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1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2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3页
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一)依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音、形、义相互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在文言文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条件。如1998年全国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大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父母”的意思。又如2001年春季招生试题“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在此之前,也许很多同学没有学过“籴”字,但它从“入”从“米”,意义自然与此相关。再结合前面一个“粜”字,是不难推断出“买进粮食”的意思。 (二)依语音推断 文言文还经常使用通假字,所以当一个字用本音本义讲不通时,我们可

2、以推断它被借用作同音的另一个字了。如“今殴民而归之农”中的“殴”本意是“打”,照此解释这句中的“殴”字显然不妥。故可推断它是“驱”的通假字。又如“甲兵顿弊而人民日以安于佚乐”句中的“顿”与“钝”字形相似,读音相近,“钝”的含义是“不锋利”,“ 甲兵顿弊”就是“甲弊兵钝”,意思是长期放弃备战,铠甲破弊,兵器也不锋利了。 (三)依语位推断 汉语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意义上常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的关系,而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这都是可供推断词义的条件。“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与”用“的位置相对,可推断出两者词性相同,意为“被任用”。1991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8题,

3、要求选择“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中“顽鲁”的正确意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蠢笨)。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就可根据“顽鲁”与上面“贤俊”相对的特点加以推断。“贤俊”是“贤能俊俏”,那么,能与之相对的只有D项了。其余几项中“鲁莽”“粗鲁”“顽皮”均指处世人品而非天生的资质,不能与之相对。(四)依语法推断文言文的语法结构有其自身的独特规律,又与现代文语法结构有着传承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规律来求得词语的正确解释。如1998年高考试题第14题“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句中的“少”究竟作“小时候”解呢,还是作“缺少”解呢?通过语法分析,我们知道“少

4、”在句中是动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B项将“少邻并”解释为“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作伴”是错误的。同样,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8题C项将诗句“风灯照夜欲三更”分析为“写了江风吹,打桅灯的动与一、三句对比鲜明”,显然,出题者故意把作主语的一个名词概念“风灯”曲解为“江风吹打桅灯”这样一个完全句了。对于这样的曲解,我们只要稍作语法分析是不难推断出正确词义的。(五)依上下文意推断大多数情况下,句子诸因素间存在一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阐释的关系,或如前面语位部分所讲存在相同相近、相反相对的关系,或存在承接、补充、暗示等关系。我们借助上下文的照应关系,就可推断词义。如“豪民气尽,以额叩地,谢不敢”(史记商君列传

5、),单看“气尽”二字,会以为是“气绝”,一命呜呼了,但从“叩地”这一动作和“谢不敢”这一语言来看,豪民显然是没死,只不过是“豪气”尽了。所以,文中的“气”应解释为“气焰”而不是“气息”。不是“气绝而死”,而是“气焰全无”。(六)依事理推断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自身的逻辑规律,即存在事理,这些基本的人情事理也是我们推断词义的根据。如“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屈原列传),教材中将“夺”解释为“强取”,将“不与”解释为“不给”,这值得商榷:上官大夫动辄就“强取”,他是否有抢劫癖呢?他“强取”还未定型的宪令草稿,目的是什么呢?恐怕只是想借宪令未定之际,篡改部分

6、内容,维护自己的利益罢了,而这靠“强取”是没有用的。由此可推断“夺”是“改动”“篡改”之意,“与”是“赞同”“许可”之意。又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乍一看“消得”似乎是“使得”之意,然转念一想,如果用此意,那“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满含对意中人责怪、埋怨之情,这与上句“终不悔”相矛盾。故我们可推断它是“值得”的意思,表现了对恋人一片不求回报、无条件的挚爱之情。(七)依常识推断读不懂文言文或曲解文意,有时不是因为词语不明白,而在于不善于调动储存于大脑中的有效信息进行联想、比较,或不懂文化常识。如1997年全国高考题第12题A项“善才绳之”,题面解释“绳”为“捆绑”,这是否

7、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从而推断出此处的“绳”是“制裁”的意思。又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18题B项“得全首领以没”,题面解释“全首领”为“保持高位”,其实,只要我们联想课文五人墓碑记中“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便不难推断定“全首领”与“保其首领”的意思应该是相似的,那么,“保持高位”也就是错误的了。附录一 古文中兼表身份和礼敬动作的词(一)兼表身份的动词在文言文里有一些动词,可以表明双方的身份、地位或等级,它们具有别上下、分尊卑、明长幼的功能。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类:表赏赐。如“赏”“赐”“赍”“颁”等。例: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缪赏。 (谏太宗十思疏)上大嘉悦,诏赐抚

8、臣名马衣缎。 (促织)抚军亦厚赍成。 (促织)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臣。(记王忠肃公翱事)表使令。如“使”“令”“命”“遣”等。例:秦王使使者告魏王。(信陵君窃符救赵) (沛公)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愚公移山)赵王于是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两类里的动词,都是上对下,尊对卑,长对幼的,而以下三类却是相反。3表进献。如“进”“献”“奏”“对“谏”“报”“呈”等。例: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信陵君窃符救赵) 我持白壁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献亚父。 (鸿门宴)相如奉壁奏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谭嗣同)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谭嗣同)

9、太后不肯,大臣强谏。(触龙说赵太后)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记左忠毅公逸事) 4表侍奉。如“侍”“奉”“事”等。例: 何守关中,侍太子。 (史记) 庞涓既事魏。(史记孙膑传)表朝拜。如“朝”“拜”“觐”“谒”等。 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五橐)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论衡)合为朝觐会同。 (封建论)上至,相国谒。 (史记)以上所说,并不是古代表明身份的动词的全部,而且有的词又是多义性的,阅读文言文时应多多注意。(二)表礼敬动作的词过去人们很重视讲礼貌,除去跪拜的礼节外,表示一般礼敬动作的词也不少。例如:1揖,长揖:都是拱手从上向下至膝

10、为礼。2唱喏(r):揖的俗称,和揖不同处是,一面作揖,一面出声致敬。旧小说常用。3抚礼、亢礼:是长揖不拜,不分尊卑的平等礼节。4拱、拱手:两手合抱以示敬意;右手在内,左手在外。5拱揖:拱手作揖。6合掌、合十:两手放胸前,十字相合,表示敬意。原为印度的一般礼节,为佛教所沿用。7执手:古时国君用以待功臣之礼。8.敛衽:敛起衣襟,表示肃静之意。古代不分男女,均可说敛衽。后来专称女子之拜曰敛衽。9万福:古时妇女对人行礼,口里说着“万福”。后来用作妇女行礼的代称。10簪笔:古代行礼时的冠饰,用毛装在五寸长的簪头上,插在冠前,表示礼敬。11磬折:像石磬一样地弯折着身子鞠躬。12侍,侍立:站在尊长的旁边。1

11、3式(轼):站在车上,俯身而扶车前的横木,表示敬意。14却行:向后退着走,表示对客人的恭敬。15侧行:偏侧着身子前进。16避席:离开座位站起来,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另外还有表示郑重和严肃的意思) 17拂席:擦拭座席上的灰尘,请客人就座,以表示敬意。18扫榻:拂除榻上的尘垢。表示对宾客的欢迎。19虚左:古代乘车以左位为尊,虚左,空出尊位。20郊迎:到郊外迎接,表示尊敬。21至门请:登门拜访。22稽首:又叫叩首,俗称“磕头”。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多时方起。23.为寿,上寿:古时敬酒爵于尊者之前,一面致词祝颂,叫“为寿”或“上寿”。24.走:跑。古代臣见君要快步走,这是一种礼节。25拜:古时表示恭敬

12、的一种礼节,又叫拜手,惟拱弯腰而已,如今之揖;后指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为拜。附录二 古代汉语数的表达与现代汉语比较,古汉语的表达有许多特殊的地方,了解和掌握古汉语数的表达特点及规律,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大有裨益。基数 基数词是古代汉语表数的基础。古汉语中绝大部分基数词沿用至今,凭现代汉语口语常识及口语习惯就能理解。如: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二子”即两个儿子;“二山”即两坐山。但有两种情况现代汉语里已不采用,值得注意:1整数和零数间嵌入一个“有”字读作“又”字,表示整数和零数的关系。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为政)“十有五”即十五。2两个数之间的零位不用“零”,如现代

13、语说“一百零五”,古代说“一百五”。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寒食。 (荆楚岁时记)“一百五”是“一百零五”,不是今天说的“一百五十”。(二)序数古代汉语序数词形式上与基数词无甚差别,但充当序数的一般是序列性列举的一组基数,而且数词后往往有相同的词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三”后省略了动词“鼓”,“一”“再”“三” 序列性数词列举,所以是序数。再如: 一曰治亲,二曰报功,三曰举贤,四曰使能,五曰存爱。(礼记大传)“曰”前“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按序排列,故为序数。古汉语中,也有用“第基数词”表序数的,只是较为少见,如:此印者才华,则第二板已具。 (沈括活板)(三)分

14、数古汉语分数表达形式灵活多样,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分母分之分子。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 (汉书地理志)这种形式沿用至今,成为现代汉语的分数表达式。 分母分名词之分子,如:方今大王之众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不能十分吴楚之一”,即不足吴楚的十分之一。 分母名词之分子。如:大都不过三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三国之一”即国都的三分之一。 4分母之分子,如: 然民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 (洪亮吉治平篇) “十之一二”,指“十分之一”至“十分之二”。 5分母分子。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王安石褒禅山记)“十一”即“十分之一”。 这种形式极易跟现代汉语基

15、数词混淆,但结合语境还是不难区别的,因为这种分数形式绝大部分出现在表比较的语境中,且多数分母为“十”或“什”。 (四)约数 约数是表示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的大概数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约数表示方法如下: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来表示约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诗经实际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诗三百”,取其约数。 2用相邻近的数字表约数,这种形式也是现代汉语约数的基本形式之一。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沈括梦溪笔谈) 3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约数。如: 未至匈奴陈二里所,止。 (史记李将军列传) “二里所”即二里左右。 一车炭,千余斤。 “千余斤”即“一千多斤”

16、。 (白居易卖炭翁) 4在基数前加“且”“将”“约”“几”“盖”“可”等表约数,这种约数往往是表示比实际数略少的近似数。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年且九十”,即年龄将近九十岁。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贾谊论积贮疏) “几四十年矣”,差不多是四十年了。 (五)虚数 虚数不是实际的数字,带有夸张的性质,虚数和约数不同,约数与实际数目相差不远,而虚数和实际数目关系不大,甚至全无关系。 1古汉语中“三、五、七、九”及其倍数常作虚数,一般表示“多”。如: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三”言多次。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楚辞离骚) “九死”,指多次死去。 军书十二卷

17、,卷卷有爷名。(木兰诗)“十二卷”,许多卷。2.十百千万等也常用来表示虚数,如: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史记淮阴侯列传)“千虑”形容考虑得多。(六)倍数古汉语的倍数表达与现代汉语差别不大,一般是在基数词后加“倍”字,如果是一倍则单用“倍”表示,“一”省略。如: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孙子攻谋)“十”“五”后省“倍”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容易看出。“倍”表示“一倍”。此外,古汉语中还有并举两数,以其乘积表数。如:三五之夜,明月半墙。(归有光项脊轩志)“三五”之积为十五,“三五之夜”指阴历每月十五的夜晚。附录三常用120个

18、文言实词爱i(1)名词。恩惠。古之有遗爱也。 (左传)(2)动词。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喜爱。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齐桓晋文之事章)怜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六国论) 通“”,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章) 安n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论语述而)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全。谢庄遂安。 (冯婉贞)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季氏将伐颛臾)(2)动词。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曹刿论战)

19、安放,安置。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失街亭)使安定。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3)代词。哪里,怎么。沛公安在? (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被 1.bi(1)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2)动词。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遭受,遇到。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论积贮疏)施加,施及。去乱而被之以治。 (荀子不苟)(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2p,通“披”。动词。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被坚执锐。 (陈涉世家)披散,披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20、。 (屈原列传)倍bi动词。加倍。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五蠹)增加。焉用亡邻以倍郑。 (烛之武退秦师)背向。管仲反,人,倍屏而立,公不与言。 (管子中匡)违背。倍道而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荀子天论)背叛。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2)量词。照原数加一次。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 (治平篇)(3)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本bn名词。草木的根。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估有根无树。 (芙蕖)草木的干茎。摇其本,以观其疏密。(种树郭橐驼传)根本。父母者,人之本也。 (屈原列传)本业,指农桑。强本而节用。 (天论)稿本

21、。今存其本不忍废。 (后序)版本。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奏本。别具本章。 (狱中杂记)(2)量词。草木花卉一株称一本。新松郁郁三千本。 (陆游诗)书籍一册称一本。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3动词。推究本原,考查。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欤。 (伶官传序) (4)形容词。原来的。 刘媪本姓实存。 (汉书) (5)副词。本来。 本在冀州之南。 (愚公移山) (6)复合词。本心:指心的自然状态,本性(即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此之谓失其本心。 (鱼我所欲也) 鄙b (1)名词。边界地方。蜀之鄙有二僧。 (为学)(2)动词。以为边界(边邑).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

22、秦师)轻视。孔子鄙其小器。 (训诫示康) (3)形容词。鄙陋,见识浅,庸俗。肉食者鄙。 (曹刿论战)(4)复合词。鄙人。a.自称的谦词。唐谢曰:“鄙人不知忌讳。” (史记冯唐列传)b.鄙俗,不开化的人。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荆轲刺秦王)c.乡下人。余睹将军悛悛(质朴的样子)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史记李将军列传)鄙贱,粗野而又地位低微。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廉颇蔺相如列传)兵bng (1)名词。兵器。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过秦论)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战略战术公不论兵,心不困。 (战国策)战争。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2)动词。侵略。无岁不

23、受兵。 (十八史略)以兵器杀人。左右欲兵之。 (史记)(3)复合词。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用铜、玉或木石等制成,状如虎,又称虎符,剖成两半。国君和统帅各掌握一半,以便对证。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 (信陵君窃符救赵)病bng (1)名词。重病。君之病在肠胃。 (扁鹊见蔡桓公)弊病,缺点。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训俭示康)动词。生病。凡人不病则不畏惧。 (订鬼)使成病态。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病梅馆记)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论语)受困。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语)损害。无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 (史记货殖列传)动词。责备,羞辱。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以

24、俭为诟病。 (训俭示康)(3)开容词。困苦。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疲劳。今日病矣,予助苗第矣。 (揠苗助长)曾g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曾经,已经,才。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居易忆江南)2Zng名词。指与自己隔着两代的亲属。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 (治平篇)(2)动词,通“增”,增加。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副词。表意外。竟然,居然,简直。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愚公移山)察ch(1)动词。细看。徐而察之。 (石钏山记)看清楚。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齐桓晋文之事)详审。向察众人之议

25、,专欲误将军。 (赤壁之战)明察,了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考察后加以推荐。察臣孝廉。 (陈情表)(2)形容词。精明。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东方朔答客难)(3)叠词。察察:洁净的样子。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屈原列传)朝1.cho(1)动词。朝见,朝拜。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 (左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拜访。 临邛令缪为恭敬,日往朝相如。 (史记)归。江汉朝宗于海。 (尚书)(2)名词。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指整个王朝,也指某一皇帝的一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政事。期年不听朝。 (吕

26、氏春秋)(3)介词。对,向。坐南朝北。2Zho(1)名词,早晨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2)量词。天,日。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孟子告子下)乘1.chng(1)动词驾,坐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升,登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涉江)冒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连接,一个接一个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2)介词,趁着,凭借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2.shng(1)名词。一车四马的总称然秦以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过秦论)佛教的教派和教法。大乘佛教。春秋时晋国的史记叫“乘”。后称史记为“史乘”。晋之乘

27、,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 (孟子离娄下)(2)量词,辆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信陵君窃符救赵)(3)数词,四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殽之战)诚chng(1)名词,诚心诚意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2)副词,表肯定,确实,的确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3)连词,表假设推论,果真,如果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隆中对)除ch(1)名词。台阶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苏武传)殿阶。登自东除。 (张衡西京赋)门屏之间。扶辇下除。 (汉书)(2)动词去掉,除去。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修治,清理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五人墓碑记)拜官授职予除

28、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辞c(1)名词。诉讼的供词。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托辞,借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命令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之战)一种文体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 (谭嗣同)言辞,文辞。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2)动词告别,辞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推辞,不接受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信陵君窃符救赵)计较大礼不辞小让。 (鸿门宴)说话。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 (赤壁之战)(3)复合词。辞令:应酬的

29、语言、文辞。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从1. cng(1)动词跟随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狼)依顺,听从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参与,参加弟走从军阿姨死。 (琵琶行)追赶佯北勿从。 (孙子军争)依傍,紧挨着樊哙从良坐。 鸿门宴)采取某种原则.从宽从严从简.(2)介词,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2.zng()名词。指堂房亲属。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随从的人.其从如云. (诗经)副职。魏以九品正从。(文献通考)()形容词。从属的。从犯。zng通“纵”。名词。南北方向,也特指合纵的盟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形容词。直的。

30、横纵其亩。(诗经)殆di(1)形容词。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庄子秋水)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通“怠”,懒惰。农者殆则土地荒。(商君书农战)(2)副词表测度或不肯定。大概,恐怕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表约略,几乎,接近,差不多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当Dng(1)动词。两者相抵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捕蛇者说)抵御,抵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占据,把守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蜀道难)主持,执掌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判决,判罪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陈涉世家)应当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

31、(赤壁之战)承担。当仁不让于师。(论语)阻,拦。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2)介词。表处所,对着,面对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辞)表时间,值,在,正在当是时也,商君佐之。(过秦论)(3)副词表必然,必定,一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孔雀东南飞)表时间的未来,将,将要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dng(1)动词。符合惴惴恐不当意。(促织)当作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以为。我当是相公呢!(2)形容词,适宜,恰当此殊未当。(采草药)道do(1)名词。道路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途径,方法此五者,知胜之道也。(谋攻)风尚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思想,学说既加冠,

32、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道理,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庖丁解牛)好的政治措施和局面,道义。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意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2)动词。取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走路,赶路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赤壁之战)说,讲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通“导”,引导,疏导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货殖列传序)料想。故园谁道有书来?(曹松诗)得1.d(1)名词。收获。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心得,体会。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游褒禅山记)(2)动词。取得,获得。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具备。

3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能够。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完成。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通“德”,感恩。为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 (3)形容词。融洽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记王忠肃公翱事)对,正确此言得之。(六国论)得意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史记管晏列传)(4)复合词。得无:莫非、恐怕。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怎能不。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di副词,必须、应该.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度1.d(1)名词。计量长短的标准。宁信度,无自信也。(郑人买履)限度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制度,法度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气度

34、,常态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荆轲刺秦王)(2)量词,次,回,个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3)动词谱写,创制(歌曲)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姜夔扬州慢)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2du(1)动词。丈量,计算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治平篇)推测,估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考虑。度义后动。(答司马谏议书)恶1.(1)名词.坏事,罪恶.不幸吕师孟构恶在前.(后序)坏人,恶人。元恶不待教而诛。(荀子)(2)形容词。丑陋。状貌甚恶。(史记)不好。廉君宣恶言。 (廉颇蔺相如列传)险恶,凶狠。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后序)2.w(1)动词。憎恨。尝问衡天

35、下所疾恶者。(张衡传)厌恶。所恶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嫉妒。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赤壁之战)中伤。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2)形容词。耻。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孟子)非fi(1)形容词。不对的,错误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2)动词。讥评,责难,认为不对。是已而非人,俗之同病。(刘开问说)用在判断句中,相当于“不是”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无,没有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3)副词多用在叙述句、描写句中,相当于“不”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风俗云。(训俭示康)除了,除非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赤壁之战)(4(

36、复合词。非常。不平常,意外事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异乎寻常的,特殊的。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五人墓碑记)复f(1)动词。回来昭王南征而不复。(左传僖公四年)恢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师说)回答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报复(伍员)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左传定公四年)通“覆”,遮盖,盖上复之以掌,虚若无物。(促织)(2)形容词夹层的,双层的。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孔雀东南飞)繁复,重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3)副词,再,又,还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赤壁之战)(4)复合词。复算:算帐,追究。

3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负f(1)动词。以背载物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担负,担当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仗恃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壁。(廉颇蔺相如列传)辜负,对不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背弃,违背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覆盖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享有。久负盛名。蒙受,遭受。废上之法制者,必负以耻。(管子法萦)亏欠,拖欠。负债累累。(2)名词。失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谋攻)担子。昭公另奔,民如释重负。 (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盖1. gi(1)名词。车盖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器物的盖子合盖隆

38、起,形似酒尊。(张衡传)(2)动词。遮盖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胜过,压倒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赤壁之战)(3)副词。表肯定判断,原来是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表推测性判断,大概未几,敌兵果舁(y)炮至,盖五六百人也。(冯婉贞)(4)语气词,用在句首,不译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捕蛇者说)2 h疑问代词,通“盍”,何,怎么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故g(1)名词。缘故,原因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事故,变故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报刘一丈书)旧交,老朋友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2)形容词。旧有的,原来的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赤壁怀古)衰老弟走从军阿姨死,

39、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3)副词故意,特意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信陵君窃符救赵)过去,从前轩东故尝为厨。(项脊轩志)仍然、仍旧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赤壁之战)本来此物故非西产。(促织)这种东西本来不是山西特产。(4)连词,所以故木受绳则直。(劝学)(5)动词。死亡。 病故|物故(6)复合词。故事:旧例。有开懋勤殿故事。(谭嗣同)固g(1)名词,险要的地势秦孝公据殽函之固。(过秦论)(2)动词巩固,安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天时不如地利)坚守,安守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廉颇蔺相如列传)(3)形容词。固执,顽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坚固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赤壁之战)

40、坚决,坚持蔺相如固止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副词。表本来,原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表确然,确实,实在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表让步,固然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报任安书)顾g(1)动词。回头,回头看相如顾召赵御史曰。(廉颇蔺相如列传)看,视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促织)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关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照顾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顾虑,考虑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2)连词表转折,只,只是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荆轲刺秦王)表反问,反而,难道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归

41、gu(1)动词。女子出嫁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返回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归还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归属,归依江表英豪咸归附之。(赤壁之战)归到一处,汇聚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赤壁之战)(2)名词。归宿,结局。法无异辙,殊途同归。(五灯会元)(3)复合词。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家省亲。吾妻归宁。(项脊轩志)国gu(1)名词。国家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诸侯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国都,京城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地区,地域逝将去女,适彼乐国。(硕

42、鼠)国事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封地。孟尝君就国于薛。(2)形容词。国家的,本国的。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后序(3)动词。立国。不有君子,其能国乎?(左传)过gu(1)动词。走过,经过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胜过,超过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促织)拜访,探望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到,来到一日,大母过余。(项脊轩志)犯有过错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责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过时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采草药)(2)名词,过失,过错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3)副词,过分,过于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何

43、1.h(1)代词。什么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哪里,什么地方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怎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副词,多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3)助词,即今“啊”字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孔雀东南飞)1.h动词,背、扛尔牧来思,何蓑何笠。(诗经小雅无羊)恨hn(1)名词。怨恨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悔恨。不知戒,后必有恨。(荀子)(2)动词。遗憾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怨恨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合词。恨恨:惆怅,悲伤。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孔雀东南飞)胡h(

44、1)名词古代泛指西部和北部的各少数民族,秦汉时多指匈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兽类颔下的垂肉狼跋其胡,载疐(zh)其尾。(诗经豳风狼跋)(2)代词。什么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为什么,怎么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患hun(1)名词。忧患,祸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赤壁之战)讳忌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病。茜有眼患。(南史江茜传)(2)动词。担忧,忧虑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蔺相如列传)危害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谋攻)厌恨。赵宣子骤谏,公患之。(国语)生病。时有患疟疾。(晋书)或hu(1)代词

45、,有的(有的人,有的事物)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六国论)(2)副词。也许,或许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时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送东阳马生序)(3)连词,如果,假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三峡)疾j(1)名词。病,指常病,轻病。寡人无疾。(扁鹊见蔡桓公)痛苦,疾苦凡牧民者,必知其疾。(管子)毛病,缺点必为有窃疾矣。(公输)(2)动词。患疾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厌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痛心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痛恨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齐桓

46、晋文之事)妒忌,通“嫉”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孙膑)(3)形容词。急速,快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强,猛烈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及j(1)动词。追赶上怀王悔,追张仪,不及。(屈原列传)到,到达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殽之战)涉及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触龙说赵太后)比得上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接近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指南录后序)(2)连词,表并列,和,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荆轲刺秦王)(3)介词和,同,跟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趁着之时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触龙说赵太后)即j(1)动词。靠

47、近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氓)登上(帝位)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书苏武传)(2)副词表时间的相连,相当于“立即”“就”“就要”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加强肯定作用,相当于“就是”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3)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表让步,相当于“即使”“纵使”“就算是”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促织)(4)介词,表时间、地点,相当于“当”“就在”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既j(1)动词,完了,尽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韩愈进学解)(2)副词表时间的过去或动作

48、的完成。已经,以后。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过秦论)表时间或行为承接,“不久”“一会儿”“后来”,有时“既而”连用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表范围。“全”“都”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苏轼赤壁赋)(3)连词。既然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既且,既又,表两种情况同时存在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谋攻) (4)复合词。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前赤壁赋)假1.ji(1)动词.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凭借,借助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宽容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荆轲刺秦王)给

49、予汉人未可假大兵权。(谭嗣同)(2)形容词。虚假,假装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非正式的,代理的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项羽本纪)(3)连词,相当于“如果”“假如”,多“假使”“假令”连用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报任安书)(4)复合词。假借:宽容,原谅。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荆轲刺秦王)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送东阳马生序)2.ji名词,假期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孔雀东南飞)间1.jin(1)名词。门缝,夹缝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中间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2)量词,房屋的最小单位安得广厦

50、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jin(1)名词。空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机会至京口,得间奔真州。(指南录后序)(不多)时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2)动词。离间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间隔,隔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副词表时间,有时,偶然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状态,从小路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侯生乃屏人间语曰。(信陵君窃符救赵)见1.jin(1)动词。看见,看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会见项伯即入见沛公。(鸿门宴)谒见,拜见曹刿请见。(曹刿论战)召见,接见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2)名词见识,见解汝真女子之见。(失街亭)看见的东西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游褒禅山记)(3)代词,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有所动作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4)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2.xin(1)动词。引见,使见杀鸡为黍而食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