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1页
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2页
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3页
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4页
辽宁省五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

2、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

3、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的,

4、而理解总是现在进行时。当我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但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但个体毕竟是与群体相通的,所以个体的理解中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并在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作品,而只能被称为“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成为“自为”的存在

5、,即作为审美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一)填空、对话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词、句、段各级语音单位的意义及组合也是不变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难以明晰界说的。至于思想观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蕴含,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正是在此基础上,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与之

6、相近,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体验之间没什么关联,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永在绵延之中。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流动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

7、文本必会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二)兴味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释,即为“感发志意”,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通过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的钟嵘,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嵘所谓“滋味”,主要是指当时的五言诗言简意丰,可以“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诗的高妙境界在于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就是说,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可以

8、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显然有着相通之处。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话”说,以及中国古代的“兴味”观,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通过阅读,作品的价值才会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B有学者认为,艺术文本之所以是“召唤结构”,是因为它有一些

9、内容需要接受者自己想象、补充,或者将片段整合为有机的图像系统。C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D在文本阅读的过程中,接受者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可以说,作品只有在接受者那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误读,才能算是成功。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根据文意想象古人的生活,体味作者的情感,但这往往是按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理解的。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C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

10、定的,变动不居的,所以对于很多经典作品的阅读,往往会有“常读常新”之感。D中国古代文论和西方现代文论,对于“填空、对话、兴味”的见解相同,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A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B野水潺潺平落润,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蔡肇题李世南画扇)C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D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

11、,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4请结合文章内容,写出对材料二中“第二文本”“填空”“对话”“兴味”四个术语的理解。(4分)5请结合材料一分析“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这一观点的合理性。(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大关丁冯骥才丁家原本是浙江绍兴的一个望族,燕王扫北来到天津,祖上在北城外南运河边弄到一个肥差钞关的主事。丁家掌管这钞关在城北,人称“大关丁”。他家的大少爷丁伯钰也非比常人,他玩有玩的绝门,吃有吃的格色。他不爱吃登瀛楼的锅塌里脊不爱吃全聚楼的高丽银鱼不爱吃天丰园的银沙紫蟹不爱吃德升楼的炒鲤鱼须子,不爱吃广东

12、馆宁波馆京饭庄和紫竹林洋菜馆所有的名菜。在天津这码头上,天下各种口味一概全有,好吃的东西五花八门。这些东西,不光吃不过来,看都看不过来。可是丁大少爷口味个别,他顶爱吃一样,这东西吃不腻吃不够,却并不金贵,也不稀罕,街头巷尾到处见,就是糖堆。人笑他“富人穷嘴”,他不在乎。坐着胶皮车穿过估衣街时,只要看到街口有小贩卖糖堆,立时叫停了车,打发车夫去买一根,坐在车上,大口“咔哧咔哧”嚼起来。这模样城北的人全都见过。一次,一位京城阔少问丁大少:“这糖堆在我们京城叫作糖葫芦。老佛爷也爱吃糖葫芦,你可知道?”丁大少摇头。京城阔少神气起来,笑道:“老佛爷吃的糖葫芦是仙品,与你们这儿街头货色可是一天一地了。”随

13、后他顺口又说了一句,“现在京城鼓楼前九龙斋饭庄掌勺的王老五,在御膳房里干过,据说就给老佛爷蘸过糖葫芦。”等京城阔少一走,丁大少马上派两个能人,带许多银子,跑到京城把这退了役却正缺钱的御膳房的厨师请到了天津。待王老五到丁家院子当中,先支起火炉,架上铁锅,铺好石板和案板,随后把从京城带来的两个大包袱打开,将各种见所未见的干活的家伙,还有花花绿绿、奇香异味的食材,有章有法地铺开摆开。这阵势,让四周围观的男仆女婢全都看傻了眼。丁大少咧开笑嘴,他家当院成了御膳房!他头次见糖堆还能做得这么晶亮悦眼,五彩斑斓,玲珑剔透,好似一串串小花灯。他叫人把蘸好的糖堆送到家中各房,自己挑了新奇俏皮的一串,张口一咬,立时

14、觉得自己已经是老佛爷了。从此,他只要想吃老佛爷的糖葫芦,就用车把王老五从京城拉来。要说天津卫会吃加上会玩的,大关丁的丁大少顶了天。天底下无论坏事好事不会总在一个人身上,这叫物极必反。庚子年间,天降大祸,朝廷内乱,跟着是聚在紫竹林里的八国联军血洗了天津老城。大关丁家富得惹眼,便被联军抄得精光,此后他家的摇钱树钞关也不叫干了。一下子,他从天上掉在了地上。联军屠城后不久,天就凉下来。大关丁只剩几间没烧毁的破屋子,他一家好几口,饥肠饿肚,睡觉没被,没东西可卖。一天,他在估衣街上看见一个卖山里红的老乡,脑筋一动。他口袋只有几个铜子儿,便买了三五十个山里红,又去杂货店买了一小包糖,回家后切果、剔核、熬糖稀

15、,然后从堆在墙角的苇帘中抽出几根苇秆,剥去干皮,露出白秆,截断削尖,穿果蘸糖,拿到街上一卖,都说好吃,顷刻卖光。他攥着钱又去买山里红、买糖、做糖堆,这么来来去去,跑来跑去,快断绝了的一口气就这么一点点缓过来了。两个月后,丁大少居然有模有样站在估衣街江西会馆对面一条胡同口卖糖堆了。看样子他有几个钱了。天气凉,他居然穿上了一件二大棉袄,头戴无檐毡帽,脚下蹬兔皮里子的一双毡靴。一根裹着厚厚一圈稻草的木杆上,插满红通通的糖堆。估衣街上平日总有几个卖糖堆的,可人嘴挑好的,很快都认丁大少的了。他的糖堆果大,足实透亮,糖裹得又厚又匀,松脱不粘牙;吃他一串,赛别人两串。快到年底,丁大少手头阔绰些,开始在糖堆上

16、玩起花活,夹豆馅的,裹黑白芝麻的,镶上各种干鲜杂果的,愈做愈好愈奇愈精,天津人吃了多少年的糖堆,还没吃过大关丁这些花样翻新的糖堆。这就奇了,他不过一个玩玩闹闹的少爷,哪来的这种能耐?谁也没想到,不过是当年御厨王老五在他家当院做糖堆时,他在一边拿眼看到的。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大少爷好奇便问,王老五有问必答。能人对自己的能耐向来守口如瓶,所以王老五在京城没有知音。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就把一生的诀窍全说给了大少爷。大少爷拿糖堆当命,这些话听了自然全都记住。大关丁过去是吃糖堆,今天是做糖堆。吃糖堆用嘴,做糖堆用心。一旦用心,能耐加倍。他还将山

17、里红改用北边蓟县的,黄枣改用漳洲的,苇秆改用白洋淀的。天津是码头,要什么有什么。大关丁亲口吃过老佛爷的糖葫芦,只有知道那个味儿才能做出那个味儿来。天津又有租界,有洋货,他能知道洋人哪样东西好。他把白糖改为荷兰的冰花糖,不单又甜又香,还分外透亮,看上去每个红果外边都像罩个玻璃泡儿。这些法子,一般小贩哪里知道?他在钞关长大,懂得做事要讲规矩。他每天必走一条路线,起自针市街,东穿估衣街和锅店街,西至大胡同止。天天下午,按时准到。只是刮风、下雨、三伏天不出来。北门里的富人多,想叫他到那儿去卖,被他婉拒。他说他每天做的东西有限,只够估衣街那边的老主顾。他的糖堆是在估衣街上卖出名来的,心里总装着这里的老主

18、顾们。这一来,丁大少又站了起来。于是,估衣街上天天能见到他。他富裕起来后,衣装也更像样。小瓜皮帽是用俄国的材料定做的,褂子裤子干干净净。他面有红晕,眸子发光。每到一个小胡同口,必朝胡同里边喊一声:“堆儿”他人高腹圆,嗓门粗,中气足。一声可以直贯胡同深处。天津再没人贬他,反而佩服这人。人要阔得起,也得穷得起。阔不糟钱,穷就挣钱。能阔也能穷,世间自称雄。(选自俗世奇人,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前面不避其繁地写丁大少不爱吃各种高档酒楼食物,与接下来写喜欢吃糖葫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喜好的特别。B王老五在京城无知音,在天津却把诀窍说给丁大少听,是因为手艺在

19、异地再次得到高度认可而感到得意和满足。C小说塑造人物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阔绰、落魄、复兴,每个阶段形象刻画都各有侧重,使得人物形象颇为丰满。D小说用丁大少衣服和卖糖堆场景的变化,映照了他从“天上掉到地上”到“又站起来了”的过程。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写王老五到丁府做糖堆的情节,为后文写丁大少落魄时自己做糖堆做了铺垫,推动情节发展。B作者在塑造丁大少这一人物时,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不加渲染,不事铺陈,紧紧扣住人物的妙语绝招,一气呵成。C小说用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写出了其日常生活变化的真实情状,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D小说善于运用口语及“格色”“顶了天

20、”等天津方言,让人感觉亲切自然。同时文字精短,半文半白,带有“三言两拍”的笔意。8请赏析文中两处画横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第处:第处:9本文选自俗世奇人,作者在“书前短语”中写道:“天津这地方自有特别之处,寻常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者,往往就是乡土异士和市井奇人。他们不崇尚精英,偏爱活在身边的那些非凡的凡人。这些人物的身上也就融入此地百姓集体的好恶,地域性格因之深藏其中。”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丁大少”身上体现了哪些令百姓“偏爱”的“地域性格”?(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朱竹君先生,名筠,大兴人,

21、字美叔,又字竹君,与其弟石君,少皆以能文有名。先生中乾隆十九年进士,授编修,进至日讲起居注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督安徽学政,以过降级,复为编修。先生初为诸城刘文正公所知,以为疏俊奇士。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时文正在军机处,顾不喜,谓非政之要而徒为烦,欲议寝之,而金坛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四库全书馆自是启矣。先生入京师,居馆中,纂修日下旧闻。未几,文正卒,文襄总裁馆事,尤重先生。先生顾不造谒,又时以持馆中事与意迕,文襄大憾。一日见上,语及先生,上称许朱筠学问文章殊过人,文襄默不得发,先生以是获安。其后

22、督福建学政,逾年,上使其弟珪代之,归数月,遂卒。先生为人,内友于兄弟,而外好交游。称述人善,惟恐不至;即有过,辄复掩之。后进之士,多因以得名。室中自晨至夕未尝无客,与客饮酒谈笑穷日夜,而博学强识不衰,时于其间属文。其文才气奇纵,于义理、事物、情态无不备,所欲言者无不尽。尤喜小学,为学政时,遇诸生贤者,与言论若同辈,劝人为学先识字,语意谆勤,去而人爱思之。所欲著书皆未就,有诗文集合若干卷。姚鼐曰:余始识竹君先生,因昌平陈伯思。是时皆年二十馀,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先生与伯思,皆高才耽酒。伯思中年致酒疾,不能极其才。先生以文名海内,豪逸过伯思,而伯思持论稍中焉。先生

23、暮年,宾客转盛,入其门者,皆与交密,然亦劳矣。余南归数年,闻伯思亦衰病,而先生殁年才逾五十,惜哉!当其使安徽、福建,每携宾客饮酒赋诗,游山水,幽险皆至。余间至山中崖谷,辄遇先生题名,为想见之焉。(姚鼐朱竹君先生传)文本二:呜呼!海内万士,于中有君。其气超然,不可辈群。余始畏焉,日师非友。辱君下交,以为吾偶。自处京师,君日从语,执拒相诤,卒承谐许。或岁或月,以事间之。清辞酒态,靡不可思。余与君诀,乙未之春,有言握手,期我古人。(选自姚鼐祭朱竹君学士文)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

24、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B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C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D及在安徽/会上下诏求遗书/先生奏言翰林院贮有永乐大典/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请开局使寻阅/且言/搜辑之道甚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录取者可分为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赐为同进士出身。B军机处是清朝官署名,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完全

25、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等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处。C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完备的集成之作。D小学在汉代指文字学,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师说中“小学而大遗”中的“小学”与前两个意思均有所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朱筠性格刚直耿介,不曲意逢迎。文襄任四库馆事务总裁,特别看重先生。先生顾不上去拜访,还不时因主持馆中事跟他的意见抵触。B朱筠富有文才和雅趣。他以文章名扬海内,豪放俊逸超过伯思;在安徽、福建任上时,常带领宾客饮酒赋诗,游玩山水。C文本一构思精心,剪裁得当,叙事简洁,善

26、于凸显人物的“神韵”,与登泰山记均体现了“桐城派”散文“清真雅正”的风格。D从文本二可看出作者敬畏朱筠的人品,不敢以朋友相称,而将他当作自己的老师,由此可突出朱筠的品格气度。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而金坛文襄公独善先生奏,与文正固争执,卒用先生说上之。(2)相聚慷慨论事,摩厉讲学,其志诚伟矣,岂第欲为文士已哉!14请结合文本一的第三段简要概括朱筠为人“礼贤下士,和蔼可亲”的表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满江红赤壁怀古【宋】戴复古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27、。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注】戴复古:南宋著名诗人。貔虎:貔和虎,皆为猛兽,这里指勇猛的军队。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描写战争场面更为浓墨重彩:“万”“千”言兵舰众多,“噪”“怒”形象地表现士气之盛。B“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档槽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传神地表现出赤壁大战的场面的激烈。C“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句感叹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潮而逝去,虽是必然规律,却也不免寄托了词人忧国伤时的

28、感慨。D全词的上片追怀三国赤壁之战,盛赞周瑜雄才大略。下片寻访遗踪,感叹兴亡,风格豪健,语言朴素自然。16请赏析这首词结句“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的妙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古诗文中常常有以“酒”为媒介抒发情感的名句,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_,_”即表达出了因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之情。(2)赤壁赋中写主客泛舟赤壁,小船划破月下的清波,在月光浮动的水面逆流而上的两句是:“_,_”。(3)静女中说黄草是女子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的两句诗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

29、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11月4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青浦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作为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进博会一出世便_世界,近年来愈发丰富多彩,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带动愈发显著,越来越多的吸引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一起创下了不凡业绩。开放,不停地开放,全面地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也是进博会的浓郁氛围。进博会已然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阳光大道。在这条道路上,合作更加密切、交流更加频繁、互惠更加深入,它找准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也破解了各种风险和困难的闯关密码。正如习近平主席曾指出的,“从历史上看,_遇到什么风

30、险、什么灾难、什么逆流,人类社会_要前进的,而且一定能够继续前进。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既是_,也是诚意之举。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惊艳不论都是因势利导B轰动不管也是顺势而为C惊艳不管也是顺势而为D轰动不论都是因势利导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中国正在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B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中国正在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C中国同世界分享机遇,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D中国坚定不移地全面扩大开放,同世界分享市场机遇,阅读下面的文字

31、,完成21-23题20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有语病,请把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3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

32、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_。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_。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_?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21下面语句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

33、是( )(3分)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苏秦潦倒,“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C事在是非,公无远近。D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是所,而众星拱之。2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处句子的作用和效果。(3分)23请在文章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完整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四、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唐尚珺是一位出生于广西农村的80后,从2009年开始,他瞒着家人复读了七年,直到2016年以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这时,父亲查出肺癌晚期。唐尚珺和家人坦白复读之事后,带着父母去了北京,之后入学“报到”。所有人都以为他终于上

34、岸了现实是,他又回去复读了,直到今年,33岁的他,第13次参加高考。忆起不久前的13次高考,他说自己依然措手不及,最后519分,距清华分数线隔着90来分。每次折戟后,他都想再冲最后一次,到第二年,又想再冲一次,如此循环,停不下来。“压力很大”,他说,“争取明年考最后一次”为考清华复读12年值吗?消息刷屏后,有网友不认同这种“执着”,有人却认为,应当尊重他的的选择,这就是他的“梦想”,不少人也为他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综合材料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21-2022

3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1(3分)A【解析】B项,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的原因是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选项的表述中缺少“否定”要素。C项,根据材料一第三然段可知,“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选项中“不仅仅而且”表述错误;D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可知,选项曲解文意。故A项正确。2(3分)D【解析】D项,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可知,“都指明了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有误,

36、原文为“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这个“它”是前文中的“再创造特征”。故D项不正确。3(3分)B【解析】B项,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勾勒了一幅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画面。该诗不仅仅写出了静态的画,而且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示画外的景与趣,而非理和趣。A项,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蕴含的哲理为: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C项,后两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又蕴含哲理: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D项,诗

37、歌的后两句既写出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同时也蕴含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故B项不正确。4(4分)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填空:读者在其可能范围内发挥再创造的才能,对文本的最终完成。对话:文本吁请、呼唤,读者积极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兴味: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在有限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5(4分)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变为现实的存在。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读者的“前理

38、解”决定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使文学作品走向现实,在生活中发挥作用。(使文学作品焕发生命活力)(评分参考: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四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6(3分)B【解析】根据原文“他那时候并无心偷艺,王老五对这好吃的阔少爷也全无戒心到了天津卫大少爷这儿,百无禁忌,愈说愈得意”可知,把诀窍说给丁大少听,主要是因为丁家富有,大少爷阔气,所以没有戒备之心。7(3分)B【解析】选项中“质朴的白描手法”错,小说除了白描手法,也用到了很多细节描写

39、,比如后半部分描写他的穿着变化。8(6分)第一处:(1)自然连接上下文,使文章文气通畅。(1分)(2)通过议论评说,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增强作品思想性(或哲理性)和感染力。(1分)第二处:(1)采用一系列动词,如“切”“别”“热”“抽”等,表现关大少手艺的娴熟。(2分)(2)多用短句和整句,突出动作的紧凑、一气呵成,富有艺术表现力。(2分)(评分参考:第一处,每答对一点给1分;第二处,每答对一点给2分,如答语言文白夹杂,“截断削尖”等句简练精致,“来来去去”等句朴实流畅,极富表现力,也可酌情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1)做一行爱一行,精益求精:丁大少做

40、糖堆越做越好,技术精湛有创意。(2)讲行规,讲信誉:心里装着老主顾,路线与主顾基本固定。(3)穷不失志,活得坦荡明白:能阔能穷,靠自己手艺吃饭不丢脸,吆喝都很大声。(评分参考:每一点,概括给1分,结合文本分析给1分,答对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10(3分)C【解析】“内多有古书世未见者”是定语后置句,意为:里面有很多当世见不着的古书,故排除AB两项;“且言搜辑之道甚备”意为,并且陈述的搜集方法也十分完备。因此“且言”后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C项正确。11(3分)A【解析】在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录取者中,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

41、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故“二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错。12(3分)A【解析】选项中,“先生顾不上去拜访”错,“顾”的意思为“却”,而非“顾不上”13(8分)(1)而唯独金坛文襄公认为先生的奏议很好,跟刘文正坚决争执,最终采用先生的意见上奏给了皇上。(2)聚在一起情绪激扬纵论时事,相互磨练探讨学问,志向实在伟大啊,哪里只是要作一个文人学士而已呢!(评分参考:第一句中,“善”译为“认为很好”,1分;“固”译为“坚决”,1分;“卒”译为“最终”,1分,句子大意1分;第二句中,“慷慨”译为“情绪激昂”1分;“摩厉”译为“切磋、磨练”,1分,“第”译为“只、仅仅”,1分,句子大意1分)14(3分)(1)称赞

42、别人好处,掩饰别人过错,成就后进之名。(2)广交宾客(喜好交游),纵饮畅谈。(3)教导后生,平易近人。(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1分,写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5(3分)B【解析】这两句主要表现的是周瑜指挥若定的军事才干和风度。16(6分)(1)以景结情,移情于景,以杨柳为谁而生而摇摆传达内心忧国伤时的复杂情感,含不尽之意于言外。(2)反衬,以乐景衬哀情,杨柳依旧,千古风流人物却已逝去,表达了词人物是人非的悲慨;风拂杨柳,景致优美,而词人面对日渐衰微的国势,无心赏景,表达了词人对国事衰微的现状的感伤。(评分参考:每答对一点给3分,其中手法、分析、

43、效果各1分。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7(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2)桂掉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8(3分)C【解析】第一组,“轰动”指某些突然出现的事物惊动众人而产生的共鸣效应。“惊艳”指看到了非常美丽或者精彩的事物而惊奇、内心受到震动。由下文“丰富多彩”看,“惊艳”更符合语境。第二组,两组关联词均可。第三组,“因势利导”指顺着事情发展的趋势向有利的方向引导。“顺势而为”指做事顺应潮流。根据语境,更侧重“顺应潮流”而非“引导”,故C正确。19(3分)D【解析】根据上文“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主体“中国

44、”来看,CD衔接更加紧密,根据句子内部逻辑顺序来看,应先“扩大开发”,才能“分享机遇”,故D项正确。20(3分)修改后:对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带动效应愈发显著,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解析】“带动”和“显著”搭配不当,应在“带动”后添加“效应”或“成效”;“越来越多的吸引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语序不当,应将“越来越多”放在“跨国企业”之前。(评分参考:改对一处给1分,改对两处给3分)21(3分)C【解析】A项和D项均体现了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特点。B项体现了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C项意为“只要是非清楚,为公举荐人才,不必考虑与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强调的是“公正无私的平等观念”,不能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22(3分)手法:比喻,作者把西洋社会格局比作捆柴,把中国社会格局比作一圈圈的波纹(1分)作用效果:体现了“差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