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1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2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3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4页
第三章国际分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章第三章 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第一节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部社会分工产生、发展的历史。分工是指劳动分工,即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一、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的结果,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二、国际分工发展的阶段 (一)萌芽阶段(16-18世纪中叶) 技术:地理大发现、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过渡 分工形式:宗主国和殖民地 (二)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 技术: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现代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确立

2、 分工特点: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1)大机器生产使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2)使商品成为征服国外市场的武器 (3)运输方式 (4)工业本身成为重炮 2以英国为中心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三)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二次世界大战) 技术:第二次产业革命:电器、运输(巴拿马运河1913和苏伊士运河1869)、通讯;垄断代替竞争,资本输出,亚非拉被卷入 特点: 1亚非拉国家变为畸形的片面的单一经济,造成依赖性:一是经济生活对少数几种产品的依赖性;二是对世界市场,特别是对工业发达国家市场的高度依赖 2分工的中心由英国变为一组国家,它们之间形成了互为市场、在

3、经济部门之间的国际分工关系 3参与国际分工的国家都有许多生产部门首先为世界市场而生产 (四)深化阶段(二次大战后) 技术:第三次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新兴产业出现、非殖民化过程开始、跨国公司发展,资本输出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出现 特点: 1分工格局:工业国之间的分工居于主导地位 2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增强 不同型号、规格产品的专业分工 零配件和部件生产的专业化分工 工艺过程的专业化分工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工,不同层次的工业部门分工在逐步发展,以工业国与农业国、矿业国的分工在逐步削弱 高新加工工业与简单的加工工业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分工 资本技术密集型零部件与劳动密集

4、型零部件分工 4社会主义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5区域经济集团出现 6垂直型国际分工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过渡 7从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过渡 8分工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 总之,战后国际分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已逐步让位于以现代化工艺、科技为基础的分工;以工业部门之间的分工逐步让位于工业内部分工;以非经济集团国家间等省产品的分工转向以经济集团内部的分工;以工业国与农矿业间的分工逐步转向不同层次工业部门的分工;以纵向垂直型分工逐步过渡到水平型的分工。第二节影响国际分工发展的因素 一、社会生产力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各国的生产力水平决定

5、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三)生产力的发展对国际分工形式、广度和深度起着决定性作用 (四)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产品内容 二、自然条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对国际分工的作用正在逐渐减弱。因此,自然条件只提供国际分工的可能性,不提供现实性,要把可能性变为现实性,需要一定的生产力条件 三、人口、劳动规模和市场制约着国际分工的发展 (一)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会使分工和贸易成为一种需要 (二)劳动规模或生产规模,也制约和影响国际分工 (三)国际分工的实现还要受制于国际商品市场的规模 国际商品交换市场的规模取决于:投入交换的商品数量;有支付能力的人口密度;交换距离 四

6、、资本国际化是国际分工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五、国际生产关系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发展 六、上层建筑可以推进和延缓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 促进作用: (1)建立超国家的经济组织,调节相互的经济贸易政策,促进国际分工的发展; (2)制定自由贸易政策、法令,推行自由贸易,加快国际分工的步伐; (3)通过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建立符合国际分工的经济结构 (4)发动商业战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战败国接受自由贸易政策; (5)宣扬比较利益学说,抹煞国际分工的生产关系 延缓作用:制定保护贸易政策,闭关锁国,会阻碍国际分工的发展;另外,通过建立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联盟等经济集团,加强内部分工的做法,也在不同程度上延

7、缓国际分工的发展。第三节: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发展速度 国际分工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动力。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同步发展。 二、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国际分工处于中心地位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也占据主要的地位 三、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9世纪分工的形式和分工的类型以及相应的贸易地理方向;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分工形式、类型和贸易地理方向 四、国际分工影响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分工的发展和深化,带来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如下变化: 1工业制成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超过初级产品 2发展中国家出口中的工业制成品增长 3跨国公司的发展,是中间机械产品的比重提高 4服务贸易

8、迅速发展 五、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利益 整体利益:世界范围内资源合理配置,充分享受分工利益,福利增加,提高国际社会生产力。 当前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六、国际分工与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 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 1整个世界的贸易依存度提高 2国际分工成为各个国家经济运行的必需条件 3贸易方式多样化 第三节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学说介评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重商主义、比较利益学说 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列昂惕夫反论 一、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者从商业资本的运动出发,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一切

9、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获取金钱。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以外,只有通过对外贸易才能增加国内的财富。而国内贸易虽有益处,但不能增加国内的货币量。他们认为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展对外贸易,主张国家必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货币尽量多流入国内而少流出国外。 早期重商主义是直接利用国家立法和行政措施来保证对每个国家和每笔交易都实现顺差,绝对禁止金银外流。晚期重商主义则并不单纯地直接依赖立法和行政手段来取得和保存货币,更多地要求通过国家干涉来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允许对个别国家有贸易逆差,只要有利于实现国家总的贸易顺差。重商主义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

10、了进步的作用。但它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没有认识到劳动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源泉,这是其根本性的错误。 二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学说 1亚当斯密简介 2关于分工利益的论述,认为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 分工使每个人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约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分工有利于发明创造和改进工具 3适用于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各国之间 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就像裁缝不会做靴子,鞋匠不会缝衣服,而都用自己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擅长生产的东西一样。一个国家之所以要进口别国的产品,是因为该国的生产技术处于劣势,自己生产成本太高,

11、不如购买别国的产品来的便宜。而一国之所以能向别国出口产品,是因为该国在这一产品的生产技术上具有绝对优势。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各国由于存在生产技术上的差别,以及由此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各国应该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生产所有产品更有利。 4例子(P55) 5总结: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者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他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

12、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的产生 1815年,“谷物法”出台。谷物法所依据的是重商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限制、甚至禁止外国产品进口、而鼓励本国产品出口,可以增加本国的收入,保证本国粮食供应。实际的影响则是: -谷物法使英国粮价上涨,工人工资提高,生产成本增加,利润减少,从而工业品竞争力下降; -导致本国对工业品的有效需求下降,市场萎缩 -国外用对英国工业品报复性的征收高关税 -社会的混乱(狄更斯的小说);1836年,一场来势凶猛的涨价浪潮席卷整个英国,随着物价上涨,失业增加,整个社会陷入混乱。这种混乱的颠峰是爱尔兰大饥荒,单是1

13、847年冬天,就有25万人被饿死。 -开历史倒车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大卫李嘉图在与代表贵族利益的学者论战的过程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说。 (二)比较成本说的主要内容 1继承和发展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2主要观点: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所有产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者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3例子(P57) 4李嘉图认为,在资本与劳动力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的情况下,按照比较成本理论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可使劳动力配置更加合理,可增加生产总额,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其前提是完全的自由贸易。 (三)对比较

14、成本说的评价 1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当时英国资本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其影响下,1846年,谷物法被废除了 2静态均衡的假设,没有考虑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迁(只要能适应一段时间就行了,干吗要寻找终极真理?) 3静态分析法(9个假设) 两个国家,两种产品 劳动同质 生产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 没有运输费用 生产要素充分就业,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上不能流动 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完全竞争 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贸易的方式是易货贸易 技术不变 4只提出了国际分工的一个依据,未能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即,没有考虑影响国际分工的其他要素 5未能揭示出国际商品交换所依据的规律,即价值

15、规律的国际内容(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用交换价值代替价值) 三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1人物介绍 2对比较利益的发展:多生产要素代替单一生产要素;把国内价值理论扩大到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古典学派认为各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差异是固定不变的,而俄林则假定各国的劳动生产率是一样的。 3三个主要结论: 每个区域或者国家利用它的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它的相对稀少的生产要素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哪些种类的商品; 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价格差别,即各个地区间或者国家间的商品价

16、格不同 商品贸易一般趋向于消除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导致国际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4学说的假定 两个国家 货物自由贸易 要素在内部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上不能自由流动 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相同,生产函数相同 只有商品贸易,贸易是平衡的 生产要素可以完全分割,单位成本不随生产的增减而变化,没有规模经济 5主要内容: 狭义的要素禀赋学说(H-O定理),即要素供给比例学说,通过对相互依存的价格体系的分析,用不同国家的生产诸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一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特点;广义的学说(H-O模型)包括生产要素供给比例说、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雷布津斯基定理和

17、斯珀尔多-萨缪尔森定理。这里只介绍狭义的要素禀赋学说和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 生产要素供给比例学说(H-O定理),包括如下内容: (1)价格的国际绝对差。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和直接原因。当价格差大于运输费用的时候,商品就会从价格低的国家输往价格高的国家 (2)成本的国际绝对差。价格的国际绝对差来自于成本的国际绝对差,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一个原因 (3)不同的成本比例,这是国际贸易发生的第二个原因(P64) (4)相同的成本比例,会发生暂时的贸易关系(物价-现金流动机制) (5)生产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各国成本比例的不同来自于各国国内诸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而要素的价格是由国内市

18、场的供求决定的(注意,要素是假定不能自由跨国流动的) (6)生产诸要素的不同的供求比例。各国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相同的,即各国所拥有的各种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际贸易正是建立在各个国家各种生产要素的多寡不同和价格高低不同的基础之上的。即是供给比例相同,对要素的需求不同,也会产生要素的不同的价格比例。 (7)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利益。供给比例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环节可以构成国际贸易的最终的基础。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依赖的关系决定了每一个国家的价格结构,而各个国家的价格结构决定了他们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的比较利益,比较利益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19、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最重要的利益就是各国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使生产不能达到理想结果,但商品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不能流动的不足。 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H-O不仅认为不同国家的不同的要素禀赋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而且还进一步论述了国际贸易将会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的均等化,即要素价格均等化说。 该学说认为,虽然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但商品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将会导致这两个国家的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相同。因为两个在分工和贸易之后,各自经常大量使用本国丰裕要素进行商品生产,从而使这类要素价格趋于上涨;同时,由于各自不断进口本国稀缺要素生

20、产的外国产品,将使本国这类要素价格不断下跌,这样,国际贸易导致了要素价格的均等化。 俄林认为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俄林认为价格均等只是一种趋势,完全相同则是不可能的,因为:(1)影响市场价格的因素很多,国内不同地区的市场存在差别,价格水平难以一致;(2)要素在国际间不能充分流动,即使在国内,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移向另一个部门,也不是充分便利的;(3)产业对几个要素的需求往往是“联合需求”,而且他们的结合不能任意改变,这种整体性和固定性的结合,影响了要素价格的均等;(4)集中的大规模生产必然使有些地区要素价格相对高,有些地区相对低,从而阻碍了生产要素价格完全均等。 萨缪尔森则认为,价格均等是一种必然

21、。萨缪尔森则认为,价格均等是一种必然。在多种要素相对价格有差异的情况下,贸易将继续扩大和发展,这将减少两个要素价格的差异,指导两国国内各种商品的相对价格完全均等化为止,即要素价格也完全均等化了。在要素的相对价格均等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完全自由竞争以及两国使用同样技术等条件下,国际贸易将会导致要素绝对价格均等化。即国际贸易可以合理配置即国际贸易可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贸易结构,改善各国的收入分配不均,资源,调整贸易结构,改善各国的收入分配不均,缩小彼此经济差距。缩小彼此经济差距。 6评价 (1)积极的方面 比李嘉图的比较利益理论深入和全面 正确地指出了生产要素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开创了现

22、代国际贸易理论;为自由贸易政策提供了理论意见 (2)缺陷 违背了劳动价值论 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抹杀了国际生产关系 忽视了科学技术的作用 难以解释要素密集程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问题 2001年,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是加拿大;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法国、美国和英国;法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是德国和英国;英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是美国、德国和法国 难以解释同一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品牌) 一个国家既出口,又进口同一种产品 四、列昂惕夫反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扩展 (一)列昂惕夫反论 根据H-O模型,人们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情况,推断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模式。例如,美国一

23、般都被认为是资本相对丰裕的国家,那么,它的对外贸易模式应该是出口机器设备等资本密集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投入产出分析法的创始人列昂惕夫,基于这种认识,利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美国1947年至1951年间的统计数据,对其对外贸易结构进行了具体的计算,其目的是对H-O模型进行验证,但验证的结果恰恰和理论判断相反。 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产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比率,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计算结果如下: 表格 可以看出,1947年,美国进口替

24、代商品的人均资本量与出口商品之比是1.30(18184/13991),高出30%,表明进口替代产品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出口产品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1951年,该比例为1.06,结论与1947年相同。验证的结论正好与H-O原理相反。 (二)对列昂惕夫反论的解释及有关学说 1劳动熟练说 H-O理论假定各国劳动具有相同的性质,列昂惕夫则提出美国工人的效率和技巧更高,是其他国家的3倍。因此,如果把美国的劳动量乘以3,则美国就成为劳动要素相对丰富,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所以,美国将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交换其他国家的资本密集型产品,该结论与H-O理论的结论一致。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基辛(DPKeesing)

25、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研究。他利用美国1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美国企业职工分为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两大类,熟练劳动又分为七级:一级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二级是技术员和制图员;三级是其他专业人员;四级是经理;五级是机械工人和电工;六级是其他工种的熟练的手工操作人员;七级是办事人员和销售人员。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对14个国家1962年的进出口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了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和德国,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如印度,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 基辛认为:劳动的熟练程度跟教育相关,是不能轻易赶上的;劳动的熟练程度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国际贸易又与经济发展程

26、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资本的国际移动成本低,而劳动力的国际移动成本高,从而导致在国际范围内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均等化而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非均等化。 表格2 2人力资本说 美国经济学家彼得凯南(PeterB.Kenen)等人提出,强调把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去,用人力资本的差异来解释美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符合H-O原理的。他们认为,劳动不是同质的;不同质表现为劳动效率的差异;差异主要由劳动熟练程度决定;劳动熟练程度取决于对劳动者教育、培训,及智力投资,所以,高的熟练效率或熟练劳动,归根到底是投资的结果。 凯南认为,国际贸易商品生产所需要资本应包括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人力资本不能像厂房、机器等实物资本那样

27、计算,但可以间接计算。凯南对人力资本的估价办法是将技能劳动者超过简单劳动者的工资工资资本化资本化。美国出口部门的人力资本比世界其他地区要高的多,如果将人力资本和实物资本相加,则美国出口的仍然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符合H-O模型。 该学说是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T.W.Schultz)。人力资本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是一国用于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的结果,这种教育投资和实物投资一样,既耗费资源,也需要时间。美国与有为此投入了较多的资本,而获得了较高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能,这种技能劳动者比简单劳动者有更大的生产力,创造更大的价值。 3技术差距说

28、 美国学者泼斯纳(M.A.Posner)于1959年提出了技术差距论,把科学技术看成是一种影响着国际贸易商品比较利益的独立要素,认为由于各国的研究和开发投资不同,作为研究和开发结果的技术在国与国之间存在差距,技术领先的国家可以享有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随着进口国的仿制、技术转让,原有的技术差距会消失。 波斯纳在分析时区分了需求时滞和模仿时滞。需求时滞是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需求该产品;模仿时滞指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模仿生产,直到进口为零。两者的差距导致了国际贸易的可能性。 【案例:P73】 4.产品生命周期学说 美国经济学家佛农于1966年提出,主要揭示

29、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流向。他把市场营销学的理论引入国际贸易,认为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经历了三个时期,分别是创新时期、成熟时期和标准化时期。在不同。在不同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使得时期,产品的要素密集度发生变化,使得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际间发生转移,生产该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国际间发生转移,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国际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 创新时期:在生产和销售方面有垄断权,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并出口,产品为技术密集型 成熟时期:竞争增加,国外生产。产品为资本密集型 标准化阶段:国外生产,出口到本国。产品为劳动密集型 理论的最初:美国 第一阶段:美国垄断新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 第二阶段:其他发达国家部分生产,控制权仍在美国,开始向发展中国家出口 第三阶段:其他发达国家代替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