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093脑电_第1页
电生理093脑电_第2页
电生理093脑电_第3页
电生理093脑电_第4页
电生理093脑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电生理093脑电三种生物电现象 :神经细胞细胞本身固有的电活动如膜电位及其波动,动作电位在突触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突触后电位 容积導体概括这些电活动,大体上分为二类: 一类称之自发电位,系指在没有特定的外界刺激时脑组织本身自发产生的电活动(节律性,非节律性) 另一类电活动称之诱发电位,诱发电位是指当外界刺激施加于皮肤感受野内神经或感觉器官时,经特异性传导道上传,在脑的特定部位所产生的与刺激呈锁时关系的电位变化, 诱发电位 -特异性 非特异性 非特异性诱发反响是指不同的刺激均能产生一样的反响,特异性诱发反响是指必须具有诱发电位根本特点者 一、脑电图 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大脑皮层经常性地自发产生节律

2、性的电位变化,称为自发脑电活动spontaneous electric activity of the brain。 分类: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皮质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 *6 在头皮用双极或单极记录法来观察皮层的电位变化,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在动物将颅骨翻开或在病人进展脑外科手术时,直接在皮层外表引导的电位变化,称为皮层电图electrocorticogram,ECoG。一、脑电图的根本波形: 根据其频率进展分类 波:频率为每秒813次,波幅为20100

3、V,在清醒、安静并闭目时出现,波幅常呈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反复过程,形成梭形,睁眼视物,波即消失 。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波幅为520 V,在清醒并睁开眼睛时出现, 波:频率为每秒47次,波幅为 100150 V,在慢波睡眠时出现, 波:频率为每秒0.53次,波幅为20200 V,在慢波睡眠的深睡阶段出现,但正常婴儿清醒时可见波,在全身麻醉时也可出现波。*8波 813次秒, 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即出现 ;波 1430次/秒 , 新皮层处在紧张活动状态时出现 ;波 47次秒 , 困倦时出现 ;波 3次秒 , 睡眠、极度疲劳时或在麻醉状态下出现。脑电图的波形 在皮层有占位性病变肿瘤时,病人即使处

4、于清醒时,亦有可能引导出波或波。癫痫患者的脑电图可见棘波(spike wave)、尖波(sharp wave)和棘慢波综合(spike and wave complex)等, 图2 癫痫脑电图的波形二、脑电图的产生机制 皮层外表的电位变化主要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也就是说由细胞体和树突的电位变化形成的。单一神经元的突触后电位变化缺乏以引起皮层外表的电位改变,必须有大量的神经元同时发生突触后电位变化,才能同步起来引起皮层外表出现电位改变。锥体细胞分布特点-电场形成*11脑电波形成的机制? 细胞内记录到的突触后电位变化与皮层的电位节律变化相一致:认为皮层外表的电位变化是由突触后电位变化形成的。

5、大量神经元同步发生突触后电位总和引起皮层外表的电位改变。锥体细胞【小中、层中大】在皮层排列整齐,其顶树突相互平行并垂直伸入皮层表层轴突伸入皮层深层,其同步电活动易于发生总和而形成电场,从而改变皮层外表的电位。大量皮层神经元的同步电活动须依赖丘脑的功能 某些自发脑电形成,就是皮层与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一定的同步节律的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活动,促进了皮层电活动的同步化。 大量皮层神经元的电活动同步总和必须依赖丘脑的功能- 波, 将对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的电刺激频率改为每秒60次,那么皮层上类似波的自发脑电活动立即消失而转成快波,这是由于高频刺激扰乱了神经元的同步化活动,脑电出现去同步化

6、现象-波, 三、人脑电图的记录方法 一记录电极 通常采用银电极,以外表镀有氯化银的银电极最好。 1.头皮电极: 1银管电极 2金属盘状电极或杯状电极 3针状电极 2. 特殊电极:颞叶内侧及颅底的电活动需用特殊电极 描记出来,如耳鼓电极、鼻咽电极和蝶骨电极等。 *15二头皮电极的安放部位 电极安放部位可参考国际脑电图学会建议的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图3)和Gibbs电极安放法(图4)。少者8个电极,多者l 9个电极。 图3 10/20系统电极安放法 图4 Gibbs电极安放法 (三)导联的选择 1双极导联法:把头皮上两个活动电极分别连接到放大器的两侧,叫双极导联法(图4),记录到的是两个活动

7、电极间的电位差。 一般,两个活动电极的适当距离为36 cm。双极导联法不适合于记录准确的波形或电位变动的绝对值,但适合于记录局限性异常波,并可排除无关电极活动化所引起的误差。双极导联法示意图 2单极导联法:2单极导联法:将一个放在头皮外表的电极与一个距离所要检查的脑组织区域越远越好的无关电极相联,这种导联方式,通常被看做是只描记来自一个头皮电极的电位改变。单极导联的优点在于可记录到活动电极下的脑电位变动值,相当于电极下直径34cm范围电活动的总和,但产生于较小的局限性部位的微小电位变动那么往往被周围脑组织的电活动所掩盖而不能发现。 单极导联法示意图无关电极部位 一般选两侧耳垂,它和头皮电极的联

8、系有三种:左侧头皮上的活动电极与左耳垂无关电极,右侧头皮上活动电极与右耳垂无关电极相联结;两侧耳垂的电极联结在一起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先把一侧耳垂电极作为无关电极使用, (四) 脑电图的记录 1. 受试者静坐椅上,姿势自如。 2. 将电极与记录仪器相连, 3. 记录脑电图:记录清醒闭目状态下各导联的脑电图,通常在记录过程中进展睁眼闭眼试验和过度换气试验。由于过度的深呼吸,大量的C02排出体外,造成呼吸性碱中毒,此时能引起一过性的脑血管收缩及脑血流量减少,如有持续性或阵发性的异常脑电波出现时,那么有诊断价值。 4. 本卷须知 1所用仪器需符合人体平安标准 ,2接好地线是保护仪器、保障人身安 全和

9、抗干扰的主要措施, 3检查前嘱患者洗头,禁用发油,化 纤衣物可造成静电干扰,4电极间阻抗在记录前必须作常规测量, 一般不超过5 K。 5受试者一定要安静,全身肌肉要放松。6很多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对脑电图 有影响,如镇静安眠药及兴奋药物,分析 结果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脑电波的影响。7注意排除干扰和伪差。 电极接触不良或接触电阻大; 交流电干扰和周围电器产生的干扰; 受试者本身产生的干扰或伪差,如咬牙、 皱眉、吞咽、面部肌肉痉挛; 记录系统本身产生的干扰,主要是仪器 性能不稳定 导致干扰和伪差的常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四、清醒大鼠脑电图的记录 大鼠称重后,用4戊巴比妥钠40 mg/kg腹腔注射

10、麻醉,俯卧位固定,遵循无菌操作要求,颅顶正中纵行切口暴露颅骨,根据实验要求在需记录脑电图的皮层部位安装记录电极,电极通常采用小的镀金的铜或不锈钢螺丝钉长约4 mm,尖端直径小于0.2 mm制成,通过绝缘导线焊接到微型插座上,将螺丝钉固定在颅骨的相应位置,深度以穿透颅骨接触到硬脑膜为度。 睡眠研究 通常在冠状缝前1 mm及人字缝前1 mm与颅骨中线两侧旁开1 mm穿插点处共安装四个电极记录额顶叶脑电活动,并在两侧颈肌内插入银丝电极用于记录肌电,用牙科水泥将螺丝钉电极与微型插座一起固定于颅骨上,术后一周即可进展实验。 睡眠觉醒周期分为: 1觉醒期:低幅快波脑电 2慢波睡眠:睡眠梭形波、高幅慢波3快

11、波睡眠:以低幅快波为特征 The EEG of Sleep Sleep cycleSleep cycleChildren; young adulte : Elderly sleep stage五、记录脑电图的意义 脑电图是临床常用的检查方法,对中枢某些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癫痫 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电图还可协助诊断颅脑外伤和颅内炎症性疾病 精神疾病 在动物实验中,常应用脑电图记录技术研究癫痫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尤其是用于抗癫痫药物的研究。现代研究睡眠的重要方法在睡眠生理机制和睡眠障碍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神药物研究 二诱发电位一诱发电位的根本特征 , 具有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

12、长短取决于: 刺激引起的冲动沿神经传导的速度; 刺激点与记录点之间距离; 传导路经中所经历的突触数目多少; 突触延搁的时间。 2.诱发电位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 核心部位大,中心向四周呈指数曲线规律 逐渐衰减。 3.诱发电位具有固定的反响形式和可重复性。 对某种特定刺激所引起的诱发电位具有一定的 反响形式,且具有重复性。 诱发电位的反响形式一般分为主反响和后发放两 局部,主反响潜伏期较短,幅度较大, 后发放是在主反响之后出现的一个潜伏期较长、 波幅较小的周期性活动。 4.诱发电位受非特异性因素影响较小。 如情绪、心理活动、环境、 睡眠等因素对诱发电位的 影响要比对自发电位影响小得多。 二诱发电位

13、类型 根据刺激方式和记录部位不同, 诱发电位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1.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1.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即电刺激一侧肢体从对侧相应的大脑皮层感觉投射区记录到的诱发电位,1皮层诱发电位:2脊髓诱发电位: 是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在相应脊髓节段上所记录的诱发电位,称为脊髓诱发电位或脊电图Spinal Electrograms SEG, 1皮层诱发电位:特征,发生机制,用途皮层诱发电位:是指在外周神经遭受刺激时,其感觉传入经特异性传导道在皮层某一特定区域记录到局部电位变化,称为皮层诱发电位。皮层诱发电位各组成局部:通常有各自的特征,可分为主反响Primary Response和后放电Afte

14、r discharge两局部主反响常为双相电位,先正后负,通常包括突触前成份和突触后成份,可用加快刺激频率的方法来鉴别后放电是主应应后的一系列电活动,常呈周期性8-12次/秒。 皮层诱发电位产生机制大脑皮层神经细胞,按其形态构造不同可分为锥体细胞、星形细胞和梭形细胞,后两种细胞因其部位太深且纵横交织不能形成有效电场,而锥体细胞,尤其是第五层大锥体细胞不仅分布于同一层,而且排列整齐,每一个锥体细胞都有一伸向皮层外表,并垂直皮层的顶树突,许多顶树突排列方向一致,相互平行,这样的构造有种于电活动总和并形成电场。皮层诱发电位产生机制主反响:在传入冲动的激发下,首先大锥体细胞发生兴奋,在胞体兴奋初期皮层

15、深层细胞体部位的电位首先变为负,成为电流聚集之点电穴,而皮层浅层的树突末梢部位尚未去极化,其电位相对为正电源此时,在皮层外表可引导到正相电位,然后,兴奋传至皮层浅层,顶树突上部皮层外表去极化,成为电流聚集之点电穴,而皮层深部复极化,其电位相对为正电源,此时皮层外表可记录到负相电位,两者就构成皮层诱发电位的双相先正后负主反响。后放电:后放电主要是由于外界刺激的轰击,使神经原发生重复放电,或者回返在短神经元链或长神经元之间的环路活动,另外,皮层一丘脑接替核后腹核等之间的环路活动,也是其产生原因之一。 皮层诱发电位用途皮层诱发电位记录技术是中枢神经系统电生理研究中采用最广的一种研究手段,可以有单细胞

16、诱发电位,也可以是在某个神经核内诱发的场电位Field potenial。在生理学领域内可用其来研究感觉的投射和功能定位,探讨神经传入的中枢传导,研究神经细胞的功能状态和递质特性。在临床应用方面可对神经系统各部位进展功能检查,测定神经传导速度;指导脑外科手术定位,用于神经系统肿瘤的诊断等。2.脊髓诱发电位:脊髓诱发电位: 是指刺激躯体传入神经,在相应脊髓节段上所记录的诱发电位,称为脊髓诱发电位或脊电图Spinal Electrograms SEG, 脊电图的特征及生理学意义,节段性脊电图主要由正、负、正三相早反响和随之是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迟反响组成,传导脊电图 脊电图的记录方法,脊电图的临床应

17、用:对确定脊髓通路功能性阻塞性,对估价外周传导及背根进入脊髓区域的传入传导方面具一定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可用其来研究婴儿和儿童脊髓神经系统发育过程,脊髓的代谢性或变性疾患或传导功能降低均在脊电图上有一定反映。 1视网膜电位:从视网膜的光感受器上记录的视网膜电活动称为视网膜电位或称视网膜电位Electroretinogram,ERG, 早期感受器电位ERP a波 b波 c波 振荡电位2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视觉诱发电位那么主要反映视神经及视觉信息向中枢传导的功能。 闪光 ERG 图形 ERG 暗适应 ERG 明适应 ERG 颜色 ERG根据刺激光的不同

18、形式ERG分为视网膜电位根据适应状态分为暗视视网膜电图( Dark adaptation ERG/ Scotopic ERG ) 在无背的应( 20 min )下,由激诱发产生的 ERG,称暗视视 暗视网膜电流图。主要反响视杆细胞(视杆系统 )的功能,但在一定的 条件下也掺有视锥细胞的反响。 2) 明视视网膜电图( Light adaptation ERG/photopic ERG 在一定背底亮度光照下 ( 明适应10 min )由光刺激诱发产生的视网膜电流图,称为明视视网膜电图。主要反映视锥细胞(视锥系统)的功能。 1. 闪光ERG ( flash ERG)Scotopic ERG Phot

19、opic ERG 局部视网膜电图 (Local ERG/focal ERG)例如,中央凹和黄斑有病变的病人出现局部方位 ERG 改变。给予视网膜局部区域光刺激诱发的视网膜反响称为局部视网膜图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valERG在临床上,某些眼病常常有特征性的视野局部功能异常,这些局部功能异常在全视野视网膜电图中往往不能反映出来,因此,临床上需要开展能够同时记录许多局部ERG的技术。Walsh变换,把对应于各部位的波形别离提取出来- 波描记阵列波描记阵列表达的三维图六边形以双m序列的假随机顺序控制刺激图形的黑白翻转,混合反响信号正常MultifovalERG异常MultifovalERG:

20、中央凹反响密度降低 (中心降低,低反响区 )中央凹反响密度降低(异常MultifovalERG) (1)视网膜遗传和变性疾病(2)屈光间浑浊时视网膜功能(3)视网膜药物中毒性反响(4)视网膜铁锈症的损害程度(5)视网膜血管性,炎症性和外伤性等疾患ERG临床应用ERG用于判断:视觉诱发电位可根据记录部位不同分为: 皮层下视诱发电位, 特异皮层视诱发电位, 非特异皮层视觉诱发电位。 视觉上行通路中的皮层下构造包括视神经,视穿插,外侧视觉诱发电位。从这些构造记录出的电位称为皮层下视觉诱发电位或短潜伏期视觉诱发电位.这些短潜伏期VEP波幅低下,难以记录。其各波成分起源的解剖构造尚不能肯定,所以目前还不

21、能用于临床1.皮层下视诱发电位: 2.特异皮层诱发电位: 枕叶皮层对视觉刺激产生的电活动可从头皮电极检出,或称皮层视诱发电位.皮层VEP是长潜伏期的近场皮层电位,波幅较大,易记录,但它的波形,潜伏期,波幅容易受刺激参数,受试者的生理状态的影响,因而其正常变异及个体间差异都较大. 但Cobb等(1967年)用模式翻转刺激技术诱发PRVEP,大大提高了皮层VEP在评价视觉通路疾患的可靠性和敏感性。 自halliday等(1972,1973)首先将PRVEP广泛用于临床,成为眼/神经科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 用光刺激诱发的瞬态VEP中长潜伏期的波形成分,在头皮分布广泛,例如P130可能是肌源性和神

22、经源性的混合电位,而P300代表高级活动的电位改变. 3.非特异皮层视觉诱发电位:3PVEP的刺激方式和刺激参数 较常使用的刺激参数;比照度需在50%以上一般用80%-90%,照度一般在4-100cd/m2。用棋盘格模式刺激时,方格大小常为30视角,空间频率一般为2-2.5周期/度,刺激重复率2HZ。 全视野模式刺激时,整个模式图案的大小必须大于8视角,方格越小检出异常的敏感性也越高。 电极:Ag-Agcl 、乏极化电极,刺激器:图形刺激器放大器和计算机: 4记录PVEP的主要设备电极按放方法 年龄 性别视敏度精神因素 优势眼 眼球运动 药物 5影响PVEP记录的主要因素6视觉诱发电位的临床应

23、用 视神经炎和球后视神经炎 前视路的压迫病变 后视路病变 弥散性神经系统疾病 眼外伤图5 弱视 ( 器质性 ) 患者男性,45岁,垂体瘤患者女性,28岁,垂体瘤图3 颅内占位时PVEP、PERG特征3听觉诱发电位 由声音刺激引起的听觉诱发电位包括耳蜗电位和听觉中枢诱发电位两局部。1耳蜗电位 耳蜗微器电位,是一种交流性质的电变 化,是毛细胞产生的感受器电位, 耳蜗神经动作电位,是耳蜗对声音刺激进 行换能、编码作用后产生一系反响中最后 出现的电变化,它是一个复合动作电位, 通常由N1 N2 N3三个负波和一个正波 AP组成, 总和电位,是较强的声音刺激引起的一种 直流电位, 在临床上用无创伤方法记录的耳蜗电位称为耳蜗电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