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1页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2页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3页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4页
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高一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春寄怀李建勋(唐)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注释】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的块根称 “香附子” ,可入药。(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能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B. 首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句一样,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C.颔联中的闲”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之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

2、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D.诗歌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眼前的现实之景与自己的想象联结起来,以虚写实,拓展了诗歌意境。( 2 )作者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 1 ) B( 2 ) 客居他乡的思家字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字情。 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字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 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字情。 “闲悲世路多 ”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字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 想狂眠高歌

3、,一醉解愁的豪放字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解析】 【分析】( 1) B 项, “都直接表现了自己的游子处境”错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两句是通过自己遥想兄弟们身上佩戴着茱萸的画面来间接表现出自己的游子处境。故选 B。( 2 )从诗歌标题来看, “早春寄怀 ” 交代了时令 早春,同时也点明诗人是在早春“寄怀 ” ;从首联来看, “家山归未得,又是看春过” ,前一句点明诗人身处他乡,有心归家却“未得 ” ,后一句 “又 ” 点明诗人身在异乡不止一次,正逢早春时节,内心涌起的是对家乡的思念字情;从颔联来看, “

4、老觉光阴速,闲悲世路多 ” ,以 “光阴速 ”点明时光流逝字快, “悲流露出时光飞逝、美好的光阴已经不在的伤感,而 “闲 ”字表明作者没有能为建功立业字事忙碌,只能无聊地悲叹世路难行,看似轻省,实则重于千钧;从颈联来看, “风和吹岸柳,雪尽见庭莎 ” , “风”是春风,是暖风, “雪 ”也已尽,露出了庭院里的草,早春萌动的春意让诗人内心涌起喜悦之情;尾联 “欲向东溪醉,狂眠一放歌”, “欲”意思是 “想要” ,诗人在这春光之中,在这离家在外的情境之中,想要 “醉 ” ,想要 “狂眠 ” ,想要 “放歌 ”,流露出豪放之情。故答案为:B; 客居他乡的思家之情。首联直接表现了自己客居他乡,在外漂泊

5、,思念家乡却又不能回家的愁苦之情。 时光飞逝,岁月不居的伤感之情。 “老觉光阴速”看出诗人对时光飞逝、韶华不再的伤感; 世路多艰,功业难成的悲哀之情。 “闲悲世路多 ”悲叹世路艰难,表明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感受惠风和畅,见到春意萌发的欣喜之情。颈联写春风和畅,杨柳依依,雪融化后看到了露出的庭莎,表现出诗人面对萌发的春意的欣喜; 想狂眠高歌,一醉解愁的豪放之情。尾联诗人想要大醉一场,要狂眠、放歌,直接表现出一醉解愁的豪放。【点评】( 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

6、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藤山下闻猿韦庄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注释】 巴蜀三峡间有谚语 “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 简要赏析颔联 “便能”“ 何必” 两词的表达效果。( 2 )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

7、简要分析。【答案】 ( 1)便能:承接首联 “吊旅情” ,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 )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解析】 【分析】( 1)本题中,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 “便能 ”与上联中 “吊旅情 ”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 “何必 ”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2)本题中,前两联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写诗人羁旅在

8、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故答案为:便能:承接首联 吊旅情”,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 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点评】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

9、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3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宋)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社日(唐 )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陆诗首联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一个 “足 ”字,表达了农家款 客尽其所有的盛情。B. 陆诗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这是全诗的总结,也是漫游山村心情的表 述。C. 陆游写此诗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

10、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D. 陆诗以游村贯穿,并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地统一在完整的画面上,构成了优美的意境。(2)两首诗都写了“社日 ”这古老的乡土风俗,但在描写手法上却有明显的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 1 ) C( 2 )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 ”是夸张说法,说明这种情形之普

11、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解析】 【分析】(1) C 项, “诗人对诈伪的官场心灰意冷,只想在家乡安度晚年,忘掉朝廷国事”错误,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但诗人虽貌似闲适,却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 “山重”“ 柳暗” 一联。故选C。( 2)陆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意思是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正面展示社日

12、的热闹;再看王诗,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 ,意思是 “天色已晚,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 ,这里没有直接写社日的场面,而是写春社三后的情形,采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考生从这两个角度分析作答即可。故答案为:C;陆诗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社日的景象。你吹着箫,我击着鼓,结队喜庆,春社祭日已临近。展现了社日的喜庆热闹。王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社日。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却写社散后的景象春社散后,人声渐稀,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 “家家 ”是夸张说法

13、,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是颇为别致的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 )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

14、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船户高翥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会沙头。老

15、翁晓起占 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付浮悠。【注释】 知识:相识的人。 占:预测。 生理:生计。(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 )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6、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答案】 ( 1 ) D( 2 )示例: 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 “渔翁 ”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解析】 【分析】( 1) D 项, “老翁的自嘲”和 “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

17、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 “笑”和 “爱 ”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D 项曲解诗意。故选 D。( 2)渔翁写一个 “夜傍西岩宿” , “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 ” 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 “山水绿 ”“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 “三世儿孙居 ”“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故答案为:D;示例: 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 ”形

18、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 “风格 ”指文学

19、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20、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D. 本诗与蜀道难

21、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 “豺狼 ”与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 “豺狼 ”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 )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 ( 1 ) D( 2 )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

22、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解析】【分析】(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 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 2 )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 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 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

23、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故答案为:D;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点评】( 1)本题属于

24、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 )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太白岭王安石太白!1蟆东南驰,众

25、岭环合青纷披。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注释】( l 6 ng s o)ng山势高峻的样子。(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 )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答案】 ( 1 ) B(2) 动静结合。 “

26、鸟语乐 ”是动景, “溪水不动 ”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 “鸟语乐 ”诉诸听觉,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 “鸟语乐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 和 “鱼行迟”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解析】 【分析】( 1) B 项 “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

27、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故选 B 项。( 2 )颈联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动静结合。 “鸟语乐 ”是动景, “溪水不动 ”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 “鸟语乐 ”诉诸听觉, “溪水不动 ”“鱼行 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 “鸟语乐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 和 “鱼

28、行迟 ”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故答案为:B; 动静结合。 “鸟语乐 ”是动景, “溪水不动 ”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视听结合。 “鸟语乐 ”诉诸听觉,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衬托。用 “鸟语乐 ” 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 “溪水不动 ”“鱼行迟 ”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拟人。 “鸟语乐 ”和 “鱼行迟 ” ,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点评】该题为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

29、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7 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云郑准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岭上云白居易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郭震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笫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A.云郑准B.云来鹄C.岭上云白居易D.云享K震(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

30、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两句。【答案】(1) A(2)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 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 如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解析】 【分析】(1)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 干枯的禾

31、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 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 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郑准的云写的是 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故选Ao(2)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 乙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 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

32、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 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 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故答案为:A;答案示例: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 痒无关的奇峰模样。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 焚。/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

33、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 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 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 感意图。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 “云 ”的形象,进而由 “云 ”去联想,去思索。8

34、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 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一枝梅: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1 ) 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 “甚有思致 ” ,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35、【答案】 ( 1 )寒;独( 2 ) 借景抒情, “雪满长安 ”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从对方着笔(或虚写),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解析】 【分析】( 1) “背飞双燕贴云寒” ,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 “贴云寒 ” ,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 “寒 ”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

36、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 “独 ”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 2 )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 ”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 “雪满长安 ”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

37、梅。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故答案为:寒;独; 借景抒情, “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从对方着笔(或虚写), “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 ,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

38、,把握其效果和作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9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注释】香兼,即香蒹,有淡淡清香的芦苇。( 1 )这首七言律诗对仗的共有( )。A. 一联的联(联D3联( 2 )下列对本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用高树蝉声意象,以动衬静,凸显出李将军书斋的清净

39、和不流于俗。B. “朱门 ”点出了李将军地位, “闲居 ”却写出李将军趣味与一般官宦不同。C. 颈联运用对比,借侍儿的拘礼和野客的不拘礼,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D. 尾联直抒胸臆,读英雄传写出了李将军的英雄豪气与建功立业的决心抱负。( 3 )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 ( 1 ) A( 2) C( 3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军想要建立

40、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解析】 【分析】( 1)首联 “蝉声秋巷里”和 “冷静似闲居”无法对仗;颔联对仗工整;颈联“礼数 ”与 “狂疏 ”词性不相对;尾联 “爱读英雄传 ”与 “功勋恐不如 ”词性不相对。故只有一联对仗,故选A。( 2) C 项, “表现出李将军的宽宏大量”错误,颈联是从正面描写李将军的行为举止。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尽显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起来又尽现豪放疏阔。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故选C。( 3)首联用“高树 ”衬托 “朱门 ” ,暗含将军府的气派富贵之气; “蝉声 ”衬托 “冷静 ” ,是以闹写静的艺术手法。写出了早秋的李将军府邸的富贵、幽静、悠闲

41、。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衬托了李将军独特的个性志趣;颔联,写李将军府邸的书房。挂满了画着竹子的墨画,插着长长的淡淡清香的芦苇,书架上放满了书。 “兼 ” ,同 “蒹 ”。充满了文雅的书卷味道。从侧面表达了李将军的文雅儒渊之气;颈联,李将军和侍者、宾客谈笑,言语周到而知礼仪;和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又豪放疏阔。行为举止描写,说明了李将军既温雅又豪放的性情;尾联,在书房中最爱读英雄故事,突出了李将军想要建立如书中英雄那般的功勋,但他却说不如那些英雄。表现了李将军的读书爱好,渴望成为英雄人物的壮志情怀但又个性谦逊的特点。故答案为:A;C; 富贵气派又幽静的府邸环境、墨香蒹香交织的书房和读的英雄故事,衬托了李

42、将军文韬武略的个性气质; 与侍者宾客谈笑,与豁达狂野之人吟哦,动作神态描写,写出将军温雅知礼又豪放疏阔的性情;以读英雄故事这一爱好和说自己不如那些英雄的语言描写,突出李将 军想要建立英雄般的功勋又个性谦逊的特点。【点评】此题考查诗歌中对仗句的理解能力。对仗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性基本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等。可据此判断。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

43、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0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辛弃疾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注】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 1184 ),当时辛弃疾闲

44、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 绣衣:官服。 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铜鞮陌:代指襄阳。( 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 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 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 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 )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 “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

45、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答案】 ( 1 ) D(2) “呼啸龙吟 ”与 “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 “诸葛表 ”“相如檄 ”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 “虎啸龙吟 ”之感;又通过 “中年多病 ”“儿女泪 ”“须相忆 ”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 “和缓 ”。【解析】 【分析】( 1) D 项, “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表述错误,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 ,点明时间。原文 “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意为:你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

46、,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 D。( 2)结合诗句先回答 “龙吟虎啸 ”的表现,再回答词中 “和缓 ”的表现。 “虎啸龙吟 ”与 “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 “诸葛表 ”、 “相如檄 ”等典故, “东北看惊 ”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 “惊 ”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表了。然而却反其 “道 ”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 “更草相如檄”。一 “更 ”字,透露出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又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

47、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 “更 ”字把一个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 “虎啸龙吟 ”之感;又通过 “中年多病 ” 、 “儿女泪 ”、 “须相忆 ”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 “和缓 ” 。故答案为:D; “呼啸龙吟 ”与 “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 “诸葛表 ”“相如檄 ”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 “虎啸龙吟 ”之感;又通过 “中年多病 ”“儿女泪 ”“须相忆 ”几

48、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 “和缓 ” 。【点评】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本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龙吟虎啸 ”和 “和缓 ”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 “龙吟虎啸 ”的豪迈之感;又通过 “须

49、相忆 ”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 “和缓 ”之感。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秋兴(其二)杜甫夔府 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 香炉违伏枕 ,山楼粉堞 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注释】 夔府:夔州。杜甫当时流寓于此。 八月槎:晋张华博物志记载:传说有一个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海水涨时见有浮槎去来,可达天河。槎,木筏。 画省:指尚书省。汉代这个衙门用胡粉涂壁,上面画有古代贤人烈女,故名。 伏枕:指生病。 山楼粉堞:指白帝城楼涂着白粉的齿状短墙。(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紧承秋兴(其一)结句

50、“白帝城高急暮砧 ”写起,写出了孤城落日壮阔之景。B. 诗人思念北斗方向的长安,见出思乡之切; “每依 ”表明这样的遥望凝想已是常态。C.耳边的猿啼声声可闻,故曰 实,盼望的归舟迟迟未有,故日 虚,令人悲慨。D.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2)这首诗将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思念融合在一起,前人论之曰 “身居夔府,心在京华” 。试从诗中找两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 ( 1 ) D(2)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 “孤城落日 ” ,联想到 “北斗京华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 “听猿实下 ”与 “奉使

51、虚随 ”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 “画省 ”与 “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解析】 【分析】( 1) D 项, “诗人面对夔州的藤萝月色,想象京华的芦荻光影 ”中 “想象一说错误,从诗中来看,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意思是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 ” ,由 “请看 ”“已映 ”“洲前 ”等信息可知,这最后两句写的都是眼前的

52、景物,所以“想象京华的芦获光影,不觉百感交集,怅然若有所失” 的理解有误。故选D。( 2)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 “孤城 ”“落日 ”营造了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于是后一句就联想到 “京华 ” ,表达出诗人飘零他乡思念故都的情怀;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 ,前一句写眼前之景,实写诗人独坐孤城望穿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落纷纷,后一句借用典故表达他八月份乘船回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诗人由现实处境想到梦想的破灭,表现出漂泊天涯、欲归不能的无奈; “画省

53、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前一句写朝中的荣光,后一句写今日荒城的寂寥,前一句写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空挂了一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让自己不能回到皇帝身边供职,只能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效国家的苦闷心情,后一句从遥想回到现实,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更是撩起诗人的愁绪。再看两相结合的作用,诗人由夔府想到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虚实结合,开拓了诗歌的意境。故答案为:D; 示例:第一联,由眼前的 “孤城落日 ” ,联想到 “北斗京华 ” ,写出了诗人千里飘零、思念故都的情怀;第二联, “

54、听猿实下 ”与 “奉使虚随 ”对举,写出了现实情境的凄凉,回归梦想的破灭;第三联, “画省 ”与 “山楼 ”对举,将往昔朝中的荣光与今日荒城的寂寥交织在一起,不胜悲慨。 这样写,虚(心中念)实(眼前景)交织,时空交错,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鉴赏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

55、把握诗歌的内容,所用的表达技巧和表达的思想情感。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钓屿 (明)郭汝霖天畔一舟横,长风万里行黄擎浮浪远,钓屿芜波明。唇气山将结,涛声笛共清。倚墙时浩啸,奇览慰生平。【注释】 嘉靖四十年( 1561 年)闰五月,册封正使郭汝霖一行乘坐 “封舟 ” 向琉球王国进发,航行到钓鱼岛海域即兴而作此诗。( 1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诗人乘舟在大海上航行的情景。既描绘了封舟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的生动场景,一也写出了磅礴的气势。B. 领联写初见钓鱼岛。诗歌借着对封舟的动态描写,将钓鱼岛这一主要表现对象自然而然地推到读者眼前。C. 颈联用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钓鱼岛的风景,给人一种迷蒙飘逸的美感与和谐安详的听觉感受。D. 尾联写诗人倚靠着船上的桅杆不时地浩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