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客体关系理论(二)(共20页)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1.gif)
![第十九课:客体关系理论(二)(共20页)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2.gif)
![第十九课:客体关系理论(二)(共20页)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3.gif)
![第十九课:客体关系理论(二)(共20页)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4.gif)
![第十九课:客体关系理论(二)(共20页)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cb21d4397fe78771ad07dc912781cfa5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十九课:客体关系(gun x)理论(二)分离(fnl)与个体化- 客体关系(gun x)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玛格丽特.马勒和她的同事对38个正常儿童和他们的22个母亲展开观察。这些儿童在研究开始的时候都只有几个月大。一群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研究者针对他们独处和与母亲互动的时候做观察,一直到他们三岁。这一系列详细而共情观察的结果,生动地勾勒出他们所说的人类婴儿心理诞生。成长的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和次阶段:自闭 02个月共生 26个月分离-个体化 624个月 孵化 610个月 实践 1016个月 复合 1624个月建立客体恒久性 2436个月一、自闭阶段(02个月)过去一些客体关系理论者认为:人打从
2、出生或甚至出现在子宫以后就开始和客体发生关系;但马勒和大多数的美国学者一样,假设在关系的能力出现之前有一个自闭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婴儿建立了一个多少封闭的心理体系,掩盖在一个似睡状态的幻想曲中。新生儿的心理退缩近似于子宫内有隔绝状态。这样的状态提供了子宫内外生活之间一个过渡的地带。以生命中的第一年闻名的Spitz,同样认为新生儿并没有足以区分自体和客体所需要的复杂神经生理。婴儿如果要维持客体关系,总得要先有办法把内在和外在区分开来,还必须要能把知觉组织成持续的内在影像,而婴儿显然没有这样的能力。基于这些原因,Spitz宣称幼儿的生命以一个没有客体的阶段做为开端。最后要等到神经生理能力的成熟以
3、及像喂食、拥抱、依偎这样的经验累积以后,才终于能够进入关系之中。触摸新生儿的脸颊,他们的反应(fnyng)是转过来,来回移动且开始吸吮根反射。他们会以一种如同吸吮母亲(m qn)乳房般的活力,对触摸的手指或甚至对一块积木吸吮。他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母亲或其他的任何一个人表现出特别的兴趣。这样的发现使得马勒和Spitz一致地认为新生儿只拥有反射动作,诸如握物、吸吮和惊吓反射这些反射在他们和环境之间搭起了一座互动(h dn)的通道。这个早期对环境的反应在日后逐渐演化成一种关系。一个月大之前的婴儿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半睡半醒之间。他们像是形成了一个单元系统。弗洛依德把这个时期称作是原始自恋;在这
4、个时期所有的情感能量保留或固着在婴儿自己身上。情感能量这时还没被向外引导到外在客体或向内引导到自体或客体表象上。有弗洛依德的话来说,婴儿灌注了他自己的身体,或者照一般的说法,他将情感能量投注在自己身上。因为弗洛伊德认为性爱能量是最原始的,所以在他建立性和冲动的双驱力理论之前,他称这个阶段为自身性爱。许多争论围绕着弗洛伊德有关原始自恋的说法,因为它混合了自体和人的概念。婴儿如果没有把身体自体当成是一个独立自主实体的经验,那要叫他怎么在自己身上投注情感能量?新生儿并没有个别的自体来投注情感能量在自体的另一个面向上。然而,从一个外在的角度来看,婴儿做为一个整体的人似乎把他大部分的情感能量导向自己的内
5、在。这些概念因为用语上的不清楚而依然无法确定。费尔贝恩表示在生命的头几周里,婴儿仍保持着出生前的精神状态。他属于这样一个和母亲完全融合的状态,所以“接纳任何想要从组成他的全部环境和所有经验的母体分化出去的想法”是不被允许的。这个话题对费尔贝恩来说不是那么强调灌注或驱力的导向,而强调婴儿是如何经验到自己的是母亲的一部分。我和费尔贝恩不同,我同意马勒的观点,认为新生儿根本还没有任何有条理的思想;费尔贝恩所提到融合要在之后的共生阶段才开始。证据显示:婴儿对于光线、颜色、移动和声音有反应,此外对味道、气味和触摸也有反应。然而婴儿却无法分辨人与非人的刺激。此外,他们也对自己的身体有反应,一如对毛毯、婴儿
6、床和他们的母亲一般。他们好像是生活在一个光线和颜色、温暖和寒冷、痛苦和舒适、静止和移动的世界中。这么说只是为了语言的特性而形成了这样的区分,事实上世界的样子并没有像字面上所描述的那样分成这相对的许多组合。在这个前语言的初生儿岁月中,所有的知觉可能是以一种联觉的形式在运作。潮湿的甜蜜、温暖的色调、毛毯的影像占了绝大的优势。知觉也可被等分为一块块不相连的光线、声响、触摸、气味和味道。这些知觉即使是这么地组织不良,但也还是提供了一些和环境的连结。这种早期的连结发展到最后形成了复杂的关系。马勒曾提出一个有名的观察,指出每一个发展阶段都融入下一个阶段。早期的阶段存在着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就如同后来的阶段也
7、包含着先前发展阶段的痕迹一样。在自闭阶段中,只有一点点对外在世界的情感投注(tu zh),但对刺激还是有一些反应。“这种对外刺激的短暂反应形成了正常(zhngchng)自闭阶段和之后其他阶段的连续性”。成人们会发现,想要把新生儿看成心理绝缘是一件满困难的事,因为成人们自己相当程度地和他们的婴儿依附和连结着。每一个女人(nrn),如果她生了小孩,看到他明亮的眼睛,听到他的声音,感觉他被放在她肚子上时的扭动和温暖,都晓得这样的连结。每一个男人,如果他穿着产房的绿色长服,看着一个新生命湿湿地、尖叫着从母体里露出来,然后把这小家伙抱在胸前,也都会知道自己和小孩合而为一的感觉是什么。在这样的状况下,成人
8、们会进入一个部分融合的状态并且把他或她自己的感觉归因于婴儿。一群较不涉入情感的科学家做了密切的观察后发现,虽然婴儿也多少有那么一点影响力,但依附主要还是单向的父母对小孩。这个事实并不会削弱父母对小孩连结的重要性,因为正是这样的连接形成了一个介质,在这个介质之中婴儿终能形成他自己的关联。二、共生阶段(26个月)婴儿在共生阶段的早期会建立一个“对于能满足自己需求之客体的朦胧觉察”。一开始,他的行为就好像和母亲是同一个全能系统一个在共有范围内的二元整体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把这称为“海洋般的”经验。双人关系的觉察在经验的累积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之中露出了曙光。神经生理上,诸如记忆、认知以及运动协调等自我功能
9、正逐渐开展。它们使得婴儿可以组织和回忆经验,像是饥饿或饱食、被抱着或被放着,还有看着、听着或闻着妈妈和自己身体的经验,在这些经验之中,与客体有关系的自体感正初露头角。儿童们此时从“自闭”一个个的单元系统转变成“共生”双极的自体他体系统。不过到目前为止,分化的程度还是不足以容许一个真正的双人关系建立起来。自我功能容许了关系的崭露头角,而另一方面与爱着他们的父母的关系也促进了自我功能的展开。如果儿童没有拥有这样的关系,或是母亲没有充分注意儿童各种需要的迹象并且给予回应,儿童基因中原本设定好的自我功能程式便没办法建立起来。最极端的例子里,就像Spitz所描述的弃婴育儿院的儿童一般,他们可能会退回一个
10、无关系的或自闭的阶段。这些失去(shq)母亲的儿童,被放在婴儿床中以固定的瓶子喂食,他们并没有被拥抱、被摇动或被温柔地抚摸。在这种缺乏互动的情形下,他们开始躺着不动、瞪视着、对他们周遭的环境毫不在意,其中一些儿童太过消瘦,终因营养不良而死去。相反地,那些拥有适当互动的儿童,其能力开始逐渐增加,诸如对刺激的觉知、处理、记忆和反应。在母亲儿童的关系以及自我功能的成熟之间有一个(y )极为循环互动。微笑反应预告了共生关系的来临。移动中的脸庞或甚至面具都可以引起婴儿微笑的反应和追寻的目光。这个(zh ge)社交性微笑是真正关系最先出现的征兆之一。马勒体认到社交性微笑的重要性,她强调,母亲对小孩的抱持是
11、比较重要的心理诞生的共生性组织者之一。马勒并没有强调正确和不正确抱持的对比,但就像温尼柯特一样,她也把焦点放在“足够好的母亲”所提供对婴儿足够的抱持环境上。心理生理的平衡要在和谐的母亲与婴儿互动中遂成。这个模式被称为相互暗示。马勒记下了这个暗示和塑造的过程。她描述婴儿对于母亲身体的温暖与触感的反应和对于无生命客体的反应有何不同,她同时也描绘了婴儿是如何采用或纳入母亲的抱持模式。她观察到一个过去曾有愉快哺乳经验而现在正在断奶期的男孩,开始撕扯着母亲的短衫。为了要抚慰孩子并同时保护自己,母亲把小孩放在膝盖上抖动。随后,这个小男孩学到了如何让自己缓和下来,之后甚至还可以用同样的抖动模样来玩躲猫猫。在
12、与母亲间只有部分分化的这个时候,所采用的抱持模式为将来更有建设性、适应性和更具分化的关系模式打下了基础。即使在共生阶段,也并不一切完美。婴儿经验到寒冷、饥饿、腹绞痛、烦扰、坠落以及其他无数苦恼的事。因为小孩的自体他体分化不佳,在他的经验里,这些不舒服的事,像是要把他整个的自体和整个世界都包围了起来。当婴儿哭号尖叫时,整个世界也仿佛就要被他的痛苦所吞没了。这些不愉快的经验(jngyn)也有其在发展上的目的。马勒提到与充斥着愉快(她)经验相反且与日俱增的不愉快(坏)情绪经验的记忆轨迹,有助于使共生期有及其含苞待放的自体与客体影像有更清楚的轮廓。愉悦(yyu)与苦痛、好与坏,成为自体他体双极体之外的
13、第二个双极体,小孩就在这其间组织起他的世界。这婴儿逐渐有了这样(zhyng)的察觉,察觉到外在存在着某些东西,察觉到有某个人在抱持着、抚弄着、喂养着他,这与有人会忽视和离开他的察觉相反。他同时也会感觉到他自己在抚弄和喂养着自己。这婴儿不清楚的自体他体分化也符合了这个混淆困惑。婴儿轻易地以为每次只要他移动眼睛找妈妈,妈妈就会神奇地出现,当他移向她的乳房,乳房便自动迎向他。当共生的母亲足够地存在着,婴儿可以将他的需要、他的愿望、他需要被喂食的饥饿感与她的出现连结在一起,就好像愿望和满足是同一件事一般。全能感充斥着婴儿的共生世界,当他移动时,世界也移动了,当他感觉,世界也感觉,当他呼吸,世界便也呼吸
14、。对父母来说,他们孩子的共生阶段常使他们充满欢乐。母亲和父亲在这样和孩子的温暖亲密中都会感到欢欣,或许也回忆起他们自己的童年经验。仅管如此,喂食的问题、睡眠的困扰,以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必须在身旁的需要对年轻的父母而言可说是很大的折磨。有时他们可能会因为个人的性格,而发现和共生期婴儿的紧密关系威胁了他们自己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撤退,父母这种保持距离的作为,可以表现在他们强制婴儿接受过于僵化的喂食和睡眠的规律上。然而,一般来说父母都可以享受与孩子逐渐增加的连结。虽然母亲通常会因为他们的孩子有反应而更加肯定自己的父母角色,但父亲有时却可能觉得被排斥在母亲和孩子强烈结合的二元关系之外。
15、不过有些父亲会培养和支持太太的新角色,而间接地在共生阶段参与进来;一些母亲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在共生阶段里获得一些分担。另外有一些父亲会更积极地去分担直接照顾孩子的工作,会自己喂小孩和抱小孩,因而建立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强烈共生关系。在这种状况下,小孩会把父母视为一体,母亲父亲因而成为共生二元体中一个部分分化的一极,虽然有一些证据显示婴儿在很早的时候对不同的照顾者已经有不同的反应,马勒并没有再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现象,转而只去探查传统的美国中产阶段家庭。三、分离(fnl)-个体化阶段(6-24个月)次阶段(jidun)一:孵化(6-10个月)正当小孩(xio hi)大约五个月大的时候,共生逐渐地混入
16、做为分离个体化开端的这个次阶段。这个分离个体化的第一个次阶段比较恰当的名称是孵化,如果比较强调技术性,则可以称之为分化。在此之前,小孩一直是处在忽睡忽醒之间,注意力只被导向内在或者被导向我母亲单元,然而此刻发展出了一种有“机灵、坚持和目的性”的神色。马勒的研究伙伴一致地认出这个有着注意力的神色,他们并且描述说:这个小孩已经孵化出来了。这个时期,小孩被抱着的时候,似乎要拼命从母亲身上挣脱开,因为这样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视野能看清楚母亲。这个实际的分化现象和先前妈妈怀中的婴儿模样形成一个对比。当分化再继续下去,婴孩会去探索母亲身体的更多部分,抓妈妈的头发、耳朵或鼻子,把食物放到妈妈嘴巴里去。在这个次
17、阶段中婴儿开始会从一条特别的毛毯、一个玩具熊或是其他柔软圆滑的客体里得到更多的愉悦。温尼科特称这些被孩子珍爱的宝贝为“过渡性客体”。他认为这些过渡性客体同时代表上自体和母亲,也认为这些过渡性客体是共生之全能二元体的残余。到现在为止,婴儿似乎保持了一定程度的觉察,知道这个特别的宝贝既不是自体也不是他体。孵化期的小孩对其他不同于父母的人的样子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似乎是要把每一个出现在他面前的人拿来和心中呼之欲出的母亲形象作对照。假如父亲也密切地参与小孩的养育,他也会分担这个母亲所特有的地位。“一个年轻的父亲在杂货店里抱着他七个月大的女儿。小女孩穿着蓝色的灯芯绒连身裤,靠胸口的地方绣着一只白色的小狗,
18、她手撑着爸爸的肩膀直起了身子,看着爸爸的脸,然后盯着路过的人看。她的惊异表情吸引了一个友善、灰发的女子微笑地走近她。她并没有像共生阶段中那样不分青红皂白地回敬这个小姐一个笑容,反倒马上安静了下来,紧靠着父亲的胸膛。她透过爸爸的头后观察这个女子,困惑但还算清楚这女子并不是她过去所依附的对象。当她紧靠着爸爸的时候,又像是要沉回原本的共生体中似的。”许多的精神(jngshn)分析师称这个分化反应为“非双亲之陌生(mshng)焦虑”。马勒比较喜欢用陌生反应这个名词,她认为焦虑这种字眼太强烈了。她强调婴儿在共生依附中越是能得到安全,未来面对陌生人的时候越能有较少的焦虑和较多的兴趣反应。除了反应的强度之外
19、,大多数的学者都同意陌生反应代表的不只是自体和母亲(m qn)之间更进一步的分化,也代表一种区分母亲与他体的能力。母亲仍然拥有原先共生关系中自体客体的潜能,所以小孩会依恋她。同时,他也会挑剔地把有可能危及这个两极体的陌生人推开。这个次阶段中的孩子运动技巧逐渐进步。增加的运动能力来自骨骼肌肉系统和神经系统两者的成熟。运动协调的自我功能使得孩子在自体客体分化过程中终于有能力从母亲怀中挣脱。最后,这个开始发育的人分从妈妈的膝盖上滑下来而在她脚边玩耍。即使他学会了如何在地上爬或滚动以后,他还是会倾向留在妈妈脚边。母亲和小孩之间感情的亲近呀疏远是可以从身体上的远近看得出来的。大多数父母会对他们小孩的开始
20、分化感到非常愉快。母亲可以在这个时候品尝从她的孩子里逐渐显露的那么一个真正的人,同时也会感觉到比较不那么孤单,也不那么深陷于小孩之中。她可以享受当孩子拉她的耳朵与头发,摸索着她的脸与衣服时所表现出来的讨好。过去父亲为了怕侵犯母亲小孩二元体而犹豫不前,现在通常会觉得比较可以自然地在膝上逗弄小孩。他可能会边笑边咕咕叫地把小孩抓在头顶上,同时享受着小孩的拉扯和满足。改变总是会带来新的问题。即便是正常的婴儿,也会不时以侵扰性的探索和要求去打扰他们的好母亲。除了有一点被激怒之外,这个时候母亲也比较会因为共生的消失而感到一些难过。对那些过去被这种亲密关系所累的人来说,反倒是一种解脱。他们会趁这个机会开始逐
21、渐和小孩分开或回去工作。有些母亲在这个时候会想要再怀孕。在更不健康的关系里,她们可能会变得相当的寂寞和贫乏,使得她们没办法承受孩子在分化上的奋斗。她们可能会一会儿给小孩令人窒息的爱,等一下却又拒绝他们,有时也会因为自己融合的需要没有被满足而将小孩单独放在婴儿车里一段很久的时间。不过,在大多数的情形下,孵化的过程通常是在父母和小孩互相满足的形式下进行的,一种在亲密疏离之间的摆荡分离个体化的舞步已经展开了。次阶段(jidun)二:实践(10-16个月)实践(shjin)次阶段在分化过程中逐渐地浮现出来。马勒称此为实践,因为十到十六个月大左右的小孩似乎很乐于一遍又一遍地操作自主型自我功能,好像在实践
22、种种新的技能一般。一个面颊干裂的十个月大小孩可能会一遍又一遍地玩拍手游戏,每重复一次就兴奋地大叫。虽然这个刚孵出来的小毛头可能会喜爱大大人膝盖上玩,但也会开始变得迷恋(mlin)于爬行而最后走起路来。一开始,这种实践还比较不明显。小孩的心智孵化出来时,所发展出对母亲的兴趣会扩散到她所给的东西上。在这个次阶段早期,他可能会去玩弄和探索毛毯、床单、瓶子和玩具。他可能会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吃惊地把积木在手里翻来翻去。这些客体中的任何一个,不论是毛毯或玩具熊,对他来说都可能会变得很重要成为一种过渡性的客体。摇摆学步的小孩正在发展中的运动功能会驱使他去探索这个世界的所有面向。很快地,他就可以从母亲身边匍匐
23、地爬开或摇摇晃晃地走开,但一开始至少眼光是在不断地回头查看。他似乎仍然绕着作为“家的堡垒”的母亲打转,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母亲身边,好像在情感充电似地,然后才再次进一步的探险。等到能站起来,这孩子会用一种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个世界。他变得“陶醉于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世界之广大,自恋在此达到顶峰”。这个眼光闪亮的新手自信满满地用着蹒跚的步伐走来走去,探索同时恶作剧。他的表情宣告着他对每个新发现的喜悦。有人称此为“与世界的恋情”。自大与全能感是这个时期的无上法则。反复的实践后来演变成躲猫猫这个游戏。当小孩把自己的眼睛盖起来妈妈就不见了。眼睛一张开妈妈就又出现了。他会高兴地大叫,也享受着母亲相应的快乐。他盖
24、起又张开眼睛,全能般地让母亲消失而后再出现,一遍又一遍。在“来抓我啊”的游戏中,摇摆学步中的小孩会引起母亲的注意而后再突然跑掉。他会逃开,而妈妈当然会跟在他后面,然后从高处一把扑下将他抱起来,之后再把他放下。马勒认为这种游戏反应了小孩的快乐兴奋,不只是因为能操作新的自尊与跑步的自我功能,也因为能“得意洋洋地从和母亲的融合与吞噬之中逃出”。就如同有名的儿童故事画饼人里的情节,实践次阶段里摇摆学步中的小孩倾向于嘲弄,“快跑,尽你最大的力量跑,你没办法抓到我的,我可是画饼人”。到此,他似乎还很肯定母亲不但会来抓住他,之后还会再把他放下。一般的母亲会接受摇摆学步中的孩子这种更进一步的脱离。她一直在那儿
25、,让小孩充电,也一边欣赏着孩子对于双极体外界的兴趣。她通常透过看着孩子,并同理地以孩子在世上所新发现的喜好为乐来保持她的参与。有能力控制自己对更大环境的探索所伴随而来的快乐与自信似乎会成为小孩本身安全感的诱因。大多数的父母也会对孩子自大式的健忘(jinwng)感到有些焦虑。小孩可能会从椅子上摔下来、跑到大马路上、玩尖锐的东西,还可能把纺织针插到电灯插座里,或做出其他数不清的危险事情。大多数的父母有能力轻易地阻止这些事情发生,不过有些父母却会在这个发展阶段遭遇到很大的困难,尤其是那些自己非常需要共生关系的母亲。马勒的研究发现(fxin),一些母亲在这个阶段会有把小孩推开的动作,好像是要避免自己因
26、为逐渐分离所带来的苦痛。此外,这种母亲也可能会在自己需要亲密而非在小孩需要的时候抱起小孩,结果反而打断孩子原本正在进行的快乐实践。某些例子看起来几乎就像是母亲根据自己与分离有关的内在冲突在实践和充电,而不是在对小孩这种反复行为做回应。马勒建议,摇摆学步中的孩子已经有能力离开,父母对此的适当反应应该是温柔而仍保有情感接触地推他一把。如此父母就提供了一个可以依赖的期待,期待孩子能在这个逐渐扩大的世界(shji)里驾驭自己的新技巧。次阶段三:复合(16-24个月)当小孩的运动功能在发展的时候,他的认知能力同时也在增长。实践次阶段后期以及复合次阶段开始的这段时间内,摇摆学步中的儿童似乎越来越能够包容领
27、会自己的分离性。可能是察觉到增长中的孤独而使得对母爱的需求增加。实践次阶段中儿童对挫折之无动于衷以及对母亲之明显健忘都逐渐消失了。自发性的充电逃离现在演变成更刻意地交替寻求和避免身体上的接触。这段时期的行为与实践次阶段之不同不只在表面上,更在实质上。这两个阶段的小孩都会反复地来来去去,但复合次阶段的小孩似乎对于自己的脆弱以及自己对于母亲的依赖有了新的觉察。G.B.,一个二十个月大的男孩(nn hi),重复地打探母亲,不断地在她阅读、折衣服或在桌上工作时打断她正在做的事。他会越过一切阻碍爬上她的膝盖,取得她的注意,然后温柔地依偎在她的胸怀中。要是她用手抱住他的话,他反而会推开她的手然后设法从她的
28、怀中挣脱;不过他还会在她身边徘徊,看起来有一点无法下定决心的样子。在实践次阶段里,他对暂且在母亲脚边玩然后又逃开感到欢欣而热烈的满足。现在,他似乎需要(xyo)更多的亲密,但又要试图去控制那种亲密。这个时期的孩子(hi zi)会如影随形地跟在母亲后面。他可能会盯着或真的跟在母亲身后一段比实践期短暂的“充电”还要久的时间。这种如影随形与避开的行为,比起实践期的逃离要来得更主动而且更矛盾。在实践期,小朋友会欢喜地移近和跑向他们有兴趣的客体。可是现在亲密与疏离则变得相互冲突。小孩现在显得依赖而同时又需要独立。这种接近和避开的行为也伴随着其他的沟通方式。小孩学会说“不!”他事实上常常变得相当地抗拒。这
29、种抗拒是肢体推开在语言上的对称物。这孩子有一种新的、进一步修正过的技巧。他会透过静静地站着,透过不顺从,透过不在你招呼后走来,透过不接近你,透过不吃他的食物,也透过说不来保持自己的分离性。儿童也会用说话和表情来追求母亲。担心会失去母亲的恐惧越来越明显。不论是男孩或女孩在这时都变得过度地依赖。这个时候的孩子在母亲提供温柔的拥抱、喂食和帮助的时候反而不接受,他强迫母亲提供帮助但却拒绝母亲的主动帮忙。这是一个新出现之自信力量和依赖的奇怪聚合,像是一种朝向着自我本位之成长与沉回共生融合之无上喜悦之间冲突的笨拙解决方式。M,S.,一个二十四个月大的女孩,以一种极可爱的方式困扰她妈妈。当母亲正在工作的时候
30、,M.S.把她的玩具熊丢到妈妈膝上,之后又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出她的兔子、乌龟、青蛙、另一只玩具熊、床单,和一个新的小丑盒。只要妈妈把玩具放下来或是玩具从妈妈的膝上掉了下来,这孩子就立即且坚持地放上另一个。如果拍拍她,她会走开去拿更多的东西,如果妈妈不理会她而继续做自己的事,这女孩会专横地推开妈妈的手,然后重新把玩具熊都摆上妈妈已经泛滥的膝上;如果这时妈妈把账簿放到一边,抱起她来,她反而会撑开她的拥抱。有时母亲会觉得自己的耐性受到了严格的考验。随着影响母亲(m qn)、找到她、吸引她的注意、追求她,以及离开她的能力增加,儿童此时(c sh)经验到神奇力量的幻灭;随着自大感逐渐地丧失,全能感的崩溃
31、已经是无可避免的了,因为在小孩子其他方面能力成长的同时,辩认与记忆失败的认知能力也发展了起来。这个阶段的儿童马上就会注意到母亲并不总是会要他所要的东西。他不再能把她当成一个专门为他的需求而设计的家之堡垒或充电补给站。他越来越必须把她当成另外一个人。现在他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跑向母亲,在她的膝上撒野几分钟后又跑开,现在的他显得比较富尝试性,比较能了解到自己能否被接受(jishu)有一定的程度是取决于母亲兼时的心情。她可能有时温柔、有时疏远、有时太忙、有时又有回应。母亲的行为并非是他在神奇地控制的。随着这种对单独、渺小、全能感丧失的觉察增强,此时儿童会有许多因无能而来的愤怒发作和无助感。他可能会在遭受
32、挫折的时候大发脾气。E.F.,一个二十三个月大的男孩,晚饭前在自己房内玩了很久。饭桌上,他突然要母亲不停地注意他。每当父母开始谈论一天来发生的事,他就开始用汤匙猛敲碟子,又把食物弄得碎成一团。当他们把注意力转向E.F.的时候,他又不要自己的食物了。他要妈妈的食物。妈妈很高兴地从自己的盘子里拿了一些给他,但他却整个盘子都要。他从自己的的位子上爬下来,爬到她膝上。之后她抱了他一会儿,再把他送回自己的座位上。但他却一把将盘子抢了过来并且想要把它翻过来。母亲及时把盘子抢了回来。后来又重复这样了两次,母亲终于失去耐性,把他牢牢放回原来的座位上并且说了声“不!”,E.F.突然进入一种无能的盛怒状态。他滚到
33、地板上,又踢又叫,极度伤心了五分钟以后才平静下来把饭吃完。传统家庭里,小孩子的脾气常常会发在妈妈身上而不常发在爸爸身上,可能的原因是,被过去的共生伙伴拒绝总是比较觉得受伤。父亲有时会误以为这表示自己比太太会照顾小孩。这种误解有可能导致父母亲之间的争吵。复合期儿童的情绪可能会开始呈现出一种称为分裂的模式。母亲和其他人可能会被交替地视为全好或全坏。当J.S.的母亲每天早上送他到保姆家后要离开的时候,他会哭着、粘着妈妈,从保姆那边缩回来,好保姆是一个坏人似的。这时妈妈是好客体而保姆是个坏客体。等妈妈把门关上,他马上就停止刚才的抗议(kngy)并爬到保姆的膝怀里。他会把头靠在保姆身上然后溜滑下去和其他
34、的站朋友玩耍。傍晚同样的事又会再来一次,只是这次刚好(gngho)反过来。妈妈来接他的时候,他一开始会忽视她的出现,然后呆立在门边,似乎对离去显得犹豫不决。有时他还会用力拍打妈妈并说“坏妈妈(m m)!”,这时妈妈变成了坏的客体而保姆变成了好客体。一旦门又被关在他身后,他在汽车道上便转向母亲大叫:上去上去!她这时会把他抱到怀里,然后他会微笑,也去抱妈妈、玩妈妈的头发,直到他又一次稳当地坐到汽车椅子上,安全地和他的好妈妈在一起。很明显地,这个小男孩已经发展出会抱他、满足他的好客体影像以及会抛弃他的坏客体影像。妈妈和保姆之所以成为好客体或坏客体,端赖她们在当时如何与他互动。如此把客体世界分成全好或
35、全坏的区分称为分裂。在分裂的客体关系中谁是好的谁是坏的常常随着儿童的情绪和当时情境而轮回着。对过渡性客体之依附的发展是复合期危机的另外一个面向。这个次阶段的小孩会坚持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把玩具熊或毛毯带在身边。毛毯在孵化和实践期曾经一度有作为过渡性自体客体的功能,现在成了这孩子独占的财产。他紧抱着毛毯警觉地说:“我的”,若有人拿它,一定会被他抢回去。母亲很快会发现汽车是小孩子特别需要过渡性客体的地方。过渡性之活动与仪式也开始出现。这时父母和儿童会发展出一些临睡前的分离仪式,类似看书、唱催眠曲这样的活动似乎可以帮小孩从母亲陪伴到分开入睡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安全感。亲密感与自主性之间的挣扎在复合的问题解决
36、之后逐渐平息下来。发脾气的强度与持续度都减少了。感情变得更为修饰或者调节,一个新的感情戏码上场上了。实践期的小孩兴奋而好动,复合早期的儿童刚表现出一点情感不稳定,到了复合后期的现在,摇摆学步中的儿童已经有能力表达难过、表达失望,甚至表达关怀。也开始出现共情母亲情绪状态的能力。这时候的儿童开始可以在隔壁房间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不再需要母亲保持在他的视线内,共生性的活动主要还是在摇摆学步的阶段。语言的技巧创造了另一片天空,再度增加了儿童的全能感与控制感。他会用一些话来引诱父母做出某些(mu xi)反应。他现在会说“I”和“me”,也会用一些简单(jindn)的句子,比如说“我要水”代表(dibio
37、)“请给我一些水”。用I来代替第一人称的间接受格me或是第三人称的“宝宝”来指称作为句子里主词(subject)的自体(self),这显示自体客体的分化已经增加。简单文法句的使用可以说明此时儿童如何将自己的世界组织成主词、动词和受词各个成分。这个文法结构相当于客体关系单元的结构:客体关系单元:自体情感客体 我 爱 妈妈 文法结构语句:主词动词受词 我 要 苹果 我 要 上去(妈妈的膝上)语言行为证实这个小孩已经有了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成为与世界有关的一个自体、一个独特明确的整体”的自体感。后来可以在相簿中辨认并叫出熟人与自己,这进一步展现了儿童形成自体与他体概念的能力。小孩在这个年纪对洋娃娃和其
38、他有趣事物的兴趣快速增加。他会把喜爱的洋娃娃放满整个房间,拿着它走路、帮它洗澡。和好玩的东西躲猫猫,把它们放进又拿出窗口里都是常见的游戏。这种对玩具进、出容器的兴趣可能与自己从融合深处脱离出来和渴望回复到融合状态的情形相似。与洋娃娃玩耍,显示其内在幻想的丰富性正在增加。不论是要将各个自体的面向与各个内在客体的表象概念化,或是要把它们投身到洋娃娃或其他玩具之类的外在客体上去,都需要一种能力。这还需要另外一种能力,可以在不失真正界限感的情形下,在内在变成外在时维持“仿佛”或“过渡性”的判断,外在的符号被使用得好似它们是内在的自体或客体表象而不失身体的完整感。当小孩的单独性逐渐增长并且向着复合末期的
39、客体恒久性迈进(mijn)的同时,他以一种新的方式吸引周围其他人的各个面向。各种规矩是小孩所内化的种种特质里最为明显的向度之一。M.W.打算要把汤匙(tngch)柄伸进电插座。妈妈看得吓坏了,大叫“不!”并且冲着小女孩的手一巴掌打了下去,她平常不是(b shi)这样打小孩的。那天,M.W.的爸爸就放了一个新的儿童安全保护盖到插座上,然后对她说“不可以,不可以!啊唷痛痛!”隔天早上当她用汤匙吃玉米片的时候,她在吐司旁边发现了插座,她把汤匙倒过来拿,用柄指着插头孔,“不可以!不可以!”她这么说着。一遍又一遍地边打自己的手边说,“不可以,不可以,啊唷痛痛!”她已经接受父母的告诫了。先前散漫的亲密感现
40、在让位给新的、更特殊的能力来吸收客体的各种特质且又不失单独感。这种在逐渐增强之中的自体感还包括发展中的性别认同。小孩们早早就注意到他们自己的生殖器了。在实践期里,他们会高兴地触摸的阴茎或阴蒂,到了复合期,对两性间差异的察觉仍持续增强,他们会发觉一些人有阴茎和睾丸而另外一些人却有阴道、阴唇和阴蒂。他们开始自己区分成男性和女性两类。从他们和母亲的关系就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确实表现。当小孩发现并且表现出对是否有和母亲一样的生殖器有兴趣的时候,男孩似乎被迫进行更大的分化更大的距离和更多的肢体运动然而,女孩则似乎是更被推向母亲。女孩这种持久不衰的亲密有时会是相当矛盾的。马勒和她的同伴们,如同其他的精神分析
41、观察者一般,他们提到一些小女孩倾向于粘着妈妈,却也还是会对母亲没有生给阴茎而表现出愤怒和失望。阴茎羡慕这个课题曾受到热烈的争论。一些作者强调,重点不在于到底有没有阴茎,而在与母亲相似或不相似。女孩会继续维持与母亲更紧密的结合,因为她们体认到自己和母亲是那么深刻而且天生相似,这连身体敏感的区域也相似。另一方面,男孩则必须分化得更彻底,因为他们与母亲不相似。讨论到底男孩和女孩的发展哪一个比较理想,会把我们带离客体关系理论的范围,也会把我们带进常常是破坏性多于建设性的专业争论中。对于父母,尤其是母亲来说,复合次阶段充满许多的满足,但挫折却可能更多。小孩可能会同时要求并拒绝帮助。他会逼迫和控制母亲成为
42、他自己的一个延伸。他也会抗拒、固执、发脾气。这时对母亲的要求是很大很大的。她被要求要能随时有空,而且还不能太过操纵;她必须要约束小孩,不要让小孩有真正危险的动作,但又不能太过干涉;她必须鼓励分离而又不能是一种拒绝。很少有母亲能真的这么稳定,也很少有母亲能在亲密和距离上保持得这么理想而又不感到挫折,尤其是当小孩给了她互不相容的要求时,即使是很小的要求比方说要求要毫不费力地穿上他的鞋子,但又要求被允许能自己穿。母亲在这个时期要通过一个情绪上的困难阶段。从幻想将拥有一个孩子以后,她首先(shuxin)要怀着作为她身体一部分的小孩九个月的时间,当小孩从她体内生出时,生理上的一体感被心理上的一体感共生(
43、gngshng)所取代。当心理上的诞生继续进行,母亲必须要经历一段长时间跟着小孩的脚步,根据小孩的需要而往返推拉分离过程,此时她自己对亲密(qnm)和距离的需要常常是不被重视的,小孩慢慢发展出关心和共情母亲的能力,对于加诸母亲的许多要求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回报。那些过去并没有经过足够分化过程的母亲常常会在这个孩子发展的阶段中遭遇到最大的麻烦。因为她自己对分离的焦虑,她可能会和共生期的孩子处得相当好,因为这时的小孩满足了她对亲密的要求。在实践次阶段中,她可以自恋地享受孩子的自大。然而,在复合次阶段中,她却可能会在孩子分化的过程里经验到焦虑。当孩子表现出一点轻微的分离冲动时,她可能就会去粘着孩子
44、。或是她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抱起孩子,而却不一定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等这样的妈妈自己觉得安全了以后小孩就会被放下来。有一些母亲会真的去鼓励小孩的亲密行为或是用遗弃来惩罚小孩;也就是说,如果小孩表现出一点点独立的需要,这种母亲就会威胁要远离。她们可能会真的很疏远,常常把小朋友单独放着好几个钟头。反之,当小孩顺从这种母亲时,她就会把他包在融合式的温暖怀抱里。这种模式容易导致边缘性人格病人的奖赏型与处罚型客体关系。不过,并不是所有的遗弃威胁都会造成心理上的问题。即使是足够好的母亲有时也是会以远离来威胁她们的孩子。一个年轻的母亲面向着她的小孩,倒着走向车子,怀里满满的都是包裹。二岁大的孩子固执地粘着购物
45、车不肯离去,不管怎么哄,她都拒绝进汽车里去。“好吧,那妈妈走喽,88”,妈妈摇了摇她唯一能动一动的手指,小女孩停止了她的嬉戏、静了下来、找着妈妈的脸,“88”,她重复妈妈的话,争着去开汽车的门,她的声音以温柔的音调在招手,而不是拒绝。孩子再一次看着她,然后再一次忽视她并再爬上另一个购物车上。母亲这时候站起身,叹了一口气,把包裹放在前座以后说“哦,好吧,随你便。”她走过去孩子身边,费力地从闪亮的购物车上撬开她沾满巧克力的手指,抱起边踢边叫的孩子到车子里,一旦在位子上扣好安全带,小女孩马上就接受上妈妈丢给她的抹布。这个母亲,虽然看起来好像是用威胁要遗弃来试图控制小孩,但并没有真的那样(nyng)做
46、,听她说话的声调就知道她不会那样做,整个过程里,她都温暖而诱人,孩子在依恋上仍是安全的。温尼科特曾说儿童会透过从环境(hunjng)中取得自己之所需来对自己的发展过程出力。他并不需要最理想的母亲,他只需要够好的母亲。一些儿童对父母来说会比其他的儿童来得困难,正如有一些母亲在必须有距离或亲密时特别有困难一般。对一些原本有能力处理发展中之课题的儿童和母亲而言,他们的问题可能只是互相不适合对方而已。一个有活力、有抱负、看重(knzhng)自主和自发的母亲可能会在和一个以自己文静步伐成长的男孩相处时遭遇到一些困难,她如果和一个主动、甚至有一点拼命的孩子相片可能会做得比较好。因为母亲和孩子在复合期的推拉
47、挣扎,父亲在这段其间可以承担新的重要性。在整个共生或孵化的过程里,父亲也可以分离母亲孩子的亲密。在复合期,父亲的分享常常转变成一种独特的、作为第三者的角色。这个处于外界且特别的人可以帮忙母亲和孩子从共生二元体中以及他们之后自主与控制的挣扎之中解放出来。透过分别对不同之个体的态度去博得母亲和孩子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父亲可以助长这个分离的过程。四、客体恒久性阶段(24-36个月及以后)发展中的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迹于复合期之分合反复接近尾声的时候。个体性一定会伴随一种逐渐增强,在任何处境与情绪下都很稳定的“自己是谁”意识。客体恒久性的意思是,维持客体稳定形象的能力,特别是维持母亲的稳定形象,不论
48、她在或不在,是满足的角色或是剥夺的角色。复合期当中有很多个体性以及客体恒久性发展的迹象,在这个阶段与其前身之间存在着比其他阶段之间更多的重叠,甚至可以说,客体恒久性和个体性的发展贯穿整个人生,这个阶段其实是没有终点的。复合期里儿童的难舍与拒绝,要求与依赖等行为慢慢减少了。他似乎更安全、更有能力去集中注意自己的课题,多多少少也会忽略母亲一段较长的时间。研究者要求母亲 先安静地离开游戏室 ,以此观察儿童对不告而别的反应。马勒和她的伙伴们试图描述这个新出现的安全感,他们要求母亲安静地把她们的孩子放在游戏间来看看儿童们对未知会的分离会有什么就。有一个二十六个月大的女孩是个不错的例子,她之前已经和总是陪
49、着她的母亲度过一段基础稳固的时光,当母亲离开游戏间,这孩子静静地玩着,完全没想到母亲会去哪里,一直到她对自己的图画感到很满意时才发现母亲不见了,此刻她抬起头问了几次她妈妈到哪里去了。马勒说,研究者相信这时儿童希望母亲来分享她的图画,但如果没有人回答她的话,她又会转回自己的图画并再一次高兴地投身其中。对马勒和她的团队来说,这个小女孩的行为意味着一种维持母亲正面影像的能力。当女孩要和她的母亲分享快乐的时候,她会想找她,然而却没有找着,她对未来妈妈的出现与兴趣相当安心,所以可以继续集中(jzhng)注意她自己的玩耍。她会抬起头找妈妈,想把自己的好作品拿给(n i)妈妈看,她并不是真的那么不关心母亲。
50、进一步的关心在母亲回到游戏室时可以看得出来,她会笑着欢迎妈妈并带妈妈去看她的玩具。这时很少会有过多的要求或离开,反而是一种比较修饰比较放心的反应。看来这个女孩可以安心地说:如果她想要或是需要时,母亲会为了她而出现。这种持续在内心保持足够好的母亲影像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依靠神经生理的发展以及人际的经验。认知的客体永久性和精神分析上或感情上的客体恒久性有一点不同,客体永久性是指:在一段时间过去(guq)后还能去寻找被藏起来的无生命物。这样的寻找意味着儿童已经可以在内心里将消失的东西勾画出一个心理影像。因为客体永久性是一种寻找且坚信可以找到消失之无生命物的能力,客体永久性是客体恒久性的先决条件。对他人的
51、感觉使得情感性的客体关系错综复杂。爱与恨、饥饿与满足对小朋友来说是那么的强烈,以至于这些感觉为所有的经验加上了一份色彩。当生气、害怕的时候,要儿童记起母亲作为一个好人的存在,可能比在平静的时候记起一个隐藏的玩具要更困难。现在的强烈感觉可以盖住以前情感的记忆,因此,为被投注情感之客体建造一种稳定的内在影像比单纯了解消失的玩具其实还需要更多的时间。与父母有较正向之关系的儿童在发展出人物永久性之前会先发展出客体永久性。稳定而温暖的环境对认知能力的开展很重要要,儿童要先能记忆并找寻爸妈,如果他们之间关系建立得不错,他们才有办法同样去记忆并找寻环境里的其他物品。不过,这能力还不能说是情感的客体恒久(hn
52、gji)性。情感的客体恒久性比记忆并找寻一个具体的人要复杂得多了。这是一种能力,当对父母严重失望时,还能记起对父母的好感觉。建立以这种方式统合感情的能力需要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在客体恒久性建立起来之前,儿童情感上最大的危机是来自客体的失落。而现在(xinzi),最大的危机转成是客体之爱的失落,被爱客体的重点是感情恒久性,而不只是作为养育物品的存在而已。客体恒久性与客体永久性的观察使得许多(xdu)精神分析取向的思想家深信神经生理所决定的记忆与建构内在影像的能力是客体恒久性的先决条件。另一个必须具备的能力是把和同一个人有关的愉快和不愉快的感情整合起来。要能够相信缺席而令人挫折的母亲正是那个赞赏并爱着他的母亲,这个能力不只依靠着理智上的统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也依赖着足够的美好经验累积。儿童必须要累积足够多的温暖经验才有办法不让小的分离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12月金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永康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人员公开招聘编外人员1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12月漯河市城市管理局所属事业单位人才引进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呼吸衰竭病人的护理课件
- 员工心态综合疗法课件
- 外科感染课件
- Unit 6 Have you got any homework Lesson2 Grammar【知识精研】KET剑桥英语
- 《管理学发展史》课件
- 《论文幻灯片样例》课件
- 《脂肪栓塞综合征》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单式防火卷帘门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酒店长包房租赁协议书范本
- 2 找春天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2025年几内亚水泥厂项目投资可行性报告
- 2025年江苏护理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2018-2024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江苏南京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道法】开学第一课 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
- 口腔门诊分诊流程
-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课件
- 2025年春新外研版(三起)英语三年级下册课件 Unit2第1课时Startup
- 2025年上半年毕节市威宁自治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443名)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天津市宁河区事业单位招聘12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