其分为私人产品、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应由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应由政府与市场共同提供。高等学校提供的是一种高等教育服务,其直接产出是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增进,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或者说是人力资本的形成。这种直接产出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劳动的结果。高等教育服务在消费上一方面具有竞争性,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机会下,一个人受了高等教育就减少了他人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或者说,在既定的高等教育投入
3、下,增加一个人高等教育的消费其边际成本为正。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排他性,高等教育消费的非整体性,使其消费在技术上易于分割(如招生指标确定、考试筛选、交纳学费),可将一部分人排除在高等教育消费之外。但是,高等教育具有巨大的正的外部效益,如可以推动经济增长,改善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可以使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大大增进等。因此,高等教育既不是消费上具有完全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在消费上完全不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它兼有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成分,因此它属于准公共产品。既然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政府、企业、个人(受教育者)应共同负担其成本,即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企业、个人三者应是高
4、等教育资源负担的主体。因为企业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主要是通过纳税方式进入各级政府,从而形成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所以,在研究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时,重点是分析研究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分担结构。从资源供给主体的角度分析教育资源来源时,各主体遵循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受益原则,二是能力原则。受益原则要求得到教育利益的各方都要负担教育成本,受益多者多负担,受益少者少负担,没有受益不负担;能力原则要求能力强者多负担教育成本,能力弱者少负担教育成本。这两个原则具有统一性,缺一不可。二、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当今世界各国公立高等教育经费都是以国家为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各国政府是公立高等教育成本的主要分担者。我国建国以
5、后,高等教育经费由国家全额拨给,政府承担着高等教育的全部成本。198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收取学费,1997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并轨,目前学生个人已分担了相当部分的教育成本,而且国家对学生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比例已有明确规定。这时关于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也开始为人们所思考和重视。曾经有大学生向校方提出询问,我们的学费用到哪里去了?这说明,作为高等教育成本承担者一方的学生已开始深层思考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在我国,国家应分担多少高等教育办学成本,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我们想从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政策及近几年来高等教育投入状况,分析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6、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即“三个增长”)。在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
7、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20世纪)末达到4%。”“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的要求。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明确的,可以称之为“三个增长”和“两个比例(4%、15%)”。以上法规和文件为我们分析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问题提供了依据。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发展只有数量规模,而没有相应的条件和投入保障机制。现在我们国家能以法律形式明确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责任,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法律是国家最高意志的体现,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法律规定既是进步,也是我国80年代以来政治、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实践的结果。1.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国
8、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关键。国际间常用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衡量政府教育投入水平。基于1992年我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相当于公共教育经费)占GDP(GDP为国内生产总值,与GNP相差甚微)的比例只有2.73%的低水平,纲要提出了要在七年内达到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当时是振奋人心的。2000年已经过去,但目标并未实现。2000年我国的GDP是89403.6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实际是2562.61亿元,如果达到纲要要求,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就应是3576亿元,两者相差1014亿元。由此可见,在增加教育的投入上,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是关键所在。国家财
9、政性教育经费是我国政府投入教育的公共教育经费,按照纲要第48条精神,它包括以下四部分: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城乡教育费附加、企业办学经费和校办产业减免税部分,它在我国的教育经费总量中占有很大的份额,2000年为66.58%。各级政府对学校的各类拨款构成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又占了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绝大部分,2000年为81.39%,它占全国教育总经费的51.19%。据统计,1995年以来,国家投入初级、中级、高级三级教育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普通高等教育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0.57%、20.20%、21.25%、20.67%、22.74%、23.98%,变动幅度很小。可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高低
10、将直接影响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力度,因此它是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关键因素。到上世纪末的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仅为2.87%,与4%相差1.13%,差距很大。表1列出了从纲要发布的1993年到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表1中国1993-2000年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教育经费GDP(%)2.522.522.462.442.492.552.792.87财政收入GDP(%)12.611.210.710.911.612.613.915.0资料来源:1.国家
11、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与科技统计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42001)。由表不难看出,虽然从1996年起,比例扭转了连续数年下降的局面,开始缓慢上升,但近八年来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一直徘徊在2.4%-2.9%的低水平上。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决定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长,彼此存在正相关关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统计年鉴提供了包括90个国家和地区1980-1987年间的357组资料,有人对资料进行了统计处理,结果表明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存在明显线性关系,即随着人均国民生产
12、总值的增加,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增加。从1993年到2000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2939元增加到7084元,年均增长率为13.4%,因此可以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上涨速度不相适应。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的低水平的主观原因一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管理存在体制性障碍,它的四部分教育经费的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有很大区别,如何管好,存在较多问题,又没有一个切实、严肃的操作实施方案,致使本指标难以落实。再就是有关政策没有落实,例如在教育法中提出的“教育经费支出,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项”的规定至今仍未落到实处。其客观原因一是我国经济自1995年以来,
13、发展速度较慢,国民生产总值增幅减缓。更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长期走低,由表1可以看出,它曾降到11%以下,尽管1997年以后,逐步上涨,但到2000年才达到15%,这在国际上几乎是最低的。这就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从而影响了财政主渠道对教育投入的增长幅度。实际上,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是因为该项比例的提高既要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又要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要爬两个台阶。这两个比例中的一个上不去,该项比例就不会提高。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的确立,在我国的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未能如期实现,任务已带入了
14、新的世纪。为了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必须尽最大努力增加政府的教育投入。鉴于以上分析,为了缓解压力,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先达到GDP的3.5%,第二步再达到4%。同时还必须加大高等教育体制和筹资体制改革力度,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社会和个人的教育投入,争取使其总值达到GDP的2%以上,那时我国的教育投入总量将占GDP的6%,这样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就有了雄厚的基础。2.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是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有力举措。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政府为主”的体制。各级各类学校的预算内教育经
15、费是按管理权限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拨发的。因此纲要中提出“要提高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全国平均不低于15%”十分重要。因为这项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增加教育投入的责任及量化目标。为了落实15%的教育财政支出比例,在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提出,“逐步提高中央本级和省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所占的比例。自1998年,中央本级财政按同口径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2000年将此比例提高三个百分点左右,。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也应根据各地实际每年提高1-2个百分点。”预算内教育经费在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比较
16、大,它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压缩其它项目较大的支出,可见我国政府重视教育投入的决心。我国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本级财政和省本级财政拨款,根据统计,在1998年部属院校开始实行中央和地方共建以前,中央财政支出的高等教育经费占全部高等教育经费的55%、地方财政(主要是省级)支出占45%左右。前边谈到,我国普通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国三级教育经费的比例约为20%,由此可见,由中央和省两级财政来落实一级高等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5%”和“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的规定,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来说条件是比较有利的,因为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支付能力较强。可见提高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
17、支出的比例是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有力举措。1993年以来,我国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如表2。从表可以看出,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除个别年份外,呈下降趋势,且近两年下降幅度较大。据统计,近年来,中央和省级本级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投入并没有像我们所分析的那样,有利于高等教育,却是教育支出比一直偏低,这明显有背于教育投入的政策精神。从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角度看,个人的比例增加,政府财政比例却在下降,会影响政府的形象,这应引起各级政府的关注。表2中国1993-2000年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比例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比例(%)13.67
18、16.0716.0516.2815.6715.3614.4913.80资料来源:同表13.“三个增长”提供了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尺度。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而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不断增长是高等教育保持高质量教育水平所必需。国家财政收入用于教育拨款的经费构成了高等学校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中国家贡献的份额。教育法提出的“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中的“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及“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指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因此可以
19、说“三个增长”既是保证义务教育质量的需要,又是国家分担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非义务教育成本的承诺,这个承诺保证国家投入到每一个大学生的经费绝对值逐年增加。因此可以说“三个增长”提供了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尺度。表3中国19932000年教育财政拨款和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附图资料来源:同表1表3列出了我国1993-2000年教育财政拨款和财政收入的年增长率。可以看出,八年来教育拨款的年平均增长率略高于财政收入,但八年中有五年教育拨款增长率低于财政收入。这就说明,“三个增长”中的第一个增长并没有完全实现,教育拨款的增长率不稳定。表4所列为我为1993-2000年高等学校预算内生均教育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增
20、长水平。从表可以看出,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做到了逐年增长,年均名义增长率为8.60%,扣除年均物价上涨率4.82%,实际年增长率只有3.78%。生均公用经费年名义增长率为5.26%,考虑物价因素,实际增长率仅有0.44%,而且2000年是负增长。上述情况表明,用“三个增长”的标尺度量,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水平是不高的,仅能使其处在维持经营的低水平。因此可以说,政府没有完全尽到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责任。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国家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比例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可以在相关的法律文件中找到国家应负的责任,只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投入和条件保障的法律条文,就可以认为国家已承担了其分担高等教育成
21、本的义务。但是近几年来,用“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来衡量,国家并没有很好履行高等教育投入的责任,我们对其原因已作了初步分析。深入分析,主要原因是我国还未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财政高等教育拨款政策和成本分担机制。中央各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权力和职责不清,存在管理体制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制定教育投入法,来规范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使用和监督。表4中国高等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增长情况 年份生均教育事业费生均公用经费事业费(元) 年增长率(%) 经费(元)年增长率(%) 19934102.30 2040.55 19945047.6123.042063
22、.361.12 19955442.097.82 2339.7313.39 19965956.709.46 2604.3611.31 19976522.919 .51 2865.6010.03 19986775.193.87 2892.650.94 19997201.246.29 2962.372.41 20007309.581.50 2921.23-1.38 平均 8.60 5.26 资料来源:同表1三、个人及家庭分担教育成本比例根据受益原则,受益各方应按获益大小分担教育成本。在我国如何确定国家、个人两者分担教育成本的份额、学费应占教育成本的多大比例?在操作层面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确定教育成
23、本的数量,二是确定各方受益的大小。这两个问题在实际操作中都遇到了困难。第一个问题是我国高等学校没有成本核算制度,也就无法准确确定教育成本。但是,这个问题在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2000年高等学校招生收费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中得到解决,通知规定,“学费标准应依据高等学校年生均日常运行费用确定。”这里把“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改成了“年生均日常运行费用”。“运行费用”可以从高等学校现有的会计资料中获得。第二个问题,要确定各方高等教育受益率比较困难,因为目前这个问题仅是在学术研究的层次上进行探讨,尚无收益率的科学测量方法。因此学费应占教育成本多大比例,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提出20-30%、33%、5
24、0-60%各种比例的都有。政策规定为学费占“运行费用”比例的上限为25%,但在确定学费标准的操作方法上也还存在值得研究的问题。政策规定高等教育学费标准的制定权、审批权、调整权在省级人民政府。省级政府的管理部门不可能根据某所高等学校的“学校成本”确定学费标准,它只能根据本地区各高等学校的“平均成本”确定学费标准,这样做有其道理,但它与“教育成本”的含义相悖,因为“教育成本”是与具体教学单位相联系的。据统计2000年我国高等学校收取的学费已占我国高等教育总收入的21.3%、占其预算内拨款(含基建拨款)的38.2%。另据统计,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的“学费成本比”已达到、超过政策规定的25%的上
25、限,2000年为27.03%,超限2.03个百分点,这说明执行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已有失控现象。我国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是建立在居民的支付能力基础上的。根据学生及家庭支付能力确定学费标准是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受教育是居民生存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发展需要,居民支付学费的能力最终取决于其收入水平。对于我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有许多不同说法。我们认为,我国的居民有一定的支付能力,但并不是很高,这可以从居民收入、存款和居民消费支出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首先看我国城乡居民“户均年收入”,它从1995年的9517元到2000年的13871元,年均增长率为7.83%(五年中的物价指数持平),增长缓慢。再看居民人均收入,2001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6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寄养小孩合同模板
- 政府临聘合同模板
- 安置房个人合同模板
- 2024年企业并购保密协议
- 2024年城市综合体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 借款合同模板 个人6
- 拉水稻运费合同模板
- 制作 合同模板
- 企业工程监理劳务合同模板
- 有机蔬菜执行方案
- 职业卫生检测考试题库(400题)
- 硫系玻璃和红外玻璃的区别
- 画法几何及水利土建制图习题答案
- 《合并同类项》赛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 RITTAL威图空调中文说明书
- 12富起来到强起来 第一课时教案 道德与法治
- 生物质能发电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 下颌磨牙髓腔解剖及开髓
- 2021年上半年《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真题
- GB/T 706-2008热轧型钢
- GB/T 25032-2010生活垃圾焚烧炉渣集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