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质教案_第1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质教案_第2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质教案_第3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质教案_第4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23课美术的辉煌优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23 课美术的辉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理解: 19 世纪以来各类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各流派的基本特点以及各流派之间的关系。通过欣赏各流派名画,提高美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各类美术流派形成的原因;情景再现:分组讨论并请学生介绍各流派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历史比较:对比各类美术流派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类美术流派既有对原有艺术的继承,又有个性。这些艺术家立足于社会现实,对艺术执著追求,对生活无限热爱,从而创作出不朽的传世之作;通过对艺术家表现由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

2、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重点和难点重点 19 世纪以来的主要美术流派、代表人及代表作品。难点 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艺术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与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 19 世纪以来在西方流行的主要美术流派:新古典主义美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美术、印象画派、现代主义美术等。 介绍了这些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基本特征、代表人及代表作品。 19 世纪以来, 科学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既渴望发明和创新,又不断地产生厌倦,这就造成欣赏趣味上的巨大差异,并形成各派崛起、大放异彩的繁荣局面。这一时期的美术成就,资料丰富并容易找到,因此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布置学生提前预习,通过网络或图书查询

3、有关资料,对教学中难点内容如主要美术流派产生的社会背景、基本特点和主要美术流派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同学进行分析总结,在学习主要美术流派的代表人及代表作品时,可以请同学们充分利用计算机、投影或幻灯等进行名画欣赏、讲解,既增长知识又陶冶情操。本目教材用了许多插图,每幅插图都有形象生动的图注,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仔细阅读图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1、新古典主义美术:( 1)背景: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伴随着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资产阶级追求古代希腊罗马的英雄主义精神,新古 典主义美术应运而生。新古典主义是以复兴古希腊罗马艺术为旗号的古典主义艺术

4、,这一时期的法国美术既不是古希腊和罗马美术的再现,也非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的重复。它是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 革之前,为适应资产阶级革命形势需要,在美术上形成的借古开 今的潮流。特点: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表现形式上,突生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作品作品简介大卫马拉之死以严谨的写实手法表现刚刚发生的悲剧,作者对遇刺战友 的崇敬通过刚劲的用笔溢于 回面,表现了庄严和永生。拿破仑加冕用了两年时间(18051807年)完成这幅回,忠实记录了 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 回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 幅回中

5、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安格尔泉1856年,76岁高龄时作完这幅名回。初为迪麦泰尔伯爵收 购,成于1 8 7 8年将此画赠 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 一镇馆之宝。泉把古典美 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 在一起,生色地表现了少女的 天真的青春活力。【名画欣赏】大卫马拉之死: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 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 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 里。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由来。他的

6、左手仍 旧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1793年7月13日马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脸上是一种因被害 而愤恨和痛苦的表情。这幅画的构图较为单纯,马拉是死在他为 人民而工作的岗位上的。他那悲壮的形象,值得法国人民为之哀痛和崇敬。木墩下有一行题字“ AMarat,David ”(献给马拉,大卫 ) 。光线显然是从左侧投入的,它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画面的明暗处理比较调和,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我们在观看这幅画时,不要忽略了木墩上平放着的

7、纸币和便条。从便条上的字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同情革命的人写给马拉的信 : “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虽然是个不易引起注意的细节,但它点明了马拉这个人物的历史意义。他在为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着。一年后,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大卫不得不将此画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转移他处。 1825 年画家死后, 这幅画的命运也未能好转。直到 1893 年,即马拉之死第一次公展后的 100 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 即比利时皇家博物馆) 才把它正式收藏起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大卫拿破仑加冕: 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18

8、051807年)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 610 厘米,长约 931 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这幅画描绘的是1804 年 12 月 2 日, 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为了巩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可是令

9、人惊奇的是, 这幅画没有再现拿破仑自己的加冕式, 而是描绘了他给皇后加冕的场面。大卫为什么不直接描绘教皇为拿破仑加冕的情形?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历史记载,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按常规跪在地上让教皇为他加冕,而是夺过皇冠自己戴上。大卫回避了这一事实而创作出一幅“跑题”的作品,人们猜想,画家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不愿意让教皇难堪吧。安格尔 泉 : 泉 大概在意大利佛罗伦萨时就开始酝酿了,那是在1 8 2。年的事,为什么事隔3 6年后才最终完成此稿呢?这还得从他的学生保罗巴尔泽和亚历山大德戈弗两人说起。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 8 0 7年就画过一些草

10、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二十六年以后(即 1856 年),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当时曾有五个商人争相购买此画,闹得不可开交。1 8 5 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画品。后根据这位伯爵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 8 7 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终于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如何欣赏这幅名画?这幅画的奥秘在于画家表现了人体姿态从不平衡向平衡的变化,抓住了人体内部力的微妙关系,即左倾斜的双肩和向右倾斜的胯部、向上的用力和向下倾倒的水罐,前趋的右膝和后绷的左腿都体现了力而打破了平衡。画家在处理轮廓边线时,始终本着虚 - 实- 虚- 实进行,这一方

11、面是为了空间感和立体感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了一种节奏感,从最高的右肘向至最下面的右脚为止:强 - 弱- 强- 弱,清晰模糊清晰模糊,这样就产生了美感。这幅画的姿势,从最高点肘关节开始,向下穿过头部,上身到右边的臀部,再向下走,直到左边的脚,是一根长长的 s 形曲线!从右手的手臂向左沿伸,通过优美的左手指托住了瓶,然后这一条线非常流畅地从瓶口的水直泻而下。此画重心在左脚上,因此身体的两边曲线是不一样的。左边较平缓,右边曲的厉害些,尤其是右边的腰和骨盆处。这些都体现了变化和统一的规律。安格尔笔下的这个少女纯洁 , 典雅 , 恬静 , 健康 , 美丽 , 充满生命的活力和青春的朝气。画面左下角那朵含

12、苞未放的雏菊下是她的象征。头顶上的绿叶,脚下明净如鉴的潭泉,幽静的山都增加了这幅画的意境。从这幅画里, 人们感到的是一个宁谧、幽静的抒情诗般的境界, 心灵得到慰藉, 感情得到升华的崇高境界。泉使人联想到山泉,联想到生命的源泉,联想到少女的纯洁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 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 泉 后说: “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化了。”2、浪漫主义美术:(1)背景:浪漫主义美术产生于法国大革命失败以后的波旁王朝复辟时 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越来越感到失望,一

13、些知识 分子感到苦闷,他们反对权威、传统和古典模式,从而产生了浪 漫主义美术。(2)特征:重感情轻理性,重色彩轻素描;不满现实,追求 幻想。注重表现人的感情, 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笔法, 强调画面整 体的完整和统一,但不拘泥于局部和细节的过分描绘和刻画。强调色彩的作用,使画面丰富多彩,辉煌瑰丽。(3)代表人物及作品:德拉克洛瓦一一自由引导人民创作背景:1815年拿破仑下台后、逃亡国外的路易十八重返 法国当国王,这就是“波旁王朝”的复辟,封建势力重新猖獗。1830年7月,路易十八的继承人查理十世企图进一步限制人民的 选举权和由版自由,宣布解散议会。巴黎市民闻讯纷纷起义。他 们拿起武器,走向街垒,为

14、推翻这个复辟的波旁王朝浴血奋战, 最后占领了王宫,查理十世逃亡英甩1830年7月26日,国王查理十世取消议会,巴黎市民纷纷起 义。27至29日为推翻波旁王朝,与保皇党展开了战斗,并占领 了王宫,在历史上称为“光荣的三天”。在这次战斗中,一位名 叫克拉拉莱辛的姑娘首先在街垒上举起了象征法兰西共和制的三色旗;少年阿莱尔把这面旗帜插到巴黎圣母院旁的一座桥头时,中弹倒下。画家德拉克洛瓦目击了这一悲壮激烈景象,又义愤填膺,决心为之画一幅画作为永久的纪念。作品欣赏:自由引导人民取材于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 作品展示了硝烟弥漫的巷战场面:倒在地上的尸体、战斗的勇士 以及高举法国三色国旗的女子,构成一个稳

15、定又蕴藏动势的三角 形。他们身后都是一往无前的战士。周围硝烟弥漫,远处的建筑 是巴黎市中心的标志一一巴黎圣母院。图中那位在硝烟中一手高擎三色旗,一手提枪,奋勇当先,正 在召唤群众前进的青年姑娘,既是起义参加者的真实写照,又是 自由女神的象征。她健康、有力、坚决、美丽而朴素,正领导着 工人、知识分子的革命队伍奋勇前进。强烈的光影所形成的戏剧 性效果,与丰富而炽烈的色彩和充满着动力的构图形成了一种强 烈、紧张、激昂的气氛,使得这幅画具有生动活跃的激动人心的 力量。她旁边的少年豉手正挥动着手枪,急速向前奔跑。另一边头戴高帽的大学生正意志坚定地注视着前方(据说是作者本人)。他 身后有两个工人挥舞着尖刀

16、,表情刚毅,显示由愤怒的神色。在 他们后面还有许多起义群众。前景右侧有两名政府军的士兵倒毙 在地上,左侧躺着一位为自由而献身的起义者。一名受了重伤的 青年工人正抬头仰望,期待着自由的来临。他的上衣、露由来的 一角衬衣和腰带正好是三色旗的颜色。1831年5月1日,在巴黎展由时,引起轰动。德国诗人海涅 为此画写了赞美诗。在这以后,这幅画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1831年,这幅画被法国政府收购,在卢森堡宫展生了数月,后因时局变化,还给了画家本人。17年后,1848年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 法国人民要求把此画重新在卢森堡宫展览。同年6月,巴黎工人起义,此画又被政府摘下,理由是具有煽动性。直到 1874年才

17、被送入卢浮宫。这幅画曾被印入法国政府发行的100法郎的钞票和1980年的邮票上。二、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1、现实主义美术:(1)兴起与特点:兴起:现实主义美术产生于 19世纪中期的法国。资产阶级夺 取政权后,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使得人民及先进的知识分子产生 了不满和苦闷的情绪。因此他们要求真实的表现现实,并且对现 实加以暴露和批判。基本特点: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 直接描写当前的时代风貌和 斗争。(2)代表人物及作品:代表人物国籍代表作作品所反映的主要内容米勒法国播种者拾穗者反映农民的生活和情感,被称为“农民画家”列宾俄国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现了俄国的社会现 实,表达了另动人民对 美好生活的憧憬

18、和渴 望。【名画欣赏】米勒的播种者: 播种者作于1850年,现藏于美国波 士顿美术馆。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播种者,他顶天立地,占 据着画中央,为了突生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 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 顶天立地的播种者。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 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 清的。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 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 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 果和削切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

19、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荷兰画家凡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 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米勒拾穗者:米勒作于1857年,油画(83.5X111厘米), 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在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在刚收割过的田里 弯腰拾穗的情景。背景是一垛一垛高高的麦垛,显示了一派丰收 的景象。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 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 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对于农民来

20、说,散失在田里的麦穗是多么的 宝贵啊,它含有“粒粒皆辛苦”的真理。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 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 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 三女神”。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列宾(1844 1930) , 19世纪 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生于乌克兰丘古耶夫,卒于库奥卡拉。早年随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86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1年参加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获金质大奖。18701873年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

21、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 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 (他后来 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 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 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 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 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

22、大的作用。在这幅画的构图上, 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 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 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 高起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 给人以惆怅、孤独、 无助之感, 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 一队蓬首垢面、 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

23、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 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 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2、印象画派(1)兴起:时间:19世纪后

24、半期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光学领域由现新成就,即“颜色是物体反 射由来的光线”。一批青年画家以“不关心主题思想”为宗旨,反抗保守陈腐 的主题思想。(2)特点、人物及作品:早期(19世纪后半期)后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特点重视用光和色描 绘外部世界,画 面色彩特别清 新、明亮。强烈主张抒发个性,并 吸收了东方艺术的一些 特点,形式夸张,富于 装饰韵味。代表人物莫奈【法】凡高【荷兰】塞尚【法】作品日生印象向日葵备注“扑向太阳的画家”“现代绘画之父”【名画欣赏】莫奈日生印象:1872年创作日生印象。该画 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 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 1990

25、年12月6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 中查获。画家所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港口。 海水在旭日的照射下呈现由橙黄色和淡紫色,天空微红,水的波 浪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三只小船在雾气中模糊不清, 船上的人或物依稀可辨,船在摇曳中缓慢前进,远处是工厂的烟 筒、大船上的吊车。经过晨雾折射过的港口构成了一个整体上灰 绿色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又是幻觉的,它每时每刻随着 太阳光而变化着,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 布上,使它成为永恒。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印象日曲一画遭 到批评。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

26、,他写道“糊墙花 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 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 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 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 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 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 1877年第3次 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 独立画展由,以摄影家纳达尔腾生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 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 西斯莱、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

27、,其中莫奈作品 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 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 里印象的画风。凡高向日葵: 文森特梵高(1853年3月30日一 1890年7月29日),生生在荷兰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年轻时 在画店里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受的“艺术教育”。后来到巴 黎,和印象派画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启发和熏陶,并受到 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 格,创作由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 以此,人们称他为“后印象派”。梵高全部杰生的、富有独创 性的作品,都是在他生命最后的六年中完成的。一位英国评论 家说:

28、“他用全部精力追求了一件世界上最简单、最普通的东 西,这就是太阳。”他的画面上不单充满了阳光下的鲜艳色彩, 而且不止一次地下面去描绘令人逼视的太阳本身,并且多次描绘向日葵。为了纪念他去世的表兄莫夫,他画了一幅阳光下 盛开的桃花,并题写诗句说:“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 还是活着。”凡高一生很少拍照,然而在1885 1889 四年间他却以惊人的耐力画了 40 多张自画像。完成这些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还没有哪位艺术家能象他这样在观众面前将自己暴露无遗。透过这些记录,我们深深地了解了一个人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生活中偶尔的快乐。梵高不仅是个名副其实的穷光蛋,而且还患有精神病。188

29、8 年, 他在与好朋友高更激动争论艺术的思想时, 第一次精神病发作,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毅然用剃须刀割下自己的耳朵。 1889 年, 他被送进圣雷米精神病院。 1890 年 7 月 27 日,他有因精神病发作,在法国兹河畔的欧韦开枪自杀,两天后不治身亡,终年37 岁。在世界绘画作品排行榜前十名的作品中, 凡高占有四幅: 加歇医生的画像、 没胡子的自画像、 鸢尾花 和向日葵 ,数量位居第一。 鸢尾花拍卖价5400 万美元;加歇医生的画像 在索斯比拍卖行以 8250 万美元成交,没胡子的自画像拍出 7150 万美元,人们给与了他最高的荣誉。向日葵油画高99 厘米,宽 76 厘米,作于1888-1

30、889年间,是凡高以向日葵为题材的十三幅作品中最大的一幅。画面中,即将枯萎的向日葵象征着在巴黎的角落里奄奄一息的凡高,呈血红色的茎被剪断,如同凡高的生命被切断,明亮的黄色和阴暗的浅蓝色形成对比, 似乎是一种非现实的美。 画面左上角用 “跳动”的红点涂过。这“跳动”的色点融汇在笔触的浅蓝色中,这一片小小的火焰,意味着画家的生命之火。评论界认为,就是这 一幅向日葵确定了凡高在世界画坛上的地位。向日葵原为英国著名私人 收藏家、采矿工程师生身的矿 业家贝蒂爵士和夫人伊迪丝所有,他们是一九三四年在巴黎买进 这幅画的,无人知道当时他们付了多少钱。此画后由其遗嘱执行 人交给佳士得拍卖行拍卖。佳士得拍卖行印象

31、派部朗德尔在拍卖 会前曾向客户介绍说:“在现代艺术中没有比向日葵更富有 魅力的了,这幅画是最令人难忘的,世界各地都把它制在海报、 圣诞卡和日历等各种东西上。这幅画完全可期待打破绘画作品拍 实的世界纪录”。1987年3月30日(凡高诞辰134周年纪念日),佳士得拍 实行隆重推由荷兰绘画大师凡高的巨作向日葵,拍卖这幅作 品前后用了 4分半钟。”起拍价500万英镑。”拍卖师高声宣布。 价格很快上升到 1000万英镑,这正是拍卖行对这幅画事先估计 的成交价。买主一个个退由竞价,竞争渐渐集中到两位通过电话 报价的经纪人身上,两位不露身份的顾客在热线电话中竞相不 让。闪光灯、摄像机的镜头对准了经纪人。价格

32、仍在上升:2000万英镑,2100万英镑“ 2250万英镑,最后一次报价,还有 加价的吗,”拍卖师手举樱桃木小槌。“成交!”向日葵最 后被日本安田水上火灾保险公司以2250万英镑 4000万美元,58亿日元)的价格买走。英国当局为平息民愤留住此画,曾援引 超过13400美元的艺术品必须取得由口许可和英国公民享有优先 购买权的法令,等待愿由同样售价的英国买主由现。结果没有人舍得出那么多的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幅向日葵在精心护卫下运往日本。向日葵的拍卖,也使凡高的名声一跃而起,在世界画坛独领风骚。三、现代主义美术:1、概念: 20 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33、2、出现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 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 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3、特点: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4、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毕加索 西班牙 :格尔尼卡毕加索与格尔尼卡: 布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 1937 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 1937 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 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

34、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 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 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 离他不远处, 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在画面正中央, 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 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 ( 最后的晚餐) 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