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题与论路对马华文学概念的梳理策略 宜德五年开肛分乘大艘宝船六月三十日于三宝珑登陆并自爪哇沿彭亨直上满刺加;倘若不赴锡兰倘若不绕印度趋阿刺伯倘若就在满刺加据山开井设四门更鼓楼立排栅如城垣并盖仓厂库藏每夜提铃巡警倘若不再等候南风转顺掉回洋倘若大伯公宣踢后转念留守殖民俏若,俏若,哎!微风细雨里的许多历史在无数倘若与叹息间完成。张错访三宝井逢雨有感本论文有四个互相联系的基本目的: 1、梳理八十年以来的马华文学及其相关表达活动的历史面内容特点和精神内涵,以达成马来西亚华人社会文化和文学动态趋势的具体认知。
2、60; 2、分析马华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文化身份上交织矛盾及马华文学概念的产生及演变,以揭示马来西亚华人文学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和文化问题。 3、从马华新文学划分时期的方法,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面貌。 4、利用这种梳理和分析,探索发展马华文学文学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原则的可能性。 围绕着这样四个方面的目的,本论文形成了这样的基本主题: 1919年至1991年八十年的时
3、间内,马华文学概念的演变和形成不断地受到考验。90年代,一些学者和马华作家提出“重新对马华文学定位”、“重写马华文学史”及“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断奶”的论调.因而引起一种持续的紧张,这种紧张来源于多种因素矛盾交织的文化及政治背景下的概念演变及身份认同的间题。 这种身份认同间题和马华文学概念及定位是息息相关的。今天,马华文学被当作现有的概念来应用,但它所筑涵的历史文化意蕴,却远远超越了现有的概念和定位愈义。 从中国文学的支流、华侨文学、马来亚文艺至马华文学等诸概念的演变及形成过程中构成了马来西亚华人关于自身
4、历史命运的文学叙述链条中的一环。 一直以来,马华文学家对马华文学的定义和起源往往处于宛若搁浅的状态,因此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也就复杂得多了。本论文尝试从马华新文学的产生的背景,对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和思考,并为马华文学如何面对世界华人华文文学的对话,提出了理论概念的发展、解释基础的增强和分析方法等问题。 上述的基本目的和基本主题在本论文中,将具体展开为对下面一些问题的提出和解答:
5、 如何看待当时的文学命名直到“马来亚文艺”概念的提出? “马华文学”是包含着什么性质和意义的文学?它是在怎样的具体社会过程中产生和发展? 在“马华文学”中,为什么文学命名的概念具有重大的主导性?而在这种概念演变的过程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精神冲突?这些冲突如何影响了文化艺术形象及其表达方式的选择。 通过这种概念的梳理所引发出来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可以见出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具有怎样的联系、转换、投射、对应的关系,以至于我们可以认为马华文学所发出的声音.对
6、其处境成为了“告别边缘”的启示力量,即“告别中国文学”及“告别马来西亚文学,成为国家文学”。 为了便于本论文对上述问题的具体阐述,还需要一系列有关的前提作出交代。 二、本论文对象的限定:马华文学 近年来,在马华文学界中,有人对马华文学的定位提出质疑并试图对其重新定位,同时坚决与中国文学“断奶”。这种紧张关系产生了一些反思了即“马华文学“的概念是如何产生?它的概念的背后又隐藏着什么意义? “马华文学”(The Ch
7、inese literature of Malaysia)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一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The Chinese Liierattire ofMalaysia)即马来西亚华人以华文作为表达工具的文学作品:二是“马来西亚华人文学”(The Literature of Chinese Malaysian)即马来西亚华人,不论用华文、马来西亚文、英文或淡米尔文所写的作品。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及“马来西亚华人文学”概念中的“华文”和“华人”,反映了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作家们的文化处境和身份认同的问题。因此黄锦树博士指出.马来西亚的创作主要语言
8、有马来语、华语及英语三种。将来要叙述马来西亚史是很可能出现这三种语言的“华人文学”;而“华文文学”的概念只限干华文创作,在马来西亚整体文学史上未免有狭隘之嫌。本论文将在第三章对马华文学的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剖析双重含义所蕴涵的民族文化困境。 显而易见,马华文学这个概念的产生隐藏着一条复杂的线索,必须从马华文学发展历程中逐一梳理清楚,并且在这文学现象的理解过程中,给予本身一个明确的定位。 为了方便进行梳理,
9、本论文先应用“马华文学”这个现有的概念作为引线。 三、历史回顾(一):当代中国移民动态与马华文学的萌芽问题 中国和马来亚的交往历史渊源流长。据汉书·地理志和梁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使者乘船抵达都元国。唐代,高僧义净等人,曾在室佛利逝(Siivijaya)居停多年。明代郑和率领的中国船队七下西洋,曾经五次经过满刺加(MalaccaSul-tanate) 。 中国人移居马来亚(MALAYA) 为时较早,公元1403年,满刺加已有华人居住,但是,作为大
10、规模的移民,则是始于19世纪。1865年,中国与英国、法国两国商订了中国契约劳工洋办法,大批劳工开始前往马来亚,从事繁重的开矿和种植橡胶劳动。在这期间,由于大部分的移民都是劳工,而未播下文学的种子,直到传教活动的开始。 在19世纪初期,约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六甲日版。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一份新闻性的杂志,每月一期,作为报纸发行。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记载:“至嘉庆年间,英吉利以万古贸易之,于是麻刺甲为英吉利新落,开英华院以教唐人与上人,且义学甚多,男女不论,工番汉人,皆知读书”。这个刊物是由一批基督教传教士,为了教会的目的而创办的。_在那期间,外
11、国人在中国传教常受到有关当局的取缔,因此这批传教士,就转移阵地到马六甲。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每期出版500册至2000册。一部分运到华南各地分发,一部分则在马来亚以至泰国、安南一带销售。其后,还有天下新闻、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等刊物在马六甲和新加坡出版发行。虽然这些刊物的内容富于宗教意识,但,其中也有不少新闻纪事、科学小品、或历史散文,这就是有助于阅读与写作兴趣的培养,播下文学的种子。 新加坡是英国和荷兰两属的中心,是开拓、扩大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炎黄子孙漂洋过海,在异国落地生根,自力更生,为了发扬中华民族文化,反映侨胞的心声,了解祖国乡情,在辛亥革命前
12、就办了华文报纸和教育 事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在出版报纸、设立阅书报社、发展革命组织和筹募革命经费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 1900年惠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军黄福、黄姐福、邓子瑜逃亡至新加坡,这是新加坡有革命党的开始。1904年,侨商陈楚楠、张永福出资创办图南日报。各侨商以图南日报主张“排满兴汉”,属于无父无君,大逆不道,后来图南日报与林革命军五千册,改名图存篇,托人带人闽图南日报仅仅维持两年,由于亏损巨大,被
13、; 图南日报停刊后,陈楚楠、张永福与陈云秋、朱子佩等合资共组(南洋总汇报),于l以场年发刊,由陈楚楠、张永福主持笔政,不用大清年号,称光绪帝,与朱子佩等意见不合,前后仅有三个月,(南洋总汇报)终于落人保皇党派。 TiNIA年7月12日,陈楚楠、张永福遨集林义顺等筹葬资金,创办的中兴日报正式复刊。当时南来的侨民渐多。田桐、居正、胡汉民、林时爽、汪兆铭等均为饱学之士,常与南洋总汇报展开激烈的论战,把保皇谬论驳得体无完肤,影响至大。该报由于长期亏损,终于TIM年夏停刊。 1910年7月,谢之淮、周之
14、贞等创办星洲晨报,以推翻满清、抨击君宪为宗旨,畅销英荷两属,却以资金短缺,出版仅有三个月,于是年冬季停刊。该报的成员劳培、周华等都是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烈士。 1911年4月,卢堆堂、黄吉良集资创办南桥日报,出版行禧辐绷续萍两属人士欢迎。该报还组织演讲队·向侨胞宣传革命,收获极大。武昌起义,全国各省先后响应,有关中国的情况的报导,侨胞都以此为根据。 在教育方面,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广东华侨就在新加坡的甘榜格楠和北京街(又称衣箱街)办起私垫义学。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先生到新加坡进行革命
15、活动,提倡创设女子学校,华侨立即起而响应,办起了中华女子学堂。辛亥革命之后,由广东华侨创办的侨校不下百数十间,在新加坡的有南华、启明、展旦、育英等著名侨校,在马来半岛的有巴株巴辖(BataI TT)的启蒙学校、雪 兰获(Selangor)的三育学校、吉隆坡(Kuala l urnpuir)的仁化学校、槟城(Pulau Pinang)的商务学校等。 华侨学校和华文报刊培育了华文文学的作者和读者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温床和载体。
16、; 四、历史回顾(二):马华新文学的划分时期 马华文学是海外文学的范畴之一,在80年马华文学史的历史长河中,它的历史起点于何时,又如何定义,人言人殊,莫衷是。 由于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长期以来处于同一政治实体,属于英国的殖民地,直到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因此,无论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文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特点、思想及文化上基本是一致的。为了便于探讨马华文学,在1965年8月之前,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华文文学,概称为“马华文学”;在1965年8月之后,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称为“马华文学”。而新加坡的华文文学则称为“新华文学”。 据方修说,虽然新加坡宣告独立,但是,马来西亚的报章还是在新加坡印刷,两地的作者还是把作品寄到厂址设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年中国陶瓷纤维市场竞争格局与前景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造纸机械市场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蚝肉行业发展状况及营销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矿渣粉产业十三五规划及发展策略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电子铜箔市场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江西洪州职业学院《经济学的思维方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受众与视听率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关系》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届上海市松江区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 辽宁中医药大学杏林学院《软件测试技术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管理办法
- 工余安健环管理制度
- 某学校食堂服务投标书
- 空调维保服务项目质量保障措施
-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后思考题答案全
- 急性心肌梗塞
- 八年级地理下期教学计划(星球地图版)
-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课件)
- 蓝色科技风半导体产业PPT模板
- 院感手卫生培训课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