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 (2)_第1页
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 (2)_第2页
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 (2)_第3页
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 (2)_第4页
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读经典古诗,品端午文化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六幺令天中节 (宋苏轼) 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

2、日,更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节日简介“端午”一词的由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缘起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又称为夏节。风土记就说过:“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释 名 从字面上来讲,端午还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称。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 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

3、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 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还有一种说法,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改五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端午节的各种别称 端阳节是端午节的别名之一。端午节是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一个。每一个名称,都代表了人们对端午这个传统节日的一种独特理解。国画端阳佳节别 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 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 重午

4、节、天中节、夏 节、五月节、 菖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入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解粽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

5、,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解读端午节起源诸说端午节何时起源?长期以来聚讼纷纭,至今仍在争论不休。起 源古人对端午节论述影响较大的学说有三:源于浴兰节说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汉文帝时礼学名家戴德选编的大戴礼记夏小正中云:“五月,煮梅,为豆实也,蓄兰为沐浴也。”屈

6、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恶日”说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义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以除瘟、驱邪、求吉祥,因而出现了相关的文化活动,形成了颇有特色的端午节。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

7、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追念历史人物说 历史文献是舞文弄墨者把自己爱和恨的记录留给后人的纪念品。东汉苍悟太守陈临(后汉书)有五月五日迎伍子胥的习俗(曹娥碑)而晋地有追念介子推之说(琴操)纪念屈原说 战国时期,屈原实施政治改革的主张未能实现,遭奸佞,之人诽谤诋毁,先后被两次流放,后楚国灭亡,屈原内心痛苦,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各种风俗,以此来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说 伍子胥是使吴国成为霸主的重要辅臣。在吴越争霸中,越国大败。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后吴王夫差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

8、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纪念曹娥说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东晋虞预在会稽典录中,记录了江浙五月五日纪念曹娥之俗。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赛龙舟习 俗竞渡曲唐刘禹锡 作者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意。事见图经。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百胜本自

9、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吃粽子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粽子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当时主要有两种粽子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到晋代,端午食粽子成为全国性风俗,“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这是西晋周处所作风土记一书中的明确记载。当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 称“益智粽”。粽子的由来的制作方法五彩长命缕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

10、、蜈蚣、蜘蛛、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挂艾草菖蒲榕枝 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艾虎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 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饮酒(雄黄,菖蒲)戴香包端午节的文化内涵?纪念屈原 对生活最为朴质的热爱与追求:幸福健康祛恶赛龙舟吃粽子悬艾菖饮雄黄酒佩香囊戴艾虎画额五彩线意 义 怀恋先贤,精神的自我升华:屈子精神。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亦

11、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琢谓余以善淫。离骚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颂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哀郢屈子精神浓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坚持正义,追求真理的勇气深沉不渝的爱国精神屈原塔北宋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