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2)_第1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2)_第2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2)_第3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2)_第4页
宏观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六章 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重点(zhngdin): 1.了解西方关于经济增长的一般知识; 2.认识经济增长的哈罗德多马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 共三十六页 一、经济(jngj)增长理论一般: 1. 经济增长的含义: 经济增长一般定义为产量的增加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这里的产量既是指宏观经济的总产出水平,也可以是人均产量。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下的定义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的相应的调整的基础上”。共三十六页 库兹涅茨下的经济增长的定义包含了三方面含义: 一是经济增长集中表

2、现(bioxin)在生产能力(即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上(亦指人均GDP增长率的提高); 二是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三是经济增长的充分条件是制度意识的相应的调整上(即建立在相应的制度创新基础上)。共三十六页 2. 经济增长的衡量: 经济增长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衡量,其公式为: Gt = ( Yt Yt-1)/Yt-1 其中Gt为t期经济增长率,Yt为t期总产量,Yt-1为上一期总产量. 3. 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 库兹涅茨提出了经济增长六个方面的特征: a. 按人口计算(j sun)的产量的高增长率; b. 生产率本身的增长也是迅速的(包括劳动生产率和其它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共三十六页 c

3、. 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农业向非农业,工业向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的转移); d. 社会(shhu)结构与意识形态的迅速变化(如城市化,教育与宗教分离等); e. 经济增长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大(包括发达国家向世界其它地方延伸,使世界都卷入增长之内,形成一个统一体); f. 世界上经济增长的情况是不平衡的(包括占世界大多数人口的国家经济增长远低于现代技术潜力可达到的最低水平,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等)。共三十六页 库氏提出(t ch)的这六个特征中,前两个是总量变化特征,中间两个是结构转变特征,后两个是增长向世界扩展表现出的特征;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4.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不少学者

4、认为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经济增长主要是指一定时期产量的增长;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定时期包括产量增长在内的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包括一国国民生活质量的堤高,社会制度与结构的优化,文化科学水平的进步,技术水平提高和环境的改善等。共三十六页 5. 经济增长的源泉(yunqun): 经济增长的衡量最主要是产量增加,它可拟用宏观生产函数来表示: Y = A F (K.L) 其中:Y是总产量,A代表技术,F表示产量与生产要素的函数关系,K是资本,L是劳动。 从增长率角度,可将上式写成: Gy = GA + GK + GL 其中Gy是产量增长率,GA是技术进步增长率,GK是资本

5、增长率,GL是劳动增长率; 、为参数,分别指资本产出和劳动产出的弹性。 可见,经济增长的源泉是:劳动,资本和技术。共三十六页 (1) 索洛对经济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索洛(1987年因在经济增长理论方面的杰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认为经济增长的源泉来自两方面:一是生产要素包括劳动(lodng)和资本的增加;二是技术的进步,表现为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他提出的经济增长公式(模型)为: Gy = dY/Y = + (dK/K )+ (dL/L )+ dA/A 其中:dY/Y为产出增长率,dK/K为资本增长率,dL/L为劳动增长率。 为资本产出弹性系数即资本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 为劳动产出系数即

6、劳动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共三十六页 如果生产函数是规模收益不变,则: + = 1 经济增长公式也可为: dY/Y = (dK/K )+ (1- )(dL/L) + dA/A 索洛运用上述(shngsh)公式对美国19091940年经济增长进行了研究。这一时期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2.9%,其中由资本增加引起的增长率为0.32%;由劳动增加引起的增长率为1.09%;由技术进步引起的增长率为1.49%。 在整个2.9%的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大,为51%;劳动增加的贡献率为38%,而资本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1%。共三十六页 由此索洛得出的结论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因素中,技术进步是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

7、的因素。 (2) 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在上世纪60年代(nindi)曾受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的委托,对美国20世纪来的经济增长作了详尽分析。他同样也把经济增长因素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两类。不同的是,他又在此基础上把经济增卡的具体因素归结为七个方面。共三十六页 其中生产要素投入增加方面,包括劳动就业人数及年龄性别构成,工作时数,就业人员教育程度,资本存量规模;生产要素生产率方面,包括知识进步,资源配置改善(gishn),规模经济等。 丹尼森对美国19291969年GNP增长考察得出:按人平均年增长率为3.41%,其中要素投入量带来的增长率为1.82%;要素生

8、产率提高带来的增长率为1.59%。也就是全部3.41%的增长率中要素投入量增加的贡献占53.4%,要素生产率提高的贡献占46.6%。共三十六页 丹尼森考察进一步得出:在全部人年均(nin jn)经济增长率3.41%的要素增加量的贡献中,劳动增加占全部的72%,其他要素增加仅占28%;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中,知识进步占全部的60%,其他如资源配置改善、规模经济节约等因素仅占40%。 可见,丹尼森强调知识进步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里的知识不仅是技术知识,也包括管理知识)。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知识进步的作用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因此,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发展教育、发展科技、提高管理水平、促进知识

9、进步。共三十六页 (3) 库兹涅茨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zhyo)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存量的增长 二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是经济结构的转变 共三十六页 库兹涅茨与丹尼森的不同在于他十分重视经济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yngxing)。库兹涅茨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变动地缓慢。如传统的农业束缚了大量的劳动力,传统的生产技术阻碍着经济增长;同时由于经济结构变化慢,造成消费水平低,不能对制造业、新产业提出新的要求,从而也就不能对经济增长给以刺激。共三十六页 在经济增长与收入

10、分配的关系上,库氏还提出了“倒U假说”。 这一假说表明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非农业部门的扩大,人们的收入差距或不平等程度不断加剧;随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由于农业比例下降(xijing)而占被支配地位时,部门之间不平等即收入差距又逐步缩小.这种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反映在图形上(如图所示),如同倒U形状,故被称为“倒U假说”。共三十六页 二、经济增长模型: 1. 哈罗德多马模型: 这一模型是上世纪40年代分别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提出。 (1) 模型的基本假设: a. 整个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chnpn)(消费品或资本品); b. 生产要素为劳动和资本两种; c. 技术水平

11、不变; d. 固定技术系数且规模收益不变; e. 人口或劳动的增长率为常数;共三十六页 f. 储蓄是国民收入(gumnshur)的函数,即S = sY,或储蓄率:s = S / Y,且是外生变量; g. 没有资本折旧,即总投资与净投资相等或资本增量等于投资。 (2) 模型的基本公式: G = s / c 其中,G为经济增长率,s为储蓄率即储蓄占收入比例:S/Y,c为资本产出比即单位产量所需资本量:K/Y。 该公式表明:经济增长率等于储蓄率除以资本产出比。其它条件不变,经济增长率与储蓄率成正比关系,与资本产出比成反比关系。共三十六页 例如:当储蓄率为:s = 15%,资本产出比为:C = 3时,

12、 G = 15%/3 = 5% 即经济(jngj)增长率为5%。 又如:当资本产出比不变,储蓄率s = 18%时,G = 18%/3 = 6% 即经济增长率随储畜率增加而提高到18%。 可见哈罗德模型强调的是储蓄或资本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共三十六页 (3) 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为了说明(shumng)经济短期或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哈罗德又提出了实际经济增长率,有保证经济增长率和自然经济增长率概念. 实际增长率是指实际发生的经济增长率,它由实际的资本产出比,实际的储蓄率所决定的增长率,即GA= s / c。 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合意的增长率,它是由企业家认为适合的资本产出比和满意的储蓄率

13、决定的增长率。即GW= sd / cr ,也被认为是长期中理想的增长率。共三十六页 自然增长率是指长期(chngq)中人口增长和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最大增长率。它是由最适宜的储蓄率(so)和合意的资本产出比(cr)所决定的,即Gn= so / cr。 哈罗德认为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条件是: GA = GW = Gn 如果 GA 不等于GW 经济就会出现短期波动。 当GA GW时 经济就会出现积累性扩张。 当GA Gn时 经济将会出现长期停滞 当GW 0,即实际投资 持平投资,人均资本(zbn)量增加; 当k 0,即实际投资 (n+ )k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即 k0,被称为资本的深化;人均储蓄中用

14、于满足工人增加所需资本和折旧资本的部分,即(n + ),被称为资本广化.新古典增长模型基本公式也可表示为: 资本深化 = 人均储蓄 资本广化 (3) 经济(jngj)增长的稳态分析:共三十六页 a. 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 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稳态,是指一种长期均衡(jnhng)状态。即人均资本达到均衡(jnhng)值(即 k = 0)并维持均衡不变,在忽略技术变化条件下,人均产量也维持稳定状态。可用新古典增长模型公式表示经济稳态的条件: sy = ( n + )k 或 k = sy -( n + )k = 0共三十六页 由于 k = K / N,资本存量必须与劳动一样按人口增长率n增长,经济稳态

15、公式为: Y / Y = N / N = K / K = n 这就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关于经济稳定增长的基本公式或经济平衡增长路径公式。 用图形(新教材P138图)也可说明经济增长的稳态: 横座标为人均资本量即k,纵座标为人均产量即y。(n+ )k为持平投资(tu z)或资本广化曲线,y = f(k)为人均生产函数曲线,sf(k)为人均储蓄或人均投资曲线。共三十六页 图中A为人均储蓄与资本广化(人均持平资本量)的交点,此时人均储蓄等于资本广化,即资本深化为零(k = 0)。表明经济处于稳态。 kA是均衡时的人均资本量,syA为均衡时人均储蓄量,yA为均衡时人均产量。 经济处于A左面,表示存在资本深

16、化,即 k0,人均资本有增加(zngji)趋势;在A右面表示存在负资本广化即 k0,表明人均储蓄不能满足资本广化(持平资本)要求,人均资本量具有减少趋势。只有在A点即 k=0时经济处于稳态。共三十六页 b. 储蓄率的增加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 储蓄率增加可导致稳态条件下的人均资本(zbn)量和人均产量的增加。(如图所示)。 c. 人口增长对经济稳态的影响: 其它条件不变,人口增长率的提高会引起均衡条件下的人均资本量和产量的减少。(如图所示)。 d. 资本的黄金率水平: 由于储蓄率可以影响稳态的人均资本量,进而影响稳态的人均产出量,而从社会来看产出又用于消费和积累两个方面;这就存在着一个如何处理

17、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问题。共三十六页0yyk0k(n+ )kSf(k)(n+ )kSf(k)Sf(k)(n + )kkkkK储蓄率增加(zngji)的影响:人口(rnku)增加的影响:k0yy(k)(n + )kk*资本的黄金律水平:AE共三十六页 西方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提高人均(rn jn)消费水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基于这一认识,经济学家费尔普斯于1961年提出了与人均(rn jn)消费最大化相联系的人均(rn jn)资本应满足的关系式即: f ( k* )= n + 这一关系式被称为黄金分割律。其基本内容是:若使稳态人均消费达到最大,稳态人均资本量的选择应使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这里假定不存在折旧),即f (k*)=n 。 也可用图形来说明资本的黄金律水平。共三十六页 图中,人均(rn jn)产出曲线与资本广化(人均(rn jn)持平资本)线最大距离即平行于资本广化曲线且与人均(rn jn)产出线相切时的A点,切点A的斜率即为资本广化曲线斜率,其数学意义为此时人均资本(k*)的一阶导数。 A点时的人均资本量k*G为黄金律水平的资本量;Ak*G直线上下两段之比为稳态下收入用中用于消费最大化时消费与与积累之比.即此时储蓄率调整到最佳状态(图中E点)。共三十六页三、新增长理论(自学) 自学主要了解(lioj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