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1页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2页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3页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4页
第二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二章第二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第一节 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儿童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关系的意识。| . 主体我与客体我 “自我”主体我和客体我 主体我主观的“我”,是指作为活动主体或过程而存在的自我,它是积极的观察者; 客体我客观的“我”,是指作为个体认知和评价对象而存在的自我,它是被观察的对象。 人类学家米德把前者称为“I”,把后者称为“me”。| .动物有没有自我意识? 心理学家给小猴子一些木块,让它用木块换糖吃,换到后来,木块用完了,它就用自己的尾巴来换糖 【播放视频】| .

2、(二)结构 1、自我评价 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等。 2、自我体验 是人类对自身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体验,包括自我感受、自尊、自爱等,其中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内容。 3、自我控制 是指在目标受阻时,个体抑制其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能力。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 .二、03岁儿童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人并不是生来就有自我意识的,儿童的心理只有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能形成自我意识。 婴儿时期(2岁前)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认识方面。| .阿姆斯特丹对324个月的88名婴儿作了研究 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 游戏伙伴阶段。 第二阶段 退缩阶段。

3、 第三阶段,自我意识或自我认知的出现| .刘金花(1993)等人重复了照镜子实验 (1)戏物(镜子)。9、10个月的婴儿中有60 %对镜子很感兴趣。 (2)与镜象伙伴游戏。1岁和1岁以后几个月的婴儿在照镜子时,除兴奋外,还对镜中自己的映象显得十分注意,还有些到镜子背后去找这位陌生的伙伴。这个现象与阿姆斯特丹所述的第一阶段相仿。 (3)相倚性探究。18个月左右的婴儿,照镜子时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象与镜子外的东西的相应关系。视频:自我陶醉(或头戴尿不湿照镜子) (4)自我认识出现。自21个月后,借助镜子立即摸自己鼻子找红圆点的人数迅速增加,在有无自我认识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 .哈特(P. Hart

4、er) 将婴儿早期自我意识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第一阶段(5858个月):无我状态个月):无我状态。这一阶段的婴儿不能区别自己与他人。视频:照镜子哈哈笑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912912个月):初步主体自我。个月):初步主体自我。婴儿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2151215个月):主体自我发展。个月):主体自我发展。婴儿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活动与他人所做活动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联系有了明确区分。 第四阶段(第四阶段(15181518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个月):客体自我初步发展。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 第五阶段(第五阶段(1824

5、1824个月个月1 1岁半至岁半至2 2岁):客体自我形成。岁):客体自我形成。婴儿开始用语言表示出自我,这是客体自我形成的重要标志。 | .确定幼儿自我意识形成的四个标准 时蓉华(1988) 1幼儿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意识到动作的目的和动机。 2幼儿能够把自己与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动作的主体。 3幼儿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4幼儿能够用第一人称“我”来代表自己。| . 幼儿前期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在能把自己和别人明显地区分开来,能够在镜中识别自我; 其次,语言的发展为这一时期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能够准确地使用代词我,是儿童自我意识真正形成的标志。这时,儿童已将自己完

6、全从环境中分离出来; 再次,表现在他们开始出现了自尊心。| .三、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 1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主要是依从性评价 3幼儿活动的独立性逐渐加强|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评价发生在34岁 自我体验发生在4岁左右 自我控制发生在45岁|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特点 (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 (2)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 (3)幼儿一般都过高评价自己 (4)主要对自己的外部行为进行评价 (5)评价比较笼统| .第二节第二节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概述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或得不到情绪和情感是人的需要得到

7、满足或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满足时产生的主观反映。 | .情绪实验 古代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曾把一胎所生的两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环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随羊群在水草地快乐地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总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兽的威胁,在极度惊恐的状态下,根本吃不下东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医学心理学家还用狗作嫉妒情绪实验:把一只饥饿的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让笼子外面另一只狗当着它的面吃肉骨头,笼内的狗在急躁、气愤和嫉妒的负性情绪状态下,产生了神经症性的病态反应。实验告诉我们:恐惧、焦虑、抑郁、嫉妒、敌意、冲动等负性情绪,是一种破坏性的情感,长期被这些情绪困扰就会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

8、 .二、03岁儿童情绪情感的产生和发展| .| .笑 第一次笑:第一周内 真正意义上的微笑:第三周 微笑体现的是婴儿的一种爱的情感| .恐惧 是一种有害情绪| .愤怒 婴儿的愤怒一般是由于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是有某种不愉快的刺激持续的作用于婴儿| .二、幼儿期情绪情感的发展 1情感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表情日渐社会化| .第三节第三节 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学前儿童个性的发展| . 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儿童的个性开始形成。 在幼儿期,儿童个性只能是形成的开始,或是个性初具雏形。直到成熟年龄(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而且在个性定型

9、以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一、学前儿童兴趣的发展 (一)03岁儿童兴趣的产生和发展 (二)幼儿期兴趣的发展特点(P10)|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发展 气质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它是指在人的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一)气质的类型 传统的:传统的: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

10、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粘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 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托马斯、切斯的气质类型 1 1容易型容易型-生理机能活动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 2 2困难型困难型-生理机能活动方面缺乏规律性,对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接受很慢,对环境的改变难以适应,情绪总是不好 3 3迟缓型迟缓型 -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甚愉快,但也不像困难型婴儿那样总是大声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畏缩、情绪低落,逃避新刺激、新事物,对外界环境、新事物、生活变化适应缓慢。在没有

11、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 | .(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二)学前儿童气质的稳定性与变化 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因为气质和儿童的生理特点关系最直接。儿童出生时就已经具备一定的气质特点,在整个儿童期内常会保持相对稳定。| .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三、学前儿童性格的形成 (一)性格的概念(一)性格的概念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 .(二)婴儿性格的萌芽二)婴儿性格的萌芽 独立性独立性自制力自制力活动性活动性合群性合群性性

12、格性格差异差异| .(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三)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 (一)活泼好动(一)活泼好动 (二)喜欢交往(二)喜欢交往 (三)好奇好问(三)好奇好问 (四)模仿性强(四)模仿性强 (五)好冲动(五)好冲动| .第四节第四节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一、社会性行为概述 社会性行为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 它在交往中产生,并指向交往中的另一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性行为也就是具体的交往行为,人们通过社会性行为来实现与他人的互相交往。 社会性行为,根据其动机和目的,可以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大类。| .亲社会行

13、为 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它是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有:同情、关心、分享、合作、谦让、帮助、抚慰、援助、捐献等等。| .反社会行为 也叫做消极的社会行为,是指可能对他人或群体造成损害的行为和倾向。 其中最具代表性、在幼儿中最突出的是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如推人、打人、抓人、骂人、破坏他人物品等等。| . 学前儿童社会性行为主要是指在社会交往中的具体行为。 一般说来,学前儿童的社会交往,从交往的对象看,可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与成人的交往,主要包括与父母和老师的交往;另一方面是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指同龄伙伴之间的交往。

14、| .二、03岁儿童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婴儿的社会性行为最初发生在与父母的交往中。 婴儿形成的最初人际关系是婴儿与父母之间建立起来的依恋关系,即亲子关系。 23岁的儿童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同情、分享和助人等有益于他人的行为。 | .三、幼儿期儿童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1幼儿与教师的交往 2幼儿同伴间的交往| .第五节 学前儿童道德的发展| .一、道德与品德概述 (一)品德与道德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社会与个人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 品德与道德是

15、密切联系的,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道德认识是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 .二、三岁前儿童品德的发展 1岁以前,谈不上道德不道德 1.5岁以后,出现初步的道德观念、道德判断和行为| .三、幼儿期品德的发展 1 1

16、、具体性、具体性 2 2、他律性、他律性 3 3、情境性、情境性 4 4、模仿性、模仿性 5 5、情绪性(不稳定性)、情绪性(不稳定性)| .徐州丰县一名徐州丰县一名4岁男童阳阳在看完动画片岁男童阳阳在看完动画片唐老鸭和高飞狗唐老鸭和高飞狗后,后,竟模仿起片中情景,将卫生纸缠绕到自己脖子上点燃,被烧得竟模仿起片中情景,将卫生纸缠绕到自己脖子上点燃,被烧得哇哇大哭,邻居闻声冲过来将燃烧的卫生纸拽下。哇哇大哭,邻居闻声冲过来将燃烧的卫生纸拽下。医生在察看阳阳的伤情医生在察看阳阳的伤情 | .四、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儿童从很小的时候就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尤其是同情和帮助、分享、谦让等利他行为。 同情及其他利他行为并非自然随年龄增大而增多,需要借助于教育,儿童不可能离开教育而自发成长为符合社会要求的、品德高尚的社会成员。 | .五、幼儿攻击性行为五、幼儿攻击性行为 (一)攻击性行为及其危害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侵害他人身体或用言语攻击侮辱他人的表现。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 | .(二)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因素 2、社会因素 家庭 电视 同伴 | .(三)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1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