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河岳英灵集 宋诗纪事 瓦舍勾栏 贺梅子 乐府指迷 子弟书 行卷 文起八代之衰 四声猿程乙本 神魔小说 兴观群怨 三教合一 清真词 立主脑 苏李诗 末本四大声腔:明代四大声腔是明代南曲系统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的合称。徐渭在嘉靖三十八年刊本南词叙录对四大声腔的流布地区作了相关的记载。从中可见四大声腔在嘉靖之前已经形成,并在江南地区广泛传唱。昆山腔是海盐腔衰微之后而振兴的,昆山腔之振兴,实有赖于水磨调之功,行腔委婉细腻,流丽悠长,至明万历时,已是“四方歌曲,必宗吴门”。弋阳腔在诸腔竞奏的有明一代,一直在民间流布,有着较强的生命力,特别到了明末,更获得观众的喜爱,由依附昆曲剧目“改调歌之”,
2、到独立创作剧目,逐步与昆山腔分庭抗礼。四六(骈句):四六即骈句,骈文的通行别称。骈句,即骈偶句,即对仗句。两马并驾为骈,二人并处为偶,意谓两两相对。古时宫中卫队行列仪仗两两相对,故骈偶亦称对仗。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上下联词语相对,平仄相对。用这种形式的四六句写成的文章,晚唐时称作“四六”,宋明沿用,至清改称骈体。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
3、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
4、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
5、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
6、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徐庾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
7、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世说新语:刘义庆世
8、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
9、,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永州八记:柳宗
10、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古代文学 重要名词解释
11、梳理先秦两汉文学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2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3诗三百:即诗经。诗经在先秦时
12、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4诗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的合称。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赋比兴:诗经常用的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赋指的是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即比喻或比拟。兴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5四家诗:指汉初出现的传授诗经的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
13、人韩婴、赵人毛苌四家诗。前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分别亡于三国、西晋和宋时。毛诗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流传至今。6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7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标志性艺术手段。简单地说,赋就是把诗人的情志或引用对象铺陈直叙出来;
14、比就是比喻;兴就是起兴、发端,一般在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它可以跟诗歌所抒发的情思有关,也可以无关。赋比兴后来成为我国诗歌创作的一种基本手法。8 思无邪:原句出于诗经·鲁颂·駉最后一章。春秋孔子用来评价诗经的总的思想倾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所谓“无邪”,就是“归于正”,亦就是诗经思想内容纯正的意思。9今文三家诗:春秋过于简短而语义隐晦,因此出现了一些对之解释的著作。有传为春秋时鲁人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以及战国齐人公羊高撰的公羊传和战国鲁人穀梁赤撰的穀梁传。公、穀阐述春秋的“微言大义”,左传则以史实叙说历史。10毛传郑笺:汉代
15、毛亨、毛苌为诗经所作的注解名为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东汉郑玄又为“毛诗”作笺注,名为毛诗传笺,简称“郑笺”。11今古文尚书:汉代,尚书始有今古文之分。西汉文帝时晁错根据伏胜记诵所整理的28篇尚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称今文尚书。汉武帝时,曲阜孔壁中又发现一种用战国古文字写成的本子,称古文尚书,它比今文尚书多16篇。此书到西晋末因战乱丢失。东晋初,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古文尚书,经唐宋明清以来学者考证,实为伪书。2、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
16、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60、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60、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64、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7312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合称。公羊传由战国时齐人公羊高撰,后汉景帝时公羊寿
17、及其弟子胡毋生写定;穀梁传由战国时鲁人谷梁赤撰,汉时由传人写定。这两传都注重阐述春秋一书的微言大义;左传重在补充史实,文学价值更高。13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14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15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孟子提出的一种读诗的方法,后来成为我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之一。它的意思要正确理解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和
18、时代,才能避免主观臆断。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P.87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P. 99-10016韩非子:战国末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文集,今存55篇,少数篇章为后人窜入。其书融
19、合并发展前人之说,建立了以法为本,法、术、势融为一体的极权主义的法制学说体系。其文多为说理文,逻辑严密,分析透彻,深刻明切,辞锋犀利,风格峻峭,善于分析类比,归纳总结,善于用历史故事和寓言故事阐明事理。17楚辞: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出现的一种新的诗体;二是指战国以及汉人用这种新诗体写出的作品;三是指汉人把上述作品编辑在一起而成的一部作品集。代表作家有屈原和宋玉等。离骚、九歌、九章、九辩等是代表作。18风骚:诗经与楚辞的并称,是取诗经中的重要作品“国风”和楚辞中的重要作品离骚,简括而称为“风骚”。“国风”是我国古代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作和发端之作,离骚是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
20、代表作和发端之作。这两部作品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两个优秀的传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后人学习的范本。19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后世因以屈宋合称。2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流行的祭祀乐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之神,分天神、地祗、人鬼三类。天神有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大司命、小司命。有关的五首歌词,多表现对天神的敬仰和赞颂,写得庄严肃穆。地祗有湘君、湘夫人、河伯、山鬼,有关的四首诗歌全是恋歌,借对神的恋爱生活的描写,表现人类对纯洁爱情的赞颂,大都清新凄艳,幽渺情深。写人鬼的只有国殇一篇,是
21、对卫国战争中牺牲将士的热烈礼赞,激昂悲壮,刚健质朴。21天问:屈原所作的仅次于离骚的长诗。它以反诘的形式,一连提出170多个问题,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神话传说、古史传闻、社会政治、个人生活等,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广博的知识,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敢于批判旧观念和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全诗以四言为主,四句一节,通篇用反诘,参差错落,圆转活脱,被认为是“千古奇文”。22、诸子百家:指春秋战国时出现的代表不同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学术派别。当时,各派纷纷著书立说,招徒授学,宣扬自己的主张,互相辩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诸子百家主要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农、杂、
22、小说十家,影响较大的为儒、道、墨、法四家,尤以儒、墨为显学。23、七体:七体形成于枚乘的骚体赋七发。七发就是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并以七段文字构成文章的本体。这种结构引起了后代的诸多模仿,文选遂将这些著作单列,命名为“七体”。24、枚马:西汉时期大赋代表作家枚乘与司马相如的合称。枚乘的赋富于铺陈,描写生动,多用夸张比兴手法,代表作为七发。司马相如的赋体制宏伟,辞采华艳,奠定了汉大赋的写作模式,是汉代辞赋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是子虚赋和上林赋。25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奠基之作为
23、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26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27“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其意是说赋中鼓励的成分过多,淹没了篇末的讽谏主旨,本末倒置,结果欲讽反劝,适得其反,助长了帝王的奢侈心理。这是扬雄对汉大赋的批评。28太史公书:史记的原名。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太史公百三十篇的。东汉末灵帝时方有史记之称。29互见法:史记选取、安排材料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其法是把某一历史人物的部分材料,并不写入本人传记中
24、,而写入他人的传记里,以避免行文重复和影响传主的主要性格。30、史记三家注:史记唐代及以前的三家最重要的注本,分别是晋(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31班马:班固与司马迁的合称。司马迁是纪传体通史的开创者,其所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班固继承史记的传统,著作汉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主,记载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与性格特征,文学性强。史记和汉书也是传记文学的代表作品。32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主要由东汉班固创作。由纪(12篇)、表(8篇)、志(10篇)、传(70篇)四部分组成,全书一百篇,八十余万字。主要记载高帝元年(前2
25、06)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的历史,目的是宣扬“汉德”。汉初史实,多承史记之义,并进行了一些剪裁、订补。33乐府诗: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34乐府:本是古代掌握音乐的官署机构,秦代已有之。六朝时,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名称。沿用到后世,涵义进一步扩大,如宋人把词,元、明人把散曲也称作乐府。35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辑录了陶唐至五代的乐府诗一百卷,主要从音
26、乐角度分12类。汉代乐府诗主要保存在其中的郊庙歌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和鼓吹曲辞中。36陌上桑:汉乐府民歌,属相和歌辞,五言。题名出自郭茂倩乐府诗集,又叫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诗通过罗敷拒绝使君调戏故事的叙述,歌颂了她坚贞的品质和不慕权贵、敢于反抗的精神,鞭挞了上层人物的荒淫,表达了劳动人民维护自己爱情与家庭生活的凛然正气。37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中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中国叙事诗的代表作。它讲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因受到礼教迫害而被迫分离,最终双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中对人物的刻画曲尽其妙:刘兰芝的贞刚、焦仲卿的温厚、焦母的霸道、刘兄的势利,无不入木三分。此外,个性化的对话和恰如其分的细
27、节描写,展现了作者高明的叙事技巧。38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因作者佚名,时代莫辨,风格相近,萧统泛题为“古诗”。诗非一人一时之作,作者是中下层文人,创作时代为东汉末年的桓帝、灵帝之世,思想内容呈现出复杂的时代特点,都带有生命意识觉醒后的感伤色彩。艺术上浑然天成,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耐人寻味。是汉代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39言事增实:这是王充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批评。东汉时期谶纬流行,文学创作中出现“言事增其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就是不依据事实而随意夸大,有损于对真美的追求。这涉及到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虚构中,如何处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关系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
28、一定的地位。40金相玉质:这是王逸楚辞章句中对屈原的评价。屈原人格品质极为高尚,对待现实积极进取,在创作上,屈原的作品文辞绚烂,想象丰富,表达对光明的追求与对黑暗势力的控诉。屈原的作品内容和形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且达到完美的统一。王逸对屈原作品“金相玉质”的评价,不仅对屈原的作品作了客观公正的评价,而且对中国文学创作起了指导作用。魏晋南北朝名词解释 1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
29、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2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3太康诗风: 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30、4诗品: 作者钟嵘,成书于齐梁,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讨论五言诗的专著,语言骈散相间,把自两汉至梁代的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每一位诗人以扼要品评,指出其诗体的本源。提出了“自然英旨”、“直寻”的吟咏性情观。5志怪小说 :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有干宝的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6文心雕龙: 成书于南梁,作者刘勰,是中国第一部文艺理论著作,全书50篇,分为上下两编。上篇阐明文学的本源,指出文学创作应该取法的规则;下编主要是批评,涉及到作家作品及时代风气以及批评
31、态度和方法。7玉台新咏: 徐陵奉萧纲之命所编的一部诗歌总集 。全书十卷,选录自汉迄梁的诗歌660余首,其中多为五言四句的小诗,成为后来五绝之前身,风格上宫体情调颇明显。玉台新咏之收录对文选有所补充。8搜神记: 是东晋时期“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作者干宝,今本二十卷。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1分)搜神记,具有完整的结构,离奇的故事,浪漫的想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注意细节描写以及对话的生动。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9“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
32、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10典论·论文: 中国文论史的第一篇文学批评文章。曹丕在论著中反对古来“文人相轻”之习气,论及有关文学价值、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文体、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将文章提到经国大业,不朽盛事的高度,并提出了“气”说的美学范畴。11后汉书: 南朝范晔所撰,全书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范晔其人不满现实,不肯媚事权贵这在其著中表现为“贵德义、抑权势”的进步倾向。书中首列文苑列传,记录后汉作家事迹。他最自负的是书中序论,骈文体式,笔势纵横,整齐密丽,后多为文选收入。12宫体诗: 宫体诗发端于齐梁之际,萧纲时
33、达到全盛。今人考证“宫体诗”因萧纲入主东宫而得名。内容上多写妇女、男女之情,或者咏物游戏、游宴登临。创作上重声律、求技巧,从咏物走向咏人,刻画精工,细致入微。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靡丽。13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它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门,反映士族阶层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方式,揭露魏晋时期的黑暗社会、腐败政治以及统治集团的残暴和荒淫。其内容体现了当时一些真实的社会史实和文学思想,具有史料价值。语言精练,简约含蓄,隽永传神,以短小文字突出事件的中心,以特征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对后世的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4玄言诗: 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
34、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诗人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意义,如孙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15“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文学以阮籍、 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有了建安文学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
35、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16“诗赋欲丽”: 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此论文乃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第一篇文学批评论文。“诗赋欲丽”是对建安文学的创作倾向的基本概括,是文学自觉的本体要求,顺应时代对诗赋提出的总体的审美规则。17文选: 是现存最早、影响最大的诗文总集。以萧统的文学观为指导,并在其实际主持下完成。共三十卷,以文体和体裁分类,共分三十七体,收录秦以前至梁代的作家130人,作品514篇(一题数篇按一篇计)。文选不仅收集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起到保存和流布的作用,而且提供了文学范本,对于推动文学沿着自身的轨道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8骈文: 骈文是南北朝时期
36、出现并流行的一种文体,具有裁对、隶事、敷藻、调声的特点。裁对,即讲究对偶工整,就是用语法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音节数目相同的一对句子,表达一个相对立或相对称的意思,句式上用四字句或六字句;隶事,即用典,表现典雅含蓄;敷藻,即讲究文采,显示作者的语言才华;调声,即注意语言的平仄协调,读起来有韵律美。15、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
37、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P.57(二)1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P.62(二)唐代19上官体:因初唐诗人上官仪而名。上官仪工于五言诗,讲究对仗精工,辞藻华丽、色调音韵之美,人们争相仿效,名噪一时,谓之“上官体”。“绮错婉媚”是其最主要特征。 20文章四友:初唐武周时期四位宫廷诗人的合称,具体是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他们都以律诗见
38、长。其中,杜审言诗才最高,李峤存诗最多,苏味道与崔融乃文章大手,好诗不多。21吴中四士:初唐开元时期吴中的四位作家,即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成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22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 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23初唐四杰:初唐高宗时期四位诗人的合称,即王勃、杨炯
39、、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因年少才高、官小名大被合称“四杰”,王勃成就最高,代表作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或州),他们在诗歌内容和形式上对唐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24感遇38首:初唐诗人陈子昂的代表作,汇集诗人一生不同时期部分作品的组诗,大都是感政事而发的篇章,内容丰富,思想感情复杂,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超越同时代的其他诗人。25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山水田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是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裴迪等。王维、孟浩然成就最高,因而又称“王孟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山水田园诗创作推想了高峰,影响极大。 26边塞诗派:盛唐时期出现的以边塞景物、边塞战争、边塞生活和
40、诗人的独特感受为描写对象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高适、岑参成就最高,因而又称“高岑诗派”,把中国文学史上的边塞诗创作推向了高峰,影响极大。 27沉郁顿挫:对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点:忧时伤乱、忧国忧民的情结;雄浑绵邈的意境、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千回百折、曲折跌宕、吞吐含情的表现手段。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 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28大历十才子:中唐大历时期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等十位诗人的合称,首见于姚合极玄集李端小传。钱
41、起、卢纶成就最高。诗歌内容以酬赠送别、感伤身世、隐逸思归为主。风格特征是“省净清约”。29韩孟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元白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韩愈、孟郊、贾岛、卢仝等,韩、孟成就最高,故名曰“韩孟诗派”。以不平则鸣为旗帜,奇崛险怪是其主要特征,与元白诗派的浅近通俗相对,对宋诗影响较大。 30元白诗派:中唐贞元、元和时期与韩孟诗派同时崛起于诗坛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作家有: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等,元白成就最高,故名曰“元白诗派”。用新乐府进行创作,浅近通俗是其主要特征,与“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相对,对晚唐和宋初诗风影响较大。 31新乐府:即新题乐府,和汉魏乐府
42、相对而言,确切的讲新乐府就是用新题反映时事的乐府诗。元稹、白居易是其代表。32古文:所谓“古文”,即先秦、两汉以来通行的散文,是与讲究声律、辞藻、用典和排偶的骈文相对而言的。它以散句单行、不拘格式为基本特征。“古文”作为文体概念是由韩愈最先提出,唐以前无此概念。33小李杜:所谓“小李杜”是和“李杜”相区别而言的。“李杜”指的是盛唐诗人李白和杜甫;“小李杜”则是指晚唐诗人李商隐和杜牧。二人皆擅长于“咏史诗”的创作。诗歌形式上杜牧长于七绝,李商隐长于七律,为晚唐诗坛增辉甚多。34永州八记:中唐作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时写下的游记的最著名的一部分,是柳宗元游记的代表作,它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
43、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8篇,故名曰“永州八记”。 35唐传奇:文体名,唐代小说的通称,因晚唐作家裴鉶的小说集名转变而来。唐传奇指的就是唐代文人创作的以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的描绘为内容的文言短篇小说。36变文:文体名。它是唐代寺院中僧侣向听众作宣传的有说有唱、散韵结合的俗讲话本,用接近当时口语的通俗文字写成,其内容大致分佛教故事和世俗故事两大类。作为文体在唐代成就并不突出,但对唐以后的说唱文学影响很大。37花间词人:出现于晚唐五代时期,因花间集而得名。花间集是我国第一部文人词集,后蜀赵崇祚在其中选录了当时十八位作家的500篇作品。这些作家大都是蜀人或是
44、流寓入蜀的,温庭筠、韦庄成就最高,他们在词风上大体相近,后世称之为“花间词人”或“花间词派”。内容多写花间月下、男女之情,相思之愁。主要风格是 香软浓艳绵密。温庭筠被称作是“花间鼻祖”。38南唐词人:指出现于五代时期南唐的一群词人。他们大都是帝王和大臣,多才多艺,有着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在追求花月歌酒的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外,更有着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写词以“娱宾遣兴”为宗旨,以“助欢佐乐”为目的,也有不少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患意识。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李 璟和李煜父子。宋元文学1西昆体 :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唱集,因得名。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
45、质内容。因是高官文人,故多影响。2晚唐体:宋初寇准、林逋等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流派。有清丽、质朴的风韵。3香山派:又称“白体诗派”,以五代入宋的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有闲适风格。4江西诗派: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有“一祖三宗” 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5 豪放派:指宋词中渊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
46、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7中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有活脱通透的特点。9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10江湖诗人: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11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
47、”,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13科范: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14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又名“套曲”、“散套”。15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16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诗词等。17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
48、概括。1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后发展为明清传奇。19元末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民间作品刘知远白兔记;徐田臣杀狗记;施惠拜月亭。20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位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21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22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
49、,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23录鬼簿:元锺嗣成所著关于元曲的重要史料著作。24“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25自度曲:自创词调、曲调。可举例。明清文学1.郁离子:是刘基寓言体散文的代表,内容深奥复杂,风格以讥刺讽喻为主。徐一夔说:“郁离子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固曰郁离子”。郁离子吸收先秦诸子寓言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风格,吸收柳宗元寓言锋利简洁的特点,既短小精悍,活泼犀利,又古朴闳深,余味
50、曲包,在虚实相间里,寓丰富的哲理于形象的描绘之中。2.台阁体:是自洪武后期至正统、景泰年间体现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的一诗文创作风格。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三人为代表。他们的诗文内容上坚持主理合道,风格上追求温柔敦厚,表面有着严重老成的规模、富贵福泽的气象,内里既缺乏深湛切著的内容,又少有纵横驰骤的气度,徒具雍容华贵的形式而已。3. 茶陵诗派:成化、弘治年间出现的茶陵诗派,领袖李东阳,还有谢铎、张泰、石瑶、邵宝、顾清、罗玘、鲁铎、何孟春等。针对台阁体的流弊,提出宗唐法杜的复古主张,意在借比兴寄托之旨、雄健浑朴之体改变当时诗坛的颓风衰习。诗文内容主要是馆阁宫廷生活,在文学评论方面
51、,论诗歌乐、律的重要性,认为诗的艺术魅力得自于它的声韵之美。4.前七子:是指从弘治到隆庆年间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王廷相、徐祯卿等七人,这七人掀起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以复古的形式表达了当时文人摆脱理学束缚、追求主体自由的历史要求。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打破了明前期文坛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他们理论上的失误在于:醉心于古典审美理想,没有意识到古典诗歌的繁盛景象已一去不返,因而不能辩证的评价古典文学领域的种种变化。5.后七子:指嘉靖中期的李攀龙与谢榛、王世贞、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七人他们提出了文学复古运动,思想上,七子派尊汉魏、黜宋元,主张“文必
52、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摈斥中晚唐与宋诗。6. 吴中四杰:元末明初,高启与杨基、徐贲、张羽并称“吴中四杰”。以比拟初唐四杰,高启是吴中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杨基入明以后的诗用怀旧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反映了他在当时环境中的坎坷的生活遭际。袁凯人称“袁白燕”,学杜甫而趋于工丽。诗的内容多写离情别意、羁思旅愁、忧生畏祸,带有凄婉的悠然余韵,反映出明初士子的心态。7.童心说:明李贽在文学方面提出的观点,他继承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和王充反虚伪、求事实的传统,提出要求恢复人的自由自觉本性
53、,他在焚书卷三童心说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强调作家保持未被假道学熏染过的真见解、真感情和独立人格。8.?嘉靖间出现的一散文流派。成员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陈束、李开先、罗洪先、赵时春、任翰等。主要是以强调唐、宋古文和宋诗中所体现的尊道精神,来反对前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所造成的文学与道统的疏隔及其模拟之弊。9公安派:是晚明出现的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史称“公安三袁”的一反拟古主义派别,先锋是袁宗道。反对拟古和求新主变,他们以“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为纲要,正式提出并阐发了性灵说,“性灵”一词指性情、感受、天性、灵性等传统意义,又接受了心学、庄
54、禅之学的影响,伸发了李贽童心说中推重真心本性、反对理法束缚的思想,要求破除从内容到形式的一切清规戒律,最充分最自由地表现个性和真情实感,向文学自身回归。10.“竟陵派”:是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一诗派,他们在理论上接受了公安派“独抒性灵”的口号,主张“有真情,方有真诗”,给当时的诗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竟陵派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诗派。诗归序是竟陵派诗歌理论的纲领性文章。钟惺把选诗归宗旨概括为 :“引古人之精神 ,以接后人之心目 ,使其心目有些止焉。” 明确地表明要从古代诗人作品中去探索正确的创作精神,以救正当时诗歌创作的偏颇。古人的精神在钟惺看来 ,即主要表现为幽情单绪。幽情单绪是钟惺诗歌思想的
55、核心 。11.小品文:是指散文中的一种类型,它的基本特性是:一、语言简洁,形式短小;二、以抒发一己的性灵为主,富有情韵;三、在题材范围和体裁形式上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灵活运用序、跋、记、传、铭、赞、尺牍等文体。晚明小品大致以公安派为显著的开端。除三袁、钟、谭外,王思任、汤显祖、陈继儒、黄汝亨、李流芳、祁彪佳、张岱等一大批有个性的作家涌现,形成彬彬大盛的局面。12.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是从宋元讲史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章回小说主要特点是,一是它保持了话本的某些特点,但有所发展。如有些小说用白话写成,有些正文前有楔子,与话本的入话相近等等。二是分章标回。三是设置悬念,结构上前
56、回与后回保持连续性。首尾相接,将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13.四大奇书:是指明代的四部小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金瓶梅。其题材范围依次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故事、世态人情,这四部小说的形成次序、成书过程、结构特色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这四书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14.拟话本: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15.“三言”:的编著者冯梦龙,“三言”即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每部四十卷,计一百二十卷,一百五十万字。“三言”是冯梦龙的编纂之作,只有一部分是自己创作;“三言”每篇的篇名为单句,与“二拍”代表了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高峰,也开创了拟话本小说的新时期。16.“二拍”:的编著者凌濛初,“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二拍”仿“三言”体例,每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规划八步法:日事清目标管理+使命愿景模型驱动组织架构优化与业务流程升级
- 石材开采的环境友好型开采方法考核试卷
- 纺织品、针织品及原料批发考核试卷
- 全新的什么初三语文作文
-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热性能研究考核试卷
- 灯具电路与电气安全考核试卷
- 充电设施在艺术馆和博物馆的推广考核试卷
-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新进展 2
- 四川省2023~2024学年高二数学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二含答案
- 一例主动脉夹层患者护理个案汇报课件
- 财报分析-伊利
- 菜鸟驿站转让合同协议书范本
- 多物理场模拟仿真
- 常见职业病危害和预防基础知识
- 山东省2024年夏季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地理试题02(解析版)
- 英语四级模拟试题(附答案)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考生物必背知识复习提纲
- 预包装食品标签审核表
- 《高等教育学》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福建晋华的测评题库
- 干部履历表填写范本(中共中央组织部1999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