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梳理、掌握论语的十大思想内涵一、为政以德1.孔子认为政治上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答案养生(食)送死(丧)和祭祀。统治者要“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他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当自己的学生为季氏敛财时,他公然号召其他学生“鸣鼓而攻之可也”。他劝鲁哀公减轻人民的财税,要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当然这并不是说孔子主张均贫富。孔子主张的是上下各得其分(根据自己的名分、地位,该得多少是多少,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所以对于统治者而言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当然,对百姓的教育是必须的:“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教什么?教之以礼、信、孝、悌。“道之以德
2、,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他所追求的是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完成(1)(2)题。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1)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答:_(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答:_答案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
3、。(答出其中任意两个即可)答案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精要点拨: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叫“德治”或“礼治”。实行德治的具体办法有:重教化,轻刑罚;反对过度榨取,主张“使民也义”;为政需正己;举贤才。特别注意孔子的“均无贫”思想。孔子所谓的“均无贫”指的是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阐释的,不同于“平均主义”。二、克己复礼1.宋儒
4、说“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原意相同吗?答案:孔子提倡要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主也有制约;而宋儒则把君权绝对化了,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主的责任。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1)
5、荷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答:_(2)从本文来看,孔子是不赞成隐居的,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的名声。你更认同谁?为什么?答:_答案:(1)表现出他对长幼之节的重视,也展示了他隐居生活的逍遥自在。(2)(提示)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其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人生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其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精要点拨: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包括三个内容。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礼与仁的关系: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仅讲制
6、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孝与仁的关系:在“仁”的诸多道德要求中,“孝”与“悌”被看作是做人的一种天经地义的纲纪要求,也是一个人“修身养性”、追求“仁”、实践“仁”的根本。“孝”即孝敬父母,“悌”即尊敬兄长。“孝悌”作为孔子学说中的一个伦理道德观念,规定了一个人对父母、兄长所应具有的态度和行为要求。三、知其不可而为之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答案沐浴,就是斋戒。孔子在报告哀公前斋戒,表明他对这件事十
7、分重视。报告无效后,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了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也流露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2.孔子与诸隐士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答案在对社会现实状况的评判上,孔子与各位隐士的观点是一致的。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认为自己所处的是个“无道”的社会。而其他隐士更是认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面对改革社会现实的前景,孔子与各位隐士的看法是根本对立的。其他隐士对这个社会完全绝望,所以,一个个都采
8、取消极“避世”的态度;而孔子却始终是心怀期望的,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态度,即使偶尔觉得绝望,也能在行动上“知其不可而为之”。值得指出的是,孔子的“改革”目标是要“复礼”,回到他想象的周代,也许他很“天真”,但这毕竟是一种历史的反动,因此,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其实就是一种保守落后的顽固不化,退一步说,这也是一种缺少科学理性的精神。精要点拨(1)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对孔子的概括,表现出孔子坚持理想、坚持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这种精神,是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今天,这种精神还是值得提倡的。(2)儒道之辩入世与出世孔子不倡导消极避世,与道家的主张不同。孔子“怃然”(怅惘失
9、意的样子),一方面为众生滔滔、知音难觅而怅惘;另一方面又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济世思想,知其不可而为之,认为天下无道,才更需要自己挺身而出,匡扶正义。应该说“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做人的大道理,我们也应该学习孔子这种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四、仁者爱人1.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殉死,还做了政敌齐桓公的相。对如此“不忠”的人,孔子为什么肯定他为“仁者”?答案孔子主张志士仁人应杀身成仁,从这一点看,管仲的行为似乎违背了仁道。但是,孔子的“仁”的最高标准是看一个人是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看他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而不是讲求小信小节。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手段维护了统一,使人民免遭异族的奴役,这是
10、大仁。因此,孔子肯定管仲为“仁者”。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答:_(2)孔子认为“圣”的境界“尧舜其犹病诸”,你如何理解?答:_答案“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答案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的境界是很困难的,即使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是说“圣”的境界不可追求。精要点拨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11、是“仁”。“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待人的态度与准则。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仁”的根本;对人尽心竭力,待人宽厚仁慈,是“仁”的具体准则;使老人安逸,让朋友信任,使年轻人得到关爱,是施行“仁”而达到的理想效果;能施恩于百姓,周济大众,是“仁”的最高境界。要做到“仁”,其途径和方法就是“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并不是高深莫测的深奥理论,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诚心诚意地协助盲人,同情有丧事的人,善待自然,这些都是“仁”的具体表现。看一个人是不是“仁者”,不能过于注重小信小节,要看他是否对社会、对百姓做出了贡献。五、君子之风1.作为君子,应该具有高尚的情怀和乐
12、观的精神。从“君子之风”一章看,你认为君子个人修养的内容和要求有哪些?答:_答案要坚守道义,行为有礼,态度谦逊,讲求诚信;能杀身成仁;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要文质兼美,温和严肃,威而不猛,庄重安详。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1)孔子认为君子的“义利
13、观”是怎样的?请加以概括。答:_(2)现代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你认为君子的“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答:_答案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的财富不去追求。答案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的“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精要点拨“君子”一词在论语中总共出现了一百多次,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君子呢?什么是君子的风范呢?纵观“君子之风”一章,可以归结为一句话,即“文”和“质”兼美。所谓“文
14、”,就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所谓“质”,就是内在的修养。先说“质”。其具体要求:一要坚守道义,讲求诚信,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甚至“杀身以成仁”;二要见利思义,安贫乐道,视不义而得的富贵如浮云,不耻恶衣恶食,不患得患失;三要乐以忘忧,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四要动静适宜,心胸广大,意志坚毅。再说“文”。要行为有礼,态度谦逊。孔子自己就身体力行,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这就是“文”的杰出代表。与“君子”相对的便是“小人”。小人见利忘义,贪生怕死,贪图享受,又患得患失。孔子将这种人斥为“鄙夫”(庸俗浅薄的人),认为这种人为了个人利益,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不可与其共事。六、周而不比1.现代
15、社会是竞争的社会,孔子却说“矜而不争”,告诫人们不要争强好胜。假如我们依照孔子的这些思想来处事,不是没有进取心,与时代相悖了吗?答:_答案不与时代相悖。孔子认为君子有“仁德”之心,君子不争,不是说没有进取心。君子有进取心,但不与人斤斤计较,不为私利与他人争执,更不去争名于朝,夺利于市。君子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一致,而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孔子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论语季氏)(1)
16、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答:_(2)从交友有益的角度来说,你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的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答:_答案孔子所说的择友的标准是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答案(示例)颜回。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安宁。与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的心,保持良好的心态,快乐地生活。精要点拨(1)周而不比“周而不比”主要就是“群而不党”,普遍团结人而不搞宗派,与众人和谐相处,不拉小团体,不结党营私。要做到“周而不比”,一是要胸襟宽广,不要心胸狭窄,结党营私,排除异己;二是要以道义为重,做
17、人讲忠信,办事讲原则,而不要唯利是图,互相勾结利用,背信弃义,以原则做交易。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周而不比”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与谄媚逢迎、态度伪善、夸夸其谈的人相交。交友也应有度。“规过劝善”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但也有一定的限度,否则会使感情疏远甚至反目成仇;朋友之间的交往应遵循适度原则,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使彼此的关系更加和睦。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2)以直报怨“以直报怨”即当面直陈
18、其怨,不必迂回曲折,旁敲侧击,而应单刀直入,以直言相告自己的愤怨。相对而言,道家的“以德报怨”显得过于宽厚;法家的“以牙还牙”“以怨报怨”,显得太褊狭。冤冤相报,不利于社会稳定,“以直报怨”当是比较高的境界。七、诲人不倦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注,故退之。”(论语先进)注兼人:指敢作敢为,一个人相当于两个人。兼,倍。对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却是不同的,请说说为什么。答案
19、因为子路、冉有两人的性格差异,冉有做事畏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说明孔子注重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1)从这则材料中看,作为一个老师,孔子有怎样的教育教学思想?请简要回答。答:_答案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
20、渐进的教学思想。内容上,孔子重视诗教与礼教。(2)作为父亲,孔子这样教育儿子,是不是少了一份温情?请就此谈谈你的看法。答:_答案(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孔子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孔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从最终的结果看,孔鲤学无所成,是不是也可以证明孔子教育儿子并不成功呢
21、?(观点鲜明,言之成理即可)精要点拨(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指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没有区别,而不是指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因材施教,两者是有区别的。启发诱导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假如学生未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就不勉强施教。孔子特别重视让学生根据已知事物的知识、经验有所发挥,他与子夏对诗经的讨论引发子夏的顿悟,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分科教育,定向培养。(2)孔子的治学思想:述而不作。所谓“述而不作”,是指只综合、阐述和宣传古代前贤的理论、学说、主张,而不创新立异、自立新说。这
22、是孔子谦虚的说法,也跟他的政治倾向有关。孔子提倡“复礼”,向往周朝的礼仪、制度、文化,而当时的现实是“礼崩乐坏”,所以他更认为要大力宣扬古代文化。对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说明孔子“复古”的政治立场,以古代礼乐作为最高的标准;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综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体系,有创新在,并非“传声筒”,更非今天一些“学者”东拼西凑、剪剪贴贴可比。八、高山仰止1.请举例说说孔子爱学生的表现。答:_答案当学生志向高远、斐然成章时,他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子路,担心忧虑,惋惜慨叹;对颜渊之死,悲伤欲绝;对伯牛之疾,痛苦无奈等。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
23、“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与“用牛刀”系喻体,在原文中其相对应的本体分别是什么?答:_(2)子游引述孔子的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答:_答案割鸡:治理武城县。用牛刀:运用礼乐之道。答案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使唤,可见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和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的话。精要点拨“高山仰止”一章主要是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的融洽关系及其人格
24、魅力。孔子的学问与道德是高不可攀的,但是他并不以此为傲。孔门师生之间,融洽和谐,真诚相待。他赏罚公正,喜怒好恶从不掩饰。孔门弟子即使受到老师的严厉斥责,也依然理解老师、尊敬老师。颜渊对老师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子贡对老师相当尊敬,不能容忍别人对老师的诋毁,他把老师的学问比作“数仞之墙”,同时又把孔子比作“日月”,“无得而逾”。孔子对待学生,至情至性,平易近人,一点架子也没有。老师说错话,学生可以反驳;老师做错事,学生可以不高兴。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批评。孔子关爱学生如同关爱自己的孩子。九、沂水春风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25、。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曾晳)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先进)(1)孔子“与点”的原因是什么?答:_(2)孔子“哂”子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_答案曾点所描绘的春游图景,是“为国以礼”的结果,与孔子的治国思想相同。答案子路不知谦让,本身就不符合“礼治”之道,所以孔子要“哂之”了。精要点拨“沂水春风”一章主要反映的是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沂水春风”是礼乐治国精神的体现,是国泰民
26、安、和谐社会构想之缩影。曾点所描绘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真、善、美的人生。十、中庸之道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何晏论语集解)和者,无乖戾之心。同者,有阿比之意。(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杨伯峻论语译注)(1)以上三段话均是对论语中某一段话的注译,请写出这一段话。答:_(2)结合上面的材料,简述你对“和”与“同”的理解。答:_答案君子和而不同,小
27、人同而不和。答案“和”是处理各种关系的一个准则,强调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各方的协调与和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不盲目附和,又能兼容不同意见,是保持个性的统一,是差别的多样的统一。“同”是同一事物的简单相加,在处理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盲目附和,不肯表达自己的意见,是无原则的调和,是无差别的同一。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子曰:“乡原,德之贼注也。”(论语阳货)(孟子曰:)“(乡原)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
28、贼也。”(孟子尽心下)注贼:败坏,侵害,危害。(1)孔子欣赏什么样的人?请根据选段简要概括。答:_(2)孔、孟对“乡原”这种人持什么态度?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善者喜欢、不善者厌恶的人,就是好人答案孔、孟对“乡原”持批判态度。“乡原”表面看起来忠信廉洁,好人、恶人都说他们好,但实际上毫无原则,是非不分,是败坏道德的人。精要点拨(1)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强调处事有“度”,过犹不及。“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两者尽管趋向相反,但都违背事物的客观规律,因而都是偏离中道而走向极端的失中现象。强调符合义的原则性。与人交往要有度,
29、符合道义的就去做,不符合道义的就不做。只要努力做到合情合理就够了,就是一个君子了。强调温和的处事原则。真正的中庸是不偏于狂,也不偏于狷,人的气质、德行、作风都不偏于任何一方,对立的双方应互相牵制,互相补充,这样才符合中庸。强调“权”的重要性。(通权达变)一切事物在按照常规不断变化发展的同时,还可能出现某些意想不到的反常情况。而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切合实际的思想方法,必须与之相适应。所以,在具体实践中运用“中”这一基本原则时,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而有所变通。(2)和而不同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协调状态,叫作“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
30、和谐融洽的关系,但他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从来不愿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但他却不能与别人保持融洽友好的关系。这是在处事为人方面。其实,在所有的问题上,往往都能体现出“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3)“中庸”“和”的精神实质“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社会问题时依据道德原则保持中立态度,考虑问题全面,不走极端,对人宽容大度,这样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保持稳定,有利于社会安定。在今天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应借鉴孔子的这一理论。“中庸”不是“折中主义”。全面看论语中关于“中庸”“和”的论述
31、,可知孔子还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稳定下允许不同意见),反对“同而不和”(表面上强求统一),反对无“是非”原则的“乡原”等。孔子的“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虑问题要“执中”而不偏(考虑全面,不走极端),“和而不同”,对人宽容包涵,但又坚持道德原则,做事、考虑问题要稳健、合情合理等内容,不应片面理解。孔子鄙视那种善恶不分、含糊苟且、两头讨好,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折中主义者,称之为“乡原”,贬之曰“乡原,德之贼也”。梳理、掌握其他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内涵一、孟子思想内涵(一)性善理论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
32、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生理欲望之性与仁义礼智之性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答:_答案生理欲望之性(口目耳鼻等生理官能的满足)与仁义礼智之性都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一种是可求而不必可得的,一种是可求而必可得的。生理欲望之性是外在的,不能自己做主,不是自己想得到就能得到的,不能称之为性。而仁义礼智之性是内在的、固有的善性,虽然也有命的成分,却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是可求而必可得的。所以君子应追求仁义礼智之性。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33、2)题。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1)孟子认为“仁”是_,“义”是_。孟子由“性善”这个基点出发,认为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的是_。(2)“求其放心而已矣”中的“放心”和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意义有无差别?孟子的“求放心”指什么?答:_答案(1)人的良(善、本)心人的大道保持或恢复人的本来的善性 (2)这里的“放心”是指放失本心,现代人所说的“放心”指不必担心、安心的意思,与孟子放心之说,意义上不同。“求放心”是指要把放失的本心(即善心)找回来。精要点拨性善理论是孟子
34、整个思想的核心。孟子认为,人性是善的,人的善性是先天固有的,并非后天形成的:人天性就具有“不学而能”的“良能”与“不虑而知”的“良知”;人皆有同情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但是,人类这种“善性”是要呵护和培养的。因为孟子所谓的“善性”不是说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是善的,而是指每个人的资质中均有善的可能和倾向。因此,性善论其实仅仅指人在本质上具有善的潜能。它必须经过自我修养,才能发展为完善的道德;否则,外来的破坏,都可能使其“失其本心”。如何培养呢?首先要有从善如流的愿望,其次要通过自我反省的修养方法去寻找放失了的善心。孟子还认为: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必须注重客观环境的影响。性善论是孟子“仁政
35、”思想的理论基础。(二)仁政学说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梁惠王下)答案(1)尊卑疏(2)孟子认为,国君考察人才要谨慎从事,一要多闻,二要细察。在广泛听取国人意见,特别是百姓意见的同时,国君自己还要有观察力与判断力,不
36、为左右臣下所蒙蔽。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注易:治理,整治。菽粟:大豆和小米。答案(1)富仁(2)(示例)孟子说到了发展生产和节用减赋两个方面。一方面帮助人们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另一方面要节约用度,减轻赋税,才能使人们的收入增加,最终达到富民和教化的目的。精要点拨孟子的仁政学说包括三大方面:(1)民本思想。这是孟子思想的精华。体现在:关注民生,顺应民心,尊重民意。(2)仁
37、政思想:养民;利民之产;使民以时(征用百姓要不违农时);取民有制反对重赋,税率应以合理、适度为标准。(3)王道思想:要凭道德力量实行仁政,而非依仗武力统一天下;要保民而王,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要以德治国。(三)道德修养学说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38、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注熄:战争平息。丈夫之冠也,父命之: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训导他。(1)对公孙衍、张仪之流是否为大丈夫这个问题上,景春和孟子看法不同,请概述。答:_(2)孟子认为真正的大丈夫应是怎样的?答:_答案(1)景春认为他们能够左右诸侯,影响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与和平,是大丈夫。孟子则认为他们没有仁义道德,奉行的只是“妾妇之道”,不是大丈夫。答案:(2)真正的大丈夫要“心存仁德”,立身合“礼”,行事合“义”,人格始终独立自主,不受任何外力牵制。(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
39、。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答案(1)子路大禹舜帝(2)孟子所说的“与人为善”是指舍弃自己的缺点,学习人家的优点,切实吸取并付诸行动,这就等于和别人一起行善了。要做到这一点,重要的是要遵循孔子所说的,要有宽广的胸襟和肚量,闻过则喜,这样才能真正地取长补短,与人为善。孔、孟在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这个问题上是一脉相承的。精要点拨孟子十分重视修养,强调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认为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1)反求诸己。道德修养除了接受外部的教育外,更重要的还是依
40、靠自己的反省和体悟:要改过迁善,积极学习别人的善行。(2)善养“浩然之气”。道德修养要追求“浩然正气”的崇高境界。所谓“浩然正气”,是一种非常宏大、刚健而正直的道德正气。如何蓄积这种“浩然正气”呢?一要持志养气,坚持崇高的志向追求;二要“动心忍性”,有意识地在逆境中磨砺意志;三要“存心养性”,清心寡欲。(3)塑造“大丈夫”人格。这种人格是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有的人在人性与人格上都是平等的。(4)重义轻利。去利怀义,舍利取义。(四)立身处世学说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
41、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万章问曰:“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孟子万章下)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孟子对于交友的认识。答:_答案孟子认为,交友是双方的,必须平等相待,要“三不挟”;要交有德之友,要广泛结交道德修养高尚的朋友;不但要和今人交友,还要和古人交友。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孟子曰:“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之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42、曾子养曾晳,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1)孟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是什么?答:_(2)孟子说“仁之实,事亲是也”(孟子离娄上),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谈谈孟子对如何“事亲”的理解。答:_答案(1)事亲和守身。答案(2)孟子认为,能否“事亲”反映了一个人能否真正做到仁:侍养父母是所有侍养中最重要的事情;侍养父母可分为侍养父母口体和侍养父母心愿两种,其中第二种更值得肯定。精要点拨孟子认为立身处世要“明人伦”,以孝悌为本:对一切人的爱
43、,要从对自己亲人的爱做起,“孝悌”是仁义的根本。要真诚做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人要知耻:先要有人格尊严,要堂堂正正做人;要有羞耻之心,人们才会有所作为,积极发奋。二、荀子思想内涵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注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荀子礼论)注铄:比喻从外部给
44、予。(1)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看法有何不同?答:_(2)孟子和荀子认为道德的起源分别是什么?答:_答案(2)孟子认为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是人性之善的自然发展。荀子认为道德源于社会对人欲望的协调和控制,是人们为在一起生活被动接受的一种规范。答案(1)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或人性多欲、多求、多纷争)。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荀子大略)子墨子曰:“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今子口言之,而身不行,是子之身乱也。子不能治子之身,
45、焉能治国政?子姑亡,子之身乱之矣。”(墨子公孟)(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填成语)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2)荀子与墨子的观点各有侧重,请简要谈谈两者的不同。答:_答案(1)言行一致(2)荀子对治国者的建议:一定要摒弃言善行恶的伪善者。(或“荀子是从用人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墨子对治国者的要求:一个人言而不行,是不能治身,而不能治身也就不能治国。(或“墨子是从修身的角度给治国者提出建议的”)精要点拨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他的宇宙观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肯定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
46、人定胜天的思想。在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赞同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所以他的一些思想又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即经过后天改造才变善。这本身是唯心主义的。但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论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而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三、老子思想内涵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
47、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十二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第四十六章)(1)请用一个词语概括材料中所体现的老子的思想。答:_(2)结合材料,具体解释一下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答:_答案(1)寡欲(或“知足”)(2)老子认为,人们沉醉于声色犬马和口腹物欲会使人神昏意乱,使身体的感官和灵性受损。只有“知足”带来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统治者的无厌欲求则会引发战争,使百姓受苦;统治者去欲寡求则会造就一个有道的社会。这在各国频繁爆发兼并战争和掠夺战争
48、的春秋时代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意义。精要点拨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说从不同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老子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但认为“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道”可以解释为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却忽视对立面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老子还认
49、为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有克服自己弱点的毅力。人如果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仅达不到目的,反而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四、墨子思想内涵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墨子非攻上)武王践功,梦见三神曰:“予既沉渍殷纣于酒德矣,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武王乃攻狂夫,反商之周,天赐武王黄鸟之旗。王既已克殷,成帝之来,分主诸神,祀纣先王,通维四夷,而天下
50、莫不宾,焉袭汤之绪,此即武王之所以诛纣也。若以此三圣王者观之,则非所谓“攻”也,所谓“诛”也。(墨子非攻下)注践功:即位。反:通“翻”。之:“作”字误写。成:成就,承受。来:通“赉”。维:通“于”。 (2)武王身为商纣之臣却举兵诛纣,而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为什么呢?请结合第二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答:_ 答案非攻答案墨子主张“非攻”,而“诛”并不是“攻”。武王秉承天命,顺应民意,诛杀暴君,还天下以太平,恰恰是行圣王之道,所以墨子仍然尊之为“圣王”。以此观之,墨子为民立场鲜明,他反对的是不义战争,并不反对正义战争。精要点拨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爱天下所有的
51、人。另有“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思想。他的“非攻”思想体现了当时人民反对掠夺、战争的意向。他的“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是对当权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他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主张,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贵族的世袭制和儒家的亲亲尊尊,试图用上说下教的方法,“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者得治”。探究了知识和逻辑等问题,制定了作为认识真理准则的三表,强调善与用、志与功的统一。五、韩非子思想内涵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卫人嫁其子而教之曰:“必私积聚!为妇人而出,常也;其成居,幸也。”其子因私积聚,其姑以为多私而出
52、之。其子所以反者,倍其所以嫁。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今人臣之处官者皆是类也。(韩非子说林上)(1)韩非子运用类比的手法,用_之道来说明_之道。(2)你怎样评价材料中这位父亲的言行?答:_答案教子(教女)为官(做官、处官)答案不赞同。理由:这位父亲唯利是图,不重视家庭教育,将女儿引向错误的道路,后来也没有看到自己的错误,只关心自己倍增的财富;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也是违背道义的行为;他的自作聪明,终将会把他引向黑暗的深渊。精要点拨韩非子学说包括三个关键词:法、术、势。(1)法。它是国家根本的规章制度,是除了人君之外所有臣民必须一道遵守的根本大法。(2)术。术指人君的统治手段:不要
53、暴露自己的思想倾向,要使臣猜不透;利用臣下互相监视。(3)势。势指政权,势有自然之势和人为之势。人君要想取得统治的成功,必须依仗“人为之势”;要运用政权的力量去行法用术。韩非子认为,前期法家学者商鞅只讲“法”而不讲“术”,申不害只讲“术”而不擅长“法”,慎到主要是强调“势”,三者“皆未尽善也”;只有把“法”“术”“势”有机结合起来,才算是尽善尽美。掌握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题型特点及其答题要点一、概括提炼题型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
54、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两则材料都表现了_的义利观。答案重义轻利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孟子曰:)“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中孔、孟共同阐述了怎样的政治主张?答:_答案阐述了“富民”“教民”、先富后教的政治主张。精要点拨题目给出一则或两则材料,要求概括提炼语段的中心意思,这种概括提炼题型的答题要点在于概括要精准,语言要精练。为此,必须抓住语段的关键词
55、语,这些词语往往是传统文化经典中的核心概念。还可以用替换法,即用现代汉语替代原文的文言词语。一般而言,尽量用成语去表达。二、理解分析题型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综合材料内容,简要谈谈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答:_答案刚则无欲,秉性硬直,就不会见利背义。毅则能果敢坚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就不会畏难苟安。木则性情质朴,宅心笃实,就不会沽名钓誉。讷则真诚力行,说话迟钝,就不会巧言令色。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自然“近仁”。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题目。(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注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注子莫:人名。结合材料,分析孟子反对与提倡的观点。答:_答案反对:极端偏执;利己而害仁,墨翟兼爱而害义,两家主张各执一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44434-2024空间环境流星雷达技术要求
- GB/T 18916.15-2024工业用水定额第15部分:白酒
- 个体化医学诊疗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化妆用皮肤调理霜产品供应链分析
- 光通信设备产品供应链分析
- 婴儿尿裤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蔬菜盘商业机会挖掘与战略布局策略研究报告
- 玻璃罐细分市场深度研究报告
- 市政供水处理行业相关项目经营管理报告
- 医用柔性内窥镜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培训课程版权合同模板
-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密封条范文模板(A4打印版)
- 辛亥革命(共16张PPT)
-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RCA分析的案例80页PPT课件
- 船舶管理之—船舶防污染
- 交互语义学探究
- 家庭农场项目建设方案3篇
- 最新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在磁控溅射卧式铝镜生产技术中应用
- 梁场临建技术交底
- 热压封口机3Q验证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