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这是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赋的知识。(2)理解并积累本课的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和揣摩等方法理解、体悟和鉴赏经典语言的能力。(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理解、概括、综合,理清文脉,把握主旨,赏析诗人卓绝的手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豁达乐观的精神。2学情分析通过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的学习,学生对于苏轼生平、思想已经有些许了解,尤其是念奴娇一词,苏轼一段特殊人生经历所产发的感怀,更是激起了许多学生对他的人生和作品的认
2、识兴趣。但是,面对颇具代表性的前赤壁赋,学生的认知能力、领悟能力、人生经验限制了他们的深层次挖掘和人生观共鸣。所以,无论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融入到因情、景、理完美融合而创设出的绝妙意境中;还是学生借助文本中苏轼的情感历程,进行一次关于人生观的深度思考,都很有难度。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领会主旨和景、情、理交融的特色,赏析经典语言。教学难点了解主客问答在文中的作用。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预习1基础梳理。2文章段意。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
3、的箫声。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
4、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赤壁赋在一个深邃的月夜轰然奏响,横空出世!活动3【讲授】介绍赋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
5、,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活动4【活动】研读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2作者夜游赤壁,“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从何而来?3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4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5第三段,客因何而悲?6第四段,作者是怎样劝解“客”,进而转悲为喜的?7如何理解文中的“主”
6、与“客”?8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相结合的?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9赤壁赋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9赤壁赋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检查预习1基础梳理。2文章段意。第一段,描写月圆之夜,与客人泛舟江上,赏月、吟酒、诵诗,油然而生“羽化而登仙”的
7、超然之乐。第二段,由乐转悲,写作者饮酒放歌而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借客人之口,触景生情,感叹人事沧桑、生命苦短,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通过“苏子”的回答,阐释“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五段,写客人“喜而笑”,主客开怀畅饮,酒醉尽欢。作者的感情变化可用“乐悲乐”来概括,由此看来,本赋是以感情变化为线索的。本赋主旨和特色是学习的重点,将在分析理解的进程中完成。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解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余秋
8、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如是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赤壁赋在一个深邃的月夜轰然奏响,横空出世!活动3【讲授】介绍赋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辟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
9、大赋的排比句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它是由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的带有韵脚的散文,却又饱含着浓浓的诗意。活动4【活动】研读探究1自由朗读课文。2作者夜游赤壁,“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之乐从何而来?3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发生变化的?4歌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5第三段,客因何而悲?6第四段,作者
10、是怎样劝解“客”,进而转悲为喜的?7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8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相结合的?活动5【讲授】课堂总结课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2.能力目标:学
11、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二、学生诵读课文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
12、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三、学生分组探究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四、交流探讨的结果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词语:更(g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拿:撑,划。拥:围裹。毳(cu)衣:细毛皮衣
13、。雾凇(sng)沆(hng)砀(d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一白:全白。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一芥(i):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焉得:哪能。更(gng):还。大白:酒杯名。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舟子:船夫。者:的人。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
14、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提示:对故国的留恋。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
15、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
16、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
17、劳形。”(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
18、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
19、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
20、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五、总结本文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
21、第3篇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2.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对象特征高一的学生,经过多年的文言文学习,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能够基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初步掌握了鉴赏古代散文的一般方法。
22、但以往强调文言基础知识的内容较多,对文言文整体阅读和感悟的较少,学生把文言文看成枯燥语言知识的积累,缺乏对文言文,尤其是优秀的古代散文的美感认知和情感体悟,因而对文言文的学习,显得兴趣不浓或学习效果不佳。教学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的知识。2、把握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清行文思路。3、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理解作者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4、培养学生勇于面对人生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1.学生思考: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现情感变
23、化的相关词语。)板书: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乐 )(悲)(乐)2.理清思路,请同学试概括本文行文内容。(投影)1段:写赤壁夜游之乐。2段:写饮酒放歌之乐引出客人悲凉的箫声。3段:主客回答引出人生短暂之感。4段:苏子超然于世的情怀。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畅饮。二、指导诵读:1、这篇课文体裁为文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宜于诵读,极富声韵之美。诵读时,要特别注意文章中的押韵和形式中的对偶句。先请同学们听示范朗读,对照以下押韵字和换韵情况,自己跟着低声吟诵。第一段 间,天,然,仙第二
24、段 桨,光,方;慕,诉,缕,妇第三段 稀,飞,诗;昌,苍,郎;东,空,雄;鹿,属,栗;穷,终,风第四段 往,长; 瞬,尽; 主,取;月,色,竭,适第五段 酌,藉,白我们会发现,有些字听起来并不押韵,这是由于语音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而发生变化的缘故,在苏轼创作的北宋时期,它们都是押韵的。(说明:通过听示范诵读,自己自由诵读,初步疏通字词,扫清字词障碍;同时通过用韵情况的了解,初步了解了文赋的一般特点;在了解文赋的特点基础上,有助于把握诵读过程中的快慢停顿等节奏,有助于进一步体会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通过几次诵读,学生基本被文本体现的美妙情境所吸引,进入文本营造的特定语境。进入文本,才能进一步赏析和感
25、悟文本。)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3、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三、赏析评价1.学生齐读第一段,教师提问,学生思考。(1)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明确:乐甚(2)为何而乐呢?明确:美景、畅饮、友情(3)本段景物描写胜似仙境,请同学们试描述一下月夜秋景图,并思考有何作用?学生描述总结:月夜秋景图:苏子泛舟赤壁之下,上面是一轮皓月,下面是万顷碧水,月光如烟雾般笼罩着江面,清风徐徐吹拂着,一叶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在水面,任意左右东西。景象澄沏,又似朦胧,如梦境一般。作用:苏轼这寥寥几笔,描述出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
26、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 ”的变与不变的议论作了铺垫。(4)诗人在欣赏月夜美景中情不自已,朗诵起诗词来。为什么苏轼在船中朗诵“明月之诗”里的“窈窕之章”?教师补充(幻灯片投影)诗经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皎:皎洁光明。 佼(jio):姣之借。 佼人:美人。 僚:美丽。舒:舒缓轻盈的样子。窈纠(jio):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劳心:思念。懰(li):音刘,妩媚。慅(sao
27、):音骚,心神不安。燎: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 译文:多么皎洁的月光,照见你娇美的脸庞,你娴雅苗条的倩影,牵动我深情的愁肠!多么素净的月光,照见你妩媚的脸庞.你娴雅婀娜的倩影,牵动我纷乱的愁肠!多么明朗的月光,照见你亮丽的脸庞,你娴雅轻盈的倩影,牵动我焦盼的愁肠!内容赏析:月出是陈国的民歌,是一首情诗。诗人在月下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因为爱她,于是就悄然心忧了。此诗共三章,每章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写美人,末句写诗人自己不宁静的心情。“月出皎兮”,天上一轮圆月洒着皎洁的银辉,这夜色显得格外的美丽。这是写景,也是写情。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月光作为美好愿望的象征,无数次地
28、赞美她,讴歌她,并给她编造了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花婵娟,月婵娟,都是人们对所爱景物的美称。这句交待了诗人活动的背景,是在一个月光明丽的夜晚,这本身就富有很大的魅力和诱惑力,容易使人对景生情,生发出许多美好的联想。同时,结合下句,这句又有着比兴的作用,以月光的美来比喻所爱人的美,是很恰贴的。“佼人僚兮”,“佼”,犹姣,美好之意。“佼人”,美人。“僚”,犹嫽,娇美貌。这时,在诗人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娇美的女子,引起他无限的爱慕和情思。天上有着皎洁的月光,地上有着娇美的女子,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花好月圆,天惬人意,怎能不令这多情的诗人荡起春心呢?他不由得随口赞道:真美啊,这月光下的女子。“舒窈纠兮”,
29、“舒”本作迟缓、徐徐解,此处则指女子举止的舒缓安闲。“窈纠”,与第二间的“忧受”,第三章的“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步时身材的曲线美,写女子的举止从容,体态苗条。这句写诗人仔细端详女子时的感觉。在月光下,她不但显得容貌皎好,而且身材那么苗条、秀美,真让人神颠魄荡。这只是写女子的外表美,而更吸引人的,是她还有一种气质美,她举止舒缓,雍容大方,性情安静,而这气比外表更富有魅力。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反映在外层,总是以曲线的细长为美,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等,就足以说明这点。而在内质上,则注重静穆和闲缓,所谓“淑女”,就包括她的举止在内。这首诗刻划的这位女子,说明了诗人也是以
30、此为审美标准的。“劳心悄兮”,“劳心”即忧心。“悄”,与第二章的“慅”,第三章的“惨”,都是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此句是诗人自言其心情的烦闷。月光美,人更美,那窈窕的身姿象那雍容的举止,使得诗人一见钟情,而又无从表白,因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愁和感慨。爱美是人的天性,尽管那女子没有丝毫的觉察和反应,但诗人已经为之倾倒了,而这正说明了诗人的痴情和爱的深沉。关雎里所写的“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与此时此刻诗人心情是一样的。这首诗的景色描写很有特色,“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柔美的月光本身就有无限的情意,而让它作为背景来衬托,则女子的倩影愈发显得秀美。同时,月光朦胧下,一个
31、线条优美的女子在缓缓起步,更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有一种朦胧美的韵味。所以,这一景色很富有画意,而画意又渗透了无限的诗情,把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在了一起。另外,人物形象只有两个,诗人愈扬妇子,则愈抑自己。把女子写得愈姣美,则自己愈觉得求之不得,难以攀比,可望而不可即,所以忧心愈重。这也是一种比照的手法。通过刻划“佼人”的美比照出诗人自己的痴情心理,让人觉得情之所发,合乎自然之理。学生作答明确:时间上:七月即望,正好是七月十六日,月圆之夜,吟明月之诗为了召唤月亮出现,而月亮似乎听到苏子的呼唤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一轮明月冉冉升起了。 内容上:月出诗写出了在明亮月光下美人的娇好容貌和幽闲体态
32、,引起感情上爱慕和烦闷不安。这与下文的扣舷而歌的内容是有联系的,所以吟此诗也有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的作用 。(5)作者紧接着描绘“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一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何在?请同学们谈谈。学生思考作答明确:月亮从东山后面露出了脸,到斗宿和牛宿之间就徘徊不前了,一“出”,一“徘徊”,写出月亮不易察觉的缓缓移动,以及对游人的依依眷恋和脉脉含情。也反映出作者看月亮时愉悦的感受。(6)在这个月光如水、气候宜人的夜晚,作者泛舟于浩瀚无边的江上,用了哪两个字表现泛舟时的情景?品味这两个字,作者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分组讨论明确:“纵”、“凌”。作者丢掉了平日的顾虑重重,
33、任由小船在江上漂泊,也是随自己心灵压力的一种释放。“纵”,把一叶扁舟在长江上顺流而下,自由自在地随江势漂流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在船上随江而行的激动和轻松的心情。 “凌”,既是客观的描述,写出了小船在万顷无边的水面上腾越前进,也写出了作者当时激越壮美的心情。2.学生读第二段并思考:(1)客由乐而悲,悲又从何而来呢?明确:主要由客人的洞箫声引发的。联系二三段内容及创作背景体会,具体有以下几方面: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赤壁赋教案一等奖板书第4篇教学目标:1.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2.分析本文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鉴赏文章的表达技
34、巧。3.深入挖掘文章深层的悲导入新课:“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这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可对中国文艺来说实在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为这段时间苏轼的创作达到了巅峰,不仅有文学上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而且有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写作背景:苏轼被贬黄州以后经常常来赤壁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后,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指导诵读:注意感情流
35、露文本探究:在充分预习并能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结构提示: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文本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山地农业用地承包协议一
- 2024年度金融衍生品交易合同
- 2024年新型建筑施工总承包合同样本版B版
- 语言启蒙小班阅读与表达计划
- 2024年专业经理人雇佣协议标准版3篇
- 2024版房屋租赁合同及附属设施3篇
- 建筑拆除清理施工合同模板
- 工厂热水锅炉维护合同
- 舞厅装饰施工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泥工分包合同8篇
-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考试试题库(完整版)
- 2024年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第2课时 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教学课件
- DL-T 572-2021电力变压器运行规程-PDF解密
- 23秋国家开放大学《视觉设计基础》形考任务1-5参考答案
- GB∕T 10544-2022 橡胶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油基或水基流体适用的钢丝缠绕增强外覆橡胶液压型 规范
- 预拌干混砂浆生产线建设导则浙江省散装水泥发展和应用
- 抽奖卷正副卷
- 元旦晚会节目-现代搞笑版《白雪公主》话剧剧本-元旦节
- 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组织设计概述
- 《西安事变》PPT课件.ppt
- 小学二年级阅读练习(课堂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