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_第1页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_第2页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_第3页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_第4页
水生态修复技术体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滨水景观带构建1.1滨水景观带构建滨水景观带主要借用驳岸结合水质、气候条件布置挺水、浮叶植物。挺水、 浮叶植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上层水体中的氨氮、TN、TP等含量,同时由 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对藻类克制作用,会使水体中的藻类的数量降低,从而可以提 高水体的透明度,改善水质,另外,滨水植物可以美化岸线,吸附空中粉尘和拦 截岸边暴雨冲刷,减少入湖污染物质。大部分水生植物夏季生长,冬季观赏效果普遍较差,故在挺水植物配置时选 用一定比例的常绿和半常绿品种。保证岸边景观疏密相间的效果,切忌挺水植物 满岸种植。(1)挺水植物搭配结合整体景观效果,可在景观要求较高的区域布置景观效果较好的挺水植物。 挺

2、水植物具有很好的造景功能,而且沿岸带的挺水植物对暴雨冲刷还具有拦截作 用,阻截外源污染。本项目主要选择适宜当地生长的海寿、水生美人蕉、黄菖蒲、 常绿水生鸢尾、旱伞草等挺水植物,力求形成具有层次感,色彩丰富的景观效果。表3-5 挺水植物特性表种类名称拉丁文名图片植株高 度植物特性海寿Pontederia cordata L.3060cm春末至秋季开花,穗状 花序,花茎顶端正着生 上百朵浅蓝色至紫色 小花,甚为优美。黄菖蒲Irispseudacorus5060cm花期4月底,常绿期达11个月左右。水生常绿 鸢尾Water Iris显60100cm抗寒性极强,在-9的低温条件下能保持常 绿且进行分蘖

3、。种类名称拉丁文名图片植株高 度植物特性旱伞草Cyperus alternifolius40100cm存活期较长,11月份枯萎水生美人 蕉Cannaglauca出50150cm宿根能力强,适应性 强,几乎不择土壤,花期长,4-10月序号品种单位工程量种植密度1水生美人蕉m21824 株/m22常绿水生鸢尾m21536 株/m23旱伞草m25024 株/m24黄菖蒲m21736 株/m25海寿m21336 株/m2表3-6 挺水植物工程量图3-11挺水植物运用实景图(2)浮叶植物搭配从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考虑,在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水域,或在人类活动 频繁的区域,构建适量的睡莲观赏区,配植不同花色的

4、睡莲,这样即可挡住被 风吹进来的垃圾,又具观赏性,还可点缀沉水植物,净化水质的同时营造出水 生草皮的景观效果。本方案在一些平台处或景观焦点处布置睡莲(多色)。采用自然布置方式, 既能净化水质又能提高景观效果。浮叶植物种植面积为279m2。图3-12浮叶植物应用实景图2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2.1浮叶植物净化系统构建浮叶植物体根、茎生于泥水中,有浮叶(水上叶)和沉水叶(水下叶)之分。 水上叶具长柄浮于水面,贴着水面的部分叫背面,正对着太阳的部分叫腹面,背 面常长有气囊,叶的腹面具有气孔。水下叶细裂丝状或薄膜状。茎常弯曲于水中, 长可达1-2m。主要分布在水深1-3m的区域内。本项目滨水景观较单调,

5、结合整体驳岸放坡形式及视觉效果,滨水带设计以 观赏价值较高的浮叶植物睡莲为主(观花期较长),以盆栽形式种植,呈点缀状 分布,提升整体景观效果。图8浮叶植物分布示意图图9睡莲实景图规格要求:植株高于20cm,无病虫害,植株完整,根系发达,无不良症状种植密度:2株/盆,3盆/m2施工方式:盆栽3沉水植物净化系统构建3.1沉水净化系统沉水植物是指植株全部或大部分沉没于水下的植物,是水体生物多样性赖以 维持的基础,其所产生的环境效应是生态系统稳定和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依据。 沉水植物不仅可以吸收营养物质,而且可以影响水体和底泥间的物质交换平衡固 化底泥,同时还可以明显抑制藻类生长。水体中存在适当种类和

6、数量的沉水植物 对保持水体水质的长期健康有着重要作用。沉水植物是水中唯一与藻类竞争的生产者,其在增加水中溶解氧浓度、抑制 藻类生长、净化水质等方面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生态水处理工程中,特别是新开挖新建水体,沉水植被的构建往往起到首当其中的作用。图3-8 沉水植物水质净化示意图沉水植物主要作用包括:阻止底泥的再悬浮,减少湖底水动力交换系数,从而使水体透明度保持稳定。很多水草光合作用产生的次生氧对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从而使水体变清。沉水植被从水体和底泥中大量吸取营养盐,从而不断净化水体,使内源污染 下降,水体变清。沉水植被的存在可吸附有机碎屑于植物根部,减缓底泥磷的释放。沉水植被还为有利于有机

7、物矿化分解的微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境,附着于沉水 植物体上的微生物具有很强的水质净化能力。本案结合四川区域野外调查及历史资料收集分析,沉水植物物种选择地区现有的原生物种为主,严格控制入侵种。本案同时结合项目整体定位及水系特点,为了 减少后期人工维护成本,沉水植物种类选择上主要运用矮生耐寒苦草,构建“水 下草皮”的景象,同时配合改良刺苦草、马来眼子菜和篦齿眼子菜进行搭配种植, 构建“水森森林”景象,丰富植物种类。本案水体在展示湖区设计种植沉水植物。冬季气温较低,浅水区主要以矮生耐寒 苦草为主,深水区辅以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等构建浅水型和深水型沉水植物净化 恢复体系。浅水区(Wl.Om) 以矮生耐寒苦草

8、为主;深水区(1.5m) 以改良刺苦草、马来眼子菜、篦齿眼子菜等为主;沉水植物的种植采用扦插法的种植方式,种植面积约占整个湖体水域面积的50%。表3-3 本项目沉水植物特性表种类名称拉丁文名图片植株高度植物特性矮生耐寒 苦草Vallisneria sp.二10-30cm净水,株高10-30cm,易维护,减少人 工成本。改良刺苦草Vallisneriaspinulosa Yan1H60-150cm净水,草食性鱼类喜 食,4月底发芽,11 月底死亡。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nus Miq.i60-150cm净水,5-11月生活。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

9、s L.1160-150cm净水,5-11月生活。表3-4 本项目沉水植物工程量序号植物名称单位工程量种植密度1矮生耐寒苦草m25247200 株/ m22马来眼子菜m29540100 株/ m23改良刺苦草m27000150 株/ m24篦齿眼子菜m24400100 株/ m2图3-9 沉水植物运用实景图改良刺苦草7000m篦齿眼子菜4400m 马来眼子菜9540m2矮生耐寒苦草5247M卵石缓冲带500m24生态浮床系统构建4.1生态浮床系统构建生态浮床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值的高等 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草本、禾本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 利用

10、可漂浮在水面并能够承受较大重量的生态浮板作为载体,通过水生植物(挺 水植物如美人蕉、梭鱼草等,浮叶植物如香菇草、粉绿狐尾藻等)深入水中强大 根系的吸收、吸附、截留作用,物种竞争相克的机理,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 作用,消减发黑发臭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并以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撤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术。图10生态浮床净化原理图生态浮床技术有着较为显著地优点,其推广应用可以带来可观的综合效益。 1)生态浮床技术源于生态修复的理论,以生态的方式直接作用于受污染水体, 去除污染物,净化水质,从长远的角度看较为理想;2)浮床植物的种植美化了受污染水域的环境,

11、具有明显的景观价值;3)浮床设施可以为鱼类、浮游生物类、鸟类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有利于提 高水体的生物多样性,从而有利于改善受污染水体周围的生态环境; 4)比起其他技术,生态浮床技术的建设、运行费用较低,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5)种植、收获一定的经济作物可以通过营销市场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或者通 过大面积种植浮床植物并集中收送至沼气池生产沼气。本案近岸带水深深达1m左右,不满足滨水带建设要求,在基于本项目水塘的特点基础上,建设以挺水植物为主的生态浮床,同时在水塘中央开阔水域面建设2 处花朵型生态浮岛,提升水质和水景观。4.2生态浮床(浮岛)构建净化原理生态浮岛(浮岛)技术是应用无土栽培的原理

12、,把具有净水、观赏及经济价 值的高等水生植物或经改良驯化后的陆生草本、木本植物移栽到富营养化水体的水面种植,利用可漂浮在水面并能够承受较大重量的生态浮板作为载体,通过植物深入水中强大根系的吸收、吸附、截留作用(挺水植物如水生美人蕉、旱伞草、 梭鱼草、黄菖蒲等,浮水植物如香菇草、粉绿狐尾藻等),物种竞争相克的机理, 以及微生物的生化降解等作用,削减富营养化水体中的N、P及有机物质,并以 收获植物体的形式将其搬离水体,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同时带生态浮床底 部挂碳素纤维生态草,增强其对水质的净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原位生态修复技 术。L生态浮岛技术主要通过以下四种途径来修复水体环境:(1)因植物的

13、根系具有巨大的表面积,植物通过根系的吸收、吸附、及根 系上的微生物的净化作用来去除水体中的氮、磷以及大的颗粒物,通过木质化使 其成为植物体的组成成分,也可通过挥发、代谢或矿化作用使其转化为二氧化碳、 水或无毒性作用的中间代谢物;最终在植物生长成熟之后,通过收割植物将污染 物移出水体,使水质得到改善,并且为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创造生态环境条件。 发达的根系释放大量能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故加速了水体中有机物的降解。(2)由于植物光合作用后,能将氧气输送至根系区,根区形成好氧、兼性 厌氧、厌氧环境状况,有助于硝化细菌的硝化、反硝化进程并且浸没水中的这 部分茎叶形成了“生物膜载体”,为微生物提供了良好

14、的固着载体,植物和微生物 共同作用,降解水中污染,提高了净化效率。(3)部分浮岛植物如风眼莲、水花生、芦苇等在生长过程中能分泌抑制剂, 加之浮岛本身能阻挡直接照射到水面上的太阳光,降低了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光 照强度,有效抑制藻类生长繁殖,具有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缓解水华现象的功能。(4)某些植物还能够富集水体中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所以生态浮岛还 可用于净化某些特殊污染水体,如凤眼莲能富集铬、镉、铅、汞、砷、铜、镍 等多种重金属。图3-19 生态浮岛净水作用原理图结构组成生态浮床(浮岛)的组成部分为:浮床固定装置,浮床框体、浮床植物种植 基础、水生植物栽培等几个方面。浮床植物主要选择水质净化效果

15、好、成活率高、 生长周期长、根系发达、美观及具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如黄菖蒲、梭鱼草、 旱伞草、粉绿狐尾藻和香菇草等。浮床框体: 型号规格一:单体尺寸1000mm*500mm*55mm,种植孔直径140mm 型号规格二:单体尺寸60mm*62mm*55mm,种植孔直径125mm浮床型号规格一浮床型号规格二浮床植物:常绿鸢尾、水菖蒲、旱伞草、梭鱼草、粉绿狐尾藻、香菇草。浮岛固定:水下重物牵拉固定式、锚钩式、竖杠式、绳索牵拉式。生态浮床(浮岛)设计由于太阳湖靠近大坝水域水深较深,不适宜构建沉水植物群落,同时大坝为 斜坡硬质驳岸,所以在大坝附近构建生态浮床,以增加水质净化能力和柔化岸线, 提高湖体水

16、景观。本案生态浮床设计面积246m2,单个浮床形状拼接成长方形和正六边形。浮床植物主要选用水生美人蕉、黄菖蒲、常绿水生鸢尾和旱伞草,组合搭配种植于 浮床中。表3-11 浮床工程量序号内容型号/规格单位工程量1浮床框体1.规格:单体尺寸1000mm*500mm*55mm,种植孔直径140mm,两个单体组成一平米浮床。.材质: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质:海绵或椰子纤维套2402浮床框体2.规格:单体尺寸60mm*62mm*55mm,种植孔直径125mm.材质:高密度聚乙烯HDPE.基质:海绵或椰子纤维套3333PE管DN50m3064弯头DN50, PE个1065镀锌钢管5-6m长(根据水深可调整

17、),直径5cm根526尼龙绳直径8mmm8007其他耗材包含胶带、手套、电焊、螺铆、角铁、钢 丝钳等项1型号/规格单位工程量1.植物种类:水生美人蕉、黄菖蒲、旱伞草;3.植物密度:2株/孔序号内容8浮床植物m22462.栽植要求:杯苗,植株高度20cm,无病虫害,植株完整,根系发达,无不良症状图3-20 生态浮岛效果示意图图3-21生态浮床建设平面图5微生物活性设备构建5.1微生物活性设备本项目拟采用“IIMA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来消除水中污染物,通过激活治理水域中土著微生物,使其连续大量繁殖,通过微生物的有氧反硝化作用并促进浮 游生物生长,形成良性生物链去除水体及底泥中的富营养物质;通过提升水

18、体的 自净能力,使得整个水环境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提升 水质的目的。净化原理微生物原位激活系统最大特点是改变了传统水体净化采用的旁通水处理工 艺,土著微生物激活原理是基于改性悬浮填料,结合传统水体净化的生物膜技 术,驯化本土微生物中有益于去除污染物的优势菌种,打破水体中原有微生物 的平衡状态;连续不断激活水体本土微生物,使之不断大量繁殖,利用水体持 续的微循环,不断的释放到水体中,强化水体的自身净化能力;新增的微生物 量逐级激活生态食物链中的上级消费者,同时配合多样性水体物净化技术,逐步改善水生动植物系统的生长环境,促使水体生态系统恢复自净能力,实现整 个水体生态系统的恢

19、复。湖泊、河川、人工湖等城市污染水体图3-13 土著微生物激活系统工作示意图受污染的水经水泵自吸引入土著微生物系统的反应器,反应器内分为缺氧区 (缺氧区内设置搅拌混合装置)和好氧区(好氧区内设置空气曝气系统进行微量 曝气),缺氧区投加微生物活性剂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水中的有效微生物,同 时可以调控细胞的生长发育,并实现刺激细胞的快速生长,增强了水体系统的生 物活性,提高了微生物的有效生物量和功能性。好氧区设置聚氨酯悬浮填料,具 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低密度等物理特点;作为微生物生长的载体迅速形成 高活性生物膜,微生物菌群能在其表面很快繁殖、有效吸收和降解有毒物质;同 时,附着的生物膜对有害物

20、质、酸碱度的变化以及温度的耐受性增强,相对于悬 浮在水中的微生物,附着在载体上的生物膜存活时间显著增加,可以显著提高系 统的生物量。反应器内,通过适当的好氧区至缺氧区的内回流,在缺氧和好氧交替环境 中,本土微生物得以激化并大量繁殖,并通过出水管路自流回流河道水体,强 化并修复水体的自净功能。技术优势 土著微生物系统利用水体微循环,大量培殖水体本土微生物,打破原水 体微生物平衡状态,将整个水体转化为生物反应器系统,实现了水体的原位修 复,颠覆了传统将污染水通过净化处理好后再排入水体的旁通水净化工艺,设备占地面积小,每台体积1 m3左右,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动力负荷最低在0.5 kW左右。 本活性系

21、统培养的微生物可有效降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同时抑制底泥中 氮磷向水体中的释放,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由于富营养化而导致的蓝藻的爆 发;同时可以使底泥的体积和重量逐步减少,达到生物清淤的效果,避免了人 工或机械清淤工程量大,环境二次污染严重的不足。 本活性系统适用范围广,在pH范围4.510.5,水温不超过40 ,高 盐度的水体环境中均可应用。凡有生物的各种环境,乃至其他生物无法生存的 极端环境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就可修复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实现水环境 的综合治理。微生物活化系统设计本案在太阳湖共设置2套。表3-9微生物原位激活系统主要参数额定电压:380V水泵额定功率:700W搅拌机功率:750W

22、最大装料量:350kg最低工作水位:30cm工作场地:岸上图3-15 微生物活化系统建设意向图6水生动物调控系统6.1水生动物调控系统结合保护水生植物净水功能的前提下,完善人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结构,在水体中放养一定种类和数量的鱼类和底栖动物,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稳 定性。水生动物的放养将充分考虑水生动物物种的配置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 构),科学合理地设计水生动物的放养模式(种类、数量、个体大小、食性、生活 习性、放养季节、放养顺序等)。本项目主要采用生物操纵技术,同时根据水体特征及作用,在太阳湖中投放 鱼类、底栖动物、虾类和浮游动物,通过对藻类的摄食控制水体中藻类生物量, 从而达到防

23、治藻类水华爆发和改善水质的目的。科学合理地设计鱼类的放养模式, 使各种群生物量和生物密度达到营养水平,恢复鱼类浮游动物藻类营养物 质的食物链关系所产生的生态学效应,达到消减营养物质、净化水质的作用。鱼类本项目鱼类以滤食性性鱼类为主。利用滤食性鱼类直接牧食水中的藻类, 从而达到削减水体中藻类生物量,保持水体质量的目的,并最终通过渔产出的 形式提取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同时再配合投放少量肉食性鱼类,控制水体中的 野杂鱼数量,以调整食物链结构。A、滤食性鱼类投放品种:鲢鱼、鳙鱼;B、肉食性鱼类投放品种:青鱼和鲈鱼底栖动物底栖动物一般有很高的物种多样性,对于维持整个水系统的完整性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是生态

24、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中积极的消费和转移者。大型底栖 动物对于水体中的N、P、叶绿素a具有极高的去除率,同时,底栖动物有效的 分解水体中的食物残渣,加速物质及能量的循环,部分底栖动物具有刮食附着藻 类的能力,可减少底泥中的青苔泥现象的发生。同时,底栖动物具有高度的耐污 能力,能够在重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中生存繁殖,为水体的持续净化提供了保障。底栖动物系统构建中根据其摄食习性主要选择螺类、贝类、作为群落调控种 类。底栖生物的投放量不宜过高,螺类投放密度一般在10-20 kg/亩,贝类投放 密度为5-18 kg/亩,虾类投放密度为0.4-0.5 kg/亩。虾类河岸落叶、湖中水草等形成的有机碎屑以及水

25、生动物的粪便、尸体等形成的 有机物质易污染水质,在河道中放养一定数量的青虾以摄食有机碎屑,起到净化 水质的作用。滤藻浮游动物为减少水体中藻类,增加水体的透明度,在水体中培养滤藻性浮游动物。滤 藻性浮游动物枝角类,是河道中天然存在的一种水生动物,以藻类与有机碎 屑为食,在条件合适的条件下,其生长繁殖速度很快,呈指数型增长,水体中大 量的枝角类存在,加上以沉水植物为主导的水生态系统的构建可有效控制水体中 藻类数量。表3-7 水生动物特性表水生动物种类图片特性底栖动物环棱螺刮食性,水底附着生活。分泌粘液絮凝 水中悬浮物质,增加透明度。河蚌11滤食性,水底埋栖生活,滤食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质,净化水质。

26、三角凡蚌滤食性,水底埋栖生活,滤食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质,净化水质。无齿蚌4 0滤食性,水底埋栖生活,滤食水体中藻类和悬浮物质,净化水质。虾类青虾、讨EW冷高摄食有机碎屑鱼类鲢鱼一上层鱼类,滤食性,营养及联作用控制 藻类大量繁殖鳙鱼二游0K上层鱼类,滤食性,营养及联作用控制 藻类大量繁殖鲈鱼M底层鱼类,肉食性,营养及联作用调整 水生动物结构青鱼底层鱼类,肉食性,营养及联作用调整 水生动物结构表3-8 水生动物工程量种类名称单位工程量底栖动物螺类kg840贝类kg280鱼类滤食性鱼类kg745肉食性鱼类kg245种类名称单位工程量虾类青虾kg37滤藻浮游动物滤藻虫)L3757微生物调控系统7.1微

27、生物调控系统8活水循环系统8.1太阳能曝气溶解氧是维持水环境生态平衡和有机物能够生化分解的重要条件,活水循环 技术即针对处于滞留、缺氧状态的水体,一方面利用特制的机械曝气装置,以水 平推流或垂直对流的方式,使水体由静变动,促进水体循环,实现流水不腐的效 果;另一方面利用特制的微气泡发生装置向水体中产出、释放溶氧率极高的雾化 微小气泡流,这些富氧的微小气泡又涌讨循环水流充分传质、扩散,达到溶氧均 衡分布的目的。净水原理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通过微动力方式解决水体自然分层问题,使表层高温富 氧水体扩散至水体底部,激发底层生物活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防止磷的 厌氧释放。含蓝绿藻的表层水在底部弱光低温

28、环境下,生长繁殖受到抑制而衰减。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以太阳能电池作为设备运转的直接动力,设置独特的 旋切提拉曝气叶轮,通过叶轮旋转提升作用,将底部缺氧水转移到水体表面与表 层富氧水混合;表层富含水通过离心旋转横向水平扩散、纵向进入底层缺氧区。 由此实现水体解层、增氧和纵横向循环交换三重功效,最大限度地将表层超饱和 溶解氧水转移到水体底层,增加底层水体溶解氧,消除自然分层,提高水体自净 能力。DO然风力亶航及澧类光合作用产生的筑气.使表层水悻溶解就超盅和上二交澳混合偃温水体上茸上下交撞曜合图3-16 解层式太阳能曝气机净水原理图作用功能上下交换混合复氧:解层过程是一个混合复氧过程,将表层富含溶解

29、氧 水转移到底层,提高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预防水体因缺氧而腐化变质,并防止 硫化物、胺类等化学物质散发,促进底层水体生化净水效果。同时,水底富氧防 止磷的厌氧释放,悬浮泥可有效吸附溶解性磷化物。激发环境自净能力:底部水体在温度提升和溶解氧增加情况下,对底部沉积的动物排泄物、有机淤泥和腐败藻类等有害物质进行分解,改善底质,激活 底泥生态功能,水体自净负荷得到提高。强力循环制造活水:活水是湖泊第二次生命,解层设备形成强大的主水 流和感应流,能有效打破温跃层形成的自然滞水带,使整个水体形成循环活水流。快速抑制消除水华:通过解层方式,消除水体中溶解氧、温度和盐度的 分层,稳定水质。表层高浓度含藻水转移

30、到底部,在低温、无光条件下受到抑制, 表层藻类迅速减少,部分被底层浮游生物摄食而消除,可快速消除水华并防止再 次发生。污染物资源化利用:表层水体中高浓度的藻类,转移到水体底层后部分 成为鱼类、贝类的饵料。提高观感改善生态:设备短期内可以降低生化需氧量(BOD),减少水中 固体悬浮物(TSS),提高水体能见度,去除异味和降解水体底部淤泥。同时,可 防止鱼类季节性死亡,并抑制有害水生杂草生长。太阳能曝气机设计为增加太阳湖的水质净化效果和增加水动力,在湖体的西北角设计太阳能曝 气系统,设置3套。表3-10 太阳能曝气机设计参数动力类型配置功率P(w)增氧能力W(KgO2/h)循环通量Q ( m3/h

31、)感应流量Q ( m3/d)太阳能(36V)3500.41-0.4976030400It第;图例太阳能曝气机图3-18太阳能曝气机建设意向图图3-17太阳能曝气布置平面图9底质预处理9.1底质预处理水体中的污染物将通过沉淀或者被颗粒物吸附而蓄积在底泥中,其中大量耗 氧有机污染物质降解使得底泥溶解氧大量消耗,形成厌氧环境,有机污染物继续 厌氧降解导致小分子有机酸等积累,同时也会促进硫酸盐还原和三价铁氧化物还 原,且有机氮分解形成的氨氮不能被氧化,因此底泥中积累了大量硫化物、亚铁、 氨氮及部分未降解的有机物等还原态物质。营养盐在湖泊(河道)沉积物水界面上的沉积释放作用是影响其上 覆水中磷的浓度、迁

32、移、转化和生物可利用性的重要因素,底泥沉积物的组成及 氨氮和溶解性反应磷的浓度断面是定量湖泊或河道沉积物释放过程的依据,通常 来说,营养盐释放首先进入底泥的间隙水中,这一步骤被认为是营养物释放速率 的决定步骤,然后扩散到水土界面,进而向上覆水混合扩散。本项目水体底部有黑色淤泥,底泥中存在各种有害细菌及有害微生物,土壤 是病虫害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病虫繁殖的主要场所。生态建设前期为营造适宜 水生动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需对底质进行预处理。底质预处理主要为底质消毒 和底质改良。底质消毒主要是杀死一些土壤表面的藻类孢子以及一些有害病原菌; 底质改良主要对底质pH进行改善。经过底质预处理能迅速降解底质中氨氮、亚 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减少有机质含量,快速提高池底氧化性,降低有害 物质(NH4+-N、NO2-N等)的含量;去除有机物在低氧条件下不完全分解的产 物有机酸,稳定湖底pH值。由于本项目采用不降水施工,故需要采用液态处理剂对底质进行处理,选 择在连续晴天向水体中泼洒处理剂。图3带水作业底改图10透明度提升10.1透明度提升水生态系统建设初期,由于食物链结构不完善,极易暴发藻类,影响水体的 透明度,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故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