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_第1页
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_第2页
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_第3页
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_第4页
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穿越语言屏障,读懂诗词文本【知识回放】中国古代诗歌根据使用格律情况分为古体诗与近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体诗的特点:章无定句,句无定字,句式可整可散,篇幅可长可短,每句字数可多可少。不讲平仄,不讲对仗。用韵押韵,自由灵活。律诗的格律十分严密,其要求主要有:(1) 诗的每句字数整齐划一,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简称五律、七律。 (2) 诗句的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每首八句。(3) 有特定的对仗要求。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依次通常称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的上句称为出句,下句称为对句。每首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必须对仗。(4) 声韵格律的要求严格。绝句每首仅有四句,每句五字的,简称五绝;每句

2、七字的,简称七绝。绝句的声律要求与律诗相同。具体说来,有四种:截取律诗的首尾两联,完全不用对仗;截取律诗的后半两联,它要求第一联对仗;截取律诗中间两联,都必须对仗;截取律诗前半两联,则要求后一联对仗。词是我国古代诗歌园地中的一朵奇葩,盛行于宋代。词有“令” “引” “近” “慢”等。“令”一般较短, “引” “近”一般较长, “慢”又比“引” “近”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随后又出现了“小令” “中调” “长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方法引领】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毕竟是古老的文体,是用古汉语写就的。读懂诗歌是鉴赏诗歌的前提,所以,穿越语言的屏障,排除文字的障碍,消除古今

3、汉语的距离,才是深入诗歌艺术殿堂的桥梁。怎样才算读懂?1 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诗句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营造了什么意境( 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 态度、观点) 。古诗词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的考点,也是一个难点。在短时间内读懂一首古诗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从体裁、语言特征方面读懂古诗1 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 “起”即开篇, “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 “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 “合”是收束全诗。如春日忆李白 “白也

4、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概括地说,在古诗词中,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托物起

5、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 拓展,其主要作用是:承上启下,铺垫下文。“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 。“转”句十分 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 的跳宕转折。“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 “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合”的方式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

6、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 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春思(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解析:该诗首句从春草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望湖楼晚景(苏轼)横风吹雨入楼斜,

7、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答案: 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碛中作(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凉、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2从情景关系入手读懂古诗的内容层次。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 “情” “景” 二字。 我们读诗、赏诗也一样,只要抓住了 “情”“景” ,就等于抓

8、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的;绝句的三、四两句( 尤其是末句) ,律诗的后两联( 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间的过渡( 过片 ) 。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如旅夜书怀(杜甫) :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解说参考:该诗可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3利用律诗中间两联对仗特点理解诗意,甚至艺术手法。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

9、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中的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反对是指上下两句意义上互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 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

10、类,可以理解诗的内容。另外,根据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句的意思。如“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陆游寓驿舍) 。4. 从古诗语言特征入手读懂“诗家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了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变“性”一一改变词性。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找出下列诗句中词性改变的词语

11、并作解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下马饮君酒( 送别)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昌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以上各句中的“暗” “饮” “冷” “悦” “空” “淡” “红” “绿” “老” “肥” ,均为形容 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变序改变词序句序。即 时 小 练指出下列诗句的正常词序。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竹怜新雨后,山

12、爱夕阳时。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参考: (1) 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 ( 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 可数 ),鹦鹉洲芳草萋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2) 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

13、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云鬟” “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用他们二人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另如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诗: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 (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3) 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

14、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 ,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暗风惊草) 等。(4) 定语的位置。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下面分别举例说明。定语挪前。王昌龄 从军行诗: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 “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

15、夜飞渡镜湖月。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 ,而不可能是“月”。古人写诗改变词序语序,固然出于诗歌语言新奇的需要,但主要出于以下需要:第一,是声律的要求。初、盛唐成熟的“近体诗”和后来的词曲,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为了符合声律的要求,诗人便不得不在词序安排上作出变通。如晁无咎临江仙词“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二句,本是套用王维终南别业诗的成句。王诗正作“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第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王维山居秋暝诗

16、“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按客观环境中的动作顺序,原是“浣女”之归造成“竹喧”; “渔舟”之下导致“莲动”。但如果就这样呆板地铺叙直陈为“浣女归喧竹,渔舟下动莲”,那么画面中心就归结于被动因素“竹”和“莲”这是动作过程的终点。由于动作至此终结,画面也便归于静止。现按诗中顺序的安排, “竹喧” “莲动”便成为“浣女” “渔舟”入画的引子。于是画面中心移到了动作的主动因素“浣女” “渔舟”上。 “浣女” “渔舟”之动,不仅远比“竹” “莲”之动鲜明可见,而且它们作为动作的起点和动力,使过程得以不断持续。这就大大增强了画面的动作性、鲜明性。其实,诗词曲中特殊词序的出现,声律的要求和修辞的需要往往是

17、兼而有之的。如王昌龄从军行、杜甫春夜喜雨二例,定语“孤城”挪前,而“锦官城”移后,除了为符合七绝和五律的平仄格式外,目的还在于突出和强调玉门关所处孤立突兀的地势以及雨后诗人想象中繁花坠落的景象。省略。诗歌语句之间往往具有跳跃性,于是,就产生了省略现象,也就出现了空白,从而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1) 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观众根

18、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2) 意象组合。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例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解说参考:例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用的是“明月” “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 “月”和“惊鹊”, “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

19、夜雨十年灯”,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全用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富有极大的包孕性,写出了两人友谊的深厚。其他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更是如此,这里无须赘言了。二、遵从正确的方法读懂诗歌1. 读标题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如何利用标题来读诗呢?把握标题信息。标题是诗歌内容和形式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揭示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总之,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带着标题去读诗。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涵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 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带来了猜想揣摩诗的

20、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以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为例,通过这个标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时间是中夜( 半夜 ) , 地点是西园,事情是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我们不禁要猜想:作者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我们在诗中就看到了首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 点题 ) 标题里有月,诗中颔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颈联是“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作者“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联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

21、读懂了该诗。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1) 咏素蝶诗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言志 )(2) 鹊桥仙?七夕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情感 ( 写夫妻相思相聚)(3) 征人怨答案:交代了写作对象塞诗 )( 素蝶 ) 点明了诗的类别( 咏物诗 ) 暗示了写作手法( 托物( 七夕 ) 或写作缘由( 因七夕而写) 暗示了写作内容和( 征人 ) 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怨 ) 暗示了诗的类别( 边(4)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答案 交代了写作缘由( 左迁 ) 、 地

22、点 ( 蓝关 ) 和特定读者( 侄孙湘 ) 暗示了诗的类别( 贬谪诗 )(5) 梦游天姥吟留别答案 交代了写作内容( 梦游天姥) 交代了写作目的( 留别 ) 交代了诗的体裁( 古体诗 ) 暗示了写作手法( 浪漫主义手法)2. 读正文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 为基础的,不过,也要注意诗词的一般章法和情景结合的基本特点。一般结构章法: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后I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近体诗 工律诗:前四句写景, 次四句抒情主首句渲染气氛上片主句写景写景次尾句过渡下片:抒情 主另外,正文中的关键语要反复品读。中国古典

23、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最重要的是抓 住关键诗词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王维的山 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 现了出来。关键语常常在抒怀议论的句子中,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橘独 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了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 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孤雁杜甫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二5影,相失万重云?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

24、绪,鸣噪自纷纷。阅读这首诗,根据诗中的画线的关键词,回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诗人以孤雁比喻自己,描写了漂泊生涯路远孤独、同伴难寻的寂寞凄苦;表达了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追寻的忠贞之情。3. 挖掘暗示信息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典故、 经典意象中的暗示信息。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也是理解诗歌的有效途径。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如明月寄托相思,杨柳代表惜别,梅花表现高洁等,这些需要平时的不断积累。【即时小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

25、答后面的问题。如梦令严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这首宋词写的是什么事物?抒发的是什么感情?答案:桃花;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人在武陵微醉”一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 )注释中的暗示信息。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帮助你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如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解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

26、懑孤寂有关。题干中的暗示信息。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 、解说要素( 解释题目要求) 、限制要素( 哪一联、哪一句等) 。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三、从题材类别入手读懂古诗(见核按钮相关内容)【后续巩固】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北塘避暑 宋 韩琦尽室林塘涤暑烦,旷然如不在尘寰。谁人敢议清风价?无乐能过百日闲。水鸟得鱼长自足,岭云含雨只空还。酒阑何物醒魂梦?万柄莲香一枕山。解说首联中“暑烦” “尘寰”的含义。“暑烦”既指自然界的炎热使人心烦;也指世道险恶,争权夺利,俗务扰人。 “尘寰” 指尘世,即现实世界。2

2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客从 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珠中有隐字,欲辨不成书。缄之箧笥久,以俟公家须。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注】 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1)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地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2) 从全诗看, “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

28、中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解析本题以简述故事的形式考查对诗歌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把握。这是一首寓言式的政治讽刺诗。杜甫巧妙而准确地运用了传说,用 “泉客” 象征广大的被剥削的劳动人民,用“泉客珠”象征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劳动果实。回答第( 1) 题时应从理解诗歌的内容入手,把这些句子的大意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回答第(2 ) 题时要结合诗歌的主题,即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赋税之重,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隐字” “化为血”明确地传达出这些隐情珠是眼泪变成的,故珠上的“隐字”说穿了便是“泪”字。 “化为血” ,实即化为乌有,但说化为血,更能显示出人

29、民遭受残酷剥削的惨痛。原有的血汗已经被剥夺一光,而公家的征敛仍不停止。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庆清朝使?踏青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 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馆仃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成巧,尽收翠绿, 吹在眉山。【注】东君:楚辞?九歌里“东君”指日神,这里代指春神。馆仃:本形容堆砌罗 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这首词主要描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春日里天气的变化以及姑娘们的踏青活动。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花露重,草烟低,阮郎归

30、欧阳修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栖。首句点明时已“春半”,上阕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的?游人踏青,春风和煦,梅子初长,柳条抽叶,白昼变长,蝴蝶纷飞。5.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山寺夜起江堤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 “惜” 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 “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解析:诗歌最后一句点明诗人“不眠”,对“不眠”原因的分析,要立足全诗。诗歌前四句写夜起看到的景象,第五句中的“惜”字透露出夜起观景的原因,那就是爱惜山寺夜里的美景,这就是诗人“不眠”的原因之一。第七句“谁见无家客”揭示了诗人不眠的又一个原因,那可能是漂泊无依、思家念亲、孤独寂寞等羁旅之思。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归自南阳(李吕祺)去日犹秋暑,归时已冷霜。江山非故乡,人物是他乡。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简要分析。答案:四层。首联为第一层,写离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