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_第1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_第2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54 页 共 NUMPAGES54 页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 诗歌鉴赏 理解(经典版)带答案解析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素材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理解( ( 经典版) ) 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古诗,完成练习。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具”的意思是_。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

2、更有味道了。(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聊_,聊_。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2课内阅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1)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作者是_代的_。体裁是_,“卜算子”是_,“送鲍浩然之浙东”是_。(2)“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抒写了词人_。这句既写送_,又送_,表达了词人对_的留恋,对_的深情。(3)“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这两句写出了词人_溢

3、于言表,对友人鲍浩然的_也隐藏在词句中。(4)“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几句中,词人把水比作_,把山比喻为_巧妙形象地描绘出眼前这幅_。3阅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不一样的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季节)的雨。(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3)从全诗来看,诗人所描写的雨是(_)。A.和风细雨 B毛毛细雨 C连绵阴雨 D疾风骤雨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 四个字和“_”三个字给出了答案。4阅

4、读春雪,感受韩愈笔下不同的景。春 雪唐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芳华”在诗句中指的是( )。(2)“都”和“惊”分别写出了诗人内心的_和_之情。A.失望 B焦急 C欣喜 D遗憾(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描绘的景象。(4)这首诗用了_的修辞手法,我是从“_”和“_”这两个字体会出来的,这样写的好处是:_(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_,_”有异曲同工之妙。5阅读短文,回答问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1)对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5、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B.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2)“_”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3)说说“不畏泘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古诗赏读。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1)把这首诗写完整_,_。这首诗的作者是_诗人_。(2)解释词语:题:_缘:_不识: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

6、。(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 )A.对复杂的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它方面。B.对复杂的事物,应多角度观察,多方面调查了解,抓住主要的方面思考。C.对复杂的事物,既要多方面观察,又要亲身去体验,去分析p 。7阅读天地。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1)诗中表明季节特征的诗句是_。(2)试赏析诗句“儿童急走追黄蝶”。(3)动静结合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p 。8诗歌鉴赏。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7、(1)诗人分别从_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_,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_。(3)这首诗中蕴含的道理是()A.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B.看事情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应该深入地了解。C.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9课外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首句用“_”和两个“_”字组合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诗人的主观感受。渲染出诗人_。(2)“_”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3)“_”以下全是想象,猜想重阳佳节到来的时候,亲人们也一定同往年

8、一样登高饮酒。这样紧扣了诗题中的“_”字,也点明了第二句中提到的“_”的具体内容了。(4)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体会。10课内阅读。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1)在诗的前两句中,“沙如雪”、“月如钩”描绘了边塞月夜怎样的景色?(2)诗的后两句,诗人通过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们怎样的思想感情?(3)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方法?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你知道这首诗写得是什么节日的事吗

9、?当时有什么风俗?(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人们写文章表达思念情感时引用上面诗句最多的是哪一句?12课外阅读(一)。清明唐杜牧清明 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 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清明:节气名,在阳历每年 4 月 4 日或 5 日。酒家:酒店。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后人遂以它来命名以产酒著名的地方。(1)解释加下划线的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_路上行人欲断魂。_借问酒家何处有。_牧童遥指杏花村。_(2)诗的第一、二句交代了写作的时间是_,天气是_,作用是_(3)行人为什么“欲断魂”呢?(4)行人问牧童什么?牧童回答了吗?13阅读这首现代诗,根据所学知识

10、,回答问题。汨(migrave;)罗怀古他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1)很多古诗句包含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照样子,填空。(春节)-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清明节)-_,_。_-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_-_,_。(2)你能读出这首现代诗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吗?人物故事:_节日习俗:_14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注释】下:

11、指出兵。白登:古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汉代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1)这首诗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何作用?(2)请简要分析p 整首诗所表达的情感。(3)诗人借思妇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_的情感。15补全诗句,完成练习。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_。等闲识得东风面,_。(1)补全诗句。(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_(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_(咏物哲理)涛,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3)从“_”一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晴朗的好天气,从“_”一词可以知道作者是去踏青。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_”(诗句),由此发出赞叹:_,_。16阅读理解。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宿建德

12、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诗写出了哪些景色?(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7品读诗句,完成练习。(1)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暮”指_,“愁”指_。从这两句诗想开去,我能想到同样表达这种“愁”的诗句:_,_。(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两句诗写了两个画面,可用四字词语依次概括为:_、_。第一句诗把乌云比作_,形象逼真;第二句中的“跳”和“乱”写出了_。18阅读下面两首古诗,按要求完成练习。宿建德江唐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1)诗中哪一句点明了标题?为什么说这句诗点明了

13、标题?(2)“日暮客愁新”中有一个“愁”字,请写出作者在愁什么。写出你能联想到的同样是表达这种“愁”的诗句。(3)对偶句前后呼应,互相映衬,对比鲜明,语言凝练,便于记忆和传诵。请写出诗中的对偶句,并写出你对该对偶句的感受或理解。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浪淘沙(其一)刘禹锡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1)对“如今直上银河去”句中“直上”一词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直上”,即往上、往前,含有速度迅捷、持续不停之意。B.“直上”不仅表明了方向和速度,更有不惧黄河惊涛骇浪的惊人胆魄。C.“直上”一词是整首诗视角的转折之处,把读者从仰望黄河的常态视角转换

14、为俯视,从地下的现实世界进入天上的神话世界。D.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2)对“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与本诗的曲名“浪淘沙”呼应,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渺绵长的特点。B.“九曲”和“万里”二词突出了黄河的曲折蜿蜒、气势磅礴。C.“浪淘风簸”写黄河上风沙之大,波涛滚滚。D.“自天涯”形容黄河绵长,一望无际。(3)对诗歌后两句的分析p ,不恰当的一项是()A.后两句由前面的“实境”幻化成“仙境”,把读者带入奇异的神话世界。B.“如今直上”有沿着黄河道逆流而上之意,体现出诗人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C.诗人想象去拜访勤劳

15、善良的牛郎织女一家,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诗人在叙写离开黄河“直上银河去”的愿望中,流露出了消极避世的思想。20课内阅读。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通过阅读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是诗人题写在_庭院的墙壁上的。(2)结合诗句,写出下面字词的意思。书:_茅檐:_无苔:_成畦:_排闼:_(3)对诗歌内容和方法的分析p 不恰当的两项是()(多选)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香雅、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B.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

16、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渴望而不可得的无奈和苦痛。C.诗歌描写景物极具层次,从院内写到了院外,多角度观察,由远及近,既是对主人的赞叹,又写出了山水的情态。(4)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后所作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1古诗词三首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晌开。舍后荒畦犹绿秀,邻家鞭笋过墙来。(1)给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土膏(_):A膏药 B泥土滋润状晌(_):A晌午 B一天以内的一段时间(2)笋:部首查字法,先查部首_,再查_画(3)诗中描写的景物有_、_、_和_等。(4)本课所学的四时田园杂兴,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这首诗描写的是_季的景色,根据诗中的词语_可以看出。

17、(5)用自己的话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6)你还知道哪些范成大的古诗?写一写吧22课内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1)下面词语中的加点字和“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兴”读音相同的一项是()(2)“村庄儿女各当家”中“儿女”的意思是()(3)“童孙未解供耕织”中“耕”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织”和上句诗中的“_”相对应,通过所填的这两个词语,我们体会到农家人_的特点。A勤劳能干 B悠闲自在 C艰苦朴素 D勤俭节约(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思想感情。B.这首诗中的小孩儿太顽皮、太不懂事了

18、。C.这首诗写出了农民在初夏繁忙时节紧张劳作的气氛。23诗歌鉴赏(1)补全古诗。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_。_追黄蝶,_。(2)这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景色的诗歌,它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_图。其中“_”和结句中的“_”都说明了暮春季节。(3)“_”、“_”这两个动词十分形象贴切,将儿童天真活泼、好奇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4)这首诗运用了_手法,平易自然,形象鲜明。(5)“_”三个字给读者以想象,在我们面前仿佛浮现出了一个面对一片金黄菜花搔首踟蹰、不知所措的儿童。24阅读游园不值,完成练习。(1)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题目中的“值”的意思是_,整个题目的意思是_。(2)应怜屐

19、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怜”的意思是_。诗人猜想“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原因是(_)。A主人没有在家B叩击柴门的声音太小,主人没听见C主人担心自己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3)补充诗句。_关不住,_出墙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_对这两句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A.如果说前两句是在写冷清,那么这两句就是在写繁华B因为没有受到主人的接待,所以诗人想象出一片繁华自我宽慰C作者景中寓理,告诉人们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D诗人觉得虽然柴扉久不开,但是能领略到美景也不虚此行25阅读烟村,再次感受叶绍翁的“不值”。烟村宋叶绍翁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只於桥断溪回处,

20、流出碧桃三数花。(1)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望着村子里的_,听着村中传出的_,找寻着村中的_。“_”告诉了我们诗人找寻的结果。(2)诗的后丽句写景,景中有_、_、_,最让诗人欣喜的是_。(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两句诗的画面。(4)选一选,体会诗词句中蕴含的豁然明朗的心境。山重水复疑无路,_。踏破铁鞋无觅处,_。旧时茅店社林边,_。A路转溪桥忽见 B得来全不费工夫 C柳暗花明又一村26课内阅读,回答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就是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

21、的辛弃疾。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C.“见”,读 jiagrave;n,见到的意思。D.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和对农村丰收的喜悦之情。(2)朗读下列句子时,节奏、停顿有误的一项是()(3)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4)诗词中哪两句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给人印

22、象深刻?请从本诗中找出来。(5)词的上片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2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四季的路春对种子说:刚抽芽你就笑了,你还没有一把绿伞呢,怎么度过炎热的夏天?夏对绿苗说:刚举起小绿伞你就乐了,你还没有果实呢,可不能空手走向秋天。秋对稻穗说:结果不是终点,这一站有成熟的喜悦,下一站有严寒的考验。冬对稻谷说:进仓不是让你休眠,你要为下一代,孵育蓬勃的童年。(1)诗中划线的“绿伞”“空手”“下一代”各指什么?“绿伞”指_;“空手”指_;“下一代”指_。(2)第三节中的“这一站”和“下一站”各指的是哪个季节?“这一站”指的是_季“下一站”指的是_季(3)诗题中的“路rsquo;

23、该怎样理解?作者通过对“四季的路”的描写,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8阅读古诗,完成练习。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1)此诗中,诗人流露出哪种情思?()(2)“朝来人庭树,孤客最先闯”的意境与下面哪一项相近?()A.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2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1)这首诗是_代诗人_的作品,他在诗中将_和_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_之情。(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

24、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_”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盛。(3)人们常用“_, _”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_”和“_”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_”和“_”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5)最后两句用_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30日积月累。春日_,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_。(1)把古诗补充完整。(2)春日的作者是_代诗人_。他的其他作品有_。(3)请你想象春日中所描绘的景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文。你可以把自己当作诗人,以;我;的口吻写。【参考答案】_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一、部编版六年

25、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 (1)备办,准备(2)美丽的山村风光(3)湖边垂钓;邻里趣事;重阳赏菊【解析】【分析p 】(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诗句及课后注释或理解词义。(2)联想就是从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想到另外一件事或一个东西。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把我们想到的或仿佛看到的写出即可。(3)一边读诗句,一边预测后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故答案为:(1)备办,准备(2)美丽的山村风光(3)湖边垂钓、邻里趣事、重阳赏菊【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能力。(2)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预测的能力。2 (1)宋;

26、王观;词;词牌名; 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解析】【分析p 】(1)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3)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p 。(4)此题意在明白比喻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

27、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故答案为:(1)宋、王观、词、词牌名、题目(2)离别的情绪、春归去、友归去、春、朋友(3)惜春、祝福之意(4)美人流动的眼波、美人蹙起的眉毛、诗情画意的山水图【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

28、生能判断,会应用。3 (1)夏季(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3)D;白雨跳珠;忽吹散【解析】【分析p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六月二十七日”正值夏天,所以这是一场夏季的雨。(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故答案为:(1)夏季(2)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望湖楼下水如天(3)D、白雨跳珠、忽吹散【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题的理解,解答时抓住【关键词】:p 语。(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29、可结合注释或查词典理解。(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4 (1)B(2)B;C(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4)拟人;嫌;穿;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解析】【分析p 】(1)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芳华:泛指芬芳的花朵。(2)“新年都

30、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心情 。(3)解答此题要先对整首诗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再抓住【关键词】:p 语理解词义,然后用自己的话写出这首诗的意思即可。(4)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

31、闹的喜悦气氛,这就是运用拟人手法的妙处。(5)“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故答案为:(1)B (2)B、C(3)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4)1、拟人 2、嫌 3、穿 4、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表现了

32、诗人看到如此美景时的感慨、欣喜之情(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2)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p 。(3)此题主要考查对词语、诗句的理解的能力。(4)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的诗句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p ,最后写出表达效果。(5)此题考查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赏析能力。译文到了新年都还看不到芬芳的花朵,二月初时才惊讶地发现有小草冒出了新芽。白雪

33、却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5 (1)B(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解析】【分析p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选项判断正误。(参见译文)A 正确。B 错误。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意思是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

34、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突出强调了飞来峰的高峻。(3)这道题是对这首诗主题的考查。分析p 蕴涵的哲理,要联系整篇这首诗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4)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分析p 。故答案为:(1)B(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4)作者表明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对改革的非议阻挠,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3)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

35、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6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都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B【解析】【分析p 】(1)本题考查古诗默写能力,属于直接型默写,结合提示默写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词语理解的考查。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36、3)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解答本题,应对整首诗歌内容有个整体的感知,然后抓住【关键词】:p 语理解。(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5)这道题是对课文主题的考查。分析p 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要联系整首诗的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解答时结合选项判断。故答案为:(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代、苏轼(2)书写、题写;因为、由于;不能认识,辨别(3)横、竖、远近、高低、正面、侧面(4)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5)B【点评】(1)针对古诗的背默题目是基础题,我们平时多背诵,多默写。(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查

37、词典理解词义。(3)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4)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5)此题考查对主题的把握能力。7 (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解析】【分析p 】(1)考查对诗的理解(参见译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2)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主题、手法三个角度来入手,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

38、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3)先了解什么是静态、动态。静态是指描写景物在静止时的状态。动态是指描写景物在变化中的状态。解答时结合是句来分析p 。故答案为:(1);树头花落未成阴;或”飞入菜花无处寻”(2)句中运用”急走”“追”的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儿童的天真活泼、可爱好奇的特点。也给后文”飞入菜花无处寻;埋下伏笔。(3)一、二句静态写景,三四两句动态写儿童与黄蝶,整首诗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恬淡自然,宁静清新、万物勃发的暮春图景。【点评】(1)此题要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解答。(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中静、动态景物描写的能力。

39、译文 稀稀落落的篱笆旁,一条小路通向远方,路旁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新叶刚刚长出还未形成树荫。小孩子奔跑着追赶黄蝴蝶,可是蝴蝶飞入菜花丛中就再也找不到了。8 (1)横、侧、远、近、高、低(2)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C【解析】【分析p 】(1)由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知诗人分别从“横、侧、远、近、高、低”这几个角度仔细地观察和欣赏庐山。(2)由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知诗人“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由此我们可以想到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理解这首诗的内容,结合选项判断正误。故答案为

40、:(1)横、侧、远、近、高、低(2)1、身在此山中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3)C【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3)此题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9 (1)独;异;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2)倍(3)遥知;忆;佳节(4)示例 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 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解析】【分析p 】(1)、(2)第一个小题是炼字题,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

41、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p 。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3)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4)谈自己的体会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故答案为:(1)独 、异 、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2)倍(3)遥知、忆、佳节(4)示例 1:这两句诗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 ,显得深沉含蓄。示例 2: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

42、“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点评】(1)、(2)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10 (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的景色。(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解析】【分析p 】(1)把握诗歌内容,就是要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是要求学生把握诗意以及基本表情达意的方式等,是诗鉴赏的重要考点之一。解答时就要紧扣“情”

43、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小诗的后两句是说,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三、四句借马以抒情。“金络脑”是贵重的马具,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3)答题思路。在分析p 诗歌的表达技巧时,不仅仅要知道表达技巧“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种表达技巧本身的表达效果和“怎么样”这种表达技巧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故答案为:(1)描绘了边塞月夜悲凉肃杀

44、的景色。(2)表现了志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而又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3)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此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3)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11 (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解析】【分析p 】(1)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确定答案。(2)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45、。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生平、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情色彩。(3)考查对古诗理解及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故答案为:(1)重阳节;插茱萸;登高(2)表达了独自外在的游子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2)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3)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的含义。12 (1)多。;几乎要,简直要。;请问。;远远地。(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

46、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解析】【分析p 】(1)纷纷,写出了雨丝细密;欲,将要,简直会;借问,客套礼貌用语,请问;遥,指远远的。(2)诗句写作时间上并没有细分到一天的某个时辰,而是从节气上点名了是清明节那天;天气则是春雨绵绵;这样就渲染了一个凄美的意境,为下文的写作做了铺垫。(3)行人,既包括作者自己,也包括其他过路客人,身心两方面的疲惫是行人断魂的主要原因,这天主要是对逝去亲人的祭奠和怀念,离家的人则归心似箭,所以人们的情绪是比较低落的,结合天气的描写作答即可。(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

47、遥指杏花村。作者使用了设问技巧,虽然询问的是牧童,但作者并没有让人物说话,而是含蓄地通过一个动作做了回答,这就由近及远,让读者联想到一片繁茂的杏花雨村,增点了意境的美感。故答案为:(1)多。几乎要,简直要。请问。远远地。(2)清明节;下雨天;渲染烦闷的气氛,为下文做铺垫; (3)因为清明节本来就容易勾起出门在外的人的思归之念,出门在外的人又会忆起逝去的亲人,而今又是春雨绵绵,更增添了旅途的愁苦和艰辛,所以行人才会“欲断魂”。(4)哪里有酒店。;牧童以“遥指杏花村”的行动作了答复。【点评】(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既要理解词语本身的意义,也要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使用的对象以及

48、表达效果。(2)本题考查对写作时间、背景的辨析以及对其表达效果的赏析。诗人往往选取花前月下、春雨绵绵等特殊境况,借以渲染气氛,更好地实现意境。情景、情感的表达。清明是唐代文学家杜牧的诗作。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3)本题考查炼句、炼词能力。“欲断魂” 是抽象意义的外在描写,复杂的内心情感包括旅途的劳苦、内心的思念等,简短的三个字全包括了,分析p 时要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p 句,甚至是一个字。(4)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根据提问,找到后两句进行分析p ,再体会其表达技巧即可。13

49、(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屈原投江;端午节插艾、吃粽子【解析】【分析p 】(1)考查对诗词背诵积累,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筛选符合要求的诗词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2)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诗文的内容,然后结合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故答案为:(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重阳节、七夕节、家家乞巧望七月、穿尽红丝几万条(2)1、屈原投江 2、端午节插艾、吃粽子【点评】(1)要求学生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词的意思,要根据句子的语境判断

50、汉字,是形声字,从形旁声旁来判断正确的写法。(2)这道题是按诗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理解诗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14 (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3)思乡【解析】【分析p 】(1)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理解诗歌的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即可。(2)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诗句分析p 作答。(3)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故答案为:(1)广阔无垠的万里边塞图。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2)诗人借战士的思乡和家人的思亲,表达了对征人的关切和对和平的向往。(3)思乡【点评】(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2)、(3)本题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