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1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2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3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4页
南山隧道设计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隧道设计说明1工程概况南山隧道工程为重庆市江南大道中线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隧道位于主线里程桩号K0+405K3+238 m处,分为左右两线,各 长约2833 m。按照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分类,隧道属于城市公 路长隧道。南山隧道西洞口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东洞口位于瓦房子社。2工程区域气象、地质条件2.1气候特征隧道拟建区属亚热带气候,温湿多雨,多年平均气温17.8C18.6C,年平均 相对湿度79%81%,绝对湿度17.118.2hba。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094.8mm, 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70%,强度较大,暴雨时有发生

2、。2.2地形地貌隧道拟建区南山位于重庆市区东面,峰顶标高507570m,麓标高280330m, 相对切割高差230240m左右。南山属川东平行岭谷低山,山势走向与构造线一致, 山脊呈北北东南南西展布。其地貌属构造剥蚀脊状低山地貌。南山地貌形态受地质构造和岩性制约。南山是以南温泉背斜轴部隆起为主体的 “背斜脊状山”。由于南温泉背斜两翼西陡东缓,使地形也有与之一致的西陡东缓的 特点。西坡较陡,坡角4060,东坡相对西坡稍缓,坡角3040。两坡均具上 陡下缓形态,坡面为折线坡。受岩性制约在背斜轴部南山一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 形成高位溶蚀槽谷。由于在山体两侧出露为不可溶的厚层砂岩,中部出露可溶的碳 酸盐

3、岩,溶蚀作用限制于中部狭长地带进行,形成狭长的高位槽谷,非可溶岩耸立 两侧,形成一脊双岭的独特地貌。南山隧道由西向东在溶蚀槽谷北部的重庆第二外语学校附近横贯南山。该段槽 谷标高433500m,宽680760m,呈双岭单槽形。2.3地层岩性隧道拟建区内出露的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三叠系上 统须家河组、中统雷口坡组及下统嘉陵江组地层。地层的分布在背斜两翼呈不等厚 对称分布。各地层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3.1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主要分布在进洞口附近的居民住宅区,主要为生活垃圾及 建筑垃圾。厚度0.51.8m。残坡积层(Q4s+di):主要分布在坡麓和岩溶槽

4、谷。分布于坡麓的多为粉质粘土, 厚度一般0.31.5m;分布于岩溶槽谷中的多为粘性土,厚度一般4.513.0m。2.3.2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主要为紫红色泥岩夹薄层灰色砂岩组成。厚度100200m。砂岩:褐黄色,主要的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细粒结构,中厚层状构造, 主要出露于隧道出口处,地表出露厚度35m。泥岩:紫红色,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含钙质团块、灰色泥岩,隧道出 口处地表出露厚度为14m。2.3.3三叠系(1)上统须家河组(T3xj)根据岩性可分为六段。第六段(T3xj6):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薄层页岩,西 翼厚115m,东翼厚300m。第五段(T

5、3xj5):深灰、灰绿色页岩,砂质泥岩,砂质页岩夹薄煤层及长石石英 砂岩,通常称“煤系地层”,西翼厚6m,东翼厚10m。第四段(T3xj4):青灰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偶夹薄层页岩,西 翼厚105m,东翼厚120m。第三段(T3xj3):青灰、黄绿、灰黑色页岩,砂质页、泥岩夹薄煤层,偶见砂岩, 西翼厚13m,东翼厚30m。第二段(T3xj2):青灰、青白色厚层状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西翼厚约200m, 东翼厚300m。第一段(T3xj1):灰色、青灰色页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煤层厚度0.30.6m, 煤窑开采多为该层。西翼厚30m,东翼厚70m。(2)中统雷口坡组(T21)主要为白云岩

6、、灰岩,局部夹角砾岩,局部地段为黄色泥岩、页岩与灰岩互层, 泥岩、页岩单层厚度23m,灰岩单层厚度11.5m,偶见角砾岩。西翼厚40m, 东翼厚80m。(3)下统嘉陵江组(T)位于南温泉背斜轴部,主要为灰色灰岩、灰黄色及灰色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 成。西翼厚400m,东翼厚500m。2.3.4洞身围岩南山隧道穿越南温泉背斜,无活动性断层,区域地质整体稳定性较好,围岩以 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白云岩、砂岩为主,少量软质泥岩、炭质页岩、泥 岩,岩体较完整,围岩稳定性较好,但局部岩溶发育、煤层段岩体完整性较差。根 据隧道围岩岩体的岩石等级以及层间结合情况,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岩溶的发育 及地下水

7、的富集程度,可将隧道围岩划分为VIII级,且以III级为主,w、v级较 少,详纵断面图。组成III级围岩的地层岩性主要有T3xj、T2l、T1j长石石英砂岩、灰岩、白云岩 及泥质灰岩。T发育有泥岩夹层(软弱面),此类围岩较稳定,但沿其产状易发生 2滑动;嘉陵江组岩层处于背斜轴部,受地质构造影响重,且为岩溶发育段,此类围 岩岩体较完整,层间结合较好,围岩稳定,不易坍塌,但埋深较大的地段可能产生 掉块、剥离,施工时可采取光面爆破,一次成洞,全断面开挖,一次支护。组成W级围岩的地层岩性有T3xj5、T3xj3、T3xj1薄层状页岩、泥岩夹煤层,出 洞口段的J1-2Z泥岩、砂岩。该类围岩岩体破碎,受地

8、下水作用影响强烈,洞顶易坍 塌,侧壁经常小坍塌,浅埋时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施工时应采用导 洞或台阶分部开挖,二次复合支护。组成v级围岩的地层分布于进洞口 j1-2z泥岩及土层。该围岩受地下水作用影响 强烈,洞顶及侧壁易坍塌,易出现地表下沉(陷)或坍至地表,施工时应采用导洞 或台阶分部开挖,二次复合支护。2.4地质构造与地震隧道区所处构造部位为南温泉背斜。南温泉背斜为“斜歪箱状”背斜,背斜东 翼岩层产状为105。120 Z 36。59。,西翼岩层产状为 295。310 Z 4873。构造裂隙发育一般。根据地勘,节理发育主方向为北北东一南南西, 次为南东东一北西西向节理。背斜两翼多为共

9、轭剪切裂隙,背斜轴部为张裂隙。据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图A1)、中 国地震动反映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图B1)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o隧道区基本烈度为VI度,建筑抗震防设烈度为6度,地震动峰 值加速度为0.05g,反映谱特征周期为0.35s。2.5水文地质条件2.5.1地下水类型南山隧道地下水类型按含水介质和地下水动力条件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 基岩风化裂隙水、碎屑岩孔隙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四种类型。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分布于基岩之上的残坡积堆积层中。根据地勘,松散堆积层孔 隙水分布面窄,地下水赋存条件差

10、,地下水量极小,故可忽略不计。基岩风化裂隙水分布于进洞口和出洞口的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砂、泥岩浅部 风化带,属基岩裂隙水之亚类一风化带网状裂隙水。该含水层厚度较薄,无统一水 位。根据勘察,自流井组砂、泥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水量贪乏。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分布于主线里程K0+440Kl+030, K1+950K3+050地段。 含水层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砂岩层。此类地下水与含水层倾角和裂隙发育程度密 切相关。背斜东翼地下水以承压水为主,其地下水头可高出地面,单井涌水量140 m3/d;背斜西翼地下水为潜水,水位标高在400450m范围波动,单井涌水量80 m/d。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分布于主线里程Kl+

11、030Kl+950地段,含水岩组为三叠系 中统雷口坡组,下统嘉陵江组灰岩。地下水赋存在薄层中厚层状石灰岩中,主要 以管道形式由北向南运移。含水层在地表分布呈条带状溶蚀槽谷。槽谷中发育有溶 隙、溶沟各呈串珠状展布的溶蚀洼地、落水洞。岩溶水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降水 经过溶隙、溶沟和落水洞贮存在溶孔、溶隙和溶蚀管道之中。由于受地质构造制约, 含水管道多位于构造应力相对集中的靠近南温泉背斜核部纵张及横张节理发育地 段。根据勘测:每处地下暗河出口都有一条陡倾纵张裂隙存在,并沿暗河纵深方向 延伸,反映出构造作用对地下水赋存和运移影响十分显著。含水层富水条件在空间 分布上极不均一,岩溶管道之间无统一地下水位

12、。岩溶水的另一特点是:不同季节 涌水量变化极大。根据隧道通过地以南的老龙洞暗河出口流量的长观资料,其地下 水量,洪季Q=109441 m3/d,平季Q=12732 m3/d,枯季Q=1040 m3/d,各季相差达10 倍,显示出其水量变化在时间上极不均一。2.5.2地下水补给、迳流、排泄隧道区地下水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渗透,其次为生活废水下渗。隧道区地下水迳流、排泄方式因水的类型而异:基岩风化裂隙水在基岩风化带 内迳流,地下水动态不稳定,具有就近补给,就地排泄的特点;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先垂直运移,当进入含水层后顺层运移,沿途除深切横沟排泄 部分地下水外,大部分地下水分别向北

13、向西以长江为排泄基准面,向东则以花溪河 为基岩排泄。岩溶水以落水洞、漏斗、洼地为补给入口,大气降水可直接经过这些 地方补给岩溶水,岩溶水在纵张裂隙中运移形成纵向岩溶水,岩溶水在运移过程中, 长期溶蚀周围的碳酸盐岩,形成岩溶裂隙和溶蚀管道。由于南温泉背斜向北倾伏, 非可溶岩层把槽谷围成南面开口的半封闭槽谷,决定了岩溶水只能由北向南运动。 岩溶水在运行过程中依次经过仙女洞(暗河天窗)、老龙洞、石板堰,最后由龙卷洞 排泄于花溪河。在老龙洞以北岩溶水为伏流,在这一地段,地表沟中基本无水,岩 溶水至老龙洞出露地表,经短暂的路径重新渗入地下,直至石板堰再一次出露地表 成为明流,至老卷洞附近进入地下,最后由

14、龙卷洞排出汇入花溪河。根据资料分析,隧道所处的水文地质单元水平循环带标高370m左右,隧道在槽 谷处路面高程296m,位于深部循环带内。地下水对磔无侵蚀性。2.6不良地质现象隧道洞口及洞身区斜坡天然状态稳定,未见滑坡与崩塌不良地质现象。里程K1+000K1+940段从西至东横贯雷口坡及嘉陵江组岩层,主要由灰岩及 白云质灰岩组成,根据地勘,该段岩溶发育。背斜东翼嘉陵江组地层隧道南侧400m 范围内见3个溶洞及一个漏斗,其中两个溶洞洞口已封,另一溶洞(当地称为龙洞) 为暗河出口,已封洞口标高分别为455m、460m,据了解溶洞规模大,洞高15m, 不规则;龙洞洞口标高为420m,洞高1.5m,水量

15、随季节性变化较大。另据真武山隧 道资料,岩溶槽谷中标高390400m还发育一层溶洞,洞高0.52.0m,洞不规则, 洞延伸长度一般小于100m。地面调查中的漏斗长约35m,宽约18m,经地面物探探 测深度为25m,分布于隧道右洞里程K1+800K1+835段。在进洞口里程K0+460左右见两个人防洞室(现已废弃),洞室高2.02.5m, 宽1.52.5m,洞顶及侧壁均为黄色砂岩。其中人防洞室D1底板高程284.76m,距 离隧道左洞15m左右,对隧道无影响;人防洞室。2位于隧道顶部,距离隧道顶标高 1215m,对隧道影响不大。在距隧道里程K2+660北侧500m处有一矿山沟煤窑,洞口高程435

16、m左右。该洞 已废弃,洞口已封。该洞挖掘方向以矿山沟为起点,基本上向北开采,向南开采未 超过小寨子,距离隧道还有300m。3隧道设计隧道设计总的原则是在满足总的技术标准的前提下,结合隧道拟建区位于南山 景区范围内,综合考虑景观要求、地形、地貌、地质、气象、社会人文及环境的基 础上,力求经济适用,并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洞内设施规划布置 力求简洁,方便施工,并力求营运时对行车干扰较小。3.1设计依据我公司与重庆市南岸区茶园管委会签订的设计合同,内容为重庆茶园新城区 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含道路、立交、桥梁、隧道、排水、照明及其附属工程。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林

17、同棪国际(重庆) 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005.07)。南岸区建委关于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道路及配套工程立项的批 复。南岸区计委关于重庆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 复(南计发2005174号)。建设单位提供1/500地形图、南山立交施工设计图、茶园A、B标准分区控 规。重庆市规划局关于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方案审查意见(渝规地 审(2005)局 字第0087号)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南江地质工程勘察院 2005.12)。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方案设计(林同棪国际(重庆)工程咨 询有限公司 2005.05)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

18、962020)。重庆市建委关于茶园新城区东西干道一期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2006.05其它相关资料。3.2采用规范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重庆市建筑边坡支护技术规范(DB50/5018-2001);3.3设计标准道路等级:城市I级主干道;设计行车速度:60km/h;设

19、计最大纵坡:W1.5%;设计抗震标准:基本烈度侧,按巧度设防;限界:净高H=5.0m,净宽B=10.0m;行车方向:单向行驶;行车道宽度:3.5+3.75m;路面设计荷载:城一A级;隧道内卫生标准:一氧化碳(CO)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200ppm;发生事故时,短时间(15min)以内,为250ppm;烟尘允许浓度:正常营运时为0.0075m-i。净空标准按二车道布置,标准段行车道宽3.75+3.5m,左侧侧向宽度LL=0.5m, 右侧侧向宽度LR=0.75m,预留装修空间2X0.15m。检修道宽度按0.75m设置,借 鉴国内公路隧道的施工设计经验,并着重考虑到市政管网较多,需要较大的管沟断 面

20、,因而在隧道检修道处宽度取1.15m(包含预留装修空间0.15m),但超过检修道宽 度部分不纳入建筑限界范围。最终隧道建筑限界净宽10.038m,净高5.00m。根据受 力情况优劣及经济性出发,对隧道内轮廓进行了比较,最终决定采用曲墙三心圆断 面形式,隧道净宽10.80m,净高6.80m,隧道内轮廓线净空面积分别为72.19m2 (带 仰拱)及60.47m2 (不带仰拱)。3.5 洞口隧道上下行分离设置,为了充分利用洞内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隧道轴线间距 35.5m。进出洞口的位置均遵循了 “早进晚出”的原则,并考虑了经济性及美观性, 采用环框式洞门,并绿化。3.5.1隧道西洞口隧道西洞口位于南

21、岸区上新街,主线里程桩号K0+405m。洞口处为一斜坡, 局部呈陡坎。进洞口前为人工填筑土,厚514m,后侧斜坡为亚粘土,多呈可塑 硬塑状,厚13m,穿过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填筑土、侏罗系自流井组(J1zl)紫红 色强风化泥岩。据钻探揭露,基岩强风化带厚4.68m,岩质软,易产生坍塌现象。 洞口段围岩类别为V级,无断层、无不良地质现象。按隧道路面设计高程,进洞口 原始地面低于洞顶高程,采用管棚进洞。洞口土层与基岩接触面较陡(1830), 隧道开挖后洞口仰坡土层稳定性差,易发生沿基岩面滑动现象,施工前,对易滑动 土层进行清除后再进行开挖。环框段衬砌达到设计强度后,按景观设计要求回填。3.5.2隧道

22、东洞口3.4隧道内轮廓设计:东洞口位于瓦房子社,主线里程桩号K3+220mo地形坡角1525,隧道出口 洞前仰坡坡向为107。出洞口前为鱼塘和苗圃,后为斜坡,出洞口前及斜坡多为亚 粘土覆盖,局部基岩出露,土层厚度一般0.51.8m,基岩面倾角510。左右,下伏 岩体为侏罗系自流井组泥岩及砂岩。出口段砂岩及泥岩均为软质岩,其围岩类别为 IV级。出口洞口仰坡高度510m,主要由薄层土层及基岩组成,为顺向坡。仰坡受 岩层产状及裂隙的控制,易发生沿层面及裂隙面的滑塌现象。3.6衬砌设计根据地勘,隧道穿过V (破碎带)、IV、III级围岩地区,隧道设计遵循安全、经 济、合理的原则,在遵守交通部颁发公路隧

23、道设计规范的同时,以工程类比法 为主进行设计,设计结果经大型通用有限元程序分析验算,确保安全经济。支护参 数见表lo3.6.1初期支护隧道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以锚杆、钢筋网、湿喷混凝土、工字钢拱等为 主要手段,并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支护等辅助措施,以确保洞口段稳固安全,并 充分发挥洞身深埋段围岩的自承能力。3.6.2二次衬砌二次衬砌采用C25防水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台车模注现浇。商品混凝土的输送采 用机械泵送。每次浇注长度应不小8m,以提高二次衬砌的整体密实性,减少横向施 工缝。隧道在煤层处按V级穿越煤线地带抗高水压复合衬砌类型进行支护,在该处 V级复合衬砌向围岩较好地段延伸10m,以确保施

24、工安全。表1支护设计表支 护 类 型应用范围初期支护二次衬砌湿喷混凝土锚杆钢架 间距辅助措施VV级围岩穿越煤线地带C30&20cm 厚, 加入水泥用量8 % 的硅微分;(p 6. 5钢筋 ra2525cniCD25中空锚杆L=4m, SCSOcm梅花型布置0. 6m共设二环帷 幕注浆拱墙、仰拱为110cm 厚的C30防水钢筋 给,加入水泥用量 5%的混凝土防腐气 密剂VV级围岩段及破碎 带C25 & 20cm 厚;(p6. 5钢筋网25x 25cmCD25中空锚杆L=3. 5m, 8080c m,梅花型布置0. 6m超前小导 管,L=4. 5m, 500mm并注浆拱墙、仰拱为50cm 厚的C2

25、5防水钢筋 混凝土IVaIV级围岩 段洞口加 强段C25 & 20cm 厚;(p6. 5钢筋网25x 25cmCD25中空锚杆L=3. 5m, 8080c m,梅花型布置0. 8m40m长管棚并 注浆,40cm;4. 5m长超前 小导管注浆, 50cm拱墙、仰拱为45cm 厚的C25防水钢筋 混凝土IVbIV级围岩段洞身一般段C25 & 15cm 厚;(p6. 5钢筋网25x 25cmCD25中空锚杆L=3. 0m, 10(X10Ocm,梅花型布置1. 0m无拱墙、仰拱为40cm 厚的C25防水给IIIaIII级围岩段洞身一般段C25 & 12cm 厚;(p6. 5钢筋网25x25cm6 22

26、全粘接药 卷锚杆L二2. 5m120 x120cm 梅花型布置无无拱墙为35cm厚的C25防水给IIIbIII级围岩段紧急停车带C25 & 15cm 厚;(p6. 5钢筋网25x 25cm6 22全粘接药卷 锚杆L=3. 0m 100 x100cm 梅花型布置1. 5m无拱墙为50cm厚的 C25防水混凝土(侧 墙与车行横洞轴线 交点两侧沿隧道纵 向10m内拱墙米用 钢筋给)3.7防排水设计防排水为隧道工程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洞内无渗漏水,路面不积水,不冒水的技术标准,采取以堵为主,大堵小排的原则,因地制宜,综合治理,保护生 态的原则。南山隧道“堵水限排”的原则是:洞口向内300m范围内,

27、纵向每米每天的排水量不超过0.3m3,其余洞身段纵向每米每天的排水量不超过1 m3。根据以上要求,经综合分析,对隧道内大于设计容许量的涌水全部进行预注浆 封堵,其余出水点的地下水采用排水措施排出洞外。注浆堵水内容详314。其它防排水措施如下:在出洞口路面适当位置设置截水沟,截水沟与道路以外的排水系统连接。在洞口段采用截水沟及护坡等手段,在洞顶沿隧道用地边界,在洞口仰坡及 边坡以外5m的适当位置设置截水天沟,洞门墙背后设置排水沟,减少大气 降水对洞口围岩的影响。二次模筑混凝土采用抗渗标号不得低于S6的防水混凝土浇筑。初期支护及 二次称砌混凝土掺GNA系列膨胀剂或BR型系列增加放水剂,其含量为水

28、泥用量的8%,置换同重量的水泥。在二次衬砌与初期支护之间铺设CW2防水板,二次衬砌施工缝设BW-96型遇 水膨胀止水条,沉降缝设E型止水带。在地下水较发育的地段,采取超前探水、注浆堵水措施。隧道衬砌排水:(1)沿衬砌两边墙墙脚外侧纵向设置无纺布盲沟;(2)衬砌背后环向设置100软式弹簧透水盲沟,环向盲沟原则上每20m设 一处,干燥无水段较长时,间距可适当加长;在有水地段间距适当加密。 弹簧管数量根据水流大小确定,一般13根;(3)在纵向排水管与洞内纵向路缘边沟之间设置DN50横向硬塑管,沿隧道 纵向间距为10m,局部地下水丰富地段加密;(4)洞内清洗水通过纵向排水边沟排出洞外。纵向盲沟全隧贯通

29、,环向盲沟下伸至边墙脚与纵向盲沟相连,衬砌背后地下 水从环向盲沟汇集至纵向盲沟后,通过横向排水管将地下水引入纵向路缘边沟,排 出洞外。3.8路面、内装隧道内3m以下部位安装3m(高)X 1.22m(宽)X0.005m(厚)的乳白色卡索板。卡 索板的安装按厂家有关设计图说明及安装要求办理。3.0m以上刷深色防水、防火涂 料10mm,粉刷涂料施工可采用机械或手工喷刷,要求喷刷均匀,不得出现色斑杂色。 若分期施工,卡索板可用10mm乳白色防水涂料代替,待以后条件成熟再施做。隧道内采用复合式路面结构,即在水泥混凝土面层上加铺沥青混凝土。3.8.1铺装结构水泥推曦土鹰面纵向切缱攻桂沥青(4cm)防水耕接

30、厚水泥湿爰士路面或. y .:垫层隧道路面横断面图铺装结构为水泥混凝土面层+防水粘接层(由0.20.3 L/皿的EN粘接剂+0.20.4 L/皿的改性乳化沥青组成)+4cm普通沥青AC13-I+0.40.6 L/皿的改性乳化沥青粘层+4cm的阻燃改性沥青SMA13。所采用的EN粘接剂能与水泥混凝土充分浸润,具有优良的耐潮、防渗水和粘接性能;改性乳化沥青能增强与沥青混凝土的粘接性能,而出于经济性与路面使用耐久性的考虑,最佳沥青混凝土面层厚度确定为8cm。隧道路面铺装结构如图1。为增加行车安全性,在该路段沥青砼表层进行间断性地加铺一层薄层抗滑层材料, 厚度控制在7哑左右,铺筑间距为:2m间距摊铺2

31、m薄层抗滑层材料,其铺装结构 图如图2所示。3.8.2隧道缩缝、施工缝以及隧道内所有的胀缝优质(耐磨、粗糙)碎石(35mm);CRM抗滑层材料(35mm);沥青砼图2薄层抗滑层结构示意图考虑隧道洞口外温度变化差异较大,所有的缩缝、施工缝均需铺上宽度为50cm 的防水卷材,防止温度反射裂缝的产生。全隧道所有的胀缝,应先清除缝内杂物, 再填入沥青玛蹄脂填缝料,然后铺宽度为50cm的防水卷材。路面铺装结构如图3。3.8.3铺装材料3.8.3.1防水卷材用于隧道铺装的防水卷材应满足表2技术要求。3.8.3.2防水粘接材料采用EN层间防水粘接剂,其技术指标如表3。在隧道进洞口前后150米路段,道路曲线半

32、径偏小,隧道出口行车速度较高。表2防水卷材技术要求技术指标要求可溶物含量g/皿N2900不透水性压力 MPaNO. 3保持时间minN30耐热性CN110拉力N/50mm纵向N450横向N450低温柔性C-8撕裂强度N纵向N250横向N250表3隧道内铺装层间粘接剂的技术要求指标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或仪器粘度(2(TC) , s40标准粘度计法与水泥给的粘接强度,MPaN1.2拉拔试验与SMA13的粘接强度,MPaN1.2拉拔试验25C指十时间,h1025C十硬时间,h48渗水系数,cm/s2X10 8Autoclam PermeabilitySystem Mark III3.83.3改性乳化沥青

33、所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指标如表4O表4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指标要求试验方法1.18mm筛上剩余量 %5 3JTJ052-2000粘度C 5(秒)40100恩格粘度15 40烝发残留物 性质针入度 25 C 0. 1mm80 200残留延度比N80溶解度(三氯乙烯)N97. 5贮存稳定性 (CH5)6.2流值(0.1哑)20 50马歇尔残留稳定度%N8060C动稳定度DS次/mmN3000冻融劈裂残留强度比%N75-10C低温弯曲极限应变2X10-3击实次数两面各50次811维产品质检报告。3.8.7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混合料中石料与沥青的粘附性,在石料与沥青的粘附达不到4级或4 级以上的条件下,需

34、使用抗剥落剂来改善其间的粘附性。3.8.8混合料级配组成与性能要求通过筛孔(mm)通过率%16.010013.290 100555 754.7520 322.3616 241.1814 200.6012 180.3011 170.1510 14表6铺装面层SMA13混合料级配0.075SMA13混合料设计级配应满足表6的技术要求。AC13混合料设计级配组成及 性能要求按规范执行。SMA13沥青用量(油石比)推荐范围6.07.5%,需现场进行配 合比设计并检验性能后确定。设计混合料的体积特性及性能需满足表7中的技术要 求。纤维推荐用量为SMA13混合料重量的0.4%。SMA13面层抗剥落剂推荐用

35、量为 沥青用量的0.30.4%。此外对沥青混合料还要求VCAWVCADRA。3.8.9施工技术要求3.8. 9.1对基面的技术要求对于水泥混凝土面层的缩缝、胀缝、施工缝,先清除缝内杂物,再填入填缝料。 水泥混凝土面板应采取凿毛和清除表面浮浆等技术措施,以确保与沥青层之间的粘 接力,且应检查水泥混凝土面板的平整度,在平整度符合要求的条件下,即可进行 粘接层涂布。3.8.9. 2对粘接层的技术要求施工前将水泥混凝土基面清扫干净,EN粘接剂混合均匀后涂刷在水泥混凝土基 面上,24小时后可进行防水卷材铺设和乳化沥青洒布施工,防水卷材的铺设必须与 基面充分贴实,无漏空,以确保防水卷材与基面的有效粘接。3

36、.8.9. 3沥青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粘接剂洒布完毕并完全固化后,按要求铺上防水卷材,并立即铺筑沥青混 凝土。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部颁标准要求 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进行认真的级配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 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凝土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 拌和均匀,无花白料,混合料的出料温度宜控制在185195C,并结合拌

37、和施工时的气候及运距而定。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等候时间过长,应采取保温措 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已运到施工现场的沥青混合料在保证拌和站能满足摊铺机需要的条件下, 应尽可能快的摊铺,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压实效果。混合料的摊铺温 度应大于165 C,终压温度应大于120C。当摊铺机出现故障并认为在短期内无法修复时,应就地做成一条接缝;当 日施工完毕,应在完毕处做成一条垂直接缝。压路机应视摊铺时的气温和沥青混合料的温度情况,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 在碾压过程中压路机的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隧道内铺装施工时应采取恰当的通风排气措施,保证

38、施工现场有足够的亮 度和通风,以使施工可以顺利进行。施工完毕后的路面应在24小时内禁止 一切车辆通行。3.9人行及车行横洞、紧急停车带根据需要,隧道设置人行横洞4处,车行横洞3处。人行及车行横洞均设置封 闭门。车行横洞考虑了兼作人行通道的功能。3.10施工方案隧道开挖方法采用新奥法,开挖爆破须采用光面爆破,并及时进行监控量测, 根据地质情况的变化调整施工方法步骤。若未遇到特殊地质情况,V、WA级隧道断面采用台阶法开挖,上下台阶相差 24.0mV、WA级支护应尽快施作二次衬砌,III、WB级围岩应在围岩和锚喷支护 变形基本稳定后尽快进行。二次衬砌不分步,均采用全断面支模台车一次完成。总 之,其施

39、工以短进尺、弱爆破、强支撑、紧封闭、循序渐进的方针进行。单线隧道施工按两个洞口作业,按平均掘进200m/月计算,则隧道开挖需约15 个月,全断面衬砌约16个月,滞后开挖完成时间约1个月。排水设施及路面滞后衬 砌完成时间约1个月,则土建工程的完成时间约需17个月,考虑7个月的洞口刷坡 及机动时间,隧道的建设需用24个月的时间。3.11临时工程与洞渣处理隧道施工弃渣应统一选择地点,统一堆放,严禁无序堆填,以免诱发工程滑坡。隧道进洞口段为上新街居民集中居住区,附近未见宽缓的槽谷,且洞口上部为 南山风景区(一颗树观景台),不具备渣场条件,除出洞口局部可作填方路基外,其 余弃渣只能外运倾倒或在隧道施工现

40、场建立弃渣加工场,进行弃渣再加工:须家河 组弱风化砂岩可用作条石、块石、片石,强风化砂岩可粉碎成砂,作为细骨料使用; 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全部可用作粗骨料和块石。隧道出口一带为浅缓丘陵,可用作渣场。弃渣填筑的填方边坡建议按1: 2的坡 度值分阶放坡,每阶坡高宜小于8m,阶面留12m宽马道,填筑后采取绿化等措施 护坡,确保填土边坡的稳定。隧道用条石及块石可选用进、出口段分布的须家河组的长石石英砂岩,该砂岩厚 度大,储量大,其饱和抗压强度30.1MPa,可机械开采,沿线交通较方便,便于运 输。另外可选取隧道开挖的须家河砂岩弃渣加工成天然建筑材料。区内砂、砾石可采用区外的长江及嘉陵江中的砂、砾石,运

41、距较近。或采用老厂的采石场的机制砂砾石,运距23km,运输方便。另外可选取隧道开挖的石灰岩 弃渣采用机械破碎加工成天然建筑材料。隧道进口段地表水不发育,只能用自来水或长江输水上山作为施工和生活用水; 出洞口段工程施工及生活用水可用附近冲沟水,就近在冲沟拦截,各地表水体中的 水对砼均无腐蚀性。隧道进口位于重庆南岸区上新街桂花新村,须修近700m的施工便道到其南侧零 一精密仪器厂简易公路,通过该道向西1km可至上新街主公路,交通较方便。出口位于南岸区瓦房子社,无公路通达洞口,须修临时公路约0.8km到其东侧 的简易公路上,通过该道可至南山,黄桷垭等地。3.12施工监控量测隧道施工采用信息法设计施工

42、。隧道监控量测是本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量 测的数据用于指导施工,作为修改设计的重要依据。本设计主要考虑监测项目有: 拱顶下沉、净空水平收敛、地表下沉、锚杆拉拨和围岩爆破振动。应成立专门量测 小组作好观测记录,绘制观测曲线,认真分析,并及时向监理汇报,反馈到设计, 以便及时调整设计参数,制定合理的工程措施、施工量测项目及要求详相关图纸。二次模筑混凝土施作标准:各测试项目的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已产生的各项位移量已达总收敛量80%以上。对量测资料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回归位移-时间曲线,当水平收敛位移速度为 0.10.2mm/天时,拱顶位移速度为0.1mm0.15mm /天以下时一般可认为

43、围岩 已基本稳定,此时应尽快施作二次衬砌。3.13隧道施工穿越溶洞富水段预防及处理3.13.1溶洞富水段处理目的保证隧道结构和隧道施工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由于地下水的过度流失、地表塌陷、水源枯竭对附近地 表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3.13.2溶洞类型及处理措施锚喷加固处理当遇到溶洞岩壁或顶板坍塌,清除松动岩石困难,先清除洞内填充物,溶 洞水采用注浆封堵,溶洞壁采用锚喷支护(支护参数同V级支护);跨越处理当溶洞规模较大、溶洞内充填物松软,基础处理工程修建困难、耗资巨大, 或者溶洞虽小但要求不堵塞水流时,可根据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梁跨、板跨等 形式跨越岩溶地段。封闭填充处理已停止发育、跨径较小的干溶

44、洞,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填充情况, 可采用混凝土、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堵塞、充填。支顶处理当溶洞规模较大,围岩破碎,节理发育,水量较小。为保证隧道运营期间 的安全,该段隧道衬砌宜按明洞衬砌断面施作。3.13.3溶洞水的处理涵洞引水查明水源流向及其与隧道位置的关系,可通过修筑涵洞使暗河水流通过隧道段;若遇到有较大水流的暗河和溶洞时宜排不宜堵。为防止地下水流失,首先注浆堵水(见3.14)3.13.4岩溶洞穴堆积物的处理洞穴堆积物的特点是松软、下沉量大、强度低、稳定性差。当隧道必须穿越洞穴 堆积物地段时,可采用桩基、换填、注浆等加固岩体的处理措施。3.13.5岩溶地面坍塌的处理隧道中地下水渗流排

45、泄,严重时可导致岩溶地面坍陷,造成隧道开挖时坍方、涌 水、涌砂及突泥等危害。隧道通过岩溶地段时地面坍陷形成过程和突然发生所参与 的力是相当复杂的。可采用化学注浆和管棚支撑开挖,在地面采用钢筋混凝土锚固 桩稳固坍陷体,同时从地表高压注浆,阻截突泥。当溶洞不具有坍塌条件的完整顶板,其厚度大于等于洞跨度的1/2,且无明显渗、 漏水的情况下可以不处理而直接通过该溶洞。3.13.6岩溶地段隧道施工注意事项施工中采用准确、先进的地质预测、预报技术。认真测定溶洞的水量、水压,正确判定水流方向,并对涌出物进行分析,以便合 理选择注浆方式、材料、参数、工艺、设备。超前探孔表明掌子面前方溶管比较发育,探水孔出水量

46、和水压较大时,为防 止突水、突泥,采用局部预注浆截流和全断面预注浆封堵;在岩溶地段的爆破工作,做到多打眼、打浅眼,并控制装药量;在岩溶地区隧道施工中,溶洞堆积体及围岩遇水软化、泥化,后期变形比较大。因此,一定要做好现场监控量测,随时了解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和支护的动 态,使施工始终处于可控状态;为防止隧道施工可能造成的地下水严重流失、地表塌陷、水源枯竭导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做好地表水、出水点以及地表塌陷区的观测工作,必要时 对地表进行处理。3.14高压富水段注浆堵水3.14.1注浆堵水段的确定根据地质综合评判及超前探水,当掌子面前方存在高压富水区,具有较大 规模涌水,突水,对隧道结构和隧道施工

47、安全构成威胁的地段;根据地表监测数据及超前探水和超前地质预报判定:隧道涌水可能造成地 表水库严重泄漏、对居民生产生活由重大影响的井泉干枯的地段;根据地表监测数据及超前地质预报判定:隧道涌水可能引起地表严重塌陷 并对地表建筑安全构成威胁的地段;根据地质综合评判及超前探水,当掌子面前方不存在高压富水区,同时地 下水渗漏对地表环境无影响时,可取消注浆堵水。总之,在物探显示工作面前方含水的情况下,使用水平超前钻探,根据探水 孔的出水总量和单孔出水量,来确定注浆起始标准。隧道的注浆起始标准:探水 孔总涌水量大于90 L /min,则进行全断面超前帷幕注浆;总涌水量小于90L/ min, 但个别单孔出水量

48、大于30L/min时,则需对这些孔眼进行超前局部注浆;对于洞 口以内300m范围内开挖后每米每天出水量超过0.3m3和其余洞身段开挖后每米 每天出水量超过1m3的地段,进行补注浆直至满足要求。3.14.2注浆方式注浆方式采用超前预注浆、局部注浆、补注浆三种方式.具体注浆方案分为 卜列几种:超前预注浆:根据地质综合评判及超前探水,当掌子面前方存在高压富水 区,具有较大规模的涌水、突水可能,或水压相对较低但围岩差,岩体结 构性能弱,将导致岩壁失稳诱发涌突水者,采用超前帏幕注浆;开挖后开断面径向注浆:根据超前探水及地质综合评判结果,当岩体较完 整,岩体结构可保证开挖安全,水压低,水量不大时,采取开挖

49、后对洞周 围进行径向注浆堵水;局部注浆,分局部超前预注浆,开挖后局部注浆等几种,根据实际情况分 别采用;岩体完整,不处于高压富水带,洞壁淌水面积较大时,实施开挖后径向注 浆堵水;判定开挖后围岩有一定的自稳能力,且水量较小,水压低或无水压,采取 开挖后注浆;开挖后检查水压水量是否达到要求,若达不到要求,则实施开挖后径向注 浆或局部注浆;注浆后,判定开挖后围岩自稳能力情况。若不能自稳,则再预注浆;岩体完整,局部出水时,仅对出水处实施局部注浆堵水;注浆后流量仍大于控制排水量,注浆固结圈综合渗透系数大于设计控制位 或仍有局部出水点时,实施补注浆,其具体实施注浆方案根据超前地质预 报及揭示地质条件予以调

50、整。3.14.3注浆参数根据本隧道的地质情况,经计算及工程类比确定浆液扩散半径;注浆孔布置:周边帷慕注浆设3环,正面钻孔注浆封地下水;注浆压力,设计注浆压力(终压值)为23倍实测水压力;注浆范围III级围岩为开挖轮廓外4.0m,W级围岩为开挖轮廓外4.5m,V级围岩为开挖轮 廓外5.0m。正洞紧急停车带根据地质情况调整里程桩号,除非必须,否则建设在注 浆段范围以外;注浆材料:原则上采用水泥浆液和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钢管采用外径 42 壁厚4.0mm无缝钢管。对帷幕注浆段, 42壁厚4.0mm无缝钢管按以下原 则确定:V级围岩每断面布置51根,W级围岩每断面布置47根,III级围岩 每断面布置4

51、7根(此数量包括检查孔)。浆液配合比的选择要考虑岩石裂隙情况及浆液的扩散半径;一般是由试验室 通过试验确定,一般情况可选择:表8浆液选择项目注浆孔段的压水流量(l/min)1000浆液类型单液水泥 浆单液水泥 浆单液水泥浆水泥-水玻 璃浆液水泥-水玻 璃浆液水泥-水玻璃 浆液水灰比1.5:11:11:10.8:10.8:10.6:11:10.8:10.8:10.6:10.6:1水泥外加剂用量(%)氯化钙3%5%或水玻璃3%5%或三 乙醇胺0.05%及食盐0.5%水玻璃浓度( Be)3540353035水泥浆与水玻璃体积比1:0.31:0.61:0.61:0.81:0.81:1凝固时间(min)

52、30040023121注:1、水灰比为重量比,外加剂用量为占水泥重量的百分数;2、浆液浓度为起始浓度,可在注浆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3、破碎岩层无水时,采用水泥浆掺入外加剂的浆液较适宜,水灰比多为0.8: 10.6: 1。3.14.4注浆施工流程超前钻探超前钻探的目的是为了探明掌子面前方的上部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为正确选 择注浆参数和采取相应的技术参数提供依据。其主要工作内容是探测岩石的完整程 度、涌水压力和涌水量。做法是用钻机在洞内工作面上向隧洞前方钻深30m左右的 超前探孔,利用探孔进行探测和注水试验。隧道采用超前钻探的范围由地堪、设计、 业主、监理和施工五方根据现场地质情况确定。超前钻

53、探作业程序:施工准备一埋孔口管一钻探孔一测涌水压力一注水试验操作要点:1)埋孔口管:埋管钻孔的直径要大于孔口管外径,施钻要严格按设计位置、 方向进行。孔深要超出管前端0. 5m。孔钻好后将孔口管置于孔内,外露长度保持60 70cm。所有孔口管(包括注浆管)都安好后,关闭孔口阀,埋管结束。2)钻探孔:除必须按照钻孔操作要点施钻外,还要严格作好钻孔记录和岩芯 取样记录。内容有:孔号,进尺,起止里程,钻具尺寸,岩石名称,岩石裂隙发育 情况,出现涌水的位置和注水量。根据岩芯标本、岩粉浆液、钻进速度、涌漏水情 况来分析判断开挖面前方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情况,作为下一步开挖采取何种技 术措施的依据。3)测

54、涌水量及前方地下水的连通性:当遇到较大的涌水时,应停钻测涌水量, 方法是用容器按任孔口管中流出的水,用秒表计时,测得每分钟容器接到的水量。 如无特殊情况,探孔钻孔设计深度后也要测一下涌水量,涌水量小于0. 2 L/min孔 可不注浆。为了解前方地下水的连通性,在测涌水量的过程中可分别测量各单孔涌水量; 然后分别关闭其中某一孔口闸阀关闭后,测剩余探孔涌水量以及全部孔口闸阀打开 时的涌水量。4)测涌水压力:钻好孔口后关闭孔口闸阀,安上水压表,然后开闸放水,当水 压表的指针稳定时记下其读数。5)注水试验:孔钻好后,在孔口管的阀门上安上浆液混合器并连接注浆泵,启 动注浆泵向孔中压注清水,逐步加大水量和

55、压力,当注水压力达到设计注浆压力时, 维持23分钟,检查注浆系统有无串水、漏水现象,测得注水量后卸压,此注水量 即为岩石吸水量。钻孔钻孔位置要准确,施钻时钻机要尽量贴近岩面,以减小钻杆的震动:要用清水 钻进,开孔要轻加压,慢速,大水量,以保证开孔质量。换钻杆时要注意检查钻杆 是否弯曲,有无损伤,中心水孔是否畅通等。注浆根据选定的参数配制浆液,水泥浆配好后需用1mm筛过滤一遍。注浆管须先检 查,确认畅通后再接入注浆系统.注浆系统与孔口混合器接好后,开阀门,启动注浆 泵按照先稀后稠、(注浆量)先大后小、先注水泥单液浆再注双液浆的程序注浆。当 注浆压力达到设计值时,维持23分钟,进浆量达到设计数量,

56、则停止注浆,关闭 球阀,随即卸下注浆混合器及注浆系统,并用清水清洗干净。每循环注浆长度27米,预留4米止浆岩盘。检查注浆效果:所有注浆孔都注满后,钻取岩芯对注浆效果进行检查,对浆液扩散较为薄弱、 钻孔渗水量大于0. 4L/min m或一处漏水量大于10L/min的部位,需加孔补注浆,直到达到要求指标时为止。3.14.5注浆结束标准:单孔结束标准1)注浆压力逐步升高至设计终压,然后,调小泵量到设计结束时的进浆量,并 在该数值上稳定lOmin以上。2)注浆结束时的进浆量小于20L/mino3)检查孔涌水量小于0. 4L/mino4)检查孔钻取岩芯,浆液充填饱满。全段结束标准1)所有注浆孔均已符合单

57、孔结束条件,无漏注现象。2)注浆后预测涌水量小于Ima/d (洞口为0. 3m3/d)。3)浆液有效注入范围满足设计要求。4)预测岩体经注浆后可在开挖后保证洞壁稳定。3.14.6注浆工艺及要求注浆前在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岩层中进行注浆试验,初步掌握浆液充填率,注浆量、浆液配合完凝胶时间,浆液扩散半径,注浆终压等指标;孔口位置应准确定位,与设计位置的允许偏差为+5cm偏角应符合设计要求,每钻进一段,检查一段,及时纠偏孔底位置偏差应小于30cm;注浆孔开孔直径不小于108mm,终孔直径不小于90mm;钻孔和注浆顺序应由外向内,同一圈孔间隔施工;周边帷幕注浆方式应根据围岩性质和涌水量大小确定采用前进式或

58、后退式注浆;孔口设3mp 108注浆管,埋设牢固,并有良好的止浆设施;一个孔段的注浆作业一般应连续进行到结束,不宜中断,应尽量避免因机 械故障、停电、停水、器材等问题造成的被迫中断,对于因实行间歇注浆, 制止串浆冒浆等而有意中断,应先将钻孔清理至原深度以后再行复注。3.14.7注浆质量标准注浆堵水率不低于90%;注浆结石体7天单轴抗压强度不小于5Mpa;帷幕注浆厚度满足设计要求。3.14.8隧道洞身突水突泥重点预防地段表9隧道施工突水段预测表序 号分段里程地层岩性突水突泥方式及突水量左洞右洞1KO+141. 73-K0+148.04KO+147. 86-K0+156. 31T 5 3xj ._

59、.层突水突泥重点发生地段突水 发生在与煤层交接部位水量 一般81/s,最大可达171/so2K0+308. 86-K0+321.30K0+310. 16-K0+326. 38T3xj 层3KO+527. 52-K0+552. 93KO+526. 07-K0+554. 85T3xj ._.层4KO+552. 93-K0+566. 45KO+554. 85-K0+568. 20T1白云质9角聘突水突泥次重点发生地段突 水发生在裂隙发育带小型溶 洞,水量一般1201/s最大可 达3501/&5KO+566. 45-K1+616. 80KO+568. 20-K1+626. 63Tj灰岩、角 晚S、白云

60、 质突水突泥次重点发生地段突 水发生在裂隙发育带也可能 是小型溶洞,水量一般 1201/s 最大可达3001/so6Kl+616. 80-K1+716. 96Kl+626. 63-K1+732. 41T1档夹2 r ,相对隔水层,出该段时可能发 生突水突泥7Kl+813. 30-K2+852. 30Kl+831. 84-K1+851. 49T3xj ._.层突水突泥重点发生地段突水 发生在与煤层交接部位水量 一般101/s,最大可达201/&8K2+180-K2+220. 65K2+182. 63-K2+227. 28T3xj 层9K2+324. 65-K2+336. 48K2+336. 9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