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慢教学思路_第1页
扬州慢教学思路_第2页
扬州慢教学思路_第3页
扬州慢教学思路_第4页
扬州慢教学思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扬州慢教学思路这是扬州慢教学思路,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扬州慢教学思路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2、掌握虚实结合写作方法3、体味伤古怀今情感及“清冷”意境4、与辛弃疾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阅读,体味豪放派与婉约派不同风格【教学重、难点】抓词眼“空城”,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教学设想】努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指导学生对扬州慢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有一个城市被称为“中国的月亮城”,因为这里的月亮最多情,这里的月光最温柔,这里的月色最蒙胧,这个城市叫“扬州”。正所谓“天下三

2、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800多年前,有一位年仅21岁的词人经过扬州时却有着不同的感受,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词人叫姜夔,之后写下一首词叫扬州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别是一番滋味的词。二、解题及背景介绍“慢”指慢曲,依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词,一般比较长,同长调一样在91字以上。本词是作者21岁路经扬州时有感而作的。扬州在唐代繁华兴盛,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但到了宋朝,由于女真族多次南侵,扬州屡遭战争洗劫,终于被弄得残破不堪。这首词描绘了古城扬州的荒凉景象,指出了残败的原因,反映了作者的故国之思和对祖国前途的深切关心。三、整体感知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2、师范读3、指

3、导学生诵读(字音、节奏、情感)。四、具体研习(一)研习序言1、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其他词人的评价(以为有黍离之悲也)2、词前小序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交待写作背景并为全词奠定“黍离”之悲的感情基调。3、提问:词人在一个冬雪初霁的夜晚,独自骑马路过扬州,看到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产生了怎样的情感?请先找出体现词人情感的句子。明确:怆然和感慨。提问:诗人因何而悲而感呢?在序中找出相关的词语。明确: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和伤感之情。(

4、二)研习内容1、提问:指定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诗人路过扬州时看到了哪些景象?明确:荞麦、江水、城池、月、红药、二十四桥2、提问:词人听到了什么?明确:号角声3、学生再自由朗读词作,品味语言。(1)提问: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明确: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场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追问:这种情景是怎样造成的?明确:是由胡马造成的,胡马之所以能窥江而来,是因为宋朝的软弱无能。

5、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当权者的控诉。(2)提问:“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好在哪里?明确:“渐”字表明词人伫立时间之久,陷入到一片悲凉之中,不知不觉就到了黄昏,而黄昏,又更加让人惆怅。“清”修饰“角”,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跟“寒”“空”用在一起,表明了扬州的荒凉冷落。“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让人觉得心寒。“空”字与“潮打空城寂寞回”有相似之处,表现城池的萧条,呼应“废池”。而用一“都”字总括,更显得凄凉。(3)提问:“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明确:解答此题一定要联系杜牧的原诗。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

6、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萧声所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日,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4)提问:“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难生”好在哪里?明确:词人在这里荡开一笔,写二十四桥边的芍药。设想来年春天红药蓬勃生长出来,开出绚丽的花朵,只可惜

7、如此美丽却不知为谁而绽放。这种情景就更让人伤感。诗中用物来表达情感的有杜甫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还有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4、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明确:杂乱的荞麦 清寒的江水 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凄清的号角5、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冷色调的,渲染凄凉的氛围,但词中分明又有一些暖色调,描写、繁华的词,请找出来。明确: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附: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上片作者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用最简练语言概括空城作者用哪些景来写空城的?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

8、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凄凉,荒芜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点缀,衬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为无情之物怎会“厌言”呢?用了拟人修辞,体现了扬州人民的痛苦,表示同情。杜牧的赠别诗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同样运用拟人手法,以无情之物言有情,这是诗歌常用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凄凉,渲染了气氛扬州城自古就是如此吗?以前的扬州是怎样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竹西佳处,春风十里,都出自杜牧的诗句。题扬州禅智寺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

9、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以前的繁华的扬州城我们概括为:春城。一春城,一空城,形成鲜明对比。春城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虚写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实写实写作者又调动了多个感官?有哪些?视觉听觉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上片意思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我们下面解读词的下片:赠别二首(其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郎俊赏在词中什么作用?(承上启下)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昨日繁华今日扬州作者又见

10、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景色什么特点?今日凄清写景运用什么方法?虚实结合我们来概括下片内容下片内容概括为:怀昔感今的情怀请同学概括整首词的内容通过扬州今夕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核心板书: 昔日繁华-今日凄清淮左名都-废池乔木扬州慢教学思路第2篇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宋词的特点。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作品的风格。3、豪放派和婉约派的特点。教学重点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 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宋词按时代分为

11、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这对他在诗词艺术的发展上颇有影响。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他主张严谨的格律和章法,反对油腔滑调,不写淫词秽语;在文学上刻意求工而不流于浮艳轻靡,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

12、生活。正因为他托身权贵门下,生活闲适,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相脱离,以致视野不阔,情调低沉,这在他的诗词中有明显的反映。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留有白石词,其中有十七首附有旁谱,这是宋词中仅存的乐谱。姜夔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

13、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二、背景简介: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三、课文分析鉴赏淳熙丙申至 日(2),予过 维扬(3),夜雪 初霁(4),荠麦弥望(5)。冬至这一天

14、途经扬州 下雪刚放晴 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入其城,则四顾 萧条, 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那 就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 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 渐渐升起自: 独、独自 。 意为天色渐渐晚下来戍 角(6)悲吟。予怀 怆然,感慨(于)今昔, 因 自度 此曲。戍边的号角 悲鸣 心里(十分)悲痛 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 于是 创制 曲调今昔: 指今昔之变。千岩老人(7)以为有黍离(8)之悲也。认为 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淮 左(9) 名都,竹西 隹 处(10),解 鞍 少 驻 初程(11)。淮水东面的名都 亭(所在的)美好去处 解下马鞍稍作停留刚刚踏上征程少同稍,稍微。初程:开头的一段路。左: 古人在方位上以

15、东为左。分析: 起笔写小驻“名都”扬州。本来作品主题的主调是感时伤乱,而起笔不写扬州的荒芜景象,却着笔于忆旧:先点出“名都”,再借用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中的赞语,以“隹处”来点染,只八个字,概写了昔日扬州的繁华。接下去,写“解鞍少驻”既突出了对名城风华的仰慕,又表明忆旧是为了伤今。那么,概写昔日扬州的繁华又为了什么呢?过 春风十里(12), 尽荠麦青青。经过(过去的)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全是青青的荠菜和麦子“荠麦青青”定语后置句分析:作者只用十个字概括了扬州浩劫之后的荒凉。一方面用“春风十里”和上句“竹西隹处”互相呼应,铺叙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另一方面,用“

16、尽荠麦青青”铺写荒凉景象,一个“尽”字,以夸张手法突出景物全非的思绪,情调低沉。同时“荠麦青青”的情景又和诗经黍离“彼黍离离”相吻合,从而真切地表达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含义是丰富的。然而是谁造成这样的荒凉呢? 作者进一步揭示扬州变化的原因。自 胡 马 窥 江 去 后(13), 废 池 乔木,犹 厌 言 兵(1)。自从胡人的军队窥伺长江离去之后(只剩下)破坏的城池和几株大树 (人们) 还是厌恶谈起(那场)战争乔木: 古老的大树。兵: 战争。分析:很明显,“春风十里”只剩“荠麦青青”,一切繁华景象,自是荡然无存;“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人们心情的沉重,也就可想而知了。作者触景伤情,既怨外敌的入

17、侵,又伤国势的衰落,思想感情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上阙的结句,感情更见沉郁。渐 黄昏清 角 吹寒(2), 都 在 空城。(天色)渐渐 凄清的戍角在寒风中吹着 全(塞满)在一座空城分析:紧承上句,按时间的推移,景物的转换,进而捕捉景物特色,借景以抒情。这里用“渐黄昏”渲染了沉郁的气氛,与上文配合,使“黍离之感”更加浓烈;用“清角吹寒”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同时与“犹厌言兵”相呼应,更见忧心忡忡!“都在空城”一个“都”字,突出了景况荒凉的幅度;“空城”一词不仅写出空荡荡的劫后惨象,满目凄凉,不堪回首,而且对国事前途的渺茫,蕴蓄着无限的哀婉。上阙: 小驻“名都”,感慨今昔。下阙紧承上阙,

18、运用联想对比,进一步抒发情怀。杜郎俊 赏(3),算 而今重 到 须 惊(4)。杜牧善于游赏 料想(他)今天重游到(此)(也)一定(大)惊分析: 换个开头,从杜牧身上落笔。为什么这样写?一方面,因为杜牧吟扬州繁华的诗篇为后世所传颂;另一方面,正是扣合上文,以杜诗为背景,使昔日的繁华与眼前的衰败作对比。作者的用意是赞杜郎,伤时世。“算而今”是以设想的形式抒发怀古伤今的感慨,又呼应上文的“竹西隹处”、“春风十里”,为盛衰之变作印证,痛惜“名都”的沉沦。纵(5) 豆蔻(6)词 工, 青楼(7)梦 好, 难 赋 深情。即使(他) (写得)精巧 (作得) (也)难以写出(我此时悲怆的)深情分析:杜牧的赠别

19、诗、遗怀诗是他题咏扬州的名作,这里用“难赋深情”翻进一层,加深了感慨;同时以杜牧自况,纵有满怀风情,也不能不为名都残破的哀怨所淹没了,“黍离之悲”达到进一步的深化。 紧接着,从设想转入现实,推展开去,情景交融,情调更为凄清。二十四桥(8)仍 在, 波心荡, 冷月 无声。仍然存在 水波荡漾 清冷的月亮,悄然无声波心: 河心,这里意为水波。分析:这里融情入景,以景衬情。特别是点化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意,融入新的境界,情意婉转,娓娓动人。这里以“仍在”点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以“波心荡,冷月无声。”描摹名都的空寂寥落。其中一个“荡”字勾联名桥、冷月、,静中有动

20、,含情脉脉,似乎是在默无声息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而形象地衬写了盛衰兴亡的巨变,勾勒出一片凄清的景象。这景象和上阙的“黄昏”、“空城”互为呼应,融为一体。随着时光的推移,景象愈写愈凄凉,情感也越来越沉重了。这种层层深入的写法,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忧国心情,结句也富于余味。念 桥边 红 药(9),年年知 为谁生!想(那) 的红色芍药 不知年年为谁而生知: 犹不知,肯定用为否定。年年: 一年一年,年复一年。分析:结句仍以委婉的手法抒情,妙在联想名都名花,化景物为情思,托名卉寄哀怨。从浅处看,空城寥落,红色芍药年年开放,竟无人观赏,有“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诗句)的感慨,以点染当时

21、扬州的荒寒。叹名花“知为谁生”,进一步抒发了花开花落“人不知”的感慨。结句仍以黍离之悲收束。下阙: 设想杜牧重来,难赋深情。四、小结:(一)、对本词的评价:对“黍离之悲”的理解:所谓“黍离之悲”,即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序中称: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庙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家国残破之痛。 词的上、下阙各有侧重,通篇与词前小序结合,紧扣驻、看、闻、想以抒发“黍离之悲”并运用联想把昔日的盛况反映今日的

22、荒凉,构想巧妙,对比强烈,情景相生,色彩鲜明,加上作者又精通音律,注重词法,写来音调和谐,辞句精炼,委婉含蓄,结构严密,体现了婉约派的词风。由于作者生活和思想的局限,情调过于低沉 (可与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对比)。(二)、两首词的比较:1、寓情于景,景中见情,余味无穷。(同)柳词放笔直书,姜词含蓄,“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2、姜词: 抚今思昔,虚实相生,意境深融。借词造境(借杜牧诗句),对比反衬。柳词: 虚实相生,远近相连,想象丰富,前后呼应。3、姜词: 随意抒写,音节谐婉,词句精妙。自制曲柳词: 用前人词调(词牌)填词,线索贯穿,自然流畅。(三)、作业 :1、思考和练习: 第二题、第三

23、题2、背诵这首词。3、自学虞美人(教唱西安事变插曲)、鹊桥仙、一剪梅扬州慢教学思路第3篇教学目标扬州慢教学设计范文1。 学习理解宋词婉约派的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格律音调和谐;2。 重点领会两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教学重点3。 注意两词所表达的情感和前课苏辛词在抒情内容和方式上的区别;4。 背诵这两首词并熟记雨霖铃和扬州慢两种词牌格式。教学难点鉴赏不同风格的词作品。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探海导航先看自学提示,再结合课文注释,弄清两词大意。可先做完能力演练题库中的跟踪试题。雨霖铃一词重点要注意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缠绵婉约的风格。寒蝉

24、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都是暗淡而凄凉的景;执手相看,多情离别,风情无处说,抒发的是低沉伤感的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环境气氛和主体情感融为一体,刻划出一对恋人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扬州慢一词要重点体会作者深刻的爱国情怀和低沉的感情基调,以及触景生情的表现手法。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冷月无声等凄惨、冷落的气氛使作者伤今怀古,不禁产生昔胜今衰之感。此外,还要注意体会化用杜牧诗诗所产生的新的艺术意境。二、思路结构雨霖铃一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因而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上阕写与情人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场面,以写景为主,但字字含情;下阕

25、想象别后的生活场景抒发痛苦之情。扬州慢一词表达了作者感怀家圆、伤时念乱的心情。上阕全写眼前实景,写出了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纪行写景扣紧驻、看、想、闻开展描述层次;下阕伤今怀古以杜牧当年扬州诗之胜反衬现在扬州之冷清萧条,扣住扬州著名的代表性景物 二十四桥、芍药 来写。结构图:上阕实写萧条之景景物1:荠麦青青景物2:废池乔木景物3:清角吹寒下阕虚拟设想拟想1:杜牧才情再高亦难赋深情拟想 2:桥月仍在,玉人已无拟想3:花开依旧,人事全非三、 疑难指津雨霖铃的景物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一是景物特征鲜明。“寒蝉”“骤雨”“烟波”“暮霭”“杨柳岸”“晓风”“残月”都是暗淡凄清且具有较大的联想空间;二是景物含情

26、。试想蝉是寒的、风是冷的、月是残的、柳又有留意,怎不引起留恋与哀愁呢?这便是融情入景的写法,“一切景语皆情语”。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四、语言揣摩1。“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评析:这是柳永的名句,历来脍炙人口。妙就妙在问得清晰明白,答得含蓄生动,似答非答,韵味无穷。更妙的还在于景物鲜明且又含

27、情。“杨柳岸”“晓风”“残月”三项景点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层次分明、幽静而开阔的意境,引人入胜。另外古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留”“柳”谐音,折柳相送是希望对方留下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诗经采薇“昔人往矣,杨柳依依”写的就是离别之情。更兼之风月关情,何况是拂晓之凉风,黎明之残月。因而,“杨柳岸晓风残月”明写实景,暗写别情,显得含蓄而有余味。运用:中国古代诗词往往诗画相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可配画画可配诗。该句诗兼有诗情和画意,请试为之配画。只要能体现主要大意 即可。示例如右:画中有流水潺潺,扬柳依依,晓风拂拂,燕子飞飞,残月隐隐,诗人提壶独行,似醒似醉。2。“念桥边

28、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评析: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宛如百感交集,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运用:在这一片萧条之中,二十四桥边的红药仍一如既往的在纵情的茂盛的年复一年的开放,但是又有谁来欣赏与采摘呢?(翻译与扩写)五、名题讲析1。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B“绿肥红瘦”中的

29、“绿”、“红”分别代替叶和花,“肥”“瘦”分别 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冷。C这首词从一般的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念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讲析:本题选用了宛约派李清照的词作名篇,词中亦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四个选择项分别考了词语的含 义、词语的炼字炼意、词作的思路、词作的表现手法,都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要素。A项是分析“不消”二字的深层含义,从全词立意看A是正确的;B项是对炼字炼意 的分析,这里“绿”“红”“肥”“瘦”都是借代手法,体现作者炼字的新奇,历来颇受称颂把玩,分析 也是正确的;C项是对词作思路的概括,词虽简短,却有叙事过程和

30、抒情层次,分析正确;D项鉴赏的角度是表现手法,作者寓情于事,融情于景,并非“直抒胸臆”,因而D项分析不当,应选D项。六、风景剪辑剪辑1:柳永字耆卿,名三变。善为乐章,长于慢词,以描写歌妓生活及失意文人见长,且多寓以同情之意 ,市井特声鲜明,语多俚俗,深受歌妓和笛工们的赏识和欢迎。初试不第,作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后再次应试,宋仁宗故意将其黜落且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自是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剪辑2:宋词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北宋前期词坛的中心人物是晏殊和欧阳修,后来大政治家范仲淹又开辟了词的意境并启发了豪放派词风,慢词圣手柳永拓宽了词的篇幅并发展了宛约派词风

31、。北宋后期大文学家苏轼对词进行了彻底的革新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周邦彦则成为此时宛约派之集大成者。南宋前期辛弃疾、陈亮等继承了豪 放词风并形成了爱国词派, 李清照是此时的宛约派大家。南宋后期出现了以姜夔为首继承了宛约派词风并发展为格律词派。扬州慢教学思路第4篇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一同来鉴赏词七首的最后一首词扬州慢。 二教学目标 1 、 鉴赏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手法。 2 、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作者 (结合书上注释)姜夔:南宋词人,有些词是自己谱曲的,扬州慢就是其中之一。 四写作背景 1、关于此词的写作背景,我们一起来看词前小序。请学生读小序。 2、小序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写作的时间

32、、地点,扬州城的荒凉之景,写作的缘由及体现的情感。 3、了解什么是“黍离之悲”?(结合书上注释) 明确: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这也是本词所要体现的思想感情。 五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诵全词。 2、体会作者情感。 3、把握这首词的内容。 六具体研习上阙 1、上阕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扬州城萧条荒凉之景。 2 、这种荒凉的景象是通过哪些意象表现出来的? 明确:荠麦青青、废池乔木、黄昏 、清角吹寒、空城。 3、这些意象是如何具体体现这种荒凉的景象,具体分析一下。 “尽荠麦青青”,长满了青青的荠麦。“尽”写出了现今扬州城一片荒凉的景象,而以前的扬州城是这样的吗? 明确:不是。“春风十里

33、”指先前的扬州城繁华的街道。“春风十里”化用杜牧赠别“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扬州城的繁华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不是,是词人想象中扬州城昔日繁华的图景。这种想象的不真实存在描写,就是所谓的虚写,而作者亲眼目睹的“尽荠麦青青”便是实写。同时,昔日的“春风十里”与今日的“荠麦青青”又构成鲜明的对比,更加反映出今日扬州城的荒凉。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评说:“犹厌言兵是不是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万言,而无此韵味。”这个“韵味”到底指什么? 明确:连废池乔木也厌恶战争,那么在战乱中倍受磨难的百姓呢?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战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人们对侵略战争是极端憎恨的。 “尽荠麦青

34、青” “废池乔木”是作者所见,接下来词人由所见转写所闻:“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明确:一提黄昏总给人沉寂之感及伤怀之绪,古诗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沉寂黄昏被清角之声打破。“清角吹寒”中“寒”字很好,寒意本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的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的是寒气逼人,再联系视觉所见的“荠麦青青” 与“废池乔木”,这一切交织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 如今的扬州城已成了一座“空城”,而昔日的扬州城是这样的吗? 明确:“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曾经是繁华的大都市。昔日的“名都”,今日的“空城”,荒凉凄清之感不言而喻。突出的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