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2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3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4页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人说,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自主研发设计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高速磁浮试验样车成功试跑、嫦娥五号奔月取土、北斗完成全球组网等,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8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导入当时,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第五单元第18课了解作者本文选自于《且介亭杂文》,杂文是议论文的一种,《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过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他取“租”的右半部和“界”字的下半部,再与“亭子间”的“亭”,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为“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且介亭杂文》名字的由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有些甚至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于1934年9月25日写下了这样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了解写作背景要证明什么(观点)议论文是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文章。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回顾议论文知识1议论文是什么样的文章?2议论文有哪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3三要素是怎样的关系?三要素关系①论点②论据证明怎样证明(观点)用什么来证明(观点)③论证4论据的类型有哪几种事实论据道理论据5论证方法有哪些?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正反)6议论文的论证结构类型有哪些?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常见结构: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1议论文的分类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2了解驳论文知识立论: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文体知识驳论是跟立论紧密联系着的,因为反驳对方的错误论点,往往要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以便彻底驳倒错误论点。文体知识字词累积字词累积形容不声不响、一心一意地刻苦工作。舍弃身体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牺牲肉体,虔诚地寻求佛法。现比喻为了追求真理,不惜牺牲生命。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跟着上,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斗。用自己都无法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不能作为凭据。字词巩固渺茫:麻醉:摧残:诓骗:怀古伤今:埋头苦干: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自欺欺人:不足为据:由于没有把握而很难预料。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沉。严重的折磨、伤害、损害。说谎话骗人;欺骗。怀念过去,哀叹现在。指一种没落、倒退、悲观的思想情绪。课文朗读听读课文,思考文章辩驳层次赏析文章的写作思路1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1)作者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支持其观点的论据是什么?(2)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用以证明观点的论据是什么?(3)作者最后作出的结论是什么?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脊

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一批驳错误观点(1-2)先摆出错误观点(3-5)然后批驳错误所在二论证自己观点(6)先提出自己主张的观点(7-8)然后论证其正确三最后作出结论(9)2整理文章的写作思路直接批驳间接批驳先破后立思路清晰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第二课时赏析批驳方法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是“先破后立”,“破”就是抓住对方论点,论据,论证中的错误所在进行批驳。如果对方论点有错误,就抓住对方论点错误直接进行批驳。——驳论点。如果支撑对方论点的论据是虚伪不真实的,就抓住对方论据的虚伪错误进行批驳。——驳论据。如果对方的论据与论点并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就抓住对方论点与论据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进行批驳。——驳论证。知识回顾一鲁迅是怎样批驳错误观点的?1对方的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支持这个论点的论据是“三个事实”,论据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论据没问题,那么对方的这个论点到底错在哪里呢?阅读2——5段。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事实依据夸“地大物博”希望着国联求神拜佛现象分析事实本质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偷换概念2“他信力”和“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那么对方的错误在哪里呢?3鲁迅抓住对方偷换概念的错误,证明了对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即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逻辑联系,这用的是哪一种批驳方式?驳论证信“地”信“物”信“国联”麻醉自己他信力他信力自欺力从来没相信过自己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作者的意图是什么?说明对方的论据不虚假,是真实的,是为后文批驳对方的论证是错误的做铺垫,为下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二驳论文的写作思路是先破后立,作者是怎么证明自己的论点的?己论点

己论据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古今脊

梁有确信,

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以偏概全间接批驳“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说明对方的论点错在哪里?作者针锋相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论证了自己观点的正确,从而批驳了对方的荒谬,这运用的是什么批驳方法?三品读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脂粉”喻“筋骨和脊梁”喻“状元宰相”是指“地底下”指这几句话含义:美化伪装,欺骗宣传;气节、操守、品格;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既总结了全文,又恰与文章开头的“公开的文字”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说明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观察,以辨是非。结尾的作用:品味语言1.第一段中“总”、“只”、“一味”这三个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三个字词尖锐辛辣,极富讽刺意味,把国民党政府的软弱无能揭露得淋漓尽致。

“总”写出国民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洋洋自得的一贯心理,刻画了其夜郎自大的丑态。“只”含有“唯一”的意思,写出国民政府不相信自己,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体现了国民党深陷于祈求鬼神而不能自拔,放弃自立自强的状态。2.“他信力”、“自欺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作者运用“仿拟”修辞格,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富有辛辣讽刺意味。3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修辞?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脂粉”喻美化、伪装;“筋骨和脊梁”喻气节、操守、品格。“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揭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的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排比:以排比句式列举四种人作为论据,增强语气,有力地证明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课堂练习

文中的中国人有三个含义:A、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B、大部分爱国的人民;C、所有中国人。找出文中含“中国人”的句子,指出其具体含义。1、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2、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3、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4、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5、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CACBAC“唯有民族精神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鲁迅迁移与拓展逆境是否有利于成长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是“赤”是“黑”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①开篇点出俗语,为展开驳论提反方观点)(②表明自己的观点:环境是外在条件,关键在于自身)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③道理论证,凡成大业者,皆出淤泥而不染)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谄谀以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誓言屈原,他向世人证明:近朱者不一定赤,近墨者也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自己。环境不是成长的决定因素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她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向世人证明是“赤”还是“黑”皆在于自己。(④以屈原、李白为例,论证环境不能改变成大业者的理想追求)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现实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中国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醒黑夜中的人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