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侯论(何菱花)_第1页
留侯论(何菱花)_第2页
留侯论(何菱花)_第3页
留侯论(何菱花)_第4页
留侯论(何菱花)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祖本纪中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子房”就是张良,是刘邦的军师,为其出谋划策,屡建功业,是西汉的开国元勋。刘邦灭项羽建汉称帝,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高祖说:“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并让张良选择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不敢接受,曰:“我和帝初见面时在留,把我封在留就可以了”,因此张良被称为留侯。 这是作者早年的一篇著名史论,是进献给皇帝以求应试求官的。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向皇帝和考官显示了非凡的才华。留 侯

2、论 苏 轼 1、理解作者“忍小忿而就大谋”的观点及其独到新颖之处。2、分析文章以“忍”字贯串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的说明思路。3、体会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特色。 学习目标解 题 北宋嘉佑六年(年),苏轼岁,在京城经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最后仁宗在崇政殿御试,苏轼入第三等(宋开国以来,入三等者只有吴育和苏轼两人)。试前,苏轼献进策、进论各篇,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本文是进论的第篇。 这是一篇进献给皇帝的史论,目的在于应试求官,向考官和皇帝显示才华,所以写作时很用力,是苏轼青年时代的重要作品之一。 张 良 简 介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

3、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p(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 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

4、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第一节分析引出论题“忍”,总领全文第二小节分析主要写子房得忍。先写圯上老人授书,而又意不在书,在于教子房能忍。第三小节分析子房,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不能忍推断出圯上老人的用意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表现圯上老人用“忍”造就子房,证明上文“其意不在书”第四小节分析史实相证郑伯忍而下人 活国复仇 张良博浪沙之举勾践 对比忍不忍论点:忍小忿而就大谋一(1)总领全文,提出论题“忍”字。通过“匹夫”和“大勇者”形成对比阐述“忍”与“勇”的关系。二(24)写留侯的“忍”或者圯上老人教“忍”。三(5)写留侯用“忍”。四(6)析史迁之疑,驳太史公之见。文章层次整体感知 1、读完文章,我们发现

5、留侯论没有全面评论他的生平和功业,那么作者在文中写了留侯的哪些经历吗?击 秦 帝受 兵 书 教 高 祖击 秦 帝不忍忿忿之心受 兵 书圯上老人为何要授书于张良?其真正的用意何在?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 。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 。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从这两件事,我们看到了张良精神成长的过程,由此苏轼创造性概括了张良取得成功的主观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过人之节。教 高 祖2、文章在评论张良时写到荆轲、聂政、郑伯、勾践、项羽、高祖等历史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写这些人物都是为了衬托张良。荆轲、聂政是从反面衬托,写出张良当初的

6、鲁莽不忍;郑伯肉袒牵羊、勾践卧薪尝胆是引“忍而成事者”作衬,从正面衬托“子房之能忍,见其为天下勇”;项籍是反衬张良的能忍刘邦既是从正面又是从反面(因为刘邦有能“忍”之时,也有不能“忍”之时,而需张良教之)。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以其貌反衬其能忍的胸怀。余味无穷,暗合开头。3、最后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内容再探作者“翻新之论”,新在何处? 圯上老人 用意 成功原因前人: 鬼物 授书 用书作者: 隐士 授忍 用忍 文章通过对张良的评论,论述了“忍小忿而就大谋”是张良辅佐刘邦灭秦楚、兴汉室

7、的关键所在。以“忍”贯串全篇,层层议论,逐步深化。充分体现了苏轼史论“汪洋恣肆,雄辩有力的本色”。总结课文 第一段:立论 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忍)第二段:翻案 老人意在教忍,张良始能有忍第三段:史证 郑伯勾践忍小忿就大谋第四段:旁证 高祖能忍而胜,项羽不能忍而败第五段:结论 张良外柔内刚,正是其过人之节 苏轼的史论散文,从来不就事论事、四平八稳。其文章所采撷的是人们熟知的史料,但作者却能从平常的史料中发现问题,发掘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涵义。 张良是一个著名的历史人物,在军事、政治等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才能,本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评论这个人物。文中哪些句子能表现作者的独到见解? 问题拓展 (1)“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指出黄石公并非“鬼怪”,而是人,是“秦之世有隐君子者”,从人事上对“受书圯上”加以合乎情理的解释,从而否定了司马迁的“神怪论”。(2)“且其意不在书。”“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 司马迁及其后的众多学者,大多认为黄石公意在授书,即传授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