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社会学讲义_第1页
传媒社会学讲义_第2页
传媒社会学讲义_第3页
传媒社会学讲义_第4页
传媒社会学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绪论一、相关概念的厘清及其学术构建1、概念厘清 2、对传媒社会学学术的构架二、 传媒社会学发端及与社会学的学科关系幻灯片3一、相关概念及学科关系的厘清1、概念厘清传播(communication) 媒介(media)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也称“大众媒介”或“大众传媒”。幻灯片4传媒无处不在列举:身边的传媒幻灯片51、概念厘清社会学社会学的各种表述,比较其中异同社会学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及其发展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态度、实际社会调查的各种方法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社会关系和各种社会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研究,从而揭示出人类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社会形态、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过程和规律,为

2、人们积累认识社会和安排社会生活的科学知识的学科。幻灯片6社会学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中的各种活动、社会交往、社会工作、社会结构、社会发展等方方面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的学科。社会学使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实证调查和批判分析以发展及完善一套有关人类社会结构及活动的知识体系,并会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寻求或改善社会福利为目标。幻灯片7附 关于社会学社会学学派历史社会学派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 社会统计学派 芝加哥学派 幻灯片8附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 定量 定性 计算 民族志社会学学派历史社会学派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轮廓 社会统计学派 芝加哥学派 幻灯片9附 关于社会学主题和分

3、支城市 阶层 犯罪 文化 越轨人口 教育 经济 环境 家庭性别 健康 工业 医疗 流动知识 法律 政治 民族 种族宗教 科学 军事 互联网传播理性化 世俗化 社会分层社会性网络 社会心理学幻灯片10附 关于社会学相关学科文化人类学 社会人类学社会语言学 社会生物学媒体研究 文化研究 统计学 系统科学幻灯片11附 关于社会学社会学理论古典社会学理论大致可被归纳为四个理论框架结构功能主义社会被看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被看作是社会整体的一部分,是宗教和文化的遵奉者,没有社会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就难以生存。冲突论,也称批判理论马克思的批判结构主义是这一方面的集大成者。人和社会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是

4、具体历史社会情境中的产物 幻灯片12社会学理论交换理论社会现象被还原为始终处于理性利益计算之中的个人 。建构理论将人看作是能动的社会建构者,人有资格,也有能力积极主动地创造或建构着社会,而人类的理性始终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幻灯片13传媒社会学释义社会学是着眼于社会群体的一门社会科学 传媒社会学释义传媒社会学是传播学和社会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传媒社会学的关注点显然不是物理形态的传播媒介,而是广大受众共享的大众传媒。围绕大众传媒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包括媒介的各种社会影响、传媒与政治、传媒与经济、传媒与文化等,是传媒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幻灯片142、对传媒社会学学术的构架徐文胜

5、传媒社会学:立足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传媒与外界进行信息传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社会系统中传媒内部运行的规律。 。它分为三个层面的研究:一是宏观层面的社会与传媒,即社会现实环境下的传媒;二是传媒群体内部及自身;三是微观层面的传媒人研究。 幻灯片15对传媒社会学学术的构架具体说来: 1、传媒在社会中的定位:传媒的社会角色 2、传媒的声音:谁再说 3、传媒的信源及选择:说什么 4、传媒的传播:说给谁 5、传媒的接受:谁再听 6、传媒与社会的互动考量:有效传播、信息衰减和舆论反动 7、传媒技术与社会传播 8、身在社会中的传媒人-(1)传媒人的生态和心态 (2)传

6、媒人的转型 9、传媒的社会良心 10、传媒手段的多样化选择 11、传媒创新与社会等等等等,还可以有很多课题。 幻灯片16补充 思考:传媒与社会的关系社会是传媒的生存空间和服务目标,传媒是社会的舆论公器和发展向导。几个问题:1传媒怎样反映社会?2传媒怎样影响社会?引导社会? 正面及危害幻灯片17二、传媒社会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1、传媒社会学的发端1)、传媒社会学的孕育大众传播的初兴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结束 。欧洲:法兰克福学派;美国芝加哥大学:帕克,米徳,布鲁默 幻灯片18二、传播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2)、传播学的诞生和传媒社会学研究课题的开拓。本世纪40-60年代是传媒社会学开始产

7、生阶段。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哈罗德D.拉斯韦尔(Harold Dwight Lasswell)、库尔特卢因(Kurt Lewin)、卡尔I. 霍夫兰(Carl Iver Hovland)和保罗F. 拉扎斯菲尔德(Paul F. Lazarsfeld) 幻灯片19四大奠基人物:拉斯韦尔美国政治学家,1926年发表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对传播学的贡献集中在宣传分析和传播过程研究。1948年提出传播过程及五个要素(5W经典模式),奠定了传播学研究的基本范围和层面。 幻灯片20四大奠基人物:卢因 美籍社会心理学家,最早提出了社会心理学中的“场论”和“群体动力论”。拉扎斯菲尔德 美籍应用社会学家。提出了“

8、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结束了“枪弹论”,进入了“有限效果论”,推动了传播学研究。幻灯片21四大奠基人物:霍夫兰美国实验心理学家,是“个体差异论”的提出者,代表作是传播与说服,它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大众传播理论若干重大贡献的渊源, 。幻灯片22传媒社会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3)、大众传播学理论框架的确立与传媒社会学的产生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之父。传播学集大成者。麦奎尔威廉斯幻灯片23学科关系从学科基础来看,社会学作为母体之一,和许多其它学科一起,共同滋生了传播学,社会学是传播学的“哺育者”。传播学自孕育形成起,融合了许多学科的思维与方法,并逐渐发展出独立的概念体系、研究框架。但是,在传播学的发

9、展过程中,社会学母体对它的影响一直存在,“哺育”的过程从未中断;与此同时,它从其他学科吸收来的营养以及它自身的学科特色也“反哺”了社会学。就在这“哺育”和“反哺”的过程中,传媒社会学日渐形成。幻灯片24传媒社会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2、传媒社会学的理论传统学派(美国学派)批判学派(欧洲学派)发展学派幻灯片252、传媒社会学的理论1)、传统学派(美国学派、实证学派、行政学派、经营管理学派) 特点:主张“传播本体论”、“传播中心论” 作用:大多强调结构的稳定性,从传播机构的利益出发,维护社会稳定。 客观上起到了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现行传播制度辩护的作用。幻灯片26传统学派在当代的发展媒介系统依赖论 (美)

10、桑德拉 鲍尔- 洛基奇、梅尔文 德弗勒传媒整合论 (英) 丹尼斯 麦奎尔 情境论 (美)梅罗维茨 型塑论 (美)乔治 格伯纳 模式化理论 (美)班杜拉 意义论幻灯片27媒介系统依赖论目的:试图解释大众传播复杂的影响力问题提出的三个关键问题: 1、一个社会是怎样影响其大众传媒的? 2、大众传媒是如何发生的? 3、接触大众传媒对人们有何作用?解决途径:将大众传播过程置于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背景之下,了解它是怎样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发挥作用的。幻灯片28媒介系统依赖论结论:媒介受众社会 依赖的双向性(互为依赖); 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去认识这种依赖性; 依赖关系越强,媒介的社会影响

11、力就越大 意义: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引入系统科学观察,兼容既有多方思想观点,在描述传播活动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做出了重大突破。 幻灯片292、传媒社会学的理论2)、批判学派(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欧洲)背景:对美国传统学派理论的质疑和批判;二战后欧洲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一度兴起。 特点:更加侧重于整体、系统、宏观层面的研究。幻灯片30批判学派的主要传媒社会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 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政治经济学的传播理论 (英)奥立弗鲍伊德-巴里特“媒介帝国主义”社会文化理论 (英)“伯明翰学派”社会科学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研究学派”“思想统治权”理论 (意)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多伦多学派理论:(加)哈罗德

12、英尼斯、麦克卢汉幻灯片31大众文化批判理论学派简介: 1923年,“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成立。 马克斯霍克海默创办社会研究杂志。被迫迁徙日内瓦、巴黎和美国,二战结束后迁回德国,形成法兰克福学派。研究对象:文化研究精神:批判主要观点:文化工业理论被视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点关键词:异化 解放 整体的革命幻灯片32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德)阿多诺 文化工业 文化工业骗局(美)马尔库塞 单面人 “虚假的需要” (德)本雅明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 反思文化工业理论 幻灯片332、传媒社会学的理论3)、发展学派背景:二战结束后世界体系的重大变化;信息处理和传播技术的深刻变化。研究对象:大

13、众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目的:加速发展中国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意义: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发展。不足:西方中心论色彩。 幻灯片34发展学派代表人物:(美)勒纳的基本理论模式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的现代化(美)施拉姆的传播发展战略大众传播媒介与国家发展信息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美)罗杰斯的“创新推广”模式批判学派的发展传播观点、发展中国家的抗争幻灯片35二、传播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4、传播学研究的传统 实证主义传统 始于二战时期 ,有三种常用方法: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 。拉斯韦尔、霍夫兰 都遵循这一路径。人文主义传统 一般采用民族志、案例分析法与新闻话语分析等方法。幻灯片36

14、二、传播学发端及其研究传统批判主义传统批判学派主要着力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出发,始终紧扣“控制”的命题 。 意识形态批判工具理性批判文化工业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 幻灯片37技术学派:从媒介出发 1)、哈罗德英尼斯(Harold Innis)代表作帝国与传播(Empire and Communication)和传播的偏倚性(Communication Bias) 传媒的性质会对社会的形塑产生很大的影响 。2)、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理解媒介(1964)、媒介即讯息(1967) 幻灯片38第一章 对传播者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传播者与社会信息把

15、关1、传播中的信息把关现象2、信息把关中的媒介从业人员3、信息把关中的媒介组织幻灯片39第一节 传播者与社会信息把关1、传播中的信息把关现象为什么把关是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行为? 传播者的把关过程搜集信息过滤信息制作信息传播讯息信息、受众、媒介的差异性幻灯片40第一节 传播者与社会信息把关2、信息把关中的媒介从业人员 影响信息把关现象有五个层次:1)、个人层次;2)、媒介工作常规层次;3)、组织层次;4)、媒介外社会团体层次;5)、社会系统层次。 其中主要从媒介人员和组织方面讨论信息把关 幻灯片41影响把关的因素个性、教育、背景、经历、态度、信仰、价值观、职业角色和职业道德等都会影响把关行为。

16、态度、信仰、价值观; 职业和道德倾向 幻灯片42第一节 传播者与社会信息把关3、信息把关中的媒介组织媒介组织在信息把关中起决定作用。媒介组织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角色分配并且协调各自的任务 。但媒介组织的信息把关方针逃不出整个社会系统大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一系列媒介外团体的影响。 幻灯片43政府机构 受众群体 广告商广告公司 相关利益团体 其它媒介机构 公关机构 信息源 媒介组织与媒介组织相关的社会群体,团体及机构 幻灯片44影响把关的关键因素:传播制度 威尔伯施拉姆:报刊的四种理论1、集权主义传播制度 2、自由主义传播制度3、社会责任传播制度 4、社会主义传播制度 幻灯片45结论:媒介组织及其人员

17、的把关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处于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中 进行的。影响传者把关的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信息自身因素、传播组织自身的因素、受众因素、技术因素、传播者个人因素 幻灯片46第二节 传者的社会角色1 传播的社会功能 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赖特“四功能说” 施拉姆的综合功能说 检测环境,提供信息;协调社会,提供指导;传递文化,建设道德规范;提供娱乐,丰富生活。 各种功能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不当会产生负功能 幻灯片472、传者的社会使命充当雷达,发现值得向全社会传递的信息,并将之传递出去;充当传递文化遗产的教育者;提供健康有益的娱乐作品,倡导精神文明;做客观公正报道,将舆论

18、引导到有利于社会和人民的轨道上幻灯片483、传者的社会地位国外:第四权力阶层;无冕之王。 社会现实的描述和解释者。各阶层都试图对传者施加影响 。4、传者的角色失调 幻灯片49第二章 对受众的社会学分析第一节 受众形貌及其社会特征一、受众是谁?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即受传者,或称阅听人,是对大众媒介信息接收者的总称。具体而言,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戏剧的观众、网络的浏览者等等。 幻灯片50受众的分类(1)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2)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3)按照社会群体类别人口统计的不同因素可分为不同的群体。幻灯片51二、受众的特点:多、杂、散、匿三、几种主要的

19、受众观a、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b、作为“市场”的受众c、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幻灯片52a、 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1、受众对大众传媒的接触受到他的群体归属关系、群体利益以及群体规范的制约 2、IPP指数分析 3、选择性接触假说 4、政治既有倾向假说 幻灯片53b、作为“市场”的受众1、受众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麦奎尔,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2、受众即市场是大多数媒介机构的基本观点。幻灯片54“受众即市场”观点的几个问题 1、复杂的社会传播关系被简化成了单纯的买卖关系。2、只着眼于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

20、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3、重视收视率或发行量,忽视社会效益。 4、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幻灯片55c、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受众是社会成员和公众,拥有各种各样的正当权利。 受众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享有的基本权利包括: 1、传播权 2、知晓权 3、传媒接近权 幻灯片56第二节、受众与媒介信息接收行为 一、受众接触媒介讯息的动机 获取信息,认识外部世界 获取知识娱乐消遣,满足精神、情感需求此外还有满足特殊心理需要,增加共同语言,寻找认同感等 幻灯片57二、媒介信息接收行为1、受众的选择(1)选择性接触(2)选择性注意(3)选择性理解(4)选择性记忆2、受众选择所受的影响1)、个

21、人差异论;2)、社会分化论;3)、社会关系论;4)、文化规范论;5)、社会参与论幻灯片581)、个人差异论霍夫兰首先提出,德弗勒作修正后形成 。相同的大众传播内容在受者之间之所以产生不同效果,是由于受众的个人条件、社会关系不同,而其中个人差异最为重要。个人差异论最大的发现在于“选择性注意与选择性理解”。 幻灯片592、社会分化论 由赖利夫妇首先提出 。也叫社会类型论或社会范畴论,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强调个人的社会群体差异 。不同社会类型的成员趋向于选择不同的媒介内容,并以和其他社会类型成员不同的方式来解释同一信息,并采取不同的行动。 幻灯片603、社会关系论 强调群体关系在传播活动中的作用,认为

22、受众所属团体的压力对于受众接受信息时的态度及行为产生很大影响,媒介通常难以改变人们固有的信念。 最早来源于拉扎斯费尔德的伊里县调查。 幻灯片614、文化规范论 传播内容可以促使对象发生改变,媒介为社会树立了文化规范 。文化规范论肯定了大众传播对受众所造成的影响,并认为如果此影响增强,会造成社会“一体化 幻灯片625、社会参与论美国学者巴伦最早提出。 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希望能够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希望能与传播者共同分享信息 幻灯片63第三节“使用与满足” 理论一、受众的动机与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的媒介接触

23、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1、赫尔塔赫措格 a、1944年,对广播知识问答节目的研究 竞争心理需求;获得新知识的需求;自我评价的需求b、对广播肥皂剧的研究 “逃避日常生活的烦恼”;“寻求代理参加的幻觉”;“日常生活的教科书” 幻灯片642贝雷尔森a、1940年,读书为我们带来什么 实用动机夸耀动机休憩动机逃避动机b、1949年,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 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的工具休憩的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幻灯片653麦奎尔和布卢姆勒1964年开始,对英国电视节目的研究 心绪转换人际关系效用自我确认环境监测 4布卢

24、姆勒和卡茨1974年,五种可能的社会情况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 社会局势产生各种紧张关系和冲突。 社会局势造成对问题的发觉,要求注意并从媒介寻求可能得到的有关情报。幻灯片66 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导致向大众媒介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替代性的服务。 社会局势使某些价值提高,而利用媒介中合适的材料是有助于确认和增强这些价值的。 社会局势提供一种要求熟悉某些媒介材料的有希望领域,而这些材料必须记录下来以便维持其继续作为有地位的社会团体的成员。幻灯片67二、卡茨的“使用与满足”模式卡兹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

25、因果链锁过程。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包括: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间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幻灯片68日本 竹内郁郁 “使用与满足” 基本模式。 1、人们接触媒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一定的社会和个人心理起源。2、实际媒介接触行为的发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媒介接触的可能性,其二是媒介印象。3、根据媒介印象,人们选择特定的媒介或内容开始具体的接触行为。4、接触行为的结果可能有两种,即需求得到满足或没有得到满足。5、无论满足与否,将影响到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改变对媒

26、及的期待。幻灯片69三、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A.意义:开创了从受众角度出发考察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使用与满足研究把能否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衡量传播效果的基本标准。B.局限性:1、过于强调个人的和心理的因素,对受众所受到的更广泛社会影响缺乏充分的考察 2、仅仅强调受众的能动作用而忽略媒介的生产过程不能完整解释整个传播过程。3、缺乏规范的定义,分析模式混乱,研究方法过于简单而导致失真 。幻灯片70第三章 对传播过程的社会透视 把大众传播置于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的理论 1、赖利夫妇传媒社会学模式2、加拿大 达拉斯.史麦斯 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 3、英国雷蒙威廉斯 文化社会学理论4、马莱茨克模式

27、5、德弗勒模式幻灯片711、赖利夫妇传媒社会学模式幻灯片722、加拿大 达拉斯.史麦斯 大众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通向依赖之路:传播、资本主义、意识和加拿大主要观点: 1)生产不仅指原料加工,还包括社会生产和消费中把人们真正联系在一起的过程。2)大众传媒为管理产品需求服务。受众接受传媒内容的能力被出卖给登广告的商人。 3)大众传媒是经济基础的一个重要部分,而不属于上层建筑。幻灯片73沙特.加利 比尔.里温特:受众将观看力出卖给媒介所有者,传媒出售受众观看的时间。观看即工作论 受众商品论幻灯片743、英国雷蒙威廉斯 文化社会学理论文化与社会:文化是和所有社会实践互相交织在一起的 长期的革命:研究媒

28、介产品不应仅作孤立的文本分析,而应把文本分析同对于生产这些产品的制度惯例及社会结构的考察联系起来。 幻灯片75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理论:1)强调社会过程的复杂性及文化与传播的重要性。2)强调传播与社会制度机构之间关系密切,传播过程是意义和定义在社会上建立并历史地演变的过程。3)大众传播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由商业系统控制社会传播的模式。4)要以历史和动态的观点看待受众兴趣。5)文化是个复杂的现象,不能简单的划分。幻灯片764、马莱茨克模式 幻灯片775、德弗勒模式大众媒介体系模式 幻灯片78第四章对传播效果的社会学研究 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类型与普遍结论 什么是传播效果?它有那些含义?传播效果的双

29、重含义 :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微观过程分析 指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宏观过程考察 幻灯片79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类型与普遍结论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认知层面 心理和态度层面 行动层面 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环境认知效果价值形成与维持效果社会行为示范效果 幻灯片80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类型与普遍结论传播效果类型:大众传播效果研究可以包括诸多分类 (1)微观与宏观 (2)变化与稳定 (3)累积与非累积 (4)短期与长期 (5)态度、认知、行为 (6)离散一般型与内容具体型 (7)直接效果与条件性效果

30、 幻灯片81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类型与普遍结论传播效果研究的普遍结论 :1、大众传播对个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上。大众传播影响了公众对现实问题及其重要性的认识。2、大众传播影响了社会群体的观念和文化,并促进各种群体的融合。3、大众传播能促进社会变革和产生新文化形式。它帮助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并形成了大众文化。 幻灯片82一、传播效果研究的内涵、类型与普遍结论宏观传播效果研究的课题 传播与人的社会化 传播对社会认知、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作用 传播与社会发展与变迁的关系幻灯片83二、传播与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

31、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学习者:自然人 社会参与者:社会人 积极、能动地参与社会幻灯片84二、传播与人的社会化自然人:又称生物人,一般指刚刚出生的新生儿,他们对社会一无所知,不具备人的社会属性,只有自然的生理性动机和需要 。社会人:是指通过社会化,个体掌握了该社会的道德和文化,学会了该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形成了独立的人格,产生自我意识,最终成长成为社会化的人。J.E.辛格狼孩和野人 幻灯片85 社会化核心问题: 社会化核心问题:人是如何从一个生物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人的? 社会学基本假设:人类行为由社会和社会环境所塑造。 理解社会

32、化的三种角度 文化的角度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结构的角度幻灯片86 文化的角度 把社会化看作是文化的延续和传递的过程,提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 受文化人类学影响,属于社会化研究中的文化学派 代表性解释: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延续。 幻灯片87人格发展的角度 社会化就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受心理学中社会化研究影响,属社会心理学派立场这一学派研究社会化的历史最为悠久 认为内化他人的态度,并按照社会上其他人的一般期待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就是社会化过程。 幻灯片88 社会结构

33、的角度 重视人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的方面,认为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 代表性观点:社会化过程就是角色学习过程(了解自己的地位,领悟并遵从角色期待,学会完成角色义务)。社会化的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T帕森斯)幻灯片89 社会化的类型 儿童 青年专业学习 继续教育 “反哺” 劳教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社会化再社会化 例子 幻灯片90社会化的主体 家庭 学校 同辈朋友 工作场所 大众媒体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舆论宣传、知识教育、生活娱乐等方式,为广大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奋斗目标、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社会环境条件。 实际社会生活中,各个

34、主体对人的社会化过程很多时候是共同作用的。幻灯片91 社会化的有关理论 库利:“镜中我” “镜中我”,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 A 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B 作出行动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C 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想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作出下一步反应。 例子:父母的期望,子女的行为; 幻灯片92米德:“角色扮演” “主我”和“客我”人出生之初没有自我意识,随着预言的学习和符号的理解,自我概念开始发展。 “主我”(I):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的”特征; “客我”(m

35、e):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这些要求的自我意识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 A,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B,嬉戏阶段(play stage);“过家家” C,群体游戏阶段(game stage)“足球”幻灯片93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最原始,最隐秘,基本成分是人类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受本能驱使,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服从现实的一部分,遵循现实原则。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起着调节的作用。 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处于人格结构中的管制地位,遵循完美原

36、则。幻灯片94 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驭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幻灯片952、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1)影响人的社会化的传播活动与媒介形式 传播活动: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媒介形式:人体媒介、言语媒介、 书写媒介、印刷媒介、 电子媒介、互联网媒介幻灯片962、传播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2)传播媒介影响人的社会化的特点渗透性 开放性与无强制性 形象性与易感染性3)传播媒介对人的社会化作用 影响途径 传播对人的社会认知的影响 传播对人的社会行为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进程是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是经过传播实现。传播形成人的“信息”

37、环境传播帮助人格的形成传播形成人的社会关系幻灯片97电视媒体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 1.高度、瞬态化的影像信息突增,影响青少年与社会的直接感知和互动2.节目内容的轻松性、刺激性,易引发青少年的惰性和其他技能的缺乏。3.影响青少年性别及审美的社会化4.暴力和色情的泛滥,使青少年受到不同程度的毒害。幻灯片98例:伪娘现象幻灯片99三、媒介效果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 “讯息依赖”模式 使用与满足:劝服性讯息-改变受众心理结构-导致态度行为改变讯息依赖:劝服性讯息-社会文化形成的过程-接受讯息,按社会准则作出解释-导致受众态度行为改变幻灯片100三、媒介效果理论创新与扩散理论 罗杰斯于60年代提出,侧重

38、于大众传播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知晓劝服决定确定幻灯片101媒介效果理论议程设置理论 教养理论 伯格纳提出 电视暴力的效果 有三种:净化作用假说 模仿假说 免除抑制假说 幻灯片102媒介效果理论信息沟和知识沟理论 应用于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其他效果研究及相关研究 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 第三者效果 媒介霸权论 社会学习理论 幻灯片103思考并完成论述:1、传播与人的现代化2、传播与社会现代化3、传播与社会变迁幻灯片104传播与人的现代化勒纳传统社会的消失:中东的现代化 施拉姆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英格尔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六个发展中国家的个人变化 幻灯片105传播与社会现代化科

39、技信息的传播教育的普及城市化 人的现代化观念的更新社会规范的确立幻灯片106第四章 对传媒的社会学分析媒介分析分为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主要分析媒介本体的特征、效用等,着重分析个体媒介的构成、要素、手段等具体问题。 宏观分析关注媒介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和作用,媒介要素与其他社会要素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产生的新的媒介现象与形态及其价值幻灯片107第一节 媒介的本体特征 思考并填写以下媒体的本体特征报纸 广播 电视 幻灯片108传播途径的比较和选择 或然律公式幻灯片109选择或然律报偿保证费力程度。其内容包括:1 传播方式的易得程度2 传播方式的吸引力3 传播内容的感染力4 选择

40、者的目的差异5 选择者的传播习惯6 媒介的传播技能 幻灯片110第二节传播媒介与文化 媒介价值就是媒介所具有的满足社会需要的素质的总和,包括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是媒介分析的宏观内容 。研究传播媒介和文化关系的三种理论1传播媒介是文化表述的工具。 2传播媒介是文化传送的工具。 3传播是社会文化仪式和文化的生存与再生。 幻灯片111一、:当代社会大众文化与媒介的渗透 1.当代社会文化的几个特点2.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议3.媒介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渗透幻灯片1121.当代社会文化的几个特点文化与大众文化文化的内涵社会学:文化是生活方式的总体,是为实现人类的欲望、意向而产生的智慧创造物的体系:其

41、中应包括符号体系、规范体系、信念信仰体系、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等幻灯片113文化的内涵生活方式 ,物质财富或精神财富的总和智力活动及其产品 广义狭义与传播密不可分幻灯片114 大众文化mass culture or popular culture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幻灯片115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社会的产物,它主要是指新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媒介(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

42、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幻灯片116大众文化的研究对象商业电影、畅销小说、电视剧、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MTV、时装模特表演、营利性体育比赛,等等。幻灯片117大众文化具有都市化色彩(区别于乡村色彩的民间文化)、商业性的(不是自发的、也基本不是官方染指的)、渗透于日常生活的(不同于经典文化那种神圣性质)、具有感性冲击力的(不是说教的)一种在当代社会具有影响力的在大众生活中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幻灯片118 大众文化的特征大众媒介性商品性流行性 类型性 娱乐性 日常性幻灯片119大众媒介性 指大众文化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具有大众

43、传播媒介所规定的特点:批量复制、信息量大、受众量大的特征。幻灯片120大众媒介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 从社会情境看:大众媒介有力地参与营造了大众文化得已生成并在其中发挥作用的社会“公共领域”,形成公共话语空间。 从发送者看:正是在这个由大众媒介建构起来的教育与舆论情境中,一批批痛感文化危机而渴望寻求出路的文化人承受着强烈的现代性冲击,毅然决然地从传统文人变成了现代艺术家 、传媒人士。幻灯片121大众媒介在大众文化中的作用表现从接受者看:同样是在上述社会情境中,公众获得了崭新的现代性启蒙,成为熟悉并喜爱现代大众文化的“受众”。从传播方式看:大众媒介构成大众文化及其现代艺术样式得已传播的物质传输渠道。

44、在这个意义上,没有大众媒介便没有大众文化以及现代艺术样式。 从表达特征看,大众媒介直接影响大众文化的意义传达。幻灯片122不同媒介对同一个故事会有不同的表达特点口传故事印刷媒介电视剧网络口语化、生动追求雅俗共赏投合休闲娱乐品位简易明快、通俗、无所顾忌幻灯片123商品性指大众文化具有商品的属性由文化产业机构制作、供公众消费、以获取商业利润为最大目的。幻灯片124表现大众文化作品被商品化个案:90年代“红色经典”热、闲适小品热商品被文化包装个案:商业环境、消费行为、过程等 所以,大众文化常常不简单指静态意义上的作品,而是指包括作品在内的人的整个消费行为和过程,商品与文化杂糅共存。 幻灯片125流行

45、性指大众文化在创造出一种模式之后,往往迅速地通过批量化生产,在一定时段的一定公众群体中风行开来,形成时尚潮流。幻灯片1261、流行风尚并非当今时代专利。古已有之。只是在传统社会背景下(物质匮乏、传媒有限),不能发动为大众共同参与的群体文化事件,只局限于上流社会小众群体。 “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环肥燕瘦” 进入20世纪,追逐流行成为社会共同心理。 50年代“洋气”60、70年代“臭美”80年代“时髦”90年代“时尚”幻灯片1272、流行时尚与特定时代心理相关联“人人模仿时尚,时尚模仿时代”1978年“知识就是力量”

46、影视“图书馆情结”1981年“美学热”影视“红衬衫”“红裙子”80年代“毛毛雨”对刚性文化的反抗1986年崔健一无所有“愤青时代”反思文革80年代中后期台湾校园民谣“唱自己的歌”听泉外婆的澎湖湾就要挥别兰花草童年幻灯片128服饰:80、90之交“宽大”女权意识近年“短得露脐、瘦得贴身”压力下的关爱90年代末“无厘头”社会的无序、价值的模糊前卫装扮个性“张扬”“释放”“注意力”颓废妆、病态美认知的迷茫“聊天”、“短信”“快餐文化”的“一次性”,人际关系进入物质化时代。幻灯片1293、流行往往容易引来众多模仿之作,走向模式化一封家书歌词写作独白风潮。咱老百姓、祝你平安、常回家看看老鼠爱大米曲调平缓

47、、歌词简单清新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猪之歌你是我的玫瑰花“旋律顺口溜着,制作DIY着,歌词爱着爱着”台湾非常男女电视交友节目。今日有约(山东)、相约星期六(上海)、玫瑰之约(湖南) 幻灯片130类型性指大众文化按照固定模式和类型打造产品,在作品内容、角色定位、事件情节构思、场景设置、语言风格、视听效果等方面流于套路化、公式化。 幻灯片131幻灯片132娱乐性大众文化总是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公众的消费、休闲或娱乐渴望获得满足。幻灯片133快乐崇拜娱乐成为生命质量的组成部分麦克唐纳:“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大伙儿高兴。“可耻的不是娱乐,而是不让人们娱乐”“奇迹”、“非常心”的体验

48、:“绝对*”、“非常*”“潇洒走一回”、 “过把瘾就死”、“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没酒喝凉水”王朔“玩”小说、周星弛“搞”笑、胡戈恶“搞”、电影追求“幻灯片”化。幻灯片134快乐无罪玩得有文化、玩得有品位戴安娜车祸现场记者:“我们完全没有责任,这只是生活游戏的一部分”“男艺妓回忆录”幻灯片135日常性指公众对于大众文化的接受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环境中进行,接受过程往往与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以满足日常生活兴趣。幻灯片136理想浪漫想象高雅文化“如果”模式,中国文学常用的假设模式,用来表达坚定和永恒。汉乐府民歌上邪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幻

49、灯片137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理想逻辑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的爱情的火焰。日常逻辑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有办法飞。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幻灯片138 大众文化可以用现实的日常生活逻辑解构高雅文化中的浪漫想象的理想逻辑,虽还原了生活的真实,但消解了坚贞和挚爱的神圣。幻灯片139 2.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议(一)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二)开放式的观点对于流行文化的看法幻灯片140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文化工业与意识形态控制(

50、阿多诺、霍克海默)“文化工业”: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和传播文化产品来欺骗大众,以行使意识形态控制的功能的娱乐工业体系。其文化创造目的与创造手段与工业生产方式类似,是一种标准化的、复制性的、大批量的生产,其目的是创造消费使用价值。经济效益是其运作杠杆。幻灯片141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第一,商品化。强调交换关系。第二,技术化。文化工业是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产物。没有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就不可能大规模地复制、传播文化产品,也就不可能产生文化工业。第三,齐一化。文化生产和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趋于一律 。第四,强迫化。即文化产品在对时空获得更强的占有性的同时,对接受者产生了更大的强迫性。

51、幻灯片1421. 文化工业的对个人主体意识的影响。2,大众文化的商品化使文化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屈从于利润动机和交换价值。3. 大众文化的平面化削平了艺术的深度,使艺术仅仅成为消遣。4. 大众文化提供的虚假影像抑制了观众的判断能力,消解了人们对现实的反抗,为他们提供了幻想的空间。5.大众文化的普遍化完成了对人的无所不在的控制。幻灯片143(二)开放式的观点1. 与小众精英文化相比,大众文化更具有民主精神2. 大众文化反映当代社会的脉动、思想与生活面貌,拥有极为丰富的素材幻灯片1444. 大众文化会随着大众品味成长而发展5. 大众文化的创作展现消费者的主动性,用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而非完全被文本控制

52、幻灯片1453.媒介在当代社会文化中的渗透 媒介在促进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媒介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态是文化的媒介化。(大众文化)媒介的渗透是当代社会文化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现象。媒介技术对文化的影响和渗透,使价值理性的主体和对象成为虚无。 幻灯片146大众媒介成为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许多媒介外的文化活动场所往往与媒介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迪斯尼);媒介不断地对文化现象进行解释和宣传,开发新的文化形式,引导大众文化潮流 大众媒介带领大众文化进入“视觉化”时代 大众媒介带领文化进入“平民化”时代 大众媒介促使形成大众文化世俗审美观幻灯片147讨论:大众文化的积极作

53、用及其负面影响?幻灯片148二 、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影响1、关于媒介扩散的大众文化的研究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类:一以媒介文化产品的讯息内容为焦点,探讨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得失及其与整个社会文化的关系。一类以媒介文化产品的社会效果为焦点,研讨媒介文化产品与受众行为、观念等的相关性,或探讨媒介文化产品对不同受众成员的用途。还有一类关注受众理解、 解释大众文化产品,给这些产品赋予意义的译码过程,进行这类研究的学者认为,译码过程中受众与大众文化产品之间的互动是评论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的关键。幻灯片149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和影响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一)它改变了旧有的文化格局,丰富了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

54、。二)它有利于消除落后意识,推动社会发展。三)它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幻灯片150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一)大众文化传播中存在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有时使其难以兼顾社会效益。(二)大众文化的娱乐消遣特性,导致了大众在对大众文化的审美追求方面的迷茫与媚俗。(三)大众文化生产的标准化、模式化,导致个性的泯灭。幻灯片151大众文化对当代人行为、观念和习俗的影响媒介推崇的人物形象与价值标准对青少年造成盲目趋从的影响。儿童的媒介接触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显著相关。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提高大众文化较易产生一味迎合大众口味、追求商业利益的不良倾向。大众文化的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必将是整个社会不断与各种

55、不良文化倾向作斗争的过程。 科学化、伦理化、美学化媒介业自身对于文化工作严肃性的高度责任感,将是大众文化向健康方向发展的内因,正确有效的社会控制与社会舆论的制约,将是大众文化沿着健康方向发展的必要社会条件。幻灯片152大众传播与社会舆论第一节 舆论的重要性什么是舆论?幻灯片1531、舆论的定义和特征舆论是指一定社会范围内的公众对共同关心的问题所公开表达出来的具有倾向性和权威性的大体一致的意见。特征:(1)公众性。 (2)公开性。 (3)评价性、倾向性。 (4)权威性。幻灯片1542、舆论的形成和种类分类:公共舆论、阶级舆论、群体舆论。(1)公共舆论(或称公众舆论)。社会上不同阶级、不同团体和群

56、体的人对社会问题所持有的一致意见。(2)阶级舆论。社会上具有阶级倾向性的舆论。此类舆论反映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是一定阶级的共同意见。(3)群体和团体舆论。由一定数量的人自由结合而成的人群(群体)所产生的舆论,就是群体舆论。由按一定组织原则结合而成的集体(团体)所形成的大多数成员的共同意见,就是团体舆论。幻灯片155舆论形成的三个阶段:(1)个人意见的表达与问题的提出阶段。(2)社会讨论与舆论圈形成、扩大的阶段。(3)舆论获得权威的阶段。获得权威,是舆论形成的最后标志。舆论权威的最大作用,在于把舆论由单纯的意见转化为巨大的社会运动。幻灯片1563、舆论的社会功能(1)促进社会变革的动力之一。(

57、2)优化宏观社会管理的手段。(3)调节社会成员言行、协调人际关系的标尺。幻灯片157 第二节 舆论的引导与控制 引导与控制对待舆论的两种基本态度以“导”为主的重言主义舆论观以“禁”为主的轻言主义舆论观两种舆论观的辩证关系幻灯片158引导与控制历史上政治家关注舆论的性质主要有两种:一是重视舆论,引导舆论二是漠视舆论,控制舆论 幻灯片1591、以“导”为主的重言主义舆论观以“导”为主的舆论观也称为重言主义舆论观,其基本内容是:重视民众的言论,重视民心民意。民心、民意,只能引导,不能禁止。“天、民、君”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川不可防,言不可弥;下塞上聋,邦其倾矣”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政

58、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幻灯片1601、以“导”为主的重言主义舆论观苏格拉底主张“讨论自由” 孟德斯鸠“国家应当保障公民言论和思想的权利” 卢梭“人民主权舆论观” 利尔本、弥尔顿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 言论自由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幻灯片1612、以“禁”为主的轻言主义舆论观以“禁”为主的舆论观也称为轻言主义舆论观。其基本内容是:漠视舆论和民心民意,对舆论采取限制、控制,以达到“禁言”的目的。商鞅:“民不可与谋”,认为舆论即“愚论”李斯:提出“禁言纲领”;韩非:认为“处士横议”是妨碍社会统一的重要原因,主张“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毛泽东:新闻 旧闻 不闻幻灯片16

59、2两种舆论观的辩证关系 区别:舆论控制标准,主法与主礼舆论控制途径,主刑术和主仁德对舆论的重视程度,重上与重下思想认识根源,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联系: 二者并非水火不容,实践中,总是在引导中控制,在控制中引导。 幻灯片163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社会主导者包括政府、政党及各种社会组织通过传播特定的信息影响社会公众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与评价,使公共舆论朝着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方向发展。幻灯片164几点解释(1)舆论引导的主体是社会主导者,即政府、政党和各种社会组织,而不是新闻媒体。媒介只是作为工具和手段被使用的。(2)舆论引导的客体是社会公众,其中包含了媒介的受众。非媒介受众则需通过其他手段来完成。

60、(3)舆论引导的内容是公众对公共事物的关注和对公共事务的评价。幻灯片165舆论引导的内部机制 舆论不仅是可以引导的,而且是需要引导的。(1)从舆论的本质特征来看,它是一种表层的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流动的意识形态。所谓民心民意,是要通过社会环境的变化来培养和重构,引导的过程,就是一个培养和重构的过程;(2)舆论引导是把意见转换为真理的必然途径,是对意见进行提纯、优化和去杂的过程。(3)舆论引导是文化传承的普遍方式。 幻灯片166舆论引导的内容 对公共事务关注的引导这是舆论引导的首要问题。台湾大学张锦华教授认为,在认知层面,公众因为媒介的报道而意识到议题的存在;在次序性层面,媒介安排的议题顺序一般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