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_第1页
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_第2页
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_第3页
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_第4页
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关于发布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的通知各有关单位:根据“十一五”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总体战略部署,现正式发布“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两个重点项目申请指南,拟分别安排国拨专项经费2000万元。一、申请资格与要求根据项目特点,此次发布项目要求以课题为单元进行申报,针对课题部分内容进行的申请视为无效申请。项目申请其他要求请详见各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申请采取网上集中申报。申报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进行,网址为,有关申请的程序要求

2、和注意事项详见“十一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申请指南。项目申请受理的截止日期为2008年6月22日24时。二、咨询方式联系人:张书军,梁鹏,王磊联系电话58884867,58884869Email:;;.三、指南内容附件一: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附件二: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重点项目申请指南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办公室二八年五月十二日PAGE PAGE 24附件一: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 “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重点项目课题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当前

3、我国重大环境问题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居民的健康。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民众和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开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项目选择饮用水安全保障,再生水安全回用,城市大气微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以及环境污染与癌症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代表性问题进行研究,项目的实施将引导开展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也为进一步开展环境风险因子控制和消减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基础,提升我国环境与健康技术研究领域的整体水平。本重点项目财政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下设四个课题,以课题为基本单位受理申请,每个课题可以由一家单位

4、承担,也可以由多家共同承担。对于多家共同承担的,由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并提出课题组长和依托单位。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本项目采取择优委托的方式确定课题的承担单位。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标。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环境污染的健康风险评价和控制关键技术2项目总体目标以健康风险控制为目标,选择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以及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这四类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典型问题,发展关键风险因子甄别、健康效应的快速检测和早期诊

5、断、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技术方法和风险控制关键技术,通过应用示范,引导资源环境领域环境与健康高技术研究的方向,为未来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持。3项目的课题分解和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分解成如下四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课题一:饮用水消毒过程健康风险控制技术研究目标: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对人类的健康风险,构建一套适合病毒类微生物和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的风险甄别与评估技术,研究开发能够同时实现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控制的综合控制技术和设备,进而形成饮用水消毒工艺风险综合控制的技术模式。研究内容: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遗传毒性健康风险甄别与

6、评估技术针对饮用水中不同类型的消毒工艺,建立DBPs遗传毒性效应的体外测试方法;开发强遗传毒性类DBPs前驱体识别技术及其强化去除与控制技术;建立一套DBPs遗传毒性风险因子甄别技术体系;基于遗传毒性评价指标,研发在高效灭活前提下的强遗传毒性类DBPs生成阻断与控制的组合工艺。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健康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针对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尤其是病毒类微生物,开发能够在水厂推广使用的典型病原微生物分析方法;建立涵盖管网输配过程与用户末端等关键环节的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风险评估方法;开发病典型病毒的高效灭活与控制技术和输配过程病毒类微生物再生长控制技术。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综合风险控制技术示

7、范结合我国典型区域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DBPs形态分布特征,并权衡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的健康风险,构建基于不同源水、不同消毒工艺及其组合DBPs的环境行为和遗传毒性的风险评估方法;选择2类典型水厂或消毒工艺,开展风险控制技术系统集成与针对典型城市水质特点的应用示范。考核指标:建立23套分别针对饮用水中典型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副产物及其毒性的检测方法;病原微生物应该涵盖示范水厂水中主要感染性细菌和病毒,检测方法能够在水厂实际应用,检测出的主要消毒副产物种类代表70以上的遗传毒性,以及2种以上互补性的遗传毒性检测方法。开发23项针对饮用水中病毒类微生物的高效灭活技术或组合工艺,病原微

8、生物的相关指标达到美国饮用水水质基准的要求。 开发23项能够有效去除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的饮用水处理新技术或组合工艺,遗传毒性物质的总体风险水平低于105。构建1套同时实现病原微生物灭活与强遗传毒性类消毒副产物风险削减与控制的饮用水综合风险控制工艺,并在12个供水厂或消毒工艺进行应用示范,取得用户使用意见。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200万元。课题二:再生水回用的风险控制技术研究研究目标:针对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和有毒物质的潜

9、在健康风险,研究开发城市再生水的健康风险因子甄别测试技术方法,建立多使用用途的再生水健康风险暴露评价方法,开发再生水健康风险因素控制的高效组合处理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通过工程示范研究推荐城市再生水安全处理模式。研究内容: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甄别评估技术根据再生水处理过程中典型污染物和致病微生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在化学分析、生物分析和生物毒性测试的基础上识别再生水中的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开发再生水中主要健康风险因子的诊断、快速分析测试技术、相关设备和检测试剂盒。再生水健康风险的暴露评价技术基于城市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的各种可能使用途径,开发暴露评价技术;定量分析健康风险因子在环境和人之

10、间的转移过程和风险强度;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再生水回用的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的高效控制技术针对再生水作为城市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存在的主要健康风险因子,研究开发安全消毒技术、高效组合工艺和深度处理技术;基于不同健康风险因子的风险水平和风险控制目标,筛选并建议经济高效的处理工艺和处理设施的安全运行规范。再生水健康风险识别与控制的工程示范研究选取2个以上典型的城市再生水厂,对其受体进行系统的健康风险因子甄别、暴露水平与健康风险分析研究,确定各风险因子的控制目标,应用筛选或开发的再生水健康风险因子高效控制技术进行实际的再生水处理示范研究,进一步改进、完善再生水处理工艺设计

11、和运行方案。通过工程示范,为今后城市再生水水质标准制定积累基础数据,为再生水厂设计运行提供样板。考核指标: 开发23种城市再生水主要健康风险因子分析检测和生物毒性评价方法,包括12种利用水生生物进行的活体毒性测试和12种利用离体细胞进行的体外测试,均形成方法规范(建议稿)。开发23项控制城市再生水中不同种类健康风险因子的深度处理技术或组合工艺,利用风险评估方法,对关键因子的风险水平控制到104以下。开发12套经济、高效的城市再生水健康风险综合控制工艺,并在12个再生水厂进行示范应用(其中至少1个再生水厂的源水中有工业废水排入),形成建立2种再生水回用受体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文件(建议

12、稿)。申请4项以上发明专利。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200万元。课题三:空气细颗粒物和气溶胶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研究目标:针对大气细粒子污染的健康影响,建立一套综合集成采样、在线检测、暴露模拟的技术和设备,开发气溶胶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开发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和超细颗粒物在大气环境中的表征特点,相关人群的暴露效应特点,建立不同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

13、研究内容:气溶胶过敏原采集和人群暴露远程在线监测系统综合集成气溶胶中过敏原物种的采样,污染在线检测技术和设备,以及纳米技术在内的多领域高新技术,形成气溶胶过敏原远程在线监测系统和远程可视平台,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应对空气敏感人群的预防、干预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大气颗粒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检测和诊断技术研发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检测技术和设备,通过对典型地区易感人群和代表性普通人群的大气颗粒物暴露和效应标记物进行系统监测,结合大气细颗粒物健康影响机制研究,建立人群典型大气颗粒物暴露生物效应的暴露剂量-反应关系,开发重大人群疾病的典型大气污染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建立基于中国人群颗粒物暴

14、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选择典型城市或区域,深入系统研究主要不同来源的细颗粒物及其所携带有毒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特点,相关人群的暴露和效应特点,建立典型来源颗粒物的相关人群健康风险预警的识别技术;结合我国人群暴露研究的成果,开发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考核指标:形成23项空气细粒子暴露和效应标记的检测技术:能够预警呼吸系统疾病与空气细粒子或其所携带的典型污染物暴露量及其所产生的潜在健康危害。研制1套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设备样机和1套细颗粒模拟暴露设备样机:气溶胶过敏原采集装置能够采集空气中5-6种有害过敏原,并进行浓度分析。设备的灵敏度达到1豪微克每立方米; 细颗粒模拟暴露设备

15、包括PM2.5和微生物气化及暴露模拟、附有监测设备装置,并对气化颗粒的粒径进行同步监测。集成1套人群暴露远程在线监测设备;建立1套空气中5-6种常见及高度致病病原气溶胶的即时传感器, 并实现生物监测信号的远程传输,响应时间可达到小于1分钟, 灵敏度可达10-100个颗粒每立方米。选择典型城市建立大气污染引起的人群疾病的早期生物效应指标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和大气颗粒物暴露早期生物效应指标体系,建立1套基于中国人群颗粒物暴露研究的健康风险评价和预警技术规范(建议稿)。完成4项以上发明专利申报或软件版权登记。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

16、过500万元,要求承担单位匹配研究经费不少于100万元。课题四:环境遗传毒性物质暴露和效应评估关键技术研究目标:针对长期、低剂量暴露的遗传毒性物质和致癌风险,研发基于细胞试验和生物分子传感器的遗传毒性测试技术和模型动物,开发基于暴露和早期效应生物标志物的化学分析和毒性测试相结合的毒性甄别和诊断方法,发展多层次、特异、敏感的暴露与致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一套适合肿瘤高危区的风险甄别的技术方法和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引导环境遗传毒性物质健康风险评估的技术方向。研究内容: 环境介质中遗传毒性物质的生物检测技术针对不同种类、结构特性和作用模式的遗传毒性物质,研发遗传毒性测试技术和相关的生物分子传感技术;针

17、对人群研究队列中的特征遗传毒性物质,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建立遗传毒性短期测试的动物模型;开发不同环境介质中痕量致癌物质的分离、富集和致癌性测试的方法,构建多层次、特异、敏感的测试方法系统。遗传毒性原因物质解析和评估技术针对肿瘤高风险区环境介质中特征遗传毒性物质鉴定的需要,开发化学组成分遗传毒性相关性分析,分级遗传毒性测试等毒性鉴定、甄别和确认的程序方法,并在课题示范区进行实际应用。基于环境暴露和体内生物标记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体内暴露量评估技术针对已建立人群队列选择典型案例(如肿瘤高风险区)开展横断面生态学相关研究,通过探讨主要暴露途径中特征遗传毒性物质的浓度、受体体内具有特征遗传毒性物质及其代谢物

18、质的暴露水平,以及受体暴露标志物之间的关系,初步建立一套以环境暴露、总膳食摄入与机体负荷为基础的人群暴露量评估模型与暴露评估技术体系。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环境遗传物质暴露效应的风险评估技术建立代谢、解毒、DNA修复相关基因的遗传变异等机体反应性参数的效应生物标志物体系, 综合应用分子、细胞、活体(包括模型动物和人群队列个体)三个层次化合物遗传毒性测试的筛查流程,结合致癌暴露效应的体内生物标记物以及遗传毒性原因物质解析和评估技术,初步建立评价典型暴露人群致癌风险的评价方法体系,并结合国务院淮河肿瘤综合防治项目进行示范应用。考核指标:形成2种以上遗传毒性物质的生物标记物检测技术(细胞模型):应包括DN

19、A损伤和/或DNA突变和/或染色体损伤的体外测试方法(含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和生物毒性测试的质量控制/保证技术),形成方法规范(建议稿)。形成12种遗传毒性短期测试(动物模型)技术: 在已有致癌动物模型基础上发展,包括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端点(End-point)及其测试方法,形成规范文件,并经过实际应用检验证明可行性。形成1套复杂介质中遗传物质原因物质的解析方法:针对具体示范端点的关键暴露途径(水或食品)中主要遗传毒性因子,能够有效辨识该因子的物理化学特征和遗传毒性特征,通过暴露评估确定其关键来源,形成1套技术方法规范(建议稿),并取得实际应用数据。形成1套基于遗传物质生物标记物的人群暴露模型和

20、效应评估技术:综合上述成果中的关键技术构建的1套合理可行的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框架。综合健康风险评价技术框架和流行病调查规范方法,构建1套环境污染致癌风险评估的程序方法,结合国务院淮河肿瘤综合防治项目进行示范应用。完成4项以上发明专利申报或软件版权登记。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500万元。三、注意事项1本重点项目下设4个课题,申请单位需针对单个课题提出申请。评审过程以课题为单元分别进行,择优确定各课题的承担单位。2.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一年以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独资企业和外资控股企业)、事业单位均可承

21、担本项目课题。3重点项目课题责任人必须是法人,法人是当然的课题依托单位,且须指定一名自然人担任课题组长。课题组长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年龄在55周岁以下(截止指南发布之日),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每年(含跨年度连续)离职或出国的时间不超过半年,过去三年内没有863计划信用管理不良记录。4对于港澳台优秀科技人员、海外优秀华人学者(包括取得外国国籍和永久居留权的),再满足年龄、职称(学位)等基本条件时,只要正式受聘于课题依托单位,且协议期或聘任期覆盖课题执行期,每年在课题依托单位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也可作为课题组长。在课题申请时,由课题依托单位出具相关证明材料。5. 课题组长申请及负责的科

22、技部三大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和973计划)在研课题累计不得超过一项,同时可参加一项课题(申请或在研);每个参加课题的技术人员最多只能参与三大计划中两项课题的工作。科技部及所属事业单位借调的与863计划相关的人员不能申请或参加申请。6本重点项目各课题鼓励产学研单位联合申请。 7申报程序和要求:本项目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统一申报。申请指南在科技部及863计划网站上公开发布。附件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 重点项目申请指南一、指南说明工业排放的气态污染物是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其中有毒有害废气因具有特殊的

23、毒性对人群健康和生态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我国通过加速立法和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在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控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不能满足具有多样性、复合性等特点的有毒有害工业废气污染控制的技术需求,迫切需要研究和开发适合我国国情,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技术和设备。由于有毒有害工业废气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根据工业有毒有害废气毒性和特点,本指南项目优先选择石油化工、氯碱工业、合成氨和磷化工等典型行业的代表性气态污染物硫化氢、氯代烃、氨和氢氰酸以及共存气态污染物的净化技术与设备。本重点项目财政专项经费控制额为2000万元,下设四个课题,以课题为基本单位受理申请,通过评审

24、择优确定课题承担单位。申请单位自行组合形成课题申请团队(同一个课题组只能参加一个申请团队),每一个申请团队必须由相关优势企业牵头申请,鼓励产学研联合。由课题依托单位具体负责课题的申请。各课题在完成课题目标的同时,有义务与其它课题一起完成本项目总体目标。各课题申报单位须根据项目申报指南中各课题的控制性考核指标提出详细的课题考核指标。二、指南内容1项目名称典型有毒有害工业废气净化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2项目总体目标针对我国工业有毒有害废气污染控制需求,选择有毒有害废气重点排放行业(如石油化工、氯碱化工、合成氨、磷化工等)中含H2S、NH3、HCN和氯代有机物等代表性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及其共存污染物,开

25、展以实现高效净化为目的的净化材料、关键技术与设备的集成技术研究,结合典型工业行业废气排放特征完成示范工程。研制出810种高效吸附或催化材料,形成56项有毒有害废气净化的关键技术,通过技术的综合集成,研制相应的成套设备,在5家以上典型企业建立示范工程,为相关行业有毒有害废气的污染控制和大气质量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提升我国工业废气污染控制技术水平。3项目的课题分解和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分解成如下四个课题。各课题的题目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课题1. 氯代有机物典型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针对氯碱化工行业聚氯乙烯生产过程中或制药行业排放的氯乙烯、二氯乙烷、二氯甲烷以及伴生的其他有毒有害气态污染物废气,

26、研究开发以深度净化与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的单元技术和综合集成技术及相关设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氯代有机物废气的回收技术与设备对于较高浓度的氯代有机物废气,开发变压吸附、高效吸附或强化吸收等分离技术及设备,将尾气中所含的氯代有机物回收再利用,降低尾气中的有机污染物浓度。重点研究和开发以氯乙烯、二氯乙烷或二氯甲烷高效特异性分离为目的的新型有机蒸气分离膜和分离工艺或新型吸附剂和吸附工艺,建立高效特异性的有机蒸气分离膜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产品标准,提出利用新型有机蒸气分离膜或新型吸附剂对氯代有机物进行回收、优化工艺条件、再生方法,开发关键设备。(2)氯代有机物废气的催化分解净化技术与设备对低浓度或已分离

27、和回收氯乙烯和二氯乙烷的尾气,研究开发以催化氧化技术为主的对氯代有机物以及伴生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分解净化为目的废气净化技术及相关设备,脱除尾气中的低浓度有机污染物,实现尾气中氯代有机物以及伴生的其他气态有毒有害物质的达标排放。重点研究开发高性能传质传热的催化剂载体,对氯代有机物高效、高稳定性和低温催化性能的催化剂活性组分、负载技术和整体式催化剂的制备技术;研究与新型催化剂相适应的工艺和相关设备以及防止催化剂中毒或失活催化剂再生方法。(3)氯代有机物废气治理的集成技术与设备将氯代有机物以及伴生的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净化的单元技术综合集成。重点研究或开发各技术单元和工艺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条件,气流的组织

28、、调控、配送方式和相关的关键技术、仪表和成套设备。完成10,000Nm3/h的示范工程,稳定运行6个月,主要污染物的排放达到国家相关排放标准或行业排放标准。考核指标:针对氯乙烯、二氯乙烷和二氯甲烷废气回收,开发2种或以上高效吸附材料,回收效率95%,吸附容量8wt%。针对对氯乙烯、二氯乙烷和二氯甲烷废气的净化,开发1-2种高效催化剂,300时的催化转化率95%,催化剂寿命大于5000小时。形成膜分离或吸附-净化集成技术成套化设备,并分别建立示范工程1项,废气规模10,000 Nm3/h,回收效率95%,净化效率99%,稳定运行6个月;废气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满足国家相关要求。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29、的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项以上,并提出相应工程技术的设计软件包。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总经费15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承担单位配套1000万元。申报单位要求:课题要求由优势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联合申请。课题2. 氰化氢混合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针对磷化工、化学纤维等行业产生的HCN废气含氧量低、并有大量其他共存气态污染物的特征,研究开发以HCN催化氧化为核心的HCN及其共存气态污染物净化技术与设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选择性氰化氢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与设备研究优化低氧、低温条件下高效催化氧化HCN为H2O、N2、CO2

30、的选择性催化剂及其关键技术及设备。重点开发HCN高选择性和高催化性能催化剂,研究解决催化剂在贫氧条件下的载氧性、氧化产物的选择性等关键技术,研究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抗毒性和易再生性方法和技术途径。(2)氰化氢伴生硫化氢、磷化氢催化氧化净化技术与设备针对磷化工行业HCN废气伴生H2S、PH3等污染物特征,同时为了满足处理过程中后续回收CO的要求,在高选择性HCN催化剂研究开发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分解净化HCN的同时、能够有效净化H2S、PH3等伴生污染物的多效催化剂;研究解决CO被催化氧化,以及催化剂活性组分被CO还原等难题;研究污染物去除的合理工艺流程以及反应过程氧含量的调控,研制成套设备,并

31、进行综合集成,完成10,000 Nm3/h的示范工程,稳定运行6个月。考核指标:开发2种在低氧(6%)、低温(100)条件下可高效催化氧化HCN的选择性催化剂。实现在低氧条件下催化氧化选择性达到95%以上,催化剂在50300工作温度范围内可稳定运行5000小时以上。针对典型磷化工行业含HCN废气伴生PH3等污染物特征,研制23种可同时催化氧化HCN、PH3等的专用催化剂,HCN净化起活温度30,PH3净化起活温度80,H2S净化起活温度100,催化剂寿命大于5000小时;研制开发相应的成套设备,建立示范工程1项,其废气处理规模10,000 Nm3/h,稳定运行6个月以上,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浓

32、度HCN小于1.9 mg/Nm3, PH3小于1.0 mg/Nm3, H2S达到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项以上,建立技术的当量毒性浓度和总净化度为指标的净化装置效果评价体系,并提出相应工程技术的设计软件包。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总经费14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500万元,承担单位配套900万元。申报单位要求:课题要求由优势企业牵头联合科研单位联合申请。课题3. 硫化氢和恶臭性典型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针对石油化工、化学制药等典型行业硫化氢和恶臭性有害废气排放特征, 研究开发针对高浓度H2S中单

33、质S的回收、与其共存的硫醇、硫醚、芳香烃、烷烃等气态污染物的催化氧化,深度处理生物耦合净化集成技术及设备。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高浓度硫化氢废气中单质硫的吸附型催化氧化回收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常温下高效催化氧化H2S并回收单质硫的吸附型无铁催化剂及相关关键技术与设备。解决常温下催化剂高活性保持、延长使用寿命、失效催化剂的再生以及废气中硫醇、硫醚等对催化剂性能影响等关键问题;研究大风量催化反应过程并籍此优化工艺参数和反应器结构来降低催化装置压降,引入实时控制技术,开发基于高硫容吸附性催化剂的大负荷吸附-催化一体化技术与设备。(2)低浓度硫化氢和恶臭性混合物有害废气生物净化技术与设备对吸附-催化处

34、理回收单质硫的尾气和典型企业内其他多点源恶臭性有害废气,研究开发以生物处理技术为核心的废气中硫化氢以及其他低浓度恶臭性有害组分的深度净化技术和设备。重点研究和开发特效生物菌剂和生物载体以及过程得到强化的新型反应器;研究企业内部多点源废气的收集、气流的组织和输配方式,生物处理工艺及其污染物间相互抑制作用的解决方法,形成菌剂、处理工艺和处理设备的成套技术, 完成10,000Nm3/h的示范工程。(3)含硫化氢典型废气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结合石油化工行业H2S废气和其他恶臭性有害废气实际排放特征,将吸附-催化处理回收单质硫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单元技术系统集成,形成资源回收-污染物深度净化的集成技术与设

35、备。重点研究各技术单元和工艺的组合方式和组合条件,探明各单元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着重解决单元间的耦合效应及参数优化,研究和开发相关的关键设备,完成10,000 Nm3/h的示范工程,稳定运行6个月。考核指标:针对高浓度H2S废气,开发吸附型催化材料,其中,常温吸附型无铁催化剂2-3种,催化剂单程工作硫容60 wt%,单质硫回收率95%,耐磨强度95%,催化剂寿命7500 h,脱硫装置压力损失4kPa,H2S净化效率99.9%,其他共存污染物(硫醇、硫醚)去除率99%。开发恶臭物质高效降解菌剂和生物填料各2种,生物填料阻力300 Pa/m。针对易生物降解恶臭物质,臭气净化效率90%(空床停留时间

36、20 s),建立规模10,000 Nm3/h以上示范工程1项,稳定运行6个月以上,排气中H2S、恶臭以及其他共存气态污染物指标达到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开发相关成套设备,建立2-3个单元技术组合而成的集成技术的示范工程1项,工程规模大于20,000 Nm3/h以上,稳定运行6个月以上,排气中各项污染物指标均达到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申请发明专利4项以上,并提出相应工程技术的设计软件包。课题实施年限:2008年7月至2011年12月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课题总经费165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控制额550万元,承担单位配套1100万元。申报单位要求:课题要求由优势企业牵头

37、联合科研单位联合申请。课题4. 含氨典型废气净化技术与设备研究内容:针对合成氨或尿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氨废气排放量大、浓度低、成分复杂、污染重、难处理等难题,研究氨吸收/吸附材料和高效催化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 以及吸收/吸附和催化分解的关键工艺及设备、过程优化集成技术和成套设备装置、并建立相应的工业应用示范工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含氨废气净化吸收/吸附/催化材料及其规模化制备技术研究开发对氨溶解度大、选择性好、易于解吸的高效低挥发性吸收介质和对氨吸附容量大的吸附剂和载体;温和催化分解氨新型催化剂载体、高活性、高稳定性、高选择性的催化活性成分及其涂层制备、规模化生产技术以及材料性能的评价方法;探索各影响因素对催化剂活性组分的稳定性影响和提高其使用寿命的途径,并研究失活催化剂再生条件和方法。(2)氨的吸收/吸附和催化分解工艺及设备结构优化设计在对新型吸收/吸附材料对氨的吸收/吸附及其解吸过程、催化材料对氨催化分解的动力学、热力学和传递过程进行系统的实验研究基础上,通过模拟计算或仿真技术,系统地优化设计吸收/吸附、催化分解工艺参数和设备结构,建立吸收、吸附和催化分解工艺和设备优化设计原则,形成对含氨废气治理的先进治理方案,并进行各单元技术和设备研发,通过实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