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精选 )一、高中诗词鉴赏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 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濯锦古江头, 飞景还如许!【注释】 吴潜( 1195-1262):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曾几度官居台辅,几度削职,历经宦海沉浮。此词为其六十五岁在庆无府(今宁波)任沿海制监大使时所作。 狐嗥兔舞:吴潜作此词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率十万军队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一度受挫。 锦古江头:指蜀地。
2、蜀地有“香海棠国”之称。( 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词写词人衰暮之年赏海棠,由此联想到当时“香海棠国”的战局。B. “一饷 ”“ 尽 ”写海棠花开,表现出清明天气和暖,节物风光变化之迅速。C. 下阕回忆羽书万里传捷报,“狐嗥兔舞”之喻流露出对入侵者的蔑视。D. 结尾两句直抒胸臆,“濯锦 ”二字,呼应开头,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 2)这首词刻画出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答案】( 1 ) D( 2 ) 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烈士暮年。
3、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解析】【分析】(1) D 选项 “点出雨后海棠的鲜活冶艳。”错误, “濯锦 ”代指遭受战火的四川,至今四川还有以“濯锦之江”命名的锦江区。故选D。( 2 ) “ 对海棠有赋”,开头便咏海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清明时节,节物风光变化迅速。中午下了阵“疏雨 ”,顷刻间海棠就大放光艳了,“一饷 ”、 “尽 ”将花开之快,观赏者的快感传神地表达出来,叫人多么惊喜。而这海棠沾雨之后更显得鲜活冶艳,就叫人更加喜爱了。词人老大风情减,面对如此国色,似乎有点不知所措了。“老去惜花心,相对花无语。”红颜皓首,两相对待
4、,在这“无语 ”中我们不难体会作者自怜衰疲之意。“羽书万里飞来处,报扫荡、狐嗥兔舞。”“ 狐嗥兔舞”指蒙古入犯。吴潜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就开始侵扰四川,前一年蒙古可汗蒙哥亲率十万军队自六盘山扑向川蜀,连败宋军,但到达合州(今合川)时,遇到守将王坚的顽强抵抗,蒙古派往招降的使臣也被王坚处死,这使蒙哥的军事行动受到很大挫折,因此曾一度考虑退兵。这大约就是捷书所报的内容。词人以跳跃式思维写此事,可以想见他心情的振奋,壮心不已。故答案为: D; 虽然年老衰疲。但对美好事物仍充满热爱之情。诗人皓首对红花,因花开而欣喜,可见年迈的词人对美的事物仍保持着敏锐的感知和热爱之情。 烈士暮年。心系国事。词人居东南
5、沿海,赏眼前海棠,思西北边事。因捷报而振奋,壮心不已。【点评】(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诗人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心理、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具体分析思路与方法: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从崔
6、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唐柳宗元寓居湘岸四无邻,世网难婴每自珍。莳 药闲庭延国老,开樽虚室值贤人。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闻道偏为五禽戏,出门鸥鸟更相亲。【注释】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莳:种植。( 1 )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作者跟随崔中丞应邀造访郊外居住的卢少尹一事。B. 首联点明郊居之地是在湘江岸边,四周无邻,渲染出一种孤寂凄清的氛围。C. 古代称甘草为国老,浊酒为贤人,此处既写药、樽照应,又暗示崔中丞的身份。D. 尾联自然高妙,语意双关,“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 2)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
7、简要分析。【答案】( 1 ) D( 2)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分析】(1 ) D 项, “ 为五禽戏既写实,又暗指自己被小人戏弄”错误。 “五禽戏 ”,后汉名医华佗创造的一种强身运动,因动作模仿五种禽兽的姿态而得名。听说你还善于作五禽之戏,难怪出门时鸥鸟都与你亲密无间。这里是指胸中没有机心的自然无为状态。领悟了某种道理后,就可以锻炼形体、修身养性为已任,忘却机心,胸中坦荡,这样就真正地融人大自然。而不是“又暗指
8、自己被小人戏弄”。故选D。(2) “泉回浅石依高柳,径转垂藤闲绿筠”,清泉萦回在浅浅的石滩上,高高的柳树也种植在周围;小路弯曲在青藤之间,时时有绿竹相衬。写一路上的景色,泉、径、石、藤、高柳、绿筠,诸种景致都显示出一种田园雅趣,身处其中的诗人一行自然也觉得心清神爽,飘然尘外。这两句也有提起下文的作用:在如此环境中归隐田园、忘却尘世,也应该是必然的选择吧。结合标题“从崔中丞过卢少尹郊居”及注释内容“此诗是作者元和九年在永州时作 ”等分析可知,诗中极力描摹卢遵摆脱尘网后的欣悦生活,虽然其居所清冷寂寥,但可以心无挂碍、悠然自得。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9、故答案为:D; 颈联描绘了一幅环境清幽的闲居画面。清泉浅浅,回漩在石上,傍依着高高的柳树,而小路婉转在垂下的藤条间隔的绿竹中。抒发了作者对卢少尹郊居生活的羡慕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闲适、诗意、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10、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画面、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古风(其十九)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
11、的一项是()A. 本诗为古体组诗其中一首,开头两句分别交代了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即西岳华山的莲花峰和明星仙子,展现出一个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B. 三到六句紧承第二句,具体描写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既有肌肤之美,又有超然神韵,从不同角度描绘出一幅栩栩欲活的仙女飞天图。C. 七到十句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诗中用卫叔卿的故事暗暗关合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不事权贵、傲岸不羁的性格。D. 本诗与蜀道难手法上有诸多相似处,如这里的“豺狼 ”与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里的 “豺狼 ”都喻指叛军,此外两诗均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的手法。( 2)本诗前十句和后四句在内容、写法、思想情感等方面均
12、有很大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 1 ) D( 2)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解析】【分析】(1)选项D,本诗主要运用想象的手法。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 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
13、空、想象奇诡之处。故选项D。( 2)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萧士赟注认为" 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李白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想象奇诡之处。这是一首用游仙体写的古诗,诗中表现了诗人独善兼济的思想矛盾
14、和忧国忧民的沉痛感情。故答案为: D; 内容,前十句写游仙,写明星仙子邀请诗人共登云台峰晤见卫叔卿的情景,营造出美妙洁净的仙境;后四句写现实,转写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洛阳后恣意凌虐中原的情景,描写血腥污秽的人间。 写法:前十句运用虚写(想象)用的手法,文风飘逸,体现出浪漫主义风格;后四句,为实,文风沉郁,体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思想情感:前十句表达出渴望超脱尘世、独善其身的出世思想;后四句表达出憎恨安史叛军、忧国忧民的入世思想。【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15、。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分析比较诗歌内容思想感情等能力,结合诗句内容,抓住核心关键信息进行分析。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商山富水驿杜牧益戆 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当时物议朱云 小,后代声华白日悬。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注释】 富水驿,原名阳城驿。唐德宗时
16、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2)诗的尾联有什么
17、含意?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答案】( 1 ) CE. 2)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解析】【分析】(1) C 项, “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 “当时物议朱云小”中 “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 ”为之变小。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故选C。(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意思是: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
18、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诗人直言 “阳城驿 ”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 ”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故答案为:C; 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 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
19、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5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屯田词 (唐)戴叔伦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麦苗渐长天苦晴,土干确确 锄不得。新禾未熟飞蝗至,青苗食尽余枯茎。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驱牛驾车入山去,霜重草枯牛冻死。艰辛历尽谁得知,望断天南泪如雨。【注释】 屯田:自汉代以后政府利用军人、农民或商人垦种荒地,征取收成作为军饷,称为 “屯田 ”。屯田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这里指民屯。隋以后,“屯田 ”又称为 “营田
20、确确:土块坚硬的样子。( 1 ) 本诗依次叙写了屯田农民种麦、 的生活,反映了中唐时期人民悲惨命运。2)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1 )捕蝗;伐木 诗歌按照时间顺 前面十二句 叙事中流露出个( 2 ) 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序,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读者印象深刻。详写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解析】【分析】(1)这首诗开头四句写一些驻屯兵在戈壁滩上春耕种麦,老的少的都欢欢喜喜。可是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地干
21、燥得无法下锄。以下四句写种榖子的地方。庄稼没有熟,就闹了蝗灾,所有的青苗都被蝗虫吃尽,只留下满地桔茎。于是出动全体老小去驱捕蝗虫,好容易把蝗虫赶走,回到自己的屋子里,空洞洞地无衣无食。禾是榖物的总称,小米、玉米、高粱、稻都称为禾,不过此处肯定不会是水稻。以下四句叙述这些驻屯兵到了冬季,没有粮食,只好移屯到靠近城市的地方。应该是生活得好些了,谁知又被长官派去南山中伐木。于是驾着牛车进山去,在霜重草枯的严寒气候里,牛都冻死了,人的命运可想而知。以上共十二句,四句一绝,每绝描写屯田兵士的一种艰辛的生活面。于是用两句来做结束:边疆上的驻屯军历尽种种艰辛,何人知道?仰望南天,有家而归不得,只有眼泪簌簌地
22、如雨水一般落下。“春来耕田遍沙碛,老稚欣欣种禾麦”凸显出农民种麦子的过程。“捕蝗归来守空屋,囊无寸帛瓶无粟”写的是农民在捕捉蝗虫的操劳;“十月移屯来向城,官教去伐南山木”突出农民伐木的艰辛。( 2)这首诗歌以第三人的具体身份陈述客观事实依据,展现出具体的叙述背景,叙述角度别致,客观冷静,充满理性。在叙述具体事务的时候,突出时间顺序,先写种麦子,在紧接着写屯草,显得错落自然,层次清晰明了,诗歌中流露出内心的感受也是通过叙述来得出的,全诗饱含对农人艰辛的同情,突出生活的不易。故答案为: 捕蝗;伐木 作者用以第三者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客观、冷静。从春耕种麦、十月移屯到冬季草枯牛死,脉络分明,使
23、读者印象深刻。屯田者春耕种麦,遭遇旱灾、蝗灾,被迫伐木,层层铺叙、渲染。 诗歌按照时间顺序, 前面十二句详写 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这首诗叙事屯田农民的艰辛生活,表现了作者对屯田者生活艰辛的同情。【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译文: 春耕时节屯兵在戈壁滩上,老老少少欢欢喜喜地种麦。等到麦苗渐长天却不下雨,以致土 地干燥得无法下锄。庄稼还没成熟就闹了蝗灾,青苗被蝗虫吃尽仅剩桔茎。驱捕蝗虫回到 自己的屋子,袋子罐坛空洞洞无衣无食。冬季移屯到靠近城市地方,谁知被官府派去南山 伐木。老老少少驾着牛车进山去,寒山霜重草枯牛都冻死
24、了。历尽种种艰辛又何人知晓?仰望南天簌簌眼泪如雨水。(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那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个手法,最后写出这种手法的作用和效果。6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张可久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联,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听弹琴刘长卿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 )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答案】( 1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2)同:运用
25、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 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雨 ”“ 窗前竹 ”“ 泉流 ”“ 塞云 ”“ 暮天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
26、柔和。【解析】【分析】(1)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 “我 ”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27、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 ”“ 窗前竹 ”“ 泉流 ”“ 塞云 ”“ 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风寒 ”表现。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故答案为: 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同: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异: 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第一首,从视觉角度
28、描写音乐。“雨 ”“ 窗前竹 ”“ 泉流 ”“ 塞云 ”“ 暮天 ”,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以“寒 ”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译文: 张可久: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
29、那样圆熟。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刘长卿: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7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虞美人寄公度(宋)舒亶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飞双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注释】 舒亶:北宋治平二年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因触犯当政者而被撤职。 一枝梅:陆凯与范
30、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1 ) 这首词上片写日暮登楼所见,借字,将视觉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离别的悲凉之意,通过字,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 2)宋代艇斋诗话曾评价舒词“甚有思致”,请结合本词分析作者如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答案】( 1 )寒;独( 2) 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运用
31、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解析】【分析】(1) “背飞双燕贴云寒”,视角由平远而移向高远;正当独立苍茫、黯然凝望之际,却又见一对燕子,相背向云边飞去。“贴云寒 ”,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 独向小楼东畔倚栏看”是补叙之笔,交代前面所写内容,都是小楼东畔倚栏所见之景物。把宏阔高远的视线收聚到一点,对准楼中倚栏怅望之人。“独 ”字,既写倚栏眺景者为独自一人,又透露出触景而生的孤独惆怅之感。考生据此能准确作答。(2)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写光阴荏苒,转眼又是岁暮,雪满京城
32、,寂寥寡欢,唯有借酒遣日而已。“雪满长安 ”既点时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清冷的气氛,雪夜把盏,却没有对酌之人,借景抒情地写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这两句从对方着笔,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即使道远雪阻,他也一定会给我寄赠一枝江南报春的早梅。我之思友,亦如友人海内存知己之思我,用对写法和典故,写出思友之切和友情的温暖深厚。故答案为: 寒;独; 借景抒情,“雪满长安”既点明时间地点,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气氛,雪夜把盏,却少对酌之人,点出岁暮怀人的孤凄心境。 从对方着笔(或虚写),“故人早晚上高台,赠我江南春色一枝梅”,想象老朋友天天登高望远,思念着我,
33、表达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运用典故抒发情感,用赠梅典故,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和渴望相见的迫切心情。【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这是炼字题,通过关键字把握妙处。既然是炼字 , 一般是词类活用, 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 或者有丰富意蕴。做题时,要善于依据题干的提示来反推出相关的字,把握其效果和作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在平时了解艺术技巧的相关知识,解题时抓住题干关键词,然后结合诗句意思,把握诗句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答出表达技巧的种类。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
34、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室内寂寞,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 即事",吟咏眼前景物。B. 颔联运用了对比手法。松茂鹤多,访者稀少,两相对照更显山居环境的幽静。C. 夕照满山,鸟鹊还巢,炊烟袅袅,人们采菱而归,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D. 诗中用 “处处采菱归”来表达归隐之意,这与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手法相同,都是双关。( 2)颈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诗中有画”,请作简要赏析。【答案】( 1 ) C( 2)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
35、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解析】【分析】(1 ) C 项, “无不流露出作者闲适喜悦之情”情感解读错误,“夕阳满山透露了诗人的落寞之情。故选C。(2)颈联中“绿竹 ”对 “红莲 ”、 “新粉 ”对 “故衣 ”, “故衣 ”指莲花败叶。“新粉 ”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这一联的描写像一副图画,画面描写的是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好一幅金秋美景图。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光影流转里体现出摩诘高洁的隐逸情怀和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
36、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即为力证。故答案为: C; 颈联描绘了一幅金秋美景图:柔嫩的竹节添上了一层新粉,衰老的荷花落下了片片花瓣。这幅图画描写细致入微,渲染了山居环境清新雅致的氛围,内蕴生命的活力,表现出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高洁的隐逸情怀。【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37、。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黄藤山下闻猿韦庄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注释】 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1 ) 简要赏析颔联“便能 ”“ 何必 ”两词的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 1)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 ”,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2)羁旅漂泊
38、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解析】【分析】(1)本题中,“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的意思是: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便能,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其中,“便能 ”与上联中“吊旅情 ”相呼应,写出了袁鸣引起的情思。“何必 ”一词突出了这种哀愁之情的深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2)本题中,前两联“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写诗人羁旅在外,哀伤、寂寞之情溢于言表;尾联“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一句,突出了诗人对年少轻狂的悔恨以及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全诗沉浸着诗人悲伤的情怀。故答案为: 便能:承接首联“吊旅
39、情 ”,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加强反问语气,突出哀愁之深。 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点评】 此题考查把握诗歌重点字意思的能力。此题可以将各个解释放入各自的中具体语境(上下文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应是正确的。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竹石牧牛 并引黄庭坚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 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40、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注】 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时。 伯时:指李公麟。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野次:野外。(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题画诗写景抒情,不加藻饰,却涉笔成趣,余味隽永。B. 石、竹、牧童和牛,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个个意态如见。C. 本诗前半写画,富有田园气息;后半写意,表达爱石爱竹之情。D. 后四句由看画生发感想,采用递进方式表情达意,情意殷切。( 2)引言中的“戏咏 ”,该如何理解?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 1 ) B( 2 ) 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 ”本
41、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 ”,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 ”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 ”,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解析】【分析】(1) B 项 “是苏轼这幅画的主要元素”错误。从本诗小序“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 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中可以看出,这幅画是苏轼和李公麟合作的;从诗歌正文后四句来看,这幅画的四个元素中,最为主要的一个元素是“牛 ”,四个元素并非平均用力。故选B。
42、2)本诗诗序中的“戏咏 ”是轻松玩笑地吟诗,即怀着一种轻松戏谑地写诗,而非态度严肃“峥嵘 ”形容石头的奇觳觫 ”写牛的老态,语言轻此诗作于北宋后期党争之“牛砺角 ”和 “牛斗 ”痛惜地写诗。这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歌的用词。用特,用 “阿童 ”写牧童的稚气,用“幽篁 ”写竹的茂密,更妙的是用松幽默,尽显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二是讽喻寄托。从注释时 ”,结合诗歌后四句便可看出,本诗是含有讽喻寄托之意,以画中 “残竹 ”,寄寓自己对当时北宋后期党争的观感。综合以上分析,归纳整理,便可得出答案。故答案为:B; 本诗用轻松玩笑的语气做诗抒情,语言幽默风趣。如“峥嵘 ”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
43、里拿来指称石头,写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 ”,稚气可掬;尤其是以“觳觫 ”一词代牛,写老牛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的样子。 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 ”,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点评】(1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2
44、)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九日寄岑参(节选)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 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 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 ”,诗正作于此时。(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45、. 标题中的“九日 ”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 ”“ 醇酎 ”“ 黄金花 ”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 ”句与 “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 ”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
46、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 “雨 ”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答案】( 1 ) DE. 2) 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解析】【分析】(1) D 项,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 “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
47、庄稼是无可挽救了。怎么才能除去那可恶的云师?谁能去将那天漏处补住?”作者发出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是无中生有,向上推溯一至八句,诗人并没有写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并推己及人,“出门复入门,雨脚但仍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意思是 “方欲应邀出门造访,又返回门内,那密集落地的雨点只是依然下个不停。去往你家的道路泥泞,欲去看望于你,无法启行,想你想得我容颜消瘦。我独自坐在西窗下深思不已,连吃饭也辨不清是黄昏还是白天。虽然我距您的住处很近,却难得去与您会面一次”,叙
48、述访岑而阻于雨,与岑参的住处曲江虽然不远,但却不能去探访,倍觉思念,表现出了与岑参的深厚友谊。故选D。( 2 )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 “雨 ”写景,意思是:城南边有座终南高山,恐怕它也会被那急流的河水淹没漂走。这两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想象的内容,城南边的那座终南高山,恐怕也会被那雨水淹没漂走。 “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 “雨 ”进行抒情,前面的诗句写到诗人要造访朋友因雨受阻,所以诗人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运用夸张和想象写出了雨大,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结合注释背景“天宝十三年秋
49、,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但是据考,天宝十三载秋,大雨成灾,宰相杨国忠却取好庄稼来,向玄宗皇帝说:“雨虽多,不害稼也。”面对当前的局势,杜甫以诗代谏,表达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故答案为: D; 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点评】 该题考查诗歌鉴赏的能力。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和诗句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该题
50、考查写景手法以及情感的分析。这就需要考生熟练掌握写景的手法,分析情感需要考生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1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巽上人 以竹间自采新茶见赠,酬之以诗(节选)(唐)柳宗元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复此雪山客,晨朝掇灵芽。蒸烟俯石濑,咫尺凌丹崖。圆方 丽奇色,圭璧无纤瑕。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涤虑发真照, 还源荡昏邪。【注】 柳宗元于永贞元年(公元805 年)被贬至永州,此诗作于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柳宗元被贬时暂寓水州龙兴寺,与僧人重巽相识结交,下文“雪山客 ”亦即重巽上人, 圆方
51、:圆的方的,这里指盛茶的器具。 真照:本性。( 1 )诗歌首句中“ ”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 ,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 ”二字。( 2)新茶是作者被贬期间第一位友人亲手采摘相赠的,饱含股切情谊,使困境中的诗人倍感欣慰,倍觉新茶珍贵,诗歌后六句是如何表现新茶珍贵的?【答案】( 1 )湘竹;生长环境(地点)( 2)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形色味相结合。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
52、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解析】【分析】(1)诗歌首句“芳丛翳湘竹,零露凝清华。”这两句的意思是:这茶树生长在密密的斑竹林中,为清莹的雨露所滋润,“湘竹 ”二字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芳丛翳湘竹”),又照应到诗题“竹间 ”二字。( 3) “ 圭璧无纤瑕”用典故比喻,直接评述茶叶品质的纯美无瑕。这里也写出了新茶的色泽纯美。“ 呼儿爨金鼎,余馥延幽遐。”首先是香气持久悠长。第十句,“馀馥 ”是说香气不是一飘而尽,而是久留不散。“延 ”指香气渐渐弥漫开来,“幽遐 ”则指香气传到了很深很远的地方。其次是茶香的神奇功效。茶的形色味结合着写,能让
53、读者对茶有整体的认识。 “圆方丽奇色”写茶具精美,衬托茶的珍贵。“ 涤虑发真照,还源荡昏邪”中, “荡邪 ”,就是除秽。“涤虑 ”,就是洗去心中的烦躁,去掉昏惑和邪气,保持心神的安宁和清醒。这样,喝好茶有益于身心的健康,这是一般人从生理角度来理解的。然而柳宗元则从心理角度加以发挥,提升到了人的精神思想品格的高度来评价好茶的妙用。“涤虑发真照 ”,是说茶香净化了人的思想道德,显露出人的毫无污染的真情本相。“还源荡昏邪”,是说茶香清除了精神意识中的昏浊邪恶,使人回复到自然天性,保持清白纯洁的境界。可见,诗人在此用到了双关象征手法,这么立意构思,就非常巧妙深刻,富有诗意。故答案为: 湘竹 生长环境(
54、地点) 运用比喻。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 形色味相结合。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 衬托。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 第十一,十二两句写新茶的神奇功能,新茶不仅在身体上能提神祛秽,而且净化人的思想道德,恢复人的自然天性。【点评】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题材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注意准确把握相应诗歌题材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诗歌首句中“湘竹 ”一词含有典故,既赋予新茶美丽动人的神话色彩,又点出了新茶的生长环境,且照应诗歌题目“竹间 ”二字。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分析诗句的手法理解诗句是第一位的,做题时首先要准确指出手法,接着要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手法的作用。这首诗第八两句赞美新茶色如美玉纯美无瑕。第八句写新茶的色泽;第九、十两句写新茶的香味四溢,持久悠长;第七句运用的手法,以盛具形状之奇,色泽之美,间接衬托新茶之名贵;第十一、十二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别墅装修合同范本
- 2025园林绿化养护合同
- 2025国内贸易合同模板
- 2025标准土地租用协议合同
- 湖南省娄底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英语试卷(图片版)
- 画册平面设计合同协议
- 玻璃瓶定制合同协议
- 环保渣土车出售合同协议
- 瓦工砌墙清包合同协议
- 生病解除劳动合同协议
- GB/T 3091-2025低压流体输送用焊接钢管
- 猪场买卖合同协议
- 湖北省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生物试题及答案(武汉四调)
- 25年公司级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含答案【典型题】
- 啤酒分销合同协议
- 2024年山东铁投集团春季社会公开招聘4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直销队管理制度
- 股份代持协议合同6篇
- 2024-2025学年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复习提纲
- DB32-T 5082-2025 建筑工程消防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室速的观察及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